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芭蕾舞图片及相关资料
芭蕾术语Arabesque:(阿拉贝斯克)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是用一种 叶片状的花纹图案命名。有四种基本舞姿。
第一Arabesque:(第一阿拉贝斯克)身体向第三方位。右腿伸直做支撑腿,左腿向后伸出。右手臂向身体的正前方伸出,稍高于肩膀,手心向下。左手臂向左旁伸出,稍低于肩膀,手心向下。
第二Arabesque:(第二阿拉贝斯克)身体向第三方位。右腿伸直做支撑腿,左腿向后伸出。左手臂向身体的正前方伸出,稍高于肩膀,手心向下。右手臂向右旁伸出,稍低于肩膀,手心向下。
第三Arabesque:(第三阿拉贝斯克)身体向第三方位。左腿伸直做支撑腿,右腿向后伸出。右手臂向身体的正前方伸出,稍高于肩膀,手心向下。左手臂向左旁伸出,稍低于肩膀,手心向下。
第四Arabesque:(第四阿拉贝斯克)身体向第三方位。左腿伸直做支撑腿,右腿向后伸出。左手臂向身体的正前方伸出,稍高于肩膀,手心向下。右臂向后打开,右手臂向右旁伸出,稍低于肩膀,手心向下。从观众处能看到舞者的后背。
Attitude:(阿蒂迪德)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是芭蕾的一种舞姿姿态。人体垂直站立,支撑腿伸直,动作腿膝关节稍弯曲,保持外开抬起至空中。可做向前,向后的Attitude。
Adagio:(阿达若)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指慢板,缓慢和安详的芭蕾动作。在课堂训练中专指控制部分的练习。
A terre:(阿泰尔)芭蕾基本术语之一。脚在地面上所做的动作。原义为在地面上。
Allonge:(阿隆热)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指芭蕾动作中具有延续,延长和伸展性质的动作。
A la seconde:(阿拉瑟贡德)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指二位旁腿伸展在空中的动作。原义为二位打开。
Assemble:(阿桑布莱)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是基本的跳跃动作之一,第一条腿弯曲同时第二条腿的脚向前,旁,后任何一个方向擦出,第一条腿的脚掌推地腾空跳起,在空中第二条腿向第一条腿收拢并在一起落地。原义为聚集,收拢到一起。
Balance:(巴朗赛)芭蕾基本术语之一。代有向左右,前后摇摆性质的动作。原义为摇摆。
Battement:(巴特芒)芭蕾基本术语之一。动作腿向前,旁,后所做的向外和收回的一些动作的总称。原义为拍打。Ballotte:(巴洛泰)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是基本的跳跃动作。五位原地小跳跳起,右脚经过Developpe出前,再一次跳起左脚经过Developpe出后的连续性跳跃动作.出去的脚可以做点地的,25度的,45度的,90度的等.原义为摇摆.Ballonne:(巴洛内)芭蕾基本术语之一。一种基本跳跃动作,支撑腿弯曲,动作腿的脚尖在支撑脚的踝骨上,支撑脚推地跳起同时动作脚向前,旁,后任何一个方向伸出同时膝关节伸直.支撑脚落地时动作脚回到起跳前的位置.原义为气球.
Brise:(勃里泽)芭蕾基本术语之一。一种基本跳跃动作,第一只脚经擦地向空中踢起,第二只脚跟在空中击打第一只脚的后侧落在第一只脚的前面。原义为被打碎的。
Battu:(巴蒂)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某个跳跃动作脚部带击打。原义为击打。
Coupe:(库佩)芭蕾基本术语之一。一只脚在另一只脚前或后所做的切割动作。原义为切割。
Croise:(克鲁瓦泽)芭蕾基本术语之一。从观众方向看所有双腿交叉的动作。原义为交叉的。
Chasse:(夏赛)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是基本的连接动作之一。一脚向前、旁、后经过擦地伸出另一脚追赶上去。原义为追赶。
Cou_de_pied:(库德皮耶)芭蕾基本术语之一。一种脚的位置,一只脚的脚尖在另一只脚踝骨的前方或后方。原义为踝骨处。
Chaine:(谢内)芭蕾基本术语之一。在立起全脚尖或半脚尖上所做的像链子一样连续性的旋转。原义为链子。
Changement:(尚日芒)芭蕾基本术语之一。是基本的跳跃动作之一。右前五位跳起、落地时左脚落前五位的跳跃动作。原义为两脚换位。
‘贰’ 芭蕾舞图片及相关资料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芭蕾最初是欧洲的一种群众自娱或广场表演的舞蹈,在展进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芭蕾舞
规范和结构形式、其主要特是女演员要穿上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脚尖起舞。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芭蕾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和七个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和体系。这五个基本脚位一直沿用至今。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女演员舞蹈时常用脚趾尖点地。意指:①一种舞台舞蹈形式,即欧洲古典舞蹈,通称芭蕾舞。这是在欧洲各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几个世纪不断加工、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严格规范和结构形式的欧洲传统舞蹈艺术。19世纪以后,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脚尖舞鞋用脚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脚尖舞。