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說說電報的原理
原理:電報信息通過專用的交換線路以電信號的方式發送出去,該信號用編碼代替文字和數字,通常使用的編碼是摩爾斯編碼。現在,隨著電話、傳真等的普及應用,電報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歐洲的科學家在18世紀逐漸發現電的各種特質。同時開始有人研究使用電來傳遞訊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國人便提出使用靜電來拍發電報。他的設想是使用26條電線分別代表26個英文字母。發電報的一方按文本順序在電線上加以靜電。接收的一方在各電線接上小紙條。當紙條因靜電而升起時,便能把文本謄錄。
(1)發電報圖片卡通擴展閱讀
電報的發明,拉開了電信時代的序幕,開創了人類利用電來傳遞信息的歷史,中國1871年在上海秘密開通電報,1879年李鴻章在大陸修建了第一條軍用電報線路,接著又開通了津滬電報線路,並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
電報是通信業務的一種,在19世紀初發明,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電報大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20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
② 發電報的原理
電報(telegraph)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電磁波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電報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原理】利用電磁波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電報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國 S.F.B.莫爾斯首先試驗成功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按照出現的頻度排序,然後用點和劃的組合來代表這些字母、標點和空格,使頻度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劃組合;「點」對應於短的電脈沖信號,「劃」對應於長的電脈沖信號;這些信號傳到對方,接收機把短的電脈沖信號翻譯成「點」,把長的電脈沖信號轉換成「劃」;解碼員根據這些點劃組合就可以譯成英文字母,從而完成了通信任務。
③ 打電報的來歷
電報是通信業務的一種,在十九世紀初發明,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電報大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
目錄 [隱藏]
1 電報之前的通訊方法
2 電報的發明
3 電報的發展
3.1 電報在中國
3.2 電報在香港
4 電報的使用
5 電報的衰落
6 參見
[編輯] 電報之前的通訊方法
在未發明電報以前,進行長途通訊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驛送、信鴿、以及烽煙等。驛送是由專門負責的人員,乘坐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將書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個可靠及快速的驛送系統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網,然後配備合適的驛站設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區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鴿通訊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氣、路徑所限。另一類的通訊方法是使用烽煙或擺臂式信號機(Semaphores)、燈號等肉眼可見的訊號,以接力方法來傳訊。這種方法同樣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氣、地型影響。在發明電報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會被傳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來看,是難以忍受的緩慢。
[編輯] 電報的發明
歐洲的科學家在十八世紀逐漸發現電的各種特質。同時開始有人研究使用電來傳遞訊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國人便提出使用靜電來拍發電報。他的設想是使用二十六條電線分別代表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發電報的一方按文本順序在電線上加以靜電。接收的一方在各電線接上小紙條。當紙條因靜電而升起時,便能把文本謄錄。
首條真正投入使用營運的電報線路於1839年在英國最先出現。它是大西方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裝設在兩個車站之間作通訊之用。這條線路長13英里,屬指針式設計,由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及威廉·庫克(William Cooke)發明。兩人並為發明在1837年取得英國的專利。
在美國,薩繆爾·摩爾斯(Samuel Morse) 在接近同一時間同時發明了電報,並在1837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摩斯還發展出一套將字母及數字編碼以便拍發的方法,稱為摩斯密碼。
[編輯] 電報的發展
1891年時主要的電報線路圖初期的電報只能透過使用架在陸地上的電線(land line)進行通訊。最早期的電線屬於單線式,需要透過地面完成迴路,傳送距離有限,更不能越過海洋。到了1850年,首條海底電纜(Cable)橫越英吉利海峽,把英國及歐洲大陸連接起來。首條橫越大西洋的電報電纜則在1857年敷設完畢。但由於技術原因,這條越洋電纜只使用了數天便告失靈。首條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要在九年之後,即在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至於橫越太平洋的海底電纜,更要在1902年方才完工。
到了十九世紀90年代,各地仍然要經過電線用來傳送電報。尼科拉·特斯拉(Nikolas Tesla)等科學家在這個時候開始研究以無線電發送電報。1895年,義大利人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首次成功收發無線電電報。四年後,即1899年,他成功進行英國至法國之間的傳送。1902年首次以無線電進行橫越大西洋的通訊。無線電報的發明使流動通訊變得可能,配備無線電電報機的遠洋船隻,就算在海洋上仍然與陸地保持通訊,更能在需要時發出求救訊號 。
