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馮鞏與郭東臨zai2000年時,表演的小品說天津快板,得那段是什麼
2001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馮鞏與郭東林《台上台下》快板加彈唱
《台上台下》:2001年春節聯歡晚會成功相聲。郭冬臨和馮鞏為了爭取表演名額開始「明爭暗鬥」,郭冬臨又使出絕活——天津快板來拉選票,馮鞏則自彈自唱地和觀眾套起了近乎,他們的「戰爭」在不斷地升級……
② 那樣芬芳郭京東唱灰姑娘是第幾集
19集。
《那樣芬芳》是由浙江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出品,安建、朱定忠執導,顧偉麗擔任編劇,小宋佳、耿樂、郭京飛等主演的都市勵志電視劇,於2012年12月10日在東方衛視、深圳衛視、淄博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
該劇以改革開放30年為時代背景,從社會底層老百姓的命運切入講述了一個不聰明但善良正直的「笨女孩」榮芬芳的奮斗故事。
③ 牛群和馮鞏在小品改天氣預報的節目里唱的歌叫什麼名字
馮鞏和郭東臨,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
④ 郭東臨小品里唱的:火紅的太陽剛出山,是叫什麼歌名
京東大鼓 《送女兒上大學》
作詞:寇庚儒、董湘昆
演唱:董湘昆
董湘昆(京東大鼓泰斗)
寇庚儒(相聲藝術家)
原唱視頻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word=%CB%CD%C5%AE%B6%F9%C9%CF%B4%F3%D1%A7
⑤ 你是怎麼看相聲演員高曉攀的
我很喜歡高曉攀的相聲,可以說是「始於顏值忠於才華」,我是他的粉絲。
個人觀點,不喜勿(bié)噴(kàn)
⑥ 2014年12月12日奔跑吧,兄弟郭京東他們出場的英文歌叫什麼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應該是這個,恩。
求採納
⑦ 相聲演員李菁是中國哪的人啊
李菁,男,北京,快板、相聲演員。並擅長京東大鼓和雙簧。
15歲師從快板書藝術家梁厚民先生,曾獲全國第二屆快板藝術大賽一等獎。後拜金文聲先生為師,進修評書藝術。經常上演的曲目有《雌雄劍》、《武松打店》,相聲《學四相》、《汾河灣》等。在「2005年北京相聲小品大賽」中與何雲偉合作憑借《我要幸福》一舉奪得相聲專業組一等獎。
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快板藝術委員會委員。
出生:1978年8月1日,農歷戊午年六月廿八日
李菁是位非常具有舞台魅力的相聲演員,現年29歲的他已經是「德雲社」的元老,一出場就得到滿堂彩,主持人一提到他的名號,資深的相聲迷們會熱烈地發出「噫」的一聲。
少幫主(1978.8.1)是北京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
2007年29歲的李菁掀起京城相聲熱
如今相聲火了,到茶館聽傳統相聲成了大學生和白領們追求的時尚,這些相聲藝人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觀眾,台上台下一片水乳交融的氣氛,而藝人們振興傳統藝術的曲折經歷也受到人們的關注。北京德雲社的相聲演員李菁就是一位非常具有舞台魅力的藝人,他的fans們自稱「菁米」,他和他的搭檔一出場便得到滿場的掌聲。
7歲時公交車上學劉寶瑞震驚四座
