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制作印花蓝布: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制作印花蓝布: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上美术课时,老师邀无锡蓝印花布专家陆瑞兴先生来我校讲课,还请他把他收集的蓝印花布的实物制作工具等带人我校,在校内设立了“蓝印花布博物馆”,让学生们了解无锡蓝印花布的历史,并让我们粗略地学习了制作过程。我觉得这些知识很有意思,现在我就把蓝印花布的历史与其制法介绍给大家。
蓝印花布又称“染缬”,通常用棉、麻等植物纤维织成,是一种手工印染的土布。无锡的蓝印花布历史悠久,20世纪中叶,无锡还有大小染坊三十多家,它们对无锡的历史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制作技术更是无锡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来,制造生产蓝印花布的方法共有四种,即蜡缬、夹缬、绞缬和灰缬。在课上,我们仅学习了其中的夹缬,在此我就把夹缬制作法简单说明一下。
蓝印花布的工艺是使用镂刻的花版夹住织物后进行染色,“夹缬”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它的操作过程很简便。
首先是用桐油纸刻版,用刻刀在纸板上刻花。刻花时刻刀需要竖直,要确保上下两层刻版上的花形一致。刻版上的图案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其中动植物和花卉居多。图案寓意吉祥,充满喜庆色彩。在博物馆里,我们还看到了许多20世纪遗存下来的刻版图案,有清末的'“凤穿牡丹”“岁岁平安”等图样,还有解放初期的“欢庆解放”“社会主义教育”图案。这些精美的刻版是制作蓝印花布的基础。
第二步工序叫刮浆,就是将桐油纸镂刻的花版覆盖在沾湿的坯布上,把黄豆粉和石灰做成的防染浆均匀刮到花版上。
等到防染浆干后,便可以揭版了。这时只要把花版一角直立掀起,便可以揭下坯布。这一步过程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是有经验的印染工人,是很难做好的,往往会在揭掀时损坏了花样的完整性。我在学习揭版时也是连试了几次,才取得成功的。
揭版之后,要把刮有防染浆的坯布晾干,再放入靛缸中反复浸染,缸中的染液是用野生天然蓝经沤制发酵制成的,所以称为蓝靛。
反复浸染之后,就是刮白的工作了。 ( ) 这时只要将染布清洗后摊平,拿菜刀用力适中地刮去布上的防染浆就行了。
最后,把刮去防染浆的布清洗二至三次,将残留的灰浆和浮色去除干净,挂上晾晒架晒干即可。
全部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使用材料容易取得,制作过程也较为简便,所以这种染织物可以说是十足的环保产品。
学习蓝印花布的制作,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无锡这种民间工艺品,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我们去发扬和研究民族传统艺术,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⑵ 南通蓝印花布为什么要选择蓝白两色而不是其他颜色他又有什么寓意呢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可见在当时蓝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蓝白的世界,很美!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所印制的蓝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 典雅朴素。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印花。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⑶ 求江苏南通有代表性的工艺品。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诸如扎染、彩锦绣、哨口风筝(板鹞)、木版印画、工艺葫芦等。 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这些荣誉称号 与吴元新30多年来默默的在蓝印花布领域不断研究,坚持将传统传承了下来是分不开的.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元末明初,余西场先民为避兵火,携家谱、典籍举族自江南群体迁来,夹雄厚财力,同时,也带来蓝印花布传统工艺。城南染坊园蓝印花布染坊最多。 解放后,余西镇区,主要蓝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标染坊,季长春染坊,冯家染坊,衙门口染坊。公私合营时,季长春染坊合营至南通城;冯家染坊合红营至余西区二甲镇,该企业体制几度变迁延续至今,蓝印花布工艺也从余西古镇传至余西区二甲镇,再在南通市名扬海内外。 余西古镇正在参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1、挑选坯布
在挑选坯布这一步中,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2、脱脂
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3、裱纸
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画样、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5、镂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7、刮浆
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黄豆粉和石灰调制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8、染色
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1]
工艺概述