[編輯] 電報在中國
中國首條出現電報線路是1871年,由英國、俄國及丹麥敷設,從香港經上海至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由於清政府的反對,電纜被禁止在上海登陸。後來丹麥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將線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並在6月3日起開始收發電報。至於首條自主敷設的線路,是由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所建,1877年10月完工,連接台南及高雄。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間架設電報線路,用作軍事通訊。1880年,李鴻章奏准開辦電報總局,由盛宣懷任總辦。並在1881年12月開通天津至上海的電報服務。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敷設了福州至台灣的海底電纜,是中國首條海底電纜。
為了傳達漢字,電報部門准備由4位數字或3位羅馬字構成的代碼,即電碼,採用發送前將漢字改寫成電碼發出,收電報後再將電碼改寫成漢字的方法。
[編輯] 電報在香港
在19世紀末期,英國人統治香港後,即積極發展電報網路,成立大東電報局,為香港工商界提供對外聯絡服務。1871年開始,大東電報局便於香港島西部的鋼線灣鋪設電報電纜連接香港與外地。
二戰後,香港經濟高速起飛,電報為香港的工商業發展帶來不少貢獻。在電報最為流行的時期,上至大企業、大銀行,下至一般貿易公司、制衣廠,都擁有最少一台電報發送機。
1980年代,隨著傳真機的普及,電報在香港即逐漸式微。2004年元旦當日,電訊盈科即停止電報業務。
[編輯] 電報的使用
電報的發明使到長途通訊的價格大為下降。最早期電報的傳送成本,是依靠目測的擺臂式訊號機系統的30分之1。之後更隨著技術的改良和用量擴大而大幅下降。到了20世紀初,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負擔用電報作長途通訊。當時負責經營電報通訊的公司,在各地大城市設置電報局。一般人只要到電報局付款,便能拍發電報到遠方的另一個城市,收費是按距離及電報字數計算。當另一端的電報局收到電報以後,會有專人把印好的電報派送到目的地。至於各大企業和政府多數擁有其電報專線。而隨著電報的普及,各地亦出現了使用專門透過電報傳送新聞的機構,即現時的通訊社。當中路透社(Reuters)於1851年在倫敦成立,是最早的通訊社之一。
西門子 T100 型號的電傳打字機由於電報的傳送速率十分有限,因此最初只可能用作傳送文字,而且必須要把文字盡量精簡以減少字數。最早的電報用人手拍發,熟練的電報員使用摩斯碼大約能每秒鍾傳送一個字母。後來在1920年代發明的電傳打字機(Telex),將拍發電報自動化。電傳打字機之間像電話一樣以撥號接通,之後把訊息以打字的方式傳出,使用與電報一樣的技術傳送。一般人都能使用電傳,傳送的速度得到提高,亦大為減少出錯的機會。在傳真及長途電話普及以前,電傳打字機曾一度遍及各地的辦公室,專門用作長途通訊。
[編輯] 電報的衰落
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電報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訊方法。自從電話網路數碼化以後,電報通訊變成為數碼通訊網路內其中一種以文字通訊的應用。當電腦、電子郵件以及手提電話的簡訊日漸普及以後,電報更進一步被取代。現在一般人已不會使用電報通訊。傳統的電報新聞(即電訊新聞稿)亦已由電腦、網際網路及手提電話的簡訊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別的舊有應用環境下,才會偶然看見使用電傳打字機的電報業務。香港的電訊盈科已於2004年1月1日宣布終止香港境內外所有電報服務,在同一年,荷蘭的電報服務亦宣告停止,美國最大的電報公司美國西聯電報(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終止所有電報服務。
現時,在北美地區,Internation Telegraphy仍然維持電報服務,主要針對一些特別喜慶場合,或用作解決法律爭議之用。而在日本,NTT東日本和西日本仍然為當地民眾提供電報服務,主要用於慶祝新人、畢業,或喪禮治哀之用,而所傳的電報,會按場合以特製的紙和信封印出。在英國,英國電訊在2003年,將電報業務拆成一間小公司Telegram Online。在部分發展中國家,電報仍有在法律以及通訊用途。
④ 看到早期電影裡面發電報,電報員手指不斷地摁那個東西就把電報發出去了原理是什麼
電報的原理是在發射設備的載波控制上利用「開關」(電報的電鍵)來控制載波的輸出的長短和數量,還有輸出的間隔時間;這樣在某個「單位時間里」就可以輸出一組開關信號。習慣上把簡訊號稱為「嘀」,把長信號稱為「嗒」,這樣由若干個由「嘀--嗒」組成的信號稱為「電碼」,再由規定的電碼組成「電文」,由載波向空中發射,接收方用接收機接收後再翻譯成電文,就完成了電報的發送過程。例如:S在在電碼上,對應為「嘀,嘀,嘀」;O在電碼上對應為「嗒,嗒,嗒」,這樣國際呼救信號「SOS」的電碼就是「嘀嘀嘀---嗒嗒嗒---嘀嘀嘀」了。電報從發射到接收理論上是和電的傳播速度一樣的,主要時間耽擱在呼叫接收方和翻譯電文上面。
現在很少用來作「民用」了,因為這不容易普及。
電報掛號是以前指類似於「掛號信」的通信方式。
以前的電報我好象記得是7分錢一個字,加急的是0.14元一個字吧,這么貴就是以前的通訊不發達,在這電報通訊中需要人工干預的地方多所造成的。
⑤ 電報是怎麼發的,是什麼原理,什麼技術
【簡介】電報(telegraph)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
電報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 【原理】利用電磁波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電報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國 S.F.B.莫爾斯首先試驗成功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按照出現的頻度排序,然後用點和劃的組合來代表這些字母、標點和空格,使頻度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劃組合;「點」對應於短的電脈沖信號,「劃」對應於長的電脈沖信號;這些信號傳到對方,接收機把短的電脈沖信號翻譯成「點」,把長的電脈沖信號轉換成「劃」;解碼員根據這些點劃組合就可以譯成英文字母,從而完成了通信任務。【電報的加密方法】
對於初學者來說,一個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將中文信息用二進制序列密碼來加密?給你一串中文消息,你怎樣來加密呢?