很難想像李菁只有27歲,不光是長相,一舉手一投足都透出一股「老先生」的味道,說話慢條斯理,沉穩有餘,用詞也都是老派的京腔。他自己解釋說,這得益於他從小就一頭扎進了傳統相聲。李菁並不是出身於曲藝家庭,父母的職業與這行一點關系也沒有,但是家人看孩子的方法就是給他放相聲、評書的錄音,小李菁一聽便不哭不鬧聽入了神。7歲那年,隨母親乘公共汽車的時候,他自顧自地開始叨念一段單口相聲,母親說:「哎?這不是《珍珠翡翠白玉湯》嗎?只聽了三四遍你就記住這么多詞了?」李菁神氣地說:「我能把這一整段都說下來」,母親不相信。於是李菁在公共汽車上把劉寶瑞這段40分鍾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完完整整地說了下來,說得是字正腔圓,聲情並茂,雖然篡改了一些小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字,把「簡短節說」說成「減半截兒說」,但節奏和韻味說得相當到位。車里的乘客基本上不再說話了,都專心地聽著這個小孩單口相聲,驚為奇才。母親發現了李菁在這方法的造詣,回到家後立即把這段錄了下來,一直保存到現在,長大後的李菁一聽到這段錄音便忍俊不禁。
自行車上學會快板書
上高中之前李菁的相聲、快板和評書都是靠自己聽會的,要說舞台經驗就是學校的各種典禮和聯歡會,老師和同學是他忠實的聽眾,有時候中午休息的時候也經常有同學來找他說上一段。
喜歡鑽研的李菁在藝術方面體現了這種難得的精神,跟著電視節目苦練快板,「我當時不知道那四塊小板是怎麼發出整齊的一聲的,就把這四塊板粘起來,這樣就能和電視上發出同步的聲音了。」談起學藝的經歷,李菁津津樂道,「後來我才知道,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快板中間連接的繩子換粗一點,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15歲那年,母親被借調到車管所工作,經常碰到相聲演員來辦牌照,回到家便問李菁想不想拜一位師父,聽到一些還算響亮的名號,李菁自己心中有數,並沒有顯示出特別的熱情。而當有一天母親說遇到快板名家梁厚民先生的時候,李菁當即決定要拜梁先生為師。而當時的他馬上要隨學校出國學習,回國後再聯系梁先生已是幾個月之後的事情了,不料對方已經換了號碼,幾經周折終於見到了梁先生。來到師父家中,李菁第一次給梁先生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唱了一段自學的快板書,梁先生的評價是:雖然姿勢不對,欠缺技巧,但是這孩子「心中有板」。從此李菁就開始了拜師學藝的歷程。
高中的學習非常緊張,但是為了「心中的板」,李菁每天放學後騎車40分鍾去梁先生家,梁先生演出事務繁忙,只能給他指導一個小時,「那一個小時只有聽的功夫,根本學不會,也沒有時間練,只能在騎車回家的路上自己琢磨,40分鍾的路程,一到家我就會了,練一會兒再寫作業,第二天再學新的一段,幾乎所有的快板我都是在騎車路上學會的。」梁先生對李菁的聰明刻苦也是贊賞有加,在教育其他弟子的時候經常會說:「想當初,李菁學這段的時候,一禮拜就全會了。」
拜師學藝的過程非常辛苦,李菁從小在這一行也鑽得很深,但是他在學校的成績卻是非常優秀的。李菁所在的中學是一所市重點中學,他曾經的理想是考上北大的法律系,但是高考卻以兩分之差與北大無緣。這對李菁來說算是人生中第一個小打擊,上了大學後他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學藝和演出上面。梁先生認為這個時候的李菁功夫已經扎實了,可以出師了。
硬著頭皮參加同學聚會
