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大名一共多少个乡镇图片
扩展阅读
坏坏的卡通图片 2025-08-27 16:42:31
火影素描画图片大全 2025-08-27 16:29:38
电脑做账的图片 2025-08-27 16:25:41

大名一共多少个乡镇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2-03 11:01:39

1. 请问山东省东菏泽市东明县有多少个乡镇

截止到2019年9月9日,东明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2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关街道、鱼沃街道、东明集镇、刘楼镇、陆圈镇、马头镇、三春集镇、大屯镇、武胜桥镇、菜园集镇、沙窝镇、小井镇、长兴集乡、焦园乡,共400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921个自然村。

新中国成立后,东明县划分为9个区,195个行政村、833个自然村。1952年划为10个区。1955年合并为5个区,130个乡;12月改划为13个中心乡、一个镇、38个一般乡。翌年改为22个乡。1958年撤销乡镇,建立9处人民公社。1961年,复改为7个区和县直辖城关镇。

1963年撤区,改划为12处人民公社。1979年改划为18处。1981年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1984年社改乡,全县划为19个。1986年辖3镇19乡。1994年12月撤销马头乡设马头镇,撤销三春集乡设三春集镇。1996年12月撤销刘楼乡设刘楼镇。2000年6月撤销大屯乡设大屯镇。

2001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东明县合乡并镇。撤销鱼沃、临河店、胡庄、焦楼、张寨、海头、高村、五营、王店乡,其整建制分别并入城关镇、东明集镇、陆圈镇、刘楼镇、沙窝乡、武胜桥乡、菜园集乡、小井乡、长兴集乡。三春集镇、马头镇、大屯镇、焦园乡原行政区划不变。其中,东明集、刘楼为中心镇。

2004年9月,设东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城关镇10个行政村划入。2010年5月,撤销城关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城关、鱼沃2个街道办事处。撤销武胜桥乡,设武胜桥镇。2012年9月,撤销菜园集乡、沙窝乡设菜园集镇、沙窝镇。2013年12月,撤销小井乡设小井镇。

(1)大名一共多少个乡镇图片扩展阅读

东明县历史沿革

秦:属三川郡阳武县,故址在今兰考县城北10公里。

西汉:公元前140年(武帝建元元年)建东昏县,属陈留郡。公元9年(新王莽建国元年)改为东明,东明县名始于此。故城在今兰考县城北10公里。今东明县境西南部属陈留郡的济阳,东及东南部属济阴郡的冤句、吕都,北部属东郡的离狐,西部属陈留郡的长垣。

东汉:公元25年(建武元年),又改东明县为东昏县,属兖州陈留郡。今东明县境北部属兖州济阴郡的离狐县,县境东部属兖州济阴郡的句阳县,东南部属兖州济阴郡的冤句县,西部属兖州陈留郡的长垣县,西南部属兖州陈留郡的济阳县。

三国:公元223年,废今兰考县城北10公里的东昏县为东昏镇,原境域归属陈留国的外黄、济阳二县。今东明县的北、东及东南部属济阴郡的离狐、冤句县,西及西南部属陈留国的长垣、济阳县。

西晋:晋朝境域归属沿袭东汉,东昏镇归属与三国时同。今东明县的北部及东部属兖州济阴郡的离狐、句阳县,东南部属兖州济阴郡的冤句县,西部属陈留国的长垣县,西南部属陈留国的济阳县。

东晋:东昏镇及今东明县境先后归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

南北朝:南北朝时地属北魏。今东明县境的西部属司州的济阳,东部属兖州的离狐、乘氏、冤句。578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改西兖州为曹州,今东明县境归属西兖州的冤句、离狐二县。

隋:今东明县境北部属济阴郡的离狐县,东及东南部属济阴郡的冤句县,西南部属济阴郡的济阳县。今兰考县北10公里的东昏镇归属济阴郡的外黄县。

唐:初唐时,今东明县境北部属曹州离狐县,627年(贞观元年),废济阴,其地并入冤句。废外黄,其地并入浚仪,古东昏镇当属浚仪管辖。742年(天宝元年)改离狐县为南华县,今县境南部属曹州冤句县管辖。

宋:改东昏镇为东明镇。963年(乾德元年),在今兰考县城北10公里的东明镇复置东明县,属京畿路开封府。1086年(元_元年)改冤句县为宛亭。今东明县境南部属曹州宛亭县,北部属曹州南华县。1102年(崇宁元年),改曹州为兴仁府,宛亭、南华归兴仁府管辖。

金:兰考县北10公里的东明县属南京路。1163年(大定三年),因黄河南徙冲坏宛亭县城,随废宛亭县。1218年(兴定二年),东明县改辖冤句故地,县城在今东明集。今兰考县北10公里的原东明县城废为通安堡。

