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泉州名勝古跡簡介
1、府文廟
崇武古城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裏海疆修築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福建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1)古荷祠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
700多年前被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名。
參考資料:網路-泉州
② 荷公特祠建築志-寫景作文900字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荷公特祠建築志-寫景作文9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荷公特祠坐落在號稱「煙灶八百、人口三千」的縉雲縣河陽村。河陽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著元代村莊設計特色,現有十大宗族庄園式古民居建築群和十五座古祠堂,保留著三座古代大橋和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動,還有農具、傢具、壁畫、匾額、雕刻以及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的河陽窗花剪紙,荷公特祠就是這些文化瑰寶中的典範。
荷公特祠又名「孝子祠」,建於光緒三十二年,是為了表彰孝子朱得三而建的家祠。據家譜記載,朱得三幼年喪父,由母親獨自養大。後來母親卧病在床,朱得三侍奉數月,衣不解帶,母親死後守墓三年。浙江巡撫特准給他建造一座孝子祠,用他父親的名字「朱荷」來命名。
祠堂坐北朝南,面積有405平方米,環境清幽,古色古香。祠堂中的布局與雕刻更是獨具匠心,頗有講究。
祠堂的木雕力求簡潔自然,雖帶幾分含蓄,但也具有鮮明的個性,體現了理財精明、注重實效、不顯奢華的精神。雕花主要分布在較醒目的位置,例如廊下、門窗、神龕等處,且在同一部分也有簡繁之分,細節上各有千秋,裝飾手段自然、活潑、典雅,圖案有動物、植物、器物等,技藝之高超,讓人驚嘆不已。
就如正殿中的四根柱子,它們與房梁接壤處都刻有雕花,仔細觀察,分別是馬、虎、狗、羊,它們皆以膾炙人口的典故與俗語為媒介,分別象徵了忠、節、義、孝,如《春秋繁露》記載:「凡贄,鄉用羔,羔飲之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朱得三就如羊羔一般,將「孝」字堅守到底。他對於傳統風尚的.繼承,展現了朱家良好的家風。
祠堂內還掛有清光緒年間的「節孝」牌匾,以及民國時期的「孝女」「冰玉比潔」匾額。孝女匾額上寫「朱孝女名杏仙孝子得三女,幼聰慧喜閑靜,自少女失恃,賴父與祖母撫養成立,女先意承志能得父與祖母之歡心,祖母病,乃父調護多方不離左右,女亦事事服勞,祖母歿,女長齋頂禮焚香叩天時,祝嚴親康健,撫幼弟珍愛備至,女守貞不字閉戶誦經,孝友出於天性,年五十仍然孺慕」,表現出對朱杏仙品行的肯定與贊賞,對後世起著引導作用。
庄嚴肅穆的祠堂記載了祖先們對後輩們的希望。大門口屏風上的《河陽家訓》寫道:知冠禮,慎婚禮,簡葬禮,敬祭禮,敦孝悌,重尊長,務耕讀,禁賭博,崇節儉,息訟獄,教子弟,謹閨門,戒鬥狠,完錢糧,懲奸慝,嚴盜賊,儲常帑,儆私侵,明交易,御外侮。如今的河陽人嚴於律己、品行兼優,祖上的良好品德在此傳承,荷公特祠的文化價值也便不言而喻了。
荷公特祠經過幾代河陽人的修葺、還原,在歷史長河中發出了更加奪目的熠熠光輝,它見證著河陽人對精湛技藝的繼承,也見證著大家對優秀文化的傳承,這巍巍古祠一定會在光華璀璨的天空之下屹立不倒,展現出傲人的風采。
③ 羅浮山的道教建築
羅浮山為道教南宗的發祥地,在此山修煉的道士眾多。洞天是道教用以稱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實際上是一處三面環山,只有一徑可通的峽谷。羅浮山的寺觀庵廟多建在洞天中,大者有18處,小者數百處。 朱明洞位於羅浮山南麓,為羅浮最佳景區之一,其全稱為「朱明耀真洞天」。何謂「朱明耀真」?有二種說法,一說根據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爾雅》而詮釋的《廣雅》謂:日曰朱明,亦曰耀真,故兼名朱明耀真。另一說稱:洞向南,南屬陽明,於色為赤;東西南北四方的南與春夏秋冬四時的夏相稱。《爾雅》稱夏為朱明雲雲。南朝宋謝靈運(385~433)的《羅浮山賦》中有「洞穴有九,此為其一。潛夜引輝,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陽宮,耀真之陰室。」這是朱明洞正式得名的開始。742年(唐天寶元年)朝廷命有司築百尺壇於羅浮祀山神,遣道士申太芝祭羅浮。據道書載:「申太芝找到朱明洞口,下視無底,雲彩爛漫。」宋蘇東坡詩:「羅浮高萬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朱明洞最初為漢代朱真人修煉之地。宋代題有石榜曰朱明耀真之天(今佚)。
