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太空飞机图片造价多少钱
扩展阅读
球兰原创图片高清 2025-05-02 17:59:46
自动输入软件图片 2025-05-02 17:46:40
电影视频图片制作软件 2025-05-02 17:39:52

太空飞机图片造价多少钱

发布时间: 2025-05-02 07:10:43

1. 赵本山私人飞机“本山号”舱内布置曝光,养架私人飞机得花多少

【赵本山私人飞机“本山号”舱内布置曝光】


重庆晨报4月26日报道赵本山豪掷两亿元购买私人飞机的一直引人关注。日前,为了来渝参加昨晚在涪陵区体育场举行的首届三峡节闭幕式暨文艺晚会,本山大叔于24日晚,带着当红弟子小沈阳(博客)搭乘自己的“本山号”专机降落江北机场。

本山号悄悄抵山城

自从购买了私人飞机后,赵本山一直都显得比较低调,总是说“那飞机是用来经营的”。可日前为了来渝参加商业演出,赵本山不再遮遮掩掩,搭乘才交货不久的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生产的挑战者850型公务机空降重庆江北机场,派头十足。

可能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论,此次山城之行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记者昨天找到江北机场的相关人员询问,才知道,赵本山已经于24日夜抵达山城。“24日晚上9点35分,来了一架私人飞机,搭乘的人员就是赵本山和小沈阳一行。”

飞机降落后,停靠在指定的停机坪,一行人没走普通通道,而是由专车直接接到了酒店。

飞机上也有健身房

说到赵本山的专机,一知情人员说,重庆机场有时候也有私人飞机降落,不过跟赵本山的比起来,豪华程度上还是要差很多。他说,这架飞机造价应该在3000万美元左右,拥有出众的可靠性。据他了解,赵本山购买的这架飞机座位数量仅有17个左右,但酒吧、卧室、办公区等都很齐备,就连健身房都被搬上了飞机。据悉,挑战者850飞机是同类产品中拥有顶级舒适性客舱的公务机。

本山大叔精神很好

正因为飞机上有如此全面的服务配套,据机场人员介绍,从飞机上走下来的赵本山虽然头发花白了,但是一点都看不出长途奔波的疲惫感,精神状态相当好,还兴奋地跟随行人员交谈着。小沈阳同样精神很好,一直跟在本山的身后,像个听话的孩子。而赵本山经纪人高大宽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买这飞机除了经营,还有就是图出行方便,让赵老师免去“赶飞机”的劳累,这样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有更好的状态参加演出。

飞一趟至少花10万


记者了解到,赵本山专机离开的时间是4月26日上午,具体几点还没有定,不过他们一旦决定起飞时间,至少得提前5个小时向机场及相关方面提出申请。

从24日到26日,本山大叔的私人飞机将在江北机场停靠两晚上。停车有停车费,停机自然也有停机费。昨日,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处了解到,本山号两晚上都停在露天停机坪,但费用却高得吓人,大约一晚两万元。同时,本山号也比较耗油,燃料费用大概需要1.5万元/小时,而此次往返重庆,至少需要5个小时,燃油费需7.5万元。如果再把飞机起降费用和日常维护、飞行员薪水、保险及航线审批等费用加在一起,本山号此次驾临山城,基本费用将远超10万元。


相关资料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网络搜索

相关参考来源如下:

