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考拉什么样
树袋熊又叫考拉、无尾熊,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生活在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树袋熊科。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干旱森林中。
考拉非常适于树栖生活。尽管不象其它诸如树袋鼠之类的树栖有袋动物一样,考拉并没有明显的尾巴,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出色的平衡感。考拉肌肉发达,四肢修长且强壮,适于在树枝间攀爬并支持它的体重。前肢与腿几乎等长,攀爬力量主要来自于发达的大腿肌肉。
考拉的爪尤其适应于抓握物体和攀爬。粗糙的掌垫和趾垫可以帮助考拉紧抱树枝,四肢均具尖锐的长爪。前掌具5个手指,其中2个手指与其它3指相对,就象人类的拇指,因而可与其它指对握,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紧握物体。脚掌上,除大脚趾没有长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锐长爪,且第二趾与第三趾相连。
当接近树木准备攀登时,考拉从地上一跃而起,用它的前爪紧抓住树皮,然后再向上跳跃攀登。所以,当一棵树成为考拉的家域树而被经常攀爬的时候,考拉的爪在树皮上留下的刮痕就非常明显。另一个证明某棵树被考拉所使用的标记就是,在树基部会有考拉小球状的排泄物。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当处于安全的家域树上的时候,考拉会自然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时也会因为躲避太阳或享受微风向而不停地在树上移动位置。天气炎热时,考拉会摊开四肢并微微摇摆,以保持凉爽,而天气变冷时,则会将身体缩成一团以保持体温。
考拉下树的姿势是屁股向下地往下退。考拉经常下到地面并爬到另一棵树上去,这时,它们常遭到家狗、狐狸、澳洲野狗的攻击,或是被过往的车辆撞死撞伤。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尔为之。
考拉身上长有厚厚的皮毛,这对它们保持温度的恒定很有利,而且,下雨时还可以当雨衣使用,以免身体遭受潮气和雨水的侵扰。考拉的皮毛呈现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种颜色,其中胸部、颈部、四肢和耳朵内侧具白色斑块。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块特别醒目的棕色香腺。
考拉尾部的皮毛特别丰厚,这是因为考拉经常将它作为坐垫来使用的缘故,而且常常被污染,以致考拉下到地面上屁股朝向你时,一时会难以发现它的存在。
成年雄性考拉体重一般在8-14公斤之间,而雌性则为6-11公斤,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为需要适应较寒冷的气候而拥有较大的体重和较厚的皮毛。
考拉大体归属为夜行性动物,在夜间及晨昏时活动旺盛,因为这比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活动更能节省水分与能量消耗。考拉平均每天花18-22小时的时间来睡觉和休息,仅剩余4个小时用来采食、活动、个人卫生清洁及与其它考拉进行交流。过去,因为考拉几乎整天都在睡觉,所以,人们以为考拉是采食了桉树叶而中毒的缘故。考拉这种几乎整天都昏昏欲睡的状态,实际上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进程中形成的适应低营养的食物、同时节省能量消耗的有效的低新陈代谢适应机制。
考拉最明显的特征是鼻子特别发达,它让考拉拥有高度发达的嗅觉能力,能轻易地分辨出不同种类的桉树叶,并发觉哪些可以采食,哪些有毒而不能采食。当然,也能嗅出别的考拉所遗留标记的警告性气味。
考拉会发出多种声音与其它考拉进行联系和沟通,雄性考拉主要通过吼叫来表明它的统治与支配地位,从而尽量避免打斗消耗能量,并向其它动物表明它的位置。
雌性考拉不象雄性那样经常吼叫,但也不一定,例如交配时,雌性会发出急促的尖叫声,给人以正在相互打斗的印象。母考拉与小考拉之间也会发出轻柔的滴答声、啸叫声、温和的嗡嗡声和咕哝声,温和的呼噜声则表示对对方的不满。但是,当考拉感到害怕时,都会发出一种类似婴儿哭叫的声音,同时伴随着颤抖和摇晃。考拉也会用它们的腺体产生的气味在树上进行标记。
四千五百万年以前,在澳洲大陆脱离南极板块,逐渐向北漂移的时候,考拉或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首先开始进化了。目前的化石证明,二千五百万年前,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存在于澳洲大陆上。在漂移的过程中,气候开始剧烈变化,澳洲大陆变得越来越干燥,桉树、橡胶树等植物也开始改变并进化,而考拉则开始变得依赖于这些植物。
一般认为,土着居民于6万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来到了澳洲大陆。如同其它澳洲动物一样,考拉,也成为土着文化与文明中许多神话与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考拉虽然一直是土着居民的一项重要食物来源,可是,这并不妨碍它们繁荣昌盛。1788年,欧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陆以后,John Price成为第一个记录考拉这种动物的欧洲人。他在进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时详细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为“灰袋熊”。后来,人们发现,考拉根本就不是熊,于是,一个哺乳动物研究小组的成员将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为“有袋类动物”),即刚出生的幼兽发育并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的动物。现在,诸如考拉之类的大多数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在澳洲的土着语言中,考拉意即为“不喝水”,尽管澳洲的方言多种多样。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资料中,考拉曾被记录为多个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 koolewong, colo, colah, koolah, kaola, koala, karbor, boorabee, 和 goribun等等。
❷ 考拉抱情侣的图片,谁帮我想一个以桉树和考拉
说到考拉抱情侣的图片,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女生送给男生考拉什么意思,不是情侣,另外,还有人想问谁帮我想一个以玉树和考拉为主题的冤家网名,签约,分组啊?要好听,好看点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谁帮我想一个以桉树和考拉为正题的名,签字,分组啊?要好听,好看点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谁帮我想一个以桉树和考拉为主题的情侣网名,签名,分组啊?要好听,好看点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考拉抱情侣的图片
╰ 桉树,莪永远素你滴考拉 ╮、 复
谁帮我想一个以桉树和考拉为正题的名,签字,分组啊?要好听,好看点的!
