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纸活纸扎鹤架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重庆小吃卡通图片 2025-08-03 19:38:15
早上太阳的动态图片 2025-08-03 19:25:04
ppt素材图片大全 2025-08-03 19:06:58

纸活纸扎鹤架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6-07 17:35:24

A. 剪纸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它都有哪些寓意

我是春秋500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剪纸确实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从题材上可分为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彩色、套色、衬色、拼色等若干种;从形式上分,有剪纸、刻纸、撕纸、烫纸和几种形式相结合等,多姿多彩。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珍贵品种。


大年三十儿,人们在原来贴好角花、边花这些辅花的窗户上,贴中心主花如《喜鹊报春》、《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连年有余》、《事事如意》等各色各样的剪纸窗花。

窗花类型的剪纸,因受窗棂格布局大小的影响,普遍尺寸较小。为了避免窗花遮挡阳光,一般都剪得非常细腻,俗称“窗花要剪得单根细叶的”。各色各种形态的窗花与各种不同的窗户窗棂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我国民情的艺术氛围。

墙花是我国民居必不可少的形式,房子的主人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向往剪出来,贴在墙围上或顶棚上,多为方形和圆形,也称“墙围花”或“顶棚花”。墙围花的整体造型为方形,顶棚花多数为圆形。

墙围花、顶棚花剪的尺寸篇幅都很大,表现的内容也很广泛,技法也比较复杂多变。墙围花因不受窗格的限制,比较自由,可大可小,剪纸的线条可以有大块的黑白对比。

灯花是专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多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因为外形受所贴灯笼的形状制约,篇幅大小不一。