元:元初,东明县仍属南京路曹州。1235年(太宗七年),隶属中书省大名路开州,治所仍在今东明集。

明:1368年(洪武元年),为避水患,又迁县治于东明县的云台集(今县西堡城)。1377年(洪武十年),废东明县,县境北部划归开州,南部划归长垣。1490年(弘治三年),复割开州、长垣地,在大单集(今县城)置东明县。属北道布政使司大名府(后改北道布政使司为“北直隶”)。

清:1659年(顺治十六年),怀庆、彰德二卫归并后,东明县遂增入26营,仍属直隶省大名府。

民国:初,东明县属直隶大名府。1914年5月,直隶大名府改为直隶省大名道,东明县仍归其管辖。1928年(民国十七年),废道,直隶省改为河北省,东明县直隶河北省。

1936年,隶属河北省政府第十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改属河北省第十区专员公署。1947~1948年,东明县属河北省第十四专员公署管辖。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10月,建立中共东明县委,属中共直南特委领导。同月,在东明、曹县、考城三县结合部建立考城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3月撤销。1940年3月,建立东明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六县专员公署。

1941年3月,在东明县西南、长垣县东南结合部建立中共东垣县委和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东明西南的竹林、刘庄一带,属冀鲁豫三专署,1941年7月,又改名冀鲁豫七专署,9月,改为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第二十二行署,东垣县归其管辖。

1942年9月,在东明县东北部、菏泽县西部的结合部建立南华县委和南华抗日民主政府,县城东北武胜桥一带属南华县永华区。10月,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二行署改称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专署,东明、东垣、南华属之。

1943年初,成立滨河县,属冀鲁豫第四专署。东明县城西北沿黄一带及黄河以西地区划归滨河县六区。年底滨河县撤销,将滨河县六区划归东垣县。1944年上半年,撤东明县建制,东明县南部划归考城,北部划归菏泽县。8月,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专署改称晋冀鲁豫第十专署,东垣、南华随属。

1945年8月,恢复东明县建制,划菏泽县二、三区(五霸岗、大屯一带),东垣县二、三区归属东明县管辖。原菏泽二、三区为东明县的二、三区,东垣县的二、三区改为东明县四、五区。10月,正式成立东明县人民政府。

1946年2月,又改晋冀鲁豫十专署为冀鲁豫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东明、东垣、南华三县属之。7月,将南华县永华区划入东明县。1947年8月,撤东垣县建制,将所辖区并入东明;同时将东明县永华区划归南华县。

1949年5月,撤南华县,永华区复归东明县。8月20日,中共平原省委、平原省人民政府在新乡成立,东明县属平原省菏泽专署。将东明县的武邱区划归长垣县,王浩屯划归菏泽县,同时又将长垣县第三区所属的长兴、王店、马厂、荆岗、三春集、焦楼、刘楼等地域划归东明县,始成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0月,东明县仍属平原省菏泽专区。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东明县归属河南省郑州专区。1955年10月,东明县改属开封专区。

1963年4月,东明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区。1967年,菏泽专区更名为菏泽地区,东明县归其管辖。2001年6月,撤菏泽地区建菏泽市,东明县仍属之。

参考资料来源:东明县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东明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2. 大名县有多少个镇、乡、村、最好具体点

2013年,大名县辖7个镇、13个乡:大名镇、杨桥镇、万堤镇、龙王庙镇、束馆镇、金滩镇、沙圪塔镇、王村乡、铺上乡、黄金堤乡、大街乡、旧治乡、西未庄乡、孙甘店乡、西付集乡、埝头乡、北峰乡、张集乡、红庙乡、营镇回族乡。

2013年,大名县总面积为1052.98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580828.1亩。其中耕地1146296.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2.5%;园地63986.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5%;林地87745.5亩。大名县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2)大名一共多少个乡镇图片扩展阅读

大名县的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七年,魏文侯得到了邺地。至其子魏武侯时,将邺作为别都。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

汉高祖十二年因这里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县时以元城县名之。

西汉后期汉宣帝在位时,元城县委粟里少女王政君被选入后宫,许配给太子。

汉元帝初元元年,被封为汉元帝的皇后,称孝元皇后。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元城县成为阳平郡的郡治所在。

东晋及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熙元年从元城县划出西部地方建贵乡县。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复置贵乡县,后又省。

东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复置贵乡县。此时,元城、贵乡、魏县均属魏尹。

北齐天保七年魏县及元城县俱废,并入贵乡县。

隋开皇六年元城县、魏县从贵乡县分出复置,并从元城县分出一部分设马陵县,均属魏州。

唐武则天圣历二年分贵乡县复置元城县,贵乡、元城、魏县均属魏州。

唐乾元元年,复改为魏州。

唐建中三年,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承袭唐制。

唐光元年三月,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改贵乡县为广晋县。

唐光三年改东京兴唐府邺都魏州。

后晋天福二年七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为元城县。

后汉乾佑元年,改广晋府为大名府。

北宋初期,承袭前制。稍后,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称之为“北京”。

熙宁六年,大名县并入元城县。

绍圣二年复置大名县。金时期大名县、元城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元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路。