朱明洞景區由象山、獅山、梅花山、馬山環抱而成。洞境林木蒼郁,植被覆蓋率90﹪,而且洞內有洞,大洞套小洞,朱明洞內套桃源洞、蓬萊洞、蝴蝶洞、青霞洞、兩儀洞、泉源洞、梅花洞共7個小洞天。石刻題詞,所在多有。洞內建有沖虛古觀、朱明亭、東坡亭、曠心亭;還有遺履軒、仙人卧榻、飛來石、蓬萊徑、洗葯池、煉丹灶、元帥樓、白蓮池、會仙橋等名勝古跡。 沖虛古觀在朱明洞口。326~334年(東晉咸和年間),道教理論家、化學家、葯物學家葛洪(284~364年)來羅浮山選擇了這個地點建庵修煉、築灶煉丹,著書講學,創道教南宗靈寶派,於是聲名遠播,前來學道的人眾多。葛洪分別在羅浮山東西北三面增建3庵,往來講學,著書立說,留下了《抱朴子》內外篇116卷、《肘後備急方》、《神仙傳》、《集異傳》、《金匱葯方》等著作。朱明洞南南庵稱都虛,又名玄虛。葛洪逝世後的405年(東晉義熙元年)改建稱祠,詔賜祭祀。714年(唐開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羅浮山求雨。742年(天寶元年)築壇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間還下詔循州(今惠州)長官來此祭祀並改祠為觀稱都虛觀。設置10家人看守並安排道士2人專職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韓愈的得意門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時亦曾到沖虛觀祭山。北宋沖虛觀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稱「此時大顯,遂興觀像」。1087年(宋元 二年)詔賜額,都虛觀改名沖虛觀,這個觀名一直沿用至今。至於今日沖虛觀大門清代督粵使者瑞麟所書的匾額,則多一「古」字,成為沖虛古觀。
沖虛觀坐北向南。主體是一套四合式庭院木石建築結構,包括山門、正殿和兩廊。主體建築兩旁為百餘間平房和兩層樓的道士宿舍、膳堂、庫房等附屬建築物。總建築面積4400多平方米。觀宇大門正中上方為「沖虛古觀」石牌匾。匾下兩側對聯「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為明代天啟年間袁崇煥幕僚番禺人李雲龍所書。「典」與司同義,「午」於十二生肖中屬馬,「典午」即司馬亦即晉朝。正殿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尊神,屋脊鑲嵌一排石灣名匠吳奇玉塑制的雙龍戲珠及花木樓閣大型彩繪陶塑。大殿左側為葛仙祠,右下側為黃大仙祠。觀內有長生井,由康熙年間道士張妙升(雲仙)所鑿,為羅浮三大名泉之一(其餘為卓錫泉、釀泉)。1985~1987年,國家地質礦產部和綜合利用研究所及省地礦局專家,反復進行化驗的結果說明:長生井泉水出露於羅浮山斷裂帶北側,屬含鋅重碳酸鈣型水的優質飲用天然礦泉水,不少港澳同胞和東南亞華僑參拜沖虛時,都以能帶回一點「神仙水」為幸事。觀後右側有葛洪煉丹灶、洗葯池等古跡以及後人所建的東坡山房、丹石祈壽世石刻等。沖虛觀是杭州黃龍觀、香港黃大仙觀的祖庭。
1945年春夏間,中共廣東區黨委、廣東軍政委員會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均設在沖虛觀。沖虛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活動基地之一。亦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沖虛觀由政府撥款、香港圓玄學院及各界人士贊助精工修葺,古觀面貌煥然一新。 黃龍洞位於羅浮山大石樓、獅子峰之南,小石樓西側。此洞以山水佳勝著稱。洞內有黃龍觀、八卦台、獅子洞、七星壇、滌塵橋、流杯池、隱翠岩、觀瀑亭、黃龍瀑布等景點。黃龍觀原為葛洪西庵故址。唐末群雄割據,917年(後梁末帝貞明三年),占據今廣東、廣西的靖海軍節度使劉隱之弟劉 ,稱帝於廣州,改國號為越,再改為漢,史稱南漢,改紀元為乾亨,乾亨元年即為貞明三年。劉 自命為真龍天子,根據易經「飛龍在天」卦詞,自造於一個「」字作為名字。又稱:夢見仙人把他帶到一處(實際上是他預先物色的)「兩峰相疊,一水對流」的仙境,還說夢見黃龍起於此地。「兩峰」是指大小石樓,「一水」就是黃龍瀑布,於是將原來的金沙洞改為黃龍洞。劉 在黃龍洞建行宮,而建造天華宮的則為劉 。劉 於959年(大寶二年)建天華宮,宮左側建含陽門,右側為起雲門、雲華閣、甘露亭、羽蓋亭、龍穴石跡等。明代湛若水(一說巡按洪覺山)曾於此建四賢祠。清康熙中,沖虛觀道士張雲仙(妙升)建黃龍觀於祠旁。此觀於1958年毀壞,僅在亂石中找到一塊石匾,刻有「黃龍觀」觀名,右側刻「嘉慶壬申(即1812 年)仲秋吉旦」左側刻「住持蘇空施重建 莞邑謝鷹書」。
90年代新建的黃龍觀,擁有原來山中佳勝的泉石天然風景。「黃龍洞口松千樹,滿徑蒼苔落鳳毛」,令人有超塵脫俗之感。90年代初,香港青松觀全力重建黃龍觀,新建的黃龍觀規模宏偉,建築面積遠遠超過沖虛觀。未進觀即有二座典雅的牌樓。觀內有三師大殿、三清大殿、妙蓮池等富麗堂皇的殿宇觀舍。
黃龍洞距沖虛觀5公里,距華首台2.5公里,有公路可通。 酥醪洞在羅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舊志稱為羅浮最深處,「棲靈之奧區,修養之福地。」據《集仙傳》稱:「安期生與神女會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洞由此得名。洞中名勝古跡有酥醪觀、小蓬萊、白水門、撥雲寺、忘機石、七娘潭、煮石處、凝碧潭等.
