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腦的幾個區:額葉,頂葉,顳葉,枕葉 是如何區分的
額葉,在大腦半球的前部,主管運動、語言、智能、情感等。
頂葉,在大腦半球的後頂部,主管感覺、閱讀等。
顳葉,在大腦半球的外側,人們感受聲音、確認自己的空間位置的最高中樞就在這里
枕葉,在大腦半球的後部,主管視覺、閱讀等。
腦包括端腦(大腦)、間腦、小腦、腦干(腦干包括:中腦、腦橋和延髓),其中分布著很多由神經細胞集中而成的神經核或神經中樞,並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經纖維束通過,連接大腦、小腦和脊髓,在形態上和機能上把中樞神經各部分聯系為一個整體。
(1)大腦右顳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大腦兩半球主要由灰質表層、白質和皮下神經節,即大腦皮質、神經纖維髓質和基底神經節組成。由聯合神經纖維(主要是胼胝體)聯結在一起的大腦兩半球劃分為額葉、頂葉、枕葉、顳葉與島葉,而且它們各有一定的機能分工。
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動、精神活動和感覺運動等。
Ⅱ 左側額顳部在哪裡
它是兩個部位,額頭和太陽穴那
Ⅲ 腦顳葉到底在哪裡要具體的
這要怎麼具體呀...你看下面這個圖,圖的左側是人的正面,圖的右邊是人的尾側,這個大腦相當於是從人身體的左邊看過去的,外側溝下面前端的那塊就是顳葉了,具體是哪裡你自己比劃一下吧
Ⅳ 「耳顳」是什麼位置
耳顳指頭顱兩側2個太陽穴、靠近耳朵的部分。
顳下頜關節是具有轉動和滑動的左右聯動關節。顳下頜關節主要有開閉口、前伸和側方運動三種基本形式。這些運動是通過咀嚼肌群、韌帶、關節之間互相協調的動作而產生的。
顳骨岩部下方,外耳道之前,骨面有纖維軟骨覆蓋。關節凹前方的骨性突起為關節結節,它有助於防止在大張口時髁狀突過度向前滑行而脫位。髁狀突表面也有纖維軟骨覆蓋。關節盤是一塊卵圓形的纖維骨板,介於關節凹與髁狀突之間,將關節腔分隔為上腔和下腔兩部分,四周與關節囊相連。關節盤堅韌,在兩關節面之間有緩沖作用並使關節能適應下頜多方向運動。
(4)大腦右顳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耳顳神經來源於三叉神經的分支下頜神經,為感覺神經。
以兩個根起始,挾持著硬腦膜中動脈,然後合成一干,在下頜關節後方轉向上行,自腮腺上緣穿出,與顳淺動、靜脈伴行,分布於顳部皮膚、下頜關節、外耳道的皮膚、鼓膜及耳前面的皮膚。
在腮腺內發出一小支分布於腮腺,此支含有副交感纖維,來自舌咽神經的岩小神經,經耳神經節換神經元後發出的節後纖維。自翼外肌兩頭間穿出,沿頰肌外面前行貫穿此肌,分布於頰部的皮膚和頰粘膜。
顳葉的顳上回是初級和次級聽覺皮層的所在地,為處理聽覺訊息的中樞。顳葉位於頂葉邊緣的韋尼克區,和語言尤其是語言的理解,有重要的關系。而布洛卡區和語言的產生有很大的關聯,該部分腦的損傷可導致失語症。顳葉內側的海馬體在形成長期記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顳葉底部的皮層參與視覺中的物體和人臉識別,屬於視覺系統的「腹側流」。
Ⅳ 有誰知道有關大腦右顳下的"天才按鈕"是怎麼回事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魯斯·米勒博士曾在人的大腦內成功地發現了「天才按鈕」。
「天才按鈕」位於人腦右顳下的一個特別區域,但這個區域通常被一些神經元壓迫,因而在一般情況下不容易被「啟動」。米勒博士相信,如果將人腦的這個區域「激活」,那這個人的創造才能就會得到盡情發揮。
Ⅵ 大腦右顳在哪裡
顳葉在耳朵周圍。
額頭那兒的是額葉,後腦勺的是枕葉,上邊的是頂葉,側面的是顳葉。
Ⅶ 顳骨在什麼位置
