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根雕怎么描写
根雕制作的第一步是选材,根雕用材需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的树种。常见的有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这些树种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还有一些被水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过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也是根艺的佳材。根材造型的选择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类型,自然界中此类素材极为难得。
在众多的人物根雕作品中,有几个颜色乌如碳漆的根雕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种材质名为“乌木”,是埋藏在地下达千年以上的木化石。乌木切面光滑,木纹细腻,经过适当的打磨,温润如玉,明亮如镜。乌木十分稀少,价值接近于紫檀,也是制作仿古家具、根雕的骨灰级绝佳材料。郑先生用乌木制作的达摩,宝相庄严,透出一种沧桑感,透出一股淡定,连细腻的纹路都隐约闪现,似乎是对大千世界的点滴追寻和参透。
根雕博物馆中展示了逼真的老虎,好像一口要把我们吞下去似的;还有气势磅礴的“根魂”,这可是镇馆之宝;还有一只“金蟾”,寓意着财源滚滚,招财进宝。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五百罗汉了,这是着名雕刻家徐谷青雕刻了整整十年才完成的,十分独特。五百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有的独自打禅,闭目凝神;有的拿着佛珠,合十字手,看上去就像在数珠子一般;有的挖耳捏鼻,有的大腹便便,肥头大耳,悠然自得;有的独自站立,凝视远方;有的正在“阿弥陀佛”地念着……
根雕文化园的根雕博物馆曾经上报过世界吉尼斯纪录,尽管还没有批准,但这里的根雕作品已经足够令人叹为观止。回到旅途中,闻着一路花香,我不禁感叹道:这根雕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啊!
根雕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与思想,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欣赏根雕作品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根雕文化园中的这些作品,不仅让人叹为观止,更让我们深刻地领略到了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根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懂得了欣赏自然之美,感受生命的力量。通过根雕,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根雕艺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更让我们思考生命的真谛,感受生活的美好。
❷ 请问根雕指的是什么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根据考古发现,古人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
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中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