B. 杨小楼的去世后的场面

本日是杨小楼在家停灵受吊的“二七”
是日为伴宿、作夜辞灵之期。丧居门前的过街棚里里外外亮出了汉执事“五半堂”的幡、伞,每半堂亮出2件:红、蓝、白、黑、紫(绣花)的幡、伞各一对,计20件,均插在红漆葫芦座的执事架上。金银宝库、九品莲台、执幡使者、福禄寿三星、摇钱树、聚宝盆、哼哈二将、开路鬼、打道鬼、喷钱兽(独角獬)、香幡、筒幡、香伞、香亭、松狮、松亭、松八仙、松鹤鹿同春、松和合二仙等冥物沿南北墙一字排开。过街棚正对丧居门口还设了三档子妙峰山香会的火壶茶会;大鼓锣架、金漆大号,24个民族传统式的鼓手整整排了一条胡同。这里不能不临时断绝交通。地面上对此亦无不给予支持。至于前来吊唁人乘坐的汽车、马车、洋车、自行车都存放在了琉璃厂厂甸海王村公园前边临时设立的场子里。
是日,前来吊唁者达数百人之多,内外行知名者计有:余叔岩、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小翠花、周瑞安、王少楼、孙毓堃、王又荃、李洪春、计砚芬、丁水利、张春彦、谭小培、谭富英、钟鸣歧、马富禄、吴彦衡、徐霖甫、李多奎、高庆奎、王瑶卿、王凤卿、叶龙章、郝寿臣、叶盛兰、高盛麟、刘砚亭、杨韵甫、万子和、郝锦川、金达志、吴菊痴、萧振川、吴钦李、汪侠公、杨主生、张寰如、王敬五、赵砚奎、陈椿龄、于永立、迟绍峰、赵世兴等均前后莅临吊祭。
佛教寺院
由于杨氏生前崇佛信道,成为北京各大小寺院的大檀越、大功德主,且与各寺院方丈、监院等高僧结交甚密,故23处佛教寺院的方丈联合前往唪经礼忏。他们是:
一、广化寺方丈玉山;
二、圣安寺方丈宝泰;
三、善果寺方丈泽明;
四、拈花寺方丈量源;
五、华严寺方丈本容;
六、觉生寺方丈体仁;
七、潭拓寺方丈茂林;
八、嘉兴寺方丈崇辉:
九、净业寺方丈本悟;
十、观音院方丈纯山;
十一、戒台寺方丈悟修;
十二、崇效寺方丈越宗;
十三、贤良寺方丈星朗;
十四、宝通寺方丈慧证;
十五、佑圣寺方丈钟钵;
十六、广慈庵方丈慧果;
十七、香界寺方丈德福;
十八、广善寺方丈慧三;
十九、长椿寺方丈深慈;
二十、心华寺方丈通宝;
二十一、正果寺方丈宽广;
二十二、延寿寺方丈证和;
二十三、法华寺方丈学安。
集各大小寺院“黄袍”高僧唪经送圣是佛教界对亡人及其家属最高礼敬,对亡人本身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功德,若非特大的名流斋主去世,一般是绝不应酬这种佛事的。这是自民国8年以来,北京城所未有的情况。所以,为人们,尤其是为有佛教信仰的人们所景羡。
伴宿之日的法事,除23名“黄袍”以外,还有雍和宫、隆福寺、护国寺的喇嘛各13人;白云观、地安门外火神庙、和平门内吕祖阁的道士各13入;长椿寺、铁山寺、龙泉寺的和尚各13人。轮流诵经作法,凡送疏、戒食、交供、回向,经台、月台上下,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候,门前的鼓乐也“接赞”、“送赞”吹打不停,其盛况不言而喻。
由于杨氏生前交际很广,来吊者有着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所以不借重金,置办了“三面席”:一是大教席;二是同和轩的清真席;三是功德林的全素席。而且是一天早晚两顿。可谓奢矣。来宾们坐席后,将近落日,总提调发话,宣布送圣僧、道排班秩序。其具体安排是:鼓乐、番道禅、来宾、番道禅、来宾、番道禅、近亲孝属、23位大德“黄袍”。采取“花插”排列,以利观瞻,而符礼俗。廿三黄袍送圣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延寿寺街一带人山人海,几无立锥之地,近至左邻右舍的商民,远至津、保各地不远百里而来的“好事”者,都云集于杨宅丧居附近,一时万头攒动,车马为之堵塞,不能通过。人们不但是为争看各种纸扎冥物,而更主要是争看名伶的庐山真面目,而一饱眼福。
随着官鼓大乐的一棒大锣,送圣开始。杨家确是独出心裁,将一丈多高的纸扎哼、哈二将推将出来,作为开路之神(一般这乃是出殡的排场,送圣很少有这种举动)。紧跟着是纸扎的尺头桌子、四季花盆、纸制的整桌祭席、福禄寿三星、执幡使者、九品莲台、香幡、香伞、香亭均雇人擎举而行。其后为番、道、禅各三班,每班各13众,按既定“花插”而排列,来宾及捧圣的孝属间杂其间,最后是23处大小寺院的方丈,身披大黄袍,各捧手炉相送。最引人注目的是梨园行的7行7科,每科均推代表10人以上,步行送库,每人各佩一徽帜,上书:“北京梨园公会某行(或某科)代表致祭员”字样。每走过一处,必有若干观众指手划脚纷纷议论,形容不一。送圣行列出笤帚胡同西口向南,经延寿寺街、一尺大街、皈子庙、向东经观音寺、大栅栏,出东口折向南行,经前门大街至西珠市口,折向西行,至万明路折向南,直奔香厂迤南永安路,焚烧楼库等冥物。于火光冲天中礼成。
晚间,杨宅办了盛大的资度道场。番、道、禅三台焰口施食:老道的铁罐施食,三清(三位头戴五老冠的高功主法)焰口;和尚的三大士(三位头戴五佛冠的金刚上师主法)焰口:外加“地藏十王宝灯”的传灯法事。金钟法鼓,通宵达旦。观礼者百人之多。
1938年2月28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九日:杨小楼大殓举行
本日杨小楼大殓举行
杨家在出殡的前三天就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师范大学门前的大道上,亮出了一份五丈五尺长,一丈多高的64杠的大罩,罩架子上挂了红缎金线绣满“百寿图”的罩片,顶上安了80公分高的金箔罩漆的大“火焰”,罩架上盖的四角,都向外探出一个“草龙”,成为“兽头龙口”,龙口“衔”着一串编织的花穗,每绺花穗上拴着一个“荷叶帽”、八个小金葫芦和五个不同的“花拍子”。十分华贵。杠罩的四角各放置一座红漆木质的执事架,上面插了红、蓝两色不同的“拨旗”,上书“崇文门外广兴杠房”字样。大杠大罩的旁边还亮出了一付32抬的“小请儿”,即出堂用的小杠。这份大杠诚可谓富丽堂皇,气派极矣。引起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围观。
