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人的家常菜蚕豆,为何被西方人视为死亡之豆
在中国,蚕豆是人们餐桌上的家常菜,南方有些地区也称作胡豆,加上一点莴苣叶和茴香炒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盘美味佳肴。没人能够抵挡得住它的诱惑。鲁迅的文章中便提到过蚕豆:“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茴香豆便是蚕豆。可见中国人对它的厚爱。
蚕豆在中国还有个名字叫做罗汉果,蚕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它营养丰富,有很多食用方法,蚕豆的种植季节一般都在10月左右。最为人们所经常谈到的就是蚕豆病,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吃蚕豆得了病是一种过敏反应,类似于花生过敏和花粉过敏。事实上,蚕豆病并不属于食物过敏的范畴,它是由基因缺陷引起的。对于有遗传缺陷的孩子来说,蚕豆成了“毒药”。所以西方大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说的”死亡之豆“。所以然蚕豆很美味,但是有些人会因为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而患上溶血性贫血,这通常被称为“蚕豆病”,尤其是儿童的反应会更强烈。所以如果你太年轻,尽量不要吃东西。
B. 老蚕豆怎么做好吃法大全
新鲜的嫩蚕豆很多人都喜欢吃,也特别爱吃,但是有时候,蚕豆来不及收取,就变老了,让人们想食用它时也提不起兴趣,其实老蚕豆做好了也一样好吃,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几种老蚕豆的食用方法,让大家看看老蚕豆怎么做好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
老蚕豆怎么做好吃
1、老蚕豆做豆沙糕好吃
老蚕豆可以制成豆沙糕食用,味道特别好,在制作时可以把老蚕豆放在清水中浸泡三天左右,取出以后把老蚕豆的外皮全部去掉,然后再用料理机把它们打成泥状,取出放在锅中炒制,炒掉水分以后直接放在模具里面,制成自己的形状就可以了。
2、老蚕豆煮着吃好吃
老蚕豆煮着吃也是一种不错的食用方法,在煮制时可以提前把它用清水泡软,取出以后放在锅中,再准备一些炖肉的材料,制成料包放在锅中,与蚕豆一起煮制,一个小时以后,蚕豆就能煮熟,取出以后既能当咸菜下饭吃,也能当零食吃。
3、老蚕豆可以炒着吃
老蚕豆炒着吃也特别好吃,但是在炒制以前也要进行必要的处理,那就是把老蚕豆泡软以后去掉外皮,然后再把它腊肠或者韭菜等食材一起炒制,喜欢吃辣的朋友还能加入少量的辣椒,炒好以后,味道诱人,口感软糯,十分可口。
C. 山崖上有种藤结夹,里面有豆我们叫毛胡豆,是什么植物
是山豆根。
豆科、山豆根属藤状灌木,不分枝,茎上常生不定根。叶片3枚;叶柄被短柔毛,小叶厚纸质,椭圆形,先端短渐尖至钝圆,基部宽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侧脉极不明显;总状花序,总花梗,花梗均被短柔毛;
小苞片细小,钻形;花萼杯状,裂片钝三角形;花冠白色,旗瓣瓣片长圆形,先端钝圆,匙形,龙骨瓣上半部粘合,极易分离,瓣片椭圆形,子房扁长圆形或线形,荚果椭圆形,先端钝圆,细尖,黑色,光滑,无毛。
分布于中国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江西、浙江;亦分布于日本。生长在海拔800-1350米的山谷或山坡密林中。
山豆根对研究豆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及中国至日本植物区系等有一定的意义。
(3)山胡豆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栽培技术
及时喷水和排水:出齐苗前,每天喷水1-2次,保持营养杯内的基质湿润;出齐苗后,视营养杯基质的情况,间隔几天喷1次水,每次喷水以喷透为宜,应在早晚喷水,切勿在中午及午后阳光暴晒下进行。雨季注意及时排水,防止圃内积水,影响山豆根苗的生长。
及时拔除杂草:随时拔除营养杯里的杂草,原则为“除早、除小、除了”。
施肥管理:生长旺季,交替喷施0.2%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3次,以促进实生苗生长和木质化,间隔7-10天。
D. 蚕豆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怎么做好吃,做法大全
蚕豆的营养价值
1、蚕豆中含有调节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钙、锌、锰、磷脂等,并含有丰富的胆石碱,有增强记忆力的健脑作用。
2、蚕豆中的钙,有利于骨骼对钙的吸收与钙化,能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
3、蚕豆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且不含胆固醇,可以提高食品营养价值,预防心血管疾病。如果你是正在应付考试或是脑力工作者,适当进食蚕豆可能会有一定功效。
