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市民族学校历史沿革
北京市民族学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初期的长营小学,位于当时的通县,最初是一所农村中学,有六个年级,共210名学生和10名教职工。1958年,学校归属朝阳区,并更名为长营中心小学,规模逐渐扩大,1963年设有21个教学班,学生数增至789人,教职工增至35人。
为解决长营地区的初中教育需求,学校于1972年开始提供初中教育,最初仅限于初一年级,但到了1978年,初中部得以扩展,学校成为一所提供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学校。1981年,经朝阳区政府批准,长营小学转为民族小学,回族学生占比高达80%以上。1982年,初中部迁至管庄二中,1983年正式改名为“北京市朝阳区长营民族小学”,成为北京市民委和教育局指定的对外开放民族小学的示范校。
1992年,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大规模改建,迁至现址——北京市忠德学校,占地60亩,建筑面积10000多平米,成为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1995年,长营乡十里堡小学并入,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民族学校,并实行九年一贯制中学管理体制。随着五里桥小学的并入,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和教职工人数也随之增加。
2003年,学校再次搬迁至常营民族家园12号,拥有30亩土地和14800平米的建筑面积,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65%。学校设施齐全,包括现代化实验室、特色教室如武术教室和书法教室等。到了2010年,学校有32个教学班,916名学生和96名教职工,少数民族学生占比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