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江雪作詩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大書櫃電腦桌一體圖片 2025-10-09 23:04:01
素描畫圖片女人簡單漂亮 2025-10-09 23:03:17
群褲圖片大全 2025-10-09 22:52:43

江雪作詩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22 01:57:46

Ⅰ 《江雪》為我們描述了一幅什麼的圖.詩的前兩句是畫的背景,"什麼"和"什麼"對舉

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圖;詩的前兩句是畫的背景,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做對舉,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

《江雪》【作者】柳宗元【朝代】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白話釋義:

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

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獨自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1)江雪作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805年—81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推行內抑宦官、外製藩鎮、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措施。但由於反動勢力的聯合反對,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

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Ⅱ 《江雪》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圖

描繪一副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的圖景。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於永州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全詩為: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2)江雪作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江雪》這首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805-815)。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推行內抑宦官、外製藩鎮、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於反動勢力的聯合反對,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賞析:

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藉以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清高,漁翁的性格孤傲。其實,這正是詩人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

Ⅲ 25課古詩兩首,第二首古詩江雪,第二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什麼的漁翁形象

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回小船,船答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

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後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3)江雪作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清高,漁翁的性格孤傲。其實,這正是詩人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江雪》這首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805年—81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推行內抑宦官、外製藩鎮、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於反動勢力的聯合反對,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Ⅳ 《江雪》的寫作背景

《江雪》的創作背景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於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他在任所名為司馬,實際上是毫無實權而受地方官員監視的「罪犯」。官署里沒有他的住處,不得不在和尚廟——龍興寺的西廂里安身。

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於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

原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4)江雪作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名家點評

根據《書鄭谷詩後》記載,蘇軾當年讀完這首詩之後,感慨良多,他反復吟誦,表達了自己心悅誠服的態度。他在《東坡題跋》里稱贊柳宗元末尾兩句,說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

蘇軾所謂「人性」,即指詩人的情感熔鑄。「人性有隔」的對立面便是「人性無隔」,做到「人性無隔」,亦即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

可見,蘇軾看到的不是山水景色,他看到的是柳宗元那孤獨的人性。而且蘇軾也對柳宗元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其為天之賦予,不能追及!

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連遭貶斥,始終保持著一種頑強不屆的精神狀態。他的「永州八記」,專寫窮山僻壤之景,借題立意,寄託遙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極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脫俗的個性也得以充分展現。

柳詩境界清逸絕俗,寄託著詩人孤傲清高的品格,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深得蘇軾贊賞。

Ⅳ 江雪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寒江獨釣的畫面,寄託了什麼的情懷

《江雪》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寒江獨釣的畫面,寄託了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懷。

原詩: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釋義: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5)江雪作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此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公元805年—81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他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

然而正如坡仙所說,柳詩「憂中有樂,樂中有憂」,詩人並未一味地通過外物來表現自己的孤獨。詩人也有自己可樂之處。我們注意到,詩人選擇了「漁者」作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

漁者在中國歷代文人筆下多是智慧的象徵。詰屈原於江畔的,是漁父;於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是「白發漁樵」,《西遊記》中笑傲王侯的,也是個漁夫。柳宗元的選擇,實際上是他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認同。

詩人因外界給予孤寂,於是轉向獨我的追求——這也是中國文人慣有的手筆,達則儒,窮則道。不能濟天下,於是只好獨善其身了。

最後,這漁者所釣之物,不是魚,是雪,這也正點明了詩人孤獨緣由之所在——因為他不入俗者流,而自有更高的追求——如雪一樣清潔之物,或者說是一種境界。

如此一來,詩人的心境完成了由悲憤到寂寥再到孤傲自得並夾著許多無奈的多次轉換,短短二十個字,以驚人的張力包容了詩人用滿世界似冷雪掩蓋起來的奔突不已的情緒。

Ⅵ 尋柳宗元《江雪》配圖

你說的是這個么,我也很喜歡「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Ⅶ 江雪作詩背景

此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公元805年—81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是唐順宗永貞年間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的改革。

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持續時間100多天,最後因俱文珍等人發動政變,幽禁唐順宗,擁立太子李純,改革以失敗而告終。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他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

原詩: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釋義: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7)江雪作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永貞革新」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革新運動被扼殺, 唐朝政治更加黑暗,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作私人,繼位的皇帝對前帝的私人,不論是非功過,一概予以驅除。宦官擁立皇帝,朝官分成朋黨,本來就有相沿成習的趨勢,在唐憲宗以後,都開始表面化了。

改革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Ⅷ 江雪這首古詩的背景是什麼

背景:

這首五言絕句作於詩人謫居永州期間。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後,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和壓抑。這首詩就是他藉助歌詠隱居山水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壓抑。詩中客觀境界的幽僻更能體現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原文:

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8)江雪作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詩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

藝術表現上,除虛實相生、動靜相成外,該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仄韻。五絕是絕句中最玲瓏剔透的小品,用仄韻是罕見的,也最難寫出神韻,因為仄韻字,容易造成逼仄壓抑的心理反應,不利於詩境的開拓。而此詩卻用仄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Ⅸ 江雪的創作背景

《江雪》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805—815)。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但由於反動勢力的反對,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

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詩人壓垮,在政治上不利,詩人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原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出自:唐代·柳宗元《江雪》

釋義: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9)江雪作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詩人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

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

Ⅹ 古詩江雪後兩句寫的是什麼場景

古詩江雪後兩句寫的是: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的場景。

出自:《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於永州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原文: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10)江雪作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公元803年,30歲的柳宗元任監察御史一職,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

公元805年,順宗繼位,重用王叔文,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史稱永貞革新。但由於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王叔文被削職。

同年八月,順宗被迫讓位,永貞革新宣告失敗。憲宗即位,王叔文被賜死,王叔文政治集團遭到嚴重的打壓。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並且沒有官署可住,他不得不在龍興寺安身。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

他於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這首《江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來的。

賞析:

《江雪》這首詩中的冰天雪地,何嘗不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作者的心境。作者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觸景生情,以景寓意,從「鳥飛絕」、「人蹤滅」,可想像到雪花翻卷。

鋪天蓋地,寒冷到了極致。在這極寒的雪天,應該無人在外了。然而接下來卻寫了不怕寒冷的漁翁,即便是寒雪連江,他依然能夠在一葉孤舟上獨自垂釣。

不論是實景寫照,還是創作有意而為,作者通過對人物描寫,都極大的豐富了詩的內涵,在空曠寂寥的白山黑水間,雪的冷漠與漁翁的執著形成鮮明對比。

作者處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孤立無助,那份執著是不屈服的精神,是不垮的毅力。他覺得自己就像那個漁翁一樣,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戰勝,

這頗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也有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暗示。表達了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絕句在於少中見多,用精煉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容和深邃的意涵,《江雪》這首詩只有二十字,可謂語言簡潔凝練,意蘊豐富。

作者介紹: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唐代河東郡(今山西運城永濟)人,祖上世代為官,七世祖柳慶為北魏侍中,封濟陰公。世人稱之為「柳河東」、 「河東先生」。

是我國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 「唐宋八大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

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 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