②舞剧,最初专指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舞台美术、文学于一体,用以表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节的戏剧艺术,称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剧)。20世纪出现了现代舞以后,以现代舞结合古典舞蹈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现故事内容或情节的称现代芭蕾。逐渐地,芭蕾一词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各种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剧作品,尽管在舞蹈风格、结构特征、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不同于古典芭蕾或现代芭蕾。③在现代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故事内容,也没有情节,编导运用欧洲古典舞蹈或现代舞蹈,或使两者相结合,用以表现某种情绪、意境,或表现作者对某个音乐作品的理解等等,这些也称为芭蕾。ballet一词,源于古拉丁语ballo。最初,这个词只表示跳舞,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含义。芭蕾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孕育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大的宴饮娱乐活动,17世纪形成于法国宫廷,这种宫廷芭蕾实际上是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下,具有松散结构的舞蹈、歌唱、音乐、朗诵和戏剧的综合表演,由专业的舞蹈教师设计,国王和贵族担任演员,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场地在皇宫大厅中央,观众则芭蕾舞
围绕在大厅周围观看;演员戴皮制面具标志不同角色,故又称假面芭蕾。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学院。17世纪70年代芭蕾演出开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宫廷剧场。演出场地和观众观看角度的改变,引起了舞蹈技术和审美观点的变化,演员站立的姿势越来越外开,由此正式确定了脚的5个基本位置,这5个外开的位置成为发展芭蕾舞技术的基础。专业芭蕾演员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了贵族业余演员,职业女芭蕾演员也开始登台演出,舞蹈技术得以较迅速地发展。芭蕾演出从基本上是一种自娱性的社交活动逐步转变为剧场表演艺术。这个时期的芭蕾是从属于歌剧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在歌剧中加入芭蕾场面,实际上是一连串舞蹈表演,剧情反而显得无关紧要,这时称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18世纪的芭蕾大师J.G.诺韦尔是芭蕾史上最有影响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节芭蕾"的主张,强调舞蹈不只是形体的技巧,而属于戏剧表现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诺韦尔的理论推动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其他许多演员、编导的持续努力下,芭蕾从内容、题材、音乐、舞蹈技术、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使芭蕾终于能够与歌剧分离,形成一门独立的剧场艺术。在芭蕾发展史上,主要有两种美学观点一直在起作用。一种观点认为,芭蕾是"纯粹的舞蹈",16世纪的意大利舞蹈教师、《王后的喜剧芭蕾》的编导B.de博若耶认为芭蕾是"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这种观点完全着眼于芭蕾的形式美,几乎完全不考虑芭蕾的内容或情节,往往导致单纯追求技巧的高超、华丽。18世纪中叶以前,这种观点在芭蕾创作中居统治地位。另一种观点强调芭蕾是"戏剧性舞蹈",诺韦尔的"情节芭蕾"理论最集中地代表这种观点。他认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舞蹈要表现戏剧性内容,"情节和舞蹈设计要保持统一,有合乎逻辑的、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中心主题,和情节无关的独舞及舞蹈片段都得取消",舞剧中"不仅是舞蹈技术光辉夺目,更须通过戏剧性表现,从情绪方面感动观众"。上述两种主要观点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编导致力于创作戏剧性的或有情节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编导热衷于无情节芭蕾,注重形式美,两类作品中的优秀剧目都是观众所欣赏的,并作为保留剧目经常上演。20世纪以来,各种文艺思潮对芭蕾创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芭蕾舞
创作一部芭蕾作品,编导是关键人物,他根据文学剧本(或一个故事、一首诗、一部音乐作品)构思出舞剧结构或舞蹈结构,再由演员来体现。编导和演员都必须掌握芭蕾语言(或芭蕾语汇)--芭蕾技术技巧,以及运用芭蕾语言表现特定内容或情绪的能力,编导应该深谙它们长于表现什么,不能表现什么;而演员则应该训练有素,能适应并创造性地体现编导的构思,只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芭蕾创作才能进行和完成。芭蕾结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编导运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现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编出多幕芭蕾(分场或不分场,如《天鹅湖》)、独幕芭蕾(如《仙女们》)、芭蕾小品(如《天鹅之死》)等。芭蕾的这种结构形式在19世纪后期发展到高度规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响和限制了芭蕾的发展。在20世纪编导创作的大量芭蕾作品中,这些规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断出现新的探索和创造。
