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师感动我们的事例(作文素材)
什么是敬业?北师大珠海分校七旬教师刘天兴给出了最好答案!刘老师因病住院,行动不便,但还是被背进教室坚持上课,课后再被送回医院继续住院。连日来学生纷纷用微博传递着刘老师给他们带来的这份感动。
微博:学生“背老师”上课
近日北师大珠海分校学生微博曝校园新鲜事,该校法政学院70岁的刘天兴老师,虽然因腿肿痛住院已达10天,但当有自己的课的时候,仍坚持返校上课,由于不能走路,几个男生把他背进了课室。此事从该校一名学生的微博发出后,被转发近千次。
15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刘老师因右小腿肿痛,5月1日起在中大五医院住院,本月11日有他的课,但刘老师病还没好,来不及出院就先返回学校坚持给学生上课,学院得知刘老师坚持返校上课后,便让班长前往老师住处背其上课。11日上午,由该校09级行政管理班班长彭栋良与三名同学将老师从四楼住处背下,用自行车将老师推到教学楼下,再背老师上三楼课室。
放弃与儿女团聚机会
据了解,刘老师来该校任教前在江苏当了20多年的法官,退休后放弃与在美国及南京的儿女团聚的机会,2003年被聘到北师大珠海分校任教。目前刘老师一周十节课,学生称他从未迟到早退。由于不会使用多媒体,执教八年,他一直坚持提前备课,第二天上课前把自己的教案抄上黑板。
在学生文韬的眼里,刘老师对学生永远是认真负责,和蔼可亲。 “不只是上好每堂课,他对每个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文韬说,毕业这么多年,他和很多同学回珠海,每次都是住在老师家里,“老师和师母都很热情很照顾我们”。
“我们曾说好要一起进修,他们几个却走了。”绵竹市凌法小学的薛老师一路流着泪来到汉旺小学。他说,他是来找几位在该小学任教的同行的,而今却不知道同行的遗体存放何处,而他的泪是为3名死去的幼儿和同行流下的。12日下午地震发生的刹那,他正准备去上课,学生们此时都还在凌法小学的校门外玩耍,地震没有使他们学校的学生受到任何伤害。随即,由于他的妻子就在隔壁的幼儿园里代课,他急忙赶去看望妻子。
到达幼儿园门口时,房子正摇摇欲坠,幼儿都一排一排地躺在床上睡觉。薛老师和老婆简单地打了一声招呼,迅速将幼儿一个接一个地朝房外抱,房外的几位老师见状,接力“拿”走幼儿。“幼儿都睡得很沉很沉,我有时不得不将两个抱在一起”。等将第30个幼儿抱出后,房子完全垮塌了下来,里面另外3个熟睡的幼儿,再也没有能救出房外。
昨天晚上,薛老师梦见了没能救出的3位幼儿,幼儿用求援的眼光看着他,使他一醒来就哭。
绵竹市汉旺镇政府门口边的幼儿园更惨烈,记者在这里看到,几名年轻的父母坐在废墟旁头顶纸板避雨,呆滞的目光不停地看着砖瓦缝隙。他们说,至少还有10名幼儿遗体留在里面,他们不忍心走开。有的父母用被单包住伸在外面的钢筋,力图把一块块粘附其上的坚硬水泥板拉开,可他们无论如何也拉不动。
2008年12月12日上午的第四节课是高三(15)班的英语课,上课铃已响过五分钟,老师张兰英还没有走进教室,同学们窃窃私语:“张老师从来没有耽误过上课,一直都是提前到教室。”
当张老师步履艰难地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就在老师的脸上捕捉到了一丝痛苦的表情。学生们知道,张老师腿疼的老毛病又犯了。“同学们,对不起了,我今天可能得坐着给大家讲课。”老师的一句话让同学们似乎预感到了什么。
课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半节课过后,同学们发现张老师脸上痛苦的表情逐渐加重了,双腿一会儿伸开,一会儿收回,显然疼痛在加剧。这时,学生们看到疼痛难忍的张老师竟然将双膝跪在椅子上坚持授课。孩子们眼含热泪上完了这堂英语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掌声雷动。
‘贰’ 谁有国家玮老师的作文素材汇总
给老师的素材网络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 https://pan..com/s/1c_yYW2hrx5sbeuFng-JYZg
给老师的素材 微课 片头 工程文件 第五+第六.1.prproj
第三章一节+第四章.prproj 第三章测量学.prproj 第七章.prproj 第九十11章+7实验.prproj
第八章.prproj 测量学_1.prproj 修改意见 片头背景边框 拍摄素材 工程文件
‘叁’ 谁有关与教师节的图片用用
山川咨询 教师节海报
我这里有一张教师节的海报,你可以看看
‘肆’ 下课礼仪
■做好上课准备
在预备铃前进入教室,准备好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安静端坐,恭候老师的到来。
老师走进教室,班长喊“起立”声音要响亮,全体同学应立即起立站直,向老师行注目礼,待教师回礼后再轻轻坐下。不要随意挪动椅子,发出巨大的声音。
■迟到的处理
如果上课迟到了,应该站在教室门口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要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说话态度要诚实。假如堂上不便说,也可下课后主动跟老师说清楚。应在老师的谅解和批准后,方可回到座位。回座位时,速度要快,脚步要轻,动作幅度要小。在放置书包与拿课本时,尽量不要发出声响。更不能为了掩饰自己的窘况,反而故意做出惹人发笑的举止。坐下之后,应迅速集中精力,取出课本和笔记,静听老师讲课。
当学生发现教师在上课铃已响过后,才进入课堂上课时,不要大惊小怪,而仍应起立向老师相互致礼、问好。当老师就迟到的原因作出解释并表示歉意时,我们应表现出谅解和宽容的态度。这样会使教师感到温暖亲切,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遵守课堂纪律
老师在上课时,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发言,不窃窃私语。这是对老师、同学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和学业的尊重。
认真回答老师提问。当老师提问或学生有疑问要回答时,首先应举半臂右手,经老师允许后起立发言,不应边举手边回答,更不可坐在位子上七嘴八舌,在人家回答时插话,起立时要站直,表情大方,不要搔首弄姿,引起发笑,说话声音清晰响亮。在其他同学回答老师提问时,不要随便插话。
■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由于有些同学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影响学习,因此免不了受到老师的提醒与批评。有过失的同学,应该首先应认识到,老师及时的提醒与批评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应该愉快地接受,并立刻改正。
下课铃响,要听老师说“下课”,全班同学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待老师离开课堂再自由活动。
上、下课礼仪,是校园礼仪文化的内容之一,而且是一种重要地具体地礼仪形式。上课时,老师走进教室叫“上课”,班长或值日生喊“起立”,全体同学立即起立站直,向老师行注目礼并喊老师好,待教师回礼后再坐下。当下课铃响,在听到老师说“下课”后,班长或值日生喊“起立”,同学们起立站好,对老师行注目礼并喊老师再见。这样的礼仪,是上下课尊敬师长的最基本的礼仪形式。在我国中小学中,从古代到现在,对这种礼仪已经从必须遵守变成为习惯遵守,从而养成良好的上下课礼仪习惯。而在我进入大学后,这种却没有见到这种礼仪,现在再次经历,感慨很多。
