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跳舞的女孩剪纸,怎么剪,求
跳舞女孩剪纸,请参考一下图片吧。记得采纳一下唷。
2. 马蒂斯的剪纸作品
马蒂斯是法国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其一生之中在雕塑、剪纸、绘画等方面具有杰出的成就,最着名的要算是绘画,但是马蒂斯晚年的时候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已经不能再坐在画布前绘画了,这个时期的马蒂斯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晚年的时候不再绘画,转而通过剪纸表达自己的艺术灵感。下面就介绍一下马蒂斯剪纸。
马蒂斯剪纸作品
1941年马蒂斯患上了癌症,手术后只能坐轮椅,但他没有停止工作,在助手的帮助下他设立了一个剪纸学校。为了剪出色彩鲜丽的作品,他亲自动手,染出自己需要的彩纸,靠在床上不停地剪。这位老人仿佛在以孩子的娱乐消磨最后的时光。虽然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他的创造力却从来没有停息过。
马蒂斯一生当中从事剪纸艺术的时间是最长的,可以说马蒂斯是以剪纸作为自己艺术生涯的结束,马蒂斯剪纸使其登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他的剪纸雍容大度,形式极为凝练,概括,语言含蓄、优美,造型夸张而富于想象,色彩更为单纯,明净充满抒情性。他不追求形似,而注重传神写意,完全是一种大写意的表现。有人把他的作品比作“无声的诗”和“有形的音乐”。他把剪纸发展到现代大型建筑壁画上去,启迪和丰富了当代的壁画创作,也为剪纸扩大了社会功能。
在上面这幅马蒂斯剪纸作品中,马蒂斯在明亮的蓝色画布上剪贴上一个黑色的人影,色彩对比鲜明,黑色的人体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周围装饰着明黄色的仿佛是火花的彩纸,仿佛是生命的火星在迸发。
解密马蒂斯为什么是野兽派
马蒂斯是法国现代着名的画家,也是享誉世界的一位艺术大师,马蒂斯一生之中在绘画、雕塑和剪纸等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蒂斯是当时的野兽派的创始人,也是这一绘画流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那么马蒂斯为什么是野兽派呢?下面就分析一下马蒂斯被称为野兽派的具体原因。
马蒂斯照片
首先要说明的是什么是野兽派。1905年36岁的马蒂斯参与了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在揭幕的时候,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呆了。当时展室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开玩笑说“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因为这一戏言,从此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流派——野兽派,而马蒂斯就是这个潮流的灵魂人物。
野兽主义画家们广泛利用粗犷的题材,强烈的设色,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结构上的原则,不顾体积、对象和明暗,用纯单色来代替透视。作为野兽主义始终的代表马蒂斯顽强地使色彩恢复它本来具备的力量,注意色彩的单纯和表现的意义。马蒂斯通过颜色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马蒂斯为什么是野兽派?因为马蒂斯的主要作品代表了野兽派的典型风格,所以马蒂斯被称之为野兽派主要代表之一。
揭秘马蒂斯剪纸的特点是什么
马蒂斯是法国着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蜚声世界的艺术天才,一生之中在很多艺术领域内都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当然其主要成就是绘画方面的,但是在雕塑和剪纸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忽视。马蒂斯晚年的时候由于健康原因已经不能再作画,于是开始创作剪纸画,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下面介绍一下马蒂斯剪纸的特点。
马蒂斯剪纸作品
马蒂斯剪纸的特点一:首先马蒂斯的剪纸作品是相当成功的,马蒂斯有生之年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马蒂斯剪纸的艺术水准非常高可以称之为马蒂斯剪纸的特点之一。马蒂斯创作的剪纸作品比较着名的有《飘逸的头发》、《蓝色裸体女人》、《海洋动物》(1950年)、《一千零一夜》(1950年)、《蔬菜》(1951年)、《常春藤与花》(1953年)等等。
马蒂斯剪纸的特点二:马蒂斯剪纸作品造型上是极尽简化,而又变形和夸张的。他用简单的线条、色块来表达他所感知的这个世界,或兴奋、或悲伤、或动荡、或安静、或激昂、或喜悦。1952年,马蒂斯创作的《飞扬的头发》和《蓝色裸女》,以蓝色剪纸剪出夸张、婀娜的人体美姿,典型地表现出艺术家对裸体整体的雕塑般的刻画;而其同期创作的《大洋洲的记忆》则以人物的抽象行为和色彩交互作用的韵律之美达到了另一个绘画的理想世界。
总而言之,马蒂斯以杰出的绘画才能为基础,创作出了大量造型简单、生命力、美感十足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即使是今天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与追捧。
揭秘马蒂斯油画的特点是什么
马蒂斯是一位法国画家,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着名艺术大师,一生之中在绘画、雕塑、剪纸等多个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在油画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是野兽派的创始人,也是这一派的代表性人物。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油画作品,这些油画作品都烙上了马蒂斯自己的烙印,下面介绍一下马蒂斯油画特点。
马蒂斯油画作品《舞蹈》
马蒂斯油画特点一:首先马蒂斯在油画中善于运用各种线条,为了回归艺术的本质,马蒂斯运用自己的线条更加直接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努力的追求绘画语言的精简,对于马蒂斯来说画面上的一切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画面上不存在任何一个没有意义的线条,他认为多余的线条会干扰观众对主要部分的理解与感受,为此马蒂斯坚持表现本质特征,即使是一条看似轻松的简单线条,也是马蒂斯长期生活观察的结果,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味。
马蒂斯油画特点二:马蒂斯的油画讲究色彩的强烈的对此,讲究大色块的堆积,在这种色彩的对比与堆积中马蒂斯轻松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正是因为对色彩随意的堆积和对色彩对比度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被称为野兽派的创始人与代表性人物。
