Ⅰ 冥王星距離我們有多遠探測器飛行過去需要多長的時間
冥王星是曾經太陽系內的第九大行星,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布拉格舉行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26屆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天文學家集體投票,「在位」七十多年的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不再屬於行星之列,至此太陽系變為八大行星。目前唯一探測過冥王星的是新視野號探測器,該探測器在2006年1月19日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在2015年7月14日19時49分飛掠冥王星,大約用了九年半的時間。
雖然冥王星被降級成矮行星,但這並沒有消減我們對於它的興趣,未來人類還會發射探測器對其進行探測,但是遙遠的距離的確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為僅僅消耗在路上的時間就大約八九年,對於人類個體來說這個時間並不算短。
文/杜若,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歡迎關注我們:科學黑洞!
Ⅱ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探測器已經在太空中孤獨飛行幾十年
一、旅行者1號旅行者1號由美國航天局研製的太空探測器,1977年發射,目前仍處於運行之中,重達815kg。旅行者1號飛行速度是每小時55000公里。目前與地球的距離是217億公里,相當於地球和太陽距離的145倍,飛行距離最遠的飛行器,NASA與旅行者1號通訊一次地時間超過40個小時。它早期的任務是獲得木星、土星及其衛星的資料,是第一個獲得木星、土星高清圖片資料的飛行器,它現在向著銀河系的深處飛去,目前已經飛出太陽系邊緣。目前為止,旅行者1號仍然可以與地球保持正常的聯系,科學家估計在2025年之後,旅行者1號可能與地球失去聯系,自己將獨身飛向宇宙的深處。
拂曉號由日本研製,是日本第一顆金星探測器。2010年發射失敗後,2015年著手第二次發射,取得成功。2015年12月進入金星軌道,開始進行探索。
Ⅲ 米老鼠的狗叫什麼名字
米老鼠的狗叫布魯托(英語:Pluto)。
它是迪士尼經典動畫角色之一,身體呈土黃色,一般是作為米老鼠的寵物出現,但早期也曾作為米妮的寵物出現過,在一些短篇故事中則作為主角。首次出現於1930年。布魯托的名字是起源於發明過去九大行星中冥王星Pluto所定立的。新視野號的一張冥王星照片中,其表面陰影看起來像布魯托的臉。
布魯托的演藝生涯:
布魯托是一隻純粹的狗,它只能靠鼻音來表白自己的愛憎。雖然他從來不說話,但是他和米奇的溝通卻沒有絲毫問題。它對米奇絕對忠誠,友好,並且當米奇有危險的時候他絕對會奮不顧身!布魯托還有些淘氣,有時候還會惹些小麻煩。
布魯托出演了眾多動畫短片等作品,作為一名卡通中的沒有語言的動物登場,雖沒有台詞,但卻深受觀眾的喜愛,自1931年至今一直與米奇形影不離,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卡通人物,不少家庭也願意把自己的寵物狗命名為布魯托,表達對他的親昵。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布魯托 (迪士尼動畫中米奇的寵物)
Ⅳ 新視野號在宇宙中發現的「超大型生物」是什麼東西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宇宙充滿著幻想,非常好奇宇宙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地球只不過是一顆小小的星球,就已經誕生了眾多的生物,這已經算是一個奇跡了。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走出地球探索外太空,所以不少科學家都開始猜想:地外生命究竟是怎樣的呢?
Ⅳ 地球最快飛行器傳回的照片,為什麼突破了人類認知
盡管我們生活在太陽系中,但其實有很多人對於太陽系並不了解,太陽系可以劃分成兩大塊區域:一部分是內太陽系,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八大行星和一些小行星、衛星等;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
外太陽系中,存在一個在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這是短周期的彗星的起源之地,我們稱之為柯伊伯帶。
而一些天體距離太陽更遠,軌道平面也更為傾斜,它們構成了所謂的離散盤。而在離散盤以外,還存在一大群小天體,構成了奧爾特雲,最遠可以延伸到大約10萬億公里以外,有將近1光年之遙,在奧爾特雲中,存在數百萬顆以上的彗星核,可以不停產生新彗星,去取代被摧毀的!