4、蚕豆中的维生素C可以延缓动脉硬化,蚕豆皮中的膳食纤维有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的作用。
5、现代人还认为蚕豆也是抗癌食品之一,对预防肠癌有作用。
E. 兰花豆、胡豆、蚕豆、怪味豆的区别是什么
蚕豆
蚕豆又名胡豆、倭豆、佛豆,属一年生豆科植物,花冠白色或浅紫色,带有黑斑。蚕豆之名的由来曾有多种说法: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农书》中说:“蚕时如熟,故名”;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认为:“豆荚如老蚕,故名。”
杂食碎语十六:老胡豆
桑间田边间种豆,为耕作古法,由江南而至巴蜀地皆同。待得夏过入秋,蚕豆梗、荚皆枯为黑褐色,收在场上晒干打扬下来的,就是粒粒滚圆,有浅茶深褐外壳的老胡豆了。
被有人誉为“川菜之魂”的四川郫县豆瓣,那主料除地产二荆条辣椒为酱外,其次,便是这胡豆瓣了。这豆瓣酱的制法,那发酵、长霉、晾晒、翻缸等过程种种,观之,据说颇是令人心惊胆战的。
祖母当年曾于乡下见过一次,归家后,就再也绝口不食豆瓣酱及所烧之菜。少年时,一碗白饭偷洒一勺红红的豆瓣酱,便能刨得津津有味,光碗向天,所以如何也想不明白,但也就心存了忌惮,不敢去看去想那豆瓣酱如何制出来的。吃肉吃得香的时候,非要去想那动物被杀戳时的种种不堪,对人对动物,大概都是残忍的吧。
老胡豆的制法吃法也极多。小时,乡间有过年自制“沙胡豆”的。大炒锅中,豆埋沙中而炒,为个传热均匀,不会炒糊。炒好的豆,多会自己裂开一道小口,好剥,吃口酥脆。孩子们抓上一把沙胡豆,鼓鼓地塞衣兜里跑出门去,不一会就会跟上一群小伙伴,一起把半条街逛得有滋有味的。
干胡豆不和沙当然也可以炒,但直接炒出来的就改了名儿,叫个“铁胡豆”。这种豆剥与食都得且费些工夫,齿啃牙磨地折腾半天,倒也另是一番滋味。儿时玩伴里有门牙缺掉一小块的,便是拜此豆所赐,所以想起来觉得这一“铁”字儿,叫得真是精当。
重庆另有一名产亦是胡豆所制,曰“怪味胡豆”。乃胡豆外裹一层调味浆料油炸而成,内里自是酥脆金黄,但味道却全在这豆外挂的浆料里,有麻、辣、香、酥、甜、咸七昧。香脆与甜咸乃是入口即知,却也寻常,妙的是那麻与辣却是后手。越吃越辣,越吃越麻,口里嘘嘘地,手却不舍停下来。
少时离乡,最念的就有这怪味胡豆。在乌鲁木齐时,有战友探家回来带给一包,塞军大衣口袋中,走在鲤鱼山下军区大院的雪道里,走着走着手就痒了。脱下手套掏出拆开捧着,一粒一粒地往嘴里送,手指冻得僵硬。边走边食着,辣得麻得口中呼呼地唏嘘,吐出团团的白雾,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林子、房顶和道路。那滋味景致,现今还记得。
油炸的胡豆,江南还有“兰花豆”与“玉带豆”,名字有些意思。兰花豆好懂,大概是指水发后油炸开那豆瓣状若兰花吧。那玉带豆却让人颇费了些脑子,细看粒粒豆腰上留的那圈褐色豆皮方明白,哑然失笑间,觉得真是费大劲了,其实口味却是平平。
还是新疆干脆,就叫个“油炸大豆”。达坂城的回回“油炸大豆”最是有名,油中放了好些蒜瓣同炸,再洒上盐,真是又香又酥又脆。扔几粒入口,大开大合地有干脆浓烈,便觉得不仰首浮上一大白真是对不起人。如此佐酒佳品,又有好些年未曾尝过了。
炒与炸之烹法外,再有个煮。煮的胡豆里有名的当数茴香豆了,这声名跟一篇小说是大有干系的。“孔乙己一到店,……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老夫子此一“排”字,真是用出了神韵,令人叹服。
茴香豆是将胡豆放入水中浸泡,刚出嫩芽,即加入茴香、桂皮、盐等调味料,文火慢煮,待水收干出锅便成。其色茶青,豆皮微皱,入口韧软耐嚼,清香味甘,配小口细酌之绍兴花雕一类,亦是绝配。当年闲坐在绍兴咸亨酒店的长条凳上品过,是不错。只是那盏碟里豆渐少,耳边老是浮出一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心底暗自微笑。
绍兴是把胡豆叫罗汉豆的。再到了浙东宁海、三门一带,却又倭豆了。细问,又另有掌故。传戚继光抗倭时,朝廷以倭寇首级论功行赏,兵士们提着首级行军不便,遂先至后营以倭首换来蚕豆,而后计数得赏。把那小鬼子脑袋当了芥豆来数,这名儿里面有豪气,也就记下了。
F. 蚕豆为什么又叫罗汉豆
蚕豆,又称罗汉豆、胡豆、南豆、竖豆、佛豆,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草本。为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亚洲西南部至北非,相传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中原。蚕豆营养价值丰富,含8种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含量47%~60%,可食用,也可作饲料、绿肥和蜜源植物种植。为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
蚕豆的 起源和分布 一般认为蚕豆起源于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在死海北面的古城杰利科遗址中发现有公元前6250年的蚕豆残存物,在西班牙新石器时代和瑞士 青铜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曾发现蚕豆种子。