╰ 考拉,莪永远素你滴桉树 ╮、
▎每个 制人都是一颗桉树,等待生命里拥抱自己的考拉。否则纵是美丽,也压不住荒凉的底色,是这般孤立 无援的美丽。▁ 男女熊抱正确抱法图片。
▎每个人都是一只考拉,等待生命里守护自己的桉树。否则纵是可爱,也忍不了无趣的 环境,是这般寂寞无力的可爱。▁考拉抱动漫图。
原创啊!!!求采 纳~(@^_^@)~
帮帮忙,想多几个关于桉树与考拉的情侣网名,签名……
考拉 / 桉树先生
签名:就这样一辈子赖着你;请这样一辈子赖着我情侣之间的多种抱。
温暖つ你的考拉 / 守护つ你的桉树
签名: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守护;用我一生换你十年温暖
考拉抱情侣的图片:女生送给男生考拉什么意思,不是情侣
是你有意思了人抱猪的图片。
她想一直粘着你
就一个玩偶 想那么多干嘛
以上是与谁帮我想一个以桉树和考拉为主题的情侣网名,签名,分组啊?要好听,好看点的!相关内容,关于女生送给男生考拉什么意思,不是情侣的分享。看完考拉抱情侣的图片后,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
❸ 谁有各个国家国宝动物的卡通形象图片
图片没有,只有国家对应的动物,如果你想要卡通图片,对应去网络图片找一下就行了。 中国--大熊猫 俄罗斯——北极熊 新西兰--几维鸟 澳大利亚--考拉袋鼠 马达加斯加--狐猴 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 美国——秃鹰 英国——知更鸟 德国——灰熊 瑞士——圣贝尔纳狗 西班牙——公牛 加拿大——海狸 尼泊尔——独角犀牛 泰国——大象 挪威——驼鹿 日本——朱鹮 南非有5大国宝动物——狮子,豹子,大象,水牛,犀牛
❹ 儿童画教程|艺术启蒙美术课程《可爱的小考拉》
课程准备
1.课程类型 综合创意美术课程
2.参考课时 90分钟
3.工具材料 素描纸、记号笔、彩色卡纸、水彩笔
课程构思
在遥远的南半球,有着一块神奇的大陆,那里有着其他大洲没有的许许多多古老的生物,那里就是澳洲,也可以称其为澳大利亚。提到澳大利亚,就不得不聊一聊澳大利亚的国宝考拉了!考拉也叫树袋熊,顾名思义,它们是生存在树上的有袋动物,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动物,考拉的主食是桉树叶,也因为食用桉树叶,考拉几乎不需要喝水,但树叶的营养价值低、质地粗糙,考拉们为了获得更多能量,只能不停地吃。同时,考拉们也是世界上最能睡的动物,它们每天的睡眠时间达到22个小时左右,一觉起来,它们又会开始吃树叶……考拉们可真是一群憨憨的小懒虫呢!它们行动迟缓,且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上度过,这样的生活习性导致它们几乎不会离开森林,而2019年,澳洲发生了一场燃烧四个月的山火,这场大火燃烧了考拉近八成的栖息地,近6万只考拉再次丧生,令人十分痛心。每一种生物都是我们地球上的小精灵,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保护,在今天的绘画中,就让我们来画一画憨萌可爱的考拉吧!我们将用拟人的方法表现考拉可爱的外形和表情,并通过树叶的剪贴形成丰富的装饰效果,简单有趣,我们一起来看看参考的教程吧!
情景描述
大耳朵,大鼻子,胖胖的身体,小小的圆眼睛,再加上温顺的性格,迟钝的反应,看上去就是一副憨厚的样子,所以考拉在很多人心中都是可爱的象征。你看,考拉宝宝刚刚睡醒,周围的树叶是它最喜爱的食物,怎么能不饱餐一顿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图片欣赏了解考拉的相关知识,观察考拉的照片素材,概括出考拉的外形特点。
欣赏考拉的相关的图片,为小朋友们介绍与考拉相关的趣味知识,能够增强小朋友们的作画兴趣,为绘画主题的开展做好铺垫。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和描绘出考拉的外形,可以运用到夸张和拟人的方法表现出考拉的有趣可爱。
2、使用剪贴的方式表现考拉所在的树木环境,并为画面搭配明亮的色彩。
我们可以使用灰色、黄色、黑色的水彩笔,为考拉涂上颜色,表现出考拉的色彩特点;考拉喜欢吃树叶,我们可以运用剪贴的方法,表现出树叶的形态,将简单的剪贴融入到创作中,既增添了绘画过程的趣味性,也为画面带来了装饰效果。
绘画教程
准备一张素描纸
在纸上描绘出考拉的轮廓特点
使用黄色、灰色和黑色水彩笔
为我们的考拉添上合适的色彩
使用棕色的记号笔
描绘出考拉所在的树木
我们可以使用绿色卡纸
结合有趣的叶脉描绘和剪贴
制作出形态、色彩不一的丰富树叶
将剪下来的树叶错落有致地粘贴在画面中
注意画面遮挡关系的表现
为我们可爱的考拉添加毛发等小细节
同时表现出树下的灌木丛
使用超轻黏土
捏出树上一颗颗的红色小果子,展现富饶的丛林
课后点评
❺ 考拉是动物吗
是动物
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英文名Koala bear来源于古代土着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1]
树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它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顺,体态憨厚。
中文学名:
树袋熊
别称:
考拉、无尾熊、可拉熊、树懒熊
二名法:
Phascolarctos cinere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亚纲:
后兽亚纲
目:
有袋目
科:
树袋熊科
属:
树袋熊属
分布区域:
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的尤加利树林区(桉树林区)
保护级别:
无危
目录
外形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生长环境
易染疾病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进化过程
展开
外形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生长环境
易染疾病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进化过程
展开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考拉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软的浓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生有一对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它的尾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退化成一个“座垫”,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考拉能长时间舒适潇洒地坐在树叉上睡觉。考拉四肢粗壮,利爪长而弯曲,它的爪尖利,每只五趾分为两排,一排为二,一排为三,善于攀树,且多数时间呆在高高的树上,就连睡觉也不下来。
北部考拉体型数据:雄性头体长为70厘米、重量6.5公斤;雌性头体长为68厘米、重量5.1公斤
南部考拉体型数据:雄性头体长为78厘米、重量12公斤;雌性头体长为72厘米、重量8.5公斤
树袋熊身体长约70~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考拉体重一般在8~14公斤之间,而雌性则为6~11公斤。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对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没有尾巴,这是因为它的尾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退化成一个“座垫”,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能长时间舒适潇洒地坐在树上,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出色的平衡感。[2]
考拉熊母子
考拉肌肉发达,四肢修长且强壮,适于在树枝间攀爬并支持它的体重。前肢与腿几乎等长,攀爬力量主要来自于发达的大腿肌肉。考拉的爪爪长、尖而弯曲,尤其适应于抓握物体和攀爬。粗糙的掌垫和趾垫可以帮助考拉紧抱树枝,四肢均具尖锐的长爪。前掌具5个手指,其中2个手指与其它3指相对,就象人类的拇指,因而可与其它指对握,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紧握物体。脚掌上,除大脚趾没有长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锐长爪,且第二趾与第三趾相连。
考拉的牙齿非常适合于处理这些特殊的食物。尖利的长门齿负责从树上夹住桉树叶,而臼齿则负责剪切并磨碎。门齿与臼齿间的缝隙地带,可以让考拉的舌头高效地嘴里搅拌混和食物团。[3]
身上厚厚的皮毛,有利保持温度的恒定,下雨时还可以当雨衣使用,以免身体遭受潮气和雨水的侵扰。考拉的皮毛呈现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种颜色,其中胸部、颈部、四肢和耳朵内侧具白色斑块。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块特别醒目的棕色香腺。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为需要适应较寒冷的气候而拥有较大的体重和较厚的皮毛。[2]
树袋熊(5张)