http://ent.163.com/10/0426/04/655TTAT900031H2L.html

http://money.huagu.com/cfrw/1204/126962.html

2. 神舟七号

【基本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编辑本段【飞船简介】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预计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
【飞船发射报道】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通过网络全方位一体化地了解此次发射,飞天热线网站将全程跟踪报道此次神七飞天,让更多的通过网络了解飞天,了解飞天的故乡
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升空。
遥测信号正常 [21:11]
火箭飞行正常 [21:10]
逃逸塔分离 [21:12]
助推器分离 [21:12]
USB跟踪正常、雷达跟踪正常。 [21:14]
整流罩分离 [21:13]
青岛发现目标 渭南USB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21:15]
青岛USB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21:20:38)
神七飞船点火后583秒,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成功分离,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21:21:40)
听到“船箭分离”的消息后,指挥厅里的工作人员纷纷鼓掌表示祝贺。三名航天员表情轻松,正在认真阅读操作手册。 [21:21] (21:22:04)
飞船太阳帆板正常打开。 [21:22]
神七载人航天总指挥部刚刚宣布,神七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航天员向北京飞控中心报告身体感觉良好。人民网(21:26:12)
远望五号跟踪正常(21:30:22)
飞船正常入轨。(21:31:24)
【细节信息】
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神六”两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
“神七”航天员准备展开太空行走
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说,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飞船来讲,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保证有一个大气压。”
“神七” 能搭至少3位航天员
“神六”火箭系统专家顾问组组长黄春平介绍说,到“神七”时,飞船的容量会相应增加,会上3名航天员。根据任务的变化,运载的飞船产品重量在增加,因此对火箭产品的要求推力也相应增加。“神六”发射飞船有效载荷是8吨多,将来有效载荷要扩大。新的大型运载“神七”的火箭方案已经制订完毕,正等待国家批准。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出来了,样机都有了。但是还要进行大量的地面试验。从1999年起,黄春平先后担任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火箭系统总指挥。
“神七”飞船要进行精装修
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介绍说:“我给你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有个毛坯房,买房子买个毛坯房,你是一家三代同居还是小两口,就根据你这个要求重新装修,毛坯房都一样的,基本外型绝对不会有变化,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不会有变化,但是里边一开始就杨利伟一个人,也不要厕所,也不要厨房,也不要睡觉的地方,现在两个人了,有厨房、有厕所,到3个人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要搞交会对接的时候,以后要出舱了,基本上构型不会变,内装修是要变化的,而且是精装修。”
“神七”上会不会有女宇航员
未来的“神七”上会不会有英姿飒爽的首批女航天员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庞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网时说,我国将从明年开始选拔女航天员,选拔和培训一个航天员需要3到5年的时间。而他预测“神七”在两年以后发射且可能进行首次太空行走试验。这也就意味着“神七”不可能有女航天员上天。
【航天实验】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应用系统的目标是大力推进和发 展我国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有重要价值的贡献,同时为今后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打下基矗。
其中,“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我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
编辑本段【实施计划】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升空,它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带着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升空,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间站。
编辑本段【系列消息】
专家称女航天员肯定不会乘神舟七号上天 2005年12月19日
“神七”要“组团”遨游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有了一个飞跃,那就是由一人上天变成二人升空,由一日游变成五日游,这样的飞跃让人不禁会问:那“神舟”七号会是几个人在太空?又要变成怎样的模式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庆仁告诉记者:“对于‘神舟’七号,我们可能会派一个团队上去 ‘度假’,但是无论几人几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成一项人类出舱的使命,也就是说‘神七’人要出舱,进入太空。”
对于具体的难度,王庆仁表示:“这样做的难度极高,要解决的技术关键就是要把宇航员的衣服变成一个‘卫星’”,对此,王庆仁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宇航员在太空舱的时候,一切赖以生存的条件都很齐全,但当出了舱之后,这些条件都没有了,而且太空的辐射极其强烈,而这个辐射又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所以这个时候,宇航员的衣服就要变成可以保护宇航员的太空舱,如同一颗小型卫星在太空飞行。这个项目是具里程碑意义的,目前还在研制阶段。”
女性“飞天”还需时日
“神六”之后,媒体一直热炒的话题之一就是“神七”会出现一位女航天员,但王庆仁明确告诉记者:神舟七号一定不会有女航天员出现。对此王庆仁老师解释:“对于航天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仅是会开飞船那么简单,还需要很多其他诸如心理,经验,应变等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是极高的。我们现在的确招收了一批女航天员,但她们现在只是在飞行大队学习,连模拟的飞行都还没有做过,更别说是真实的飞行,所以对于这样一批女航天员来说,要成为一名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这样的航天员还要等上一阵子。对于她们来说,其中的大部分将会成为航天方面的专家。”