二、下课礼仪:
教师需在下课前五分钟结束授课,并进行验标检测,下课铃声响则收取练习。
下课铃声响:
教师:下课!(下达命令,干脆利落)
班干:起立!(响亮、庄重)(全班学生立即起立,面对老师站好,目光注视老师。)
教师:同学们再见!(亲切、关爱、宏亮)
学生:老师再见!(感恩、响亮)(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自由活动。)
‘伍’ 有一张形容教师的图片,用的是猫头鹰
用猫头鹰来形容老师的话主要是猫头鹰抓老鼠,而且头能旋转,也就是形容老师关注着学生们的状态。
‘陆’ 我不要教案,我要的是和难忘的一课有关的资料。
[课文]
难忘的一课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们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大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双双眼睛里,可以看出对我是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下课了,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
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
“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感情。”
他知道我是在船上工作的,一定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
说是礼堂,不过是一间比较宽敞的屋子。
他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为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图片素材]
[教学设想]
《难忘的一课》(第十册)是一篇讲读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阅读,并获得了成功。但我想。假如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带着课题走进课文呢如果学生真的有了这种需要,我们不防就此一试,即从课题入手,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先分析课题:中心词“一课”——言事;题眼“难忘”——传情。由课题可知,课文集叙事抒情于一体。再从教与学方面来分析:教者看到课题会推测,文章叙述了什么事抒发什么情学生读了课题,至少会产生如下猜想:这“一课”讲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综上所述,依据文情和学情,可以形成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紧扣课题,构建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点评:阅读教学从何处入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章中去,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上文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其用心也在于此。]
一、感知难忘事
1.检查预习后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什么地方作者经历了什么事
2.让学生速读课文,分别找出“上课”和“下课”的有关段落,并想想这两部分各讲了什么事(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小礼堂)
3.让学生再读这些段落,然后讲讲这两件事。
[点评: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重在让学生“感知”难忘的事情。环节2的教学,渗透了篇章结构训练,同时也为落实本组训练重点“详写和略写”埋下了伏笔。]
二、揣摩难忘心
1.探情源:“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让学生默读3-16自然段,找出这些故事情节的有关重点句段,然后说说这些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
[点评:这一环节看似是在第一板块基础上的回复,实则是在把学生的视点引向作者的情感生长点,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作者的情感变化线。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方能顺畅地入境动情。]
2.溯情思:紧扣文中的三段故事情节,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求,从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涉及到下面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可相机进行必要的诱导、点拨和讲解。
问题1:一个中国人,而且是教师,自己祖国的文字写得很“吃力”,自己祖国的语言“讲得不好”,这是为什么而作者说,“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问题2:“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老师、学生对这个陌生人坐进教室跟他们一起朗读,本应会感到“惊奇”,为什么没有感到“意外”呢能否改成“大家都很惊奇”呢
问题3:参观小礼堂,听了教师的介绍,“我”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师生说些什么
问题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别的话”可能是些什么话你能替作者说出来吗把同学们所说的与作者的这句话相比较,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问题5:“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每一次“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可以让学生用“先是……接着……最后……”的句式概括回答。
[点评:“溯情思”这一教学环节,凭借问题情境,把课文的语言和思想、作者的行为和内心、学生的言语和思维有机地融于一体,并且通过抓事情的因果联系(如问题1,必须联系上下文)、词语的辨析(问题2)、句式的比较(问题4)、问题的归纳(问题5)以及创造性想象和情感体验等方式方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字里行间所蕴藏的作者的不同感受,感受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之情。]