考拉大体归属为夜行性动物,在夜间及晨昏时活动旺盛,因为这比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活动更能节省水分与能量消耗。考拉平均每天花18~22小时的时间来睡觉和休息,仅剩余4个小时用来采食、活动、个人卫生清洁及与其它考拉进行交流。过去,因为考拉几乎整天都在睡觉,所以,人们以为考拉是采食了桉树叶而中毒的缘故。考拉这种几乎整天都昏昏欲睡的状态,实际上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进程中形成的适应低营养的食物、同时节省能量消耗的有效的低新陈代谢适应机制。[3]
考拉鼻子特别发达,能轻易地分辨出不同种类的桉树叶,并发觉哪些可以采食,哪些有毒而不能采食。也能嗅出别的考拉所遗留标记的警告性气味。考拉会发出多种声音与其它考拉进行联系和沟通,雄性考拉主要通过吼叫来表明它的统治与支配地位,从而尽量避免打斗消耗能量,并向其它动物表明它的位置。[3]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树袋熊是澳大利亚的特有种有袋类动物,分布澳大利亚在大分水岭的东北部。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考拉以桉树叶和嫩枝为食,几乎从不下地饮水,这是因为树袋熊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饮水,所以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
考拉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桉树上,但偶尔也会因为更换栖息树木或吞食帮助消化的砾石下到地面.它们的肝脏十分奇特,能分离桉树叶中的有毒物质。桉树叶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正是因为考拉的主要食物——桉树叶含有毒物质,考拉的睡眠时间很长以消化有毒物质,每日需睡眠17~20小时。
考拉通过发出的嗡嗡声和呼噜声交流,也会通过散发的气味发出信号。
白天,考拉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晚间才外出活动,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寻找桉叶充饥。它胃口虽大,却很挑食。600多种桉树中,只吃其中12种。它特别喜欢吃玫瑰桉树、甘露桉树和斑桉树上的叶子。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桉叶汁多味香,含有桉树脑和水茴香萜,因此,树袋熊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馥郁清香的桉叶香味。
树袋熊(16张)
考拉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从不对其他动物构成威胁。考拉反应极慢,这个动物反射弧好像特别的长。曾经有人尝试,用手捏考拉一下,考拉经过很久的时间才惊叫出声。[1]
桉树叶是他们唯一的食物。考拉有一个特别的消化纤维的器官----肓肠。肓肠中数以百万计的微生物,将食物中的纤维分解成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尽管如此,考拉所吃进的食物中,也只有25%被消化吸收。
考拉的新陈代谢非常缓慢,从而保证食物可以长时间地停留在考拉的消化系统中,并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而这种非常低下缓慢的新陈代谢活动,同时也让考拉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能量,保存体力。所以考拉的睡眠时间很长以消化有毒物质。不同种类的桉树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不同地区,因此,分别生活在维多利亚与昆士兰的考拉,可能会吃完全不同种的桉树叶,所以,考拉有时也会尝试采食其它植物,例如金合欢树叶、茶树叶或者白千层属植物。考拉如果吃惯了某地的桉树就对别的桉树不感兴趣了,所以说考拉对食物很挑剔。[1]
树袋熊
树袋熊一眼就能看出某棵树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别的树袋熊。树袋熊会在树基部留下自己小球状的排泄物。甚至一只考拉死后一年之久,别的考拉都不会搬进这块空的家域,因为这段时间,前一只考拉身体留下的香味标记和爪刮擦树皮标记尚未自然风化消失。一只年轻的考拉性成熟时,它必须离开其母亲的家域范围,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域。它的目标是发现并加入另一繁殖种群。发现别的考拉比发现适于居住的栖息环境更重要,考拉家域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其未开垦的栖息环境质量,其中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考拉采食的关键树种的密度。
总是有一些暂时游荡于稳定群体之外的雄性树袋熊,常常观望于繁殖群体边缘,等待加入其中并成为永久性居民。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当处于安全的家域树上的时候,考拉会自然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时也会因为躲避太阳或享受微风向而不停地在树上移动位置。天气炎热时,考拉会摊开四肢并微微摇摆,以保持凉爽,而天气变冷时,则会将身体缩成一团以保持体温。[3]
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尔为之。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考拉的繁殖季节为8月至次年2月,雌性考拉一般3-4岁时开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只小仔。新生的考拉有一对大耳朵,耳有毛绒,鼻子裸露且扁平,没有尾巴。
22-30周龄时,母考拉会从肓肠中排出一种半流质的软质食物让小考拉采食。这种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软,易于小考拉采食,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这种食物将伴随着小考拉度过从母乳到采食桉树叶的这段重要的过渡时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采食桉树叶为止,就像人类婴孩在吃固体食物之前,会吃一段时间的粥状的半流质食物一样。
小考拉生活在育儿袋口中直至1岁左右,小考拉会继续与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为止。这时,小考拉就不得不离开母亲,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域。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话,那么,小考拉会与母亲一起生活更长时间,所以,小考拉成活的机会也就越大。
在澳大利亚,考拉的繁殖季节为8月至次年2月,期间雄性考拉的活动会更旺盛,并更频繁地发出比平时更高的吼叫声。年轻的考拉离开母考拉开始独立生活时也会如此。
考拉的妊娠期为35天,通常情况下每胎只产一仔,刚生出来的树袋熊不足一寸,体重仅5.0~5.5克重。
雌性考拉一般3~4岁时开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只小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野生雌性考拉每年都会繁殖。新生的考拉有一对大耳朵,耳有毛绒,鼻子裸露且扁平,没有尾巴。这种食物易于小考拉采食,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小考拉从母乳到采食桉树叶的这段重要的过渡时期一直食用这种食物,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采食桉树叶为止。小考拉食用时会从育儿袋口探出身体,采食母考拉从盲肠排出的半流质软食时,会将袋口拉伸以至朝向后方。[4]
小考拉采食半流质食物期间,会逐渐爬出育儿袋口,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进行采食,经过6个月开始采食新鲜的桉树叶并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小考拉从育儿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岁左右。但是,小考拉的身体越来越大,不能将头部伸进育儿袋中,于是,母考拉的奶头会伸长,并突出于开放的袋口,小考拉胆小,一受到惊吓就连哭带叫,声音好像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小考拉会为取暖和躲藏而拥抱着母考拉腹部,但有时也会骑在母考拉背部。小考拉会与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为止。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话,小考拉会与母亲一起生活更长时间,成活的机会也就越大。12月龄以后,小考拉离开母亲开创属于自己的家园,寻找自己的领地。到3~4岁性成熟,平均年龄为10~15年左右。[4]
考拉卡通形象(5张)
通常,雌性考拉的寿命会比雄性考拉更长,因为,雄性考拉常会在争夺配偶的打斗中受伤,也因为需要维护更大的领域不得不移动更大的距离而冒着风险,占用更大的贫瘠土壤、桉树林。使考拉的平均年龄数据较易令人产生误解,因为有些考拉的寿命长不过几星期或几个月,而有些考拉则能终老一生。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的考拉寿命会比生活在城市郊区的更长。一些对成年雄性考拉的平均寿命估计为10年,但是,一些分散于高速公路或住宅区边缘的亚成年考拉的平均寿命却只有2~3岁。[4]