南通蓝印花布通过手工刻制花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以及手工刮白、固色、凉干等多道工艺制成,染色前,首先利用石膏和豆粉制成的防染浆,透过花版的镂空部分在土布上括成染料无法渗入的白色图案,再染以蓝靛,形成鲜明和谐的蓝白之美。南通蓝印花布的图案简洁朴素,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传统折枝花纹、花鸟动物以及古时人物等,十分优美雅致,因而在民间流传甚广。用蓝印花布制成的服饰、被面、壁挂、台布、包头、门窗帘布、包袱方巾、玩具摆设等,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独具个性、可以观赏的工艺品。[2]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所印制的蓝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3]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于1997年创建的,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下设蓝印花布博物馆蓝艺研究所、蓝印花布博物馆明清染坊、蓝印花布博物馆的旅游产品开发展示部。开馆十年来,坚持以宣传民间艺术,继承传统工艺为宗旨,以抢救、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研究传承民间工艺为己任,共赴海内外展览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宾客五十多万人次。 蓝印花布馆竭尽全力弘扬和传承民间传统蓝印花布,整理收藏明清以来实物及图片资料一万多件,保存着大量优秀的民间制品,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该书由着名艺术大师张仃先生题写书名并序,着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绵璐,袁运甫先生,国际艺术大师韩美林等诸多大家学者题辞写跋。该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着的空缺。[4]
⑷ 二甲蓝印花布的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
——传统手工技术(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江苏 编号:Ⅷ-24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
旧时,浙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染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闺女的嫁妆,都是自家纺织印染的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等都可用它来做。蓝印花布仿佛就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布料。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所印制的蓝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民间利用蓝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蓝靛发展成为蓝染技艺,至今已逾千年。北魏贾思勰着的《齐民要术o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
南通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滨江临海,温暖湿润,特别适宜棉花生长,棉花种植在当地农村十分普遍,再加上当地的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尤其是元代黄道婆学得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返回故乡江苏松江,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促进了松江及南通地区棉纺业的发展。宋、元以后,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机,家家可闻布机声,户户都有织布娘,南通地区成了着名的纺织之乡。棉布在民间已相当普及。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南通温暖湿润,特别适宜蓝草的生长。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蓝草为主要原料,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主要分为四种,即蓼蓝、山蓝、木蓝、菘蓝。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在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染织蓝印花布的纹样。与此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来刻花版,省工省时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强,使用寿命长,其花纹表现更丰富,使其工艺更趋于成熟。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也叫花担匠,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他们不间断地更换花型,以求得生意兴隆。清末,在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各地。印花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1、挑选坯布
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2、脱脂
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3、裱纸
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画样、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5、镂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7、刮浆
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黄豆粉和石灰调制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8、染色
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
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春播秋收,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