大學期間的李菁學習成績也是非常優秀的,他所學的專業是管理學,大四那年他獲得了全國快板書大賽一等獎,這個獎讓李菁做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放棄大學所學的專業,專門從事曲藝事業。畢業的時候,很多前程似錦的工作機會朝他招手,李菁全都不為所動,一心等待他期待的部隊文工團的通知。但是人生道路一直算順利的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時期,這個單位的通知一等就是兩年。兩年間他只能參加一些小劇場小茶館的演出,經常面對的局面就是台下稀稀拉拉幾位觀眾,包袱抖出來台下沒有反應,不是演員學藝不精,是實在沒有氣氛,即使很好笑的包袱,就那麼老幾位,觀眾也不好意思大笑。「不能得到觀眾的共鳴是最讓人郁悶的事,心裡不好受我就在台上可著勁抽風,觀眾不樂,我自己逗自己玩還不行?」這種情況下,藝人內心的寂寞難以名狀,很多熬不下去的年輕演員選擇了改行。而李菁再次放棄了廣播電台編導的工作,繼續在這一行里打拚。
大學同學都各自有了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就是撿了李菁曾經放棄的機會,而這些工作在普通人眼裡都很風光。同學聚會的時候,一貧如洗的李菁看到同學們春風滿面談笑風生,心裡很不是滋味。同是年輕氣盛,李菁卻以他獨有的方式孤獨前行,「我們班同學感情挺深的,雖然自己當時挺慘的,但是每次聚會我還是會去,硬著頭皮去。」人往高處走,其實高處不勝寒;水往低處流,其實低處納百川,或許人就是需要有往高處走的心態,有水往低處流的胸懷。
李菁在相聲界至今沒有正式拜師,在繼承傳統上面他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潛心研究相聲大師的精髓,並與前輩們探討相聲的技藝。值得一提的一位是李立山先生,他對於李菁在傳統相聲上的幫助非常大。李菁經常不惜四個小時的車程穿越北京城到李先生家探討相聲技法。
相聲是一門口傳心授的藝術,歷代老藝人流傳下來的技藝被奉為經典,從清末到現在,老先生們已經把中國語言中能夠構成包袱、構成笑料的技巧都提煉出來了,現在無論多新的相聲,包袱也都是舊相聲里有的,但是卻鮮有人總結其中的規律。李立山先生就做了這樣的工作,他把傳統相聲的精髓總結為28個字,每個字分別用一首四言詩作為解釋,聰明的李菁一看這28首詩便豁然開朗了,加上自己多年的演繹積累,他對相聲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而李菁說他目前在相聲領域還是處於繼承階段,在繼承的基礎上再創新。對於他的大學生活,李菁不覺得可惜,大學生活培養了他很多方面的素質,並為個人發展提供了很高的平台。「今後如果有曲藝方面的研究生班我還想繼續學習。」
爺兒仨撐起相聲大會
輾轉於各位大小演出活動中,李菁結識了行里的許多師兄弟,包括郭德綱。郭德綱在1996年開始搞相聲大會,也就是現在德雲社的前身,從京味書館、中和、廣德樓、華生天橋,再到現在的天橋樂,經歷了風風雨雨,從觀眾只有幾個人,大雪天站在門口往裡叫人開始,到現在天橋樂火爆場面,李菁全部都經歷了。
最艱苦的時候,相聲大會的演員只有三個人,郭德綱、張文順和小小年紀的李菁。三個人撐起一場相聲大會,他們也撐下來了。先是張先生說一個小時的單口,郭德綱一個小時單口,李菁四十分鍾快板,郭、張二位一個對口,爺兒仨再來個群口。
那個時候他們天天演出,觀眾只有四五個,有三位還是固定觀眾,這就要求演員活兒不能重,相聲好辦,快板要求就非常高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李菁把自己會的40多段快板書整個說了一個遍,「回憶起那個時候的經歷,雖然很艱苦,但是也為今後的演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演出可想而知是入不敷出的,甚至賠錢。但是生活的艱難並沒有動搖他絲毫的信念,談起那段日子,李菁輕描談寫地說:「我騎車去,不用搭車錢,也就是搭點飯錢。」