位於顱骨兩側,並延至顱底,可分為顳鱗、鼓部和岩部3部分,周圍與頂骨、枕骨及蝶骨相接。
顳鱗呈鱗片狀,內面有腦膜中動脈溝,外面光滑。前部下方有顴突,顴突水平伸向前,與顴骨的顳突相接形成顴弓。
人類顱骨側面的一塊復合骨,它的四個主要部分是鱗部、岩部、鼓部和乳突。
(7)大腦右顳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顳骨的結構特徵:
顳鱗呈鱗片狀,位於外耳門前上方,內面有腦回的壓跡和腦膜中動脈溝,外面光滑。
前部下方有顴突,顴突水平伸向前,與顴骨的顳突相接形成顴弓。顴突後端下方有橢圓形的淺窩叫下頜窩,窩的前緣隆起,叫關節結節。
鼓部位於下頜窩後方,是一個彎曲的骨片,圍繞外耳道前面、下面部分和後面的骨板。
Ⅷ 顳葉的功能
顳葉的功能:
1、顳上回的41區和42區及顳橫回為聽覺皮質區,顳上回的後部在優勢半球為聽覺言語中樞。
2、顳葉的前部為精神皮質,人類的情緒和精神活動不但與眶額皮質有關,與顳葉也大有關系,海馬與記憶有關。
3、顳葉的新皮質與額頂枕葉的新皮質有纖維相聯系,海馬與基底節及邊緣系統有聯系,兩側顳葉之間也有聯系。
4、顳葉的傳出纖維有皮質膝狀體束和皮質中腦頂蓋束。
(8)大腦右顳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顳葉(niè yè) 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溝和顳下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
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
顳葉位於外側裂之下,中顱窩和小腦幕之上,其前方為額葉,上方為額頂葉,後方為枕葉。
顳上溝顳中溝顳下溝將顳葉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顳上回的尾端斜行捲入外側裂為顳橫回,顳下溝與側副裂之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海馬回鉤位於小腦幕之上,靠近小腦幕切跡的邊緣。
顳葉的血液供應有:
大腦中動脈的顳前支供應顳極外側面,顳中支供應顳葉外側面中央部,顳後支供應顳葉後部。大腦後動脈發出顳前支供應鉤回、海馬回及梭狀回的前部。脈絡膜前動脈供應顳極、海馬回和鉤回。
Ⅸ 大腦的功能分區是什麼
按照大腦解剖的角度來劃分:
1、顱骨:人類的大腦柔嫩程度超過嬰兒的皮膚,完全依靠顱骨這個「雞蛋殼」保護著。
18世紀德國解剖學家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認為,一個人的心理歷程與大腦皮質緊密相關,而皮質的發展會改變顱骨的形狀,因此可以通過顱骨來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特徵。
2、腦干:腦干與脊髓相連,負責控制許多無意識的行為——呼吸、心跳、消化等。腦乾的位置在人的頸部往上一點。
3、小腦:小腦屬於後腦的一部分,在腦乾的上面一點,負責肌肉的協調、神經反射和身體平衡。
4、大腦:可以理解為大腦的外層——大腦皮層,包括前腦的新皮質,是人類思維產生的最主要部分。
5、左半腦:控制人的具體行為,如演講、寫作、語言和運算。
6、右半腦:控制人的想像、空間思維、音樂、直觀感受。
7、額葉:控制一個人的個性、情感、計劃行為,包括分辨是非、抽象思維。
8、頂葉:與觸覺和四肢活動相關,與枕骨連接處控制著說話和語言理解能力。
9、枕葉:與視覺相關。
一般說來原級皮質區只對特定的感覺次級反應,次級皮質區與原級皮質區相連,處理由特定感覺通道傳遞過來的信息,次級皮質區損傷將導致知覺障礙。
高級皮質區一般位於頂葉、額葉、顳葉和枕葉各次級皮質區邊界圍成的范圍內,是頂、顳、枕三腦葉重疊區域,各種感覺信息在這個區域內整合成高層次的認知,此區受損會導致認知障礙。
