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杂交水稻
⑵ 水稻过密怎么办
合理密植是指水稻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适宜的栽插密度,用秧量和良好的配置方式,协调好单位面积上个体和群体的矛盾,有效地利用光能,充分地利用地力,保证单位面积上穗数,粒数和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高产、稳产。
1.水稻的叶面积
水稻干物质的90%以上是通过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的,叶鞘和叶片的光合作用很弱,积累干物质量极微。而在水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叶面积和光合速率两个决定干物质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叶面积的贡献占整个干物质增长的70%。由此可见,维持一定叶面积,对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重要意义。
水稻的叶面积是在移栽后,随着秧苗的返青分蘖而逐渐形成和增大的,到孕穗期达到最大,以后又随着下部叶片和分蘖的死亡,新叶不再发生而逐渐降低。根据测定,西南区现有的品种及杂交水稻,组合亩产500千克以上较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动态是:分蘖期2.5~3.5,幼穗形成期4~5,孕穗至抽穗6~8,灌浆期4~6;成熟期3左右。
作为一个群体,水稻叶面积的大小受单位叶面积上的株数、每株分蘖数,单茎叶面积和叶片寿命等4个因素所制约。增加栽插株数或通过肥水管理增加分蘖数都能增大叶面积。增加插植密度,扩大单位面积上的基本苗,配合适当的肥水管理,是目前高产栽培上争取较大叶面积的主要手段,比通过施肥增大分蘖来扩大叶面积的效果好。
增加叶面积的效果:据测定,在一定范围内,当水稻叶面积指数增加1时,光能利用率提高0.24%,在叶面积指数提高到7~8时,仍可保持,其相关系数r=0.6528。但不是叶面积愈大,光能利用率愈高,干物质产量也愈大,而是有一个叶面积指数的临界值。所以一般叶面积指数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干物质就不再增加,如再增加叶面积指数,群体内部叶片相互荫蔽,下部叶片受光不足,光合作用受到很大影响,呼吸作用旺盛,消耗能量多,甚至出现低于“补偿点”的情况,群体总的光合效率降低,最后导致产量下降。据研究,各个品种都有一个最适叶面积和最适叶面积指数,如南优3号为7~7.4,赣化2号为9~10,滇渝1号为8~8.9。在达到和保持田间最适叶面积的时候,产量最高。
水稻的冠层结构对光能的吸收、利用有很大的影响。不少研究表明:叶与茎的夹角相对较小,剑叶挺拔,透光性能良好,光在群体中分布较均匀,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据对南优3号的测定,一挺拔的群体,剑叶本身接受自然光强的74.2%,倒二叶为45.8%,倒三叶为 21.9%;而剑叶披垂的群体,剑叶本身接受的自然光虽比挺拔的剑叶稍高,为75.4%,但倒二、倒三叶却大为减少,分别为27.7%和7.3%,冠层反射光也比挺拔群体多2.3%。
较短的剑叶有利于建成挺拔合理的群体,但由于剑叶和倒二叶伸长与粒数的形成有同伸关系,他们的长度与每穗粒数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因此,不能控制过度,应掌握适当的叶长,要争取做到既有利于改善冠层结构,又不影响大穗的形成。倒三、四、五叶长度与总颖花数相关不显着,而与结实率呈负相关,倒四、五还达显着水平;显然,它们的长度过大,造成群体下部荫蔽,虽然增加了叶面积,却使总光合效率减低,因此,控制下部 2~3个叶片的生长,适当促进剑叶、倒二叶生长和保持挺立,提高和改善群体素质,是能捉高水稻的总光合速率的。有研究报道提出用“粒叶比” [颖花(粒)/叶(平方厘米)]作指标进行调控,即在增加颖花数时,控制叶面积的增加,提高“粒叶比”,以强“源”、畅“流”,当然,具体的一些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要实现高产栽培,既要多穗,又要大穗的情况下,控制最高分蘖数不要太高,减少无效分蘖,以提高成穗率来增穗,达到叶面积增加不太多,而总颖花数增加,结实率提高,这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2.水稻穗、粒数变化与合理的结构
水稻的穗数是由主穗和分蘖穗组成。它可以是依靠主茎成穗,即主穗 的数量多,也可以是依靠分蘖成穗,即分蘖穗占主要成分。这取决于使用品种分蘖力强弱、肥力水平和栽培技术。杂交水稻由于分蘖力较强,又在秧田培育成多蘖壮秧,有效地争取和利用了低位分蘖,移栽到本田时已起到以蘖代苗的作用,这种分蘖虽不同于一般秧苗移栽到本田发生的分蘖,但是,分蘖成穗却是构成穗数的主要成分。至于常规稻,目前生产上主要是采取依靠主茎,争取适当分蘖成穗的办法来达到一定穗数的。这样,可使穗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并使每稿粒数和结实率有所提高,较易获得较高面稳定的产量。
