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贸易引力模型都包括哪些
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ModelofTrade)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引力模型的最早引入,可追溯至凯瑞(Carey,1858)其所着的《社会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自上世纪40年代,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才大规模在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方面引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上,丁伯根(Jinbergen,1962)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的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80年代,经济学家用类似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部门内贸易的流量与流向的决定问题。
丁伯根的贸易引力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贸易引力模型,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Xij是i国向j国的总出口;Yi与Yj分弊陵帆别为i国与j国的GNP,Dij为i国与j国之间的距离,K,e为常数,a、b为参数。该公式表明,i国向j国出口总量汪漏的大小或者i国租雹与j国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国与j国的国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㈡ 谁可以告诉我, 距离和引力的关系
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chinahrlab.com 最后更新 2008-04-15
先驱者系列飞船已升空十几年了,但是最近科学家发现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发生了一种奇特现象,似乎有一股神秘力量将飞船往回拉,而事实应该是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只在小尺度上成立,随着距离增加引力不再与距离2次方成反比而上是小于2的某次方。所以观测值会与牛顿引力的理论值有一定差距让人觉得有一股力量将飞船拉回,还有一些别的原因也会影响引力,在之前已经提出在宇宙的大尺度上特殊实体分陪厅迅布是不均的,所以当两物体距离不断增大后引芦此力会发生一些变化,在广义相对论和牛顿引力中都未说明为什么引力会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鄙人在<<挑战广义相对论及牛顿引力>>中提出一个引力模型,定义了一种被称为特殊实体的物质,这种特殊实体在任一时间任一位置伏瞎向任意方向运动的概率都是相等的,所以两物体所受的推力实际上就是处在两个物体重心连线4个方向上所有特殊实体朝该物体运动的数学期望Εζ。即将每个实体乘以向该物体方向运动的概率,然后将各个乘积进行求和。
例如,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L,C、D分别为,在A、B重心连线上与A、B相距都为L的两点,实际上C、A之间与A、B之间、B、D与A、B之间特殊实体所提供的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相互抵消。
所以,AB之间所表现的引力实际上就是在重心连线上C点以左和D点以右,所有朝该物体运动的特殊实体对物体的推力。
设μ为单个特殊实体对物体产生的推力,以C点为球心辐射出一个光球,物体A重心在球面上,又特殊实体向任一方向运动的概率相等,也就是说,球心与光球面上任意一点连线都可能是特殊实体的运动方向,球面由N个点组成,任一方向概率
P=1/n S光球= 4πR² 、
R越大,S越大 n越大,1/n越小
可推得F=2μΕζ
随着物体距离R越来越大,光球面积越来越大,P越来越小,Εζ越来越小,F也越来越小,这就是引力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的实质。
㈢ 什么叫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
【解释】
重力模型又称引力模型。应用两区间出行数与出发区的出行发生量和到达区的出次吸引量各成正比,与两区间的行程时间(或费用、距离等)成反比的关系建立的未来交通分布预测模型。因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似而得名,
【仿姿纤优点】
直观上容易理解。
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
特定交通小区之间的O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
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
【缺备仿点】
重力模型仅仅是将物理法则简单直观上容易理解。
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地应用到社会现象,尽管有类似性,需要更加贴合人们出行的方法。
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
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
求内内交通量时的行驶时间难以给出。
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有夸大预测的可册掘能性。
利用重力模型计算出的分布交通量必须借助于其它方法进行收敛计算。
㈣ 本科生做得了引力模型吗
