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国女性在二战时期和二战后50,60年代的一些资料。
战争让女人走出了家庭
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大部分美国女性一旦结婚,便会辞职回家,安心扮演“贤妻良母”、“全职主妇”的角色。但1941年12月7日发生的“珍珠港事件”改变了这一切。这场突然袭击把美国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总统宣布美国全面进入战争状态。几乎所有的适龄男子都应征入伍,男人们都上了战场,工厂几乎瘫痪,可是战争需要大量的设备和物资,谁能够让工厂的生产线动起来?这时的美国妇女挺身而出,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心,她们纷纷走进工厂,填补了男子们留下的空缺,妇女劳动力也成为战时工厂强有力的支撑。
美国政府发出号召,报纸杂志积极配合,文章和广告铺天盖地,当时的口号是:“越多的妇女工作,我们就越快地赢得战争。”其中最着名的是一张“铆工罗西”的海报,海报上有一位虎背熊腰的女子,代表着二战时期工厂劳动妇女的强壮形象,所以“铆工罗西”成为二战美国劳动妇女的代名词。
“铆工罗西”成为主力军
“铆工罗西”的原型之一是罗斯·韦尔·门罗,当时的好莱坞明星沃尔特·皮金到一家飞机装配厂参观,遇见了门罗,于是推荐她在一部政府宣传战争的片子中担任主角,着名的插图画家诺曼·罗克韦尔根据门罗的形象创作了“罗西”这一形象,刊登在1943年5月29日的《星期六晚邮报》上,在美国掀起了一股热爱“罗西”的热潮,那家报纸的发行量也增加了一倍。“铆工罗西”的另一位原型是罗斯·希克,在纽约的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工作,给格鲁曼公司生产的“复仇者”轰炸机的机翼上铆钉。后来,一位艺术家根据这些素材加上想象创造出了那张在美国家喻户晓的“铆工罗西”海报。
据估计,美国总共有2000多万个“铆工罗西”。一位名叫斯蒂芬逊的老太太当年在波音飞机制造公司里当铆工,给B-17轰炸机的机翼打铆钉。她说,她们经常爬到第三层工作台上工作,手持嗡嗡作响的铆钉枪,一个一个拧紧铆钉,由于机翼是用铝合金做的,有时眼睛几乎被反光射得睁不开。每天的午饭是在风速很大的隧道里吃,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一天下来,整个人累得都僵硬了。大部分人都超时工作,希望尽可能多造一些飞机。除了这些在军工厂工作的女工外,还有的妇女成为电车司机,有的操作重型建筑机器,有在的震耳欲聋的炼钢厂工作,创造了美国社会中女性全新的形象。
事实上,无论在安全程度还是在工资上,女工的待遇都与政府宣传的相差甚远。一般说来,同样的工作,女工挣的只有男性的60%。更有统计显示,在战争的头18个月中,死于军工厂各类事故的女工,远比同期在前线死于战争的士兵要多。她们做出的另一个牺牲就是孩子。虽然政府成立了托儿所和幼儿园,但这样的机构是无法替代妈妈的作用的。
战争胜利后被迫把工作还给男人
战争胜利后,对武器弹药的需求量一下子降了下来,男人们也从战场上回来了,他们想要回自己的工作。1944年底,报纸杂志的宣传导向变了,广告中的内容成了“胜利后的家园”,鼓励妇女们回到家中,继续做一名家庭主妇。这时的美国政府一反刚开始鼓励妇女进工厂的宣传,声称她们原本就是临时的替代者,如今男人们回来工作了,她们也应该回到家中。一小部分妇女又一次响应政府号召,用挣得的钱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但是大部分的人并不愿意放弃工作。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80%以上的军工厂女工,不愿意离开她们的工作岗位,可是没办法,战争结束了,不再需要她们了。最后,大部分“铆工罗西”被从工作岗位上解雇,坚持留下来的人,只好去做一些收入较低的工作。
战后的一段日子,“铆工罗西”的辉煌趋于平淡,人们忙着恢复经济,医治战争创伤,似乎没有人再记得她们。但是今天,她们终于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如今大部分“铆工罗西”已经不在人世了,活着的也已满头银发。回忆起往事,玛格丽特·贝利满怀深情地说:“我感觉好像我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工作,每当想起为轰炸机铆接火炮时的那种声音和感觉,我仍激动不已。每次我到西雅图的航空博物馆里观看二战时的轰炸机,都会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我还能让它们飞起来。事实上我曾帮助修复过那里的轰炸机。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士兵,像在前线打仗的小伙子一样,是个战士。”
㈡ 《西方园林史》经典园林平面图-画图题必备素材
探索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画卷
一、古埃及的瑰宝
从内巴蒙花园的神秘布局,到底比斯法老宅园的庄重,再到巴哈利神庙的神圣,古埃及园林以其独特的几何秩序和象征意义,引领我们追溯文明的源头。
二、空中花园的奇迹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仿佛悬浮于天际,象征着古文明对天空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极致追求。
三、罗马帝国的荣耀
哈德良山庄的优雅与托斯卡那庄园的宁静,以及维蒂住宅的精致,都是古罗马园林艺术的缩影,彰显出罗马人的实用与审美。
四、中世纪西欧的神圣庇护
圣高尔教堂旁的庄园,如圣高尔教堂本身一样,是信仰与艺术的交融,诉说着中世纪的虔诚与理想。
五、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花园
菲耶索勒美第奇庄园的文艺复兴气息,望景楼花园的视野开阔,再到波波里花园的巴洛克华美,都体现出意大利园林的丰富多样。
六、法国园林的演变
从文艺复兴的谢农索庄园,到古典主义的凡尔赛宫苑,再到风景式时期的莱兹荒漠园,法国园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艺术的升华。
七、英国园林的双面魅力
规则式的汉普顿宫苑与自然风景的霍华德庄园,英国园林以其优雅与野性并存,展现着英伦的独特韵味。
八、欧洲其他国家的园林瑰宝
西班牙的格内拉里弗园,荷兰的赫特·洛宫苑,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彰显地域特色。
19世纪的城市公园,如英国的伯肯海德公园和美国的展望公园,不仅为城市生活增添了绿色空间,更是工业革命下现代园林理念的体现。
这幅历史长卷,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家的灵感,是西方园林艺术的不朽之作。通过这些经典平面图,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脉络,感受西方园林的千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