“神七”费用低于“神六”
“神六”的成功,很多人都关注地问,它到底花了多少钱?对此,王庆仁透露说,“‘神六’我们的总花费是9亿元人民币,其中,‘神六’宇航服造价就300万。”王庆仁表示,中国绝对是用有限的投资来取得更好的效果的,“所以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有限的经费取得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成果。”
对于“神七”费用的问题,王庆仁向记者透露:‘神七’的花费应该少于‘神六’。因为我们‘神舟’系列航天技术的主体研制工作已经完成,所以‘神七’是在已有基础上的研制,花销会相应少很多。”
就在一个月前,首部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的电视剧《神舟》在全国热播,但是看完这部电视剧的专家们却是有点无奈,王庆仁说,“我们几个同事是在一起看的,看完之后我们都笑了,因为里面的错误真是让我们很无奈,我们只有苦笑。举个最简单的错误吧,就像里面的一个女主角,一直把‘航空’和‘航天’的概念混在一起说,前者指的是飞机,而后者才应该是我们说的‘航空航天飞船’,也就是现在大众所说的‘神六’之类,从这里我们看到其实他们对航空事业的不理解,而很多时候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常常做事情一窝蜂,什么火追什么,很多人看《神舟》电视剧也像追星一样,但很快就会冷下来,这也是一个舆论的引导问题,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冷静地看待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
编辑本段【发射时间】
◇ 发射时间:
2008年9月25日21:10:04:988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6日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6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实施。神舟七号飞船于9月7日开始加注推进剂。
这位发言人说,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工作状态。神舟七号飞船、长征-2F运载火箭、舱外航天服和伴飞卫星等产品已完成发射场区的主要测试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参试系统已基本完成任务实施的各项准备。航天员飞行乘组在发射场进行了人船箭地联合演练,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神舟七号飞船加注推进剂后,将与火箭对接并垂直转运至发射工位,进行最终状态检查和确认。在任务总指挥部决定加注火箭推进剂后,择机实施飞船发射。
神七太空行走由航天员翟志刚在9月27日16:34-17:00进行。
编辑本段【发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发射前后9小时不能有雷电。
“神七”首选发射时间为2008年9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黄春平11日对有关媒体表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选的发射时间是2008年9月25日晚上9时10分左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本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发射载人航天的最佳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发射前后9小时不能有雷电。
黄春平表示,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黄春平透露,航天员太空漫步就会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
“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和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即时画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
编辑本段【“神七”航天员】
神舟七号太空船已于9月25号发射升空,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
当中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乡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
神舟七号在本月25号晚上9点到10点钟升空。而26、27号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到时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太空衣非常重,造价超过1亿元人民币,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这一太空漫步将大约进行40分钟。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太空衣是以俄式太空衣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放一个伴飞小卫星,上面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太空漫步。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将会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而升空后大约68小时,会完成所有实验。28号下午飞船将返回地球。
神舟七号即将发射升空,目前已经完成最后一次火箭和遥测系统检测。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外全面提升了警戒级别,连同附近的军用机场也加强了保安,雷达以及各种侦测仪器已经投入运作,做地面、上空等多方面的部署。
雷达不停地侦测,天空、地面全面加强布防,这个军用机场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约100公里,是前往发射中心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射中心外围的另一层保护网,确保神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上两次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升空时,国家领导人都由北京亲临酒泉发射中心,观看发射过程,他们都是先抵达这个军用机场,再转车到发射中心。由发射中心到军用机场范围已经全部列为了军事禁区,航天路面全面封锁,这一带也禁止任何人停留,更加严禁拍摄。神五、神六及神七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但保安明显一次比一次加强。通往航天城的检查站由以往只有一两个增加到三四个,每天检查站都有武警和解放军戒备,所有由航天路前往发射中心的车辆都必须有通行证才能放行,司机和乘客全都要登记证件。
最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天,翟志刚有望太空漫步,第一备选是刘伯明。
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
图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F1%D6%DB%C6%DF%BA%C5%D4%D8%C8%CB%B7%C9%B4%AC&in=13487&cl=2&cm=1&sc=0&lm=-1&pn=2&rn=1&di=68869082&ln=636