而最讓他痛心疾首的是要拿著快板去街上招徠觀眾。有一次相聲大會的演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台下只有一位觀眾,台上一人台下一人。德雲社的演員們決定全體出動,在劇場門口唱快板叫人。這可要了李菁的命,不是因為天寒地凍,也不是放不下架子,而是因為他對快板的感情,從小師承梁先生學習快板書,放棄大學畢業的似錦前程專門從事曲藝表演,快板在他心目中是神聖的藝術,而如今要淪落到街頭打板迎合路人地步,這讓他心裡第一次感到心酸。「有時候我就故意不拿快板,假裝忘了拿,讓他們打,或者我拿別的東西代替。」這似乎能夠略微緩解內心的苦澀。
現如今的李菁被譽為京城丐幫少幫主,就是因為他快板書唱得好,他的fans們大概很難想像少幫主曾經真的像丐幫一樣街頭現唱。現在的德雲社可謂是前所未有的火爆,他們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在小劇場演出終於印證了傳統相聲還是有觀眾的,而且大多數都是年輕的觀眾。現在每個周末天橋樂茶園的演出一票難求,場場爆棚,要提前一周才有希望訂到位子。2006年1月12日德雲社的新年相聲專場在解放軍歌劇院舉行,30,50元的門票被黃牛炒到了300元,台上台下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當主持人提到京城少幫主的時候,老天橋的票友們適時發出了「噫」的一聲。
現在再參加同學聚會感覺明顯不同了,同學們有的聯系他演出,有的聯系采訪,更多的是要求他給預訂德雲社的演出票。
前不久北京電視台舉辦的相聲小品邀請賽中,李菁和他的搭檔何雲偉以不俗的表現奪得相聲專業組的冠軍,向電視觀眾們展示了他們深厚的相聲功底和舞台魅力。問起他們得獎後最顯著的反饋效應是什麼,李菁笑稱主要體現在演出的勞務增加了。就像第一次有fans涌到後台找他簽名留影一樣,心中彷彿看到了光明,這條路沒走錯。
李菁的經典語錄:
1.太刺激了
這幾乎成了他的代名詞,不管誰說出這句,大家都回想到可愛的少幫主。
2.怎麼老是這句呀
一臉無辜的表情,無奈。
3.再說這我抽你
有暴力傾向
您不能這樣
我哪知道啊
都墊腮幫子上了
哦,快板的我不知道?!
「我說話就這味呀?」
咱別玩笑啊!
「又-來-了」字字重音
⑧ 急求小品《舊曲新唱》完整台詞
2000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由郭冬臨和馮鞏表演的相聲。
郭:親愛的觀眾朋友們過年好!哎呀鞏哥別著急,牛群讓他忙他的,我陪你過年!
馮:真的?這就是親哥們啊。
郭:當然是親哥們了,我們倆往這一站,就這形象,就是雙胞胎啊。
馮:誰要說有一點不一樣,那眼神得有多差啊!
郭:追求都一樣。
馮:他干什麼,我就干什麼。
郭:我要去拍電影。
馮:我就搞製片。
郭:我要演英雄。
馮:我就演模範。
郭:我要演地痞。
馮:我就演混蛋。
郭:我要去做小買賣。
馮:我就把地攤練。
郭:我要拿人一棵蔥。
馮:我就扽人兩頭蒜。
郭:我要偷人四個土豆。
馮:我就順人六個雞蛋。
郭:我要進了看守所
馮:我就進…我天天給你送盒飯。
郭:你怎麼不進去?
馮:我是公安局的內線。
郭:倒霉就到在你手中了![1]
馮:新千年,咱得干點正事,是不是?
郭:沒錯,鞏哥,我不正琢磨這呢嗎!中央電視台,好多欄目都要出新。
馮:對呀。
郭:這對咱們來說是個機會,我得幫幫他們。
馮:對對對。
郭:你說我先幫那個欄目。
馮:幫那個欄目啊,那個欄目弱你就幫哪個欄目
郭:太對了!我先從焦點訪談下手,這個焦點訪談......
馮:這個欄目可不弱啊!
郭:還不弱呀!一個人往那一坐,皺著眉頭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多單調啊
馮:依你的意思怎麼辦?
郭:讓他們播焦點訪談時唱天津快板。
馮:啊?