酥醪觀原為葛洪北庵。前有荷池(今廢為田)後倚青山,觀總面積2700平方米,大殿內供奉的:中為靈祖,左為呂純陽,右為葛洪共3尊泥塑,因年久失修,塑像已毀。大殿天井有一亭台伸出,飛檐高柱,台高7.4米,面積約26平方米,亭蓋為琉璃綠瓦,原是觀內訓示徒眾、打醮傳經的地方。亭側有樹齡百年的茶花。天井兩旁有配殿,正殿左側有一座小樓閣,原為道士江瀛濤所築。香山黃培香題匾曰:「浮山第一樓」。此樓在新中國成立後曾重修。觀內存有鐵香爐、青瓷花盆墩等古物,還有一張尚算完整的道床----混元床,據說蔣介石、蔡廷鍇均曾在此床就寢。
酥醪觀原有舊觀在石洞東1.5公里,今觀是康熙末年道士柯陽桂所建的酥醪院,雍正初改為觀,亦稱稚川北庵。同治、光緒年間陳銘圭住持講學於此。1929年(民國18年)住持張永豫、陳永燾、何明衍募資重修。陳濟棠主粵時,曾於酥醪觀後山建駐鶴亭,亭中可觀賞白水門瀑布。1968年酥醪村民重修大殿後作為學校,正殿兩旁套間則作為大隊倉庫。古代道士憑借酥醪優越的種植條件和釀泉水澆灌,培植和加工製成的酥醪菜乾,被稱為神仙菜,是縣內出口商品之一。 石洞之東,距朱明洞沖虛觀2公里處有明福洞,洞中九天觀。九天觀原名明福觀。最初,明福觀在泉源福地,南漢時建觀。宋賜額,由蘇東坡書寫觀名(已佚)。《明一統志》載: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元庵退居之所。觀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鄺露讀書觀中,自號明福洞主。明陳攸《題明福觀》詩雲:「狂歌白鹿興悠然,來訪羅浮洞里仙。金塔易攀天咫尺,鐵橋難覓語迷玄。晴煙暖鎖燒丹灶,山澗香沉洗葯泉。堪笑秦人惑方士,海中三島只虛傳。」
清初,觀漸圮,西華道院亦廢。乾隆間,住持莫明星重修,名九天觀。現存的九天觀為民國時重修,建築面積532平方米。正殿金闕寶殿,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側殿有祿位堂、八仙殿、呂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撥款與香港圓玄學院贊助修葺,列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門前池塘中有數株水蘿松。舊志稱:「甚奇古,殆千百年物。」觀側有著名的九天觀礦泉水廠。
距九天觀西1公里處有梅花村、洗耳泉、石洞山房、逃暗石刻、西華道院等古跡。九天觀東南2.5公里為瀾石圩,其東有釣魚台、訪仙橋、葛洪葯院和觀源洞。 白鶴洞在羅浮山東側,洞中松林常棲白鶴,故名;或以為白鶴觀後有形如白鶴展翅的白鶴峰,故名白鶴洞雲。葛洪東庵即建於洞內,白鶴洞旅遊風景點有白鶴觀、五龍潭、水簾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徑等名勝。
古白鶴觀原在葛洪東庵,址在石洞西觀場浦,明萬曆間已開始頹壞。清康熙間道士孫天杖在沖虛觀西水簾洞口另建白鶴觀。此觀於抗日戰爭時為東江縱隊政治部。1955年拆毀後建松鶴軒賓館。其旁有3株古榕,濃蔭蔽日。榕下大石上刻當代書法家惠州人秦咢生題詞:旖旎雙人峰,纏綿連理枝,羅浮真勝地,仙蝶也迷離。 朝元洞在神倉西南距華首台2公里處。南樓寺於元末遷來此間。「朝元洞」石匾為祁玉開題寫。大門刻「石洞雲封自古無人開秘竅,天門霧鎖我今有鑰透玄關」。門前有「雲深處」石刻和「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特授博羅縣正堂加七級記錄十次張關於嚴禁砍伐樹木事告示」碑文。石刻「雲深處」源於宋吳與詩:「靈鷲飛來處,南樓敞梵宮。僧歸明月下,人在白雲中。」由福田至朝元洞途中有接仙橋,橋下有仙人腳印、仙人手爪、仙人鍋頭等。1945年東江縱隊前進報社北撤時,報社的印刷機就隱藏在朝元洞前一個山洞裡。
南樓寺原在小石樓南。梁大同中頭陀僧景泰,結茅庵於此,「其徒苦無水,景泰卓錫於地,泉涌數尺,號為卓錫泉」(見《唐庚游記》)。
廣州刺史蕭譽建南樓寺,743年(唐天寶二年),寺僧托請迎釋迦像的權貴宦官何行成以珍柑入貢,因得御署寺名為「延祥之寺」。仍開明月戒壇於寺之右,凡嶺南落發為僧者,全部在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經翻譯者懷迪,即為南樓寺僧人。861年(唐咸通二年),南樓寺地劃歸中閣禪院(懷迪建),另建南樓寺於山之西麓。宋時猶存,元末遷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詔大毀寺觀。南樓寺歸並延慶寺(在浮碇崗西麓,已毀)。光緒年間重建南樓寺於朝元洞。