每年的五月七日,南通人收割当地出产的蓝草,作为蓝印花布的染色颜料进行加工。在明代,蓝靛是进贡朝廷的贡品,它给蓝印花布打上了纯厚而凝重的底韵。植物染料经特殊配方,制成了印染蓝印花布的染缸水,每口染缸有一人多高,里面盛着千年不死的活水,印花的白布和刷上灰浆的布匹被投入染缸,微生物不断在染缸水中运动,给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有灰染的部分则保留了原先的白静。
精心养护染缸是祖传的绝活,不传外人。为了保密,染缸人总是在每晚仔细察看染缸水后,及时调整他们的配方。每天凌晨赶在染布以前,由师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头上轻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后,再放在碗边的苗水上,看颜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开,缸中靛水颜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须经过灰酒调整,成熟后方可染色。染缸水是蓝印花布的生命之源,染缸人也是染坊中受尊敬的艺人。
9、刮灰
染好布匹通过晾晒后再进行刮灰,把染色以后的防染浆刮掉。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刮浆时特别要小心仔细不能刮坏棉布。染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密封处露出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自然纹理就是蓝印花布艺术的灵魂。
10、清洗、晾晒
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时的情景十分壮观。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染成的布呈深蓝色。晒干后,给人厚朴、沉实之感,故民间有人称它老蓝花布。染好后刮去浅浮灰浆,为灰浆所封密处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即使出于同一个艺人之手,印出的纹样也各有差异,显出千变万化。民间艺人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蓝印花布艺术风格,受到人们赞美。 南通地区95%的农村家庭应用自纺自织的白布印制成蓝印花布,并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在近几个世纪里,人们朝夕相处的惟一的花布,就是蓝印花布。这种扎根在民间的青花布在民俗风情中体现出民族心理特征,成为农民之间传达和沟通内心情感的媒介。
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因受到工艺的制约,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断刀的影响,民间艺人既要考虑到花版结实耐用,又要顾及到所刻花纹的形象特征。艺人们巧妙应用了大胆而夸张的手法,以意写实,描绘大众所喜爱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创造出许多淳朴稚拙、丰富多彩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象,演绎很多民间神话故事。
在纹样造型上,以蓝底白花中的点、线为主,有时用纯点构成纹样。在白底蓝花中,一般点、线、面交错组合,纹样大都是粗犷有力,其造型富有幻想,很多还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痕迹。它的纹样组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琐,给人以蓝白美的享受。蓝印花布纹样的点,不仅有吉祥、多子多孙的意思,而且密集起来能当作虚线、虚面,它的线笔断意连,富有方向感,对变化、动静的表现较为强烈。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它的曲直、粗细、长短等变化,并结合不同的物象特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质感、结构感等。无论是风景、人物、动植物等都可以利用点、线、面来描绘形象特性,镂刻成各种大小不同形状,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它是把自然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把自然形象规律化,通过加工整理,使花纹反映自然,但不受自然束缚。
民间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至今尤为城市及白领群体所喜爱。它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可做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门帘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间印染工艺品审美观念的提高,蓝印花布由单面印花发展成为双面印花,在印制的品种上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印制小布发展成宽幅布,由纯棉发展成印染真丝、棉绸等多品种花布面料。 蓝印花布,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南通蓝印花布馆共搜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设计开发蓝印花布系列产品百余种,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展现出南通印染技艺的风采和魅力。
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有的蓝印花布已改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传统工艺逐渐变异,有必要提请有关方面注意,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到了关键时刻。 二甲蓝印花布 发稿时间:2008-9-9 20:39:20 作者: 王士民
通州二甲镇的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印染工艺品,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据传,蓝印花布在宋代由“布衣被天下”的松江嘉定一个姓归的人所创造,称为“药斑布”。“药斑布”在明、清时代称为“浇花布”。由于用靛蓝(从靛青中提炼出来的染料)作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蓝白分明,色泽沉着,故又称为“蓝印花布”。而南通的蓝印花布则以当地手机织造的纯棉白布为面料,用靛蓝作染料,以石灰、黄豆粉作防染剂,用柿漆纸或桐油纸作雕花型板,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剂,加之靛青亦是一种中草药,所以不怕虫蛀,且有消毒作用。用这种布做衣服穿在身上透气、凉爽、厚实、经济、消恶、防蛀,很受人喜爱。
