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针灸图片大全腰部部图
扩展阅读
古代女人被吃脚的图片 2025-08-06 14:49:18
嗨大家好图片家好动态图 2025-08-06 14:44:59
viv0y51手机壳图片卡通 2025-08-06 14:44:55

针灸图片大全腰部部图

发布时间: 2023-05-15 23:34:41

Ⅰ 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的介绍

《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彩图版)》将着名针灸专家杨甲三教授的取穴方法做了整理,用400余幅清晰的图片将取穴方法准确地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能直观形象地学习杨教授的取穴经验并运用于临床。全书分为16章,主要介绍了全身十四经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近400个穴位的取穴方法。《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彩图版)》内容翔实,直观易学,特别适合于中医院校学生和针灸爱好者学习使用,也可供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学习参考。

Ⅱ 平衡针灸真人穴位演示,都是干货,值得收藏

(五)腕痛穴(光明穴)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兆缓拿中央,外侧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 又称光明穴 。 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 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
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之妥。
(六)腰痛穴


定位: 位于前额正中(印堂上1。5寸)
局解: 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哪举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方法: 3寸毫针向下平刺1寸左右
针刺特点: 以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 以局限性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活血化淤 ,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 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族搭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
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
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
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痛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Ⅲ 求针灸各穴位位置以及寸数,最好有图。

我现在有的就只有下面这些了。 复溜:足内踝上2寸,跟腱前。 承山:小腿后,腓肠肌腹下交角处。 绝骨:足外踝上3寸。 新设:C3-4之间,旁开1.5寸。 落枕:手背,正对掌心处。 大肠俞穴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穴 〖取穴方法〗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中渚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通天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梁丘穴 〖取穴方法〗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公孙穴 〖取穴方法〗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三阴交: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地机穴 : 〖取穴方法〗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印堂穴:(两眉头连线中点)抹至神庭穴(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睛明(目内眦旁0.1寸) 攒竹(眉头凹陷中) 神庭、百会(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 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 曲池、支沟(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阳穴曲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关(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 内关(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膻中(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乳根(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 期门(锁骨中线上,平第六肋间隙) 上脘(中脘穴上1寸为上脘穴) 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下脘(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气海(肚脐下四指宽) 关元(祥液肚脐.耻骨连线,五等分,上五分之三处)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太冲(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 肩中俞(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 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 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4寸之间的凹陷中) 哑门:第一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少商:拇指桡谨闭物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复溜穴 〖取穴方法〗人体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态搭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绝骨:外踝尖上3寸。 落枕穴 〖取穴方法〗 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血压点(C6棘突下,旁开2寸)、定喘(大椎旁开0.5寸) 任脉(气海[脐下1.5寸] 气门(关元穴即脐下三寸,旁开3寸)

Ⅳ 腰痛针灸治疗方法

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中医学认为,腰痛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下面,我就为大家分享腰痛的 针灸 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腰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

腰椎X 光片及CT、妇科相关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1.寒湿腰痛 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

2.瘀血腰痛 腰部有劳损或陈伤史,晨起、劳累、久坐时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

3.肾虚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主),乏力易倦,脉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 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阿是穴

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加减: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隔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操作:诸穴均常规操作;肾虚腰痛者,命门穴以隔附子灸法为佳。

2其他疗法

⑴ 皮肤针:在腰痛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并加拔火罐。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⑵ 耳针:取患侧腰骶椎、肾、神门。毫针刺并嘱患者活动腰部;或用揿针埋藏;或扰迅敬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腰痛的针灸治疗穴位
1、奇穴:奇穴位于足三里下一寸,距胫骨外一寸处,毫升2-4寸直刺,针刺手法以泻为主。适用于腰肌紧张,前屈受限,屈髋试验阳性者。

2、人中、委中、阳陵泉:人中行泻法,委中刺血。后刺阳陵泉适用于翻身困难者,下肢伸屈疼痛,腰肌间歇性掣痛者,动则腰痛者,憋气活动。

3、国老穴(三四跖骨之间,本节上约半寸左右):刺之结节处、压痛处,治疗扭伤、风湿、腰肌劳损,针后腰部发热,头部出汗为佳。

4、养老穴治疗扭伤性脊柱病,病变在太阳经损伤处。

5、腰宁穴:患者手掌横贴于胸前,拇指尖压在天突穴上,肘部向上抬起,肘关节上方前缘凹内(相当于曲池、五里、侠白三穴间)寻找压痛点,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豌豆,局部消毒直刺0.5-1.5寸,得气捻转20秒,留针间活动腰椎,叩打腰痛区,适用于局部疼痛、不能俯卧、转侧、咳嗽、深呼吸及稍微活动即剧痛不已者。适应于寒湿性腰背痛,膀胱经第二线外,软组织损伤、肋横突关节半脱位者。

