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东晋王羲之好看的小楷书法作品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着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价值。王羲之创作出来的小楷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是我整理的东晋王羲之好看的小楷书法作品。
东晋王羲之经典的小楷书法图片
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王羲之书法的学习高潮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❷ 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作品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 书法作品欣赏 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作品图片1
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作品图片2
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作品图片3
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作品图片4
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作品图片5
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的五大因素
提起王羲之就不得不提到《兰亭序》。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四十二人雅集,作“流觞曲水”之戏,二十六人作诗。王羲之被众人首推作序,当时王羲之有点微醉。《兰亭序》手稿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个字。
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气脉贯通,其笔法、结构、章法都完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一生先后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如:《近徐公帖》、《十七帖》、《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松仁集圣教序》等等。正因这些作品奠基了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地位。但成为“书圣”有多少因素呢?
(一)时代因素和家族因素
魏晋时期,艺术开始觉醒,它首先表现为人的觉醒。当时一些上层人士或士族文人,不满于沉闷的社会现状。当时士族 文化 的觉醒,给王羲之艺术活动注入了强大活力。士族文化是以反对儒家名教和谶纬神学的禁锢为前提,整个思想呈自由解放的趋势。他们在言行上的表现为重感情、重个性、重精神风度、气质神韵。他们往往远离朝廷、寄身于山水之间,在大自然寻求自由与快乐。曾巩《墨池记》“方羲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他“徜徉肆恣”。尽管当时他们的手势拂尘,口吐玄言,然而实际上他们是借老庄之说反馈自然,来展示各自的才智、品鉴彼此的风采;他们看起来是遁世的,消极的,实际上他们开拓了自然美的新领域。这种标新立异的精致、脱俗就凡的言行、超逸萧散的艺术风度,就是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也就是所称的“魏晋风度”。书法艺术是以其抽象的形式,将人的精神世界外化,也就是以这种形式为表现人的精神的载体,使超逸自若的精神与流美悦目的形式统一起来。因此,他成为了反映书家审美精致一种最理想的方式,魏晋时期写字已不再是仅仅为树碑立传,而是随咏叹感,抒发情致最佳形式。说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觉醒的时代。它有三个标志:创作繁荣,出现一大批有功力的书法家,有较高水准的书法理论。
王羲之生平: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玡临沂人,303年-361年,享年59岁。
王羲之书法成功,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王氏家族在政治上地位显赫。王羲之祖父王正,曾任尚书郎。叔祖王澄任荆州刺史。父王旷做过淮南、丹阳等地太守,曾参与朝廷大计,是晋王朝南迁的策划者之一,羲之的从伯父(丛,指堂房亲属)王敦、从父(叔)王导地位更显赫。王敦为扬州刺史,荆州、扬州因为江防重镇,在晋王朝南渡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王敦后拜侍中至丞相,王导官至太傅,拜丞相。从父王廙官至南将军,荆州刺史。王氏家族中,从将军、尚书到刺史丞相,位居要职高达二十多人,当时就有“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之说法。而且王氏家族书法人才济济而蜚声书坛。其父王旷善书法。宋朝陈思《书小史》称其善行、隶行。明朝陶宗仪《书史会要》称:“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笔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王羲之从小学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而且家教甚严,据史料记载他七岁开始习字。据《书林纪事》记载:王羲之十二岁时见前代笔论于其父旷枕中,窃而读之。……旷语大纲,羲之学功日近,卫夫人见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也。近观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因流涕曰:“此子必蔽吾书名矣。”羲之从伯王敦“工书,得家传之学,笔势雄健”,《宣和书谱》。王羲之从父(叔)王导(276-339年)工行、 草书 。羲之从父王廙(276-322年)书法成就最高,“能章楷,谨传钟法”(羊欣《采古今能书人名》)。王羲之丧父之后,受到其照顾与培养。王僧虔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华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廙肩吾称:“王廙为右军之师”(《书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即有王廙原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出画法。”
(二)王羲之先后师从两位伟大的书法大师学艺因素
先师从当时着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272-349)名,字茂漪,汝阴太宗李钜之妻、世称卫夫人。河东安邑(今山西复县)人。卫氏为卫门望族,世代善书,卫夫人“工书法,尤善隶书。”《笔阵图》传为卫夫人所撰。 文章 虽短,但涉及问题颇多,对书写工具、执笔、读帖、笔法、笔试、笔意等一系列问题。都简洁的介绍与描述,直到今天对学书者仍有启迪的作用,在书法教学上带有指导意义。关于王羲之师从卫夫人的记载很多。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称:“予少学卫夫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郎李无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和南帖》称:“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基能学真书、咄咄逼人,笔试洞精,字体遒媚。”