3. 国际空间站的结构功能

国际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它各种服务实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其总体布局如图所示。大体上看,国际空间站可视为由两大部分立体交叉组合而成:一部分是以俄罗斯的多功能舱为基础,通过对接舱段及节点舱,与俄罗斯服务舱、实验舱、生命保障舱、美国实验舱、日本实验舱、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
等对接,形成空间站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在美国的桁架结构上,装有加拿大的遥操作机械臂服务系统和空间站舱外设备,在桁架的两端安装四对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这两大部分垂直交叉构成“龙骨架”,不仅加强了空间站的刚度,而且有利于各分系统和科学实验设备、仪器工作性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宇航员出舱装配与维修等。国际空间站的各种部件是由合作各国家分别研制,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提供的部件最多,其次是欧空局、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这些部件中核心的部件包括多功能舱、服务舱、实验舱和遥操作机械臂等。俄罗斯研制的多功能舱(FGB)具有推进、导航、通信、发电、防热、居住、贮存燃料和对接等多种功能,在国际空间站的初期装配过程中提供电力、轨道高度控制及计算机指令;在国际空间站运行期间,可提供轨道机动能力和贮存推进剂。俄罗斯服务舱作为国际空间站组装期间的控制中心,用于整个国际空间站的姿态控制和再推进;它带有卫生间、睡袋、冰箱等生保设施,可容纳3名宇航员居住;它还带有一对太阳能电池板,可向俄罗斯部件提供电源。实验舱是国际空间站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包括美国的实验舱和离心机舱、俄罗斯的研究舱、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和日本实验舱。舱内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大部分都是放在国际标准机柜内,以便于维护和更换。加拿大研制的遥操作机械臂长17.6米,能搬动重量为20吨左右、尺寸为18.3米×4.6米的有效载荷,可用于空间站的装配与维修、轨道器的对接与分离、有效载荷操作以及协助出舱活动等,在国际空间站的装配和维护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国际空间站由下列部分组成:俄罗斯进步-M45、联盟-TM23、进步-M-C01飞船,俄罗斯的晨星号服务舱、曙光号工作舱,美国的团结号连接舱和女神号实验舱、俄黎明号小型实验舱等。
空间站共有俄罗斯、美国、欧盟和日本发射的13个舱,重量400吨。
曙光号工作舱
曙光工作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由俄罗斯赫鲁尼切夫空间中心和美国波音公司共同研制而成。根据1995年8月签订的合同,赫鲁尼切夫中心负责货运舱的设计、生产和试验。赫鲁尼切夫中心于1996年11月27日,即比预定发射时间提前一年完成曙光号工作舱的组装工作。但由于国际空间站的其他一些部件没有完工,曙光号被两度推迟发射。
曙光号重量为24.2吨(其中包括4.5吨燃料),长13米,内部容积约72立方米(可用面积为40平方米)。它可以在不补充燃料的情况下连续飞行430昼夜。
曙光号一个与和平号空间站类似的大型舱体,用作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多种功能。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设计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装有可接4个航天器的对接件。
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质子-K号火箭把曙光号送入预定轨道。
团结号节点舱 (unity node mole)
团结号节点舱是美国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第一个组件,也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件。
团结号节点舱耗资3亿美元,直径5米、长6米,设有6个舱门。它的作用是充当对接口,连接未来升空的其它舱。
1998年12月4日,团结号随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12月6日,团结号与曙光号对接。
星辰号服务舱 (zvezda (star) service mole)
星辰号服务舱由俄罗斯承建,是国际空间站的核心舱。星辰号长13米,宽30米,重19吨,造价为3.2亿美元。
服务舱由过度舱、生活舱和工作舱等3个密封舱和一个用来放置燃料桶、发动机和通信天线的非密封舱组成。生活舱中设有供宇航员洗澡和睡眠的单独房间,舱内有带冰箱的厨房、餐桌、供宇航员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舱体上设计的14个舷窗,可供宇航员眺望浩瀚的星空。
星辰号配有定位和电视联系系统,可保障服务舱与俄罗斯科罗廖夫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和美国休斯敦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直接联系。
星辰号共有4个对接口,可用于接待载人飞船或货运飞船。
2000年7月12日,星辰号由质子-K火箭送入太空;26日,星辰号服务舱与国际空间站联合体对接。
命运号实验舱 (destiny laboratory mole)
2001年2月7日,命运号实验舱随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命运号实验舱价值14亿美元,是国际空间站中最昂贵的组件。它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形似圆筒,长9.3米、直径4.3米,重13.6吨,上有41.5万个零件。它不仅是未来空间站成员在接近零重力的状态下执行科学研究任务的基地,也将作为国际空间站的指挥和控制中心,是国际空间站6个实验室中最重要的实验舱之一。
莱奥纳尔多号多功能后勤舱 (leonardo multipurpose logistics mole)
