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类历史上最大战列舰沉没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并在东海洋面遭到美军舰载机攻击,最终在几百架美军战机轮番轰炸1个小时45分钟后停止的了抵抗,静待死亡。被命中鱼雷10枚,炸弹24枚,于14时23分大幅左倾,前部弹药库殉爆沉没。正如美军判断的一样,“大和号”被击沉,就像抽了日本人的筋,在“无比震惊”之后,全国如丧考妣,士气极度低落,降到了开战后的最低点。无论在哪个战场,以往战无不胜的日军,彻底走到了穷途末路。大和号战列舰威力虽大,但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能动用而很少出战,导致大和号错过了最佳时期,缺乏战斗经验,也为后来的作战埋下隐患。大和号战列舰的沉没宣告了日本海军的覆灭,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结束。
B. 二战中最着名的战列舰都有哪些呢
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由于舰上装备威力巨大的大口径舰炮和厚重装甲,具有强大攻击力和防护力。战列舰曾经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依阿华级战列舰
▲纳粹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
希特勒称它为“德国海军的骄傲”,就连敌人丘吉尔也不得不赞叹“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这就是纳粹德国最强战列舰“俾斯麦”号。
它以普鲁士铁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国最先进的工业和科技智慧结晶,其武备之强令同时代战舰望尘莫及,只用6分钟就消灭了被称为英国海上国力象征的胡德号战列舰,震惊了整个世界。然而,初战3天后,“俾斯麦”号就永远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战与初战一样惊心动魄,至今仍为无数军迷津津乐道。
C. 求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油画大图!
http://hi..com/dnow/album
一共200来张海战和战列舰的图片,都是大图,就是没时间看有没有大和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一艘战列舰沉没
二战期间,被击沉的战列舰和航母及其它战舰,有很多的,不是只一艘。
一、被鱼雷击中的战列舰:
(1)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1939 年10 月14 日夜,该舰停泊在港内,遭到德国U 一47 号潜艇的鱼雷攻击,身中2~3 枚鱼雷,23 分钟就翻倒沉没。“皇家橡树”号满载排水量3.35 万吨,1914 年下水,1916 年服役。
(2)英国战列舰“巴汉姆”号。该舰排水量3.1 万吨,1914 年下水,次年服役。1941 年11 月25 日下午4 时25 分,“巴汉姆”号在地中海东部被德国U-331 号潜艇发射的2 条鱼雷击中,中雷后4 分钟,火药库爆炸,该舰很快沉没。
(3)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1941 年12 月10 日,满载排水量4.3 万吨的“威尔士亲王”号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一起从新加坡出发,去支援退却的英国部队,遭到日本舰载飞机的攻击,“威尔士亲王”号身中6 条鱼雷而沉没。该舰1939 年下水,次年服役。
(4)“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该舰1916 年下水服役,满载排水量3.68万吨。1941 年12 月10 日,同“威尔士亲王”号行动时,被日本舰载机投掷的5 条鱼雷击沉。
(5)德国战列舰“沙霍斯”号,满载排水量3.7 万吨的“沙霍斯”号,1936 年下水。1940 年6 月8 日,在北海被英国驱逐舰发射的一条鱼雷命中,丧失航行能力。
(6)德国战列舰“格奈森瑞”号。1941 年4 月6 日,停泊在布勒斯特港的“格奈森瑙”号,遭到了英国鱼雷飞机从200 米高度投下的鱼雷的攻击,一条鱼雷在该舰尾部爆炸,造成严重破损。该舰1936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3.7 万吨。