由于树袋熊数量骤减,历史上存在遗传多样性的丢失,可以追溯到更新世的后期的巨型树袋熊走向了灭绝,由此,树袋熊的繁殖存在一定的近亲繁殖。
编辑本段生长环境
考拉(20张)
考拉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岛屿、高大的桉树林以及内陆的低地森林等各种环境。然而,数百万年前,考拉的祖先却是生活在热带雨林中,长期的进化,使得考拉逐渐地退出了原有的栖息环境。野生的考拉只会在适合其居住的地方出现,其中有2个重要的因素必不可少,其一是居住地必须有考拉首选采食、并有适宜的土壤和降雨来保证生长的树种(包括非桉树树种)存在,其二是早已有其它的考拉在此定居。
考拉在生活中有几个天敌,其中之一是澳大利亚犬(dingoes),当考拉为了要从一棵树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时,不论是成年还是小考拉,都有可能受到澳大利亚犬的伤害;而小考拉有时则会受到老鹰(wedge-tailed
eagles)及猫头鹰的攻击;其他像是野生的猫、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树袋熊的天敌。[5]
受到人类道路、交通的影响,树袋熊的栖息地不断减少,而栖息地的破坏则是对树袋熊生存最大的威胁。如果考拉生活在偏远地带或靠近主要公路,极有可能遭遇车祸及狗攻击。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估计,每年至少有4000只考拉死于车祸和狗的袭击。[4]
编辑本段易染疾病
考拉容易感染到数种不同的疾病,常见的两种像是结膜炎、湿屁股,是种肾脏和泌尿系统的疾病,其他还有呼吸系统的感染、一种头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虫等等。而可以发现的是考拉在人群拥挤或是食物供给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时,会比较容易感染疾病。[6]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树袋熊外貌
随着人类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家园扩张,树袋熊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逐渐缩小,以至于有些树袋熊已经走进了人类生活的范围,这对于它们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经常会有树袋熊被宠物狗咬伤,被电缆电伤。所以在澳洲当地很多有爱心的居民开始收养受伤的树袋熊,然后再把它们送到树袋熊之家进行疗养。
由于考拉对食物很挑剔,桉树不受法律保护,人类持续侵占考拉的栖息地,致使它们数量骤减,再加上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和森林大火等各种因素,考拉的数量骤减。2006年澳大利亚的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曾拒绝把考拉作为濒危物种保护,当时估算的考拉有几百万只。但由于考拉繁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栖息地环境质量,切缺乏无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感染疾病,毛皮交易导致大量考拉被猎杀
,野生考拉的数量仍然在不断减少。最新的计算显示,野生考拉的数量仅有4.3万只。[7]
树袋熊准确数量无人知晓,专家估计澳大利亚的树袋熊数量有可能在43000只至30万只不等。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数字正因为频繁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缓慢下降。被车辆撞击或碾压已经成为造成考拉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澳大利亚反复对考拉数量加以控制[8]
2004年 澳大利亚计划屠杀两万考拉,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最终未实施。
2005年 考拉数量失控,澳大利亚斥巨资对袋鼠岛上的8000余只考拉实施绝育措施。
2006年
澳大利亚为控制考拉数量继续增长,科学家为考拉专门研究出有效的微型避孕装置;6只考拉“移民”中国大陆,定居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并顺利繁殖成功。
2007年
在澳大利亚考拉虽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但桉树却不受法律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桉树被砍伐,而这些以桉树叶为食的考拉可能会在未来15年内灭绝。
2008年 温室气体不断增高,考拉面临无食危机。
2009年 “艾滋病”威胁澳大利亚考拉,6年数量锐减过半。[1]
2010年1月份,澳大利亚一对考拉母子被人用枪射伤。(有关法律规定,残忍伤害考拉为重罪,肇事者可被判处入狱2年或罚款30万澳元,约合28万美元。)11月份,澳大利亚一对考拉母子被气枪击中,考拉的母亲已当场死亡,小考拉身中15弹,从树上跌落下来生命垂危。
2011年
澳大利亚洪水凶猛,昆士兰州考拉保护园区的考拉们被迫搬家。澳大利亚议员9月22日建议为考拉修建更多的地下通道,并设置更加严格的限速规定,以保护考拉在公路上的安全。[8]
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1930年,公开猎杀考拉的暴行迫使政府宣布,考拉在所有的州均成为被保护动物。然而,除了新南威尔士颁布了相关的法律之外,却没有法律来保护那些考拉赖以生存和隐蔽的桉树林。[4]
2012年4月,澳大利亚环境部长托尼·伯克30日宣布,政府将把栖居在东部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和首都直辖区的考拉列入濒危保护动物之列。[9]
编辑本段进化过程
在澳洲的土着语言中,考拉意即为“不喝水”,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资料中,考拉曾被记录为多个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koolewong;colo;colah;koolah;kaola;koala;karbor;boorabee和
goribun等等。
当新的殖民者进入澳洲大陆的时候,毁林垦田开始了,澳洲本土的动物开始失去它们的栖息地。1924年,考拉在南部澳洲绝灭,新南威尔士的考拉也接近绝灭,而维多利亚的考拉估计不到500只。于是,考拉毛皮的交易焦点开始向北转向了昆士兰。1919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了一个为期6个月的狩猎解禁期,期间,有一百万只考拉被猎杀。尽管1927年允许猎杀考拉的特别季节被正式取消,但是,当禁令重新被取消时,在短短的1个多月的时间,就有超过80万只的考拉被猎杀。[2]
四千五百万年以前,在澳洲大陆脱离南极板块,逐渐向北漂移的时候,考拉或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首先开始进化了。化石证明,二千五百万年前,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存在于澳洲大陆上。在漂移的过程中,气候开始剧烈变化,澳洲大陆变得越来越干燥,桉树、橡胶树等植物也开始改变并进化,而考拉则开始变得依赖于这些植物,20世纪40年代,考拉曾被认为灭绝。
一般认为,土着居民于6万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来到了澳洲大陆。如同其它澳洲动物一样,考拉,也成为土着文化与文明中许多神话与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考拉虽然一直是土着居民的一项重要食物来源,可是,这并不妨碍它们繁荣昌盛。1788年,欧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陆以后,John
Price成为第一个记录考拉这种动物的欧洲人。他在进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时详细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为“灰袋熊”。后来,人们发现,考拉根本就不是熊,于是,一个哺乳动物研究小组的成员将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为“有袋类动物”),即刚出生的幼兽发育并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的动物。诸如考拉之类的大多数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澳洲考拉濒危,是谁推进了考拉的灭绝? .雅虎自然[引用日期2013-07-11].
2. 考拉科普知识:考拉的历史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3-07-11].
3. 考拉科普知识:考拉的身体特征 .新浪[引用日期2013-07-11].
4. 考拉科普知识:考拉的生命周期与繁殖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3-07-11].
5. 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树袋熊 .中华自然科学网[引用日期2013-07-11].