马蒂斯油画特点三:马蒂斯油画之中不讲究形似,而刻意追求神似,讲究每一个线条都表明画家的情感,他说:奴隶式的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色彩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我没有先入之见的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他还说过: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借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们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里获得宁静。他称这种艺术为安乐椅式的艺术。
马蒂斯作品赏析
马蒂斯,全称为亨利·马蒂斯,是法国着名的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版画家和雕塑家,一生之中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马蒂斯采取了大胆以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同时在绘画上以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而着名,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马蒂斯作品。
马蒂斯作品《钢琴课》
马蒂斯作品主要有《开着的窗户》、《戴帽子的妇人》、《蓝色的人体》、《舞蹈》、《红色中的和谐》、《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钢琴课》、《有小提琴的室内景》等等。在这些画作中很多都是非常有名气的画作,比如《开着的窗户》《钢琴课》等。
在马蒂斯作品中很多都是非常有名气的,下面欣赏一下《钢琴课》。这幅画作创造于1916年,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日子,这幅画作是马蒂斯最具特色、最成功的立体主义作品。马蒂斯在不改变视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于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这个时期之后,他还是远离了立体主义,回到他快乐明朗的色彩中。我们会发现这幅画很富结构性:窗外的花园以简单的绿色几何图形作代表, 除了钢琴前景的红色,其它颜色都偏冷暗,弹钢琴的孩子右脸投下几何图形的光线阴影,跟在他前方的节拍器几何图形相对应。整幅图只有窗户栏杆和钢琴架上的花饰,是轻松的线条。因此图中充满惆怅不安,反映了忧郁心情与战争阴影。
亨利马蒂斯的人物生平介绍
亨利·马蒂斯简称为马蒂斯,是法国现代着名的画家、剪纸艺术家和雕塑家,也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一生在很多艺术领域内都做出了杰出的成就,是野兽派的创始人,也是野兽派的代表性人物,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人。下面介绍一下亨利·马蒂斯。
马蒂斯照片
1869年,亨利·马蒂斯生于法国南部。
1887年,18岁中学毕业,依照父亲的意愿亨利·马蒂斯被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89年,他完成学业,到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办事员。
1890年,患盲肠炎住院,母亲送他一箱画具让他打发无聊的时间,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
1891年,开始学习绘画。
1896 年,马蒂斯的4幅油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
1898年,马蒂斯结婚。
1896-1904年,马蒂斯积极的寻找新方向时期。
1903年,马蒂斯34岁,这个时期的马蒂斯作品带有明显的“野兽派”特征。
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揭幕时,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室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于是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流派——野兽派,马蒂斯蜚声世界。
1906年之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
1920年之后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
1930年之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水准达到高峰,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1941年,马蒂斯由于健康原因开始进行剪纸创作。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在长期居住的尼斯去世,享年85岁。
3. 谁有剪纸创作有关少数民族舞蹈类的剪纸。。。
我见过达斡尔族舞蹈的剪纸作品
这个是图片地址: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B4%EF%CE%D3%B6%FB%BC%F4%D6%BD&in=24752&cl=2&lm=-1&pn=14&rn=1&di=37761032640&ln=1105&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6&-1
4. 剪纸手工制作大全图片
剪纸手工制作大全图片如下:
剪纸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剪纸的历史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 剪纸姑娘的简介
经改版后该节目于2006年狗年春节联欢晚会 中全新亮相,引发剪纸狂潮。领舞者王晓园亦一举成名,引起网友的激烈讨论,王晓圆本人几乎成为“剪纸姑娘”的代名词。整齐、美观、喜庆是这个节目的最大特点,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作为舞蹈元素,色彩艳丽的服装是这个节目最最新颖、也最有创意的构思。《剪纸姑娘》中,一群美丽的剪纸姑娘,人刀合一,手艺出神,他们游刃有余地在纸上穿梭刻画,无须打底稿,一刀一线,“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刀刀线线,鸟兽虫鱼、翎草花卉、戏曲人物、祈福文字等等便跃然而出。看了看家中“龙凤程祥”的剪纸和“狗年大吉”的贴花,不禁嫣然,我国近200年历史的剪纸艺术将永远在喜庆节日或平淡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真诚、生动的祝福。
后该节目获得2006年“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歌舞类三等奖。
6. 剪纸姑娘舞蹈
我跳过,获得一等奖了呢,非常不错!
