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阳和八大行星大小比较
太阳系(solar 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8颗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原有67颗,冥王星的卫星被剔除)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
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以椭圆轨道公转,虽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圆。行星轨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内(称为黄道面并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黄道面与太阳赤道仅有7度的倾斜。冥王星的轨道大都脱离了黄道面,倾斜度达17度。上面的图表从一个特定的高于黄道面的透视角显示了各轨道的相对大小及关系(非圆的现象显而易见)。它们绕轨道运动的方向一致(从太阳北极上看是逆时针方向),因此,科学家们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转方向也如此。
太阳系(solar system)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
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员。
太阳系的构成
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虽然它只是一颗中小型的恒星,但它的质量已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余下的质量中包括行星与它们的卫星、行星环,还有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带天体、外海王星天体、理论中的奥尔特云、行星间的尘埃、气体和粒子等行星际物质。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的总表面面积约为17亿平方千米。太阳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紧紧地控制在他自己周围,使它们井然有序地围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带着太阳系的全体成员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太阳系内迄今发现了八颗大行星。有时称它们为“八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这八大行星依次是: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被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也被称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被称为远日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存在着数十万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家将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超过1000颗的彗星,以及不计其数的尘埃、冰团、碎块等小天体。
太阳系中的各个天体主要由氢、氦、氖等气体,冰(水、氨、甲烷)以及含有铁、硅、镁等元素的岩石构成。类地行星、地球、月球、火星、木星的部分卫星、小行星主要由岩石组成;木星和土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其核可能是岩石或冰。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一般以为行星系统是恒星形成过程的一部分,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两颗恒星差一点撞击而成。最普遍的理论是说太阳系是从星云形成。
恒星形成的基本过程为此:
1. 星云中较密的核心部分变得太重,重心不稳定,开始分裂和崩溃坠落。一部分的重心能量变为放射的红外线,剩下的增加核心的温度。核心部分开始成为圆盘形状。
2. 当密度和温度道足够高, 氘融合燃烧开始发生,辐射的向外压力减慢(但不中止)临近其他核心崩溃。
3. 其他的原料继续下落到这一颗原恒星,它们的角动量的作用可能导致双极流程。
4. 最后,氢开始熔化在星的核心,外面剩余的包围材料被清除。
太阳星云这个假说,是1755年由伊曼努尔·康德提议。他说,太阳星云慢慢地转动,由于重力逐渐凝聚并且铺平,最终形成恒星和行星。一个相似的模型在1796年由拉普拉斯提出。
太阳星云开始直径大约100AU,质量是现在太阳的两三倍。在这个星云中,比较重的物质往中间落,积聚成块,是成为以后的行星。而星云外部越来越冷,因此靠里的行星有很多重的矿物质,而靠外的行星是气体或冰体。原太阳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以后八亿年中各个行星形成。
‘贰’ 什么星球比太阳更大,及图片
大角星
‘叁’ 太阳系星体大小对比图,来看看地球到底有多
从太阳开始说,太阳的直径大约为140万千米,水星的直径约为0.49万千米,金星直径约1.21万千米,地球直径约1.28万千米,火星直径约0.68万千米,木星直径约14.30万千米,土星直径约12.05万千米,天王星直径约5.11万千米,海王星直径约4.95万千米。按照一定比例排列在纸张上,它们的大小是这样的:
↑用身边的球形物体类比星球
如果你看完这些还是不清楚的话,可以按照我的类比找出对应的东西,排列在一起比比看。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肆’ 宇宙中有没有比太阳还要大的星球
有。
R136a1 的直径非常受争议,但最新数据显示它的半径在 28 ~ 36 倍太阳半径之间。R136a1 的半径事实上比毕宿五还小。
R136a1的实际半径是太阳半径的 28.8 ~ 35.4 倍。已知最大半径的恒星是盾牌座 UY,半径约为 1708 ± 192 倍太阳半径。
R136a1 不像地球或太阳一样已经确定了可见的表面。恒星的静水主体是由一个密集的大气层被加速向外进入恒星风中,在这恒星风中的一个任意点被定义为测量半径的表面,不同的作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定义。
(4)比太阳大的行星图片什么画扩展阅读:
恒星形成的吸积分子云模型可以预测恒星质量的上限,在 R136a1 这种质量的恒星可以形成之前,它的辐射可以防止进一步增大。最简单的吸积模型预测金属丰度下限为 40 倍太阳,但更复杂的理论允许质量高好几倍。
通过实证的约 150 倍太阳的恒星质量限制已经被广泛接受。R136a1 明显超过这些限制,从而可以导致新的单星吸积发展模型有可能去除上限,但也有大质量恒星合并在一起形成更大质量恒星的可能。
作为吸积形成的单星,这样一个庞大的恒星的性质仍然是不确定的。合成光谱表明,它永远不会有一个主序星亮度级(V),甚至是一个正常 O 型谱都不会有。接近爱丁顿极限的高亮度和强烈的恒星风,一旦 R136a1 成为可见的恒星,可能会是 WNxh 光谱。
由于核心的大型对流和表面的高质量损失,以及它的恒星风产生的特别的沃尔夫-拉叶光谱,氦气和氮气正迅速混合至表面。R136a1 的质量很高,温度却“凉爽”,这种金属丰度的温度为56000 K 的恒星经推算其质量约为 150 ~ 200 倍太阳。
‘伍’ 宇宙中比太阳更大的星球有没有求长解图片!