❻ 动物可爱图片
动物可爱图片
动物可爱图片,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动物是非常多的,有的动物长得非常的可怕,但是也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这样的动物让人看了内心欢喜。为大家分享动物可爱图片。
动物可爱图片1
一、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主要集中在四川,因此四川又被称为熊猫的故乡。其憨态可掬的模样令世界人民无不为之迷恋,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外交大使。
二、小熊猫
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体长40~63厘米,尾长为体长的一半以上,体重一般约为5公斤左右。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小熊猫和大熊猫 有相似的地理分布、相似的外观以及一些相似的生活习性。 小熊猫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三、狸花猫
狸花猫的原产地是中国,属于自然猫,是在千百年中经过许多品种的自然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品种。端正结实匀称的体格,肌肉发达,具备运动感,四肢长短适中,粗壮有力而敏捷。尾长略短于身长(身长指从 尾骨开端至肩胛),且相对粗壮,无扭曲现象。有独立的性格,爱好运动。
动物可爱图片2
1、考拉
详细介绍:考拉源自澳大利亚,是当地的国宝,长相可爱,每天的任务就是吃吃睡睡,据称考拉平均每天需要睡18个小时,所以体态看起来也非常的憨厚。
2、龙猫
详细介绍:龙猫并不是宫崎骏作品中的卡通形象,而是一种鼠科动物,又被叫做毛丝鼠,长相非常可爱,圆滚滚的身形,耳朵也特别大,既像仓鼠又像兔子。
3、安哥拉兔
详细介绍:安哥拉兔是一种长毛兔,体型非常大,但是长相特别可爱,在18世纪时期,欧洲王室是特别流行将安哥拉兔作为宠物的。
4、羊驼
详细介绍:羊驼的长相是非常有趣的,前面的毛发就像一撮齐牛海,有的时候还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动作,非常可爱。
5、加菲猫
详细介绍:我这里说的加菲猫并不是卡通人物,而是一种猫咪品种,长相非常呆萌可爱,外形也是圆滚滚的,而且性格非常的温顺文静,很适合作为宠物猫。
6、熊猫
详细介绍:说到可爱的动物怎么少得了我们的国宝熊猫呢,黑白相间的“肤色”,加上蠢萌的动作,看一眼就会迷上。
7、竖琴海豹
详细介绍:竖琴海豹全身都是毛茸茸的,头部非常圆,长相也很可爱,可以说是蠢萌界的代表,看到它会有想要带回家的冲动。
8、比熊犬
详细介绍:比熊犬毛发是全白的,头部特别圆,看起来超级可爱,而且性格也很温顺,如果你喜欢可爱的宠物,比熊犬一定会是最佳的选择。
9、小熊猫
详细介绍:说到小熊猫大家可能会一位是我们国宝的小时候,其实是另一种动物,它长得非常可爱,主要栖息在温带森林之中,这种熊猫的身上有棕红色的毛发,尾巴也比较大,全身毛茸茸的。
10、银喉长尾山雀
详细介绍:银喉长尾山雀被称作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小鸟,它的体型圆圆的,眼睛又黑有小,尾巴长的也很有趣,看起来就像一个糯米团子。
动物可爱图片3
1、西施熊
和小型仓鼠来比,西施熊个子大,所以需要准备一个比较大的.跑轮。西施熊的智商较高,力气大,所有当其第一次知道一个越狱的方式后,接下来便会接二连三的从同一个地方越狱,所以一般的笼子门上要记得用铁丝关住,以免他们自己开门越狱。西施熊可以直接清水补给水分,但是用蔬菜补给水分是最好的。他们的最爱是生菜,另外推荐大白菜和胡萝卜。
2、中华田园猫
中华田园猫也就是家猫了,其小巧好养,买一只家猫是很便宜的,而且家猫相对于那些名贵血统的猫来说更加好养,也不需要很娇气精细的打理,有猫砂有食物,猫咪就会自娱自乐的玩耍了。
3、鹦鹉
鹦鹉绝对是个很不错的宠物,不过养鹦鹉的时候要注意喂食,因为它吃的食物一般是植物种子像玉米、瓜子什么的遇水会膨胀,所以不要一次放置过多。每天每次可以少放点,放的次数可适当的增多,同时要随时有干净的清水供它饮用。
4、龙猫
龙猫认识主人,而且听话可爱,在自己的主人面前会撒娇和耍赖,但很胆小面对陌生人会很恐慌。龙猫是绝对不可以用水洗澡的,要用浴沙或者浴粉。
5、布偶猫
说到布偶猫,大家肯定都会说它的体型大,体重也是很大的,应该像布偶一样。布偶猫长着一张娃娃脸,并且当你抱着布偶猫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像抱了一只布娃娃一样。布偶猫非常的适合家养宠物猫,因为它的脾气超好,可以容忍主人的抓弄,而且还很会讨好主人。
❼ 想要一张兔子和考拉一起的卡通画,最好唯美点,谢谢拉~
找了半天没找到兔子和考拉一起的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zh-CN&newwindow=1&safe=strict&biw=1024&bih=593&gbv=2&tbm=isch&sa=1&q=%E5%85%94%E5%AD%90+%E8%80%83%E6%8B%89&oq=%E5%85%94%E5%AD%90+%E8%80%83%E6%8B%89&aq=f&aqi=&aql=&gs_sm=s&gs_upl=这里有好多考拉的
❽ 求一张图片。考拉的。
大小图都有,随你挑!