懶得取名的 NASA 科學家於是就決定將大一點的球命名為「Ultima」,而小一點的那自然就是「Thule」了。因為這是人類迄今研究的最遙遠天體,中文名我們一般叫“天涯海角”或者“終極遠境”,不知道您們覺得哪個好聽。
“天涯海角”的圖像正在創造一個科學的謎團,關於這樣一個物體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繞著太陽轉。
“新視野”號傳回的數據不僅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奇異世界,人類也有望通過對“Ultima Thule”的研究揭示更多與太陽系起源和演化有關的謎題。
從 Ultima Thule 兩顆圓球幾近完好來看,它們「相碰」時的相對速度並不大,也就是說它們是很緩慢地靠近,而非高速撞擊下的結果,產生Ultima Thule的碰撞可能以每小時5.5英里(8.9公里/小時)的速度發生——這比大多數慢跑者的速度還都要慢,這種“溫和的動態環境”只在很久之前存在,即在太陽形成後不久的時期。
這意味著在庫柏帶中的物體應該大多是從一片原始的物質環中慢慢凝結而成,而不是一個更大的物體被打散後的碎片,而這也意味著它們是太陽系形成以來就一直保持著這個樣子。
科學家還發現更大的那一部分,也就是“Ultima”,似乎是許多小得多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結果,就像一個冰淇淋。另外,研究小組還不確定Ultima Thule是怎樣變得扁平的,還有就是“Ultima Thule”顏色是紅色的,這是人類除了火星之外宇宙飛船探索過的最紅的天體,火星的紅色是鐵氧化物(鐵銹)造成的,但科學家並不知道“Ultima Thule”的紅色是因為什麼造成的。
這一系列的謎題要等到所有照片解析之後才有可能得到解答,也可能要等到人類能夠自由來去柯伊伯帶之後,才能得到解答。
“Ultima Thule”的照片,讓人類明白,在外太陽系,還隱藏著許多未知的謎題,等著人類去揭開。
Ⅵ 人類還發射過哪些深空探測器只有新視野號
從1960年美國向金星發射「先驅者5」號探測器開始探索太陽系的行星,到2015年「新視野」會面冥王星,傳統太陽系中所有行星都至少被人造太空探測器探訪過一次。人類遨遊太空的夢想從未停歇,讓我們一起盤點半個世紀里深空探索器「與星共舞」的奇妙旅程。
飛了9年半,橫跨48億公里,「新視野」號探測器在北京時間14日晚間,從位於太陽系邊緣的冥王星身邊「擦肩而過」。一場速度與激情的約會,「新視野」號探測器以每小時5萬公里的速度環顧冥王星,24小時的飛掠過程驚艷四座。
至此,冥王星——這顆曾經的「太陽系九大行星」成員從未有任何航天任務到達的歷史將被改寫,「追星」的探測器又一次成為人類探索奧妙宇宙的功臣。從「先驅者5號」到「新視野」號,探測器通過飛掠行星拍攝照片、在行星表面硬著陸、繞行星飛行以及在行星上軟著陸的方式,改變著人們對地球「鄰居」的認識。
「朱諾」與「伽利略」為木星做「體檢」
當前,與冥王星親密約會的「新視野」號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新疆界」計劃實施的第一個探測項目,第二個探測項目則是2011年8月發射的「朱諾」號探測器,它如今還在飛往木星的途中, 預計到2016年7月將飛抵繞木星運行的軌道上。屆時,「朱諾」將完成對木星的32次軌道繞行。通過它的探測,科學家希望了解木星這顆巨行星的形成、進化和結構等。
在「朱諾」之前,美國曾於1989年發射過專門探測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歷時6年飛行,於1995年12月抵達環木星軌道。在運行7年多時間內創造多項記錄:繞木星運行34周,與木星主要衛星35次相遇,發回包括1.4萬張照片在內的3萬兆比特數據;在木星的三顆衛星上發現了地下液態鹽水存在的證據,第一次從軌道上對木星系統進行了完整考察,第一次對木星大氣進行了直接測量……獲得了大量有關木星的探測數據。
「伽利略」號探測器呈不規則長形體,總重約2717千克,由木星軌道器和再入器兩部分組成。在到達木星前約150天時,兩者分離,軌道器環繞木星運行探測。軌道器上還裝有很多精密的探測儀器,如CCD攝像機、近紅外繪圖分光計、磁強計、高能粒子檢測儀等對木星磁層進行探索。
「伽利略」號探測器原定約2年的使命先後被3次延長,北京時間2003年9月22日凌晨「伽利略」縱身「跳」入木星大氣層,以一種近乎自殺的方式使自己焚毀,為長達14年的太空之旅畫上了句號。
而從1972年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算起,人類已經向木星派遣了10多位探測「使者」。這些探測器以飛掠和環繞的方式為主,在圍繞木星系統運行期間,對木星進行多次全方位的「身體檢查」,以獲取大量珍貴資料。
「水手10」與「信使」揭開水星的面紗
水星距地球約9100萬公里,是太陽系裡最小的行星。與其他行星相比,人類對它的關注度顯然冷漠很多。迄今為止,只派出兩枚探測器——「水手10」號和「信使號」前去到訪。
「水手10」號是人類設計的首個執行雙行星探測任務的飛行器,也是第一個裝備圖像系統的探測器,它的設計目標是飛越水星和金星兩大行星。