郭:竹板這么一打呀,是別的咱不誇,我誇一誇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這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呢,它是薄皮大餡十八個褶,就像一朵花。
馮:這是形容包子,你可不能亂用它,說那個姑娘長得美,就像一朵花,你可千萬不能說那個姑娘長得像包子。
郭:怎麼樣!就用這種形式放上新內容,那焦點訪談一下就火了,到那時候……
馮:別別別,就這時候。我們今天就歡迎他用這種形式給我們播一回焦點訪談怎麼樣。
郭:在這用天津快板播焦點訪談?來不了。
馮:怎麼來不了?
郭:沒帶板呀。
馮:我帶著呢。
郭:我帶著呢……
郭:你帶他幹嘛呀!你又不會打,人那玩意得打出花來,你打得跟裝修似的,誰聽啊。
郭:打花…好,舊社會要過飯。
馮:沒趕上,少廢話——焦點訪談!
郭:開始了這就?還有樂隊?竹板這么一打啊,別的咱不誇,今天的焦點訪談咱要說點嘛,咱要說點嘛內,是咱要說點嘛,哎……
馮、郭:咱要說點嘛!
馮:你貧不貧呢你?
郭:哎,說一說中國入關發展經濟富強國家!
馮:好!
郭:WTO啊,機構還挺大,它薄皮大餡十八個褶,它不能是包子!
馮:少廢話吧!
郭:中美談判,難度特別大,是經過我們艱苦努力終於拿下!
馮:對!
那美方代表,她還是個女的,剛把協議簽訂完她又把條件加,今晚宴會,我不想吃別的,來它半斤狗不理我一口能吃仨。
馮:哎呦……(笑)
郭:別看這女代表,平時端莊又瀟灑,可一見包子端上來她直接用手抓,那嘴還直bia噠,不錯不錯,味道好極了,用我們美國話叫「Verygood」!
郭: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
馮:哎呦……(笑)
郭:這期訪談,是由我所報的,哎我叫水均益,是就像一朵花,你可千萬別說我小水,長得像包子。
馮:啊吶我叫郭冬臨吶,我不像一朵花,但我肥頭大耳沒有褶,我確實像包子!
郭:誰像包子?
馮:我們焦點訪談是包子鋪是吧,能這么改嗎!?
郭:不能這么改。
馮:絕對不能!
郭:我還不改焦點訪談了,我改體育節目去,體育節目唱天津快板,是在合適不過了。
馮:真的?
郭:竹板這么一打呀,別的咱不誇……
馮:我誇一誇甲A聯賽是狗不理包子。
郭:好!
馮:這哪能啊?
郭:體育節目得有更高的追求,怎麼能唱天津快板呢?
馮:不許。
郭:體育節目你得唱京東大鼓。京東大鼓據我所知全國就我一人會唱:火紅的太陽剛出山吶,朝霞布滿了半邊天……
馮、郭:公路上走過來人兩個呀……
馮:一個老漢一個青年吶吶吶吶!
郭:張老漢今年有50多歲。
馮:後跟她的女兒叫張桂蘭。
郭:張老漢送他女兒把學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嗚!
馮:替他的女兒把行李擔,昂昂昂昂昂昂昂,昂!
郭/馮:桂蘭要接扁擔,讓他爹爹歇會抽袋煙。你別看這個扁擔是兩頭窄當不間寬,要不擱載是也不彎,要擱上了載,它是兩頭顫可就當不間彎,那再重的分量也不壓肩那!
郭:憋死你,就用這個種形式,放上新內容播出去,到那時體育節目一下就火了!
馮:真的!
郭:到那時候……
馮:別那時,就這時候。我們繼續歡迎他用京東大鼓給我們播一回女足比賽。
郭:在這用京東大鼓唱女足比賽,來不了。
馮:怎麼來不了?
郭:我沒帶三弦。
馮:我帶著呢,王秘書把三弦拿來。
郭:彈弦子的還有秘書。
馮:廢話,搓澡的還有副教授呢。
郭:行啊!我說這玩意沒兩三年工夫下不來。
郭:能不好嗎?他小時候是彈棉花的。唱什麼?