按老北京的风俗习惯,丧家一亮杠亮罩,就是即将出殡的信号。紧跟着,在杨氏殡列即将经过的要路口便道上,相继搭起了高大的路祭棚三座,一为剧场公会全体同人路祭棚,设在西珠市口当行商会门前的空地上,将由各剧院选派代表三人守候公祭。二为梨园公会全体同人路祭棚,设在第一舞台门前。三为内外行亲友联合路祭棚,设在虎坊桥京华印书局门前。这些路祭棚均为平棚起尖子,一殿式的起脊大棚,棚口均搭了素彩毗卢帽式的花牌楼,设了官鼓大乐,摆上了对儿门鼓、对锣架、对官鼓、对号筒。棚口两旁的执事架上插着四对金执事,计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各一对;四对不同图案的大旗,计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棚内正面放了披有虎皮的“如意亮轿”一乘,当做被祭奠者的灵位,前面还扎了素彩灵龛一座。前边是大型供案,上面设置了香炉、蜡扦、花筒、供碗。棚壁上挂满了挽联、匾额、挽幛、花圈、相间有不同的四季花盆,尺头桌子等纸活冥器。给人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感觉,哀戚油然而生。
杨宅即将出大殡的消息,人人奔走相告,四九城的居民,尤其是南城一带的居民都憋足了劲头等着瞧热闹,都说:“这可是一出好戏,所有的名角都要上场亮相,这张票可是千金难买!”当年,瞧大殡几乎是北京人的一种“文化娱乐”,本来,丧葬礼俗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果然,杨氏的大殡成为万人空巷之举。一般平民,一早就扶老携幼地伫立街头,那些有钱有闲人家早在殡列即将经过的地方,找个茶点铺或饭庄子的楼上,订个临窗的好座,届时居高临下,边吃边看,将这盛大宏壮的丧礼尽收眼底。
杨氏丧居前门外笤帚胡同,巷子较窄,不便直接上大杠。所以,他的灵柩被抬出丧居之后,先在门口上32人抬的“小请儿”。由孝女荣桂身穿重孝,左手打着金钩龙凤“衔”挂的引魂幡,在众多亲友、梨园界同人拥簇之下,到南新华街北头师范大学门前换升大杠。这时最前头的仪仗已经穿过西河沿,进入前门大街了。
杨氏灵柩上了大杠,扣上了一卷红缎“百寿图”的大官罩。孝女荣桂跪在拜垫上,以左手在一块糊成一套《金刚经》的沙板砖上摔了“吉祥盆”,大喊一声:“爸爸哎!”遂被搀起,全体孝属及执绋的近亲友便跟着一起高声举哀,这时,烧了一所纸扎的小四合房。被请来扬纸钱的“一撮毛”此刻大显身手,趁着纸活的火势,一连扬了三把纸钱,顿使漫天皆白,良久不能落地。有许多小孩,甚至老年人都凑过去,伸手接抢那些尚未落地的纸钱,说是用这种纸钱擦拭面部或身上的疥癣,当可霍然。此说虽然属无稽,但无意间却为丧礼壮大了声势和场面。
杨氏是汉旗人,故按民族风俗习惯用了“五半堂”的汉执事。传统的汉执事以半堂为基数,每半堂有不同三色的幡、伞6把;金执事4对至8对。再加花圈、挽联、松活,纸活、响器、僧道及执绋送殡的亲友,殡列排出足有三里地之遥,可谓壮观极矣。其殡列顺序大体上是:最前为“北京特别市梨园公会”旗帜一对。由“龙套”演员擎举开道。继之为纸糊的戴盔披甲,面目狰狞的开路鬼、打道鬼一对,各持鞭棍,立于“虎皮石”的立座上,座下有木轮,由人推之而行。纸糊的独角獬——喷钱兽一只。高七尺,走在开路鬼、打道鬼的中间。一人从“兽”后豁口里填纸钱,使之从前面口内吐出。意为替亡蓄留下买路钱。纸糊的头戴乌纱,身穿大红,左腿跃起,手举宝剑高过头顶,作斩妖姿势的“判官”,高近一丈,头顶上还飞舞着一只蝙蝠,盖为臂上一弹簧所系。松活一堂:系右安门外丰台花厂的杰作。七、八尺高的松狮子一对;一丈一的松亭一对;松鹤、松鹿(鹤鹿同春)一对;松人(和合二仙)一对。共用28人杠抬以行。纸活金童玉女,金童执黄绫幡;玉女提引炉,作接引状。由二人擎举而行。意为神佛所派的使者接引亡灵升天。纸活四季花盆,碧桃、芍药、牡丹、佛座莲、绉菊、桂花、腊梅、迎春各一盆,其盆糊成白磁状,上绘山水、人物、间有书法题诗。下支红漆木架。人夫各抱一盆以行。纸活尺头桌子,上摆金山银山(盆景)、绸缎衣料、道装云履、道坛法物、古玩陈设、文房四宝等,各二夫一抬。纸糊当年进口汽车一辆,驾驶楼内糊一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青年司机,手把方向盘。车前车后各挂一车牌,牌号为“北京147”。因杨宅电话为“南局147”,故借用于车牌。
匾额亭
京彩局以素彩扎成的“匾额亭”,古典宫殿式的顶盖,敞门,下为须弥座,座上穿以木杠,4人肩抬以行。亭内放置受吊期间各界赠送的匾额。共13座,其顺序为:1、曹锟挽;2、高凌霨挽;3、江朝宗挽;4、吴佩孚挽;5、张水淇挽;6、宁夔扬挽;7、冷家骥挽;8、北京市商会挽;9、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挽;10、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挽;11、长安大戏院董事会挽;12、北京市梨园公会挽;13、丑行同人挽。匾额就有数十方。选录如下:
一、阆苑归真——曹锟
二、广陵绝响杨伶小楼,艺术超敻,名溢京外,尤重义行,山东留京乡人,哀其永逝。请为书额惋之——吴佩孚
三、千秋绝响——高凌霨
四、声绝云璈——张水琪
五、天上人间——冷家骥
六、名闻中外——江朝宗
七、黄钟息焉——宁夔杨
八、艺术绝响——北京市商会
九、惠及灾黎——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
十、白雪谁赓——长安大戏院董事会
十一、艺术超群——北京梨园公会
十二、善容顿渺——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
十三、吾道同悲——余叔岩
十四、老成凋谢——梅兰芳
十五、成仙极乐——萧长华
十六、英名尚在——孙毓堃
十七、硕望犹存——丁跃龙
十八、寿高德重——梁仲达
十九、将星光沉——万子和、萧振川
二十、酷此胡天——安厘之
二十一、艺坛星殒——戴兰生
二十二、阆苑归真——贾兰亭
二十三、音容宛在——魏子丹
二十四、德隆望重——郝寿臣
二十五、南极星沉——李一车
二十六、典型永存——全民报社
二十七、国剧宗师——胡毓坤
二十八、犹存典型——迟月亭
二十九、果证菩提——二十三处寺院方丈
三十、天上修文——李万春
三十一、望隆山斗——张彬舫
三十二、典型失我——天津梨园公会
三十三、黄钟毁弃——庆亲王
三十四、吟啸涅盘——王守信
三十五、蓬岛归真——长安戏院张寰如
三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部——王仲锦
三十七、抱道长游——程连璞、程连璧
三十八、永护白云——白云观监院安世霖
三十九、典型宛在——永胜社同人
四十、拂袖西归——马丽华