1973年11月3日,由美國發射升空,先是從距金星5760千米的地方飛過,然後它繼續朝水星前進,分別在1974年3月29日、1974年9月21日、1975年3月6日掠過。因為「水手10」號每繞太陽一圈,水星正好繞兩圈,這使它每次回到水星時都是在以前的同一地點。在第三次掠過水星後,「水手10」號耗盡了使它保持穩定位置的氣體,因此無法再對水星作進一步研究。不過這3次近距離觀測已拍攝到了超過1萬張圖片,涵蓋了水星表面積的57%,這為水星的研究提供了最基礎性資料。
「信使」號水星探測飛船於2004年8月3日升空,直接飛到水星只要3個月左右,但是為了盡量壓縮太空探測項目的開支,它在太陽系內進行了6年多的長途環繞漫遊:它要飛經地球一次、飛經金星兩次、環繞太陽15圈獲得足夠引力支持後,在第三次飛過水星時由於引力作用,「信使」號會先被猛烈甩向金星,然後藉助「彈弓效應」,於2011年3月再次被彈向水星順勢「滑進」水星軌道,進行環水星飛行。
「信使」號項目的持續時間只有1年,但最終這艘探測飛船運行了4年時間並向地球傳回超過28萬幅圖像。「信使」號探測器的考察結果顯示,水星上曾經存在劇烈的火山活動,這一改之前人類對水星的認識——它不是一個乏味而高溫的岩石星球,而是一個有著狂暴歷史的怪異行星。一些發現正逐漸讓我們了解為何這顆行星如此怪異,並進一步推斷銀河系中其他行星的一些情況。
「雙胞胎」探測器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
當人類開始有能力掙脫萬有引力飛向太空時,首枚火星探測器也上路了。迄今為止,全球共進行四十多次火星探測計劃,成功登陸十餘次,包括美國的「雙胞胎」火星車——「勇氣」號與「機遇」號在內,火星探測器中出了很多「明星」。
1975年8月20日和9月9日,美國發射了兩個海盜號探測器,用於探索火星上有無生物。這兩個探測器由軌道飛行器和登陸艙組成,長為5.08米,重3530千克,其中軌道飛行器重2330千克,登陸艙重1200千克,用三腳支撐,裝有生物化學實驗箱、測量挖掘設備、兩台電視攝像機、機械手和電源。 海盜1號和2號分別於1976年7月20日和9月3日在火星表面軟著陸成功。
「機遇」號是一個六輪太陽能動力車,六個輪子上有鋸齒狀的凸出紋路來適應地形,每個輪子都有自己的馬達。太陽能板陣列能夠在每個火星日產生約140瓦的電力,讓可充電式的鋰離子電池儲存電力並在晚上使用將近4個小時。它的車體作業溫度介於-40℃到40℃,車上的電熱器在必要時能支援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也提供基本的溫度控制。
詳情可見於知道日報。
來源中國科技網
Ⅶ 黑暗冥王星露真容
黑暗總是悄悄伴隨著神秘性和強大吸引力,尤其是在廣闊浩瀚的太陽系。
這里的主角——冥王星,是一顆躲在太陽系邊緣角落的黑暗小星球,直徑僅為月球的三分之二,質量僅為月球的六分之一。為了探索這顆在太陽系黑暗角落裡的神秘星球,美國宇航局於2006年發射了新視野號探測器。新視野號除了攜帶各種科學設備以外,還搭載了許多有特別意義的紀念品,其中就包括冥王星發現者克萊德·湯博的30克骨灰。
4千米高的冰火山
冥王星上有一座特別的山,叫做萊特山。它和那些分布在冥王星表面的鋸齒狀山脈不一樣,因為它是一個有中央巨大深坑的丘狀腫塊,看起來更像是一座火山。
如果這座4千米高的萊特山真的是火山,那麼它會不會跟地球火山一樣噴發出火熱的岩漿呢?
答案——當然不會。我們之前也提到過,冥王星是一顆冰凍星球,如果噴發的話,可能會流出一些冰寒物質——或許是冰水和其他物質組成的岩漿混合物。但這也只是估計。
人們好奇的是,萊特山是一座死火山還是只是處於休眠狀態的活火山?按理說,對於寒冷的冥王星,「冰火山」不應該會出現「熱活動」,很久以前岩漿物質就應該被凍住,不得動彈了。但這仍然需要證據來證實。
此外萊特山還有一個另類的特點:山體兩側幾乎沒有任何撞擊坑,說明它並沒有過多地暴露在「太空隕石雨」中,這在冥王星表面算是新奇的。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萊特山並不是冥王星早期經歷留下來的遺跡,它應該很年輕,也許只有幾萬歲。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016年第7期雜志重點文章、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我們大科技的微信號:hdkj1997
Ⅷ 冥王星上發現的會移動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冥王星是太陽系中的矮行星,之前冥王星還一度被認為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只是後來被除名了,冥王星由於距離地球很遠,一直以來都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有人甚至說冥王星上有外星人存在。
冥王星上山體的移動給科學家帶來了極大的研究興趣,但是美國宇航局專家僅僅用了40多天的時間就解開了其中的秘密。科學家在冥王星上面發現了兩種不一樣的冰,一種是氮冰,一種是水冰,而氮冰的密度更大,所以氮冰下面是移動的水冰,那些山本是氮冰組成的,這樣一來看起來就像是山在移動了。所以冥王星上可移動的東西並不是有生命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