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无版权古代君臣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柚木普柚木司背景图片 2024-05-19 18:57:44
爆屏安卓手机图片 2024-05-19 18:42:07

无版权古代君臣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3-15 13:52:36

① 依据材料概括三个时期君臣在礼仪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演变说明古代中国的君臣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君臣皆坐,君臣有相对的独立性,臣上朝席地而座,可直谏。在宋之前都是如此。
2、臣立君坐,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宋至明代。
3、臣跪君坐,明清时期。
说明君权不断加强,臣的地位日益低下。

② 求古风耽美君臣或主仆虐文,给名字带简介

《伴君如伴虎》BY陌上七少 (中二腹黑独占欲帝王攻X笑面虎谋臣强受 历史架空 君臣 攻受强强联手治国平天下)
《君臣不可说》BY晨妆 (阴狠帝王攻X腹黑暗卫娈宠受 古代 宫廷 虐文 BE)
《重生之臣不与君斗/花开两世不恋君》BY幽悠黎暝 (双重生 腹黑帝王攻X聪慧臣子受 年下 有虐 开放性结局)
《盛世无殇》BY江南游子 (古代 宫廷 总受 君臣 高H HE 《莫问情深》第二部)
《重生之臣不与君斗/花开两世不恋君》BY幽悠黎暝 (双重生 腹黑帝王攻X聪慧臣子受 年下 有虐 开放性结局)
《穿越之恋上双性小皇帝》BY黑羽冥(现穿古 生子)
《倒霉是一种境界》by__阿七(古代仙魔__冰山攻__he)
《爱不可言》by苍海(正剧__面瘫冷漠攻X毒舌坚韧受__he)
《冰山王爷的爱人》By倏倏(冰山攻X冷清受__1V1__HE)
《一人之下》BY龙宿一 (古风架空 君臣 腹黑帝王渣攻x炸毛傲娇别扭强受 互攻 先虐受后虐攻 HE)
《沉秋》
皇帝难为》BY石头与水 (古代宫廷 宫斗 冰山腹黑温柔强攻X深藏不露腹黑强帝受 君臣 下克上 微烂尾 HE)

③ 古代君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
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④ 古代君臣之间存不存在真挚的友谊(辩论稿)

存在是可以存在的 问题在于任何美好的东西在政治面前都不堪一击

⑤ 君臣不相疑有怎样的典故

君臣之间的情谊,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

汉武帝七十多岁的时候,身体日渐衰弱,病痛缠身,而且每天都愁眉不展。因为他知道,自己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可是自己又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杀了培养多年的太子。所以他现在对自己的身后事非常忧虑,其中头等大事就是要早立太子,免得死后国家大乱。

当时汉武帝还有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是亲兄弟,但是他们平日骄横不法,不能立为太子。可是小儿子弗陵这时还只有七岁,汉武帝想立他为太子。因此就想先为年幼的太子物色一个忠实可靠的大臣来加以辅佐。

汉武帝认为,朝中大臣只有霍光可担此重任,所以就想把国事托付给霍光。他想起了古代周公辅佐年幼成王时的故事。周公曾背着小成王临朝,会见诸侯继承大统。汉武帝就让人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这是用图来暗示霍光将来要像周公辅成王一样来辅佐幼主弗陵。

过了一年,汉武帝病危,霍光流着眼泪问汉武帝:“如果陛下有个三长两短,由谁来继承皇位呢?”汉武帝这时明确地说:“立我的小儿子弗陵为太子,由你来履行周公辅成王似的职责。去年我送给你的那幅画,你到现在还没有领会其中的意思吗?”霍光见皇帝对自己如此信任,就只好含泪答应了。第二天,汉武帝就死了。太子刘弗陵继承皇位,他就是汉昭帝。

霍光自从接受了汉武帝的遗诏,担负起辅佐幼主、治理国家的重任,他工作得更加勤恳谨慎了,兢兢业业地治理着国家。但是,因为他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威望也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嫉恨他,总是在小皇帝身边说他的坏话,这让霍光一直提心吊胆。

汉昭帝的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因为没有当上皇帝,心里老是怨恨不已,一直想自己来当这个皇帝,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先除掉保护昭帝的辅命大臣霍光。反对霍光的势力也趁机和燕王刘旦相勾结,密谋策划先挤垮霍光,再废昭帝拥立燕王为帝。燕王刘旦恨不得马上当皇帝,就催上官桀等人早点想办法动手。以燕王刘旦为首的政变集团,在暗中布下了罗网,就等着霍光往里钻了。