❾ 这是什么
这是被涂鸦的考拉 (好可怜哦)~
树袋熊又叫考拉、无尾熊、可拉熊,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 英文:Koala bear来源于古代土着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而它们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树袋熊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
树袋熊别称:考拉、无尾熊、可拉熊二名法:Pha动物界门
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后兽亚纲目:有袋目科:
树袋熊科属:树袋熊属分布区域:澳大利亚保护级别:无危
考拉熊母子考拉生活在澳大利亚,既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又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哺乳类中的有袋目考拉科。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的尤加利树林区(桉树林区)。考拉虽然又被称为“树袋熊”、“考拉”、“无尾熊”、“树懒熊”“可拉熊”,但它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英文:koala)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它性情温顺,体态憨厚,永远看似无辜的表情深受人们喜爱。树袋熊(5张)编辑本段外形考拉身体长约70-80厘米左右,成年体重8-15公斤。它们体态憨树袋熊(20张)厚,长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软的浓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生有一对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它的尾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退化成一个“座垫”,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考拉能长时间舒适潇洒地坐在树叉上睡觉。考拉四肢粗壮,利爪长而弯曲,它的爪尖利,每只五趾分为两排,一排为二,一排为三,善于攀树,且多数时间呆在高高的树上,就连睡觉也不下来。以桉树叶和嫩枝为食,几乎从不下地饮水,这是因为树袋熊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饮水,所以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编辑本段习性考拉的妊娠期为35天,通常情况下每胎只产一仔,刚生出来的树袋熊不足一寸,体重仅5.0-5.5克重,在母亲腹部的育儿袋中生活6个月后爬到母亲的背上生活,当幼崽长到1岁时便会离开母亲独立生活。到3-4岁性成熟,寿命为10-15年左右。考拉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桉树上,但偶尔也会因为更换栖息树木或吞食帮助消化的砾石下到地面.它们的肝脏十分奇特,能分离桉树叶中的有毒物质。桉树叶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正是因为考拉的主要食物——桉树叶含有毒物质,考拉的睡眠时间很长以消化有毒物质。考拉通过发出的嗡嗡声和呼噜声交流,也会通过散发的气味发出信号。白天,考拉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晚间才外出活动,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寻找桉叶充饥。它胃口虽大,却很挑食。600多种桉树中,只吃其中12种。它特别喜欢吃玫瑰桉树、甘露桉树和斑桉树上的叶子。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桉叶汁多味香,含有桉树脑和水茴香萜,因此,树袋熊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馥郁清香的桉叶香味。
家域范围
树袋熊“家域树”可以定义为:作为边界线标志用来标记不同考拉个体间树木归属的关键树。在人类看来,这些标记并不显眼,但作为考拉,却一眼就能看出某棵树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别的树袋熊。甚至一只考拉死后一年之久,别的考拉都不会搬进这块空的家域,因为这段时间,前一只考拉身体留下的香味标记和爪刮擦树皮标记尚未自然风化消失。当一只年轻的考拉性成熟时,它必须离开其母亲的家域范围,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域。它的目标是发现并加入另一繁殖种群。发现别的考拉比发现适于居住的栖息环境更重要,尽考拉家域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其未开垦的栖息环境质量,其中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考拉采食的关键树种的密度。考管环境也是一个先决条件。总是有一些暂时游荡于稳定群体之外的动物,作为考拉,这些动物个体则经常是雄性,常常观望于繁殖群体边缘,等待加入其中并成为永久性居民。所有的家域树和食物树对于考拉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福利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其中的一种树木的移动和消失都会破坏考拉种群,广阔的空旷地对考拉种群来讲也是一个潜在的破坏因素,因为它会将考拉置于被狗攻击、遭遇车祸、营养不良和疾病侵扰的不利境地。
生命周期在澳大利亚,考拉的繁殖季节为8月至次年2月,期间,雄性考拉的活动会更旺盛,并更频繁地发出比平时更高的吼叫声。年轻的考拉离开母考拉开始独立生活时也会如此。如果考拉生活在偏远地带或靠近主要公路,那么,这将预示着,这期间也是考拉护理人员最忙碌的时段,因为考拉过路时,会因为遭遇车祸及狗攻击等等因素而增大受伤与疾病的机会。考拉卡通形象(10张)雌性考拉一般3—4岁时开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只小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野生雌性考拉每年都会繁殖。新生的考拉有一对大耳朵,耳有毛绒,鼻子裸露且扁平,没有尾巴,窥视外面的世界。22-30周龄时,母考拉会从肓肠中排出一种半流质的软质食物让小考拉采食。这种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软,易于小考拉采食,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这种食物将伴随着小考拉度过从母乳到采食桉树叶的这段重要的过渡时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采食桉树叶为止,就像人类婴孩在吃固体食物之前,会吃一段时间的粥状的半流质食物一样。小考拉从育儿袋口探出身体,采食母考拉从盲肠排出的半流质软食时,会 将袋口拉伸以至朝向后方。所以,母考拉的育儿袋口是向下开口或向后开口的说法,严格来讲,并不准确。小考拉采食半流质食物期间,会逐渐爬出育儿袋口,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进行采食,最后终于开始采食新鲜的桉树叶并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当然,小考拉也会继续从育儿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岁左右。但是,小考拉的身体越来越大,再也不能将头部伸进育儿袋中,于是,母考拉的奶头会伸长,并突出于开放的袋口。小考拉会继续与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为止。这时,小考拉就不得不离开母亲,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域。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话,那么,小考拉会与母亲一起生活更长时间,所以,小考拉成活的机会也就越大。通常,雌性考拉的寿命会比雄性考拉更长,因为,雄性考拉常会在争夺配偶的打斗中受伤,也因为需要维护更大的领域不得不移动更大的距离而冒着更大的车祸与被狗等动物咬死咬伤的风险,占用更大的贫瘠土壤桉树林时也是如此。使用考拉的平均年龄数据较易令人产生误解,因为有些考拉的寿命长不过几星期或几个月,而有些考拉则能终老一生。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的考拉寿命会比生活在城市郊区的更长。一些对成年雄性考拉的平均寿命估计为10年,但是,一些分散于高速公路或住宅区边缘的亚成年考拉的平均寿命却只有2-3岁。一旦开始采食桉树叶,小考拉在生长得更加快、更加强壮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危险。
首先,小考拉会为取暖和躲藏而拥抱着母考拉腹部,但有时也会骑在母考拉背部,最后,终于离开母考拉作短距离的行走,这些行为都会让小考拉冒着跌落并受伤的危险。12月龄以后,小考拉离开母亲开创属于自己的家园,这使得小考拉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因为它要寻找自己的领地。在那里,必须有能够提供给小考拉可口食物的桉树林,并且靠近其它的考拉,并且最好是一些可以使它远离诸如树林毁灭、车祸和狗攻击的安全之地。