(7)意大利战列舰“意大利”号。该舰满载排水量4.6 万吨,1940 年服役。1940 年11 月12 日夜,英军对塔兰托空袭时,“意大利”号受到航空鱼雷的攻击,舰船产生了倾斜,但仍能航行。
(8)法国战列舰“斯特拉斯堡”号。1937 年建成的排水量2.65 万吨的“斯特拉斯堡”号,1940 年7 月3 日中航空鱼雷一条,受轻伤,这次轰炸,是英国为防止法舰被德国利用而进行的。
二、被水雷击伤的战列舰
(9)德国战列舰“格奈森瑙”号。该舰继1940 年5 月5 日被水雷击伤后,1942 年2 月12 日,在北海西部又碰上磁性水雷,舰船进水量不大,稍有横倾和纵倾。
(10)德国战列舰“沙霍斯”。1942 年2 月12 日,该舰在北海,被两颗水雷炸伤,舰壳、武器、机械设备破损严重,进水2000 吨。
三、被炸弹击中的战列舰
(11) 日本战列舰“伊势”号。该舰1916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3.5 万吨。1945 年7 月24 日,“伊势”号被美机的4 颗炸弹击中,舰船破损大量进水,舰首部分沉底。经抢救,该舰浮起。7 月28 日,“伊势”号又遭到美机空袭,直接命中6 颗炸弹,沉到海底。
(12)日本战列舰“日向”号。该舰同“伊势”号同型,1917 年下水。1945 年7 月24 和28 日,抛锚在吴港的“日向”号,遭到美国舰载机的两次攻击,直接命中10 多颗炸弹,舰船受到严重损坏,沉没海底。
(13) 日本战列舰“棒名”号。该舰1912 年动工和下水,满载排水量3.4 万吨。1945 年7 月,该舰停泊在吴港时,遭到美国飞机3 次攻击,直接命中14 颗炸弹,大量进水沉没。
(14)美国战列舰“南达科他”号的破损。该舰于1941 年建成,满载排水量3.5 万吨。1944 年6 月19 日,该舰在菲律宾海面遭到日本飞机的攻击,中了航空炸弹一颗,发生强烈爆炸,但该舰仍保持了航行能力。
四、被舰炮击中的战列舰
(15)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该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工建造的战列巡洋舰,于1920 年建成,满载排水量4.2 万吨。1941 年5 月24 日,在追击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时,中了“俾斯麦”发射的381 毫米口径炮弹一枚,舰腥弹药库发生大爆炸,数分钟后即沉没。因为沉没很快,虽然周围有英舰,但该舰1500 人中仅3 人获救。
(16)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的破损。1941 年5 月24 日,该舰同“胡德”号一起围歼“傅斯麦”号时,被“俾斯麦”号1 枚381 毫米炮弹击中,将指挥台、操舵室和舰腥炮塔击毁,舰船大量进水,退出战斗。
(17)美国战列舰“南达科他”号。1942 年11 月14 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海战中,被日舰355-127 毫米口径炮弹命中42 发,舰员死39 人、伤52 人,战舰受重伤,驶回美国大修。
(18)日本战列舰“雾岛”号,该舰1915 年建成,排水量2.75 万吨。1942 年11 月14 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与美舰作战时,7 分钟内中406 毫米口径炮弹9 发及127 毫米口径炮弹40 发。该舰发生大火,舰员无法挽救而弃船,该舰沉没。
(19)德国战列舰“沙霍斯”号。1940 年4 月9 日,“沙霍斯”号及超级巡洋舰“希伯上将”号,护送驱逐舰10 艘进攻纳尔维克,在大雪中与英国战列巡洋舰“荣誉”号及其护卫驱逐舰群发生遭遇。“沙霍斯”号被英舰发射的2 发381 毫米炮弹(每弹重875 公斤)击伤,在烟幕掩护下退出战斗。
(20)意大利战列舰“拆沙列”号。该舰1913 年建成,排水量2.36 万吨。1940年7 月8 日,该舰在地中海与英舰激战中,被英舰“瓦斯伯”号在128 链外发射的一发381 毫米穿甲弹击中,舰腥炮塔被击毁,人员死伤约1/10。
五、 被鱼雷和炸弹、鱼雷和炮弹联合击毁的战列舰
(21)美国一些战列舰在珍珠港的沉没和破损。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以该港为基地的近100 艘美国舰船中,有8 艘战列舰。它们遭到了鱼雷和炸弹的多次攻击,沉没、损伤参半。具体情况如下:
“西弗吉尼亚”号1921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3.4 万吨,8 门406 毫米主 炮。该舰中7 条鱼雷和2 颗炸弹,战舰沉没,死亡105 人。 “马里兰”号1920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3.4 万吨,舰员(战时)2100 人。该舰中两颗炸弹,舰体受损进水,舰首纵倾1.5 米,死亡4 人。 “奥克拉荷马”号的舷部命中2 条鱼雷,另外由于炸弹的爆炸受到损伤, 舱室起了大火,被火焰笼罩的战列舰倾覆沉入海底。救出32 人,死亡415 人,该舰1914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3.2 万吨。