有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皇帝的近卫队)操练,并且调了一个校尉(仅次于将军的军职)到大将军府里来工作。上官桀等人认为这是整垮霍光的好机会,于是乘机假冒燕王刘旦的名义给昭帝上书,状告霍光。他们一告霍光出城集合御林军操练,一路上耀武扬威,坐着像皇帝出巡时一样的车马,违反礼仪规定,不像个大臣的样子。二告霍光擅自作主,私自调用校尉,有图谋不轨的阴谋。最后还表示愿交还燕王大印,回到宫里来警卫皇上,查处奸臣作乱的阴谋等等。昭帝看了告状信后,当时没有表示可否,就把此事先放下了。

第二天早朝时,霍光已知道被他们告了,就不敢上朝,留在偏殿里等待昭帝的处置。昭帝一上朝,没有看见霍光,马上问:“大将军怎么没来上朝?”上官桀立即回答说:“大将军因被燕王告发,心虚不敢进来了。”汉昭帝派人去叫霍光进来。霍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朝,脱下帽子叩头请罪说:“臣该万死!请皇上发落。”

汉昭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霍光说:“大将军戴上帽子,请起来。我知道这封告状信是假的,是有人想陷害你,你并没有过错。”

霍光听了小皇帝的话后,又惊又喜,连忙问昭帝:“陛下怎么知道信是假的呢?”昭帝说:“你出京城去阅兵,只是最近几天的事,选调校尉也不过十天,可是燕王远在北方,怎么就知道了呢?就算知道了,马上就写信派人送来,现在也到不了。如果大将军真的要作乱,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这件事明摆着是有人想陷害你。我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也不会上这种当的。”聪明机智的汉昭帝还下令要追查冒名伪造信件的人。上官桀等人焦急不安,怕查下去会暴露自己的阴谋,就劝昭帝说:“这点小事算了,不必再追查了吧。”昭帝不仅没有松口,反而更加怀疑上官桀等人了。

后来,上官桀等人还是经常在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昭帝不仅不听他们的,反而大发脾气,警告他们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临终前托他辅佐我治理国家。他帮我办了很多好事,这是臣民有目共睹的,以后再有人毁谤他,我一定要从严惩处了。”这样上官桀等人想借皇帝的手来除掉霍光的阴谋也破产了。可是他们还不甘心,又心生歹计,想策划暗中杀了霍光,然后夺取帝位。但是,他们的阴谋很快就被霍光发现了,他将他们政变的阴谋,奏告昭帝,然后把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都杀了。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也畏罪自杀。从此以后,朝中再也没有人敢离间昭帝和霍光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君臣相得,互相信任,共同治理着国家,为西汉政权的稳定繁荣做出了贡献。可惜的是年轻聪明的汉昭帝21岁就死了。他们这份难得的君臣之情不得不提早结束了。

⑥ 古代君臣相互信任的典范

管仲与齐桓公。
管仲可算是千古第一相了,辅佐桓公九合诸侯,军政外交都有涉及,也是难得出将入相还结局不错的。

⑦ 关于古代的君臣礼仪

留大臣吃饭或者为表扬有功之臣赐宴应该不少,一般情况下皇后是不出席这样场合的。丞相的孩子没有当官一律称民。有功名的可以不跪。

⑧ 历史上哪两个君臣关系最好

唐太宗和魏征。有关他们君臣感情在故事有: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⑨ 古代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谈到中国历史上最和谐、最稳定、最知心的君臣关系,你一定会想到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这两对君臣,尤其是刘备与诸葛亮,堪称君臣关系的典范,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刘备在临死前托孤诸葛亮时说过的一段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翻译: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尽力辅佐,如果他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取舍(取而代之)。

从刘备一生的事迹来看,宽厚仁慈、礼贤下士、折而不饶、永不言败是他的性格特点,刘备除了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赐死了有可能威胁政权稳定的义子刘封之外,终身没有杀过一个大臣,哪怕是背叛他的人,比如糜芳、黄权、孟达等,仍然善待他们的家人,刘备没有理由在临终前托孤还耍心眼,故意试探诸葛亮,以阴谋论来揣测刘备的托孤之意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刘备与诸葛亮

所以,回过头来看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揭开君臣关系的神秘面纱就是两个因素:一是道德;二是权力制衡。道德用来选人,选怎么样的人,而权力制衡则用来管人,如何管理臣下,这是封建帝王用来管理天下的基本手段,也是封建君主处理君臣关系的重要因素。

如此看来,就能理解刘备为何托孤诸葛亮,并说出那一番话来的原因了,只因为他真心希望诸葛亮能维护他去世之后留下的基业、理想与刘氏江山,并因此成就一段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的佳话,这一切,都是因为刘备选对托孤重臣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