南通地处江海之交,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江苏的重要棉区之一,随着植棉业的发展,棉纺织手工业越来越兴盛,不少农家都有纺车、织机,农忙耕作,农闲纺织。蓝印花布作为棉布的一个特色品种,随着土布业的兴盛,也得以极大发展。而二甲镇则以加工工艺精湛,成为蓝印花布制造业界的翘楚。民国年间,二甲的染坊达20余家。在这些染坊中产生了不少经验丰富的“看缸”师傅和制板刻花艺人,有的祖辈相传绵延五代,生产工艺上继承了民间手工印染的传统,使老蓝印花布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质量一年比一年好。用蓝印花布制作的被面、被单、蚊帐、包袱、枕套等日用品遍及城乡居民家庭。
1954年,染坊合并,成立了二甲印染厂,生产工艺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双面印花、复式印花、彩色印花等。主要产品除了蓝印花布外,还有扎染蓝印花布、手工丝网印花布以及用上述面料生产的服装、鞋帽、壁饰、工艺包、座垫、台布、门帘等实用品、装饰品、工艺品。各种产品手感丰满厚实,色泽雅致自然,纹样朴素大方,装饰情趣浓郁。特别是浮色洗去后,花纹愈发显得清晰,虽旧而色不褪。
二甲蓝印花布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景、仕女人物、神话故事等,题材广泛,生动别致,画艺精美,并且题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等,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印花布还巧妙地运用粗犷的点子,宽细不等的线条,大小多变的块面,采取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现实生活,构图饱满,穿插多变,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表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有风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二甲的蓝印花布获得了香港顾客及日本和欧美各国外商的好评。二甲印染厂成为我国出口蓝印花布的主要定点生产厂之一。盛开在江海平原上的“蓝印花”骄矜地走向了世界。1980年,255蓝印花布获得江苏省优质名牌产品证明书和优质奖,“蓝麒麟”牌被评为“着名商标”。1986年,又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近年来,该厂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年产蓝印花布12万米,扎染蓝印花布6万米,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设计人员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图案,使传统的“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凤凰牡丹”、“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及梅、兰、竹、菊等图案重放异彩。还设计了多种栩栩如生的古代和现代题材的图案,许多产品成了备受欢迎、盛销不衰的热门货。该厂为了扩大外销,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在上海设立了窗口,并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沈寿艺术馆提供了展品,还曾作过影视剧的外景地,向梅等着名演员来过此处。
二甲蓝印花布这一东方工艺的杰作,已成为南通、江苏乃至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牌”。蓝印花布的成功向世人表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我校结合千年古镇二甲镇的文化特色,围绕蓝印花布,开发了地方课程《蓝印花布》,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引起了较大反响,2007年10月31日,在我校成功举办了江苏省“民间艺术——蓝印花布”进课堂大型教研活动,获得全省200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⑸ 印染花布怎么做四年级
印染花布做法如下:
1、画好花样,选好底版。
2、根据花样要求初刻印花所需底版(花版复杂就要底版多刻)。
3、翻刻合成底版,再涂上生漆(保护底版)。
4、用生黄豆粉和燥石灰风化成粉配方,用水搅拌和其他技术参数配合成浆。
印染花布:
齐鲁民俗印染花布作为山东民间典型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展现了山东地域广大劳动民众的文化生活习性。通过对齐鲁民俗印染花布的造型、色彩、纹样、工艺等特色的分析,提出了齐鲁民俗印染花布应用于现代丝绸服装设计的创新设计手法。
实践证明,现代丝绸服装设计中借鉴与吸取齐鲁民俗印染花布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把齐鲁民俗印染花布文化元素经过组合提练运用到现代丝绸服装设计创作中,不仅释放与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关怀,而且进一步拓展了现代丝绸服装设计空间,赋予了现代丝绸服装设计的现实艺术生命力。
⑹ 中班教案《蓝印花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蓝印花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蓝印花布》1
活动目标
1.了解宣纸的特性,掌握蓝印花布的创作方法。
2.体验图案设计的乐趣,感受蓝白对比的美和作品的中心花纹之美。
活动准备
1.蓝印花布PPT。
2.已经制作好的蓝印花布图纹教具,宣纸、蓝色记号笔人手1份。
3.音乐《紫竹调》。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蓝印花布制作的手帕)
1.小朋友,你们见过这样的花布吗?它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花布有什么不一样呢? (告诉幼儿这种花布是中国特有的,叫做蓝印花布。)
2.欣赏颜色美感。
师:用蓝印花布做成的东西,都是什么颜色的? (引出蓝白两种颜色)对,蓝印花布只有两种颜色,蓝和白。这两种颜色在一起,让我们感觉很舒服、很安静。你们喜欢这两种颜色在一起吗?
