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平樂·春歸何處的創作背景
徽宗崇寧二年(1103),黨禍已起,蔡京立元祐黨人稗,黃庭堅被除名,編管宜州。有詩題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發鄂諸,親舊攜酒追送,聊為短句》,這「十二月」是崇寧二年(1103)十二月,黃庭堅至崇寧童年二月才過洞庭,五、六月間方抵達廣西宜州貶所。此詞的內容是「惜春」,而實際是影射時局。此送春詞作於貶宜州的翌年,即崇寧四年(1105)。同年九月黃庭堅便溘然長逝於宜州貶所。
② 清平樂黃庭堅寫作背景
《清平樂·春歸何處》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詞作,寫作背景: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十二月,黃庭堅至崇寧童年二月才過洞庭,五、六月間方抵達廣西宜州貶所。本首詞就是作於貶謫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寧四年)。
原文: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譯文:
春天回到了哪裡?尋不見它的蹤跡只感苦悶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一定要幫我呼喚它回來與我同住。
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只好去問一問黃鸝。然而黃鸝的婉轉鳴聲,誰又能懂呢?一陣風起它便隨風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