各界赠送的挽联85幅,俱以红漆竹杆高高挑起,一夫擎举上联,一夫擎举下联,两并排对正,缓步而行。其中不乏佳作,为殡仪烘托着哀戚气氛。例如:
北京市社会局公益救济股同人挽曰:“法曲接俞谭,定场管弦推贺老;元昔协钟吕,超时歌舞媲兰陵。”
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主席胡恩元等挽曰:“天宝事那堪重论,胜朝两代承殊遇;广陵散有谁词响,梨园千载仰新声。”
北京进报社挽曰:“菊径荒凉冥漠秋郊悲泣雨;蓉城缥渺苍茫野陌帐春风。”
武田南阳挽曰:“执牛耳五十年间,昔时局阁鹓班舞罢干戚娱帝戚;攀龙颜九重天上,比日鲤庭燕寝歌残薤露怅春风。”
吴菊痴挽曰:“人曲各千秋,任教地老天荒大名永在;悲歌同一梦,忽然山颓木坏吾道其孤。”
晨报社同人挽曰:“拟垓下声容,不复举头明月夜;向江南风景,何堪回首落花时。”
齐如山挽曰:“齿德均尊,犹执恭维族谊;形神虽逝,尚留青白着乡评。”
陆秋岩挽曰:“菊坛星殒,永存典型光史页;艺人其萎,一代宗师返道山。”
挽联群后面是民族传统仪仗——汉用“五半堂”执事。
第一半堂:“锣九对儿”:四方形蓝底红边、红字的清道旗一对;四方形红边白底彩色图案的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均由头戴青荷叶帽,身穿绿驾衣的执事夫高举,缓行。虎头牌——“回避”、“肃静”牌各一对。“格漏”、粉棍、鸣锣,各一对。红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二半堂:木质金箔罩漆的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对。蓝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三半堂:木质金箔罩漆的“八宝枪”8对:金轮枪、金螺枪、金伞枪、金盖枪、金花枪、金罐枪、金鱼枪、金长枪。各一对。白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四半堂:木质金箔罩漆的金立瓜、金钺斧、金兵拳、金指掌、金卧瓜、金皮塑、金督。各一对。青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五半堂:紫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官鼓大乐一班,计13名:拉号一对;官鼓4面;唢呐、海笛、笙各一对;跟锣一面(指挥)。俱头戴去缨的清制青官帽,身穿绿驾衣,系绣着蓝寿字的白褡帛,足穿青布靴。红云缎大座伞一柄,由1人擎举,2人牵黄绸“拉幌”。清音锣鼓1班。计9名:2人抬堂鼓一面;1人敲打;4笛、2笙、1小锣、1皮鼓指挥。是为“九福班”。古典宫殿顶盖、敞门、须弥座,8人抬的彩活影亭一座,内悬杨氏画像一幅。抬夫一律头戴清制官帽,身穿白孝袍。影亭后边是两名执事夫举着名伶郝寿臣送的一对花圈(其它花圈均在殡列前边,挂在匾额亭的背后,只有郝氏送的花圈放在此处)。又,红云缎大座伞1柄,1人擎举,2人牵黄绸“拉幌”(表示为影亭、领魂轿张伞,实际上是为把二者隔开,以利观瞻)。挂着绿呢围子、青纱帘的魂轿一乘,内供杨氏灵牌,由8名穿孝的轿夫抬舁而行。又,红云缎大座伞1柄,1人擎举,2人牵黄绸“拉幌”。龙泉寺孤儿院音乐队以笙、管、笛、九音锣、铪、鼓合奏哀乐。队员均黑衣白孝带。纸扎灵人(仆役)4对:戴礼帽着长袍马褂的男管家2名;戴礼帽、着长袍青坎肩的听差2名;身穿旗袍、梳髻的中年女仆2名;戴帽头,穿灰袍,青坎肩,提篮买菜的厨师2名。均由8名穿孝的执事夫擎举而行。雍和宫的番经(喇嘛经)一班,计13人,俱穿黄袍、戴黄秋帽。徒手送殡。白云观的道经一班,计13人。俱蓝袍,加披五彩锦缎的法衣,每对一色。铃、嗡各一;铛子两对;铪子一对;法鼓一对。铁山寺的禅经(和尚经)一班,计13人,俱海青袍,加披红缎绣花偏衫。以笙、管、笛、九音锣、铪、鼓吹奏佛曲梵乐。大白雪柳12对,由头戴假抓髻,身穿白布印花小褂的男童擎举而行。
执绋送殡的绅商各界,梨园同人,杨氏生前友好,逾300余人,内有尚小云、谭富英、高庆奎、高盛麟、周瑞安、尚富霞、叶龙章、马富禄、孙毓堃、王永昌、赵砚奎、万子和、丁永利、傅德威、王又荃、李洪春、何雅秋、杨宝忠、陈椿龄、郭宝麟等,还有梨园公会七行七科代表团200余人。有的穿孝袍子,有的腰系孝带,左胸佩戴白纸菊花一朵,簇拥在孝属前后。“一撮毛”率领两名青年徒弟,各身背大串白纸钱。其身后还有一洋车,满载纸钱。路过庙宇、井台、桥梁、十字路口、路祭棚、茶桌等处,便高高扬起纸钱,表示打发“拦路鬼”,以便让杨氏的阴魂顺利通过。还有两个挎烧纸筐子的,乃是沿途烧纸打发“外祟”的。另两个人手提白布绷的拜垫,以便丧主随时向外界拜谢时,跪而叩之。二位穿孝的近亲搀扶着打幡的孝女荣桂,嗣孙续潜(即宗年)及乃婿刘砚芳,外孙刘宗杨、宗华,护灵榇前导。
孝属的后边便是64名头戴青毡荷叶帽、插着红雉翎、身穿绿驾衣的杠夫,抬着一付五丈五尺长的巨杠,上扣一卷崭新“百寿图”的大官罩。由两名穿孝的杠头,以打响尺的形式指挥前进。四角还有拉着罩上黄绸的4名杠夫。他们俱向后拽,成为一顺边的形式。杠的两侧各有4名杠夫扛着红、蓝两色的拨旗簇拥前行。杠后有25名执事夫组成的后扈(后拥),均手举木质金箔罩漆的“金执事”(古代兵器模型)5人一排,共为五排,均以湖色绸子将金执事连缀起来,表示护灵。
杨氏为梨园公会的董事长,故该会由七行七科公推代表致祭。伴宿送库时,各行、科公推代表各十人参加吊祭送圣;出殡之日则每行、科各加派代表6人,共计224人,于9时余齐集杨宅,先行参灵后,再参加执绋。行至西珠市口当行商会门前的路祭棚,全体代表将杨氏遗像请至棚内灵座上致祭后,仍继续执绋前行。剧场公会则每单位推举代表3人,由剧场公会主席郝锦川率领,在虎坊桥京华印书局门前的路祭棚内致祭。内外行亲友则在第一舞台前的路祭棚内致祭。每祭均设祭筵一桌,由主祭人上香、献爵、焚帛,再由僧道诵经品咒,异常隆重。沿途各商号、住户所设的茶桌、路祭桌约三百余处,均由以荣桂为首的孝眷一一叩首致谢。大殡经由骡马市大街、菜市口、丞相胡同,官菜园上街、自新路,过上清观,而达龙泉寺。届时,该寺两序大众均身披袈裟执香在山门前迎灵。这是对任何斋主死后来此停灵所未有过的礼仪。
因堪舆家勘测认为永定门外茔地因“方向不利”,当年不宜下葬,故暂厝陶然亭龙泉寺庙内,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C. 丁永利的事件