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估计,每年至少有4000只考拉死于车祸和狗的袭击,而栖息地的破坏则是对考拉生存最大的威胁。在澳大利亚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区里,人们常常看到小考拉趴在妈妈背上那可爱的形象。有趣的是,考拉胆小,一受到惊吓就连哭带叫,声音好像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考拉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从不对其他动物构成威胁。它的长相滑稽、娇憨,是一种惹人喜爱的观赏类型动物。
考拉在生活中有几个天敌,其中之一是澳大利亚犬(dingoes),当考拉为了要从一棵树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时,不论是成年还是小考拉,都有可能受到澳大利亚犬的伤害;而小考拉有时则会受到老鹰(wedge-tailed eagles)及猫头鹰的攻击;其他像是野生的猫、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树袋熊的天敌之一。但现在考拉受到人类道路、交通的影响,使得栖息地的减少,这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敌人。
考拉主要疾病考拉容易感染到数种不同的疾病,常见的两种像是结膜炎、湿屁股,是种肾脏和泌尿系统的疾病,其他还有呼吸系统的感染、一种头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虫等等。而衣原体细茵常被认为是导至考拉生病的主要原因,专家们正持续地在研究它和考拉族群们的关系。而可以发现的是考拉在人群拥挤或是食物供给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时,会比较容易感染疾病。而有关如何使考拉受到更好的照顾,或是减少他们受到疾病感染及受伤的相关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当中。因为考拉是人类的好朋友。
栖息环境考拉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岛屿、高大的桉树林以及内陆的低地森林等各种环境。然而,数百万年前,考拉的祖先却是生活在热带雨林中,长期的进化,使得考拉逐渐地退出了原有的栖息环境。野生的考拉只会在适合其居住的地方出现,其中有2个重要的因素必不可少,其一是居住地必须有考拉首选采食、并有适宜的土壤和降雨来保证生长的树种(包括非桉树树种)存在,其二是早已有其它的考拉在此定居。研究表明,即使已知曾被考拉选择用作食物的树种存在,都不能保证考拉种群数量的稳定,除非有考拉首选的或特别喜欢的12种树分布于该地区。所以,这就是仅仅种植考拉一般能采食的树种并不是个好主意的原因,为恢复考拉的栖息环境而遗漏种植关键树种,往往只会徒劳地浪费时间和精力。
而桉树叶含纤维特别高、营养却特别低,而且对其它动物来说,还具有很大的毒性。为了适应这一低营养的食物,长期以来,考拉进化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系统与机制。考拉的新陈代谢非常缓慢,从而保证食物可以长时间地停留在考拉的消化系统中,并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而这种非常低下缓慢的新陈代谢活动,同时也让考拉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能量,保存体力。所以,我们就会经常看到,考拉每天会睡上18-22个小时!考拉的消化系统也尤其适应这些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的桉树叶。一般认为,这些毒素是桉树为了防止食叶动物采食树叶而产生的,而且桉树生长的土地越贫瘠,产生的毒素就越多,这也可能是考拉只吃少数几种桉树叶、有时甚至竭力避免生活在某些桉树林的原因之一。考拉的食物桉树又称尤加利树。考拉有一个特别的消化纤维的器官----肓肠。其它动物,例如人类,也具有肓肠,但与考拉长达2米的肓肠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肓肠中数以百万计的微生物,将食物中的纤维分解成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尽管如此,考拉所吃进的食物中,也只有25%被消化吸收。由于通过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就能够满足考拉的需要,所以,考拉很少饮水。但是,在干旱季节,桉树叶中的水分含量会大大降低,考拉无法从桉树叶中获取足够的水分时,会饮水。一只考拉每天 大约采食500克的桉树叶,考拉的牙齿也非常适合于处理这些特殊的食物。尖利的长门齿负责从树上夹住桉树叶,而臼齿则负责剪切并磨碎。门齿与臼齿间的缝隙地带,可以让考拉的舌头高效地嘴里搅拌混和食物团。考拉对食物非常挑剔、甚至有些偏执。在澳大利亚,桉树的种类超过600种,但考拉却只对其中的极少数种类感兴趣。在有些地区,考拉甚至只吃一种桉树叶,多时也不过2、3种。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种类的树叶,包括非桉树类植物,偶尔也被考拉极少量的采食,或被用来当作坐垫或睡垫。不同种类的桉树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不同地区,因此,分别生活在维多利亚与昆士兰的考拉,可能会吃完全不同种的桉树叶。可以想象一下,每天都吃同样的食物会是一件多么枯燥而令人厌烦的事情,所以,考拉有时也会尝试采食其它植物,例如金合欢树叶、茶树叶或者白千层属植物。考拉如果吃惯了某地的桉树就对别的桉树不感兴趣了,所以说考拉对食物很挑剔。
考拉非常适于树栖生活。尽管不象其它诸如树袋鼠之类的树栖有袋动物一样, 考拉并没有明显的尾巴,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出色的平衡感。考拉肌肉发达,四肢修长且强壮,适于在树枝间攀爬并支持它的体重。前肢与腿几乎等长,攀爬力量主要来自于发达的大腿肌肉。考拉的爪尤其适应于抓握物体和攀爬。粗糙的掌垫和趾垫可以帮助考拉紧抱树枝,四肢均具尖锐的长爪。前掌具5个手指,其中2个手指与其它3指相对,就象人类的拇指,因而可与其它指对握,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紧握物体。脚掌上,除大脚趾没有长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锐长爪,且第二趾与第三趾相连。当接近树木准备攀登时,考拉从地上一跃而起,用它的前爪紧抓住树皮,然后再向上跳跃攀登。所以,当一棵树成为考拉的家域树而被经常攀爬的时候,考拉的爪在树皮上留下的刮痕就非常明显。另一个证明某棵树被考拉所使用的标记就是,在树基部会有考拉小球状的排泄物。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当处于安全的家域树上的时候,考拉会自然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时也会因为躲避太阳或享受微风向而不停地在树上移动位置。天气炎热时,考拉会摊开四肢并微微摇摆,以保持凉爽,而天气变冷时,则会将身体缩成一团以保持体温。考拉下树的姿势是屁股向下地往下退。考拉经常下到地面并爬到另一棵树上去,这时,它们常遭到家狗、狐狸、澳洲野狗的攻击,或是被过往的车辆撞死撞伤。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尔为之。考拉身上长有厚厚的皮毛,这对它们保持温度的恒定很有利,而且,下雨时还可以当雨衣使用,以免身体遭受潮气和雨水的侵扰。考拉的皮毛呈现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种颜色,其中胸部、颈部、四肢和耳朵内侧具白色斑块。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块特别醒目的棕色香腺。考拉尾部的皮毛特别丰厚,这是因为考拉经常将它作为坐垫来使用的缘故,而且常常被污染,以致考拉下到地面上屁股朝向你时,一时会难以发现它的存在。 成年雄性考拉体重一般在8-14公斤之间,而雌性则为6-11公斤,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为需要适应较寒冷的气候而拥有较大的体重和较厚的皮毛。考拉大体归属为夜行性动物,在夜间及晨昏时活动旺盛,因为这比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活动更能节省水分与能量消耗。考拉平均每天花18-22小时的时间来睡觉和休息,仅剩余4个小时用来采食、活动、个人卫生清洁及与其它考拉进行交流。过去,因为考拉几乎整天都在睡觉,所以,人们以为考拉是采食了桉树叶而中毒的缘故。考拉这种几乎整天都昏昏欲睡的状态,实际上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进程中形成的适应低营养的食物、同时节省能量消耗的有效的低新陈代谢适应机制。考拉最明显的特征是鼻子特别发达,它让考拉拥有高度发达的嗅觉能力,能轻易地分辨出不同种类的桉树叶,并发觉哪些可以采食,哪些有毒而不能采食。当然,也能嗅出别的考拉所遗留标记的警告性气味。考拉会发出多种声音与其它考拉进行联系和沟通,雄性考拉主要通过吼叫来表明它的统治与支配地位,从而尽量避免打斗消耗能量,并向其它动物表明它的位置。雌性考拉不象雄性那样经常吼叫,但也不一定,例如交配时,雌性会发出急促的尖叫声,给人以正在相互打斗的印象。母考拉与小考拉之间也会发出轻柔的滴答声、啸叫声、温和的嗡嗡声和咕哝声,温和的呼噜声则表示对对方的不满。但是,当考拉感到害怕时,都会发出一种类似婴儿哭叫的声音,同时伴随着颤抖和摇晃。考拉也会用它们的腺体产生的气味在树上进行标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考拉反应极慢,这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反射弧好像特别的长。曾经有人尝试,用手捏考拉一下,考拉经过很久的时间才惊叫出声,令编者汗颜。编辑本段物种历史四千五百万年以前,在澳洲大陆脱离南极板块,逐渐向北漂移的时候,考拉或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首先开始进化了。目前的化石证明,二千五百万年前,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存在于澳洲大陆上。在漂移的过程中,气候开始剧烈变化,澳洲大陆变得越来越干燥,桉树、橡胶树等植物也开始改变并进化,而考拉则开始变得依赖于这些植物,20世纪40年代,考拉曾被认为灭绝。
