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京2000年之后建设的着名建筑有哪些比如说紫峰大厦、南京南站之类的。简要介绍一下,谢了~
紫峰大厦是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陆第二高楼,也叫绿地广场·紫峰大厦(Greenland Square Zifeng Tower)。位于中国江苏省省会南京市绿地广场,发展商是上海绿地集团及南京国资集团。南京绿地广场·紫峰大厦选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鼓楼广场,东至中央路,西至北京西路。鼓楼周边区域有玄武湖、北极阁、鼓楼、明城墙等历史文物古迹;该地段是南京城区的中心点及城市的制高点,周边远景尽收眼底:东可眺望紫金山、西可望长江、南有雨花台、北有幕府山。2010年12月18日,正式落户南京鼓楼广场。
南京南站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单家楼,是上海铁路局辖下的铁路车站。2008年1月10日开工,2011年6月28日启用,为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客运专线、宁安城际铁路的客运枢纽站,并成为京沪高速铁路五大始发站之一。总建筑面积约45.8万平方米,其中主站房面积达28.15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铁路车站。
参考:网络
B. 南京有名的建筑介绍
南京有名的建筑哪些代表性建筑呢?南京有名的建筑有南京海军总司令部、交通银行南京分部旧址、南京颐和公馆、南京国民大会堂等南京民国建筑。
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旧址
海军总司令部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155平方米,共有房屋72幢461间。大门造型独特,颇引人注目。大门坐北朝南,为砖混结构的牌楼形式,建于19世纪末,平面呈圆弧形,圆弧状的立面均匀分布着10根装饰门柱。在牌楼正中顶部设有斜向两侧的层层退台,共有五层,其上装饰有具有动感的曲线旋涡花纹,这在西方建筑史上称作"巴洛克风格"。牌楼正中辟有一个拱形门,门上刻有“海军部”三字。
交通银行南京分部旧址
交通银行成立于1908年,是我国创设较早的商业金融机构,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初总行设在北京,1928年迁至我国的金融经济中心上海。交通银行以协助发展全国实业为目标,主要经营工矿交通和公共事业贷款,当时在国内外都设有分支机构。1910年,交通银行在南京成立了第一个分行,1935年迁入位于新街口的这幢大楼,当时称为京行。
南京颐和公馆
南京颐和公馆位于中国最美的街道---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由26幢风格各异的民国时期别墅组成,定位为超五星级精品酒店,其中部分建筑曾为民国重要历史人物的住处与外国使领馆所在地。颐和公馆在青砖青瓦,素粉外墙的别墅在梧桐树的掩映下,散发着浓郁的民国气息。在名人旧居包围之中,您可以体验到非凡的民国氛围以及设计元素,四处可见的原创艺术品和摆件,带领您在现代与过去中来回穿梭。
南京国民大会堂
南京国民大会堂位于南京长江路264号,原名国立戏剧音乐院,现为南京人民大会堂。建于1936年,这座会堂从开建到完工,用时仅6个月。它是民国时期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C. 南京总统府的主要建筑
简介图片门楼南京总统府门楼是拥有83年历史的民国标志性建筑,原址是清两江总督署头门,太平天国时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新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在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即将“国民政府”换嵌总统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将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 朝房东朝房为清代建筑,为两江总督署吏、户、礼科房。太平天国时期为官员等候天王接见的地方。后为总统府警卫团兵舍。
西朝房为清代建筑,为两江总督署兵、刑、工科房。太平天国时为官员等候天王接见的地方。后为总统府交通科和警卫团兵舍。 大堂总统府大堂为中式建筑,抱厦五间面阔七间,硬山顶单层双檐,与二堂及穿堂相连,呈“工”型殿。原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此。清兵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两江总督署大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大堂后的西暖阁举行。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为国民政府的大堂。1929年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挂于大堂正中横梁上。之后,大堂先后被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沿用。至今保存完好。 二堂二堂又称中堂,清代晚期建筑,原为太平天国的内宫建筑。两江总督署时期为二堂。民国年间,为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如外国使节向中国政府首脑递交国书,举行各种仪式等。举行会谈前也在这里先进行礼节性晤面。民国时期曾多次改建,内部保持了中式风格,北墙门外却是西式门廊。 总统府会客室总统府会客室是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时期,在举行正式仪式前,蒋介石、林森或李宗仁等在此短暂休息的地方,同时也兼作内宾接待室。内有一套间作为蒋介石的临时办公室,有时蒋介石不到总统办公楼而在此办公。1946年国共谈判也曾在这里举行。1949年2月27日,“代总统”李宗仁曾在此会见由北平归来的“上海和平代表团”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一行。 麒麟门麒麟门为长方形大红漆面的双扉木门,将中轴线分为两段。为显示主席和总统的威严,平时紧闭,只有蒋介石到来时才开启,其他人只能从门两侧绕行。门前“蹲”着两只石麒麟,故名“麒麟门”。该门已于1950年代初拆除,地上还留有明显的凿痕。 政务局大楼政务局大楼是仿欧式两层建筑,外廊七间,红瓦歇山顶。建于1920年代中期。为江苏督军孙传芳的督军公署办公楼,1930年代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办公楼。1946年以后曾是国民政府文书局及总统府政务局办公楼。政务局主要负责重要文稿拟撰、机要文件的查鉴及转递等党政方面的事务,蒋介石的高级幕僚陈布雷等人也曾在此办公。 子超楼子超楼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是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且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超楼”。子超楼是中国新民族建筑,又称现代建筑,是典型的民国公共行政建筑。由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耗资106952元(银元),设计者虞炳烈。
子超楼主体五层,局部六层。第一层,先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第二层是总统、副总统办公室。朝南的这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这间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第三层是国民政府会议室。楼前两棵雪松,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植,树苗从印度进口,价格昂贵,以寸计金。右侧的那颗已于2011年枯死。