3.释情结: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点评:落实了这一环节的教学之后,学生对“为什么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过一问题,可以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在知道了课文说的什么的基础上,还可以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为的是什么。]
三、吟诵难忘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材规定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也是学生与作者心灵共振、情感共鸣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呢
一是确定读的重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其所处的三个段落是读的重点,这句话则更是朗读的重中之重。
二是选择读的方法。可先来个‘精彩回放”,让学生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次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一段段动人场面,增强情感体验。接着可从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如对文中第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有位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把“中国’作为重音,第一个适当加大音量和音长;第二个音量适中,但增加音长。“爱”字后面应有短暂的停顿,以便把“中国”读得饱满、深情。为什么应这样读呢因为这是在参观了小礼堂之后,墙上的画像,激发了作者对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伟大精神的强烈的自豪感,把“中国”作为重音,并通过“爱”字后面的停顿加以突出,才能把这种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最后可激励学生联想在日本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历史、联想现在全中国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急切心情,创造性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三是保证读的时间。有了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充分地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情趣。
[评析: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重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本教例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索,力求获得如下效果。
1.突出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学目标是依学生对课题质疑中提出的问题而确定的,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也因此拉开序幕。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俗学习,自得学习”。
2.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结构方面,构建了三个板块,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就拿“吟诵”来讲,学生要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懂并不难,但要读出文章的“情”却不易,所以把它安排在阅读过程的最高层次上。在培养同读能力方面,从“课文讲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为的是什么”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同读能力一步一步地提高。
3.夯实综合性,把听、说、读、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训练、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尤其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融为一体,以求收到“综合训练,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如对“意外”的品味,对课文在后一句话的深究,对文中空白处(“别的话”)的增补等,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4.发展创造性,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与创造思维是分不开的,但创造思维如果没有创造性的“机会”,也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本教例的设计中,已为学生创设了一些创新的机会。如“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求”,还有创造性地想象、创造性地朗读等等。教师创设的这些“机会”,为学生创造性阅读开辟了一片“绿洲”。学生拥有这片“绿洲”,自然敢想、敢说、敢创造,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自然“活”起来了,而且一定能“活”出高效率、高效益。
[教学片断赏析]
师:书上有一句话这样说“还有什么别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这句话很长,你怎么理解呢?
生:我认为这句话已经是最简单的话了,也只有这句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作者是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的情况下激动得重复着这句话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生:作者听到了台湾教师介绍学校的小礼堂,看到了中国历代伟人像,才说了这句话。
师:台湾教师是怎样介绍的?
(生读书上的句子。)
师:我们听得出,刚才这位同学在读时有个词读得特别重;是哪个词?
(其他学生没反应。)
师:请这位同学再读一遍,好吗?
(生再读。)
师:哪个词?
生1:他把“光复”一词读得特别重。
生2:我认为他把“自己的”这个词读得重。
生3:我觉得他把“伟人”这个词读得重。
师:书上有两个“伟人”,你说的是哪个“伟人”?