在此作者就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思路就是,既然是用二進制來加密文件,那麼我們就必須先把中文消息轉換成二進制數值,然後才能進行加密。
下面作者提出一種自己的做法。
模型是:中文消息——》四碼電報——》二進制編碼——》用二進制密鑰序列加密——》
得到新的二進制序列——》發送給接收者——》接收者用解密密鑰解密——》轉換成四
碼電報——》再轉換成中文消息
對於這個模型,存在一個問題必需解決好,那就是怎樣進行二進制編碼。
我們知道,四碼電報是一組十進制的數,如何用二進制把0——9准確地表示出來,這是一個關鍵,如果編碼方式不好,很容易給攻擊者留下後門。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避免這個問題呢?同時在進行加密的時候還要注意那些問題呢?
我們要把四碼電報用二進制序列密碼來加密,還要把四碼數組轉換成二進制數碼,在這個轉換過程中,我們說到很容易走進一個編碼上的誤區,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走出這個誤區呢?
下面先說一下,編碼的要求:
1、四個位置上各個位置0和1的統計必需平衡,也就是說,當統計的數量到一定時,01必需平衡;
2、不能出現某一位的01統計有明顯的差別,(這個很重要,這樣不會給攻擊者留下後門)
3、編碼力求簡單,均衡
因為0--9這十個數字對應編碼要10組,所以就必需要用四位二進制的數組來表示
四位二進制的數組一共有以下的情況:
0000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0110 0111 1000 1001 1010 1011 1100 1101
1110 1111
根據上面的要求;要達每個位置上01平衡,因此初步選擇以下10個數碼分別對應0-9
0011 0100 0101 0110 0111 1000 1001 1010 1011 1100
0 1 2 3 4 5 6 7 8 9
統計一下各個位置的01平衡性,發現每個位置的0和1個數都為5各佔一半,符合我們的編碼要求。
因此結合上一編文章的要求,我們這里就給出了一種避免留下攻擊後門的四碼電報編碼方法。
⑥ 發電報是誰發明的
歷史
早在莫爾斯之前,就有人想過用電來進行通信,最早的電報機應該是有著26根電線的機器。1753年,當時對電的研究尚只停留在靜電上,英國一位叫摩爾遜的人,利用靜電感應的原理,用代表26個英文字母的26根導線通電後進行信息傳輸,但這種機器需要的導線太多,設置龐雜,並且靜電傳應的距離有限,因此這項發明沒有得到推廣。1804年,西班牙的薩瓦將許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號的金屬線浸在鹽水中,他的電報接收裝置是裝有鹽水的玻璃管,當電流通過時,鹽水被電解,產生出小氣泡,他根據這些氣泡辨識出字母,從而接收到遠處傳送來的信息。但薩瓦的電報接收機可靠性很差,不具實用性。後來,俄國科學家希林格設計了一種只用8根電線的編碼式電報機,並且取得試驗上的成功,但由於需要的導線還是太多,依然難以達到實用之功效。
上述這些幼稚時期的電報接收裝置雖然沒有得到最終的應用和推廣,但它們為後進者提供了試驗基礎,隨著電磁學理論的不斷完善,電學的進一步發展,一根導線的電報機在莫爾斯的千呼萬喚中誕生了。
莫爾斯: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1843年,塞繆爾·莫爾斯用國會贊助的3萬美元建起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之間長達64公里的電報線路,翌年5月,他在華盛頓國會大廈最高法院會議廳里,用他從1837年便發明出來並不斷完善的電報機,向巴爾的摩發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報,電文內容是《聖經》中的一句話:上帝啊,你創造了何等的奇跡![2]
自此之後, 這種「閃電式的傳播線路」迅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訊網路。 電報本身不是大眾傳媒, 但它為大眾傳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訊手段, 而作為現代重要傳播媒介的通訊社, 也是在電報技術發明之後才出現和發展起來的。 自助者天助。上帝沒有創造奇跡,但上帝很公平。他沒有使莫爾斯循著四十年的人生軌跡繼續走向繪畫世界的輝煌--盡管他已是時人公認的一流畫家,但讓莫爾斯最終實現他的發明夢想,在科學界獲得了一個席位,從此開啟電子通信時代的新紀元。
衰落