“内华达”号1914 年下水,1916 年服役,满载排水量3.2 万吨。该舰 左舷1 号和2 号炮塔之间区域命中一条鱼雷,5 颗炸弹击中舰首上甲板和舰 船中部,舰体破损,舱内起大火,汽油柜爆炸,舰体沉没。
“加利福尼亚”号1919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3.6 万吨,该舰命中2 条鱼 雷和数枚炸弹,从破损的油管流出的燃油浸满了全部下甲板,舰船大火熊熊, 漂浮3 天,终于沉没,只有上层建筑尚露出水面。
“田纳西”号1919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3.6 万吨。该舰挨了炸弹受到损伤。
“阿里佐那”号1915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3.7 万吨。该舰舰首受到一条鱼雷的损害,还直接命中了4 颗炸弹,炸弹穿透了装甲甲板,引起多处破坏 和人灾,主锅炉和弹药库爆炸。该舰在水上挣扎了几分钟和1100 名舰员一起 沉没。
“宾夕法尼亚”号1915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3.7 万吨。该舰挨了炸弹, 但仍然漂浮在海上。
(22)德国战列舰“杜必滋上将”号。该舰1939 年下水,满载排水量5.3 万吨,四座炮塔共8 门380 毫米炮。1942 年7 月,该舰受到前苏联潜艇的鱼雷攻击,此后长期停泊在阿其塔峡湾基地。1943 年9 月22 日,英国两艘小型“蚊”级潜艇深入海湾偷袭了该舰。该舰左舷发生两起大爆炸,舰体破损,进水近800 吨,舰船失去战斗力,800名工人上舰大修,恢复其战斗力。1944 年4 月3 日,该舰遭到英国舰载机的攻击,命中4 颗重型炸弹和15颗中小口径炸弹,伤痕累累,损坏严重,又一次失去战斗力,不得不再次抢修。此后又连遭三次空袭,受到很大损伤。1944 年11 月12 日,终于被英国飞机击沉。
(23)日本战列舰“武藏”号。该舰1937 年动工,1942 年服役,为“大
和”型,满载排水量7.2 万吨,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1944 年10 月24 日,该舰在菲律宾争夺战中,遭到美国舰载机的攻击,共计命中了11 条鱼雷和约20 颗炸弹(据推测其中有2 条鱼雷未爆炸),沉没海底。
(24)日本战列舰“大和”号。该舰与“武藏”号同型,1937 年动工,1941 年服役。1945 年4 月6 日,该舰与其他9 艘巡洋舰、驱逐舰一起出航,以便抗击美国舰队在冲绳岛的登陆作战。4 月7 日,遭美机攻击,命中了10 条鱼雷、13 颗炸弹,沉没海底。
(25)日本战列舰“比睿”号。该舰建于1914 年,排水量2.75 万吨。1942 年11 月13 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比睿”号中了美国“旧金山”重型巡洋舰大小炮弹80 余发。黎明后,遭到美机攻击,直接命中炸弹5 枚,沉没海底。
(26)德国战列舰“惮斯麦”号。该舰1936 年动工,1939 年下水,1941年服役,满载排水量5.3 万吨。1941 年5 月19 日,该舰与重巡洋舰“奥根亲王”号被派往大西洋,打击英国的交通线。英国海军调集大量兵力围追堵截“伸斯麦”号,其中包括:3 艘战列舰(“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和“列米里斯”号)、2艘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和“声誉”号)、3 艘航空母舰(“光辉”号、
“胜利”号和“皇家方舟”号)、4 艘巡洋舰和5 艘驱逐舰等。从5 月24 日至27 日,“俾斯麦”号先后被8 条鱼雷和大量炮弹击中,沉没海底。战斗中,“惮斯麦”号击沉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重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27)德国战列舰“沙霍斯”号的沉没。1943 年12 月26 日,“沙霍斯”号战列舰与5 艘驱逐舰一起出航攻击开往苏联的护航船队,遇到英国两个编队的军舰:战列舰“约克公爵”号、重巡洋舰“诺福克”号、轻巡洋舰“谢菲尔德”号、“贝尔法斯特”号、“牙买加”号和4 艘驱逐舰。“沙霍斯”号被火炮击中15 发以上的炮弹,还中了8 条鱼雷。在沉重打击下,该舰终于葬身大海。
E. 大和号怎样沉没的