很多啊。。像天捷座∝是太阳的600倍
‘陆’ 宇宙中八大行星的图片
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6)比太阳大的行星图片什么画扩展阅读
大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这些冥王星都相符。但是冥王星没有能够清空其轨道上的其它物体,因此冥王星被归为矮行星。从此太阳系从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
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柒’ 太阳系平面图怎么画
1、中心画一个圆,周围发出光芒,代表太阳。
‘捌’ 有没有比太阳还要大的星球有哪些
在恒星世界里,不同的恒星大小的相差非常大。如比天蝎α-A 更大的仙王座VV的红超巨星,其半径为太阳半径的1 ,600 倍;而也属于恒星的白矮星和中子星,却比太阳小得多,其半径只有太阳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到几万分之一。天文学家们还注意到,在已知的恒星各种物理性质中,不同种类的恒星之间在光度、体积、密度等方面相差极大,甚至可以差到几亿倍;但不同的恒星唯独在质量方面相差很小,最多只相差几百倍。
‘玖’ 比太阳系更大的星球是什么
好像还没有发现这么大的星球。
太阳系的大小,如果按冥王星的平均轨道半径来说,是大约59亿千米。
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星球是史蒂文森2-18,它位于距离地球约20000光年的疏散星团Stephenson 2(史蒂芬森2)附近,被认为是距离相近的一组恒星之一。它是人类已知体积最大的恒星,也是最亮的红特超巨星之一,其半径约为太阳的2158倍,也就是大约15亿千米。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的中心,它的光球层将吞没土星的轨道。但它显然仍比太阳系小多了。
最近有人认为,一颗位于大麦哲伦星系内的红特超巨星,叫WOH G64,可能比史蒂文森2-18还要大 。这颗红特超巨星的直径是太阳的 1540 ~ 2575 倍,就是说如果往小了算的话,它会比斯蒂芬森2-18小一些,但是仍然可以入围最大恒星的行列,而如果往大了算它又会比斯蒂芬森2-18大70%。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的中心,它的光球层边缘将达到18亿千米,但仍是在土星轨道以外,离天王星轨道还很远。
由于目前的恒星理论认为,恒星的半径不能超过太阳半径的2500倍,否则恒星的光度就会超越了爱丁顿极限,这将导致恒星外围的气体会被恒星产生的向外辐射压推送出去,恒星的引力就拉不住它们了,而WOH G64已经达到了恒星大小的极限。
所以宇宙中存在比太阳系更大的恒星的可能性非常小。
‘拾’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八大行星的重量及平均密度从大到小做一个排序,比较出太阳系质量最大的行星。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具体情况如下:
1、木星(质量1.90×1027千克、平均密度1.326g/cm³)
2、土星(质量(地球质量=1):95.18、平均密度0.70g/cm³)
3、海王星(质量1.0247e26千克、平均密度1.66g/cm³)
4、天王星(质量8.6810±13×1025kg、平均密度1.318cm³)
5、地球(质量5.965×1024kg、平均密度5507.85kg/m³)
6、金星(质量4.869×1024千克、平均密度:5.241.318cm³)
7、火星(质量6.4219×1023kg、平均密度3.94g/cm³)
8、水星(质量3.3022×1023kg、平均密度5.42794g/cm³)
(10)比太阳大的行星图片什么画扩展阅读
环绕太阳运转的其他天体都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卫星(如月球之类的天体),由于不是环绕太阳而是环绕行星、矮行星或太阳系小天体,所以不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并且没有编号;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以天文单位(AU)来测量距离。
1AU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5亿公里(9300万英里)。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39AU,木星则约是5.2AU。最常用在测量恒星距离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大约相当于63240天文单位。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公转周期为周期变化着,最靠近太阳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有时会将太阳系非正式地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内太阳系”,包括四颗类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带;其余的是“外太阳系”,包含小行星带之外所有的天体。 其它的定义还有海王星以外的区域,而将四颗大型行星称为“中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