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電報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訊方法。自從電話網路數位化以後,電報通訊變成為數位通訊網路內其中一種以文字通訊的應用。當電腦、電子郵件以及手提電話的簡訊日漸普及以後,電報更進一步被取代。如今一般人已不會使用電報通訊。傳統的電報新聞(即電訊新聞稿)亦已由電腦、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的簡訊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別的舊有應用環境下,才會偶然看見使用電傳打字機的電報業務。
香港的電訊盈科已於2004年1月1日宣布終止香港境內外所有電報服務,在同一年,荷蘭的電報服務亦宣告停止,美國最大的電報公司西聯(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終止所有電報服務。2008年5月1日泰國發行4000封紀念電報,以紀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國電報技術即日起走入歷史。
現時,在北美地區,Internation Telegraphy仍然維持電報服務,主要針對一些特別喜慶場合,或用作解決法律爭議之用。而在日本,NTT東日本和西日本仍然為當地民眾提供電報服務,主要用於慶祝新人、畢業,或喪禮治哀之用,而所傳的電報,會按場合以特製的紙和信封印出。在英國,英國電訊在2003年,將電報業務拆成一間小公司Telegram Online。在部分發展中國家,電報仍有在法律以及通訊用途。
在未發明電報以前,長途通訊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驛送、信鴿、信狗、以及烽煙等。驛送是由專門負責的人員,乘坐馬匹,接力將書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個可靠及快速的驛送系統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網,然後配備合適的驛站設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區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鴿通訊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氣、路徑所限。另一類的通訊方法是使用烽煙或擺臂式燈號等肉眼可見的訊號,以接力方法來傳訊。這種方法同樣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氣、地型影響。在發明電報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會被傳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來看,是難以忍受的緩慢。
⑦ 戰爭時期如何發送電報
通過發報電鍵和音響振盪器發送電報。
採用莫爾斯電碼的人工電報機由發報電鍵和音響振盪器等組成。發報時,人工按動電鍵使電鍵接點啟閉,以形成點、劃和間隔信號。
這樣的信號經報路傳輸到收信端後控制音響振盪器,產生「嘀」(點)「嗒」(劃)聲,供人工聽抄電報。自動印字的電報機以電傳打字電報機(簡稱電傳機)的使用最為廣泛。這種電報機採用起止式工作方式。
在5單位電碼信號的前後分別加有一個起動信號(空號)和一個停止信號 (傳號)。電傳機的收報器收到對方發來的起動信號即開始一個字元的接收過程,其中對應於5個單位信號依次產生5次采樣操作,然後停頓等待下一次起動。
5個單位信號采樣接收完畢,便自動進行解碼和印字。由於收報器有一段停留時間,當收發兩端電傳機的通報速率(波特值)不完全一致時,停留時間有所增減,但仍能保持字元上的同步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速率差的積累效應。
電傳機因採用起止式工作方式而能容忍一定的速率差。此外,字元之間可以有任意的時間間隙,故允許自由按鍵發報。起止式電碼信號的傳輸又稱非同步傳輸。為適應數據通信的需要,現代化的電傳機使用8單位電碼,已由機械式過渡到電子式。
(7)發電報圖片卡通擴展閱讀
隨著電話、網路等現代通信方式的到來,電報這種傳統的通訊手段逐步退出民間視野。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主人公李俠緊張發報的鏡頭:
報務員坐在機器前,頭上戴著大大的耳機,時而右手按著電鍵,嘀嘀嗒嗒發出一串電碼,時而聚精會神聽著電報碼,把它們翻譯成文字抄錄下來……
電報,曾經作為世界范圍內最有效、最可靠的即時通信方式,在電話尚未普及的年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傳機、發報機都已變成了展櫃中的歷史,電報業務急劇萎縮,發電報的人也已是屈指可數。
新事物不斷誕生,老事物漸行漸遠。如今,已經成為歷史元素的電報只能停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⑧ 電報怎麼發出的怎麼聽起來一個聲
就是一個聲音!