6、鸠尾:注射安痛定(针尖向剑突方向)适用于腰椎前屈后左右活动伸受限者,横突关节疼痛者。

7、后溪通督,适用于督脉病变,例如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损伤、轻度中央性椎间盘突出者者,配束骨效更佳。

8、精灵、威灵(腰痛点)精灵穴位于手掌第四、五掌骨间隙后缘,(中渚穴直后方);威灵位于第二三掌骨间隙后缘左右手各两穴。

主治:猝死、痰壅,气促、气攻、耳鸣、目眩、头痛、手背红肿、腕关节炎。

备考:《针灸孔穴便览》:精灵、威灵,奇穴,外劳宫穴,两骨缝处,左名精灵,右名威灵,针5分,耳鸣、目眩、头痛、手背红肿、腕关节痛。

9、上都:定位:位于食指与中指指蹼缘,左右各一穴,主治肩背腰扭伤。

10、脊柱点:小指尺侧掌缓慎指关节赤白肉际。左右各一穴。

主治:急性棘间韧带损伤,椎间盘脱出,手术后腰痛,尾骨痛、耳鸣、鼻塞昌毁等。出自《针灸大辞典》。

11、腰腿点:位于手背,腕背横纹前一寸五分,第二伸指肌腱桡侧一穴,第四伸指肌腱尺侧一穴,左右各2穴 主治:腰腿痛、腰扭伤。

备考: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向肌腱下斜刺3-5分,针感麻酸至指尖。灸7壮。

12、坐骨神经点:位于无名指,掌指关节背侧尺侧缘,半握拳取之,左右各一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疼痛

Ⅳ 腰间盘突出,针灸针什么穴位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先辨证,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选择腧穴。一般可选择肾俞穴、明门穴、大肠穴、胃中穴、阿是穴为主穴,根据不同症状类型加减分。寒湿型腰痛,温阳散寒,通络止痛,加脂边、环跳穴;血瘀型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加膈穴、血海穴;肾虚型腰痛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阳虚型温补肾杨,腰杨冠穴;肾阴虚型,滋阴补肾,加雍泉穴。

Ⅵ 腰柱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经穴别名·腰柱
    • 4.1 腰俞穴的别名
    • 4.2 出处
    • 4.3 穴名解
    • 4.4 所属部位
    • 4.5 腰俞穴的定位
    • 4.6 腰俞穴的取法
    • 4.7 腰俞穴穴位解剖
      • 4.7.1 层次解剖
      • 4.7.2 穴区神经、血管
    • 4.8 腰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 4.9 腰俞穴主治病证
    • 4.10 刺灸法
      • 4.10.1 刺法
      • 4.10.2 灸法
    • 4.11 腰俞穴的配伍
    • 4.12 文献摘要
    • 4.13 腰俞穴研究进展
  • 5 正骨器械之一·腰柱
  • 6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腰柱

1 拼音

yāo zhù

2 英文参考

Yāoshū GV2 [中国针灸学词典]

lumbar spl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腰柱:1.经穴别名;2.正骨器械之一。

4 经穴别名·腰柱

腰柱为经穴别名,即腰俞[1]。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作腰注(“注”,疑“柱”之误,)。

穴位 腰俞 汉语拼音 Yaoshu 罗马拼音 Yaoshu 美国英译名 Lumbar Locus 各


号 中国 G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 富耶氏 德国 LG2 英国 Gv2 美国 Go2

腰俞为经穴名(Yāoshū GV2[1],DU2[2])。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别名髓空(《针灸甲乙经》),背解(《针灸甲乙经》),腰户(《针灸甲乙经》),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针灸大全》),髓孔(《针灸资生经》),腰注(《圣济总录》),背鲜(《针灸滑悄禅学》(南京))。属督脉[1]。腰即腰部,俞即输注,此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腰俞[1]。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尿血,泄泻,便血,痔疾,癫痫,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秘,带下,经闭,遗精,淋浊,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

4.1 腰俞穴的别名

髓空(《针灸甲乙经》),背解(《针灸甲乙经》),腰户(《针灸甲乙经》),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针灸大全》),髓孔(《针灸资生经》),腰注(《圣济总录》),背鲜(《针灸学》(南京))。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4.3 穴名解