杨家在出殡的前三天就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师范大学门前的大道上,亮出了一份五丈五尺长,一丈多高的64杠的大罩,罩架子上挂了红缎金线绣满“百寿图”的罩片,顶上安了80公分高的金箔罩漆的大“火焰”,罩架上盖的四角,都向外探出一个“草龙”,成为“兽头龙口”,龙口“衔”着一串编织的花穗,每绺花穗上拴着一个“荷叶帽”、八个小金葫芦和五个不同的“花拍子”。十分华贵。杠罩的四角各放置一座红漆木质的执事架,上面插了红、蓝两色不同的“拨旗”,上书“崇文门外广兴杠房”字样。大杠大罩的旁边还亮出了一付32抬的“小请儿”,即出堂用的小杠。这份大杠诚可谓富丽堂皇,气派极矣。引起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围观。
按老北京的风俗习惯,丧家一亮杠亮罩,就是即将出殡的信号。紧跟着,在杨氏殡列即将经过的要路口便道上,相继搭起了高大的路祭棚三座,一为剧场公会全体同人路祭棚,设在西珠市口当行商会门前的空地上,将由各剧院选派代表三人守候公祭。二为梨园公会全体同人路祭棚,设在第一舞台门前。三为内外行亲友联合路祭棚,设在虎坊桥京华印书局门前。这些路祭棚均为平棚起尖子,一殿式的起脊大棚,棚口均搭了素彩毗卢帽式的花牌楼,设了官鼓大乐,摆上了对儿门鼓、对锣架、对官鼓、对号筒。棚口两旁的执事架上插着四对金执事,计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各一对;四对不同图案的大旗,计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棚内正面放了披有虎皮的“如意亮轿”一乘,当做被祭奠者的灵位,前面还扎了素彩灵龛一座。前边是大型供案,上面设置了香炉、蜡扦、花筒、供碗。棚壁上挂满了挽联、匾额、挽幛、花圈、相间有不同的四季花盆,尺头桌子等纸活冥器。给人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感觉,哀戚油然而生。
杨宅即将出大殡的消息,人人奔走相告,四九城的居民,尤其是南城一带的居民都憋足了劲头等着瞧热闹,都说:“这可是一出好戏,所有的名角都要上场亮相,这张票可是千金难买!”当年,瞧大殡几乎是北京人的一种“文化娱乐”,本来,丧葬礼俗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果然,杨氏的大殡成为万人空巷之举。一般平民,一早就扶老携幼地伫立街头,那些有钱有闲人家早在殡列即将经过的地方,找个茶点铺或饭庄子的楼上,订个临窗的好座,届时居高临下,边吃边看,将这盛大宏壮的丧礼尽收眼底。
杨氏丧居前门外笤帚胡同,巷子较窄,不便直接上大杠。所以,他的灵柩被抬出丧居之后,先在门口上32人抬的“小请儿”。由孝女荣桂身穿重孝,左手打着金钩龙凤“衔”挂的引魂幡,在众多亲友、梨园界同人拥簇之下,到南新华街北头师范大学门前换升大杠。这时最前头的仪仗已经穿过西河沿,进入前门大街了。
杨氏灵柩上了大杠,扣上了一卷红缎“百寿图”的大官罩。孝女荣桂跪在拜垫上,以左手在一块糊成一套《金刚经》的沙板砖上摔了“吉祥盆”,大喊一声:“爸爸哎!”遂被搀起,全体孝属及执绋的近亲友便跟着一起高声举哀,这时,烧了一所纸扎的小四合房。被请来扬纸钱的“一撮毛”此刻大显身手,趁着纸活的火势,一连扬了三把纸钱,顿使漫天皆白,良久不能落地。有许多小孩,甚至老年人都凑过去,伸手接抢那些尚未落地的纸钱,说是用这种纸钱擦拭面部或身上的疥癣,当可霍然。此说虽然属无稽,但无意间却为丧礼壮大了声势和场面。
杨氏是汉旗人,故按民族风俗习惯用了“五半堂”的汉执事。传统的汉执事以半堂为基数,每半堂有不同三色的幡、伞6把;金执事4对至8对。再加花圈、挽联、松活,纸活、响器、僧道及执绋送殡的亲友,殡列排出足有三里地之遥,可谓壮观极矣。其殡列顺序大体上是:最前为“北京特别市梨园公会”旗帜一对。由“龙套”演员擎举开道。继之为纸糊的戴盔披甲,面目狰狞的开路鬼、打道鬼一对,各持鞭棍,立于“虎皮石”的立座上,座下有木轮,由人推之而行。纸糊的独角獬——喷钱兽一只。高七尺,走在开路鬼、打道鬼的中间。一人从“兽”后豁口里填纸钱,使之从前面口内吐出。意为替亡蓄留下买路钱。纸糊的头戴乌纱,身穿大红,左腿跃起,手举宝剑高过头顶,作斩妖姿势的“判官”,高近一丈,头顶上还飞舞着一只蝙蝠,盖为臂上一弹簧所系。松活一堂:系右安门外丰台花厂的杰作。七、八尺高的松狮子一对;一丈一的松亭一对;松鹤、松鹿(鹤鹿同春)一对;松人(和合二仙)一对。共用28人杠抬以行。纸活金童玉女,金童执黄绫幡;玉女提引炉,作接引状。由二人擎举而行。意为神佛所派的使者接引亡灵升天。纸活四季花盆,碧桃、芍药、牡丹、佛座莲、绉菊、桂花、腊梅、迎春各一盆,其盆糊成白磁状,上绘山水、人物、间有书法题诗。下支红漆木架。人夫各抱一盆以行。纸活尺头桌子,上摆金山银山(盆景)、绸缎衣料、道装云履、道坛法物、古玩陈设、文房四宝等,各二夫一抬。纸糊当年进口汽车一辆,驾驶楼内糊一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青年司机,手把方向盘。车前车后各挂一车牌,牌号为“北京147”。因杨宅电话为“南局147”,故借用于车牌。
京彩局以素彩扎成的“匾额亭”,古典宫殿式的顶盖,敞门,下为须弥座,座上穿以木杠,4人肩抬以行。亭内放置受吊期间各界赠送的匾额。共13座,其顺序为:1、曹锟挽;2、高凌霨挽;3、江朝宗挽;4、吴佩孚挽;5、张水淇挽;6、宁夔扬挽;7、冷家骥挽;8、北京市商会挽;9、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挽;10、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挽;11、长安大戏院董事会挽;12、北京市梨园公会挽;13、丑行同人挽。匾额就有数十方。选录如下:
一、阆宛归真——曹锟
二、广陵绝响杨伶小楼,艺术超敻,名溢京外,尤重义行,山东留京乡人,哀其永逝。请为书额惋之——吴佩孚
三、千秋绝响——高凌霨
四、声绝云璈——张水琪
五、天上人间——冷家骥
六、名闻中外——江朝宗
七、黄钟息焉——宁夔杨
八、艺术绝响——北京市商会
九、惠及灾黎——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
十、白雪谁赓——长安大戏院董事会
十一、艺术超群——北京梨园公会
十二、善容顿渺——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
十三、吾道同悲——余叔岩
十四、老成凋谢——梅兰芳
十五、成仙极乐——萧长华
十六、英名尚在——孙毓堃
十七、硕望犹存——丁跃龙
十八、寿高德重——梁仲达
十九、将星光沉——万子和、萧振川
二十、酷此胡天——安厘之
二十一、艺坛星殒——戴兰生
二十二、阆苑归真——贾兰亭
二十三、音容宛在——魏子丹
二十四、德隆望重——郝寿臣
二十五、南极星沉——李一车
二十六、典型永存——全民报社
二十七、国剧宗师——胡毓坤
二十八、犹存典型——迟月亭
二十九、果证菩提——二十三处寺院方丈
三十、天上修文——李万春
三十一、望隆山斗——张彬舫
三十二、典型失我——天津梨园公会
三十三、黄钟毁弃——庆亲王
三十四、吟啸涅盘——王守信
三十五、蓬岛归真——长安戏院张寰如
三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部——王仲锦
三十七、抱道长游——程连璞、程连璧
三十八、永护白云——白云观监院安世霖
三十九、典型宛在——永胜社同人
四十、拂袖西归——马丽华

