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地球有多少层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七月美丽图片唯美 2025-08-03 15:33:33

地球有多少层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5-08-03 12:31:08

⑴ 地球内部是什么,人类最深能挖多深,会把地球挖裂掉吗

地球内部是什么,人类最深能挖多深,会把地球挖裂掉吗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最厚的地壳厚度约100公里;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只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巖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地幔下面到核心就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半径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可能是固态的。地核的温度很高,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核心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这个温度比太阳的表面温度还要高。

目前世界上钻探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262米,是由前苏联在1993年钻成的,位置在俄罗斯北部的科拉半岛。

别看这个井的深度有12千米多,但与地球半径比起来,只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不到0.2%。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苹果,连苹果的表皮都没有钻透。

这点深度,不可能对地球有任何影响。
为什么没有人在地球上挖最深的洞
有史以来人类挖的最深的洞是俄罗斯的科拉超深钻井.这个洞深达12261米.俄罗斯出于科研目的挖掘了这口井,从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其中一项重大发现是大量氢沉积物,这些氢沉积物的量非常大,以至于从该洞挖出的泥浆都与氢沉积物一起“沸腾”起来.科拉超深钻井是继苏联空间站、深海勘探船之后的第三大科研成果,一直是俄罗斯科学家的骄傲.而地球的直径大约是12713.51千米到12756.28千米.由此可见.人类的骄傲,有史以来挖的最深的洞,比起地球的直径来说,完全就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坑而已.
地球的平均直径是12742公里,而人类目前最深的钻井才12262米,也就合十多公里深。我怀疑,
我认为,你说的这是两码事,别看上天容易做到,而入地却是难上加难!别小看这十多公里的深度,竖起来要大大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么长的钻杆得多重啊?钻杆的强度能否经受得住?想想就会感觉人类能钻这么深的井真是太不容易了!再想想看,越往下钻地层内温度越高,如果钻到了熔岩层,还怎么再深入下去?。。。。。。难怪有人会发出感叹:上天容易入地难呢。。。。。。
地球多大?地球地心温度多少?人类能挖到地壳的深度是多少米都有那些元素组成?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40公里,极半径约为6356.755公里,体积约为1.083×1012立方公里(约为11000亿立方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1×108平方公里(即约51100万平方公里,其中洋面约为362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70.9%;陆地约为149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29.1%)。地球的质量约为5.977×1027克(597700亿亿吨)。子午线周长约40008.08公里,赤道周长约40075.13公里。地球公转的轨道长度约为939120000公里,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636平太阳日或365天6小时9分9.5秒。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0905秒(平太阳时)。

科学家们估计地 核外部边界的温度为3500℃,核心外部边界的温度为6300℃,而地球 正中心的温度高达6600℃。 这比我们曾经想象的温度要高。现已证明,地球中心要比太阳表面温度高1000℃。

目前人类钻的最深的井,位于俄罗斯科拉半岛,深度10000多米,地壳平均厚度17000米,其中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000米。
目前人类在探测地球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多少
世界上最深的钻井

前苏联在摩尔曼斯克地区北极圈以北250公里外的科拉半岛上打了一口世界上最深的钻井,并深2262米,不久前已作为世界之最而列入吉尼斯纪录大全。

该钻井的原设计深度是15000米,1970年开站,1983年12月钻至12066米时,因钻孔倾斜等原因曾一度停止钻进。1990年1月恢复钻进,钻至现在的12262米时,主要因为钻探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被迫终孔,致使预定深度未能实现。
人类钻探地球最深达到多少
20世纪70年代开始,前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始进行大陆科学钻探。前苏联制定了庞大的科学深钻计划,实施了近11口深孔和超深孔,其中的科拉超深钻孔深达12262米,为当今世界最深的超深孔.

⑵ 地球大气层分为几层每层叫什么高度多少

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每层的名称及高度如下:

  1. 对流层

    高度:从地表到约12千米。

    特点:最靠近地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逐渐下降,空气运动以对流为主,天气变化主要发生在此层内。

  2. 平流层

    高度:从约12千米至约50千米。

    特点:位于对流层之上,空气较为稳定,水平气流显着,适合长途飞行,飞机的飞行主要在这一层进行。

  3. 中间层

    高度:大致为50至85千米。

    特点:位于平流层之上,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空气主要受到地心引力的控制。

  4. 热成层

    高度:超过约数百公里。

    特点:位于中间层之上,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大气中的氧气在更高处会与原子氧结合生成臭氧等化合物。在热成层的上部边缘,存在逃逸速度现象。