莱奥纳尔多号多功能后勤舱由意大利研制,价值1.6亿美元。它是一个由金属铝制成,长21英尺(约为6.4米)、直径为15英尺(约4.6米)的圆筒,分为16个货箱,能携带9.1吨货物。后勤舱可重复使用,其功能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必需的物资,再将空间站上的废弃物带回地面。
空气阻隔舱 (airlock)
空气阻隔舱又称压力舱,由金属铝制造,重约6吨,造价1.64亿美元。空气阻隔舱共有两个舱室,一个供宇航员执行太空行走任务之前更换宇航服,另一个为宇航员减压和漂浮到太空的接口。舱内有4个气罐,各重540千克,用于给空气阻隔舱加压。
2001年7月15日,空气阻隔舱由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联合安装到空间站。空气阻隔舱是国际空间站与太空间的通道,是航天器有压空间与太空真空环境间的缓冲地带,它的安装使空间站内的宇航员不必再等航天飞机的到来就可以进行太空行走。
加拿大第二臂 (Canadarm2)
加拿大第二臂又被称为大臂,由高强度的金属铝、不锈钢和环氧石墨制成,长19米,重量为1.63吨。
这只长约17米的巨型机械臂的设计概念是1984年美国前总统里根提议建设自由空间站时产生的,其最初研制目的是,在航天飞机不能自行与空间站对接时依靠机械臂将航天飞机拉到空间站旁。加拿大第二臂由加拿大研制,并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于2001年4月19日携带升空,22日被安装到国际空间站上。与多次随航天飞机升空执行任务的小机械臂相比,它不仅比多次随航天飞机升空执行任务的小臂更长,也更结实、更灵活。
码头多功能对接舱 (mooring compartment mole)
码头多功能对接舱由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研制,重约4吨,体积为13立方米。对接舱一端与星辰号服务舱连接,另一端的对接装置能与进步系列货运飞船和联盟系列载人飞船对接。对接舱的一侧还有一个隔舱,当宇航员穿上宇航服,调节好隔舱中的气压后,就可以打开隔舱门进行太空行走。多功能舱对接舱有助于增加国际空间站与地面间的货物、人员运输。
码头多功能对接舱于2001年9月17日安装到国际空间站。
黎明号小型实验舱
俄黎明号小型实验舱在2010年5月由美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运送至国际空间站。黎明号实验舱长约7米,重约7.8吨,主要用于科学实验。 整个空间站由众多组件构成: 组件 航次 运载者 发射时间 长度
(m) 直径
(m) 质量
(kg) 曙光号功能货舱 1 AR 质子号 1998年11月20日 12.56 4.11 (加注燃料)19,323(空)7983 团结号节点舱(1号节点舱) 2A - STS-88 奋进号 1998年12月4日 5.49(含2个PAM)10.4 4.57 11,612 星辰号服务舱 1R 质子号 2000年7月12日 13.1 4.15 19,050 国际空间站Z1 衍架 3A - STS-92 发现号 2000年10月11日 4.9 4.2 9,978 国际空间站P6 衍架及太阳能电池板 4A - STS-97 奋进号 2000年11月30日 73.2 11.6 15,815 命运号实验舱 5A - STS-98 亚特兰蒂斯号 2001年2月7日 8.53(含通用对接机构)9.2 4.27 (空)13,547(满载)24,023 外部装载平台1(ESP-1) 5A.1 - STS-102 亚特兰蒂斯号 2001年3月13日 2.44 0.46 未知 移动维修系统- 空间站遥控机械臂(加拿大臂2) 6A - STS-100 奋进号 2001年4月19日 17.6 0.35 1,796 寻求号气闸舱(联合气闸舱) 7A - STS-104 亚特兰蒂斯号 2001年7月12日 5.64 4 6,064 码头号对接舱- 码头号气密及对接舱 4R - 进步-M-SO1 进步号 2001年9月14日 4.91 2.56 (发射时)4,350(轨道中)3,580 国际空间站 S0衍架 8A - STS-110 亚特兰蒂斯号 2002年4月8日 13.4 4.6 12,623 移动维修系统- 机械臂移动平台 UF-2 - STS-111 奋进号 2002年6月5日 5.7 2.9 1,450 国际空间站S1衍架 9A - STS-112 亚特兰蒂斯号 2002年10月7日 (与P1组合)13.7 4.6 12,554 国际空间站 P1衍架 11A - STS-113 奋进号 2002年11月23日 (与S1组合)13.7 4.6 14,003 外部装载平台2(ESP-2) LF1 - STS-114 发现号 2005年7月26日 4.00 2.4 未知 国际空间站 P3、P4衍架及太阳能电池板 12A - STS-115 亚特兰蒂斯号 2006年9月9日 13.8 4.9 15,824 国际空间站 P5衍架 12A.1 - STS-116 发现号 2006年12月9日 3.4 4.5 1,864 国际空间站 S3、S4衍架及太阳能电池板 13A - STS-117 亚特兰蒂斯号 2007年6月8日 13.66 4.96 16,183 国际空间站 S5衍架 13A.1 - STS-118 奋进号 2007年8月8日 3.4 4.5 1,818 外部装载平台3(ESP-3) 13A.1 - STS-118 奋进号 2007年8月8日 4.9 3.65 3,400 和谐号节点舱(2号节点舱) 10A - STS-120 亚特兰蒂斯号 2007年10月23日 7.2 4.4 14,288 哥伦布实验舱 1E - STS-122 亚特兰蒂斯号 2008年2月7日 6.9 4.5 (空)10,300(发射)12,077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 实验储藏舱 1J/A - STS-123 奋进号 2008年3月11日 4.2 4.4 4,200 移动维修系统- 特殊微动作机械手 1J/A - STS-123 奋进号 2008年3月11日 3.67 2.30 1,560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 1J - STS-124 发现号 2008年5月31日 11.19 4.39 14,787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 日本机械臂 1J - STS-124 发现号 2008年5月31日 10.0 0.35 780 国际空间站 S6衍架及太阳能电池板 15A - STS-119 发现号 2009年3月15日 13.84 4.97 14,089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 暴露实验平台 2J/A - STS-127 奋进号 2009年7月15日 5.20 5.00 4,082 迷你研究舱2 (探索号迷你研究舱) 5R - 进步-M-MIM2 进步号 2009年11月10日 4,00 2.6 3,670 宁静号节点舱(3号节点舱) 20A - STS-130 奋进号 2010年2月8日 6.706 4.480 19,000 穹顶舱 20A - STS-130 奋进号 2010年2月8日 1.500 2.955 1,880 微型研究舱1 (晨曦号微型研究舱) ULF4 - STS-132 亚特兰蒂斯号 2010年5月14日 6.00 2.35 (发射时)8,056