3.欣赏蓝印花布,重点感受中心花纹的特点。
师:蓝印花布的图案是怎样的?这块花布最中心的是什么图案?四周呢?他们是怎样围绕着花朵的?
小结:每只蝴蝶离中间的花朵都一样远,蝴蝶围绕着花朵,就好像花瓣围绕着花蕊一样,这样的花纹叫做“中心花纹”。看,这些图案都是我们喜欢的图案,因为它们让人觉得欢喜、幸福、平安,把它们印在画布上,能把我们心里愿望表达出来。
二、出示制作完成的蓝印花布,请孩子观察,提问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的蓝印花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出示宣纸。)
有没有发现这纸和我们平时画画用的纸不一样? (薄、透、软等。)这叫宣纸,我们古时候的人都是用这种纸来写字和画画的。宣纸的透水性很好,我们刚好可以用这个特点来把一幅画变成四幅画呢。
师:你们想不想来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蓝印花布呢?
三、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作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提醒幼儿笔在宣纸上停留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样作品的效果才会更好。
3.适当指导能力较弱的孩子。
四、结束部分,作品展示
把画好的蓝印花布放在黑色底板上展出,并请孩子互相评价。重点对花纹的形状进行评价。
中班教案《蓝印花布》2
中班美术课 教案《蓝印花布》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了解蓝印花布的主要特征,感受蓝印花布的美,学习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制作蓝印花布,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蓝印花布的主要特征,感受蓝印花布的美。
2、知道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学习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制作蓝印花布,体验成功的喜悦。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二、活动准备
蓝印花布两块,蓝印花布做的衣服、头巾、扇子、汗巾、镜子各一样;古典音乐;蓝色水彩颜料,白色油画棒;画纸;刷子;剪刀;绳子。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小朋友们上午好!我是彭老板,欢迎你们来到我的店铺。
你们觉得彭老师当了老板之后有什么不一样吗?(身上穿有蓝色印花布的围裙、头上带有蓝色印花布的头巾)你们觉得彭老师这样穿漂亮吗?(漂亮)彭老师店铺里还有许多这样漂亮的花布,现在跟着彭老师一起去看一下吧!
2、欣赏蓝印花布的美,了解蓝印花布的主要特征。
老师同时展示四块不一样的蓝印花布。这四块布有一个关于它们的故事要讲给你们听(播放视频)师:看完关于这些布的视频之后,你对这种布有哪些新的了解呢?你有发现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这些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花布只有蓝色和白色,有些是蓝底白纹,有些是白底蓝纹,它们都统称为蓝印花布。
提问:这四块蓝印花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重点引导幼儿讲述图案不一样、花纹的排列方式不一样,规则排列和无规则排列。对幼儿的发现给予及时的肯定) 小结:蓝印花布只有蓝白两种颜色,它的图案有的来自于大自然,有的是人们创造和想象的,代表人们心中美好愿望,有的是规则排列,有的是不规则排列,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这样的蓝印花布素雅宁静,让人越看越喜欢。
3、使用蓝印花布产品,感受民间艺术带来的美。
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想去我的店铺试穿蓝印花布产品吗?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产品进行适用,老师逐个进行点评。
小结:蓝印花布不仅可以做成衣服,还可以做成各种好看又好玩的东西那,受到小朋友和全世界游客的欢迎,因为它体现的是 中国特色,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
4、介绍"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并重点示范。
师:这么漂亮的蓝印花布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印出来的吗?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些花布,现在彭老师要用一种油水分离的方法设计一块蓝印花布,小朋友要看仔细了,比一比谁最先发现里面的秘密。等会请每个小朋友自己设计一块蓝印花布,让裁缝给我们做一件有特色的衣服哦!
(出示材料)教师示范做法:
①先用笔在画纸上设计好自己的图案,可以是你喜欢的动物、水果、植物或者简单的形状,把图案整齐的画满整张纸。
②用白色蜡笔把刚才画好的图案全部图上白色。彭老师这里有个小秘密要告诉大家,涂白色的时候一定记得要非常用力哦!如果你的小手力气不够可以请旁边小朋友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③最后用刷子把整张画纸图上蓝色,你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变化,我们的蓝印花布做好了。你们想知道为什么涂了白色油画棒的地方没有蓝色吗?
