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丧事用的帐子布怎么写什么字范文图片
白纸黑字,可以写:驾鹤西游,音容宛在,万古流芳等等。
2. 丧事花圈挽联大全(丧事花圈挽联写法)
1、花圈怎么写敬挽。
2、花圈怎么写敬挽图片。
3、花圈怎么写敬挽男。
4、花圈上的敬挽怎么写。
1.可以有很多写法。
2.一般的是右联,悼念某某某。
3.左联,某某某敬挽。
4.右联,沉痛悼念某某某。
5.左联,某某某敬挽。
6.右联,某某某一路走好,左联,某某某敬挽右联。
7.这是常用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3. 办丧事时的大白花怎么叠
用丧事白色不料做孝花,
1、用长条的布料,找到其中点。(长度要根据要摆放位置的长度而定,留出中间折叠做花的部分)
2、以中点为基准点,把两头分别反复折叠。一折的长度就是所作红花的直径。(对折7到8次即可)折叠的次数越多,花越饱满。
3、根据花的直径大小折出足够的折叠层数。宁多勿少,否则花形会不够饱满。一条布料不能全部折叠进去,两头要留出一节,就是图中那花下面垂出来的部分。(两头留出的部分,适摆放或悬挂地点的长度而定)
4、用提前裁剪好的白色小布条,把折叠部分从中间拦腰系紧。
5、把折叠部分的每一层全部伸展开,就是把布料打开成单层的样子。最后再调整下。
由于没有白色的布料花图片,用一个红色的代替,做法都是一样的。
4. 丧事份子钱一般给多少(葬礼中的份子钱随多少合适)
提起丧事中的份子钱,着实成了农民心中的痛。随少了面子上过不去,亲戚们还会觉得你小气;想多随些,经济实力又不够,真的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少了嫌抠门,多了拿不出,那么农村葬礼中的份子钱究竟随多少合适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谈一下农村葬礼中的份子钱。
提起份子钱多少比较合适,还要看亲属与死者关系的亲密程度。直系亲属往往是随份子的重头戏,尤其是死者的女儿,在老家基本都是三千、五千的随,如果死者有三五个闺女,单女儿们的份子钱,就足够整个葬礼的开销。
非直系亲属随份子也是有讲究的,随份子前平辈亲戚之间通常会沟通一下,尤其是比较大的家族。份子钱的多少通常是依照老大(大舅、大姑、大姨等)的金额随,诸如300元,500元等。大舅随多少份子,二舅也就跟着随多少,这样可以避免礼金不一带来的尴尬。
份子钱的金额通常为单数,这与生活中的好事成双恰恰相反。据说在阴间单数被称为吉利的数字。所以老人去世后,不仅穿的寿衣数量为单数,亲戚们随份子钱的金额也要是单数。
随份子时礼金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无论是喜丧(死者60岁后举办的丧事)还是白丧(死者60岁前办的丧事),份子中的礼金要朝向外,也就是说人民币上的头像要朝外,把礼金朝外交给丧家,这样才算合乎礼仪。
不少地方的农村,在给老人办葬礼时,总喜欢大操大办,认为这样才能让死者更有面子。这与其说是给死者最大的体面,倒不如说给子女挣足了颜面。在国家大力推行殡葬改革的今天,死者的葬礼还是从简为好,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又可以缓解水涨船高份子钱带来的压力。(图片源于网络,如侵联系删除)
5. 丧事中二十四拜,谁知道呀,最好能有图解!!!