蚕豆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是三国时代张写的 《广雅》中有胡豆一词。中国蚕豆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在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蚕豆的出土。 李时珍说:“豆英状如老蚕,故名蚕豆”,王祯《农书》则谓豆于蚕财成熟,其义亦通。蚕豆花、叶、英壳,均可作药用。如果上述说法成立,则蚕豆在中国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根据万国鼎先生认为:确指蚕豆的记载,最先见于北宋 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1057年),叫做“佛豆”。如今四川仍称为 胡豆。
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南宋 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从我国的一些古书记载来看,这种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传入我国,最先栽培于西南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 中国蚕豆相传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自热带至北纬63°地区均有种植。中国 以四川最多,次为云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青海等省。
蚕豆,又叫胡豆,佛豆,江南一带,喜欢在立夏时节食豆,因此又称作立夏豆。宁波人则习惯叫倭豆,而且在立夏前后,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吃蚕豆,都喜欢吃蚕豆,不少人家还将蚕豆跟大米饭一锅煮,称为“蚕豆饭”。
据《 太平御览》记载,蚕豆是 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豆种。确实,蚕豆既是粮食,又是小菜,既是“闲食”,又是补品。
G. 中药材土山豆根别名功能
别名:胡豆莲、日本山豆根、三小叶山豆根、山胡豆莲根、黄结、苦豆根、柔枝槐。
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
处方名:豆根、山豆根、广豆根、南豆根、北豆根、苦豆根。
功能:清火,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
H. 蚕豆的功效与作用
1、健脑
如果正在应付考虑或是个脑力工作者,适当进食蚕豆可能会有一定功效。蚕豆中含有调节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钙、锌、锰、磷脂等,并含有丰富的胆石碱,有增强记忆力的健脑作用。
2、降低胆固醇
蚕豆皮中的粗纤维有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的作用。
3、预防心血管疾病
蚕豆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且不含胆固醇,可以提高食品营养价值,预防心血管疾病。
4、益气健脾
传统医学认为它能益气健脾,利湿消肿。
5、延缓动脉硬化
蚕豆中的维生素C可以延缓动脉硬化。
(8)山胡豆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蚕豆的起源和分布:普遍认为蚕豆起源于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在死海北面的古城杰利科遗址中发现有公元前6250年的蚕豆残存物,在西班牙新石器时代和瑞士青铜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曾发现蚕豆种子。
蚕豆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是三国时代张写的《广雅》中有胡豆一词。中国蚕豆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在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蚕豆的出土。李时珍说:“豆英状如老蚕,故名蚕豆”,王祯《农书》则谓豆于蚕财成熟,其义亦通。
蚕豆花、叶、英壳,均可作药用。如果上述说法成立,则蚕豆在中国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根据万国鼎先生认为:确指蚕豆的记载,最先见于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1057年),叫做“佛豆”。如今四川仍称为胡豆。