但是這些聲音是有長、有短的,短點稱「嘀」,長一些的稱「噠」.
通過聲音的長短組合,來表示一個數字——數字組合,表達一個漢字
阿拉伯數字從0—9,分別是:
0:噠
1:嘀噠
2:嘀嘀噠
3:嘀嘀嘀噠噠
4:嘀嘀嘀嘀噠
5:嘀嘀嘀嘀嘀
6:噠嘀嘀嘀嘀
7:噠噠嘀嘀嘀
8:噠嘀嘀
9:噠嘀
然後根據聲音的長短搭配,表示一個數字;再通過數字組合,表示一個「字」。
如,一個漢字就是由4個字母組成的,
假設「我」的明碼是1234,發電報的時候就要:
嘀噠 嘀嘀噠 嘀嘀嘀噠噠 嘀嘀嘀嘀噠
然後,對方報務員抄收時,直接抄成1234,抄好後把電文按密碼翻譯「我」。
這樣,電報就發出去了。
26個英文字母也是由嘀、噠組成!
⑨ 網上說的玩電報是什麼
網上說的玩電報是指玩耍電報的意思也就是相當於這個人隨意的發電報的意思。如果說一個人可以隨意的發電報,可能是因為這個人是有一個電報機或者是一個特別有錢的人,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這些電報可能是非常的貴,所以可以隨意的玩,也就是相當於可以致富這些錢。
電報的通訊方法
在未發明電報以前,長途通訊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驛送、信鴿、信狗、以及烽煙等。驛送是由專門負責的人員,乘坐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將書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個可靠及快速的驛送系統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網,然後配備合適的驛站設施。
在交通不便的地區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鴿通訊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氣、路徑所限。另一類的通訊方法是使用烽煙或擺臂式信號機Semaphores、燈號等肉眼可見的訊號,以接力方法來傳訊。
這種方法同樣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氣、地形影響。在發明電報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會被傳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來看,是難以忍受的緩慢。
⑩ 電報的故事是什麼
研究密碼的弗里德曼
在現代戰爭中,截獲敵方電報和組織專家破譯,是電子戰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往往會關繫到一場重大戰役的得失成敗和士兵的生死存亡,所以各國對電報通信,都嚴加保密。
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日本海軍於1937年便使用了一種為保護最高機密而研製出的「九七式」密碼電報機。這種電報機發報時,是採用兩本按字母順序編寫的45000組密碼。日本軍方認為,它保密性極強,其中密碼,世人難以破譯,有利於軍事秘密通信。
但是強中更有強中手,上述日本的密碼,還是被人破譯了。是誰破譯的呢?這人便是美國的密碼奇才、破譯高級專家——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1912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畢業後就從事密碼的研究工作。從1938年起,他全力以赴地做破譯日本密碼和仿製日本密碼電報機的工作。經過兩年多嘔心瀝血地鑽研,終於在1940年9月,通過一架仿製的「九七式」密碼電報機,初步破譯了日本的密碼。1941年1月20日,又正好有一艘日本商船「日新丸」號駛人美國舊金山,美國海軍情報機關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機不可失,便派出幾名士兵,化裝成海關人員搶走了「日新丸」商船上用的「電報密碼本」。雖說這商船用的密碼與日本海軍用的密碼不一樣,但總有一定啟發,這就給弗里德曼掌握日本密碼規律和精確破譯日本密碼,提供了一個條件。
此後半年多時間,弗里德曼破譯了日本外務省與日本駐美大使館之間的電報達270多份。此外,還破譯了90%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發出的密碼電報。由於弗里德曼建立了這樣大的功績,先後榮獲美國頒發的「公民特別勛章」、「最高功勛章」、「保障國家安全勛章」,並獎給他10萬美元巨款。
1942年5月20日,日本聯合艦隊總指揮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發給日本各艦的密碼電報,又被弗里德曼破譯,這就關系重大了。
