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藏族佛像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牛排烧烤背景图片大全 2025-08-15 18:25:01
电脑微信图片另外保存 2025-08-15 18:04:15

藏族佛像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5-05 20:14:09

⑴ 藏式佛像的四个特征及其典型佛像

藏传佛教佛像的基本特征:

1、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时代特征不甚明显藏传佛教的匠师们,造像必须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规格制作佛像。按照固定的程度重复的制作,难免是千佛一面,工匠的创作灵感只有体现在佛像的工艺与技巧上。

所以造像在形式上变化的比较慢,一种样式它也可能延续几个世纪,但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所以在辨别佛像的年代时,看不到明显的时代特征。

2、无字像多,有字像少见。藏传佛教佛像,几乎没有纪年与题款,即使有也大多为六字真言、咒语,更罕有藏文纪年。在元、明、清时期,内地塑造的佛像中,偶尔可见汉文题款。

现存于世的佛像大多数都是在50百米以下的造像,较为珍贵的早期佛像大多数只有十几厘米甚至几厘米,其原因是小型佛像便于保存和携带。

3、汉地佛像断代的依据是时代特征,藏传佛像断代依据是区域风格。国外的工匠们长期在西藏造佛像,同时把技术传授给藏族工匠。西藏不同地区的佛像,都吸收了外来的各种艺术的风格,佛像的风格非常的复杂纷繁,面目多样化。

(1)藏族佛像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汉地造像与藏地造像对比。

除西藏地区外,北京也是藏传佛像的制作中心,京工造像多带有汉藏结合的元素。早在元代,宫廷就邀请尼泊尔工匠来汉地制作佛像,明洪武时期有短暂的中断,永宣大为盛行,直至清代。

干隆执政时期为清朝盛世,干隆帝利用佛教怀柔蒙藏等边疆民族的政治和宗教上层人物,加之本人也崇信藏传佛教,因此广建佛寺,精工制作了大量佛像。

应该说,汉地造像和藏地造像是两种不同艺术的美。宫廷造像法度更严谨,而藏地造像艺术感染力更强,更有个性。借用体操的术语来讲,宫廷造像是规定动作,如何造像那是有一定法度的,只不过看谁做得更精细;

而藏地造像是自选动作,带着工匠自己对佛的理解,更自由,因而也更有创造性、艺术性,每一个佛像都让你有新鲜感。

从具体的风格上来说,藏地造像鎏金的很少,会比较喜欢用一些代表藏地民族风格的饰品,比如松石、珊瑚来装饰佛像;而汉地造像不太喜欢镶嵌,喜欢鎏金,特别是宫廷造像,金水非常饱满,金碧辉煌的富贵感很强。

⑵ 普通藏族老百姓一般供奉什么佛像

藏族一般供奉的有观音菩萨,黄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十八臂准提菩萨,本是释迦摩尼佛,大都跟内地的佛菩萨形象不一样,尤其是弥勒菩萨,藏族的比较瘦,不像内地的大肚笑面,更何况其他大菩萨。
阿弥陀佛

⑶ 求图片:密宗寺庙佛像大全

密宗佛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大日如来

梵语称为“摩诃毗卢遮那”,“摩诃”意为“大”,“毗卢遮那”意为“日”,合译为“大日”,又因“毗卢遮那”另译为“光明遍照”,所以又称“遍照如来”。他是藏传佛像密宗崇奉的最高最主要的本尊,认为密宗教法是由他秘密演说的,因而尊他为密教始祖。其像在密宗殿中居最中央位置,其形象类似于释迦牟尼的坐像。

⑷ 藏族佛教中的“唐卡”是什么

其实就是画着佛像的卷轴画。第一次看到唐卡的时候觉得和古代的佛像画没啥区别,就是唐卡颜色鲜艳多彩。后来知道画唐卡的画师很不一般,都是极具虔诚心,有较深的佛法功底。使用颜料都用天然颜料,小小一块颜料石,可能价格超级贵,要几万,几十万的价格。因为颜料非常的珍贵,都是小毛笔放在嘴里,用唾沫润湿,然后沾取颜料去画。你别觉得唾沫很脏很恶心,因为唐卡师都是很有虔诚心,每天都念几万遍佛咒,他们的口水好比甘露。但唐卡师的寿命都很短,因为天然矿物颜料有毒,长期口水润毛笔,会让他们慢性中毒,很早就会过世。而一副唐卡极其耗费时间,可能长达十多年,唐卡师也许一辈子也就只能画几副。