子超楼1934年开工兴建,至1935年底完工,1936年初正式启用。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此楼被日军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占用。1938年3月成为伪维新政府行政院办公楼。1940年3月汪伪政府成立后,为伪立法院、监察院等办公机构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楼先后作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楼。内设林森的主席办公室、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李宗仁的副总统办公室、秘书长办公室,以及国务会议厅等。 总统办公室总统办公室位于总统办公楼(子超楼)二层的东南角,是一个由三个房间组成的套房,曾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中间的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一本台历,台历的日期仍然是1949年4月23日,这天是南京的解放日,历史在这里定格。一张特制的皮转椅,会客用的沙发上方悬挂着蒋介石身穿戎装的巨幅照片,四周的墙壁上则是嵌入墙体的文件柜,屋顶上悬挂着从法国里昂进口的磨砂玻璃吊灯。办公室东间为休息室,配有卫生间。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简介图片煦园熙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着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等。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予以重建。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就在煦园内。以后,又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都督府、督军署等机构的办公处。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委会,以及总统府军务局等机构,都曾在园内设有办公处。 方胜亭方胜亭,俗称鸳鸯亭,是民国前江南惟一的方胜亭。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亭里可见一些龙凤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 石舫石舫又叫不系舟,不系舟建在一个青石平台之上,用10层巨型青石一一垒砌。平日太平湖水满时,人们只能看到船舷以下三四层的部位,而现在湖水放干后,常年潜于水下的6层青石也全部现形。它们有3米高,边缘被仔细地打磨成弧形,呈现出木船外廓的优美弧度。最为出彩的是不系舟的尾部,用一整块青石刻成的尾舵拖在中央,舵杆伸出水面,连固定尾舵的舵环都被清晰地刻划出来。 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清朝两江总督端方曾赴欧洲访问,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1909年,在总督任上开始建造这一座仿法国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未及竣工,即奉清廷之命赴四川镇压革命党。该建筑落成于1910年,即新续任总督(也是末任总督)张人骏任上。因位于总督署西侧的西花园,又称“西花厅”。整幢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以此为大总统办公室。1月2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也在这里举行。以后,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江苏都督府、督军署、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北伐军总司令部)、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军令部)等机构的办公处。 孙中山起居室孙中山起居室建于1909年,小青瓦木结构硬山顶,两层中式建筑。原为清朝两江总督署高级幕僚的住所。1912年1月至4月,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即在此居住。楼上是卧室和办公室,楼下是会客室和餐厅,另有侍卫室和厨房。长子孙科、孙中山夫人卢慕贞携女孙娫、孙婉来到南京时,也在这里与孙中山共同生活。3月25日卢夫人离开南京,两女托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照看。直至4月3日孙中山离任。院内一对汉白玉金鱼缸,为海外华侨赠给孙中山的。 简介图片复园复园在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期在这里建东花园。当年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楼台亭阁等建筑。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时被毁。国民政府时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2002年根据史料复建了原东花园的一部分。 行政院行政院办公厅建于1934年6月。楼内设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处长办公室,以及会议室、总办公厅、稽核室等。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成立于1928年10月25日,掌理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政、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务。院下辖各部会,分掌各项行政职权。1937年11月,行政院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日伪统治时期,沦为铁道部、交通部。1946年5月“还都”南京后,行政院迁至原铁道部办公,此处作为国民政府社会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办公处,直至1949年4月行政院迁广州。 马厩这里先是清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时期的马厩,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时期,曾作为库房和总务局交通队、军乐队、警卫队、清洁队等机构的营房。此为当年马厩的复原。 起义百年纪念碑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用汉白玉精制而成,碑身是“万”字回纹。碑阴刻有碑记,由着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撰文,共322个字。在1951年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00周年之际,南京“百年纪念筹备会”决定勒石立碑,建议中共中央主要导人为纪念碑写碑文。毛泽东提议由时任政务院副院长的郭沫若书丹,郭欣然命笔,11字一气呵成。该碑于1952年1月1日竖在总统府大门南面大照壁的花坛前。2002年8月31日,因长江路拓宽,碑从总统府大门前移走。2006年12月在东苑内重竖。
D. 南京哪些大楼外形像数字
竖着的大楼就是数字‘1’
横着的大楼就是汉字‘一’
E. 紫峰大厦多高
