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肝經位置在哪裡呢
肝經位置位置在哪裡呢?肝的位置一般在那個地方是摸不到的,但有病變的時候可能會摸到,建議你去檢查一下!下面是關於肝的一些知識肝位於上腹部,橫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肝,。肝與膽本身直接相連,又互為表裡。肝的經脈循行於脅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這些部位的病症多從肝論治。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氣的沖和條達之象來類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將其歸屬於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肝的位置圖片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1.調節精神情志。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除由心所主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關。肝的這一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靈敏;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鬱、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胸脅脹悶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興奮狀態,如煩燥易怒、頭暈脹痛、失眠多夢等。 2.促進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於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異常的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3.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著氣機的調暢。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症積、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肝經位置位置在哪裡呢?肝的疏泄功能還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
2.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2)頭部的肝腎經圖片在哪裡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3. 十四經絡的膀胱經,腎經,肝經,膽經在哪個位置
你好,膀胱經分部於背部和雙腿後面,腎經分部於胸部和雙腿內側,肝經分部於兩協下和雙腿內側(腎經前面)。
4. 頭部九條經絡是哪九條
頭部九條經絡分別是:任脈、督脈、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明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足癢膀胱經。
頭部的經絡主要有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幹部、下肢外側抵止於足部。
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總稱。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和任脈和督脈。頭部由顱和面部兩部分組成,顱內包含腦,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和消化系統的起始部位是嘴。
(4)頭部的肝腎經圖片在哪裡擴展閱讀:
人體中的十二條經脈,皆上會於頭部,而且頭部上還匯集了眾多的穴位,這些穴位與經脈聯系在一起,起到了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抗禦外邪、溝通表裡上下的作用。
系統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的分布和表裡關系
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手之陰陽也。」
互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裡相合關系。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5. 五經在頭的哪個部位
「五經」還是中醫名詞,指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經脈。
五經①解剖結構名。《素問·經脈別論》:「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即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經脈。
②推拿穴位名。指分別位於手指指腹上的心經、肝經、脾經、肺經、腎經五穴。《幼科推拿秘書·推拿手法》:「五經者,五指頭之經絡也。心經在中指,肝經在食指,脾經在大拇指,肺經在無名指,腎經在小指。運者以我食指運小兒五指頭肉上,此法能治大小便結,開咽喉胸膈中悶塞,以及肚響腹脹、氣吼泄瀉諸症。」
6. 肝經的具體位置圖片
如下圖:中醫認為「肝藏血」。丑時(1:00~3:00)保持熟睡是對肝最好的關懷。
7. 十二經絡走向圖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
一、十二經脈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二、其流注次序是:
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7)頭部的肝腎經圖片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是: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二、意義
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聯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因此,了解十二經脈的循行、功能和發病情況,對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二經脈
8. 肝經的准確位置在哪
位於人體的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穴節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足厥陰肝經,簡稱肝經。十二經脈之一。該經一側有14個穴位(左右兩側共28穴),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臨床表現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脅脹滿,少腹疼痛,疝氣,巔頂痛,咽干,眩暈,口苦,情志抑鬱或易怒。
本經腧穴主治肝膽病症、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眼科疾病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如:胸脅痛、少腹痛、疝氣、遺尿、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頭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肝經一側14穴,11穴分布於下肢內側,3穴位於胸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