现在所谓唐卡,就是很不讲究了,塑料片上印着佛像,也能叫唐卡。主要看上面印的佛像是不是藏传,如果是藏传的佛像就叫唐卡。就比如阿弥陀佛,汉传的阿弥陀佛是金色的,有时候会披着红色的袈裟,但面容和身体一般是金色的。藏传的阿弥陀佛,脸和身体是红色。汉传的观世音菩萨一般是白衣飘飘的女像。藏传的观世音菩萨是蓝色身体。

⑸ 藏族的相关资料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国。公元11、12世纪,藏民族开始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族源

藏族民间有关民族起源的传说中,流传最广、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的传说。有学者猜测,“罗刹女”指的是藏地土着,“猕猴”指来自横断山区的种群,二者结合的传说隐喻远古时期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

藏族的基因有94%来自现代人种,6%来自已灭绝的人种。其现代人种的基因中,有82%与东亚人种相似,11%与中亚人种相似,6%与南亚人种相似。根据藏族特有的基因,藏族距今62,000-38,000年前就来到青藏高原。关于藏族的族源,历史上存在多种“外来说”。

考古发掘则表明,在距今39,000-31,000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原始人类居住。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分别是藏东地区和西藏腹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现代研究多认为,藏区的种族和文化,是以藏区本地的土着居民和自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为主体融合而成。

另一部分古羌人向东发展,参与了汉民族的形成,即汉文文献中的西羌部落;一部分南迁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发展为藏缅语族各民族;留在青藏高原的部族,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藏族。

藏民族,是吐蕃王朝灭亡后通过吐蕃部落在原吐蕃王朝征服 地域(青藏高原范围),尤其是甘青及川西高原地区与原吐蕃王朝征服的各族居民经五代、宋、金长达几个世纪的相互杂处、共同生活及血缘上的彼此混同,尤其是通过“后弘期”藏传佛教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之后而最终形成的。

(5)藏族佛像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一、族称

自称

在藏语中,称藏区为“博”(藏文:བོད་;威利:bod),称藏人为“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区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称:阿里地区自称“堆巴”,后藏自称“藏巴”,前藏自称“卫巴”,康区自称“康巴”,安多地区自称“安多哇”。

他称

汉族地区多以“藏”为词根。在藏语中,“藏”本是满盈、纯净、清澈的意思,后来用来指称雅鲁藏布江(“藏曲”),再后来又引申指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康熙年间,汉文文献开始用“藏”“西藏”来指称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在内的地区,并根据地名,将居住于“藏”的民族称为“藏人”“藏民”等,19世纪末开始用“藏族”一词做为藏民族的称呼。

此外,根据藏语中对藏区的称呼“博”和对藏人的称呼“博巴”,汉文文献中也称藏人为“番族”“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发”“发羌”等。

唐代称当时藏地的政权为“吐蕃”。“吐”在藏语中指“上方”“高处”。“吐蕃”即“生活在高处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边地区的藏族先民对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称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后仍保留了这一说法。蒙古语和满语中都采用这一称呼,蒙文汉译为“土伯特”,满文汉译为“图白忒”。西方语言对藏区、藏人的称呼,也多译自此类,如英语中称西藏为“Tibet”。

民族关系

藏族与中原汉族长期以来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松赞干布时期,唐朝与吐蕃之间开通了长安—西宁—唐古拉山口—那曲—拉萨的道路。此后,藏汉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汉族的陶瓷、丝绸、印刷等技术传入藏地,藏族则向汉地传输了大量宗教文献。

藏族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也有着密切来往。同样是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开辟了从拉萨至泥婆罗的道路,并通过泥婆罗与天竺来往。赤松德赞当政时,从印度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弘教。印度传来的佛教给藏族的精神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藏文书写体系也深受梵文影响。

藏族通过藏传佛教,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民族产生影响。元朝时的蒙古族上层,清朝时的满族上层,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上层,都接受了藏传佛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

藏族与青藏高原上的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交流密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就是出生于门隅的门巴族人。藏族用来记录藏语的藏文,也被不丹、锡金等地的人们用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在甘青川滇藏交界处的藏彝走廊,分布着一些深受藏族影响的民族,大多在外使用藏语,在内使用本族语言,被大陆官方认定为藏族,如嘉绒人、木雅人等。