因為,此時正是日美太平洋戰爭中一次大規模海戰——「中途島大海戰」即將打響的前夕(日軍6月4日凌晨發起攻擊)。日本海軍集中絕對優勢兵力——航空母艦8艘(艦載飛機400多架)以及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共120多艘,決心攻佔中途島,以達到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目的,迫使美軍退守夏威夷和西海岸。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從破譯的密電碼中得知日本海軍的作戰行動計劃,喜出望外。但還有一事不明,就是日軍這次軍事行動要攻佔的目標是哪裡?密電碼中只多次提到「AF」,這「AF」究竟是何地?這又難壞了尼米茲。尼米茲猜想是中途島,於是從中途島給美國國防部拍了一封電報,報文是「中途島的蒸餾水廠遭到破壞,淡水供應十分困難。」有意讓日軍「竊收」。果然日本海軍上當了:日軍「竊收」到電文後,在發往日本東京的急電中說:「AF」淡水奇缺,必須在6月5日以前,把大量淡水運到「AF」。從日本海軍這電文中使尼米茲證實了日軍要攻佔的目標「AF」就是中途島,還進一步了解發起攻擊日期可能是6月4日,因為日本海軍自以為兵力強大,狂妄已極,想一天就拿下中途島。全部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像半年前(1941年12月7日)突襲美國珍珠港那樣——炸沉、炸傷美國軍艦40多艘、擊毀美軍飛機260架、炸死炸傷美軍47575人,致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喪失戰鬥力達半年之久。
但是歷史的進程並不都是按日本侵略者的意願前進的。美國尼米茲海軍上將,從弗里德曼破譯的日軍密電中,對日本海軍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於是便巧作如下部署。
由山本五十六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的第一機動部隊4艘航空母艦,開進距中途島西北240海裏海域,派出第一批飛機180架撲向中途島,企圖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此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斗群(也稱航空母艦編隊)已離開中途島,開進日本第一機動部隊4艘航空母艦附近,並派出了200多架飛機,前去轟炸日軍的航空母艦。
當日軍第一批飛機轟炸中途島返回、正在航空母艦上降落,日軍第二批100多架飛機又掛魚雷准備起飛的忙亂時刻,美國的兩批機群先後撲過來,對日本的4艘航空母艦狂轟濫炸。此時,日本只有寥寥數架飛機拚死迎戰,但如飛蛾撲火,已無濟於事了。結果,日本聯合艦隊的第一機動部隊4艘航空母艦,都被美軍炸沉。美國航空母艦戰斗群乘勝追擊日本的殘兵敗將,使山本五十六想一舉攻下中途島的美夢徹底粉碎了。
救救我們
如果你看過英國電影《尼羅河慘案》,一定會記得這樣一個場面:製造慘案的兇手,為了隱蔽他們的陰謀,施展出「借蛇殺人」之計。比利時的偵探波洛,在房間里突然遇到了可怕眼鏡蛇,在十分危險、又無法走脫的情況下,他機警地用手指敲了敲牆壁,隔壁的雷斯上校聽到敲牆的聲音,急忙拿著劍沖進波洛的房間,刺死了毒蛇,解救了波洛。雷斯上校來得如此之快,他是怎樣知道波洛遇到危險了呢?原來,波洛在牆上敲的是「莫爾斯電碼」——「SOS」的響聲(嘀嘀嘀,啦啦啦,嘀嘀嘀),這是國際上通用的遇險求救的信號,因此雷斯上校聽到後,便急忙來援救。波洛巧用「莫爾斯電碼」的國際上通用的遇險求救信號,因此雷斯上校聽到後,便急忙來援救。波洛巧用「莫爾斯電碼「的國際遇險求救信號,便化險為夷了。
那麼,這「SOS」的響聲(嘀嘀嘀,噠噠噠,嘀嘀嘀)是什麼意思呢?又是何時規定下來的呢?
原來,在電報發明以前,航海的人們是以火花、音響和旗幟作為遇險求救信號。有了電報以後,1908年國際上一致同意,船隻遇險時都用「SOS」作為呼救信號。這「SOS」是幾個英語字的縮寫,意思是「救救我們」。最早使用這一遇險求救信號的是美國「阿拉普豪伊」號輪船,那是在1909年8月,這艘輪船航行到哈特拉斯角附近時,機器發生了故障,無法繼續航行,船上人員十分焦急。此時輪船不得不發出「SOS」信號,希望得到鄰近海岸的救援。
這莫爾斯電碼「SOS」信號的意義十分重大,它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例如,1909年,白星輪船公司的「共和國」號船發生重大事故;1912年,「泰坦尼亞」號船的慘劇;1913年,「伏爾托諾」號船的火災;1914年,「愛爾蘭女皇」號船在聖勞倫斯河被撞沉……都是由於這些輪船及時發出「SOS」信號,得到援救,才大大減少了人員的傷亡。莫爾斯電碼「SOS」信號,自1908年至今,究竟解救了多少人,這是難以統計的。但電報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電報捉兇犯
用電報傳送信息,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快;二是准確無誤,「報文」一般不會出現差錯。
電報為什麼快呢?快到什麼程度呢?以無線電報來說它是以電波的形式傳送的,電波在空間傳播的速度和光的速度一樣,每秒鍾約30萬千米。這種速度要比當今3倍音速的飛機(例如美國名叫「黑鳥」的高空偵察飛機)甚至比20倍音速的洲際導彈(洲際導彈落下時速度)都要快許多倍。所以用「電」傳「報」,即使地球上兩點最遠的距離,只需1/15秒就可以傳到了,這不能不令人驚異!