(9)大腦右顳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中最大和最復雜的結構,也是最高部位,是調節機體功能的器官,也是意識、精神、語言、學習、記憶和智能等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
大腦半球表面呈現不同的溝或裂,溝、裂之間隆起的部分叫腦回。大腦半球借溝和裂分為5葉,即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和腦島。
大腦半球表層為灰質,深層為髓質。髓質內含有神經纖維和核團,其中有4對核團位於腦底部稱基底神經節(核),包括尾狀核、豆狀核、杏仁核和屏狀核。尾狀核與豆狀核又稱為紋狀體。紋狀體損傷會產生舞蹈病(肌張力下降,運動過多過快)及震顫麻痹(當中腦黑質發生病變時),全身肌緊張增高,運動遲緩等。
半球內的白質有各種走向的,如連合左、右兩半球的纖維,連接同側半球的纖維,聯系大腦皮質和腦干,脊髓的上下行纖維,後者都要經過內囊,在腦的水平切面上,內囊是寬厚的白質層,分3部分即內囊前腳、內囊後腳和內囊膝。
各部分都有相應的纖維束通過。內囊損傷可引起偏癱、偏音和偏身感覺喪失的三偏症。大腦半球內部的腔隙叫側腦室,內容腦脊液。
人體功能在大腦皮質上有定位關系,如感覺區、運動區等在大腦皮質上都有對應位置,實現大腦皮質的感覺功能和調節軀體運動等功能。
人類有語言和思維,中樞偏於皮質左側,稱為優勢半球。如果這些中樞受損將產生與語言有關的症。
如運動性語言中樞受損,患運動性失語症,雖然與發音有關的肌肉未癱瘓,患者卻不能說話。若視運動性語言中樞受損患失寫症,雖然手部及其他運動功能仍然正常,但不能做書寫繪畫等精細運動。若聽性覺語言中樞損害可患感覺性失語症,病人能聽到別人講話,但不理解所講的內容。
近年來研究發現,右側半球也有特殊的重要功能,如對空間的辨認,深度知覺、觸覺、音樂欣賞等。人類左側半球在語詞活動功能上占優勢,右側半球在非語詞認識功能上占優勢,但也並非絕對,即左側半球也有一定的非語詞性認識功能,右側半球也有一定的語詞活動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腦
Ⅹ 大腦記憶區域
大腦的記憶區域在海馬體,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要注意的是一般成年男性的大腦比成年女性的大腦體積大百分之十四左右,並且所含的灰白質比率更高。
現在人們學習時主要使用的大腦要根據學習的種類來判定,因為大腦兩個半球具有功能分工的特性,兩半球對語言和非語言刺激的視、聽誘發電位存在著差異,並且這種誘發電位大多是某種心理功能而不是刺激本身引起的。
(10)大腦右顳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大腦運動控制區域:
大腦的運動系統負責產生和控制運動。產生的運動從大腦通過神經傳遞到身體運動神經元,達到控制肌肉的作用。皮質脊髓束將運動信息從大腦,脊髓傳遞至到軀乾和四肢。腦神將運動信息傳遞至眼睛,嘴巴和臉部區域。
大幅度運動(如運動和手臂和腿的運動)在運動皮質中產生,分為三部分:在前額葉回內的初級運動皮層,其負責用於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的部分。這些運動由位於主運動皮層前面的另外兩個區域支撐和調節:前運動區域和輔助運動區域。
在運動皮層中手和嘴比其他身體部位有更大的面積,這使得更加精細的運動成為可能。小腦和基底神經節在精細,復雜和協調的肌肉運動中發揮作用,皮質和基底神經節之間的連接控制肌張力,姿勢和運動起始,並被稱為錐體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