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哪裡是直腸和乙狀結腸圖片
擴展閱讀
搜索臘八節的圖片 2025-10-06 02:34:16
喬欣跳舞高清圖片 2025-10-06 02:17:48

哪裡是直腸和乙狀結腸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14 04:12:30

1. 直腸的直腸形狀

直腸容易被理解為直的腸,實際上直腸有兩個前後方向的彎曲:上方為直腸骶曲,凸向後側,與骶骨前面的曲度相一致,距肛門約7-9cm;下方稱直腸會陰曲,凸向前,距肛門3-5cm,此曲呈直角,又名肛管直腸角。當進行肛管直腸鏡檢查時,須注意這兩個彎曲,以免損傷腸壁,此外,直腸還有左、右方向的側曲,極不恆定。但一般情況下是三個側曲:上方的凸向右、中間的凸向左,是三個側曲中最顯著的一個,下方的凸向右,故呈現為右-左-右模式。
1.位置與形態直腸位於盆腔後部,上平第3骶椎高度接乙狀結腸,向下穿盆膈延續為肛管。據統計,成人的直腸平均長11.7cm,其下份腸腔明顯膨大稱直腸壺腹。直腸並不直, 在矢狀面上有兩個彎曲,上部的彎曲與骶骨曲度一致,稱骶曲;在下部繞尾骨尖的彎曲,稱會陰曲。在冠狀面直腸尚有左、右、左側的彎曲,但不恆定。在作直腸或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應注意這些彎曲,緩慢推進,以免損傷腸壁。
2.毗鄰直腸的後面借疏鬆結締組織與骶、尾骨和梨狀肌鄰接,在疏鬆結締組織內除骶正中血管、骶外側血管、骶靜脈叢外,還有出骶前孔的骶、尾神經前支,骶交感於及奇神 經節等。直腸前面的毗鄰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在男性,直腸上部隔直腸膀聯陷凹與膀胱底上部和精囊相鄰,如直腸膀胱陷凹中有炎性液體,常用直腸指檢以幫助診斷,有時可穿刺或切開直腸前壁進行引流。直腸下部借直腸膀胱隔與膀胱底下部、前列腺、精囊、輸精管壺腹及輸尿管盆部相鄰。在女性,直腸上部隔直腸子宮陷凹與子宮及陰道穹後部相鄰,故借直腸指檢可了解分娩過程中子宮頸擴大的程度。直腸下部借直腸陰道隔 與陰道後壁相鄰。直腸兩側的上部為腹膜形成的直腸旁窩,兩側的下部與盆叢,直腸上動、靜脈的分支,直腸側韌帶及肛提肌等鄰貼。
3.內面觀直腸腔內由粘膜和環行平滑肌形成的半月形橫向皺壁,稱直腸橫襞,一般有三條:上直腸橫襞位於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附近的左側壁,距肛門約13cm;中直腸橫襞最大且恆定,居直腸右前壁,相當於腹膜返折線的高度, 距肛門約11cm,此橫襞具有定位意義;下直腸橫襞多位於左側壁,距肛門8cm。在進行腸腔內器械檢查時,也要注意這些橫壁,以免傷及。
4.血管、淋巴及神經直腸由直腸上動脈、直腸下動脈及骶正中動脈分布,彼此間有吻合。直腸上動脈為腸系膜下動脈的直接延續,行於乙狀結腸系膜根內,經骶骨岬左前方下降至第3骶椎高度分為左、右兩支,由直腸後面繞至兩側下行,分支前與乙狀結腸動脈之間有吻合,分布於直腸。直腸下動脈多起自髂內動脈前干,經直腸側韌帶進入直腸下部,主要分布於直腸。骶正中動脈有分支經直腸後面分布於直腸後壁。上述各動脈皆有同名靜脈伴行,在直腸肌層和粘膜下層內,吻合成豐富的靜脈叢。直腸的淋巴多伴隨相應的血管迴流,直腸上部的淋巴管沿直腸上血管引流,向上注入腸系膜下淋巴結。直腸下部的淋巴管向兩側沿直腸下血管注入髂內淋巴結;部分淋巴管向後注入骶淋巴結;部分淋巴管穿肛提肌至坐骨直腸窩。直腸與肛管的淋巴管通過吻合支彼此相通,淋巴道轉移是直腸癌主要的擴散途徑,手術要求徹底清除。直腸的神經為內臟神經分布,交感神經發自腸系膜下叢和盆叢;副交感神經發自盆內臟神經,經盆叢、直腸下叢沿直腸側韌帶分布於直腸。與排便反射有關的傳入纖維,也由盆內臟神經傳入。