二十四拜礼也叫“大礼”。为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长辈、举行婚丧礼仪活动时所行。
二十四拜由前七后九中八拜和两次祭酒敬香组成,前七拜中间第四拜时到贡案桌敬香,中九拜时第五拜时到贡桌敬酒,后八拜时第四或第五拜时到贡桌送纸钱。
在芦席中间站定,弯腰一揖,挺直身子,迈步右跨至祭桌右角,先作揖,再下跪,挺直身子,再叩头触地,然后站起作揖,算是完成一拜之礼。
接着迈步,作揖,叩头,作揖。三拜之后,才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头,起身,作揖,右侧身后退至祭桌左后角一礼,再退一步一礼,至祭桌左前角一礼,退回原位一礼。这样循环三个回合,共磕二十四个头,故称“二十四拜”
(5)丧事纸货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具体要求:
行礼者就位。拜、拜、拜。前进入香案前。叩、叩、叩、叩。平身。移至盥洗处。盥洗后。回到香案前。站。破供。
三上香(由传递者甲将香案上的香分三次递给行礼者。行礼者接香供后。双手把香竖直由下而上举至胸口略停。在上举到与双眉平。稍停后。往下放至胸口略停。之后往左递给传递人乙(如此共三次);跪。献三爵。
把酒杯端平。上举与口平(动作与三上香同);献面食。留箸;献羹汤。去箸;献铭宝。上举与心口平(动作与前同);起立。往右后方退一步拜、拜、拜。前进一步。拜、拜、拜。再前进一步拜、拜、拜。往左跨一步至灵前。跪。叩。
复兴。再往左跨一步拜、拜、拜。往后退一步拜、拜、拜。再往后退一步拜、拜、拜;往右跨一步。到就位处。拜、拜。进一步至香案前。跪、叩、叩、叩、叩。拜。至灵前。痛哀。(叩是磕头。拜是作揖。叩拜礼主要是两个动作。)
6. 丧事铭旌怎么
丧事铭旌是常见的丧葬用品,具体内容要根据死者的具体情况写,简单列举几例供朋友们参考:
奠显考赵公(讳)ⅩX福寿荣归(享年九十有二)之灵柩。左边写出生年月日,右边注死亡日期。
奠显妣赵门李氏(讳)xⅹ寿终正寝(享年九十有六)之灵柩,左右注上生卒年月日。
奠显考赵(讳)ⅹx仙逝之灵柩,左左注上生卒日。
奠赵门孺人王(讳)XX寿终之灵柩,左左首注生卒日。
最后附上两张图片作参考,总之要把死者姓名,生卒日写出,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对待就可以了。
7. 办白事都要用到哪些东西办丧事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忌讳
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
3. 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但部分地区,让当地的”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
4. 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过去习俗,死了人,根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可以分给亲属。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讲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辈合葬一起,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部分地区,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 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恒的安详。
8. 焚烧:传统习俗,是焚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空调等);
9. 服丧:古时的守孝习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服丧期间,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8. 怎么办理丧事,骨灰可以存放在哪
办理丧事一般遵循如下流程:
办理死亡手续: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开取的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注销户口: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联系火化: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接运遗体: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
遗体火化:遗体运送到殡仪馆;遗体整容;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领取骨灰。
骨灰可以存放在殡仪馆或公墓,存放殡仪馆或公墓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8)丧事纸货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丧事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烦琐,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送终”指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更”指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
地理、宗教及社会结构均影响葬礼形式,阶级身分更是决定性因素。以西藏为例,葬礼按身分区分为4种︰贱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贵族始可火葬。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海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
全世界国君或宗教领袖之葬礼均极隆重,除耗费物力财力外,更可能陪葬大批生命。直至为止,非洲迦纳的阿善提族,当其君主死亡后,族人对外保密,且每隔若干时日须杀死一仆从,令其至冥界侍候已死君主;又为免君主寂寞,还要陪葬整批盛妆的嫔妃。忌日周年,该君主棺柩送入陵寝,所有生前的左右侍人,包括后妃、仆役、厨师均须执绋送殡,与之同葬。
现代化国家当然不致考虑如死后服侍之礼俗,但一般葬礼仍极为隆重;鲜有的例外为1970年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之葬礼,依其遗志极度简化,仅由乡村木匠制一白木棺,由家属及少数老友、近邻送葬。