⑹ 藏传佛教的佛像为什么那么恐怖

诸佛证得了究竟的实相,为了渡众生的方便,随缘显现一切像。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譬如小孩不听话:有的小孩父母笑着和他说:“乖宝宝,别闹了,妈妈给你买糖吃,孩子就不哭了。有的给糖却不行,父母把脸一板,你再闹,我就不客气了,孩子也就听话了。众生的根性也是这样:有的众生佛菩萨现慈悲像,他们就会听佛菩萨的话,行善积德,念经念佛。有的众生佛菩萨现愤怒像,他们也会依教奉行,最终走向解脱的道路。一般来说,汉地的佛菩萨多现慈悲像,藏地的多现愤怒像。如果你看不惯愤怒像的佛菩萨像,千万别诽谤;你可以多看看或供养现慈悲像的佛菩萨。功德并无二样。但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南无阿弥陀佛!

⑺ 这个木雕佛像是什么时代风格,什么木头

像清代的木雕藏传佛像的风格,工艺不错,木质像花梨木。是个好物件。仅供参考。

⑻ 藏族叫黑妈妈佛像叫什么名字

金刚萨埵佛金刚萨埵梵名:“班扎萨埵”,为一切众生菩心本体,其性坚固如金刚,亦名:金刚心菩萨。与显教之普贤菩萨同体异名,为诸佛之长子。金刚萨埵主一切如来金刚法印,故持杵置于心间,表能摧毁十种烦恼,左手持铃表以般若清净法音惊觉一切有情及二乘人。金刚萨埵的本性即是普贤王如来(法身),其形象为报身佛,而以其化身形象来帮助及度化众生。金刚萨埵是一切本尊化身的来源。一切本尊均由金刚萨埵所化现,金刚萨埵是誓愿的本尊。密教续部诸多记载,金刚萨埵是消除一切罪业最强而有力之本尊,修持金刚萨埵之仪轨等于修持一切佛、菩萨本尊法,更得一切佛、菩萨本尊之功德与加持。

⑼ 有些佛像的姿势为什么是两人对抱的样子

密宗道场中供奉着的男女双身像,只可在此略作说明:对这种双身塑像不应以世间凡夫不清净的分别念去妄加揣度,它们根本就不是男欢女爱的象征,也绝非是在鼓动众生的无明与贪爱。男身代表的一般是方便或显现,女身则代表了智慧或空性。这方面的道理只能暂时讲到这里,因在未经密法灌顶者面前宣讲这些会引起诸多过失。密宗戒律里有严格规定,以图片、文字、讲说等方式,在非为密宗根基者前公开展示、宣传密法,并令彼等生起对密法的邪见,此等行为均属破戒之举。

密宗修行者并不一定各个都得修学双身大法,密法的万千法门中,有很多种都与双身修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不谋而合。而且密宗中能真正实修双运法的人非常少,故而密宗历来都不是最强调此种修法。假双身修法之修行路径在密法中被称之为方便道,除此之外的万千法门则可大致归纳为解脱道。在条条大道中,最稳妥的便是解脱道,这才是从古至今的大成就者们所共称的最胜解脱方便法门,已有无数密宗行者依此而获得成就。当一个人的贪心强烈且又难以认清贪欲的本性时,最保险的修行法门便是依止解脱道,否则就很有可能出偏差。对凡夫而言,连自私自利的心性都难以克服,再假双身修法之名而随顺自己的贪欲,如此修行,离解脱的目的地又何其遥远!

密法对戒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日常起居中,僧人们行持的主要还是清净的小乘戒律。无论何种续部与论典,都未曾开许过一个凡夫,一个尚未认识到烦恼、贪欲本性的人,去修什么双身、降伏等大法。在这方面,《时轮金刚》里有着严厉而明确的规定:“凡夫人不能作瑜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作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作佛陀的行为。”藏地着名的阿日大班智达云:“无论声缘乘、菩萨乘与密乘都未开许自相烦恼(即未有方便法所摄之贪嗔痴等)。”通过这些教证,我想大家已能从中看出密法对所谓双身等修法的限定与说明。但我最想表达的是,希望各地的佛教徒们从今往后都能多多关注密法的本质特征,不要再在这些即就是藏族佛教徒也极少实修的双身等修法上浪费注意力以及好奇心了。