南京紫峰大厦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高度450米,是南京的第一高楼,也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
南京紫峰大厦(Nanjing Zifeng Tower),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1号,地处鼓楼中央商务区,东可眺望玄武湖和紫金山、西可望长江和江北新区、南有雨花台和新街口、北有幕府山,是世界第一座完全中国投资、中国建设的超级摩天大楼。
南京紫峰大厦占地面积187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1075平方米,其中主楼地下4层,地上89层,高度450米。办公副楼24层,裙房7层。南京紫峰大厦1-6层为商场,8-9层为健身中心,10-41层为办公区,42-71层为酒店,72层为观光厅,76-79层为餐厅,80-81层为总统套房,82层为绿地MOUNT俱乐部。
2011年,南京紫峰大厦获得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一等奖。2012年,南京紫峰大厦获得该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暖通空调)二等奖。2020年9月,南京紫峰大厦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F. 南京在明国时的建筑有哪些
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即民国时期在首都南京地区兴建的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各类建筑的总称,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及六种。
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南京民国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其规格之高、类型之全,是国内一些城市的租界建筑无法比拟的,也是20世纪上半叶国家首都规划和建设的智慧结晶,构成南京大都会的物质元素和城市标志,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优秀近代建筑及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等。
中文名称
南京民国建筑
地理位置
南京市
着名景点
美龄宫、浦口火车站、梅园新村等
时间范围
1912年—1949年
文物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快速
导航
发展历程建筑风格类别划分其他类型保护规划
产生背景
1912年1月1日,随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首都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汉三镇、陪都重庆、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其中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无与伦比,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南京民国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南京大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G. 南京民国建筑的公共建筑类
马林医院(鼓楼医院)、中山东路上的中央医院(现为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央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中央饭店、中山南路上的大华电影院(原大华大戏院)、中央体育场(现为南京体育学院)、下关的江苏邮政管理局等。 南京民国时期主要公共建筑扬子饭店旧址(现为下关区公安分局所在地)中央广播电台旧址(现为江苏音像出版社所在地) 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现为江苏省美术馆)国际联欢社旧址(现为南京饭店)圣心儿童院旧址(现为南京市儿童医院行政楼)大华大戏院旧址(现为大华电影院)安乐酒店(现已拆除)建康路邮政支局(现为南京市建康路邮电支局)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为南京市邮政器材公司、邮政局人力资源中心和邮政招待所)中央医院旧址(现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探视接待处)陵园邮局旧址(现为民国邮政博物馆)中央体育场旧址(现为现为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场)首都饭店旧址(现为南京华江饭店)马林医院旧址(现为南京鼓楼医院)福昌饭店(现仍为福昌饭店)中央饭店旧址(现仍为中央饭店)公余联欢社旧址(现为江苏省歌舞剧院)华侨招待所旧址(现为南京江苏议事园酒店)南京电信局旧址(现为南京市电信局大楼)中央博物院旧址(现为南京博物院)
H. 南京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每个大学的地标性建筑都是非常有限的,南大也不例外。我看了一下,其他的回答已经基本都包含到啦。然后正好明天是校庆,我就在校园里实拍了一波,还贴心地准备了内部图景,下面请欣赏(嘲笑)我的灵魂拍摄:
首先,猜猜这是哪个地标性建筑:
I. 南京鼓楼广场详细资料
南京鼓楼广场是南京市的主要城市广场之一,1959年开辟北京东西路的同时修建,有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以上三条干道开辟于民国年间)、北京东路和北京西路五条干道在此交汇,形成南京市的交通枢纽。曾经作为南京市大型集会和活动的场所,其名称来源于其西侧的南京鼓楼。
主要建筑
电信大楼、邮政大楼、中信银行大楼,鼓楼医院大楼、南京消防大楼、南京大学校舍、东南大学校舍、宋子文公馆、鼓楼、大钟亭。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中心的鼓楼岗。建于海拔40米的高岗上,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筑分两层,下层为台座,砖石砌筑,城阙状,东西长44.4米,南北宽22.60米,高8.9米。南北两面各有拱门贯穿前后,中门券高6.5米,宽6.35米;左右二门各券高5.28米,宽4.70米。两边拱门内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驻百人,当时御鼓官率兵居此镇守。东西两端各筑青石台梯40级,直达台面,梯孔之上建歇山顶梯宇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梯,台座横向正中和偏前各开漏窗两口,以供巷道、台梯通风采光。上层为楼,与台座等大,分为中殿与东西两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登楼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原殿内设大鼓2面、小鼓24面、云板1面、牙杖4根、点钟1只、铜壶滴漏1架、三眼画角24板等,用于昼夜报时用,后又为迎王选妃送诏书之用,后均散失。清初,此楼坍塌,残存台座。康熙二十四年(1685),于台座上建楼、立碑,改称"碑楼"或"畅观楼"。晚清时维修改建,改建的楼中为大殿,周边有柱础回廊。大殿为二层,屋顶为歇山顶重檐四落水木结构。重檐翘角下雕有凤立于花丛山石上、双狮戏球等吉祥物和套叠彩绘图案。193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鼓楼公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