D. 梦见死人的纸扎鹤

做梦是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要是不是白天想太多,就是您的睡眠不是很好,注意休息,就会改善,有信仰是可以的,别迷信就可以了,帮到你希望采纳,谢谢

E. 迟月亭的杨小楼大殓举行

1938年2月28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九日:杨小楼大殓举行
本日杨小楼大殓举行。
杨家在出殡的前三天就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师范大学门前的大道上,亮出了一份五丈五尺长,一丈多高的64杠的大罩,罩架子上挂了红缎金线绣满“百寿图”的罩片,顶上安了80公分高的金箔罩漆的大“火焰”,罩架上盖的四角,都向外探出一个“草龙”,成为“兽头龙口”,龙口“衔”着一串编织的花穗,每绺花穗上拴着一个“荷叶帽”、八个小金葫芦和五个不同的“花拍子”。十分华贵。杠罩的四角各放置一座红漆木质的执事架,上面插了红、蓝两色不同的“拨旗”,上书“崇文门外广兴杠房”字样。大杠大罩的旁边还亮出了一付32抬的“小请儿”,即出堂用的小杠。这份大杠诚可谓富丽堂皇,气派极矣。引起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围观。
按老北京的风俗习惯,丧家一亮杠亮罩,就是即将出殡的信号。紧跟着,在杨氏殡列即将经过的要路口便道上,相继搭起了高大的路祭棚三座,一为剧场公会全体同人路祭棚,设在西珠市口当行商会门前的空地上,将由各剧院选派代表三人守候公祭。二为梨园公会全体同人路祭棚,设在第一舞台门前。三为内外行亲友联合路祭棚,设在虎坊桥京华印书局门前。这些路祭棚均为平棚起尖子,一殿式的起脊大棚,棚口均搭了素彩毗卢帽式的花牌楼,设了官鼓大乐,摆上了对儿门鼓、对锣架、对官鼓、对号筒。棚口两旁的执事架上插着四对金执事,计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各一对;四对不同图案的大旗,计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棚内正面放了披有虎皮的“如意亮轿”一乘,当做被祭奠者的灵位,前面还扎了素彩灵龛一座。前边是大型供案,上面设置了香炉、蜡扦、花筒、供碗。棚壁上挂满了挽联、匾额、挽幛、花圈、相间有不同的四季花盆,尺头桌子等纸活冥器。给人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感觉,哀戚油然而生。
杨宅即将出大殡的消息,人人奔走相告,四九城的居民,尤其是南城一带的居民都憋足了劲头等着瞧热闹,都说:“这可是一出好戏,所有的名角都要上场亮相,这张票可是千金难买!”当年,瞧大殡几乎是北京人的一种“文化娱乐”,本来,丧葬礼俗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果然,杨氏的大殡成为万人空巷之举。一般平民,一早就扶老携幼地伫立街头,那些有钱有闲人家早在殡列即将经过的地方,找个茶点铺或饭庄子的楼上,订个临窗的好座,届时居高临下,边吃边看,将这盛大宏壮的丧礼尽收眼底。
杨氏丧居前门外笤帚胡同,巷子较窄,不便直接上大杠。所以,他的灵柩被抬出丧居之后,先在门口上32人抬的“小请儿”。由孝女荣桂身穿重孝,左手打着金钩龙凤“衔”挂的引魂幡,在众多亲友、梨园界同人拥簇之下,到南新华街北头师范大学门前换升大杠。这时最前头的仪仗已经穿过西河沿,进入前门大街了。
杨氏灵柩上了大杠,扣上了一卷红缎“百寿图”的大官罩。孝女荣桂跪在拜垫上,以左手在一块糊成一套《金刚经》的沙板砖上摔了“吉祥盆”,大喊一声:“爸爸哎!”遂被搀起,全体孝属及执绋的近亲友便跟着一起高声举哀,这时,烧了一所纸扎的小四合房。被请来扬纸钱的“一撮毛”此刻大显身手,趁着纸活的火势,一连扬了三把纸钱,顿使漫天皆白,良久不能落地。有许多小孩,甚至老年人都凑过去,伸手接抢那些尚未落地的纸钱,说是用这种纸钱擦拭面部或身上的疥癣,当可霍然。此说虽然属无稽,但无意间却为丧礼壮大了声势和场面。
杨氏是汉旗人,故按民族风俗习惯用了“五半堂”的汉执事。传统的汉执事以半堂为基数,每半堂有不同三色的幡、伞6把;金执事4对至8对。再加花圈、挽联、松活,纸活、响器、僧道及执绋送殡的亲友,殡列排出足有三里地之遥,可谓壮观极矣。其殡列顺序大体上是:最前为“北京特别市梨园公会”旗帜一对。由“龙套”演员擎举开道。继之为纸糊的戴盔披甲,面目狰狞的开路鬼、打道鬼一对,各持鞭棍,立于“虎皮石”的立座上,座下有木轮,由人推之而行。纸糊的独角獬——喷钱兽一只。高七尺,走在开路鬼、打道鬼的中间。一人从“兽”后豁口里填纸钱,使之从前面口内吐出。意为替亡蓄留下买路钱。纸糊的头戴乌纱,身穿大红,左腿跃起,手举宝剑高过头顶,作斩妖姿势的“判官”,高近一丈,头顶上还飞舞着一只蝙蝠,盖为臂上一弹簧所系。松活一堂:系右安门外丰台花厂的杰作。七、八尺高的松狮子一对;一丈一的松亭一对;松鹤、松鹿(鹤鹿同春)一对;松人(和合二仙)一对。共用28人杠抬以行。纸活金童玉女,金童执黄绫幡;玉女提引炉,作接引状。由二人擎举而行。意为神佛所派的使者接引亡灵升天。纸活四季花盆,碧桃、芍药、牡丹、佛座莲、绉菊、桂花、腊梅、迎春各一盆,其盆糊成白磁状,上绘山水、人物、间有书法题诗。下支红漆木架。人夫各抱一盆以行。纸活尺头桌子,上摆金山银山(盆景)、绸缎衣料、道装云履、道坛法物、古玩陈设、文房四宝等,各二夫一抬。纸糊当年进口汽车一辆,驾驶楼内糊一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青年司机,手把方向盘。车前车后各挂一车牌,牌号为“北京147”。因杨宅电话为“南局147”,故借用于车牌。 京彩局以素彩扎成的“匾额亭”,古典宫殿式的顶盖,敞门,下为须弥座,座上穿以木杠,4人肩抬以行。亭内放置受吊期间各界赠送的匾额。共13座,其顺序为:1、曹锟挽;2、高凌霨挽;3、江朝宗挽;4、吴佩孚挽;5、张水淇挽;6、宁夔扬挽;7、冷家骥挽;8、北京市商会挽;9、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挽;10、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挽;11、长安大戏院董事会挽;12、北京市梨园公会挽;13、丑行同人挽。匾额就有数十方。选录如下:
一、阆宛归真——曹锟
二、广陵绝响杨伶小楼,艺术超敻,名溢京外,尤重义行,山东留京乡人,哀其永逝。请为书额惋之——吴佩孚
三、千秋绝响——高凌霨
四、声绝云璈——张水琪
五、天上人间——冷家骥
六、名闻中外——江朝宗
七、黄钟息焉——宁夔杨
八、艺术绝响——北京市商会
九、惠及灾黎——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
十、白雪谁赓——长安大戏院董事会
十一、艺术超群——北京梨园公会
十二、善容顿渺——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
十三、吾道同悲——余叔岩
十四、老成凋谢——梅兰芳
十五、成仙极乐——萧长华
十六、英名尚在——孙毓堃
十七、硕望犹存——丁跃龙
十八、寿高德重——梁仲达
十九、将星光沉——万子和、萧振川
二十、酷此胡天——安厘之
二十一、艺坛星殒——戴兰生
二十二、阆苑归真——贾兰亭
二十三、音容宛在——魏子丹
二十四、德隆望重——郝寿臣
二十五、南极星沉——李一车
二十六、典型永存——全民报社
二十七、国剧宗师——胡毓坤
二十八、犹存典型——迟月亭
二十九、果证菩提——二十三处寺院方丈
三十、天上修文——李万春
三十一、望隆山斗——张彬舫
三十二、典型失我——天津梨园公会
三十三、黄钟毁弃——庆亲王
三十四、吟啸涅盘——王守信
三十五、蓬岛归真——长安戏院张寰如
三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部——王仲锦
三十七、抱道长游——程连璞、程连璧
三十八、永护白云——白云观监院安世霖
三十九、典型宛在——永胜社同人
四十、拂袖西归——马丽华 各界赠送的挽联85幅,俱以红漆竹杆高高挑起,一夫擎举上联,一夫擎举下联,两并排对正,缓步而行。其中不乏佳作,为殡仪烘托着哀戚气氛。例如:
北京市社会局公益救济股同人挽曰:“法曲接俞谭,定场管弦推贺老;元昔协钟吕,超时歌舞媲兰陵。”
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主席胡恩元等挽曰:“天宝事那堪重论,胜朝两代承殊遇;广陵散有谁词响,梨园千载仰新声。”
北京进报社挽曰:“菊径荒凉冥漠秋郊悲泣雨;蓉城缥渺苍茫野陌帐春风。”
武田南阳挽曰:“执牛耳五十年间,昔时局阁鹓班舞罢干戚娱帝戚;攀龙颜九重天上,比日鲤庭燕寝歌残薤露怅春风。”
吴菊痴挽曰:“人曲各千秋,任教地老天荒大名永在;悲歌同一梦,忽然山颓木坏吾道其孤。”
晨报社同人挽曰:“拟垓下声容,不复举头明月夜;向江南风景,何堪回首落花时。”
齐如山挽曰:“齿德均尊,犹执恭维族谊;形神虽逝,尚留青白着乡评。”
陆秋岩挽曰:“菊坛星殒,永存典型光史页;艺人其萎,一代宗师返道山。” 挽联群后面是民族传统仪仗——汉用“五半堂”执事。
第一半堂:“锣九对儿”:四方形蓝底红边、红字的清道旗一对;四方形红边白底彩色图案的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均由头戴青荷叶帽,身穿绿驾衣的执事夫高举,缓行。虎头牌——“回避”、“肃静”牌各一对。“格漏”、粉棍、鸣锣,各一对。红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二半堂:木质金箔罩漆的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对。蓝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三半堂:木质金箔罩漆的“八宝枪”8对:金轮枪、金螺枪、金伞枪、金盖枪、金花枪、金罐枪、金鱼枪、金长枪。各一对。白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四半堂:木质金箔罩漆的金立瓜、金钺斧、金兵拳、金指掌、金卧瓜、金皮塑、金督。各一对。青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五半堂:紫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孝属的后边便是64名头戴青毡荷叶帽、插着红雉翎、身穿绿驾衣的杠夫,抬着一付五丈五尺长的巨杠,上扣一卷崭新“百寿图”的大官罩。由两名穿孝的杠头,以打响尺的形式指挥前进。四角还有拉着罩上黄绸的4名杠夫。他们俱向后拽,成为一顺边的形式。杠的两侧各有4名杠夫扛着红、蓝两色的拨旗簇拥前行。杠后有25名执事夫组成的后扈(后拥),均手举木质金箔罩漆的“金执事”(古代兵器模型)5人一排,共为五排,均以湖色绸子将金执事连缀起来,表示护灵。
杨氏为梨园公会的董事长,故该会由七行七科公推代表致祭。伴宿送库时,各行、科公推代表各十人参加吊祭送圣;出殡之日则每行、科各加派代表6人,共计224人,于9时余齐集杨宅,先行参灵后,再参加执绋。行至西珠市口当行商会门前的路祭棚,全体代表将杨氏遗像请至棚内灵座上致祭后,仍继续执绋前行。剧场公会则每单位推举代表3人,由剧场公会主席郝锦川率领,在虎坊桥京华印书局门前的路祭棚内致祭。内外行亲友则在第一舞台前的路祭棚内致祭。每祭均设祭筵一桌,由主祭人上香、献爵、焚帛,再由僧道诵经品咒,异常隆重。沿途各商号、住户所设的茶桌、路祭桌约三百余处,均由以荣桂为首的孝眷一一叩首致谢。大殡经由骡马市大街、菜市口、丞相胡同,官菜园上街、自新路,过上清观,而达龙泉寺。届时,该寺两序大众均身披袈裟执香在山门前迎灵。这是对任何斋主死后来此停灵所未有过的礼仪。
因堪舆家勘测认为永定门外茔地因“方向不利”,当年不宜下葬,故暂厝陶然亭龙泉寺庙内,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F. 白事的纸活鹤与狮子分逝者男用女用吗

