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舉著雙手的背景圖片高過頭
擴展閱讀
手機壁紙圖片全屏黑人笑 2025-09-21 16:22:00
天空雲超高清圖片 2025-09-21 16:18:53
ps怎麼將糊的圖片變清晰 2025-09-21 16:06:30

舉著雙手的背景圖片高過頭

發布時間: 2025-09-21 14:54:23

① 兵馬俑的主墓在哪裡

兵馬俑博物館是一座遺址性博物館,兵馬俑的發現純屬偶然,本來這里是磚瓦廠的取土地,隨著推土機的一聲轟鳴,沉睡於地下2000餘年的兵馬俑面世了。走進大廳,所看到的就是與漢墓、漢化像石並稱為徐州漢代三絕的漢兵馬俑。或許它給您的印象並不象秦俑那樣高大威猛,但當我們了解了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內涵,了解了其中與眾不同,匠心獨具的藝術特色後,我們就會明白它的確無愧於"漢代三絕"之一的稱號。
如若能從空中俯視一下這個平面,就會看出這若近若離的俑坑儼然是一支布局緊湊而又合理的地下軍陣。當仔細觀察俑坑中的陶俑,也的確是當年的士兵形象。跪坐俑是古代的車兵,它們分兩種:消瘦一點的是御車俑,負責駕駛戰車。頭戴盔甲身強體壯的戰車上的甲士,他們身後還背著箭囊,是射手俑。向前浩浩盪盪的是步兵部隊。在至高點上,有四件膘肥體壯的戰馬,馬後邊站著一位形象高大的陶俑,它是這支部隊的指揮官。古代人物雕塑或繪畫都有這樣表現方式。稍加留意還會發現在指揮官周圍有一塊空著的地方。據考古人員講,發掘時,這里有一堆腐朽的木頭的痕跡,並在駟馬身上繪有紅色的僵繩,表明這里原來有一輛指揮車,駟馬是拉車的,而指揮官當然是站在車上的,表現出古代貴族在重要場合憑軾而立的姿勢。這樣駟馬、一車、一俑就構成了一個指揮中心,也更加證實這支地下軍隊的完整性。那麼在荒郊野,距原地表8米的地下,怎麼會有這樣一支部隊呢?
經研究證,這批兵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漢楚國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陪葬品。就像大家知道的秦兵馬俑是為秦始皇陵驪山陪葬的一樣,漢代社會是一個視死如生的社會。人們認為人死後,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質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後都要想方設法帶到另一個世界裡去。因此徐州各座楚王墓中,糧倉、廚房、樂舞廳、會客廳等應有盡有,就連廁所也製作得一絲不苟,設施齊全。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諸侯王或高級將領死後自然能希望繼續指揮千軍萬馬,兵馬俑就應運而生了。
據漢代的葬制,唯有立下特等功勛的人才能享用兵馬俑陪葬,而且還要得到皇帝的恩准。所以目前國內發現的大規模兵馬俑僅有三處:秦俑和咸陽楊家灣漢兵馬俑,以及徐州的獅子山漢兵馬俑。在徐州出現了這樣大規模的兵馬俑群,充分說明了漢代徐州在政治、軍事上的特殊地位。我們徐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漢代文化尤為發達,因為這里是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劉邦在政權剛剛穩定後,就委派他弟弟劉交為楚王來管理這一地區,漢代初年劉邦在同姓王中地位最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將多數是徐州人,這樣的特殊背景,造成了徐州在漢代成為僅次於都城長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漢兵馬俑是徐州發達的漢文化的一個有力佐證,它以無可替代的歷史內涵告訴八方賓朋「兩漢文化看徐州」並不是徐州人自己喊出來的。星羅棋布的漢墓,巧奪天工的漢化像石,還有獨具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的漢兵馬俑,就像一顆顆璀燦奪目的明珠,閃爍在古彭大地上,反映了漢代彭城人創造的輝煌的物質文明。徐州漢兵馬俑,由於主人只是臣屬於中央王朝的一個諸侯王,不可能製作秦俑那樣規模巨大、形象逼真的陶俑。但用捏塑法製作小俑氣勢又太小了。因此聰明的楚國工匠們又借鑒了古代青銅器的製作工藝,採用了合模製法。我們用俑坑中工藝最簡單的甲士俑為例來說明這種方法:第一步,按規模要求捏塑一個甲士俑標本,入窯燒製成形後成為樣品;第二步,在樣品周圍塗上厚厚一層淘泥,陰干,從頭部沿兩耳際向下一切兩半,甲士俑的形象就留在陶泥上,實際上就是製成了一組模具;第三步,將燒制後的模具內填滿陶泥,"二合一",就脫出了一個甲士俑,如此反復,就可制出一大批外觀一致的甲士俑來;第四步,將脫出來的甲士俑入窯焙燒成形。這種工藝說出來很簡單,實際實行起來還是相當復雜的。有些陶俑雙手或向前,或上揚。有些俑的頭部單獨製作,不能與軀干一起合模。於是工匠們就將一個陶俑分解成幾個部分,分模製作,然後粘接起來。專家們經過計算,製作一套不同樣的兵馬俑,需9組73件不同的模具,這是多麼繁瑣的工程!
當我們走到兵馬俑隊伍的前面,仔細觀察這支隊伍就會發現他們的表情千姿百態,各不相同。它們當中有的昂著頭,張著嘴,仰著身子,彷彿情不自禁的在地上嚎啕大哭。身邊兩位一個探過頭來,一個側過臉來像是安慰勸說正在嚎哭的人。有的低著頭,皺著眉,嘴角向下撇,像是性格內向,漠不作聲的憂郁神情。這與整體庄嚴肅靜的軍隊主題是相吻合的,當然,他們當中也有輕松自若,活潑玩皮的青年士兵形象,或許他就是某位雕塑大師心靈的真實寫照呢!總之這些人的性格特徵通過廖廖數筆便刻劃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在這些陶俑模製成形後有一個工匠手工修削過程,在這過程中工匠師們的主觀能動性和藝術創造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一些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們靈巧的雙手下,被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我們站在這里看到的彷彿不是陶俑,而是一支活生生的隊伍向您迎面而來,充分體現了漢代勞動人民高超傑出的製作工藝。如果大家去過西安,參觀過秦兵馬俑,一定領略了秦俑那種高大壯觀的場景。的確,寫實主義的秦俑給人一種奔放雄渾的力量美,但任何藝術的發展都有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漢兵馬俑在繼承了秦俑風格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由寫實轉變為寫意。它不注重人物線條的比例是否准確,而側重於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有一支隊伍最前端的三位士兵,工匠師用不同的身材和面部塑造,表達出不同的年齡層次和心理活動。最右面的士兵虎背熊腰,稚氣未脫。正是初出茅廬,血氣方剛,急待建功立業的年輕士兵。中間一位躬著腰,眯著眼看似位經驗豐富,久經沙場的老兵。左邊是位老成持重的中年士兵形象。史書記載,漢代的兵役制度,規定年滿18-55歲的成年男子,必須服兩年兵役。這樣隊伍中必須會有不同年齡的士兵,可謂老,中,青三者的有機結合。漢代的雕塑師們以生活為藍本製作的這些陶俑,不僅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資料,而且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以拙樸中富有含蓄,更加耐人尋味的藝術手法,為人們留下永恆而美麗的篇章。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遺址性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東郊獅子山西麓。1985年5月在兵馬俑坑發掘的基礎上建館,9月建成,10月1日開放。
兵馬俑坑計有東西向步兵俑坑3條,間距5米,各長28米。坑口寬2.2米,底寬1.1~1.4米,深0.4~1.1米;南北向警衛俑坑一條,位於3條步兵俑坑之東約 5.5米,坑長26米,寬1米,深0.15~0.40米;騎兵和戰車坑兩條,位於3條東西俑坑之西北125米,其一於1981年損壞,其二東西長12.5米,寬 3.5米,深0.4~0.6米。俑坑距現地24米余。
目前已發掘兩條步兵俑坑和警衛俑坑,兩條步兵俑坑東端皆遭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陶俑2393件,其中一號坑1016件,二號坑1377件。俑皆陶土燒制,青灰色,計有馬 4匹,官吏俑1件,余為甲胄俑、跪坐俑、盔甲俑、發辮俑、發髻俑、弓弩手俑及持長械俑等。俑身塗粉,局部繪朱。從形制、質地、服飾等特點分析,為公元前1世紀作品,約當西漢景、武之際。