5,075 莱昂纳多永久补给舱 ULF5 - STS-133 发现号 2011年2月24日 6.4 4.6 (发射时)12,816(空)9,896 组装成功后的国际空间站将作为科学研究和开发太空资源的手段,为人类提供一个长期在太空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和天文观测的机会。
在对地观测方面,国际空间站比遥感卫星要优越。首先它是有人参与到遥感任务之中,因而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等事件时,在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当遥感器等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又可随时维修到正常工作状态;它还可以通过航天飞机或飞船更换遥感仪器设备,使新技术及时得到应用而又节省经费。用它对地球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可长期预报气候变化。在陆地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也都会从中受益。国际空间站在天文观测上要比其他航天器优越得多,是了解宇宙天体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其演变规律的重要手段。因为有人参于观测,再加上空间站在太空的活动位置和多方向性,以及机动的观察测定方法,因而可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通过国际空间站,天文学家不仅能获得宇宙射线,亚原子粒子等重要信息,了解宇宙奥秘,而且还能对影响地球环境的天文事件(如太阳耀斑、暗条爆发等)作出快速反应,及时保护地球,保护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器及其成员。
国际空间站上的生命科学研究,可分为人体生命与重力生物学两方面: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进航天医学的发展,例如,通过多种参数来判断重力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可提高对人的大脑、神经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重力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应用有广阔的前景,而国际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要比和平号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优越得多,特别是在材料发展上可能起到一次革命性的进展。
仅就太空微重力这一特殊因素来说,国际空间站就能给研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天医学、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无法提供的优越条件,直接促进这些科学的进步。同时,国际空间站的建成和应用,也是向着建造太空工厂、太空发电站,进行太空旅游,建立永久性居住区(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载人航天的远期目标接近了一步, 2014年从5月开始,国际空间站就开始了种植蔬菜的实验,如果成功了,那么美国宇航局可能创造历史,因为宇航员从来没吃过自己的太空种植的蔬菜,那些太空转基因的蔬果只提供给地面的科研机构。
空间站上的宇航员饮食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仍然需要地面发射飞船进行补给,俄罗斯的货运飞船定期给空间站输送补给品,如果货运飞船没能进入轨道,那么宇航员的餐饮就要拮据了。现在,宇航员尝试自己在空间站上种植蔬菜,甚至可发展出自制的太空沙拉。
目前宇航员种植的蔬菜包括了西红柿、草莓等,但他们还将拓展自己的种植范围,可以种植各种各样的蔬果,之所以要在空间站上种植蔬菜,一来是因为这样可以解决自己的饮食问题,同时也可以研究太空种植蔬菜的方法,这可以不是单纯的科研产品,种植出来后需要自己消化掉。但是在微重力环境下种植蔬果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空间辐射可造成蔬菜变异,而且种植出来的蔬菜可能使其中的微生物变异,对人体构成危害。
通过此前的空间站蔬菜实验结果,美国宇航局禁止该机构的宇航员吃生菜,那些从空间站返回地面的蔬果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可食用特征,最主要的还是空间辐射的问题,微重力环境使得蔬果长得不同地面种植。但是到今年年底,科学家开始测试新的空间站蔬果,目前宇航员已经开始了种植蔬菜行为。
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免疫力会出现下降,因此需要蔬菜来补充营养物质,如果不新鲜的蔬菜无法起到类似的效果。种植蔬菜时也会改善空间站的二氧化碳水平,可以帮助空气净化器过滤空间站上的异味,如果现在开始着手种植,那么等到生菜实验完全成功并制作成沙拉,可能还需要等上好几年的时间,这项实验也可以为未来登陆火星提供帮助。 2014年6月1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一张国际空间站内的照片,两名来自美国的宇航员与一名德国宇航员通过笔记本观看巴西世界杯的比赛。而美国与德国将在小组赛中遭遇。
巴西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全世界的球迷都在关注着这项4年一度的足坛盛事。其实在距离地面250英里的太空中,宇航员们也在关心着世界杯,三名“来自星星的球迷”还在国际空间站里观看了比赛直播。NASA在社交网络上晒出了一张照片,图片中三名宇航员观看了10分钟的世界杯直播。不过在这三名球迷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尴尬,他们来自两个国家,分别是德国和美国,而这两支球队又被分在了同一小组,将为小组出线而展开争夺。

