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相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的“相”的意思是:互相,交相。整句意思: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出自:唐 刘禹锡《望洞庭》
原诗: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释义: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1)延时记录湖光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记录。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的一种朦胧美。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
刘禹锡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
㈡ 《望洞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望洞庭》以轻快地笔触,勾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原文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如下: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2)延时记录湖光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㈢ 延时摄影下的新疆美得像童话,你知道新疆有哪些着名的旅游景点
我知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的天山天池,景色很美,尤其是在晴天,整个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㈣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两相和什么意思
“两相和”的意思是水色和月光交相辉映。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
“湖光秋月两相和”这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词语释义】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4)延时记录湖光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旅程的生动记录。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㈤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翻译赏析都要!!!急!
一、译文
两岸菰蒲茂密望不到边际,湖上茫茫绿水荡漾,荷花在夜晚静静开放,风露中满含细细幽香。远处的寺院灯火,越来越显得明亮,我还要等待月落天黑,欣赏这万顷闪耀的湖光。
二、赏析
第四首的前两句写船过菰蒲: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月夜泛舟于这样的荷花丛中,更加令人陶醉。“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组诗中的后文写月落之后的湖光景色。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三、出处
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四、原文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5)延时记录湖光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夜泛西湖五绝》为组诗,共五首,这组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此时正与任察推的吕仲甫携妓夜游。这组诗就是为这次夜游而作。
二、《夜泛西湖五绝》其二。
1、原文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2、译文
三更快完的时候月亮已经渐渐落去,要落不落的景色非常奇特。
明天的事情谁又能料到会怎么样,知道苍龙到西没有的时候。
三、《夜泛西湖五绝》其三。
1、原文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
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唯有菰蒲声。
2、译文
也已经深了,天也快亮了。 渔人赶在未晓之前盗鱼。船穿行于菰蒲之中发出的声响外,已没有任何声音,进一步写出了夜深人静。
四、《夜泛西湖五绝》其五。
1、原文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译文
月落之后的湖光,给人以变幻多端、神秘莫测之感,第二句是写"月黑"之后,风平浪静之时,湖光清晰可见;第三句写随着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动,然后跟着进入了寺中;第四句是说船来到寺庙之下,却根本看不见刚才仿佛"两两入寺"的湖光;烘托出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㈥ 湖光山色的唯美句子
凌晨,啁啾的鸟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唤起。走出小屋,清新而甜润的空气直沁心肺,使人浑身舒泰。湖面上,薄雾缭绕,时有水鸟忽而掠过水面,画出一道银色的波光,忽而又隐入薄雾之中,消失不见,似在与人捉迷藏。当晨雾散尽,展现眼前的正所谓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近树远山,郁郁青青。如此美景,怎不使人心旷神怡!
名扬天下升钟湖,蓝天白云千山绿。碧波万顷映彩霞,湖光山色入画图。休闲垂钓观白鹭,农家乐园尝鲜鱼。山花喜迎寻芳客,酒香醉迷忘归途。
湖在窗外,涟涟有声,心如野鸭,闲适自在。看岛上人家,捕鱼撒网,温馨和谐,观山中隐士,垂钓湖畔,自得其乐。掬一捧清凉纯净的清泉在手,披一袭潮湿芳香的露珠于身,让灵魂的心翼滑过天际,鸟瞰升钟湖的纯美空灵,世俗的烦恼随风飘散。轻轻地,走进这湖光山色中的梦里天堂。
镜泊湖的深林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给这里披上了一份清新的惬意,雾霭静谧的山林萦绕在氤氲山色空蒙的湖面,月影倒置一碧池水翠色欲滴。益母草簇拥着兰紫色的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晨光中,薄雾尚未散尽,湖面上仍飘着几许寒烟,诱人的蓝,让这片湖光山色平添了一脉柔情,遥望那隐约的山色,缥缈如在幻境,凝视那纯净的涟漪,神秘得像童话里的湖泊。好醉人啊!面对着这片静逸的风景,我感到了一丝犹疑。难道时光又返回到了上个世纪?我是否已进入到一个梦中世界?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蒙蒙隔寒镜。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暖暖刚要走,奶奶拄着拐杖从屋里出来说:人呐,没遇见灾时,胆要放小,别以为灾难就落不到你身上;人遇到了灾时,胆要放大,要信这世上没有闯不过去的灾难!
——周大新
洞庭湖中间还卧着一座小巧灵秀的山,这就是君山。远远望去,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面巨大的白银盘里。君山上的青草和大树,映衬得君山更加秀丽。那色彩,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给君山披上了一件变幻莫测的衣裳。湖岸周围绿树葱茏,许多杨柳犹如侍女,娉娉婷婷地站立着。她们用长长的柳枝轻轻地抚摸着湖面。
湖光与山色,两厢微风,孤孤寂寂近端午。心花初放,绿尽深夏,犹一潇 风。邹雨初来,电闪雷鸣,又一番凉。陌陌黄昏,清秋院落,欲挥笔写下断肠愁。那堪夜幕,明月空照,天涯一方。上得钟楼,东眺望,不见雁南飞。
这粼粼的波光与澄澈的月光交相辉映,交相融合,显得那么和谐美丽,令人惊叹!君山,这湖中高高屹立的山儿,像一位害羞的少女。而那丝丝缕缕的薄雾正是少女脸上神秘的面纱,使君山看起来蒙蒙胧胧,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君山上生长着一片片茂盛的丛林,好似君山的绿色盛装。
近距离感触凤凰岛,更觉与众不同。丽日映照下的升钟湖,蓝天碧水,天水一色,清澈的湖水被夏日的微风撩拨起轻盈的涟漪,波光粼粼,抛洒一湖细碎的金色。风平浪静的时候,高天上清幽玉洁的白云和倒映入水的青山,坠入明镜一样的湖中,虚虚实实,勾勒出一个心魂迷离的梦幻世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着就是西湖的真实写照。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名扬天下升钟湖,蓝天白云千山绿。碧波万顷映彩霞,湖光山色入画图。休闲垂钓观白鹭,农家乐园尝鲜鱼。山花喜迎寻芳客,酒香醉迷忘归途。……
㈦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描写的是什么名胜
洞庭湖。
出自唐代刘禹锡《望洞庭》,原文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5、潭面:指湖面。
6、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7、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
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7)延时记录湖光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赏析: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㈧ 求相似图片-月夜湖光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