穗数多少除与栽插密度有关外,更与基本苗关系密切;据试验,在亩栽2万穴条件下,基本苗多,穗数也相对较多,产量也较高。基本苗与产量是一种近似于抛物线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基本苗的增加,产量随之上升,但达到一个极限值后,随基本苗的继续增加,产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产量与墓本苗的关系式为:
y=490.8+14.4x-0.83x(2)
(y代表产量,x代表基本苗)
相关系数r=0.98。试验结果,在每亩基本苗6~10万范围内,有利群体在有效分檗临界叶龄期内达到预定穗数,一般在17.4~18.5万左右。同时,使穗粒数和结实率有所增加,单产可达550千克以上水平。穗数还决定于最高蘖数和成穗率,当最高茎蘖数大于80万时,成穗率就明显下降,亩产的650千克水平,每亩穗数18~20万左右,成穗率约65%.穗数过多,单株营养不足,穗小,粒少,产量也不高.总粒数的多少,决定于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数目,按器官同伸规律,南优3号枝梗分化与倒五节同伸,茎粗与总粒数呈正相关,r=0.848,达极显着水平,其直线回归关系是y=5085x-104.66 按上式总粒数选200粒,倒五节粗度相应达0.6厘米。总粒数达300粒,粗度达0.78厘米,说明壮种与大穗是密切相关的。粒重则与自然条件;栽培管理水平有关:一般来讲是构成产量中比较稳定的因素,变化较小。
综上所述,水稻合理密植就是协调好单位面积上穗数、粒数和粒重间关系,使个体和群体正常生长,实现高产目的。总的趋势是,在一定范围内,随种植密度的提高,用秧量增加,穗数增多,产量有所提高。但髓着用秧量的增加,穗数增多,每穗粒数又会减少,粒重降低。三者互相联系,相互制约。通过对大量水稻高产田块三因素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在亩产600千克水平内,产量与穗数呈高度正相关,r=0.74。随产量继续增加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当亩产达650千克以上时,穗实粒数则成为产量形成的主要矛盾,亩产与实粒数呈正相关,r=0.65。所以,针对不同产量水平,处理好不同生育时期个体与群体间关系,是水稻合理密植、提高产量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好适宜的密度和用秧量,使穗数、粒数和粒重三者乘积达最大值,才能达到高产。根据西南地区生产实际,水稻亩产550千克以上水平,群体结构大体是:亩基本苗6~10万,有效穗16~20万,每穗总粒数120~160,实粒数100~140,空秕率小于20%,千粒重25~28克左右。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栽插窝数,基本苗,有效穗等都较多,而四川则偏低。在此范围内,早栽、肥田、施肥水平高的基本苗偏少,迟栽、瘦田偏多。
3.合理密植的途径、原则和方式
实行合理密植,应根据水稻品种、茬口、土壤质地和肥力、栽培管理水平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而定。 (1)品种 早熟组合(品种)如威优49、威优64、d优3号、珍珠矮、南京11号等,有效分蘖期短,偏密;中,迟熟组合(品种),如威优481、d优1号,d尤63、汕优63,岗朝24、广二矮104,桂朝二号,沪科3号等营养生长期和有效分蘖期均长,密度偏稀,粳型偏密,籼型偏稀。(2)茬口 前作不同,栽插早迟有异,对分蘖发生影响很大。冬闲田、绿肥田,栽插季节早,水稻大田营养生长期较长,栽插密度宜稀;油菜,小麦田,季节迟,大田营养生长期相对较短,密度偏大,小麦田比油菜田又应密一些。(3)土壤质地与肥力 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的土壤,密度偏稀;粘重、瘦薄,通透性差的胶泥田、冷、烂、锈田偏密。(4)自然条件 气温高、日照好,降水充足密度偏稀,相反则偏密。除此而外,栽培管理水平,秧的壮弱和种植密度均有关系,要针对不同情况, 因地制宜,不可千篇一律。
合理密植方式:包括基本苗数、窝行距和行向,是建立在高产群体结构基础上,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的一种手段,采用何种方式,应以能充分利用阳光、地力,便于田间管理为原则。(1)基苗数 是影响水稻群体的重要因素,每亩基本苗的用量,除应根据品种(组合)特性、栽培季节,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外,目前比较科学的方法有两种,是按计划的穗数,采用“穗苗比”来安排适宜的基本苗数。穗苗比的幅度一般为2~3:1,如预定穗数为20万/亩,基本苗一般应为7~10万。当品种(组合)生育期短,分蘖弱,肥力低,管理水平差,穗苗比宜小,相反则大。(2)行窝距 是协调个体与群体矛盾,充分有效利用光能地力,达到增窝、增穗、增粒的有效措施。种植方式,目前生产上主要是宽行窄株,但据一些试验和生产经验看,以适当加大行距、缩小窝距的少苗、匀株的宽窄行种植方式较好,其优点在于,宽行透光好,发挥边际优势,稻株上、中、下层叶片均能受光,提高光能利用率,行间通风好,有利二氧化碳交换,有利光合作用进行,增加干物质积累。另外,还能降低株间湿度预防病虫滋生,同时也便于中耕除草、施肥、用药等田间管理,一般行窝距16×23、14×27或(33+16)×14厘米为好。(3)行向 从光照条件来讲,东西向比南北向好;但从通风条件看,由于夏季多吹东南风,南北向通风要好些。具体在确定行向时,还要考虑地势、田块形状,尽可能做到通风透光,使群体协调生长。