延祥寺前身原為南樓寺,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乾末多羅將鐵鑄釋迦真像船運至番禺,船不動。743年, 宦官何行成奉命於南樓寺築祠,迎來釋迦像供奉(博羅縣志編者按:其像為人所毀,以鑄農具)。事成後,何回朝復命時,攜南樓寺僧所植珍柑入貢。唐玄宗乃將南樓寺賜名延祥寺,柑園為御園。宋余靖(1000~1064年,曾任工部尚書)《延祥寺記》稱:「茲山(羅浮山)精藍(佛寺迦藍)十餘而延祥之基最古」的「基」即指南樓寺址。延祥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並延慶寺。康熙、雍正年間,復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現存的延祥寺重建於1931年(民國20年),位於沖虛觀西南3.5公里,距白鶴觀1公里,建築面積288平方米,寺門有「延祥古寺」石匾額。該寺長期為部隊教導隊使用。 華首台位於羅浮山西南麓、黃龍觀西的孤青峰下。台地海拔300米、方圓16萬平方米。周圍山環水繞,危崖峭壁,林木蒼郁,台側東溪旁有蝙蝠、半月、合掌諸岩,以合掌岩最奇。巨石中空,下廣上銳,形如僧人合掌。岩上側為巨瀑「飛雲濺雪」,台前有「嶺南第一山」石刻。華首台周圍岩洞有10多處,其中逍遙洞最佳。「天然禪宇,不假修治。」各無名洞均有石門石柱、石桌石凳;還有聚瑤池、積泉池、濯垢池、鳳浴潭、水簾洞、羅漢洞、石渡船等景點,有摩崖石刻多處。台側有一棵千年古銀杏,樹身已中空,然猶花繁葉茂,生機盎然。台南4公里處為「華首碧湖」大洞水庫。水庫中淹沒有崇禎末年華首寺僧宏源重修的花手寺。華首台植被茂密,產首烏、巴戟、黃精、黨參、雞血藤等多種中草葯材。
華首寺建於華首台後。《羅浮靈異記》稱:「其處常有五百華首真人游會」,故稱華首台。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 奉玄宗詔令建寺,寺久廢。明崇禎中,空隱(道獨)禪師與其徒函是、函可重建華首寺。原寺山門聯:「一門深入羅浮路,五百重登華首台」即空隱手筆。於是「大闡宗風,十方雲水,聞風踵至」(見《博羅縣志》)。函可(剩人)是博羅名宦禮部尚書韓日纘長子,為清廷入主中國後第一個文字獄受害者。其時當改朝換代之際,不少明朝士大夫出家為僧,華首台(寺)不斷拓充、改建,華首古寺遂成為羅浮山第一禪林。古寺規模宏偉,為3棟橫列層疊圍龍式建築,有殿堂房舍計100多間,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1964年,華首寺大雄寶殿、鍾樓等被毀,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華首寺被夷為平地,片瓦不存。
198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復華首古寺。翌年香港同胞關耀昌集資重建華首台,在鍾樓舊址上建有9米高的望海觀音以及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雕塑;大雄寶殿及釋迦和十八羅漢等塑像亦已次第竣工。大殿兩側建有姑太房和齋堂,另外還建有可供放3000個神龕的普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配套建築,古寺重放異彩。 民國《博羅縣志》載:華首台西南山麓為大洞。中有古寺曰花手,形勢壯麗,游山者從此入。門首顏曰:「羅浮初地」。此寺至清末猶存。新中國成立後,大興水利,大洞築起水庫,稱華首碧湖,花手寺被淹沒。這是一處從陸路入羅浮的羅浮初地。
另據《羅浮山志》載:古時由水路到博羅游羅浮者,先到泊頭(今九潭鎮義合泊頭村),然後肩輿經鐵場明月寺入羅浮。明月寺前原建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羅浮初地」4字(已廢),故明月寺亦稱羅浮初地。蘇軾於1094年(宋紹聖元年)貶惠州與其子蘇過第一次游羅浮,就是從這條路入山的。
明月寺建在鐵場圩一座小山坡上,座北向南,長60米,寬80米,倚山勢逐漸增高,布局為三進院落,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第一進為大雄寶殿,右側有客堂;第二進東側為觀音堂,西側為關帝天;第三進為大佛殿。明月寺為985年(宋雍熙二年)僧人守容創建。因掘地得「明月戒壇」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歸並於博羅縣城所在地浮碇崗西麓的延慶寺。但原寺一直保存。延慶寺是官府僧會司所在,大概是明月寺田產歸官,明月寺自供自給。1867年( 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為第一批縣文物保護單位。翌年,鐵場公社修葺了寺的主體。
明月寺前原有石刻「梅花故地」,今已亡佚。有人以為此處原是《龍城錄》所載的隋開皇間趙師雄醉卧之處的梅花村。 羅浮山風景名勝資源十分豐富。根據衛星圖像顯示,山中景點資源的綜合密度是黃山的1.1倍,是九寨溝的1.3倍,是張家界的1.4倍,與桂林山水的綜合資源密度持平。
羅浮山的宗教建築原有九觀十八寺之多。其中以五觀五寺較為著名。五觀即沖虛、酥醪、白鶴、九天和黃龍。五寺為華首、寶積、延祥、明月和撥雲。