本科生做得了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又称重力模型。应用两区间出行数与出发区滚薯告的出行发生量和到达区的出次吸引量各成正比,与两区间的行程时间(或费用、距离等)成反比的关系建立的未来交通分布预测模型。因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似而得名。
17世纪牛顿提出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由此牛顿物理学问世。万有引力定律给物理学及许多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大明以划时代的推动。根据这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引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是用来分析和预测空间相互作用形式的数学方程,已被不断拓展,运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如研究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和人口迁移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
㈤ 牛顿盘怎样做的,最好有图片显示
制作一个简单的牛顿盘所需要的材料非常简单:七张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卡纸,一把小剪刀,一根5号织衣针,一根筷子。
制作过程:
1. 先用剪刀分别在七链闭张色卡纸上剪下大小完全一样的圆形部分。
2. 再用织衣针分别在七张不同颜色的圆形色卡纸的圆心部位穿握段一个洞。
3. 接着把圆形色卡纸从圆心出发到边缘剪一条缝。
4. 最后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将七张色卡纸从切口交叉重叠起来,并把中心洞口棚皮裂对齐,用筷子穿过小洞,固定住。
牛顿盘制作完毕后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做实验了。
实验的方法也很简单:用手指捏住筷子的一端,用力旋转它。
我发现,当这个彩色的圆盘转得很快时,它渐渐变成了白色。看来用反向实验的方法能够证明牛顿的发现是正确的。
㈥ 引力模型用什么软件计算
引槐碧搭力模型用贸易引力模型软件计算。
引力模型也慧世可以变系数来研究不同截面之间是否在某个变量上存在一致性。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要做豪斯曼检验,不铅拿过一般用固定效应就可以。模型选定就是回归了,可以用OLS也可以用GLS,DW值不好的,可以在模型中加AR(N)进行修正。
引力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引力模型17世纪牛顿提出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由此牛顿物理学问世。万有引力定律给物理学及许多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以划时代的推动。根据这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引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引力模型的特点: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参数和分量的定义作出适当的改变,就可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不同的问题。研究人员可以从基本模型着手,估计其参数。
㈦ 求一篇科技服务贸易和专利国际化引力模型论文!!!
(一)模型的建立
使用技术,知识等通过提供知识服务的一种手段服务,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社会行业是服务的对象[25]。随着国际科技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科雹纳技服务业已经渗透到产业链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带动国内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减短产品投入市场的过程,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大力发展出口技术产品领域,给独特的优势带来了来影响[26]。
我国政府自2009年开始对PCT申请实行补贴,有学者研究认为由于政府政策的推动,我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会大大上升但质量可能会不尽如人意。从政府开始实施补贴政策直到现在,大约8年的时间里,我国PCT申请数量远超日本,在2016年达到43168份,继2015年后连续四年跃居全球第三位,但这并不值得欢呼雀跃。更多的产业发展优化选择采用国外更为优秀的知识产权作为发展基底,运用他国的专利为自己本国的企业谋求发展,这不仅对我国的企业发展造成压力负担,也造成了无用专利滑迟的沉积与国家资源的浪费[27]。
创新已成为我国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驱动力。举例来说,这句话用在民族产业华为和中兴上并不为过,华为和中兴在跨国申请专利的国家企业中独占鳌头,得益于企业高层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重视。根据现有的各类财经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华为和中兴的在研发层面而投入在近5年成总体上升趋势,研发费用率也保持在10%左右(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营业总收入)。再说前几年异常火爆的苹果,在创新方面,这个企业在近几年创新方面改良并不大,不温不火的沿袭前路,但是在创新型氛围中不进步就相当于退步,导致目前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相对来说,再看国内一些只顾眼前利益,借用他人知识产权研发新产品的品牌,专利的国际化只会导致科技服务贸易的负增长,对我国GDP的增长是极为不利的。