1788年,欧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陆以后,John Price成为第一个记录考拉这种动物的欧洲人。他在进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时详细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为“灰袋熊”。后来,人们发现,考拉根本就不是熊,于是,一个哺乳动物研究小组的成员将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为“有袋类动物”),即刚出生的幼兽发育并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的动物。现在,诸如考拉之类的大多数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在澳洲的土着语言中,考拉意即为“不喝水”,尽管澳洲的方言多种多样。
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资料中,考拉曾被记录为多个不同的格式,如
cullewine,koolewong,colo,colah,koolah,kaola,koala,karbor,boorabee,和 goribun等等。当新的殖民者进入澳洲大陆的时候,毁林垦田开始了,澳洲本土的动物开始失去它们的栖息地。1924年,考拉在南部澳洲绝灭,新南威尔士的考拉也接近绝灭,而维多利亚的考拉估计不到500只。于是,考拉毛皮的交易焦点开始向北转向了昆士兰。1919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了一个为期6个月的狩猎解禁期,期间,有一百万只考拉被猎杀。尽管1927年允许猎杀考拉的特别季节被正式取消,但是,当禁令重新被取消时,在短短的1个多月的时间,就有超过80万只的考拉被猎杀。1930年,公开猎杀考拉的暴行迫使政府宣布,考拉在所有的州均成为被保护动物。然而,却没有法律来保护那些考拉赖以生存和隐蔽的桉树林,除了最近新南威尔士颁布了相关的法律之外。2012年4月,澳大利亚环境部长托尼·伯克30日宣布,政府将把栖居在东部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和首都直辖区的考拉列入濒危保护动物之列。
参观注意
1.游客尽量保持安静,如果游客声音比较大,会令考拉惊慌失措。
2.考拉是个“近视眼”,但对近处的干扰相当敏感,容易被激怒,所以游客不要拍打玻璃和使用闪光灯。
3.考拉睡觉时请勿打扰。
濒临灭绝
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本周说,由于人类持续侵占考拉的栖息地,致使它们数量骤减,再加上全球变暖等各种原因,考拉可能在数十年之内灭绝。2006年,澳大利亚的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曾拒绝把考拉作为濒危物种保护,因为当时估算的考拉有几百万只。但是,最新报道说,考拉仅剩大约4万3千只了,因此该委员会可能在2010年把提升考拉的珍稀地位正式列入议题。
根据研究人员的最新消息称,除非采取紧急行动,阻止人类继续侵占考拉的栖息地,否则澳大利亚的考拉将在30年内灭绝。相关研究人员告诉我们,随着气候变化和森林大火等因素,野生考拉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AKF)称,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到衣原体感染,野生考拉的数量在过去的6年里下降了一半多。这个数据在之前被估计为超过10万,但最新的计算显示,野生考拉的数量仅有4.3万只。这些数据来自1800个网站和8万棵桉树。10年前,在昆士兰北部某一个地区,考拉遭受到威胁,原本估计为20000只左右的考拉,考察小组一行8人,竟找不到一只!基金会说,干燥的天气、砍伐森林、全球变暖等因素,使得考拉的主食——桉树叶子的营养价值直线下降,导致考拉们营养不良。考拉大多局限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的森林里,他们是出了名的只吃自己喜欢类型的叶子。基金会首席发言人底波拉说:“我们到考拉消失的森林查看,那里已经没有(考拉喜欢的树木)了,如果继续砍伐树木,澳大利亚将没有任何的考拉。”她希望新的数据可以说服政府和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TSSC),以提升考拉的珍稀地位。该委员会主席鲍勃则遗憾地表示,这不是他们可以决定的,直到2010年中旬,他们的提议还没有得到通过。考拉的珍稀地位与他们是否是这个国家最受欢迎的动物,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认为,世界上有许多物种都充满无限的风情和魅力(而考拉绝不是唯一的那一个)”法新社的布什先生说,“我们会给予考拉和death adder(澳洲某种剧眼镜蛇)同等的关注。(意思是:如果它真的受到灭绝的威胁,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把它加入濒危物种的行列/或将和其他想要加入濒危物种行列的动物一视同仁。)”编辑本段布里斯班 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省的首府,也是澳洲的第三大城市,由于这里有不少树袋熊——考拉的保护区,因而人们又称它为“考拉之都”。布里斯班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生活在这里,特别是一些澳洲特产的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亲近。此外,布里斯班的人文景观也很丰富,游人来到布里斯班,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这里会经常上演上些大型歌舞剧及音乐会,还有着名的世界级图书馆及美术馆。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园是由龙柏考拉保护区和澳大利亚羊毛乐园组成的。
龙柏保护区位于布里斯班西南11公里的地方,里面有80种以上的澳大利亚本土动物及鸟类,其中最讨人喜欢的就是可爱的考拉,它们总是伸着胖胖的前臂抱住树干,吃着桉树叶,好奇地注视着游人。这里的鸟类也不怕人,那些五彩的雀鸟会飞到你的手心里吃食。羊毛乐园位于布里斯班西北14公里处,游客在此可以参观当地人剪羊毛的表演以及纺羊毛的工艺,你也可以亲自尝试着挤牛奶、喂袋鼠,还能抱着胖墩墩的考拉耍玩耍玩,可开心呢。编辑本段近亲繁殖我们认为树袋熊和其它的物种一样,比如说种群数量下降的灰狼,在博物馆中的样本应当比现在的样本存在更大的差异性,这是因为博物馆的样本来自一个更早的年代。”格林伍德在一份声明中说道:“我们发现这对树袋熊来说并不正确。这就表明树袋熊遗传多样性减少一定发生在很久以前。”18世纪末期到达澳大利亚的欧洲人注意到树袋熊是很稀少的,这或许是由于当地土着居民的捕杀。到19世纪中期捕猎的减少使树袋熊的数量回升,但是随后树袋熊再次遭受厄运。树袋熊的皮毛成为一种时尚的物品,而且猎杀再一次把这个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生存环境的丧失和疾病尤其是衣原体也在威胁着现在的树袋熊。澳大利亚政府把这个物种列为“易受伤害”的物种,而且美国政府把它们划分为“受威胁”的物种。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意味着树袋熊可能需要为适应改变的气候条件或者是新的疾病而努力奋斗。格林伍德和他的同事们将现代树袋熊的DNA与博物馆的14个样本进行了比对。他们主要研究的是线粒体DNA,而且线粒体DNA遗传自母亲。尽管古老的博物馆样本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年代,它们的基因档案与现在的样本并无差异。
格林伍德说道,那就意味着树袋熊遗传多样性的丢失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他补充道,有可能这种遗传多样性的丢失可以追溯到更新世的后期,那个时候的巨型树袋熊走向了灭绝。巨型树袋熊的个头大约是现在树袋熊的三倍而且在大约5万年前灭绝。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3061.htm?fromId=29152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