長壽觀 本名孤青觀,在黃龍洞內孤青峰下。唐改長春觀,遷於君子岩後。宋代復建,更名為長壽觀。今黃牛徑有卵石牆基即其遺址。南漢又改建於幽居洞。鄒師正《指掌圖記》雲:「沖虛觀西北曰幽居洞長壽觀(注雲:本南漢天華宮今呼為南天華)。宋末毀,遷建於縣城榕溪旁。已廢。
叢林觀 在延祥寺左。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詔拆掉一些道觀,將建築材料搬遷至此建叢林觀,內有丹房,便於雲水遊方之士居留。今不存。
黃仙觀 在茶山,亦名茶山觀。乾隆末年道士曾復高創建,祀葛洪之隸(一作徒)黃野人,其地因名黃仙洞。羅浮山居留的黃野人有三:其一即東晉葛洪之隸,其二為居所在水簾洞的南漢禎州(今惠州)刺史黃勵,其三為居所在觀源洞的唐代處士黃體靚。黃體靚在觀源洞開辟茶園,使原來荒無人煙之地,聚居了300戶人家。 傳說他死後成仙,棺中只有空衣。810年(唐元和五年)李翱按規定祭羅浮山時,下令改葬黃體靚,開棺有遺骨,並非空衣。乃「削去(成仙)謬說」,作《辨惑》一文。葛洪之隸黃野人居所的茶山之西第二谷為小蓬萊,第三谷為艮泉,均為幽僻之地。
梅花觀 在小石樓下,亦名梅花仙院。咸豐間,陳銘圭募建。原以為此地為梅花村舊址,後知其誤而作梅花村事跡考證。光緒中,觀漸毀,其子伯陶遷建於山左麓,今俱廢。
寶積寺 在羅漢岩左,小石樓東,距延祥寺1.5公里,據《羅浮山志》載:「唐中宗時(683~684年)僧人懷迪創建於卓錫泉旁,名中閣禪院,宋仁宗趙禎賜額『寶積寺』御書中閣,藏宋太宗、真宗、仁宗賜書及真宗賜佛衣,仁宗賜《藏經》(均亡佚)。1094年(宋紹聖元年)蘇軾曾在寶積寺祀天竺瑞像(印度傳來的銅佛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寶積寺與中閣禪院同時並入延慶寺。崇禎中,僧十虛復建寶積寺,掘地得智葯、景泰二禪師鐵像。歷代香客、遊人到此者甚眾。1955年寶積寺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資福寺 在華首台前,唐末毀,宋初復建。今山下歐陽洞有資福寺,內有「天在山中」、「大雄寶殿」、「資福古寺」匾額,為乾隆中庄有恭書,不知何時遷建於此。
撥雲寺 撥雲寺建於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花手寺僧嚴光始建。寺所位於羅浮山飛雲頂西北2.5公里處的五馬歸槽。寺面向東方,背後為上界三峰。左右層巒環衛,前有猶如案幾狀的平崗,地形酷似五匹駿馬同在一槽進食。此間氣候高寒。此後屢修屢毀。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惠州太守王瑛又於此地建子日亭,旋被颶風所毀。180年後,嚴光為便於遊客、僧人從容登飛雲頂望曉日,乃在廢圩上建撥雲寺,作為隔夜留宿之所。該寺於光緒末年毀廢。民國初年,曾於此處建飛雲精舍,但卻被盜賊盜鐵壞室,不久即全部毀廢。現在,原址僅留古木數棵,仍生機勃勃。
此外尚有鹿角坑口原為晦杲禪師雲水庵。崇禎末年重修的法雲寺。
除道觀、佛寺之外,羅浮山還有數量眾多的宗教與非宗教的文化古跡,遍布山中各處,計有院、台、亭、堂、軒、閣、祠、壇、門等,有的久已湮沒,有的遺址尚存,有的保留至今。這些建築物都座落在優美的風景點上,極有開發利用價值。
④ 「三國文化」的聖地,中國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廟在哪裡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它講述的是東漢末年,一群熱血男兒征戰沙場,三分天下的故事。這一段歷史不僅成就了這一個故事,還留下了中國唯一一個君主與臣子合祀的祠廟,就是著名的武侯祠。
茶樓、酒樓、客棧、戲台、小吃、石橋、河塘等能代表川西特色的東西,在這條街上都能找得到,不僅現在在全國頗負盛名,在歷史上也一直是名聲在外。
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而武侯祠是一定要去打卡的地方,錦里的美食更會讓你回味無窮。
⑤ 廣州著名的八大景點
廣州著名的八大景點:雲山疊翠、珠水夜韻、越秀新暉、天河飄絹、古祠留芳、五環晨曦、黃花皓月、蓮峰觀海。
新世紀羊城八景從2001年8月23日開始,經來自廣州地區市政、規劃、園林、建築、旅遊、文化、文博等各方面20多位專家評審,62萬市民參與推薦投票,從30個候選景點中,精中選精,最後經歷時一年的多次反復論證,終於使優中更優者脫穎而出。
特點
廣州羊城八景的產生和發展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擇景重點從以山水景為主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結合,人們的視線逐步轉移到城內,重視文化古跡的作用和城市建設的發展。
古今羊城八景是廣州的寶貴財富,要重視保護和適度開發利用,為城市現代化建設服務。廣州市重點整治建設白雲山和珠江,提高文化品位,美化、凈化、綠化,對於建設青山、碧水、藍天、花城具有重大意義。