可能在分工跳上队人员分配调度有点儿难度,但是真是个不错的舞蹈
7. 各种剪纸图案意义
名称:龙剪纸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人人的潜意识里头,龙,在中国与天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有联系。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龙的另一个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不同凡俗。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称为"龙"。
名称:凤语花香剪纸,,黑色,,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
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有“百鸟朝凤”之说。
在中国人的思想形态里,“凤凰”自古以来就是传说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据说凤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名称:六鱼闹莲 剪纸
以莲花和鱼剪纸成图张贴,谓之“连年有余”,表示富足有余。
十二生肖剪纸,剪纸福
十二生肖的象征:
机警,,鼠,,
勤勉,,牛,,
威武,,虎,,
善良,,兔,,
神明,,龙,,
吉祥,,蛇,,
进取,,马,,
温顺,,羊,,
智慧 (猴,,
高贵,,鸡,,
忠诚,,狗,,
敦厚,,猪,,
名称:福 剪纸,,红色,
“福” 字,也就是我们大家在新年之际贴于门上的那个字,古代人说,富贵寿考等齐备是为福。,,嗯,在此对“考”字解释一下。呵,“考”就是老人高寿无疾而终,这是大福,,《书•洪范》说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祈福纳吉,目的是求祈和希望对生活和经营有利的环境,这环境包括人的环境和自然的环境。祈福的方式很多,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小起头花、戒指,窗花剪纸,大至建屋、上梁,在人们的衣饰上,在房脊的设计装饰上,无处不是以借喻、隐喻和暗喻的寓意,以象征主义的思维方式祈福纳吉。
剪纸福
名称:"喜"字剪纸
双喜: 结婚时用 象征双喜临门
名称:桃子剪纸
寿桃剪纸
“ 桃之夭夭”,在《诗经》《桃夭》中,是形容桃花繁盛、艳丽的样子。从《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到《西游记》里的蟠桃园再到《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自古以来,桃就被文人骚客所青睐,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桃子是仙家的果实,吃了可以长寿,故桃又有仙桃、寿果的美称。
名称:狮子
狮子相貌凶猛,勇不可挡,威震四方,是百兽之王。在世界各地,人们都把狮子视为瑞兽,狮子塑像在五大洲到处可见。
狮子虽不是中国的土特产,但中国却有独特的狮文化,每逢佳节,全国各地都有舞狮活动。人们套上五彩缤纷的狮子外套,模仿狮子行走坐卧、俯仰跳跃。其中“双狮戏绣球”的舞蹈,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社会繁荣。在吉祥图案中的狮子滚绣球图,也具有同样的寓意。狮子的形象还经常出现在佛教的经典文献和佛教造像中,智慧佛文殊菩萨就以狮子为坐骑,从而给狮子增添了吉祥的意义。
8. 有那些剪纸图案这些图案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
名称:龙剪纸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人人的潜意识里头,龙,在中国与天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有联系。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龙的另一个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不同凡俗。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称为"龙"。
名称:凤语花香剪纸,,黑色,,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
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有“百鸟朝凤”之说。
在中国人的思想形态里,“凤凰”自古以来就是传说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据说凤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名称:六鱼闹莲 剪纸
以莲花和鱼剪纸成图张贴,谓之“连年有余”,表示富足有余。
十二生肖剪纸,剪纸福
十二生肖的象征:
机警,,鼠,,
勤勉,,牛,,
威武,,虎,,
善良,,兔,,
神明,,龙,,
吉祥,,蛇,,
进取,,马,,
温顺,,羊,,
智慧 (猴,,
高贵,,鸡,,
忠诚,,狗,,
敦厚,,猪,,
名称:福 剪纸,,红色,
“福” 字,也就是我们大家在新年之际贴于门上的那个字,古代人说,富贵寿考等齐备是为福。,,嗯,在此对“考”字解释一下。呵,“考”就是老人高寿无疾而终,这是大福,,《书•洪范》说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祈福纳吉,目的是求祈和希望对生活和经营有利的环境,这环境包括人的环境和自然的环境。祈福的方式很多,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小起头花、戒指,窗花剪纸,大至建屋、上梁,在人们的衣饰上,在房脊的设计装饰上,无处不是以借喻、隐喻和暗喻的寓意,以象征主义的思维方式祈福纳吉。
剪纸福
名称:"喜"字剪纸
双喜: 结婚时用 象征双喜临门
名称:桃子剪纸
寿桃剪纸
“ 桃之夭夭”,在《诗经》《桃夭》中,是形容桃花繁盛、艳丽的样子。从《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到《西游记》里的蟠桃园再到《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自古以来,桃就被文人骚客所青睐,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桃子是仙家的果实,吃了可以长寿,故桃又有仙桃、寿果的美称。
名称:狮子
狮子相貌凶猛,勇不可挡,威震四方,是百兽之王。在世界各地,人们都把狮子视为瑞兽,狮子塑像在五大洲到处可见。
狮子虽不是中国的土特产,但中国却有独特的狮文化,每逢佳节,全国各地都有舞狮活动。人们套上五彩缤纷的狮子外套,模仿狮子行走坐卧、俯仰跳跃。其中“双狮戏绣球”的舞蹈,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社会繁荣。在吉祥图案中的狮子滚绣球图,也具有同样的寓意。狮子的形象还经常出现在佛教的经典文献和佛教造像中,智慧佛文殊菩萨就以狮子为坐骑,从而给狮子增添了吉祥的意义。
9. 中国剪纸