元至元二年,省元城县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

明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府。

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大名县入魏县。

洪武十五年二月复置。

清初承袭明制。清顺治十六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行省大名府。

干隆二十三年,省魏县,306个村归大名,31个村归元城。

民国年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冀南道。1940年,政府溃散。

1945年3月,山东省朝城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并入元城县,元城县改为元朝县。

1945年7月,划城区及周围建大名市。此时,市、县分设,属冀南三专区。

1946年降大名市为县辖市。

1949年8月,改为城关区,同时废元朝县,将元朝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划归山东莘县,其余全部并入大名,此时大名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8年10月,废魏县入大名县。

1960年5月,撤邯郸专区,大名县改属邯郸市。

1961年5月,恢复邯郸专区,大名仍属之。

1961年6月,魏县从大名分出复置。

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市合并,称邯郸市,大名县属邯郸市至今。

3. 邯郸市一共有几个城市几个镇几个村

截止2019年8月,邯郸市一共有1个城市96个镇118个村。

邯郸市下辖6区(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肥乡区、永年区)、1县级市(武安市)、11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魏县、曲周县)。邯郸市共有96个镇,118个村,28个办事处,461个居委会。

(3)大名一共多少个乡镇图片扩展阅读:

2016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北省调整邯郸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57号)同意撤销邯郸县,将原邯郸县的河沙镇镇、南堡乡、代召乡划归邯山区管辖,将原邯郸县的尚璧镇、南吕固乡、兼庄乡、三陵乡划归丛台区管辖。

同意将磁县的高臾镇、光禄镇、辛庄营乡、花官营乡、台城乡划归邯山区管辖,将磁县的林坛镇、南城乡划归复兴区管辖,将原永年县的南沿村镇、小西堡乡、姚寨乡划归丛台区管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邯郸

4. 大名县的乡镇都有哪些

大名县辖7个镇、1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大名镇、大街镇、杨桥镇、万堤镇、龙王庙镇、束馆镇、金滩镇、沙圪塔乡、王村乡、铺上乡、黄金堤乡、旧治乡、西未庄乡、孙甘店乡、西付集乡、埝头乡、北峰乡、张集乡、红庙乡、营镇回族乡。

5. 大名县共有多少个乡镇多少个村

全县面积 1052 平方公里,耕地 110 万亩,辖6镇14乡,651个行政村,人口 74.9 万。

大名县辖6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大名镇、杨桥镇、万堤镇、龙王庙镇、束馆镇、金滩镇、沙圪塔乡、王村乡、铺上乡、黄金堤乡、大街乡、旧治乡、西未庄乡、孙甘店乡、西付集乡、埝头乡、北峰乡、张集乡、红庙乡、营镇回族乡。

大名县坐落于华北大平原南端,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名县总面积为1052.98平方千米 ,境内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截至2018年,大名县辖10乡10镇,65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地位于大名镇大名府路28号。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名县常住人口为726396人。

位置境域: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4°58′11″~115°28′28″,北纬36°05′07″~36°30′10″之间。东与山东省冠县、莘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南乐县相连,西与魏县交界,西北与广平县为邻,北与馆陶县接壤。

东西长45.45千米,南北宽37.58千米。县政府驻地大名镇北距省会石家庄247千米,西北距邯郸市73千米,西南距河南省安阳市92千米,南距河南省濮阳市75千米,东距山东省聊城市92千米,东北距山东省临清市101千米。大名县总面积为1052.98平方千米。

大名县属华北地台断坳带的一部分,处在内黄隆起与临清坳陷交界处,具有第四系继承老构造的断坳特点,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这里原是一个海湾,由于漳河、黄河的高速冲积沉淀而于新第三系的中新世形成陆地。此后,随着漳河、黄河的频繁改道和冲涮,沉积层越来越厚。

据北京农业大学1988年出版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中“黄淮海平原沉积层厚度图”测算,大名县的垂直沉积厚度为5600米,以下为岩石层。埋深400~600米,是冲积湖积~冰水沉积物。岩性特征为红色、紫色、紫灰色或灰绿色粘土及砂粘土夹沙层,粘土细腻,有灰白条纹和斑点。埋深360~420米,为冲积洪积沉积物。

岩性特征上段为锈黄、红色、棕褐色粘性土夹灰黄色砂层,土层内见长石及钙质小白点,具有黄土状碎块结构;下段为棕红、棕褐色粘性土夹砂层。埋深120~260米,为冲积洪积沉积物,岩性特征为灰黄、棕黄色或棕褐色砂粘土及粘砂土夹砂层粘性土,具黄土状结构。

埋深10~70米,为冲积洪积、冲积湖积的沉积物,岩性特征以灰黄、褐黄色砂粘土及砂粘土夹砂层为主,另有黑色淤泥质粘性土夹粉细砂层,结构疏松。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