引力模型,表示大范围的空间相互作用的功能,用于预测在空间上相互作用的能力的模型。它源于牛顿定律。这个模型是广泛应用的,在多种学科斗是比较常见的,较常见就是应用到具体国际贸易的理论[28]。在国际贸易理论,引力模型是指单笔交易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正比于各自的经济规模(GDP)。
模型具体表示为:
(模型1)
Tij表示双边贸易额,A是一个权重系数,Yi是i国的经济规模GDP,Yj是j国的GDP,D是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将模型转化成线性对数形式:
(模型2)
专利的国际化,专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矛盾,使用统一的专利标准,简化申请程序,专利是在世界范围内保护。跨国专利申请量直接反映出了信肆李一个国家在国际水平上其专利国际化的程度,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与我们所要研究的科技服务贸易紧密相关。故选取跨国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专利国际化的指标。
其中,表示i国和j国的科技服务贸易额线性差异常量,因为是在线性计算式中,其对于科技服务贸易额的对数值的影响不会干涉我们对于科技服务贸易额与专利国际化的关系的观察,故后文中不予讨论。
将专利申请量作为变量添加到模型2构建模型3:
(模型3)
其中Etcj表示第t年中国科技服务贸易对j国的出口量,Ytc表示第t年中国的GDP,Ytj表示第t年j国的GDP,Dcj表示中国和j国的地理距离,Etc表示中国在第t年的国民专利申请量,Etj表示j国在第t年的国民专利申请量,Ptc表示中国在第t年的人口总数,Ptj表示j国在第t年的人口总数,CDtcj表示中国第t年在j国的专利申请量。
在模型3中,解释变量Ytc表示中国的GDP,代表中国的经济规模、供给及需求能力,预期符号为正,表示当中国GDP增加时,中国科技服务贸易的出口额越大。解释变量Ytj表示j国的GDP,代表j国的经济规模、供给及需求能力,预期符号为正,表示当j国GDP增加时,j国对中国的科技服务的需求越大。解释变量Dcj表示两国的地理距离,代表双边贸易的运输成本,是双边贸易的主要阻力因素。预期符号为负,表示中国与j国相距越远,贸易成本越高,我国科技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将减少。解释变量Etc表示中国在第t年的国民专利申请量,代表中的科技服务能力,预期符号为正,表示当中国的国民专利申请量增加时,中国科技服务贸易的出口额越大。Ptc表示中国在第t年的人口总数,预期符号为正,表示中国人口增加时,双边贸易规模扩大,科技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增大。Ptj表示j国在第t年的人口总数,预期符号为负,表示j国双边贸易扩大,中国对j国科技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减小。CDtcj表示中国第t年在j国的专利申请量,表示中国在j国的科技服务保障力大小,预期符号为正,当CDtcj增大时,科技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增大。
(二)样本与数据
科技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值等于特许使用费和执照费与其他业务和专业技术服务费之和。
GDP是两国经济规模衡量的标准,是影响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本文拟定使用基于PPP(购买力平价)估算的GDP以消除各国GDP计算体系标准可能带来的误差,由于部分国家基于PPP估算的GDP数据没有记录,本文中GDP数据采用经过换算的基于现行市场价格的美元表示(GDP at market prices (current US$))。GDP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整理详情见附录表1和附表2。
本文的地理距离,代表两个首都之间的实际距离,它不受语言等因素如历史,地理距离和模式的专利国际化差异是完全独立的。地理距离资料来源于外文网站。具体数据参见附表7。
这个模型的专利申请数量是国家科学技术服务能力的指标是影响科技服务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资料来源于WIPO公布的专利统计数据。具体数据见附表3。
本文所说的专利国际化所指的是通过建立全球统一化的专利制度到达一国在另一国申请专利得到正规保护的行为。故我们运用了WIPO公布的各专利局收到的按来源国统计的专利申请数据来评估专利国际化的行为。
结果分析显示如下表:
类型
实施者
形式
一国技术的全球化利用
追求利润的企业和个体
出口创新产品;转让许可证和专利;在国外生产内部设计和开发的创新产品
技术的全球化创新(生产)
跨国公司
在母国和东道国开展R&D和创新活动;在东道国购买已有的R&D实验室或进行R&D绿地投资
全球技术合作
大学和公共研究中心
合作科研项目;交换学者或研究者;学生国际流动
国内或跨国企业
特定创新项目的合资企业;交换技术信息和/或设备的生产协议
表6.1 专利国际化实施者与形式
Table6.1 Pat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Implementers andForms
表6.2 专利国际化三指标分布情况
Table6.2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indicators of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atents
从表6.3的第(1)~(3)列可以看到,在普通的固定效应回归中,专利国际化对贸易的增长呈负影响,这让我们想到了内生性问题。专利国际化带来的贸易量的增长可能会带来市场重要性的上升,进而提高了申请专利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可能为了避免本国已有的市场份额被侵蚀而大量申请专利用以迷惑对手。这就需要使用一种可以控制这个内生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所使用的解决方法为工具变量法。