⑥ 贛南最經典的古村落,考究的明清建築,曾是熱門綜藝取景地
竹橋古村,這里曾是《爸爸去哪兒》第四季的拍攝地,這幾年真人秀的火爆,國內很多的熱門也好冷門也好的景點也都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被人們所熟知。竹橋古村就是這樣的,位於 江西 省 撫州 市的 金溪 縣。
從車子上下來,首先我們看到的便是村口大片的荷塘,綠油油的浮萍布滿了整個池塘,荷花幾朵開敗,池塘的後面便是祝橋古村,由木棧道相連接,一幅安靜的村莊畫面,安靜的不想去打擾。
看到竹橋古村的第一眼,這個古村和我之前去過的那些村不一樣,從顏色上就能明顯的說出差別,江浙地區是古村多為黑白色調的,而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古村是黃色的,接下來將要走進這個 江西 風格的古村裡面是瞧一瞧。
村口有三口井,被人們稱之為品字三井,三口井分別是建造於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呈現三角形的一個分布,告誡人們人品的重要性,不管是做學問也好還是經商也好,人品都是第一位的,這是做人的一個基本道理。水井的形態和我之前看到的水井也是不一樣的,以前看到的水井都是圓形據說,也有呈方形的,但都是進口有石板高高聳起的,但是竹橋古村的水井都是方形的,而且進口沒有阻攔,與地平面幾乎同樣,而在水井的外圍一周卻是建在護欄。
古村的門樓大有講究,村子裡一共是有三處門樓,據說村民辦一些大事的時候,都必須從這些門樓走過的。
村口前的小道,安靜清幽,屋檐下的紅燈籠卻顯得非常惹人。
走進古村,我們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個大池塘,整個古村還有七個小池塘,就像 北斗 七星一樣排列在村子了,和這個大的池塘形成七星伴月。在池塘的對面是文隆公祠,這是古村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明代建築,其他的都為清代時期的建築。
古村內有很多這種 美食 特色小吃,但是我們到達的時間有點晚了很多的攤位都已經結束了。
古村內依然還是有人居住的,門口曬著的這些辣椒,就是 江西 人生活的根本,對於吃辣的人來說,每餐飯必須有辣椒,哪怕是早餐也是辣的,這就是無辣不歡的 江西 人。
繼續往裡走,村子裡還有租古裝和賣油紙傘的地方,穿著古裝走在這樣一片明清古建築中,也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這是第二個門樓,相比於第一個門樓,這個門樓更加的考究,在門樓的兩側是喜榜,模仿的就是古時村莊的一種現象,有喜事就是這樣張貼在門樓上的。在門樓前面的地面上,是用石塊鋪就的一個「本」字,同樣也是告誡人們做人的道理,做人是不能忘本的。
穿過門樓,我們又看見一方水塘,大家有沒有發現對面的這棟房子是不是很奇怪,因為這棟房子沒有門,其實是因為正好是對著門樓的位置,在農村的建築里門是不能對著門的,據說這樣是有煞氣的,所以對面這棟房子就將大門開在了一側,這是建築風水學問。再看看 江西 古村的建築風格,房子的兩側也都是有高高的馬頭牆,這點和徽派建築有些相像,都是為了防火做准備。
這也是我第一次看見 江西 風格的建築,雖然看上去是黃黃的顏色,但其實上,所用的材料是青磚黑瓦的,整體的風格與徽派建築風格相似,徽派建築更加的規整,錯落有致,竹橋古村比較密集,而且沒有固定的規律,但是我更喜歡這樣錯亂的風格,密集的居住環境,也更加的說明了鄰里關系的融洽。
古村的格調,研究建築我們是研究不透,對於整體的一個環境,我覺得還是拍照最有感覺。
水塘邊上的染坊,晾曬著布匹的竹竿也成了我們的道具,你能看的出這張照片其實是水中的倒影嗎,虛實之間就在毫釐,所以眼見也不一定為真。
古村內的小吃,藕絲糖,看著 和龍 須酥差不多,但還是有一些差別的,從顏色上來看,龍須酥是白色的,而藕絲糖是淡黃色的,從口感上來說,藕絲糖沒有龍須酥那麼粘牙。
第三個門樓,也是我覺得最氣派的一個門樓,在《爸爸去哪兒》里,這也是出鏡率非常高的一個地方。
歷史 斑駁的滄桑痕跡,外牆都有些掉落,泛黃的青磚,殘缺的喜報,好像電視劇中古裝劇里熟悉的環境,門後走過的老奶奶,我們盡量離得遠些,不去打擾到她。
竹橋古村的建築,體現了贛派經典的建築風格,這里有他的幾個特點,建築非常的考究,從外觀看是非常的氣派,建築的雕刻也是非常的精美,大門都是非常的顯眼豪華,卻並不多見窗戶,圍牆都是高高的,整個建築業顯得高大,從單個建築來講,是非常規整的,從整體建築來講是有些散亂的,而且非常的密集,導致村內的道路都是狹窄彎曲的。在竹橋古村內行走一圈下來,給我的感覺,這更像是北方的建築風格,而不像是南方的村落。
轉角處的鮮花,給這個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份活躍的氣息。
高聳的圍牆,窄窄的小巷,行走在其間,好像望不到遠方的天空。村子裡的水利工程做的非常好,在道路的一側都是用石塊堆砌出來的一條排水溝。
