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高古玉蝉的形制有多少种图片
扩展阅读
舍弃的图片唯美 2025-08-18 23:26:41
ps怎么把图片部分去除掉 2025-08-18 23:20:07

高古玉蝉的形制有多少种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12 04:31:47

Ⅰ 玉蝉造型不同用意也不同是吗

玉蝉,一般以高古玉蝉最为经典。它是汉代玉器最为典型性的器形,其形制大致有:一种为佩,专门佩带在身,以作装饰和辟邪而用;另一种为冠,作为饰物缀于帽端;还有一种用途较为独特,被称之为臕,这是一种专门放置于死者口中的殓葬品。先人以为蝉性高洁,“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并以死者口臕玉蝉可祈望转世再生。
仅供参考,我所知道的这些和田玉、玉器知识都是从“御府和田玉”学到的!

Ⅱ 玉蝉的历史演变

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时期的文物,长3.2厘米,宽1.8厘米,1989年出土于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青玉质地,采用琢磨工艺制作,造型古朴。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
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商代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
汉代玉蝉刀法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称“汉八刀”。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玉料选材,玉色以白为上。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线,但都是两线交锋而成。一般说,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的作品为多,圆头形的以西汉中晚期的作品为多。西汉中晚期玉蝉的眼珠多跳出轮廓外。尾部的横线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一般以4至7条为多见,但是最多的有12道。
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
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清代玉蝉刻划特别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清朝干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Ⅲ 玉婵是什么年代盛行的

应该是汉代。

Ⅳ 为什么古代帝王死后要口含玉蝉

蝉在古代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蝉性高洁,“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十分推崇。

与此同时,佩戴玉蝉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蝉装饰的帽子称“蝉冠”,是身份的象征,腰间佩蝉叫“腰缠万贯”,胸挂玉蝉称为“一鸣惊人”,在一片树叶上的蝉,被喻为“金枝玉叶”。蝉型工艺品最早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到了商朝时,人们都将蝉作为佩饰日常佩戴,那时的蝉造型古朴,雕刻粗犷,材质主要以玉石为主。战国以及汉朝时期,蝉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设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汉代时的玉蝉,雕刻刀法简练,但是粗犷有力,刀刀见锋,有着“汉八刀”之盛名。并且表面打磨的平整干净,线条挺秀,尖端锐利,锋芒必现,边缘处如刀切一般,不会有崩裂和毛刺现象,蝉尾部甚至会有刺手的感觉。刚蜕变的蝉——制作玉蝉的楷模,南北朝时期,玉蝉的仍旧是沿用汉朝时的造型,但是因为当时战火四起,玉石资源紧张,玉蝉大多都以滑石来制作,细节部位更加写实,和汉朝时的相比较,更加逼真。到了宋朝、明朝时,玉蝉的蝉翼更为圆滑,尖端处没有刺手感。这也是一个可以用来分辨真假的特点。清代的玉蝉雕刻的最为精致,眼睛较为细长,蝉翼脉络清晰,蝉足屈曲,装饰性更强。

Ⅳ 汉代玉蝉的特点,汉代玉蝉拍卖成交价格是多少

第一,两汉玉蝉多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雕成,用料讲究、形制古朴、质地上乘。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用质地细腻看似像玉的石材来冒充玉料,最简明有效的办法是用小刀在边缘处轻划一下,玉的硬度很高,一般的金属制品很难让其产生明显刻痕。若是传世玉蝉,经过长期与空气接触和人手的把玩,空气中的水分、人体的汗液等都会在玉蝉表面形成一层温润亮泽的包浆,如图1、图2所示两件玉蝉(上海博物馆藏)表面都有一层油蜡一般的反光,显得润泽古朴,这就是包浆,真正的包浆古朴浑厚,造假的包浆浅薄不浓厚。若是出土玉蝉,由于长期埋在地下,玉蝉表面受到有害物质侵害会出现整体或局部沁色。
第二,汉代玉蝉的美学意义不同以往,蝉的形象变为概括、抽象、简约。汉代玉蝉器型规整平正、雕工浑厚、优雅适度、变化较少,因此有一定鉴别标准。如图1、图2所示,两件玉蝉皆高额、凸眼、宽颈,纹饰分布稀疏明朗,蝉身用粗细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蝉双目斜凸于两侧,中间呈八字形凸出;西汉早中期玉蝉一般为平头,中晚期以后呈圆形为多,蝉眼常凸于轮廓之外,图1到图2的两件玉蝉正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过渡;两汉玉蝉颈部皆有弧线数条;背脊弧度平整,双翼对称、长而窄,如肺叶状,尖端挺劲见锋,有扎手的感觉;腹部微凸,可见阴刻线纹数条;尾作弧形渐收,数条横刻线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表皮;汉代抛光技术先进,打磨平滑光亮;琢工讲究干净利索,整体形象大气,线条洗练、硬朗,雕琢有力。这种粗犷有力、刀刀见锋的雕刻手法,应用在汉代玉蝉身上,寥寥数刀,神韵尽在,素有“汉八刀”之称,汉代玉蝉的这股神气,也是鉴别汉代八刀蝉的重要依据~

Ⅵ 这个蝉市场假多少

玉蝉是一种常见的古代玉器。在古人看来,蝉是清高声远、洁身自好的象征,因此蝉的造型很早就为中国先民所使用,生以为佩,死以为琀。两汉玉蝉多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雕成,用料讲究、形制古朴、质地上乘。