1945年4月7日凌晨,大和号在九州岛西南海面遭到美军舰载机攻击,被命中鱼雷10枚,炸弹24枚,沉没于日本九州岛南西,德之岛西北,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1945年4月7日12时31分,美国海军58特混编队第一攻击波,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千克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分,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
13时37分,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14时12分,大和号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14时23分,主炮弹药库发生爆炸沉没。
(5)大海战列舰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大和号战列舰所属的大和级战列舰是旧日本海军所建造的最大一级战列舰,也是人类海军舰船史上最大的一级战列舰。
该舰装备有3座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以及各种副炮和对空机关炮,全舰覆盖大量装甲,舰身的重要部位都能经受460毫米大炮的轰击,其烟囱也在开口处和侧面装上了蜂窝状钢板和防护装甲。
大和号战列舰于1937年11月4日开始动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服役,1945年4月7日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
F. 求原列克星敦级航母的原方案图片(就是战列巡洋舰)
1917(注:有说1916年)-1919年海军建造计划授权设计建造了这6艘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海军编号CC1-CC6),它们是美国海军中唯一的一级战列巡洋舰。美国人坚持将其任务定义为在主力交战前作为主力舰队的高速前卫侦查力量。
这级战舰的设计过程被严重的拖长了。1916年最初的计划为一级标准排水量34300T并装备356MM舰炮的战巡,它的装甲相对薄弱,但拥有35节的高速(补充,该计划拥有7座烟囱和大量的锅炉,这些锅炉的相当一部分被布置在了装甲甲板之上,1919年的计划修正了这一危险的设计)。在1919年这一计划根据一战的教训作了改动,新的计划更大更重,装备了16英寸舰炮,改进了的防护,不过航速略低。
如果列克星敦级完工,那么它们将像期待的那样拥有异常高的航速以及重型的武装,防护较于超高速的战巡也有略微的优势(注:怀疑此处指1916计划)。该级舰最终计划搭载8门16英寸MK2舰炮,以双联形式装载于4座炮塔之上。但其舷侧主装甲带仅有178MM厚,这样的庄家对巡洋舰的火炮拥有足够的防御力但却无法防御任何一型可能装载于其对S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上的主炮。这种设计思路更像是传统的“超级巡洋舰”概念的终极产物,类似英国的勇敢级,而不是那些拥有重防护的战巡(被称作快速战列舰)如英国的胡德,G3和日本的天城级。
一些人认为即使在装甲上是很小的一点削减都将使其在敌人战列舰或者战列巡洋舰的主炮攻击面前变得毫无用处,而如果彻底的把多余的装甲全部削减掉(注:此处“多余的”指的是防御战列舰主炮和巡洋舰主炮的装甲之差)则可以节省大量的重量和造价。但是反对者指出:这种“侦查巡洋舰”的概念毫无实际意义,因其搭载的16英寸主炮对于敌人的巡洋舰或者小型舰只显得过大了,而其缺乏对主力舰火炮的保护意味着它们将无法安全的接近敌人的主力舰并使用自己的武器攻击它们。
不过无论如何,它们33节的高速(设计航速)使得将它们改装为快速灵活的航空母舰时有了较大的余地
附1:1919最终计划
排水量:标准43,500吨,满载44,638吨
长度:全长874英尺(266米)
型宽:104.3英尺(31.8米)
吃水:31英尺(9米)
动力:蒸气轮机-电力传动,四轴四桨推进,16台锅炉,180,000shp:
航速:33.5节(62km/h)
续航力:12,000海里(22,000km)/10节(19km/h)
定员:12972
武备:8×16英寸(406mm)/50舰炮(4×2),16×6英寸(152mm)/53舰炮,4×3英寸(76mm)/50舰炮,8×21英寸(533mm)鱼雷发S器,水下4个
装甲:主装甲带7英寸(178mm),炮座5-9英寸(130-230mm),指挥塔12英寸(305mm),炮塔正面11英寸(280mm),炮塔侧面6英寸(152mm)
附2:1916计划的概况
排水量:34,300吨,尺度:874'(全长),90ཇ"(型宽)