参考资料:网络-丧事
9. 母亲病故,女儿要准备什么
母亲病故,女儿要准备的事情有:
1、棺材寿衣,老人鞋,帽子,衣裳。
2、各式各样的纸人纸马纸货。
3、布置灵堂的各种用品。
4、招待前来吊唁母亲的亲朋好友所用的各种饭食蔬菜水果。
10. 农村丧事纸扎图片
农村丧事纸扎图片
农村丧事纸扎图片,对于农村人而言,纸扎二字并不陌生,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纸扎作为葬俗的一种陪葬品,具有浓厚的中国特点。下面是农村丧事纸扎图片。
农村丧事纸扎图片1
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纸指纸冥 器 。旧时迷信,以为人死后进入冥国 ,随葬器物供死者在 间使用,于是有冥(明) 器 。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纸冥器逐渐流行。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纸,饰以剪纸,为死者焚烧。颜色有单色的、衬色的、结合涂绘的,的广东佛山的“铜衬料”、“铜写料”等,颇为富丽。
起源
纸扎,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明清时遍及城乡,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份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中国的纸扎艺术最初起源于丧俗,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纸扎的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诸种纸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艺精湛。
为何常州人习惯称迎春桥为“行(音航)春桥”呢?相传古时每逢立春节日,地主官员全副顶戴仪仗列队,扛抬祭品及事前用五色纸由盲人扎糊成的春牛(纸分红、黄、青、白、黑,由盲人随意将色纸拼糊后,看牛身上的纸色,预测当年的年成丰欠,如红多主火灾,黄多兆丰年,青主风、白主水、黑为疫云云)和旁立纸扎的手持鞭子的芒(按《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进春牛禁中鞭春”。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因饥欲死,儿侬何用打春牛。”春牛的风俗由来已久,不过我处用纸扎春牛。)一起列入队伍、鸣锣开道,经过此桥到孔庙祭天,举行迎春仪式。清代在进入县衙大堂时,在鼓乐声中,将队伍所抬亭子中的画轴打开,并迅速收卷,在古时象征春已来临之意。由于迎春队伍通过街巷,万民争观,很象民间迎神行(音航)会,而又必须经过此桥,所以本地人都把迎春桥称为“行春桥”。
农村丧事纸扎图片2
纸扎释义
对于农村人而言,纸扎二字并不陌生,村里的老人去世,后辈们都会购买纸扎,给逝者烧去。但是,对于城市人而言,纸扎可就是个新鲜词汇了,尤其是年轻一辈,几乎很少有人知道纸扎是个什么玩意。
纸扎又名糊纸、扎作、扎纸库、扎罩子,指的是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用纸糊成的纸人、纸马、纸房子、纸摇钱树等等。
在迷信思想中,纸是阴间用物,用纸糊成的各种器具,都是为了让死者的鬼魂在阴间使用。比如烧了纸房子之后,鬼魂在阴间就有了房子,烧了纸马车之后,鬼魂在阴间就有了马车,烧了纸羊之后,鬼魂在阴间就有了羊群。
在农村,基本上所有的老人去世之后,孩子们都会为老人买纸扎、烧纸扎。即使是村里的贫困户,也要筹钱买上一些,最起码也得买一个农家小院,不然逝者去了阴间,可没地儿可住。
纸扎历史
在古代,每一个人都很重视祭祀这件事情,上至王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情节轻一点的用猪、马、羊等牲畜祭祀,情节严重了还要用活人祭祀。在奴役社会中,贵族们去世之后,很多时候都会选择让活人殉葬。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活人殉葬的残忍,于是殉葬物由原来的活人变为了俑,根据制俑材料,俑又可以分为木俑、草俑、陶俑、玉俑等等。秦始皇的兵马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概是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开始用纸做俑,纸俑相对于其他材料的俑来说,更为精美逼真,而且价格更为便宜,于是大部分的人,就开始选择用纸俑来陪葬。人们烧纸人、烧纸马,后来又发展出了烧纸房子,逐渐的纸扎文化就在民间流行开来。
元、明、清三代,纸扎文化逐渐普及,纸扎成了民间丧俗中,最为主要的用品之一。尤其是清朝,纸扎的样式更为丰富多彩,在数量上也远比前朝更多。清朝的有钱人家办丧事,光是纸扎都要堆满10几间房子。
清末年间,慈禧太后去世,光是拿纸扎的人就有上百个,外国人都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中国式葬礼,纷纷赶来,用照相机记录这一惊人时刻。
纸扎种类
纸扎类型首先可以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狭义纸扎和广义纸扎两种。狭义纸扎指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丧俗纸扎,例如摇钱树、仙鹤、马车、宅院等等;广义纸扎指的是所有用纸做成的彩色工艺品,比如彩灯、彩门、门面装潢、舞具、风筝等等。
纸扎按照题材分类,又可分为人物类、动物类、建筑类、神佛类和生活类五种。人物类比如童男、童女、马夫、下人等等;动物类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仙鹤、羊、马,除此还有牛、鸡、狗、猪等等;建筑类例如上文章提交的四合院,此外还有宝塔、钱库等等;神佛类例如菩萨、佛主、鬼神等等;生活类有摇钱树、马车、桌椅板凳、聚宝盆、四季花等等。
从地域上来分,纸扎又可分为好多种,全国各地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福建梧塘纸扎、江西铜鼓纸扎、山东曹县纸扎、河北邱县纸扎、湘西凤凰纸扎等等。
纸扎文化
孝顺和感恩,是中华民族传承了5000多年的传统美德,纸扎文化就是传统孝文化的具体表现。人活着的时候自然要孝,人死了之后依然要孝。
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人死了鬼魂还在,鬼魂在另一个世界,也要吃穿住行,于是后辈们就用纸扎来代替实物,为逝者准备好所有的生活物品。
当然,人们之所以如此迷信,也并不是单纯的信仰鬼魂,更多的是对逝者的一种情感表达。纸扎虽然都是假的,但是对先人真挚的情感却是真实的。
从表面上看,纸扎是准备给逝者的,是要完完全全的烧尽,化到另一个世界的,但实际上,烧纸扎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针对那些活着的人。
