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宝“司母戊大方鼎”如何发现的有何文物价值
1939年3月,河南武官村村民吴希增,得知自家祖坟中陪葬了一些值钱宝物,遂与堂弟吴培文去挖陪葬品卖钱。吴希增将祖坟慢慢挖开,铲子突然碰到一种无比坚硬的东西,二人猜测是好宝贝了。于是回村叫7、8个壮丁帮忙,一群人挖了几个小时,发现好像是一大鼎。
到第2天晚上,村里陆续来几十个人一起挖掘,由于担心被外人知道,村民们也只敢晚上行动,挖掘过程整整持续了3个晚上,最后将坟墓挖开,搬出来一具生满铜锈的庞然大物,这就是商代青铜重器,着名的国宝-“后母戊”鼎。
村民们借助扶轮车,把大鼎转移到吴培文家中,并悄悄埋在粪坑里,但这件事还是被了传了出去,泄露给了日本人。但村民们不愿将宝物落到日本人手里,于是卖给当地古玩商萧寅卿。但是买家无法接手这大物件,于是想肢解成8块,但大鼎坚硬无比,根本无法切割,无果而终,只得再放回吴家。
一直到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运行,正式启用“后母戊”鼎这个名字,但有学者坚持用“司母戊”,至今大鼎名字仍存争议。我只能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何必拘泥?过则迂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㈡ 司母戊鼎是哪个朝代制造的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
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文物鉴赏
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