介绍"油水分离"原理
5、幼儿制作"蓝印花布"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作品。
6、布置展板,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 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中班教案《蓝印花布》3
一、幼儿情况分析:
农村孩子家中,都会收藏有许多自织的土布,因此,本学期一开始,我们就组织孩子们收集各种各样的土布,大家的积极性也特别的高,一下子就找来了许多花色的土布。有一次,当小朋友看到各种漂亮的小花蓝印花布时,都赞叹不已,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直在追问这些花纹是画出来的吗?我就告诉他们是印出来的。“是怎么印出来的呢?”孩子们继续追问。这说明许多孩子对这些花布的.来历一无所知。如何让现在的孩子了解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增强对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高尚品格的认识,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基于以上情况分析,我就决定以花布作为素材,让孩子放开手脚自己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幼儿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了此次课题展示活动。旨在和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一起探讨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并印染蓝印花布。由于条件限制,我决定用宣纸和白色蜡笔来代替白布和蜡油,但是基本不会改变活动的效果。
二、活动目标
1、在了解蓝印花布印染方法的基础上,尝试自己设计花纹印染花布,体验成功的喜悦。
2、感受蓝印花布的美,了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做 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活动准备:
1、宣纸、白色蜡笔、蓝色钢笔水、报纸、抹布。
2、背景音乐(古筝录音带)。
四、活动过程:
1、欣赏蓝印花布的美。
师:(出示蓝印花布)小朋友觉得这些花布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块花布?为什么?那你知道是谁想出来做这些花布的吗?
教师 小结:原来这些花布各有各的特点,都特别漂亮。这些蓝印花布是古时候劳动人民想办法印出来的,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我们还觉得它漂亮,许多外国朋友也非常喜欢,你们说我们 中国人聪明不聪明?
2、教师示范印染蓝印花布,引导幼儿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漂亮的蓝印花布是怎么印出来的吗?英子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些花布,所以前几天我特地去学了学,现在我就来试一试,看看自己学会了没有,小朋友也要看仔细了,比一比谁最先发现里面的秘密。
(出示材料)教师示范做法。
A:先用白蜡笔在宣纸上设计出漂亮的花纹,并且全部用白蜡笔涂上颜色。
B:把设计好花纹的宣纸浸入蓝色钢笔水里,等白色花纹完全显出后取出,放在报纸上晾干。
3、教师提出简单要求。
师:我知道小朋友也一定都想来试一试吧?
不过英子老师有几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呢,明白了我的小秘密,你印出来的花布就会特别的漂亮。等一下设计的花纹要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而且要把花纹画得满一点。还有一个秘密就是浸颜色的时候两只手要拎好,不要松开。
4、幼儿制作蓝印花布,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帮助完成作品有困难的幼儿。
5、 评价作品。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到花布展览区,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鼓励幼儿不仅对自己的作品要有自信,还要善于发现别人作品的长处。
五、活动延伸:
将材料放在“小巧手”中,供幼儿继续设计不同花纹的花布。
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意义
蓝印花布,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吉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南通蓝印花布馆共搜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设计开发蓝印花布系列产品百余种,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展现出南通印染技艺的风采和魅力。
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有的蓝印花布已改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传统工艺逐渐变异,有必要提请有关方面注意,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到了关键时刻。
1996年,吴元新筹建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建馆之初只有200多件藏品,而今藏品已经达到1.3万件、纹样15万份。在收藏的基础上,吴元新结合实践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并于2005年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他的新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下个月也即将出版。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清华美院合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印染工作室”,在那里,学生们可以触摸博物馆里的藏品,并用最传统的染料进行印染实践。在中央美术学院,蓝印花布技艺的有关课程已经开设了5年,“最初报名的学生只有20多人,后来人数不断增加,学校便又加开了多个非遗传承项目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