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小苗和大樹在一起說了哪幾件事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小苗和大樹在一起說了三件事:
(1)閱讀閑書的問題:說明閱讀閑書有助於提高寫作水平。
「閑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課外書,季老在與苗苗交流讀課外讀物時,現身說法,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2)偏科問題:季老教苗苗不要偏科,要做到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
「貫通」,即全部透徹地理解和領悟,達到精通。「三貫通」則是指清華大學提出的「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貫通」,這句話是季老針對苗苗偏科而說的。
(3)學習外語的問題:季老認為,早學外語比晚學好。
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季老認為學一門外語顯得尤為重要。
(4)積累古詩文:季老倡導多背古詩文。
季老在與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詩文積累的建議,並用「起碼」、「最起碼」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裡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長的體驗,又有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的關注,更是對「古今貫通」的一個註解與落實。
(1)小苗破土大樹成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小苗和大樹不僅代表著苗苗和季羨林,「小苗」還包含著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 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小苗才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能成才的內容。
Ⅱ 大樹破土沖天或者參天大樹的圖片。最好是動漫的圖片。
絕園的暴風雨裡面應該有這樣的鏡頭
Ⅲ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寫作背景
張鈁出生於一個文學藝術世家,她的父親是一位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和詩人,母親是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張鈁自幼對文學、美術等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幼年時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學大師的關懷下成長。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中記錄了她與巴金、冰心、季羨林、臧克家、丁聰、王蒙、胡絜青等當代著名文學藝術大師們的一次次精彩的對話,發行了好幾萬冊,在海內外引起相當的轟動。全國幾十家電視台和重要媒體,對其做了專題報道。
(3)小苗破土大樹成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張鈁的經歷:
2003年,受香港《明報》出版社的邀請,她和另外三位內地小作家與文學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會面交談,被港人戲稱為四小俠和查大俠「香江論劍」。會談後,《明報》出版社出版了繁體版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內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藝術家散論》、《荷塘》等文章,在海內外繼續引起一定的轟動。
2018年2月,張鈁身患絕症。在治療期間,她依然用陽光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一切,對媽媽說:「活一天就得有一天的人樣兒,不能關鍵時刻掉鏈子。」2018年7月7日,張鈁在美國休斯敦因病逝世,年僅29歲。
Ⅳ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主要內容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苗苗與北大著名學者季羨林就讀書的話題展開的對話。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訪談錄,課文記敘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學生與季羨林爺爺的交流訪談,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人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感受到了季羨林老爺爺的親切,幽默與平易近人,還有季羨林老爺爺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的關愛之情。
從《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可以明白各科都要學好,要能文能理,中西貫通,博古通今,才可以適應如今這個多元素的社會,才能為祖國獻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4)小苗破土大樹成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寓意: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課文表面上課題與二人的名字密切相關,小苗指苗苗;大樹指季羨林。實際上「小苗」還包含著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
「小苗」和「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小苗才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會成長的內容。
Ⅳ 描寫嫩芽破土而出的句子有哪些
1、做破土而出的嫩芽,藤蔓生長,朝天空頂點沖去。
2、小草從田野中探出嫩芽,喚醒了沉睡的大地。
3、這顆種子的嫩芽破土而出了,然後它靜靜的長,最後它嫩嫩的,綠綠的身體瀟瀟灑灑地撒遍了原野。
4、這個嫩芽的兩片葉子湊在一起,像螃蟹的鉗子,它好頑強,之前一直在努力破土而出。
5、做一顆頑強的種子,就算有頑石壓頂,也要破土而出,成為蒼天大樹。
6、它努力地撥開一小撮泥土,慢慢地露出腦袋,那雨後的溫暖陽光,讓它忍不住伸了伸懶腰,終於躥出了那黑暗的世界。
關於嫩芽的詞:
1、萌芽
讀音為méng yá。指草木剛長出嫩芽,比喻新生的事物。
1、芽苞初放
讀音為yá bāo chū fàng。指植物在春天剛剛抽出嫩芽,長出苞蕾,比喻新出現生命力旺盛而且帶有嶄新的力量。
3、百草萌動
讀音為bǎi cǎo méng dòng。指開始發芽;比喻事情剛起頭。
Ⅵ 樹的生長過程
樹木生長的過程是這樣的:
1、一粒種子落到土裡,經過一段時間,當條件適宜(多在春天)的時候就開始發芽,由一粒種子長出胚根,胚芽和胚軸。然後繼續發育,胚芽發育成外面的部分,胚根發育成地下的部分,胚軸發育成中間的。
2、然後,植物的葉片就開始進行光合作用,開始合成糖(葡萄糖),然後在葉片中的加工場把糖合成澱粉,進一步合成蛋白質和脂肪等物質,然後通過篩管運到植物的各個部位,供應他們的生長和發育,根就從土中吸收水,礦物質,還有N元素,還有微量元素等。然後通過導管運到各個部位,供他們合成等。