⑶ 水稻之父作文500初一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和栽培,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由于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贡献,他先后获“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国内大奖和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大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精华素材】
“杂交水稻之父”
“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这样评价袁隆平。
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1975年大面积制种成功。当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杂交水稻。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十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誉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疯狂点击: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只有不畏艰险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袁隆平为解决我国和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积极、伟大的贡献。在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科学成就背后,体现的是一位科学家不断求索、知难而进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
稻穗下乘凉的梦想
⑷ 水稻一般要灌水几次
科学灌水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极其重要,其作用一是可以调节土壤中的水、气、热状况,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二是可以调节土壤对水稻养分的供应以及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碳、氮的比重,促使水稻生理变化能够适应自身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三是能够协调水稻群体结构各种矛盾,促使各器官协调发展;四是能够促根、保叶,保证水稻后期的营养供应;五是通过水分的适当调控,可以减轻病、虫及自然灾害的危害。高产水稻科学灌水主要措施为:寸水返青,薄水分蘖,够蘖晒田,浅水打苞,湿润壮籽。
1、寸水返青。因秧苗移栽时根部受到损伤,吸水力减弱,而叶面蒸腾并未减少,容易失去水分平衡。如果秧苗栽后淹水过深又容易引起缺氧死苗或延迟返青。所以移后保持1寸左右的水层,可营造一个比较保温,保湿的温湿环境,缓和失水与供水的矛盾,以促进新根发生而迅速返青活棵。
2、薄水分蘖。水稻分蘖期宜采用干湿交替,适当保持水层的灌溉方法。其作用,一是满足植株对水分的需要,使代谢作用正常进行,促进叶蘖生长;二是使植株基部和土壤接受阳光照射,提高土温和水温,增加土壤含氧量和速效养分,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分蘖的产生;三是有利于低位分蘖芽萌发,降低分蘖节位,使叶鞘变短,分蘖迅速伸出。
3、苗够晒田。通过田间分蘖动态调查,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时,及时撤水晒田。晒田的主要作用,一是更新土壤环境,增强根系活力,加强微生物的活动;二是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三是有利于壮杆,增强抗倒伏能力;四是调节长相,增强植株抗逆性,减轻病虫危害。
4、浅水打苞。水稻拔节长穗期需水最多,其中在水稻抽穗前5-15天内减数分裂期和花粉充实期对水分最敏感,因此,这段时期应适当保持浅水层。其余时期应以间歇灌溉方式为主,即采取“陈水不干,新水不进”的灌溉方法,促进水稻植株稳健生长。
5、湿润壮籽。水稻抽穗结实期既不能缺水也不宜长时间淹水。因此,应采取间隙落干与湿润灌溉相结合的方法。其作用在于增加土壤氧气,促进新根生长和保持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以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具体做法是:灌一次水,3-4天让其自然落干,湿润2-3天再灌一次新水,如此反复进行直至黄熟。