馮:女足。
郭:火紅的太陽剛出山吶,球場上走來了半邊天。中國隊出場是人兩個呀……
馮:幾個?
郭:十一個呀,一個老漢,那是教練吶啊。
馮:介紹隊員!
郭:孫雯她今年有五十多歲啊。
馮:幾歲?
郭:十五六,二十五六歲啊。
馮:沒准兒。
郭:後跟她的女兒……
馮:誰?
郭:不是,女隊員,都是巾幗紅顏。孫雯隊長可不簡單,她挑著擔子把球傳,
馮:啊?
郭:你看這個球,它薄皮大餡十八個褶啊,狗不理的包子它沒有這么圓。劉愛玲,要接扁擔,讓孫雯歇會抽袋煙。不是孫雯說,我起腳就要把門射啊,射完門,咱再抽煙吶。孫雯這只腳那是威力無邊,它兩頭窄那個當不間寬,不擱上球,它也不顛,隔上了球,是兩頭顫那個當不間顛,多刁的角度也射不偏吶。孫雯猛然把門射……
馮:好!
郭: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咿哎哎哎哎。
馮:哎那球進沒進呢?
郭:你等一會,只見那個球唉……
馮:怎麼樣?
郭:它奔著那個門唉……
馮:不,我問你進沒進?
郭: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咿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
馮:哎呦,我的媽呦……
郭:你要這足球進沒進吶,下回轉播接著談,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
郭:怎麼樣,這么一播,全國上下的球迷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動作!
馮:反正你挨揍是肯定了,揍你個生活不能自理,有這么改的嗎,你改欄目我不反對,但是你得按照一定的規律改,你不能胡改嘛,啊?
郭:鞏哥,還有在坐的觀眾朋友們,我向你們保證,我再也不改體育節目了。
馮:這就對了。
郭:我改天氣預報去……
馮:又來了。
郭:天氣預報,就不能唱京東大鼓了。
馮:還得是天津快板。
郭:對嘛。
馮:說竹板這么一打呀,是雪片大如花,我仔細一看天上下的是狗不理包子。
郭:什麼亂七八糟的。
馮:這不是你的思路嗎。
郭:我的思路是說要用流行歌曲把天氣預報唱出來,那才有新千年的感覺。
馮:真的?那我們繼續歡迎吧。
郭:在這?用流行歌曲唱天氣預報,來不了,我沒帶…
馮:沒帶什麼?
郭:我看出來了,全場他最壞,我會什麼你帶什麼,我會什麼你帶什麼,吉他!——你帶了嗎?
馮:我還真沒帶。
郭:用我們的行話叫guitar!
馮:我洗澡帶著鞋趿呢。
郭:那趿拉板,石秘書把我吉他拿過來。
馮:他也帶著秘書呢,哇,哇還是個女秘書啊。
郭:廢話,男的誰帶啊,行嗎,自彈自唱。
馮:我試試:我的夢中不能沒有你,即使黑夜永不再來,我的心中不能沒有你,即使我的心兒已碎。
郭:好,就這種水平在我們門口,一分錢聽七段。
馮:你貧不貧啊,現在就開始——天氣預報
郭:一,二,三,四,聽說過沒見過未來的新世紀啊,跨著走兩千年前途很壯麗,風又調雨又順人民心歡喜呀,國又富民又強中國都是好天氣呀,噢噢噢噢噢噢噢噢…
馮:哎,外國就不刮風嗎?
郭:你說什麼?
馮:外國就不刮風?
郭:刮。
馮:幾級?
郭:一二三四五六七啊。
馮:哎呦……(笑)
郭:竹板這么一打啊,別的咱不誇,誇一誇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人都說我冬臨美就像一朵花,其實我看馮鞏才是狗不理包子。
馮:我招你惹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