1945年1月,英國首都倫敦各家報紙都以大的標題登載了一條追捕逃犯的消息,人們看後都爭相傳告,說:「這電報可真快!」這里講的「電報真快」與逃犯有什麼關系呢?
原來,那年元旦凌晨,英國帕丁頓火車站的報務員收到一份從斯勞火車站發來的電報,說那裡發生一起兇殺案,罪犯已登上7點42分開往帕丁頓的火車,座位是頭等車廂第二節最後一排。報務員收到電報後,馬上報告了保安部門。刑警隊迅速在帕丁頓車站布下羅網,火車一到站,兇手就很快被捕獲。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利用電報追捕逃犯真是快如閃電,逃犯即使乘上3倍音速的「黑鳥」飛機,想從英國倫敦飛到美國紐約,那也難逃法網。因為,「黑鳥」的飛行速度雖然是3倍音速,比步槍子彈剛出槍口的速度還快,但從倫敦飛到紐約也需1小時55分32秒,而電報只要一眨眼功夫,0.1秒鍾就傳到了。
此外,從以上事例還可以看出,電報是准確無誤的。從斯勞火車站發來的「報文」說,罪犯已登上「7點42分」的火車,這「7點42分」不會誤為「9點42分」,如果失誤,那罪犯就難抓到了。電報為什麼不會失誤呢?
把電報同普通電話比較一下,就可以了解電報在這一方面的優點了。電報和電話在傳輸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干擾,如雷電、風沙以及各種電氣設備所產生的電火花的干擾,有時還有敵特施放的電子干擾。普通電話傳輸的是連續的語言信號,對於上述各種雜音干擾是難以克服的,只好讓這些干擾雜波和人說話的聲波混在一起,送入接話人的耳中,所以有時聽不清楚,要求對方再說一遍。而電報傳送的是「滴滴啦」一個個離散的、不連續的「電碼脈沖」(脈沖是指一個極短時間的電流,正像人的脈搏跳動一樣。),雖然「電碼脈沖也會受到干擾,但只要「電碼脈沖」不被干擾雜波淹沒,對方發來的「電文」內容就能反映出來。
特別是,在電報機的接收設備中,有一個「幅度鑒別器」,它能巧妙地對電報信號起到篩選作用。
人們事先確定好「鑒別電平」,當收到脈沖的幅度超過「鑒別電平」時,就輸出「有電脈沖」。這就好比江河上有個攔水大壩,只有當水位超過大壩的高度時,才有水流過去。通常,「鑒別電平」是定在正常脈沖的一半以上。這樣,只要干擾雜波不超過正常脈沖的一半,干擾雜波就被去掉了。有了「脈沖幅度鑒別器」,如同給電報戴上了一副「濾光眼鏡」,大大增強了電報的「抗干擾能力」,從而提高了電報傳送信息的准確性。當然,這是指正常情況下的收發電報。如果在非常情況下——喋血惡戰之時,敵方施放強烈的電子干擾,或叫「電子轟炸」(即「電子戰」),像海灣戰爭第一夜,美軍幾十架電子飛機施放電子干擾,就可能使電報通信失靈而中斷。
此外,電報通信不容易出差錯是因為有存文可查。電報通信能把對方發來的電文,自動記錄下來,發電報的一方也能同時留下一份底文。這樣可以及時發現差錯和留案備查。這對傳送上級命令,尤為必要。以上電報的優點,是普通電話不具備的。
現在的「快速電報」,還採用了一種對「錯誤碼元」能作自我檢查、自行糾正(簡稱「自檢自糾」)的編碼方式,傳送100萬個碼元,差錯不超過一個,這就使電報的准確性更高了。
有一種「快速電報機」,當在70個碼元中,出現3個以下差錯時,能自行糾正;出現4~6個差錯,能全部檢查出來;出現6個以上差錯,能大部分檢查出來。檢查出來以後,便通知對方,叫他「重發」,直到收下的「報文」,完全無錯為止。還有一種更高級的「快速電報機」,在發報端安裝了一整套自動檢錯和糾錯設備。發報時,一邊把電報發出,一邊又將它存進「存貯器」。收報端收到電報後,一邊「落地」(鑿成電報紙條或印成字元),一邊又將信息送回發報端。發報端把收到的「返回信息」與「原發信息」進行比較,發現有差錯,就主動重發,一直到對方收到的電報完全無錯為止。這對於傳送上級命令,是完全必要的,以免一字之差,造成大錯。例如,「凌晨2點發起總攻」,如誤為「3點」,那將影響戰爭全局的得失成敗。
密碼真的保密嗎?