工具变量法:当X与Y内生时,寻找一个变量只会影响X而Y不直接受影响,从而可以准确地识别出X对Y的影响。其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本文所研究的专利国际化是一种个人和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在国家层面的总和,由于这是一种策略行为所以难免会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密切的影响就是和这一行为密切相关的国际合作。由此,本文选择了是否是《1970年专利合作协定》(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PCT)成员这一变量以用来解决贸易增长和专利国际化的内生性问题。这一工作变量之所以有效的原因是由于从制度环境上来说,加入专利协定可以使个人和各国单位在国外申请跨国专利时使用更长申请宽限期的PCT条款;同样,由于WIPO和国际专利合作协定传递相关文件与信息,所以相关的申请成本有所降低。就这一意义来说,加入专利合作协定一定会对双边的专利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加入这一国际条约并不会直接影响双边贸易关系,因为这是一个多边条约,不会因为具体的双边贸易关系而影响一国加入与否,这一条约同时直接影响的是双边专利申请情况惟一对贸易产生影响的途径也是通过专利国际化对双边贸易结构和双边贸易量产生影响。在国际贸易研究中最常见的对相关因素直接产生影响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双边具体条约。本文使用STATA12.1软件的xtivreg2命令对专利国际化指标(即双边是否是专利合作协定成员)进行了工具变量两个阶段的最小二乘估计。
科技服务贸易额
专利流动对数
专利流动对数
-0.056***(0.010)
/
i国GDP
1.302***(0.055)
0.035***(0.001)
j国GDP
-0.957***(0.063)
0.029***(0.001)
专利合作协定成员方i
/
0.068***(0.004)
专利合作协定成员方j
/
0.079***(0.004)
i国民专利申请量
-0.006(0.006)
0.008***(0.001)
j国民专利申请量
0.018***(0.006)
0.008***(0.001)
i国人口总数
1.250***(0.181)
0.662***(0.018)
j国人口总数
2.163***(0.209)
0.423***(0.016)
i国和j国的地理距离
-0.968**(0.102)
-0.005***(0.015)
样本数
390
390
注:***、**、*分别代表在1%、5%和10%水平上显着,括号内是序列相关与异方差调整后的稳健标准误差
表6.3 科技贸易额和专利流动对数的影响因素
Table6.3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de volume oftechnology and logarithm of the patent flows
这一回归结果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们所看见的大量的发达国家通过专利国际化来为自己企业的产品在相应的市场争取法律保护其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产品和公司,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交易量也有所增加。这一结果同时是在控制双边国家创新水平(以各自国家的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度量)之后得到的,所以这一结果实际上反映的是,不仅需要专心致志地切实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敢于将专利和技术国际化,积极主动的到东道申请专利,通过专利国际化来提高贸易的质量。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专利国际化对科技服务贸易的部分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科技服务贸易的全局发展进度,并且在贸易发展的总体上呈现了促进的作用,起到了正面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随着专利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伴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对原来的产品造成了一定的压制效果,对一些企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且如果出现产品可替代的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多方面的竞争,如技术资源与市场份额等,在一国的科技服务贸业的市场中也会发生企业之间互相侵蚀的现象。从这里我们可以对我国企业制定出更重要的方向。在国际科技服务贸易市场中,新旧产品往往生产于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而拥有专利国际化能力的企业就意味着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推动新技术引领的新产品,从而占据新市场的大面积市场份额,将一些缺乏创新技术或专利国际化进度相对落后的企业挤出市场竞争。所以,作为发展中的企业或传统规模的企业都必须注重专利国际化的进程推进和使用,企业必须拥有技术创新的思想,只有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运用国际最新技术,才能使企业确保在不断变迁的国际科技服务业市场中处于长期的优势地位,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
科技服务贸易额
1996-2005
2005-2014
专利流动对数
2.754***(0.930)