2. 女人的直腸在哪個位置示意圖

人體的直腸其實就在肛門之內,它與肛門相連,上面是乙狀結腸部分,是大腸的最末一段,因為是相對垂直向下的,所以被稱為直腸。

直腸與小骨0盆腔臟器的毗鄰關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腸的前面有直腸膀胱凹、精囊、輸精管壺腹、前列腺、輸尿管盆部;女性則有子宮、陰道、陰道後穹、直腸子宮凹、子宮陰道隔。因此,臨床指診時,經肛門可觸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宮和陰道等。

(2)哪裡是直腸和乙狀結腸圖片擴展閱讀

解剖結構

其行程不是直線而有幾個彎屈,它有三條橫皺襞,其中兩條在左,一條在右,高度不同,從下面看來三個皺襞互相掩疊,圍直腸一周,支載糞塊。

直腸近肛門的一段擴大成為直腸壺腹,裡面有垂直皺襞6~10條名肛柱,肛柱上面有靜脈叢。直腸終於肛門。肛門有肛門外括約肌及肛門內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是隨意肌,屬會陰肌。肛門內括約肌是腸內環肌加厚而成,屬平滑肌,其作用是於大便臨完結的時候徹底清除殘存在肛門管里的廢物。

直腸指在第3腰椎體前方起自乙狀結腸,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過盆膈移行於肛管的一段腸管為直腸。直腸是消化管位於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長10~14cm。直腸並不直,在矢狀面上形成兩個明顯的彎曲,即直腸骶曲和直腸會陰曲。在冠狀面上也有3個突向側方的彎曲,但不恆定,一般中間較大的一個凸向左側,上下兩個凸向右側。當臨床進行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應注意這些彎曲部位,以免損傷腸壁。

3. 結腸和直腸在肚子的某個位置

結腸colon在右髂窩內續於盲腸,在第3骶椎平面連接直腸。結腸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大部分固定於腹後壁,結腸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將小腸包圍在內。結腸的直徑自其起端6cm,逐漸遞減為乙狀結腸末端的2.5cm,這是結腸腸腔最狹細的部位。

直腸周圍多脂肪、無縱帶,位於膀胱和生殖器官的背側。

直腸的概念在國際國內一直是統一的:直腸是自肛緣起向上15cm的一段大腸。但近年有一些學者和腫瘤組織,如ASCO(2001結直腸外科的臨床指導)、NIH、NCI提出了直腸的新概念。其根據如下:

解剖特點

認為12cm以上的大腸更像是結腸,有系膜而不像直腸;

生物學特點

12cm以上的大腸的復發規律像結腸而不像直腸;

在腫瘤治療學方面

一般認為放射治療的直腸以骶岬以下為宜,因為其以下直腸位置固定,同時位置較低不易損傷小腸

在手術中

骶岬容易標志。提出了二種新的直腸臨床概念:①手術中,自骶岬起向下至肛緣的一段大腸;②內窺鏡檢查,自肛緣起(Perianalskin)內窺鏡測量向上12cm的一段大腸。

4. 結腸在哪個位置圖

結腸位置在右髂窩內。在第3骶椎平面連接直腸。結腸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大部分固定於腹後壁,結腸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將小腸包圍在內。結腸的直徑自其起端6cm,逐漸遞減為乙狀結腸末端的2.5cm,這是結腸腸腔最狹細的部位。