对于生活中白事的使用道具。男人和女人之间用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讲究的。通常来说狮子是男的用的。

G. 人死之后有什么讲究请详细说一下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当地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当地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蚂很多,俗以为是“黑头孝子冲的结果”。

“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

“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过去当地土葬除了官绅,一般不用砖石。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规格也随之升级。现在,“穿堂窑子”大都用砖箍,俗称“砖箍墓”。还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时,就箍好了墓。一则为老人去世后,有备不忙;二则让老人看一看自己殁后的“居屋”,以表儿女孝心。

当地人“打墓”还有许多讲究:一是“阴阳”先生定好的穴位、钉好的木橛、划好的开挖线,任何人不得移动或修改。二是打墓时间的长短,以灵柩在家停放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自“吉日”破土动工后,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须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如果灵柩停放时间短,很紧迫,那打墓人就得风雨不避,日夜去干,绝不能误了下葬时辰。三是打墓人都是亲邻相帮,一般不雇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尽力款待。过去,每当吃饭孝子都要“以跪伴食,无命不起,直至食终”。如果时间紧迫,饭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饭以食完不剩为好,万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讳带回家中。现在,孝子“以跪伴食”的习俗已废止。但是,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磕头示敬,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

盛碱

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人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当地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就是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碱”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接着,请人书写“铭族”,当地俗叫“主族”。所谓“主族”,就是在7尺长、2.5尺宽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女的其评语叫“闺评”。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主旌”最好是请当地名人领衔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主旌”虽然写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为什么要写“主旌”?因为死者“入殓”后,其形貌已不可见,故用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当地丧事有的将“主旌”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时,取掉题写者姓名,展盖于柩上,与死者一起埋葬。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帐慢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上“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还有“七星剑”、“十二件”等名堂。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当地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白马素车愁人梦,青天碧海怅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悲音难挽流云驻,哭声相随野鹤飞。”“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旌飘户外含孝意,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总之,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白茫茫、凄惨惨的丧事气氛。

出子

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是当地约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当地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弄得丧事混乱,家族不睦。“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尽一致,一般写法如下:

讣闻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X府君讳XX(女性则写:显妣X府X孺人)。距生于XX年XX月XX日,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积劳成疾,在本宅寿终正寝,享年X十又X岁,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尊礼成服,承严(慈)命兹定于X月X日开奠,X月X日X时扶灵柩安葬X处哀此讣闻。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齐衰期服孙XXX泣血稽首

齐衰五月曾孙XXX技泪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泪稽首

麻服侄孙XXX拭泪稽首

所谓“成服”,就是在“出子”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详见第二章第五节),拄起哭丧棍(俗称“哭棍”,即柳枝缠上牙状的白纸条,),满院一片白。“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备,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殡。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按旧礼要求,不洗脸,不剃头,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得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这种旧礼,现在多已废止,但守丧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袭。

“出子”时,所有孝子要到齐,娘舅家人要在场,女婿、外甥及至亲也要参加。吹着唢呐,奏起鼓乐,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随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门以外,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出子”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大就越体面,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儿孙满堂,家族人多势众,所以,民间对“出子”的礼仪非常重视。