‘叁’ 适合12岁儿童跳的古风舞
适合12岁儿童跳的古风舞如下:
1、舞蹈表演推荐《一路生花》,清新古典舞。
2、古风舞蹈《烟雨行舟》零基础也能快速学会的舞蹈。
3、扇子舞《小城谣》零基础也能学。
4、古风扇子舞《游山恋》简单好看,零基础也可以学。
5、落霜适合零基础跳的古典舞唯美古风舞蹈。
‘肆’ 古典舞有什么代表作
《扇舞丹青》、《踏歌》、《蝶飞花舞》、《桃夭》、《秦王点兵》。
1、《扇舞丹青》。
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民族舞金奖,并在“CCTV电视舞蹈作品展播评选”中获最佳电视舞蹈作品、最佳导演、最佳电视摄像、最佳电视美术设计4个奖项。
2、《踏歌》。
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
3、《蝶飞花舞》。
古典舞《蝶飞花舞》。由着名舞蹈演员江楠编舞,于中国对外文艺交流会舞蹈交流演出中演绎出了此舞蹈,并获得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当场的最佳舞蹈金奖以及最佳编舞奖。
4、《桃夭》。
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5、《秦王点兵》。
创意来自来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的中国西安秦兵马俑。舞蹈采用了中国古典舞的语汇和创作手法,借古朴的“秦俑”形象,以民间乐曲“绛州大鼓”铿锵有力的节奏、独特的动作造型,表现了中华武士驰骋疆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伍’ 古典舞有什么名字
1,《扇舞丹青》
《扇舞丹青》是96级中国舞编导班的毕业晚会上的一段古典舞身韵表演,虽然只有一分多钟,但一向喜欢玩扇的佟睿睿把这一普通的传统道具挥舞得“似扇非扇”、“似剑非剑”,表现出来的艺术意象是“画中有舞”、“舞中有画”。
2,《踏歌》
《踏歌》,中国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
3,《桃夭》
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4,《铜雀伎》
《铜雀伎》讲述的是三国时代(公元200--265)的舞伎郑飞蓬与鼓手卫斯奴从小相爱,但光彩照人的飞蓬遭魏王曹操、曹丕父子两代的霸占并倍受将官的欺凌,飞蓬因反抗被处死,已被挖去双目的卫斯奴击鼓相送,最后,飞蓬剪下一束青丝,轻轻放在恋人的身旁,踏着悲愤的鼓声,一步步地走向刑场。
5,《丝路花雨》
《丝路花雨》是中国自1979年起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剧,由《丝路花雨》创作组编剧,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
它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
‘陆’ 看一组民族舞蹈照片,分别说出它们属于哪个民族或地域舞蹈动作有何特点
从左往右依次是 蒙古舞(蒙古族) ,朝鲜族舞蹈,倒数第二个应该属于 陕北安塞腰鼓,孔雀舞(傣族)
蒙古舞:此图为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朝鲜族舞蹈: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
陕北安塞腰鼓: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孔雀舞: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有三道弯舞姿造形,手形及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孔雀舞的动作优美曲雅、柔韧内在而又轻盈敏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表现在膝部柔韧的起伏。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也是孔雀舞的特点,在变化万千的动作过程中,膝部始终是带韧性的起伏,但这种起伏又不是机械的平均起伏,而是随着内在和外在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的。如主力腿立直时稍快,而下蹲时期稍慢;在膝部稍直和半蹲的起伏中是带韧性的。这样,使孔雀舞显得非常优美内在。
其二,孔雀舞的特点还通过手臂手腕、手指柔软刚韧的运用而表现出来,上述三个部位的动作柔软而不松软,具有刚韧的内在力量。手上每个舞姿的变化柔软而刚韧。这样的动作韵律,把孔雀温顺、善良、稳重的性格牲表现得十分完美。
其三,孔雀舞的特点还通过小腿动作的快速、敏捷、眼睛的灵活运用而充分表现出来。 其四,孔雀舞以表演者的身体各部位组成优美曲雅的三道弯造型。如:右五位侧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脚旁掖腿,那弯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弯的腰部,微倒的头部等,这种别具一格的曲线形图案,再现了孔雀窈窕的体态。孔雀舞三道弯的造型与其他民间舞稍有区别。一般送出的胯部与倾斜的上身方向是相反的,关部多用顺倒,即倒向上身倾斜的方向。
‘柒’ 跪求舞蹈唯美图片
不知道你要那种http://photo.poco.cn/lastphoto.htx&id=3106394&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