⑸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哪些让你敬佩的事迹
从小就知道杂交水稻之父就是袁隆平爷爷,那时候当然也是特别敬佩他的。其实我们家挺穷的,土地也特别的少,因为爷爷特别偏爱小儿子,大部分土地都给了叔叔。我不是袁隆平爷爷研究的杂交水稻的话,我估计我们家的稻米也是不够吃的。最让我敬佩的就是袁隆平爷爷解决了千万人的温饱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袁隆平爷爷,虽然89岁的高龄,但是仍然在为我国,乃至为世界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从来没有因为自几这么伟大就特别高傲,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成功过就停止了脚步。
一直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现在还研究出了在沙漠和干旱地区都能种植的水稻。这将是一项重大的突破,解决了干旱地区种植水稻的重大难题。
⑹ 水稻一般在什么时候开花,有什么规律
在正常情况下,水稻在抽穗后(穗顶露出剑叶叶枕1厘米即为抽穗)当天或稍后1~2天就开花。一个穗子顶端最先抽出,穗子顶端枝梗上的颖花先开花,然后伴随穗子的抽出自上而下,依次开花,基部枝梗上的颖花最后开花。一次枝梗上的开花顺序和整穗开花顺序不同,首先是顶端第一粒颖花开花,然后是基部颖花,再顺序向上,最后是顶端第二粒颖花开花。二次枝梗也遵循这一规律。同一穗上所有颖花完成开花约需7~10天,其中大部分颖花在5天内完成。一天中的开花动态在正常晴好天气下,则是上午9~10时开始开花,11~12时最盛,下午2~3时停止。每个颖花开花均经过开颖、抽丝、散粉、闭颖的过程,全过程需1~2.5小时。雨天或低温下午也会有极少开花。由于同一田块的植株间和同一植株的分蘖间都是一个连续的抽穗过程,同一田块完成抽穗约需10天左右,所以对一块田来说,所有颖花完成开花约需15天左右。
掌握水稻开花规律,在杂交水稻制种上有很大作用。掌握好花期,一是可以使父母本花期和花时相遇,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从而提高种子产量;二是可以准确把握操作时间,及时进行喷施激素和人工辅助授粉;三是利于对亲本去杂去劣,提高种子纯度。
⑺ 水稻品种大全
水稻“茉莉新占”等六个品种
水稻“天优998”
水稻“粤香占”
水稻佛山油占 溪野占10 特籼占25
水稻“培杂茂三 培杂茂选 粤杂2004”
水稻“优优8821 中优229”等品种
水稻“越糯2号 越糯3号”等品种
水稻“II优3027”等三个品种
水稻“协优5968”
水稻“嘉兴8号”
水稻“协优9516”等品种
水稻“广陵香粳”
水稻“协优7954 II优7954”
水稻“吉粳83号”
水稻“川香9838 川香3号”
水稻“宜香10号”等四个品种
水稻“ 冈优1577 冈优3551”
水稻“合优3号 渝优11号”
水稻“K优77”等七个品种
水稻“D优527”等四个品种
水稻“II优92-4”等十二个品种
水稻“川香优2号”
水稻“标优2号”
水稻“中优936”
水稻“辽粳9号 辽粳371”
水稻“盐粳68”
水稻“丹粳8号 丹旱稻1号”
水稻“辽优7号 辽优0201”等品种
水稻“975 9807”
水稻“鄂中五号”
水稻“鄂植中优3号”
水稻“福优218”等3个品种
水稻“荆楚814A”
水稻“金优38 鄂早18”等品种
水稻“鄂早15号”
水稻“鄂糯9号”等品种
水稻“湘晚籼10号”
水稻“八两优96”等品种
水稻“金优117 898A”
水稻“威优111 威优134”等品种
水稻“龙粳12号 龙粳13号”
水稻“龙糯2号”
水稻“绥粳6号”
水稻“延粳22”等八个品种
水稻“松粳5号”等四个品种
水稻“金穗1号”
水稻“甬籼57”
水稻“K优88”
水稻“津粳杂4号”等三个品种
水稻“津优29”等六个品种
水稻“晶甜3号”
水稻“华优广抗占 南粳41”
水稻“中优752”
水稻“协优赣26号”
水稻“先农13号”
水稻“赣早籼50号 赣早籼51号”等品种
水稻“B06S”
水稻“苏香粳2号”
水稻“中粳69优8号 8优682 徐稻3号”
水稻“常优1号”
水稻“淮稻8号 淮稻7号”
水稻“扬两优6号”等3个品种
水稻“早桂1号 特优216”等品种
水稻“博优1025”
水稻“桂丰2号 桂丰6号”
水稻“博优938” 等3个品种
水稻“70优9号”
水稻“皖稻107”等品种
水稻“丰两优一号 国丰一号”
水稻“宁粳24号 宁粳29号”
水稻“毕粳40号 毕粳41号”
水稻“冈优608 汕优608 陆两优106”
水稻“e福丰优11 冈优669”
水稻“特优多系1号”
水稻“II优明86 Ⅴ优82”等品种
水稻“德优8号”等三个品种
水稻“滇杂31 滇杂32”
水稻“滇超1号”
水稻“中优218”
水稻“早籼中早16”等三个品种
水稻“国丰一号”等四个品种
水稻“‘中国香稻’ 早籼“中98-15”等品种”
水稻“中浙优2838 中浙优1号”
水稻“中8优6号 国稻1号 菲优600”
水稻“新稻10号 新稻11号”
水稻“水晶3号 郑旱2号 郑花辐9号”
水稻“I优86”
⑻ PS、cdr如何做出白色背景上面带稻谷壳这种效果
用笔刷画出来
⑼ 水稻的种植方法
什么虫啊!一般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要根据不同的虫结合当地的气候及时施药预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