(4)哪裡是直腸和乙狀結腸圖片擴展閱讀

行程變化較大,有12例佔17%左結腸動脈脈升支較短末達到脾曲。結腸脾曲的緣動脈主要由中結腸動脈的右支末端或副中結腸動脈左支末端形成。此時中結腸動脈左支較長,越過脾曲與左結腸動脈的升支在升結腸的起始或上1/3處吻合成緣動脈。此吻合處全長外徑較小,為0.8-1.0mm,我們把吻合處血管外徑小於1.0mm稱為吻合不良。

結腸脾曲處有20例佔28%緣動脈吻合處外徑小於1.0mm,且從緣動脈發出的分布到結腸脾曲的終動脈長支和短支數較其它區少。此時結腸脾曲的血液供應較差。除此之外在回結腸動脈升支與右結腸動脈降支間有14例佔20%左右吻合不良。右結腸動脈升支與中結腸動脈右支之間有11例佔15%左右吻合不良。中結腸動脈左支與左結腸升支間吻合不良有20例佔25%。

直腸上動脈與最下乙狀動脈間末形成吻合支有49例佔7000,故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處血供較差。緣動脈吻合處血管外徑平均為1.4±0.4mm。

5. 人的左下腹和右下腹,這兩個地方哪個是腸子呢

人的左下腹和右下腹,這兩個地方都有腸管。人體腸道分十二脂腸、小腸、回腸和結腸,結腸又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都在下腹部,只是右下腹由回盲部進入升結腸,相對左下腹直腸直達肛門的部位要稍高一些。見人體腸道分布圖如下。

圖2

6. 人體腸子分布圖

哺乳動物的腸包括小腸、大腸和直腸3大段。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大腸分為:盲腸(包括闌尾)、升結腸、結腸右曲、橫結腸、結腸左曲、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

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因此,腸道的狀態決定了人的容顏和美麗。腸指的是從胃幽門至肛門的消化管,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大量的消化作用和幾乎全部消化產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腸內進行的,大腸主要濃縮食物殘渣,形成糞便,再通過直腸經肛門排出體外。

(6)哪裡是直腸和乙狀結腸圖片擴展閱讀

腸的最原始形式是腔腸動物(如水螅)的腸,為內胚層圍繞的一個簡單的囊,稱為腔腸,它只有一個開口與外界相通。從線形動物(如蛔蟲)開始,消化管(即腸)便具有分別的入口(口)和出口(肛門)。從環節動物開始,腸管有了肌層,腸管各部分的形態和功能在不斷地進行分化。

到脊椎動物,消化管分化的部分有以下幾種形式:口腔、咽、食管、嗉囊、砂囊、胃、腸和直腸。內襯於腸壁上皮的一部分細胞具有分泌功能,有些分泌細胞還聚集於特殊的腺區或器官,如肝和胰,它們在發生史上是腸的外伸物,在發育完成後有導管和腸腔相通。

腸的形態和功能隨食物種類和攝食方式而改變。例如,草食動物的腸較肉食動物的長,且其中富含有消化纖維素的微生物。這種適應性改變在蛙可明顯地觀察到:如食藻類的蝌蚪,其腸長而捲曲,而變態為吃昆蟲的成蛙後,腸就縮短了很多。

食草的昆蟲如蚱蜢,其消化吸收在胃(中腸)內進行,腸僅呈一較短的直管,它的主要作用是將來自胃的廢物運送到直腸,由肛門排出。吸食植物液汁的昆蟲可攝入大量水分,其腸的走行向頭端並折返,蓋在中腸的前部,攝入的水分直接通過中腸壁進入腸腔,而不需要通過中腸下部。

7. 直腸在什麼位置

《陳先榮鋼鐵意志》中提到,從胃開始,之後分別連接著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直腸連接著肛管,肛管的出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肛門.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叫齒線,距肛緣2.5cm左右.直腸全長13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