请主

实际上是请“陪客”,但当地人却叫“请主”。就是在开吊祭奠的前一日下午,把“五服’之内先于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灵”请回来,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礼。男死请“兄、弟”,女死请“妯娌”,男女不能混请。“请主”时,前有鼓乐吹打,孝子列队跟随。请谁,谁的长子抱其“牌位”领头烧纸,坟头在的在坟上烧,坟头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烧纸。吹吹打打,满坳转悠,也有向村邻宣告第二天开吊祭奠的意思。“请”完回到自家大门上,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后回到灵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灵牌”为中心,分左右、按长幼雁翅形摆放停当。接着磕头烧纸、献饭,好让他(她)们一起“吃、喝”。

“请主”完了之后,女婿、外甥或儿子向死者献羊,俗叫“领羊”(也有提前“领”的)。“领羊”就是把绵羯羊拉到灵前,赞礼者面向灵堂高喊:"x x献羊者名字),给你领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后还说:“抖毛大领。”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动,就算是死者“领了”,拉出去宰杀作席场,第二天待客。为什么给死者“领羊”?有的说是送给死者在阴间当马骑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食用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驮钱的。人们各有自己的理解,没有什么定论。

开吊

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设席待客祭奠。所谓“开吊”也有公开祭奠的意思。当地俗称“来客”或简称“奠”、“吊”。此日来客最多,也是丧事的高潮。

当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烧纸,“执客”动手,在大门以外“出纸”。当地人把这种“纸”叫“大纸”,是由“纸活匠”用各种色纸(以白纸为主),凿刻出金钱、花纹等图案,用苇子作骨架,扎成亭台楼阁模样,然后粘糊串连成筒状长条形,外加纸质旗蟠飘带,吊挂在两丈左右的高杆上。其简繁由丧家自定。“出纸”有扬幡招魂、招回死者灵魂享受祭奠的意思。

“出纸”毕,接着是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给亡灵献饭。献饭时,还要把丧事中杀了猪的猪头都献上。来客一看祭桌上的猪头,就会知道过丧事杀了几口猪。

当日,亲朋邻里陆续前来祭奠,丧家大门外设“礼桌”、“礼簿”,有人专门登记来客和礼品,俗叫“上礼”。凡有来客都鼓乐齐奏,热情欢迎,有“知客”专职接客。客人先在“礼桌”“上礼”,再到灵前烧纸奠酒。礼品中若有“名人”题写的匾幛之类,要在赞礼人的带领下,乐队前行,孝子列队随后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来,丧事奏乐除了唢呐以外,又引了西洋鼓号,就显得更加壮观、庄重、气派。

来客祭奠多赠“烧纸”、贡香、台蜡、纸活、礼馍、现金(俗称“奠仪”)等;至亲也有送恭旌、灵条子(布料上面贴上悼词)、挽联的;还有敬献花圈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政府提倡“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丧事规模上有所升温,攀比之势蔓延。许多人以丧事匾、幛多为荣。不管谁死了,生前德业如何,“行情”送礼的人们都要凑在一起,请有“职衔”的人挂名题词,制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滥、俗之嫌。

来客在灵前烧纸奠酒后,就有人散给他们“孝纱”,以作佩戴。接着由总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们人席就餐。不参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亲友,饭后即可向丧主告别离去。

祭礼

丧事应当过几天,在当地没有定则。一是根据“阴阳”先生推算选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据丧家的筹备情况定;三是根据时令季节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丧事过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过去,还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动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习俗,就是把灵柩用土蟹砌埋起来存放,等待吉日吉时再过事埋葬。

当地丧事大体分为普通事、官宾事、加祭事三种类型。普通事无主官、土官、礼宾,有少数吹手吹奏唢呐即可。不行“点主”礼,仅跪草守灵,烧纸奠酒,接待来客祭奠而已。官宾事乐队庞大,礼节复杂,耗费极大,惟富有人家才能办得起。要请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礼宾四人,着旧式袍服,戴旧式礼帽。分别有祭墓志铭、祭大木、行家祭礼(即“三献礼”)、“点主”礼,还有墓前“祭后土”等等仪式。每举行一项仪式都须鼓乐齐奏,呼叫赞礼,三拜九叩,读文祭告。过去,有些丧家还请和尚、道人诵经“打醮”,超度亡灵。加祭事(也叫“追祭”)就是过去因家贫或其他原因,觉得父母葬礼不隆,后来儿孙发了财,选择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择“风水”改葬、迁坟(俗称“翻埋”)。其形式可以按普通事过,也可以按官宾事过,主要是祭奠亡灵,缅怀老人生前对本人的恩德,宣读哀词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为自己扬名夸富,也叫给老人“补心”。

那么,什么叫“点主”?

人死了以后,儿孙们就要为他(她)们制作、书写牌位和灵牌,牌位用于后来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制作的),父母牌位(柏木)放在一个木质带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楼”。据说,源于《二十四孝》中“丁兰刻水重行孝”的故事。灵牌是标志死者灵柩,并随灵柩一起埋葬。特别禁忌灵牌和牌位放在一处或互相见面。

有的在牌位背面还简要写上死者生卒时间和行述。当地讲究的是,“牌位”上书写亡人姓氏名讳的一行字,必须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这两个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说这一行字的字数必须是6或7、11、12、16、17字,余类推。

“点主”是官宾事中的一项仪式,其过程是这样的:将“主官”事先安排在邻居家中(假称“公馆”),孝子列队由赞礼人带领,鼓乐细吹细打,到“主官”门前乐奏三遍,“主官”出门行上路礼,事先安排人扮作“八抬大轿”状,两侧举着“肃静回避”牌和芭蕉扇、四面彩旗,鸣锣开道,缓缓前行。作“主官”的文质彬彬、慢条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声噼啪,鼓乐伴行,后面有一人烧纸,一人撒五谷杂粮和“纸钱”,叫做“打散钱”。十字路口要安排一名假扮的贫苦百姓拦轿“告状”。回到灵前,乐人三次“报鼓”;厨师用一块红纸包一方块猪肉献给“主官”叫“献印”,“主官”均给他们赏钱。厨师领赏之后还要说:“祝老爷高升再高升!”等吉利话,然后“点主”。因为牌位上或家谱、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写妥,只有“神”字缺最后一竖,“主”字先不写一点,行点“主”礼时,由“主官”用毛笔蘸上朱砂红去完成。赞礼人拖长声音高喊:“通一神!”“主官”便补写“神”字一竖;接着高喊:“点一主!’,再补写“主’,字一点,统称“通神点主’,。“点主”后,一些人还让“主官”给小孩印堂虱个红点,以图吉利。行“点主”礼的目的在于借助“官威”点化亡灵,使其在阴间有体面、显神通,更好地保枯后人。

以上一些迷信虚妄、故弄玄虚的繁文褥节,如今多已废除,但悼念祭奠,磕头烧纸,穿白戴孝仍是葬事的主体。

等等 太多了

H. 白事的纸活鹤与狮子分男的用和女人用吗

我跟同事说一下,他们都是可以进行相互通用的,所以说这种情况肯定是可以相互使用的。

I. 家中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