如果本身就属慧浅重之流,但却假借双身修法的名义为自己的贪欲大开绿灯,这样的密宗行者实在是玷污了密法的圣洁。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有少数密法修习者的行为不如法,就一股脑地把密法本身一闷棍打死,人之过失岂能连带法本身也跟着遭殃!《弥勒请问经》中也宣说了同一道理:“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我们所应着眼的依然是密法的精髓--甚深的空性与光明见,严谨的持戒行为。这些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密法对戒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日常起居中,僧人们行持的主要还是清净的小乘戒律。无论何种续部与论典,都未曾开许过一个凡夫,一个尚未认识到烦恼、贪欲本性的人,去修什么双身、降伏等大法。在这方面,《时轮金刚》里有着严厉而明确的规定:“凡夫人不能作瑜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作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作佛陀的行为。”藏地着名的阿日大班智达云:“无论声缘乘、菩萨乘与密乘都未开许自相烦恼(即未有方便法所摄之贪嗔痴等)。”通过这些教证,我想大家已能从中看出密法对所谓双身等修法的限定与说明。但我最想表达的是,希望各地的佛教徒们从今往后都能多多关注密法的本质特征,不要再在这些即就是藏族佛教徒也极少实修的双身等修法上浪费注意力以及好奇心了。

如果本身就属慧浅重之流,但却假借双身修法的名义为自己的贪欲大开绿灯,这样的密宗行者实在是玷污了密法的圣洁。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有少数密法修习者的行为不如法,就一股脑地把密法本身一闷棍打死,人之过失岂能连带法本身也跟着遭殃!《弥勒请问经》中也宣说了同一道理:“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我们所应着眼的依然是密法的精髓--甚深的空性与光明见,严谨的持戒行为。这些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http://buddha.nease.net/browse/kb_sdj/017_zangmiwendalu.htm
参考资料:堪布索达吉

⑽ 西藏佛教都有哪些

西藏佛教主要源自古代印度和汉地以及天界。
参见《西藏王统记》《红史》《青史》等相关着作。藏传佛教尤为注重上师,因为具德具相之上师乃是三世佛的化身。如法王如意宝、文殊菩萨索达吉大堪布仁波切、龙钦巴阿秋喇嘛、喇嘛仁波切、帝洛巴、那洛巴、寂天菩萨、玛尔巴、米拉日巴、冈波巴、萨迦法王、燃灯阿底峡尊者、息结派祖师玛吉拉准等诸大德上师仁波切。
现在依佛教说法是贤劫,过去是庄严劫,未来是星宿劫。过去已有无量佛。
过去四佛,是指贤劫之最初所出现的四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音射)佛、释迦牟尼佛,这四佛显现上都已入灭,所以称为过去四佛。再加上过去庄严劫所出现的三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则称为过去七佛。个人认为贤劫过去有三佛。拘留孙佛为首,拘那含牟尼佛第二,迦叶佛第三。现今释迦牟尼佛第四。第四佛肉身虽然不在,释尊火化后的遗骨或称灵骨舍利子及佛法还在,不应成为过去佛,确切的说是现在佛。
解释何谓“劫”?
劫即是一段非常非常长久的时间。
由人寿最短十岁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
再由人寿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为止;
如是一增一减,合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
四中劫为一大劫。
四中劫,指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即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二十小劫。合之为一大劫。
诸佛是在住劫中出世。
现在是住劫,于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称贤劫。
其千佛出世次序如下:
第一至第八小劫,无佛出世。
第九劫减至人寿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贤劫第一尊佛。
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二尊佛。
又减至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
减至一百岁,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
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出世,为贤劫第五尊佛。
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无佛出世。
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世。
第十六至十九小劫,无佛出世。
第二十小劫,楼至佛出世。
合为贤劫千佛。
可见,不是时时有佛出现于世!佛灭后,亦要经一段很长的时间,或千万年,或四小劫,然后才有佛出世!
现在我们虽然不是生逢佛世,兼且生在末法之时,但仍然有幸能值遇佛之法宝,应当依法修证,免至空过一生。
若再轮回,又未必得人身;就算得人身,又未必再逢佛世,或佛之法宝!
佛出世时我沈沦,我得人身佛已灭。
懊恼此身多业障,误却如来紫金身。
像西藏佛教中的诸大金刚其实也可以视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