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南宋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从我国的一些古书记载来看,这种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传入我国,最先栽培于西南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
据《太平御览》记载,蚕豆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豆种。确实,蚕豆既是粮食,又是小菜,既是“闲食”,又是补品。
I. 蚕豆是什么植物
蚕豆(学名:Vicia faba L.),别名南豆、胡豆等,也称其为大豆,属于豆科、豌豆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蚕豆是世界上第三大重要的冬季食用豆作物。蚕豆营养价值较高,其蛋白质含量为25%-35%。蚕豆还富含糖、矿物质、维他命、钙和铁。此外,作为固氮作物,蚕豆可以将自然界中分子态氮转化为氮素化合物,增加土壤氮素含量。
据宋《太平御览》记载,蚕豆由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中原地区 。蚕豆在我国种植广泛,自古即是重要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出口资源。
蚕豆隶属于小杂粮,在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既可作为传统口粮,又是现代绿色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是富含营养及蛋白质的粮食作物和动物饲料。
蚕豆染色体组为二倍体(n=6)。
(概述图片来源: )
中文名称
蚕豆
拉丁学名
Vicia faba L.
别称
南豆、胡豆、佛豆、罗汉豆、兰花豆、坚豆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青骄课堂第二课堂哔哩哔哩qq邮箱4399扁豆西葫芦鸡毛菜芦笋茼蒿木耳菜
种植历史
蚕豆是人类栽培最古老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起源于西伊朗高原到北非一带。
蚕豆种植历史很悠久,被驯化于地中海东部地区,其考古学证据可追溯到10世纪。即使蚕豆是广泛种植的作物,但其起源错综复杂。一些人认为蚕豆经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及中国通过美索不达米亚传播到安纳托利亚,然后传播到欧洲。
公元1世纪蚕豆开始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最早关于蚕豆的记载是三国时代《广雅》中出现胡豆一词,在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曾有蚕豆的出土 。李时珍说:"豆英状如老蚕,故名蚕豆"。蚕豆在我国多数省份都有种植,长江以北以春播为主,长江以南以秋播冬种为主。 我国蚕豆种植主要分布在西南、长江流域及西北地区,面积约1400万亩,同时云南、东部沿海地区还有400多万亩鲜销蚕豆。
世界上大约有45个国家种植蚕豆 。据FAO统计数据可知2014年度在世界上蚕豆种植面积为212.1×104公顷,产量403.5万吨,主要国家中国、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分别占世界蚕豆的33.07%、20.89%、9.00%。我国蚕豆生产居世界之首,种植面积70.2×104万公顷,占世界的33.7%。产量142.9万吨,主要省区包括云南、四川、重庆、湖北、甘肃、青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不断提高,市场对于蚕豆的需求也呈多样化。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120)厘米。主根短粗,多须根,根瘤粉红色,密集。茎粗壮,直立,直径0.7-1厘米,具四棱,中空、无毛。偶数羽状复叶,叶轴顶端卷须短缩为短尖头;托叶戟头形或近三角状卵形,长1-2.5厘米,宽约0.5厘米,略有锯齿,具深紫色密腺点;小叶通常1-3对,互生,上部小叶可达4-5对,基部较少,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稀圆形,长4-6 (-10) 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圆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梗近无;花萼钟形,萼齿披针形,下萼齿较长;具花2-4 (-6) 朵呈丛状着生于叶腋,花冠白色,具紫色脉纹及黑色斑晕,长2-3.5厘米,旗瓣中部缢缩,基部渐狭,翼瓣短于旗瓣,长于龙骨瓣;雄蕊2体 (9+1),子房线形无柄,胚珠2-4 (-6),花柱密被白柔毛,顶端远轴面有一束髯毛。荚果肥厚,长5-10厘米,宽2-3厘米;表皮绿色被绒毛,内有白色海绵状,横隔膜,成熟后表皮变为黑色。种子2-4 (-6),长方圆形,近长方形,中间内凹,种皮革质,青绿色,灰绿色至棕褐色,稀紫色或黑色;种脐线形,黑色,位于种子一端。花期4-5月,果期5-6月。2n=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