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京剧常用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相关介绍:
1.板:
有三片长约 25 厘米、宽约 5 厘米、厚约 1 厘米的乌木制成,其中二片用丝弦线紧扎在一起,用红绸把它和另外一片串起来。演奏时,将红绸挂在左手大拇指间,以单片碰击紧扎在一起的双片,音色坚实、响亮。
2.单皮鼓:
单皮鼓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
3.大锣:
属锣的一种,因面较大 故称大锣。它是铜制的,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
4.铙:
铙又称钲,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5.钹:
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
6.京胡:
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7.京二胡:
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8.月琴:
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
9.三弦:
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京剧
B. 列举清朝把京胡作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戏曲艺术
在北京,二黄改用胡琴伴奏,曾有过反复变动的复杂情况。清干隆末,徽,秦腔合流时,曾废笛改用胡琴伴奏。嘉庆时,因帝王避讳,清廷严禁以胡琴伴奏乱弹,梆子腔,二黄调,曾把胡琴从戏曲中废除,恢复以笛伴奏。同治年间,皮黄戏更为盛行,乐师们又改用胡琴伴奏,连同文场的月琴,三弦并用。时人称之为“九根弦”徐幕云所着《中国戏剧史》(213页)详细的记载了徽班由笛子演变为胡琴伴奏的过程:“皮黄之托腔 时皆吹双笛相和,颇费气力,腔调之转折亦欠灵活,故颇感不变。前乎程长庚大老板者有四喜班之袁福堂,擅老生,盖即以行腔直率结实而见称于时者也。嗣后四喜班有王晓韶(艺山)者,首创废除吹笛,而代之以胡琴,托腔便觉较前和谐,深得一般人士之赞赏 。王晓韶所创用之胡琴本系 弓,苟非腕力强健,不易收效,人多苦之。当时有名鼓手刘家福之弟李四者,另创硬弓胡琴试之,效果较为省力,而易于讨好。于是贾三(名东林,李四之师弟)与程大老板之琴师樊三者,均改用硬弓,群称便利。一时风气所趋,软弓胡琴亦如笛子之遭天然淘汰。而无人忆及”。
相传,徽班初进京时,作为伴奏的胡琴,是用厚竹筒或木制的琴筒,弓杆较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提高调门还有鞔蟒皮的,而且是软弓胡琴。正如周贻白先生所说:“以前的胡琴,筒子很厚,拉手为软弓,发音亦无今日薄筒硬弓之嘹亮”。(《皮黄剧的变质换形》)
软弓京胡,又称吐胡,软弓胡琴。因弓杆质地软,马尾松而得名。是京胡(硬弓)的前身。用于河南曲剧、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等多种戏曲、曲艺伴奏,最早用于徽调和汉调的伴奏。至此19世纪40年代,随着京剧声腔和伴奏艺术的发展,改软弓胡琴为硬弓胡琴。
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京剧艺术的进一步繁荣,京胡的演奏和制作也在不断的创新。京胡出现了戏曲京胡与音乐京胡的分野,京胡的演奏也逐渐从伴奏走向独奏,从台侧走向舞台。
现代的京胡乐器已经不是原有乐器的简单概念了,而是乐器与艺术美相结合的产物,它来自天然,材料种类众多,天然花纹,形态各异、能给人带来遐想。
摘自微薄“京胡艺术的发展与制作”一文。
C. 京胡与2胡外观上有什么区别
外观的差别
京胡:因为唱京剧要气运丹田,发假声就高亢,所以前人就发明了京胡。要高亢必须琴短弦短振动频率高才出高声,但要响必须蛇皮薄,还要蒙紧,琴码要小要空,弓毛要用真马马尾,才增大磨擦力。所以琴筒只能采用天然的竹筒,因为筒径圆而光滑,为增加筒杆共鸣,琴杆也用竹杆做的,弓杆都用笔竹做,但比二胡的弓杆要短。
演奏的区别:
京胡:京胡的演奏区别于二胡和高胡,琴师都取驾腿式,左腿驾到右腿上,从而提高琴筒高度方便两手的近距离操琴,将京胡放在大腿中前部,将京胡向左斜到45度角,为什么呢?为了弓毛与琴弦呈90度角才与琴码缩短距离出音实而不虚,所以持弓右手必须向右上呈45度角推拉。
京剧这么复杂的旋律京胡极少换把,怎么拉呢?京胡演奏的乐谱都是高八度和低八度,内弦没有的音就在外弦拉,不会唱京剧的人听不懂拉的什么旋律,但它与伴奏乐器唱腔形成完全谐和的和声,极其优美动听。
二胡:二胡因为弦距长,可换五个传统把位,适应与所有乐器的和弦演奏,二胡发音酷似人声,所以它扮演了伴唱,独奏,合奏的主角。特别扮演京剧的词唱腔时演奏者采用了上滑和下滑大上和大下及回滑的各种技巧,使二胡委婉的发音近似人声。二胡的自然泛音能发出嘹亮的哨音,高亢透明,演奏中为描写优美景象增添了诗情画意。二胡爱好者在全国有庞大的群体,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二胡声,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拓展资料
二胡是一种拉弦乐器。有两根弦,现代二胡以纯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属于中高音域乐器。现在各地方根据需要的条件,独立发展出不同形状的弓弦乐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为满足中乐交响化的需要,根据二胡的制式,也另外发明中胡等。
制琴师通常以木材制作二胡,如红木、小叶紫檀、乌木、鸡翅木、血檀、大叶紫檀、非洲红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制琴师以象牙、玉石、塑胶等材料制作二胡,因为他们有声学以外的考量。琴筒一端蒙以蛇皮,这是二胡独特音色的来源,一些高级的二胡则采用蟒蛇皮。不论是来自野生或被圈养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
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限制其参与团体对蠎蛇皮的进出口,近年有人便开发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通常使用钢弦、尼龙弦、丝弦,羊肠弦已极少人使用。总结来说,这导致了用原材料制作的二胡也随着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替代材料。