獅子山楚王陵園介紹

1984 年 12 月,在徐州東郊獅子山西麓,發現了埋藏於地下二千多年共計四千餘件的西漢彩繪兵馬俑。這支象徵著衛戍楚王陵墓的部隊分布於六條俑坑,由步兵、車兵和騎兵組成。步兵中有高大幹練的官吏也有一身戎裝普通戰士,如持長械俑、弓弩手俑、發辨俑;車兵中則有刀槍不入的甲胄俑和駕駛戰車的御手俑;騎兵俑則剛勁勇猛,蓄勢待發。

發現了兵馬俑,考古工作者又踏上了尋找主墓的漫漫征途。幾經寒暑,考古工作者於 1991 年 7 月找到了獅子山楚王陵墓。 1994 年楚王陵被正式發掘, 1995 年建成並對外開放。該陵墓規模龐大、氣勢恢宏,藏於海拔 54.3 米的獅子山主峰腹中,南北總長 117 米,鑿石量 5100 余立方米,墓室面積 850 余平方米。陵墓為橫、豎穴式相結合的墓葬建制,結構獨特, 240 余平方米的墓道天井更是獨樹一幟,前所未有。

2004 年 5 月,南京大學考古隊和楚王陵管理處利用遙感技術對獅子山附近區域進行了探測,反饋數據表明獅子山楚王陵北側的確存在大型的穴洞,初步推斷為貴族陪葬墓。

2004 年 9 月 16 日,徐州獅子山楚王陵東北側 50 米再次發現兵馬俑的神秘身影。現場有兩個長 3.4 米,寬 2.2 米的大型祭祀坑,鑿石而成。一號祭祀坑內有直徑約 70 厘米的大瓮和瓦片若干,二號坑比一號坑要淺的多,坑的東南角有規律的排列著 140 多個彩色陶俑。 10 月 20 日,考古人員在距離一號坑幾米遠的地方發現了 3 號祭祀坑。兵馬俑、楚王陵、貴族陪葬墓、祭祀坑的相繼發現使考古工作者斷定:獅子山地區是以楚王陵墓為核心,被兵馬俑陪葬軍陣、貴族陪葬墓和祭祀坑所圍繞的一個大型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