3、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生長中。起著最關鍵作用的是細胞形成層,它是植物的有絲細胞分裂的主要地方,通過它的分裂,細胞越來越多,植物也越來越粗,另外植物長長主要是靠分裂的細胞吸水,然後長長。
(6)小苗破土大樹成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樹木是一種高大的木本組織植物, 由「枝」和「桿」還有「葉」呈現,可存活幾十年。
一般將喬木稱為樹,有明顯直立的主幹,植株一般高大,分枝距離地面較高,可以形成樹冠。樹有很多種, 俗語中也有將比較大的灌木稱為「樹」的,如石榴樹、茶樹等。
樹木是木本植物的總稱,有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本之分,樹木主要是種子植物,蕨類植物中只有樹蕨為樹木,中國約有8000種樹木。分為榕樹;楊樹;柳樹;柏樹等。
樹的主要四部分是樹根、樹干、樹枝、樹葉。樹根是在地下的,在一棵樹的底部有很多根。
在樹乾的部分分為五層。
第一層是樹皮,樹皮是樹乾的表層,可以保護樹身,並防止病害入侵。
樹皮的下面是韌皮部,這一層纖維質組織把糖分從樹葉運送下來,
第三層是形成層,這一層十分薄,是樹乾的生長部分,所有其他細胞都是自此層而來。
第四層是邊材,這一層是把水分從根部輸送到樹身各處,此層通常較心材淺色。
第五層就是心材,心材是老了的邊材,二者合稱為木質部。樹干絕大部分都是心材。當樹長大時,它的根會將身體下的泥土牢牢纏住,防止水土流失。
參考資料:網路-樹木成長
Ⅶ 五年級上冊的語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現代作家張苒發《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共有15個自然段.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課文層次:
第一部分(一~九自然段):苗苗與季老關於兒童是否可以讀閑書的談話,表明了季老對兒童閱讀課外書的支持。
第二部分(十~十一自然段):季老根據偏科問題,向21世紀的青年提出了「三貫通」要求。
第三部分(十二~十五自然段):季老鼓勵早學外語,並提出積累古詩文的要求。
(7)小苗破土大樹成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課文解析: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課文表面上課題與二人的名字密切相關,小苗指苗苗;大樹指季羨林。實際上「小苗」還包含著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
「小苗」和「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小苗才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會成長的內容。
作者簡介:
張鈁(1989年1月12日至2018年7月7日)原名張苒,筆名張苗,2003年5月改名張鈁,出生於北京。曾就讀於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報考人大附中高中部。2018年7月7日,張鈁在美國休斯敦因病逝世,年僅29歲。
Ⅷ "今天的小苗,必將長成參天大樹。」這句詩的意思是
今天還是小孩子,但他必定會成人 、成才,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鮮花一一兒童的希望。也就是所謂的望子成龍!
Ⅸ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一、《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中心思想
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著名學者季羨林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小學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啟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9)小苗破土大樹成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季羨林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參考資料 網路 季羨林
Ⅹ 課文寫的是苗苗和季羨林先生的對話為什麼用小苗大樹的對話做標題呢
原因
1、表面上與二人的名字密切相關,「小苗」──苗苗;「大樹」──季羨林;
2、實際上「小苗」還包含著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小苗才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會成才的內容。
文章簡介
本文是小學生苗苗對季羨林先生的訪談錄,通篇都是對話,完全口語化,淺顯易懂。季老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苗苗是一名謙虛好學的小學生。
兩者的對話讓我們明白: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
(10)小苗破土大樹成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
「閑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課外書,「正課」指的是課內要學習的課程。「閑書」與「正課」的區分源自教師與家長的界定。這句話是季老在與苗苗交流讀課外讀物時,現身說法,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對童年時閱讀印象深刻,說得生動形象,聽來如臨其境。
②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貫通」,即全部透徹地理解和領悟,達到精通。「三貫通」則是指清華大學提出的「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貫通」。這句話是季老針對苗苗偏科而說的。國力的競爭取決於人才的競爭,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學貫中西、博古通今,還要文理兼備。這種綜合型的人才,才能適應新世紀發展的需要。
③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起碼」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與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詩文積累的建議,並用「起碼」「最起碼」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與我們《語文課程標准(試用)》提出的古詩文背誦不謀而合。這裡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長的體驗,又有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的關注,更是對「古今貫通」的一個註解與落實。
2、對詞語的理解。
綠林好漢:原指西漢末年聚集起義的湖北綠林山的農民起義軍。後來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治者的人們。文中指《水滸傳》里所描寫的起義後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單八將:單,一個。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個好漢。
滾瓜爛熟:形容朗讀、背誦得熟練流利。
偏科:指單獨著重某一科,不能全面發展。
註:用文字解釋字句。文中指對《古文觀止》中難以理解的詞句加上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