参考链接 网络 二胡
D. 想问一下,京胡,二胡,板胡有什么不一样!
一、结构不同:
1.京胡:
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
2.二胡:
二胡的基本结构包括琴筒、琴皮、琴杆、琴轴、琴弦、琴弓、千斤、琴码、琴托、制音垫。
3.板胡:
板胡的音箱用椰壳或木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杆用较硬的乌木或红木,张二根弦,马尾竹弓。琴筒又称瓢,是板胡的共鸣箱。
二、应用领域不同:
1.京胡:
京胡主要用于戏曲、京剧。
2.二胡:
二胡主要用于独奏、民乐。
3.板胡:
板胡是北方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4)乐器京胡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板胡是伴随着中国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擦奏弦鸣乐器,归属于拉弦乐器。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清代时曾别称板琴。
京胡于清干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京胡是在清干隆五十年(1785)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弦乐器,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
E. 京胡的简介
京胡于清干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干隆五十年(1785)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弦乐器,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
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现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软弓演奏,音色较硬弓演奏的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
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嗣后,京胡逐渐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
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但乐器行业的牌匾改为胡琴铺,就连京剧界的名琴师们也招聘工人制卖起京胡来。有的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打光剂代替打蜡。使竹皮表面光泽细润,深得爱好者的称赞。
最早的京胡琴杆很短,琴筒也小,用软弓拉奏,当时,人们把它称为软弓京胡。19世纪以后,京胡逐渐开始用硬弓拉奏,琴杆、琴筒不断加大,京胡也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特别是在北京尤为盛行。 京胡主要由琴杆、琴筒、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构成。京胡的琴筒呈圆筒状,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至琴筒,使筒内空气振动,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时,演奏者将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的实践,京胡发展为各种规格,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如今,中国的作曲家还为京胡创作了很多独奏、协奏曲,京胡也从为京剧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参见“软弓京胡”条)。十九世纪后出现硬弓。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用钢丝弦。京胡是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胡琴的基础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它的声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剧界一直沿用着胡琴的称呼,在这之后,为了区别于其他剧种,才正式将这种乐器称为“京胡”。清干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陆续来到了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京剧。京剧的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为“皮黄”。京胡是“皮黄”音乐的代表。它是伴着“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京胡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色,能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成为京剧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乐器。 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
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又名担子,多用紫竹、白竹、龟背竹或染竹制成,通常有5节,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节上,各装有一个弦轴,下端的底节插入琴筒中,在筒里的一段杆身上,开有长方形、前后对穿的风口,它是琴筒的复共鸣部分。琴筒长11.4、后口直径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弦轴黄杨或黄檀木制。琴码竹制。弓子江苇竹制,上拴马尾,长74厘米。张二弦,设有“千斤”。五度定弦,据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别为:反二簧do、Sol弦,二黄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调、E调二黄京胡和E调、G调西皮京胡。音域约两个八度。
琴筒为圆筒状,用毛竹制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有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的。筒的前口蒙以薄而坚韧的蛇皮或其他新股膜料。琴筒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导到蛇皮上,然后波及筒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强而有力的音响,音色清脆、嘹亮。
弦轴又叫捻子,多用木质细腻、颜色姣艳的黄杨木制成,也有使用黄檀或大檀木的。千斤钩是用铜丝或铅丝制成的S形小钩,前弯钩住两根琴弦,后湾用细丝弦系在琴杆第三节的中部,它是划定琴弦有效强长的固定点。
弦码用竹材制成,有桥空式和空心式两种。琴弦是京胡的发音体,原用两根丝弦,系在下轴的弦较细,称外弦,系在上轴的弦较粗,称里弦。现多用钢丝弦,音准比丝弦好,发音清脆,不易断弦。
弓子用富有弹性的江苇竹制作,两端烘烤出弯来,竹子细的一端在弓的尾部,系上一股马尾而成,马尾置于两弦间摩擦琴弦而发音。
演奏时,坐姿,琴筒置于左腿正中央处,琴杆向左稍倾斜,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
弓法有拉弓、推弓、颤弓、抖弓、顿弓、带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于伴奏或独奏。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其它剧种。独奏曲多源于京剧曲牌,如《小开门》、《夜深沉》、《柳青娘》、《迎春》、《万年欢》等。 京胡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京胡、染竹京胡和白竹京胡。此外还有罗汉竹京胡和凤眼竹京胡。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实践,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发展为多种规格,创制了西皮、二黄、娃娃调和拨子等几种专用京胡。放大了低调门京胡的尺寸,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