一个人的去世,总会伴随着愧疚和遗憾,之前没来得及说的话、没来得及送的礼物、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都可以通过烧纸扎的形式去弥补,对于生者而言,烧纸扎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压抑的释放。
农村丧事纸扎图片3
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纸人作为葬俗的一种陪葬品,带有浓厚的中国特点。
追其来源,是古代殉葬风俗的一种变化,《礼记·檀弓下》:“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
最开始,殉葬制度是以活人为殉。
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妇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全部为年青女子。
《吴越春秋》记载,阖闾的女儿因对老爹有怨气而自杀,阖闾非常悲痛,在阊门外为女儿大造坟墓,“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又制作雕刻精美的石椁,并用金鼎、银樽、珠玉待珍宝作为随葬品。
到了为女儿送葬那一天,阖闾令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跟随观看,到了墓地,阖闾“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
《战国策·秦策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言之其死后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惊恐万状,求庸芮说情,最终才免于一死。可见这种活人殉葬风俗的残酷。
秦始皇建造陵墓的时候,据说一开始希望以活人为殉,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陪葬,这才有了现在我们为之惊叹的秦兵马俑。
当然,以秦始皇之威势,万千兵马俑陪葬尚可理解,但其对财富的消耗也是巨大。
古人事死如事生,如秦皇这般“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非常人可以备至。
是以,后世经过发展,尤其是平民改之以便宜的纸人来代替昂贵的陶俑,因此“金童玉女”等纸人开始作为侍候逝者的仆从被广泛利用起来。
纸人仅仅是丧礼器物中的一种类型,这些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逐渐流行。
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纸,饰以剪纸,为死者焚烧。
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国人相提并论,但比起埃及,中国人更加浪漫。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提到杭州繁华市场的“舒家纸扎铺”“狮子巷口徐家纸扎铺”。当时的人们可以私人定做各式各样的“鲜花果品”“宫殿房屋”“仆人侍从”,其制作之精粮,叫人感慨万千。
清代慈禧太后去世后,在葬礼上有成千上万的纸人纸马纸花,纸车纸兵纸将,声势浩大,可谓是距离现在最近、最隆重的一次皇家丧礼。
据当时观看丧礼的外国记者记载,真人混在假人之间。可见纸人栩栩如生,根本分不清真假。
到了现代,很多风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而纸扎也与时俱进起来。不仅出现了电视,洗衣机,自行车,小轿车,甚至这些年连iPhone、iPad也有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的。
甚至随着观念的改变,现在的纸扎已经超脱于原本的丧礼概念,蝶化为一种艺术形式。
2019年6月,法国四大国立博物馆之一的凯布朗利博物馆就举办了一场名为“极乐天堂”的艺术展,主角就是这些用于祭祀的传统纸扎,纸扎以一种全新的模样出现在艺术展上,为外国民众带去了中国人对于死亡看法。
对于死亡,我们最多的是害怕畏惧,但基于死亡的纸扎艺术,却展现出现代人的另一种独特视角:浪漫。
一面是对死亡的恐惧,一面是浪漫的死后世界,这样的相对二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生死观。亲人离去的 伤感被中国人以独特的手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死者生界。
纸扎带着我们的思念伴随着跳动的火焰一起飞向天堂,就连飞舞的纸灰我们都认为是逝者的低吟耳语。他们从火焰中收取亲人的礼物,在奈何桥的那头,依旧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中国人每年有四次重大的亡者节日:阴历正月(春节前后),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我们讲究大团圆,虽然逝者已逝,但他们依旧通过这些节日与我们相互沟通,我们也以此来诉说思念,这是祖先崇拜遗留下来的基因。
有的人死了,但他们还活着,这些纸扎则以阴阳沟通媒介的身份,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建起了桥梁。在寒衣节这样的日子,中国人会想为逝者添衣;中元节清明节,我们会为逝者送上钱币,让他们手有余粮。
纸扎以纸为本,观其实质,则是一种精神寄托,代表生者的思念,也代表逝者曾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的印痕。
《寻梦环游记》讲述墨西哥小男孩游历亡灵世界的奇幻冒险,其背后的含义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何其相似。
老人说“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纸扎所寄托者,非简单的思念之情,而是一种证明。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短短百年,到我们分别的那一刻,总有些意难平和舍不得。科学以冰冷的口吻告诉我们死后黄土一抔,一刀切用理性消灭浪漫与幻想;但感性才是人的本质,总有血脉亲情、爱恨别离替我们讲述着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李白以悲天悯人的口吻诉说人生苦短、短命蜉蝣的无奈,寄托思念与浪漫的纸扎却塑造着诗仙也不能创造的天真烂漫。死固可怕,但死亡之后无所寄才是真正的荒芜,若这场新冠疫情告诉我们生死无常,那我们希望,在生死的未知背后还有浪漫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