腰即腰部,俞即输注,此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腰俞[1]。

胁之下、胯之上为腰,居身之中。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变。输者,通达传送也。穴在脊椎第21椎节下间腰眼处,居腰部冲要之地,运核为腰部经气注输之处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谓:“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线循行之初步。由长强上行越过尾闾,透出荐骨之下,由此而上乃腰之分野,此处为腰之输气处,为全腰之俞。试将腰部扭转,本穴如户下枢轴(腰背督脉诸穴,皆具枢动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论,本穴能疏解腰部郁滞之气,故名腰俞。[3]

4.4 所属部位

骶骨[4]

4.5 腰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腰俞穴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5]。

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1]。

腰俞穴位于骶部,第四骶椎下,当骶管裂孔中[6]。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

4.6 腰俞穴的取法

腰俞穴位于信尘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1]。

俯卧或侧卧,正当骶管裂孔中取穴。

俯卧或侧卧位,先按取尾骨上方的骶角,在与两骶角下缘平齐的后正中线上取穴[7]。

4.7 腰俞穴穴位解剖

腰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有骶中动、静脉分支。浅层主要布有第五骶神经的后支。深层有尾丛。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1]。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8]。

布有尾骨神经分支和骶中动、静脉分支[6]。

4.8 腰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腰俞穴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1]。

腰俞穴具有调经清热、散寒除湿的功效。

腰俞穴为腰的输气之所,主治腰髋疼痛、腰脊背不得回转等腰疾,有调肾气、强腰脊、明耳目之功。凡腰疾之转运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滞委楚之症,则非所宜,当求其罹病之本也。[3]

腰俞穴又与肾经沟通,腰部有疾,求之于肾,故俗称内肾为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户。养生家盘膝运腰时,以本穴为全腰柢础,左右前后反复盘旋,可使两肾生热,添命门之火。[3]

4.9 腰俞穴主治病证

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尿血,泄泻,便血,痔疾,癫痫,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秘,带下,经闭,遗精,淋浊,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

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1]。

腰俞穴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8]。

腰俞穴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麻木不仁;癫痫;腹痛,腹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便秘;月经不调,带下,经闭,遗精;淋浊,遗尿[7]。

腰俞穴主治腰脊痛,便血,泄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下肢痿痹等[6]。

治腰脊疼痛,脱肛,便秘,尿血,月经不调,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痔疮,淋病。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6][8]。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腰骶部[7]。

4.10.2 灸法

可灸[1][7][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4.11 腰俞穴的配伍

腰俞穴配长强治腹泻不止[1]。

腰俞穴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1]。

腰俞配长强、膀胱俞、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髋胯痛。

腰俞配环跳,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治冷风冷痹,髋部寒痛。

腰俞配照海,有益肾调经,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经闭,经少,小腹胀坠。

腰俞配悬钟,有强筋壮骨的作用,主治足痹不仁,足痿软不用。

腰俞配百会、大肠俞、承山,治脱肛[7]。

腰俞配大椎、身柱、神门,治癫痫[7]。

腰俞配环跳,治冷风冷痹[7]。

腰俞配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治腰脊强痛[7]。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举,腰俞主之。乳子下赤白,腰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痎疟。

《针灸大成》:主腰胯腰脊痛,不得俯仰,温疟汗不出,足痹不仁,伤寒,四肢热不已,妇人月水闭,溺赤。

《针灸聚英》: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

4.13 腰俞穴研究进展

腰俞可明显松弛 *** 括约肌和腹肌,抑制内脏反应和鼓肠,故以腰俞穴针麻,可用于 *** 手术和全子宫切除术[1]。

5 正骨器械之一·腰柱

Ⅶ 针灸治腰痛到底该怎么选穴

风湿腰痛
症状:腰痛重着,转侧不利,痛连臀国,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迟缓。
穴位:命门、大肠俞、阴陵泉、委中。

肾虚腰痛
症状:腰痛酸软,喜揉喜按,遇劳则甚,双膝无力,反复发作,阳虚则手足不温,腰背少腹冷痛,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阴虚则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鸣,舌嫩红脉弦细数。
穴位:肾俞、太溪、腰阳关、委中。肾阳虚:关元、气海。肾阴虚:绝骨、照海。
凤凰中医:针灸治腰痛病因不同穴位选取不同
湿热腰痛
症状:腰痛,痛处灼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穴位:阴陵泉、三阴交、委中。

瘀血腰痛
症状:有腰部外伤史,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日轻夜重,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穴位:命门、委中、膈俞、血海。
由此可见,腰痛根据病因,可分为风湿腰痛、肾虚腰痛、温热腰痛以及瘀血腰痛等。病因不同,症状不同,针灸治疗选取的穴位,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