這戶人家的大門也是相當的氣派,你看這門口上面的雕刻,那是相當的復雜精細。
竹橋古村,曾經都是以經商為主,所以整個村子的大戶人家並不少見,像是這樣氣派的建築也是有很多的,村子裡做學問的人也是非常厲害,曾經也是出了幾個舉人的,所以你看村裡的門樓旁才會有那些多的喜報,村子裡還有幾家私塾學堂,都是教人做學問的地方,也是非常好的保留了下來。
行走在竹橋古村的小巷裡,走在這些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中,彷彿時光真的穿越回了幾百年之前,青磚黑瓦青石板,那時的生活是古樸的,那時的生活是慢節奏的,沒有現在都市生活那麼的急促,希望時光慢慢的,漫漫的,,,,,
這里就是贛派建築的博物館,據統計整個竹橋古村內擁有古祠堂100餘座、明代牌坊8座、清代牌坊30餘座、古民居1萬余幢。
竹橋古村保存的非常完好,而且極具地方特色,拍照的環境也是非常的好看,難怪《爸爸去哪兒》都來這里取景了。
⑦ 濟南旅遊景點大全哪裡最好玩
趵突泉濟南旅遊第一站當然是趵突泉(公園)了,畢竟泉城的泉是以「天下第一泉」領銜的。國家5A級的「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中的核心景點,是濟南泉群最集中的景點之一,濟南72名泉就有14個在公園內,其它有名沒名的泉又有10幾個。公園內還有人文景點「濟南慘案紀念堂」、李清照紀念堂、李苦禪紀念館、娥英祠等古建築。小貼士: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由「一河、一湖、三泉、四園」組成。包括趵突泉公園、環城公園、五龍潭公園、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趵突泉的水都跑到了大明湖,「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夏雨荷戀戀不舍的大明湖必定要看的,這里不只有老濟南的「北渚門、北水門」,還有唐宋八大家曾鞏、蘇轍的傳說,不看大明湖,你怎麼理解「濟南名士多」的含義?何況,這么美的大明湖,免費向你敞開了大門!千佛山濟南有三大名勝,其中之一為千佛山;濟南有舜耕於歷山,歷山就是千佛山。千佛山雖然不大,但它和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扯上了淵源,秦瓊還曾在此拴馬登山,始於唐貞觀年間的興國禪寺,隋唐年間的千佛崖石窟,笑迎天下客的彌勒佛金身塑像……到了千佛山之巔,整個濟南都在你眼中,什麼「齊煙九點」、「黃河玉帶」、「歷山秋風」,你熟悉的濟南風景在這里才有最深的體悟。門票: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人票30元/人,濟南人憑身份證可免票。九如山濟南位於泰山之陰,所以濟南南部有南部山區,綿綿延延數不清的山頭層巒疊嶂,這些山是泉的源頭。來到濟南不看山,那不是一個完整的濟南,泰山太仙,千佛山太低,所以九如山正好,這里依然是泰山余脈,是有煙火氣的泰山,它比泰山更秀,比千佛山更艷,自山頂瑤池落下的層層疊疊的飛瀑,使得這里更適合避暑,更適合賞花!九如山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有門票,但濟南人可以一次購票,終生免費。九如山雖然說門票為198元/人,但網路購票價格不一,大約在100元/人左右。雪野湖濟南山多、水多,濟南的濕地也多,國家濕地公園就有雪野湖、白雲湖、濟西等國家濕地公園,其中萊蕪區的雪野湖國家濕地公園,是自然生態最好的地方,雪野湖也是濟南最大的湖。雪野湖位於泰沂山脈深處,周圍被一圈山環繞,因築壩而成湖。山,或峻峭,或青翠;水,或澄碧,或溫婉,山中有水、水中望山,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下的山水美景,是濟南人最美的後花園。雪野湖是免費的景區,周邊自然和人文景點眾多。百脈泉百脈泉位於章丘區政府駐地附近,為什麼推薦百脈泉?因為這里的泉水噴得比趵突泉還歡,尤其是五朵梅花的梅花泉,豐水期的梅花泉能噴出水面近一米高,更有墨泉一輪石磨般的泉水,比趵突泉大了好幾圈,可以說這是濟南噴涌最好的泉,雖然它們的名聲比趵突泉少了一點。畢竟這是後來才有的泉水。百脈泉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人門票50元/人。芙蓉街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讓人念念不忘的老街,那裡充斥著人間最美的煙火氣,小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在古樸的巷子里彌漫,那裡留著城市最古老也最純真的記憶,猶如穿越千年的華夢。芙蓉街是濟南最有濟南味道的老街,這里要泉有泉,要老街有老街,要濟南風情有風情,雖然濟南純正的小吃不多,但依然擋不住網紅打卡的濟南人和外地遊客的熱情。芙蓉街正如南京的夫子廟,又如上海的城隍廟,它是濟南的城,濟南的街!