汉代玉蝉器型规整平正、雕工浑厚、优雅适度、变化较少,因此有一定鉴别标准。两汉玉蝉颈部皆有弧线数条;背脊弧度平整,双翼对称、长而窄,如肺叶状,尖端挺劲见锋,有扎手的感觉;腹部微凸,可见阴刻线纹数条;尾作弧形渐收,数条横刻线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表皮;汉代抛光技术先进,打磨平滑光亮;琢工讲究干净利索,整体形象大气,线条洗练、硬朗,雕琢有力。这种粗犷有力、刀刀见锋的雕刻手法,应用在汉代玉蝉身上,寥寥数刀,神韵尽在,素有“汉八刀”之称,汉代玉蝉的这股神气,也是鉴别汉代八刀蝉的重要依据。

香港泰珑国际拍卖控股有限公司—玉琀蝉相关成交记录。

1:汉青白玉琀蝉
编号:0519
规格:长6.1cm 宽3.0cm
成交价:HKD :780,000
拍卖日期:2012-06-30

2:西汉 鸡骨白玉琀蝉
编号:0697
规格:长3.2cm 宽1.8cm
厚0.4cm,重8.74g
成交价:HKD :1,200,000
拍卖日期:2013-11-23

3:东汉 白玉琀蝉
编号:0489
规格:长3.2cm,头部宽2cm
厚2.5cm,重5g
成交价:HKD :880,000
拍卖日期:2010-09-22

4:汉代 青玉琀蝉
编号:0566
规格:长5.8cm,宽2.7cm
成交价:HKD :1,800,000
拍卖日期:2013-11-23

5:清 白玉琀蝉
编号:0648
规格:长4.8cm,宽1.9cm
成交价:HKD :580,000
拍卖日期:2011-11-18

6:汉 白玉-青玉琀蝉 一对
编号:0555
规格:一对 重:13.2克
成交价:HKD :2,380,000
拍卖日期:2012-10-08

Ⅶ 希望死者重生的汉代玉蝉,为啥在东汉后销声匿迹了

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开始,先人们就有了在在死者口中含以物品下葬的习俗。这种死者口中所含的物品名叫“饭含”,“饭”主要指谷物,“含”则指珠、玉、骨、贝等物品,其最初意义可能与事死如事生,不希望死者空口无食的观念有关。

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两周时期开始,这种口含物品类越来越繁多,出现了玉环、玉玦、玉珠、玉管、玉石块等不同形状,甚至出现了鱼、蚕、蝉等各种动物造型。安阳大司空村商代晚期墓葬出土过四件玉蝉,说明在商代将装饰用的带孔玉蝉用作口含,是贵族葬礼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蝉要经蛹经过蜕变方可成蝉,这种特有的生长规律,符合古人对重生的向往和追求。蝉无口不食,只是吸风饮露。而《庄子·逍遥游》中提到的神仙正是“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这些都足以使当时人将蝉作为死而复生、尸解成仙的榜样。因此古人认为把蝉形玉珞放入死者口中,死者的灵魂可以如蝉蛹蜕变成蝉一样得到重生,寄托着古人对死者死后灵魂不灭,有一天能像蝉一样破土而出、获得重生的愿望。

Ⅷ 看看这个高古玉蝉,正经的汉八刀,值多少

僵太多了 ,明显的染色,仿品,造型是禅,不属于汉八刀范畴,价格估计也就在三位数,不值钱,望采纳~

Ⅸ 古代玉器的主要功能

1、政治功能:古玉器为等级制的物化,玉的道德、文化观念。

2、被赋予了道德、文化观念,玉的道德文化观念从西周发展起来,源于民俗;经儒家学派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更具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巧妙加以利用;被民众所接受。这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经济价值:古玉器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4、礼仪功能: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古玉器的主流。

(9)高古玉蝉的形制有多少种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内涵丰富而又深厚的礼玉文化始终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礼玉包括有“圭、璧、琮、璜、璋、琥”六类。此“六器”是中国古代礼制玉器的核心。

古代人们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的作用。从隋唐至清,出现了许多玉制文房、器皿等器物。造型新颖,雕琢精美。可实用亦可赏玩,但材质主要表明其华丽贵重,和使用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多用于富贵人家的居室陈设。

Ⅹ 上古的美玉都有哪些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玉琥
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
“佩”亦作“佩”。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环玦
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玉带钩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玉钩
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装饰。同“琫”、“鞛”。《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释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玉琫
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传》:“琫,上饰;珌,下饰。......天子玉琫而鞉珌,诸候琫而珌。
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絮,......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玉蝉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玉节
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玉玺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鱼
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玉带
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合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玉珠
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
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于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璜古玉器名。是一种弧形的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玉制礼器。也作佩饰。殷代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为此,"璧曰璜"的说法,与"殷制"、"周制"不吻合。璜穿孔为佩饰物,故有"佩璜"之称。新石器时代的佩璜,一般两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环类改制而成。佩璜成型后,一般都进行再次雕琢,形成龙形、鱼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鳞纹和三角形纹等。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荀子·大略》:"问士以璧,召人以瑗。"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提出:"好"是指当中的孔,'肉'是指周围的边。而出土玉璧,与《尔雅》所说不符。认为"'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后似可放弃不用。大孔的璧环类玉石器在新石器时代墓中便已出现,有的套在死者的臂上,当是作为手镯之用"。因此不妨把"瑗"作为古"玉镯"来解释。 周南泉《试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一文认为"瑗"在古籍中有明文规定,且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玉环、瑗上,墨书文字写名,也与《尔雅·释器》一致。今就不更改定名为宜。"同意《尔雅·释器》一书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