生:“中国伟人”中的“伟人”。
生4:我认为他把”中国”这个词读得挺重。
师:好,我们来比较一下,大家听的效果不同,感觉到的重音就有所不同。一个句子中的词语不能都读重音;否则就没有重音了。你们说是吗?
大家体会作者的感情,再试着读一读,看看到底哪些词应该重读。
(生试读体会。)
师:谁愿意再读一读?
(让开始读的学生再读。)
师:你把哪些词读得重了一些?
生:我把“中国人自己的”这几个词读得比较重。
师: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样读更能突出这位台湾教师深厚的爱国情感。
生1:我给他补充一点,我认为把“中国人自己的”这几个词读重,还能体现台湾教师的一种骄傲、自豪的感情。
师:你们体会得非常好!感受太深了!
师:那我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感受着台湾教师那种爱国的、自豪的情感,再读这段文字,用心体会一下?
【推荐理由】
新大纲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授课教师朗读指导十分到位,我认为技巧的指导与学生的体验一样重要。此授课教师发现读得好的学生,马上让其他学生评价、学习,生生互动促使学生深入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既使得课堂气氛融洽,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作者那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作者那一颗砰砰直跳的爱国之心。
‘柒’ 关于教师节黑板报素材!(短一点)
教师节来历
教师被人们称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受到全社会尊重的一种职业。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定教师节为 9月10日,是考虑到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师生要有新的感觉。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同时,9月份全国性节日少,便于各方面集中时间组织活动和突出宣传报道、促进全国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教师赞歌
如果一块黑板就是一片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一名优秀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鞭作桨,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⒉ 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朵浪花。老师,您满怀爱心地创造了一个温暖的集体,在我们这个集体中,每一分钟都拥有着欢笑、歌声和阳光。
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三尺讲台一块黑板就是您挥洒人生的天地。面对几十双迷惘而渴求的眼睛,老师义无反顾地用自己如歌的声音,播洒爱的阳光、智慧的甘霖。伴着老师的声音旋律,学生学会了用灵魂去唱歌,用真诚去追求。
教师节祝福语
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如果说我们是彩虹,那您就是太阳,给予我们七彩之光,如果说我们是鱼儿,那您就是水中的空气,给予我们新的呼吸。如果说我们是小草,那您就是春季的雨滴,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
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栋梁。节日快乐,敬爱的老师
追忆似水年华,描述师生情深,在那青涩的年代,是;老师郑重的嘱托为我们纠正了偏离的航向,是老师坚实的双手拖起我们灿烂的明天。
让阳光送去美好的期待,让清风送去我们深深的祝福,让白云和蓝天永远点缀你的饿生活,愿你的生活充满快乐!
‘捌’ 尊师重教黑板报素材,谢谢.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浇灌,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回顾从古到今先哲贤圣对尊师重教的精辟论述,应对我们有深刻启示。
《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吕氏春秋·劝学》中讲道:“疾学在于尊师。”戊戌四君子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也曾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
《礼记·学记》中还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为:在所有做学问的道理中,尊敬老师可谓难事。尊敬老师是学生的本分,然而尊师难以持之以恒。初学尊师并不难,但是学生逐渐学有所成,甚至超过老师时,尊师就很勉强了。这也是有些人终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尊敬老师。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风,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鲍日新
尊重教师重在行动
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的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上,学生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
尊重教师的人格。古人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作为学生应从心里敬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学生和老师谈话时,应主动请老师坐,若老师不坐,学生应该和老师一起站着说话。同老师谈话,要集中精神,姿势端正,双目凝视老师,有不同看法时,可及时向老师请教、探讨。要虚心接受老师批评,不可当场顶撞老师。
礼仪行事。见到老师应问好、行少先队礼或鞠躬行礼;上下课要起立迎送;进老师办公室时要轻轻敲门或喊报告,然后开门进去,行礼后说明来意;在老师办公室、寝室不能乱翻动老师的物品;休息时间最好不打扰老师;到办公室或老师家不宜逗留过久,办完事应尽快离开等等。
‘玖’ 给校园铃声素材,如上下课铃,上放学铃
早晨,悠扬的萨克斯伴随学生走进校园;上课了,学生们踏着《小步舞曲》的节奏进入教室;下课了,优美的乐曲又告诉大家该休息一下了;傍晚一首《归家》让学生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走上放学的归途。在使用了音乐铃声之后,老师、学生都觉得给紧张的学习、工作带来了一个悠闲、放松的氛围。促进了学习、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