靈岩寺濟南有個讓人糾結的「四大名剎」靈岩寺,說起糾結來,因為行政區劃上它是濟南的,但從地理或人文歷史上說,也可以說是泰山的,畢竟靈岩寺位於泰山西麓,是泰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遺跡點。靈岩寺的歷史很久,久到1600年前的東晉,靈岩寺也很有看頭,除了濟南72名泉的卓錫泉、檀抱泉和袈裟泉,還有被稱為「海內第一彩塑」的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像。寺內歷代高僧的墓塔林曾是電影《少林寺》的取景地,這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靈岩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人門票30元/人。朱家峪看過了濟南的城,看完了濟南的山,總得看看濟南的村,才算一個完整的濟南吧,所以這個因《闖關東》火起來的古村落來了。朱家峪位於有著古老傳說和遺跡的胡山腳下,是原汁原味的石頭古村落,享有「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美譽。村中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等古建築,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朱家峪景區門票為40元/人。濟南野生動物園山泉湖都有了,要是遛娃的話,帶著孩子去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打卡,一定是最好的選擇,這里有野生動物300多種、4000多隻,什麼天上飛的,地下跑的,非洲、大洋洲的,來這里和野生動物來個親密接觸,你一定不會後悔。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門票夠高,成人票160元/人,但這畢竟是山東中西部唯一的野生動物園,而且景區經常打折,所以想去玩,悠著點。數來數去,濟南旅遊最值得看的十個景點也就是它們了,山、泉、湖都有了,還有濟南的老城,這些景點應該最泉城了。我也希望這篇圖文對想要來濟南的你有所幫助,做自己的攻略也有了參考。
⑧ 中國最豪華的祠堂在哪裡為什麼說它最豪華
陳家祠內易受風雨侵蝕的建築構件均採用花崗岩石材,其淺灰色調與磚木結構建築的主色調形成鮮明對比。歷史上,廣州是一座多災多難的城市。
⑨ 古氏祠堂在哪裡
古姓人口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游牧民族的侵襲,居無寧日。後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眾人另闢家園。結果在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古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號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為古的。古氏在台灣的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採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古氏遷台,發生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台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台北、台東、新竹等地。據清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志·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為氏。」新安為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號。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國《上杭縣志·氏族志》雲:「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戶」。這些「安鄉」古氏住的村子——馬祖灘,現已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20來戶村民,務農為業。他們由於歷史變遷,只知道遠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
⑩ 荊州哪裡有好玩的地方在哪
荊州博物館第3名
荊州市荊州區荊州中路
AAA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