4. 星际迷航 进取号 飞船造价如何

企业号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 Enterprise,NASA内部编号OV-101),或又常译为进取号,是NASA建造的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实际上它是一个纯粹的测试平台,没有发动机与相关设备,也没有执行太空任务的功能。本来企业号是准备作为哥伦比亚号之后的第二架航天飞机的,但是后来NASA发觉改装测试平台STA-099(也就是后来的挑战者号更划算,再加上更后期建造的奋进号,企业号也就再也没有上天的机会了。

最初这架航天飞机被命名为宪法号(Constitution)以纪念美国建国200周年,但后来以着名的电视连续剧《星际旅行》中的企业号星舰(USS Enterprise NCC-1701)命名。值得一提的是联邦星舰"企业号"是一艘"宪法级"(Constitution class)星舰。

在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Edwards AFB)的研究中心里,企业号被用于各种"ALT"(返回及着陆)测试,包括被航天飞机运输机(SCA)背负运输的飞行测试、以及后来自由飞行的着陆测试。在ALT测试以后,企业号还被竖起来,装配好燃料箱和助推火箭,在发射状态下进行测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企业号航天飞机

  • 外文名称

    Space Shuttle Enterprise

  • 编 号

    OV-101

  • 别 名

    宪法号、进取号

  • 原产国

    美国

  • 结验日期

    1977年10月26日

  • 目录

    1简 介

    2研发背景

  • 3设计特点

    4飞行试验

  • 5英雄

    6现 况

  •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1976年9月17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架航天飞机被拖出了罗克威尔的帕玛戴尔总装大楼。特殊改装的波音747飞机2012年4月27日"企业"号航天飞机"骑"在一架经特殊改装的波音747飞机上飞越纽约上空,并最终安全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为它最后一次空中亮相划上圆满的句号。"企业"号从弗吉尼亚的杜勒斯国际机场起飞,进入纽约上空后飞过自由女神像、"无畏"海空博物馆等纽约地标建筑,于11时30分左右抵达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企业"号将在纽约肯尼迪机场停留一段时间,最后将被运送至"无畏"海空博物馆作为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