7.368***(0.920)
人口总数对数
2.536***(0.003)
-0.285***
科技服务贸易指数
-0.068***(0.002)
1.750***(0.342)
国民专利申请量
0.039***(0.213)
0.029***(0.034)
样本数
390
390
表6.4 检验——分时段回归
Table6.4 Test2—point period regression
(三)实证结果与讨论
就像前面内容所描述的一样,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已经日渐显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专利国际化对科技服务贸易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可以按表一与表二进行了检验研究,观察了其中相应的变化。在各个年份里,专利国际化对科技服务贸易额与贸易广度都有着正面的影响,都起到促进的作用,尤其对科技服务贸易额的影响十分显着。从这一结论中可以看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专利国际化对科技服务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显着了。以资金投入为主要显着优势的传统从事科技服务业的企业会逐渐被以创新科技与前端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所取代,一成不变的企业必然会做出让步,这一结论与我们前期的预测是相一致的。随着技术的革新会逐步影响新型产品的发明和制造以及制造工艺过程中的分工问题和细化,同时也影响全球专利国际化与技术国际化的浪潮和贸易自由投资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从中预想,专利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会在未来对科技服务贸易产生更大的影响。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章通过运用专利申请总量、科技服务贸易总额两类数据,利用引力模型与工具变量法检验了专利国际化与科技服务贸易增长的关系,得到以下的结论。
第一,专利国际化对科技服务贸易增长的影响是有利的,科技服务贸易会被大幅度的推动发展。我们的发现说明,应该通过鼓励企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研究,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争取通过长时间的努力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科技平台。并且在保持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要制定国际学术交流政策,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放宽科技人员的兼职方向等,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
第二,专利国际化对科技服务贸易的影响是随着时间不断深化的。也就是说伴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专利国际化也在世界贸易中逐渐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而以专利产权作为核心内容的科技服务贸易也会逐步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两国或地区只有在技术专业化领域越接近,研发才越多,跨国专利控制才可能越多。
第三,专利国际化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专利的国际化就意味着技术与知识的全球性扩散,同时也意味着为专利产权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性的保护,这样一来就相对减少了国内外的一定量的交流与合作。当外国企业控制或者占据某一市场的份额越小,我们与其合作的机会就越少,本国对专利产权的控制就越强,这种情况下无法创新的企业就很难支撑下去,导致本国企业利益受损,科技服务贸易额会大大下降。这就警示我们国内企业要加快创新的脚步,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多利用创新技术与知识加大自己的企业规模,保证自己在相应出口市场的份额不受对手侵蚀。
本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专利国际化和科技服务贸易的增长的关系,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全新的经验与警示。从现实意义来看,为科技创新化与专利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为我国参与技术全球化提供了根据与经验。我们可以知道专利国际化对科技服务贸易的增长既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抑制效果,这要求我们必须协调好专利国际化与科技服务贸易的关系才能到达最理想的效果。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提出建议:首先,要促进科技服务业和专利国际化的协同,加强国内科技服务业与全球贸易事务的关联,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其次,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发挥专利国际化与技术国际化的协调和规范作用。最后,为了从事科学和技术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科技服务专项资金的承诺,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创新国际化,应提供给科研人员更多的福利和生活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