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用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王羲之遇上汉字演变的关键时期,他抓住了这历史的机遇因素
王羲之通过艺术手段,使汉字的真、行、草三体形成了独立机制,也就是使汉字完全脱离隶书影响的古法、古形的窠臼、完全去向新生。魏晋既是我国书法多体交相发展的时期,也是促成蜕变时期:除隶书继续保持汉末程式化风格,楷书已逐渐发展成熟;草书经过章草时期也已发展到今草;行书则在隶楷的递变中发展到成熟。东汉末年,隶书已普遍被楷书取代,这种取代是汉文字逐步演变的必然结果。因为书法发展的规律就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这是人们生活需要,是社会发展所决定。魏晋时期的隶书,已走上程式化的道路,艺术魅力下降。它的收笔又朝上作分势,与直行书写呼应方向不同,甚不方便。被楷书取代势在必然。此时钟繇的楷书已成熟,十分古雅。所谓古雅也就是稍带隶意。当时的行草书,虽然都已初具规模,但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书的烙印。王羲之的卓越贡献就是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开一代新风他“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张怀瓘《书断》清除3点画、结构和章法上的隶书痕迹。把楷体和行书推向成熟。书体在逐变过程中,正是王羲之抓住了书法发展的脉搏,推动了宋体的突变。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它既需要历史机遇,更需要超人的智慧、非凡的勇气、杰出的创作力。所以,当王羲之将自己的艺术活动与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连在一起时,产生了远比他主观意识更为伟大的结果。
(四)纸、笔、墨书写工具的改善因素
世界上任何艺术的发展,总是与它所使用的工具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工具比之汉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纸张虽然是汉代就发明的,但它和一样,尚不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因此到了西晋,很多地方仍然使用木简。司马睿过江后,建立了东晋政权,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南移。东晋政权得到了南北两方士族的支持,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力有所发展,剡溪一带四、五万里生产藤纸,质地极佳。还有以麻为原料的麻纸,也为书写提供了优质的书写材料。据载,王羲之曾一次向谢安赠送九万张纸,足见当时纸张的运用已相当普及。恒温曾下令以黄纸取代竹简,此举也对书法有促进作用。当时制笔业也有大发展。贾思勰《齐氏要术》记载有书仲将的制笔 方法 ,他选用免毫和青羊毛,使其软硬相辅,用起来得心应手。东晋时笔有“鼠须”、“鸡距”等种类。《笔经》上说钟繇、王羲之皆用鼠须笔。《法书要录》载何延之《兰亭记》称王羲之书《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书法幽美劲健,绝代无双。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蚕茧纸为蚕茧所织,后据专家考证,此纸还是一 种植 物纤维的纸,固洁白亮丽,以蚕茧纸名之。当时的制墨业也迅速发展。河北易水之墨,色泽浓艳,故南朝齐王僧虔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工之尽矣,可以名世。”(《笔意赞》)
(五)帝王重视,帝王推崇的因素
书法的繁荣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帝王喜欢书法。从东汉到宋、齐、梁、陈,共有48位帝王,就有28位帝王是书法家。帝王喜欢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导向。
真正确立王羲之地位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对中国书法有巨大贡献的人。他酷爱王羲之书法,同时又把南朝的文化视为正宗。开国初,他就把书法作为文治的一部分。唐太宗还亲自书写了《王羲之传论》,这是一篇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赞辞,唐太宗把王羲之与钟繇、王献之、萧子云作比较时,极大地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他称赞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书法家之上。帝王为书法家传论,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王羲之书法成了书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的风气。并对后世百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最早称王羲之为书圣的是唐代的李嗣真,它在《后书品》中赞曰:“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可谓飞白之仙也。”“书圣”称谓,由此可见。
魏晋书法是我国书法最灿烂的时期,多种书体相继出现,尤其是至今仍然是最常用的书体——楷书和行书已趋成熟。
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应运而生,犹如颗颗明星闪烁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星空之中,其中一颗最为明亮、耀眼,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郑阶平)
❸ 王羲之书法作品高清大图欣赏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着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与价值。现如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得到人们大量的学习与欣赏。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高清大图欣赏。
王羲之好看的书法作品图片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王羲之书法作品高清图片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 随笔 》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 文化 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王羲之的钤拓相关
❹ 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作品高清图片
兰亭集序是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这部作品得到许多人的学习与赞赏。现如今,兰亭集序这部书法作品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下面是我整理的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作品高清图片。
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作品图片展示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王羲之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序的文章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