剪纸的特点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剪纸这门艺术在北方广为流传,现在,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
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在今天,有许多学艺术的人都将剪纸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如:舞蹈《简化女》、《剪纸娃娃》等。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剪纸这象征着中国的工艺制作会被 发扬光大!
剪纸的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间剪纸的构架和表现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综合的动态辩证。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民间剪纸同样体现出这种审美观念,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事物的全貌。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民间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
剪纸的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都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
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的同时,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剪纸的吉祥祝愿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化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剪纸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着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希望,剪纸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民间剪纸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在民间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剪纸的定义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编辑本段剪纸的简介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的历史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编辑本段剪纸的创作
一.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间剪纸的构架和表现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综合的动态辩证。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民间剪纸同样体现出这种审美观念,在二维的空间内体现事物的全貌。
采用散点透视的剪纸作品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民间剪纸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的模拟为满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现。同时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将不同空间、时间中的不同景物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二.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从主观出发去想象,这就使剪纸的形象随心所欲,而描绘内心物象离不开夸张的艺术语言。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
锯齿式剪纸 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三,剪纸的技法:在技法方面,剪纸主要分为:阴刻法,阳刻法,阴阳混刻法.
四,剪纸的工具及说明: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编辑本段剪纸的流派
一.南方派,代表为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
广东佛山剪纸
南方派剪纸——佛山剪纸
广东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
古代,剪纸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碧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
福建民间剪纸
南方派剪纸——福建漳浦剪纸
福建各地的剪纸都有不同的特点。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以刻画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表现较为粗壮有力、淳厚朴实;沿海的闽南、漳浦一些带则屡见水产动物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
剪纸的作用了也很广泛:岁时节日的窗花、门鉴、灯花、仪礼花及刺绣的稿样,泉州艺人刻纸还应用在建筑中家具上,作复印漆画的底版。
最有特色的样式应称莆田的礼品花。贺生贺喜贺寿,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馈赠还是摆供,也不管是礼轻还是礼厚,都要赋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就连猪头、猪脚、猪肚儿、鸡爪爪,也都如此。中国有句俗话叫“礼轻人意重”,想必礼物本是象征行为,而礼物上的花儿,当是人情人意之所在吧?
礼品花的造型也别的意趣。一只鸡爪上的剪纸称之为“凤爪花”,本无美感的东西顿时成了一枝爪丫儿的阿娜若舞的凤足凰趾,上面再饰以“戏牡丹”的图案,则更美观。猪肚子儿也很难看,作者把这朵花剪成一只肥硕溜油的小猪崽的意象,使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礼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更奇怪其中的文字“一团彩色”而不是“一团和气”,因为那满园之中,已洋溢着可视的祥云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