其實,電報不僅快而准。而且它還具有保密性好的優點。
這是因為電報傳送的信息(即報文),是一組一組的電碼,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是沒法聽懂的,不像打電話那樣,誰都可以聽明白。如果用電傳機(由電報機發展而成)傳送電報,由於採用均勻電碼,每一個字元是由相等的電碼脈沖組成,再加上傳送速度很快,像打機關槍那樣,那就更沒法聽清了。這就起到了一定的保密作用。
再就是,中文電報的每個漢字,都是由一組一組的數碼組成。拍發中文電報時,先要將漢字譯成數碼,再把數碼變成電碼。具體來說,要拍發一份「見報速回」的電報,首先你要在電報紙上寫好報文底稿,電報局的譯電員就根據全國的統一的《標准電碼本》,把報文中的一個個漢字,翻譯成一組組由4個阿拉伯數字組成的電碼(「見」是6015,「報」是1032,「速」是6643,「回」是0932),再加上報頭,報務員就可拍發了。拍發電報過程見下圖。
報務員用「印碼電報機」(也叫莫爾斯電報機,它是電報家族的第一代,至今有的線路仍在使用)拍發電報時,根據電碼組合按下和放開電鍵。按下電鍵時,電路就接通了。這時電流經過電報線路,傳入對方電報機的電磁錢線圈,使電磁鐵產生磁力,吸動銜鐵,利用杠桿原理,把印碼輪(平時浸在油墨缸中)抬起,使它正好貼在移動著的紙條上。於是,在紙條上便畫出了一條黑線。當報務員放開電鍵時,電路中的電流被切斷,電磁鐵失去磁力,印碼輪又落在油墨缸中。由於印碼輪離開紙條,紙條上便出現了一段空白。發方報務員不斷用手指按下和放開電鍵,電路時通時斷,在紙條上便印出了「點」和「劃」的符號。收方的報務員把這些「點」和「劃」抄譯成數字,再由譯電員譯成漢字,就成了一份電報了。
由以上可見,電報確實具有保密性,如果沒有專業的譯電員,發過來都是「點」和「劃」,或是「6015,1032」等等數碼,一般人怎能了解其含義呢?
但是,歷史上的戰爭,特別是近代戰爭都告訴人們,在遠離炮火紛飛的前線,還有一場隱形的激烈戰斗在後方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那便是交戰國雙方彼此「竊收電報」的戰斗以及「破譯密碼」的戰斗,簡稱「密碼戰」。在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對日本鬼子鳩山的生死斗爭,就在於不能交給日本鬼子鳩山的「密電碼本」。所以在非常情況下,軍事上拍發電報,為「反竊收」、「反破譯」都需要另外「加密」。所加的密碼是一組組人為製造的令人很難摸到規律的亂碼,經過雙方秘密約定,而且又隨時變更,或雙方各自用電子計算機按照預先編好的程序,進行及時轉換密碼。這樣「加密」,只要加的密碼不泄露,敵方即使「竊收」到了電報,但找不到解密的金鑰匙——「密碼本」,也是無法了解電報的內容。密碼電報的「密」,就在於此。
此外,還有一種密碼是「約定語式密碼」,是事先與對方約定,把文中的詞語用與原意毫不相乾的內容替換。收到電報的人一看便知,別人卻莫名其妙。1984年11月6日,日本《每日新聞》登出一個尋人廣告。廣告的文字是:「二郎,惡友已離去,請速歸家,有熱茶飯相待。母親千代子啟。」在一般人看來,這僅是一個很普通的廣告,哪知是涉及到一樁詐騙案的「暗語」。上述廣告文字,真正的意思就是:「鷲,警察不在了,速來聯系,同意付款,森永公司。」像這樣「暗語」式的密碼電報,倒像是敵特相互聯系時的「黑話」。要破譯它,就太難了。
以上僅是密碼電報的幾個簡例,隨著當今高新技術的發展,密碼電報更加復雜難破譯了。例如,把要傳送的文字,逐個用數字加以置換,並及時加上只有己方才明白的數碼。對這種密碼,除非搞到對方的「換字對照表」,否則破譯是十分困難的。據報刊報道說,早在1963年,美國的白宮和前蘇聯的克里姆林宮就建立了一條「直接電報通信線路」,這條線路從莫斯科經過英國倫敦,然後通過橫貫大西洋的海底電纜到達美國首都華盛頓。對這條線路,人們叫它「熱線」。兩國政府之間發出的所有電報,在發出時都是自動譯成密碼,接收時自動譯成文字。可想而知,密碼在此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