  5. 外大气层

    高度:高度非常高,远超一般飞行器可达范围,边界不明确,一直延伸到地球的外太空环境。

    特点:主要受到太空的辐射影响,部分气体被电离成带电粒子。这一层的边界随着地球磁场强度、太阳活动等因素不断变化,理论上可以一直延伸到外太空的边缘地带。

⑶ 地球剖面图及各层厚度

地球剖面图及各层厚度如下:


我们常用“天高地厚”来形容地球,实际上天的高度就是地球大气层的高度,它大约700公里。地球的半径是6370公里。所以说,“天高地厚”是多少,大约就是这7000公里。地球总的半径为6370公里。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无论体积、质量还是厚度,我们感觉最密切的地壳都是最微不足道的。地幔的总厚度是2850公里。

在地球的1万亿体积中,地幔占82%以上,地核占16.2%;在地球60万亿吨质量中,地幔占67%,地核占32.5%。可以看出,无论体积还是质量,地幔和地核是地球的主体,而地幔绝对是地球众多圈层中最重要的主体。下面我们按照每一层的功能,对地球做一个剖面的介绍,而不是简单按照三个部分介绍。

ps://iknow-pic.cdn.bcebos.com/d439b6003af33a87f3410480d45c10385343b57f?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上地幔。厚度为400公里,密度为3.5g/立方厘米,这个密度与陨石相当,这足以引发我们对它的来源的猜想。是的,地球本来就是由早期宇宙中各种天体碎片撞击聚合而成的,和陨石当然有密切的联系。

在上地幔的顶部,有一个100公里左右的软流层,处于塑性和流动性状态,这一点很重要。这个软流层,是和陆壳的岩石圈结合在一起参与板块的运动的。惟其如此,地幔的运动才能在这里实现相对“柔性的”向地壳岩石圈的传导。当然我们说的是“相对”柔性。对地球构造活动来说,在小的时间尺度里,我们几乎是感觉不到的。

但如果在几千万年、上亿年的大时间尺度来看,就没有什么“温柔”之说的,地震,火山,断裂,凹陷,褶皱,聚合,分开,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没有了这个“软流层”,地幔的活动向地壳的传导就会一方面受到抑制和阻塞,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突出的爆裂性。

软流层下面就是上地幔的主体。主要由橄榄石构成,也称为幔岩。显然,上地幔呈固体的状态。



过渡层。在上下地幔中间有一个清晰的过渡层,大约近300公里。在这里,岩石结构由富橄榄石地幔、橄榄尖晶石和尖晶石到二次尖晶石的相变。地震的波速到达这里,呈现出明显的分界面。



下地幔。厚度2200公里。平均密度5.1/l立方厘米。由于在这里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在上地幔那里的橄榄石等矿物质,被分解成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钙和三氧化二铝等简单的氧化物。物质均匀,横向变化小。与上地幔相比,铁镁比例加大。下地幔也是呈固体状态,但因为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相当的塑性。



核幔交界处的“D``层”。在核幔边界处,存在第一个重要的地震波速骤减地带,又称超低速带。厚度各处不等,平均厚度150公里,最高达到200公里。2004年,日本学者通过高压实验获得一种被称为“后钙钛矿”的新矿物,成分等同辉石,体积比辉石小密度比辉石大,有三氧化钙八面体和镁原子组成。

是组成核幔边界的主要物质,被誉为21世纪固体地球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这个“D``层”,对研究地幔的运动机制、弄清板块活动有重大的意义。后面我们还要重点提及。



外地核。密度为9.98-12.5/立方厘米。由内核和外核两部分组成。外核。由液态的铁和镁构成,硫磺和氧也存在于外核中。这里温度高达到摄氏4000度。因为地震波的横波无法穿越这里,因此推测这里是以铁为主的金属在高温下的熔融状态。

它以每年10公里的速度缓慢流动,在流动中产生了地球的磁场。这个磁场形成了一道屏障,把宇宙射线集中到地球的两个磁极,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重大作用。这里也被称之为“地球发动机”。

内外地核过渡层。在5155公里处。液态和固体的过渡态。



内地核。由于横波可以在这里存在,推测由固态的铁和镍构成,温度达到摄氏5000度,接近了太阳表面的温度。



值得说明的是,地核不在地球的中心位置,由于太阳引力和地球自转的作用,地核始终在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另外,很显然,地核的旋转速度要比外核快。

“地幔环流说”认为,地幔的运动就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他驱动地球岩石圈即板块的运动,主导了地球的构造活动。这一学说目前还不被主流观点认同。所以下面我们介绍的板块运动,还是以“地幔对流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