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书法字体总共有哪几种
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1)行楷体字图片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第一,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第二,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第三,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第四,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第五,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㈡ 楷书分哪几种
1─2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出现过10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楷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大楷,指用毛笔书写的较大的楷体字。语出元 郑杓 《衍极·学书次第之图》:“大楷:《中兴颂》、《东方朔碑》、《万安桥记》。”
(2)行楷体字图片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楷书在古代又称正书。“正书”一词的由来,最早可见于宋代的《宣和书谱》。“正书”和“真书”同音。“正”字从“止”从“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极,不偏不倚,止于最好的地步的意思。英文等西方文字的“Regular script”等词组也系从“正书”一词翻译而来。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㈢ 楷书可以分为哪几种
楷书按其书写特点的不同,可分为魏碑和唐碑两大类。魏碑多出自南北朝时期无名书家的碑刻;唐碑为唐代书家所书。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最着名的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书体分别被称为欧体、褚体、颜体、柳体,深受人们的推崇和追慕,对后世影响极大。
行书体,创始于汉末,是介于草书和正措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象草书那样变化多端,也不象楷体那样端正。它既取草书的流动活泼之长,又取楷书的结体严谨和整齐之美。正如《艺概》所说:“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其真草兼得其中。其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的行笔速度稍快,点画间出现了相连带的牵丝、楷书中书写成方角的地方,行书中有的则变成弧线和圆角。正因为行书兼有楷、草二种书体之长,因而从其创始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成了应用最广泛的书体。
㈣ 书法的字体有几种 图片
篆书,这种字体有可以分为小篆,大篆以及甲骨文。对于甲骨文这种文字,它的历史比较久远了,距今有3000年的历史,是运用比较早的一种文字,而且主要在占卜的时候用。在甲骨文的笔法中,直线比较多,字体非常的瘦直,起笔的时候有尖笔,圆笔,也有方笔等形式。大篆主要指的是籀文,金文,六国文字,它们具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特点。小篆也被叫做秦篆,这是因为在秦国时期特有的文字,同时也是大篆的一种简化的形式,它的特点是整体比较均匀而且非常整齐,字体与籀文比起来容易写出来。
隶书,也叫做汉隶。它属于汉字中比较常见而且庄重类型的字体,在进行书写时,整体稍微有些宽扁,主要写横时要长一些,直要写的短一点,感觉像是长方形。隶书是在秦朝兴起的,当时是程邈整理的,而在东汉的时候这种字体被应用的非常广泛。而且它在书法领域中还被称为汉隶唐楷。
草书,出现这种字体主要是为了方便书写。草书开始于汉代初期,这种字体的特点就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书写,也不用顾及隶书的书写规则,只需要无拘无束的去表现,这样的字体就被称为草书。
行书,它是源于楷书,可以说是楷书的创新,主要是存在于楷书与草书中间的字体。出现这种字体是为了能够解决楷书在写的时候速度慢,而草书写的时候又不容易辨认,因此才会出现这种字体。行在这里的意思是行走,所以行书整体整体直观不会同草书一样潦草,同时也不会与楷书一样端正。对于它的本质是在楷书方面进行草化而对于草书时是进行楷化。如果进行书写时楷化的形式比草法多就叫行楷,但草法比楷化多就被叫做行草。
楷书,这种书法也被叫做正书,真书,正楷。这种书法形式是通过程邈在创立隶书之后逐渐的变化而形成,比以前的任何字体趋向简单,横比较平竖很直。此书法开始时间是在汉末,而且一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可以说经久不衰。楷书的书写遵守汉隶规律的法度,但是却是追求字体的整体美,而且在汉末以及三国的时代,这种字体又逐渐向严整的方向发展。楷书主要的特点就是书写比较规整,是所有字体中比较正规的一种字体,因此现在还在使用这种字体。
中国的书法文字蕴含中国的文化,是我们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多练习书法就可以感受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㈤ 毛笔书法有几种字体
毛笔书法现在一共有五种书体,即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楷书体和行书体六种书体书法。
一、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篆书是最有内涵的,同样写起来也是最难的。一幅名家的篆书作品,挂在墙上是,它是在动的。它起源很早,在书写的更迭之中,逐渐被人舍弃,但它依然用哪种深邃的内涵,灵动的线条表达古典的美,内心的美。
二、隶书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在篆书之后,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书体。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隶书有着自己独有的思想性,用柔美的笔画,严谨的章法,严肃但不死板,方直但不生硬。有思想,有内涵。
三、草书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草书是中国书体简化的极端,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
四、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以宋代的最为着名,有米芾、苏轼、蔡襄黄庭坚等。行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代表作中最着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书的出现是书写简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结果。
五、楷书
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是我国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书体。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着名书家有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书一般作为入门书体,其上可追篆隶,下可及行草,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5)行楷体字图片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毛笔书法用笔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
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毛笔书法
㈥ 汉字的字体有哪几种 有图片示例吗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几种,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始于殷商时期。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7、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8、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㈦ 楷书是常见的字体,四大楷体分别指的是什么
首先四大楷体分别指的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其次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于简化,讲究横平竖直。当今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上以楷书着称的四位书法家的总称,下面我们就一起说说这四大家的伯分仲秋。
其也是离我们生活年代最近的一个书法家,部分人会认为其作品有些柔弱,其实他与其他三大家来说赵孟頫更加突出了隋唐风骨,尤其是万年佳作更加让人称叹不已。古话说得好:字如其人,一点也不引喻失义。这四大书法家彰显出了不同阶段的空间美,首先通过字形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变化,同时个人感觉我们应该多涉猎一些古代的文人雅卷,为我们自己的生活多一份精彩。我们也可以领略书法带给我们的乐趣。
㈧ 书法字体有哪些图片
分类方法不同:
1、按书写工具分:硬笔书法、软比书法
2、按字体分:甲骨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行楷、行草
3、按书法家分:欧体、颜体、赵体、柳体、瘦金体……
首先颜筋柳骨都是楷书
王羲之是行书代表
行书有行楷行草之分
牵丝是行书的特点,就是字字之间有很细很细的笔墨连接,和楷书相比楷书中几个凸显齐整的地方行书都予以了代替,点画以露锋入纸,以欤侧代替平整,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圆转代替方折
我们说欧体指的是欧阳询不是欧阳修
柳体是柳公权不是柳永
颜体是方正茂密横轻竖重雄强圆厚气势磅礴庄严雄浑的
草书是很连绵的
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未。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㈨ 行书包括哪些字体楷书呢
书法书体分五种。行书是其中一种,其他四种是楷书(又称正书、真书);草书;隶书;篆书。
所以你说行书包括哪些字体是矛盾的,你可能问的是行书有哪些流派,即有代表性的书家风格,书法史上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主要行书派系有王羲之父子、苏轼、黄庭坚、米芾、杨凝式、赵孟頫、王铎、郑板桥等。
楷书始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隋唐。最主要的流派有三国的楷书之祖--钟繇;唐楷中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魏碑中的张玄墓志、张猛龙墓志、元氏墓志、龙门二十品等;瘦金体、赵体等。
隶书在东汉后期最鼎盛,代表作品很多,最着名的有方劲古朴的张迁碑;飘逸清秀的曹全碑、孔宙碑;端庄凝练的礼器碑、史晨碑;遒劲宽博的乙瑛碑;奇纵恣肆的石门颂、西狭颂;敦厚雄浑的衡方碑等。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分为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古文。小篆又称秦篆,为秦丞相李斯所作,最着名的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