动力系统:180,000马力(注:疑为轴马力)电力传动蒸汽轮机,最大航速35节
武备(主炮):10门14"/50火炮,装备于2座三联炮塔(1&4号炮塔)和两座双联炮塔中(2&3号炮塔)
武备(副炮):18门单装5"/51(舷侧布置,每侧9门)
在一战中,列克星敦级的建造被更多更紧急的任务所取代,直到1920年中期该级舰才陆续开始建造。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于华盛顿召开的限制海军军备会议宣判了他们的死刑,当然,也包括它的英国和日本对S们。由于《华盛顿条约》的通过,所有6艘舰在1922年6月停止建造,根据条约,其中两艘舰被允许改装为航空母舰,它们就是后来的列克星敦号(CV2)和萨拉托加号(CV3)。其他的4艘战巡则在1923年8月正式取消建造,并在船厂解体。
6艘列克星敦级分别在4家船厂建造:
列克星敦(CC1):1921年1月在麻萨诸塞州昆西海军船厂铺设龙骨。后来改建为航空母舰(CV2),1942年在珊瑚海战沉。.
星座(CC2):1920年8月在弗吉尼亚州新港纽斯船厂铺设龙骨。后取消并解体。
萨拉托加(CC3):1920年9月在新泽州卡姆登铺设龙骨。后来改建为航空母舰(CV3);由于其工程进度要高于星座号,因此取代它被改造为航母。
突击者(CC4):1921年6月在弗吉尼亚州新港纽斯船厂铺设龙骨。后取消并解体。
宪法(CC5):1920年9月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海军船厂铺设龙骨。后取消并解体。
宪法(CC6):1920年9月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海军船厂铺设龙骨。后取消并解体。
G. 二战中最先进的战列舰及其祥细资料
首先告诉楼主一点,网络资料毕竟是任何人都能编写的,一点也不可靠,像网络、维基网络、铁血网什么的都是人人皆可编写,而且不需要认证就能发表的东西。如果楼主想要最真实权威的资料,还是不要在网络上找,会被误导的。还是书籍和纸质资料更可信,因为毕竟是认证过的,最好是外文的,权威性更高。本人比较推荐瑞典哥德堡大学图书馆资料,最客观、最中立,但不是很全。现在世界上最权威的资料是《大英网络全书》,即使在ABC网络全书中的也是立于首位的。
战列舰就是炮战用的,所以炮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标,像什么防空反潜之类的都是软指标,交给驱逐舰也可以。
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
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海战炮弹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和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
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是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愚蠢的,现实中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初期贝蒂被希佩尔打得晕头转向就足以证明这是个愚蠢的设计,后来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舰的胡德号更是成为了后人的笑柄。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和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战列舰分别是:
NO.1大和
NO.2爱荷华
NO.3维托里奥·维内托
NO.4黎塞留
NO.5南达科他
NO.6俾斯麦
NO.7前卫
NO.8科罗拉多
NO.9纳尔逊
NO.10长门
NO.11北卡罗莱娜
NO.12乔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进行说明,要涉及到的几个名词先解释下
新式战列舰:30年代后设计的战列舰
旧式战列舰:20年代或更早的战列舰
高等战列舰:即上述13舰,包括4艘旧式战列舰
次等战列舰: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界,性能强于胡德为高等,性能低于巴伐利亚为次等。次等大多为旧式战列舰,当然也有像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这样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新式战列舰。
下面的资料是本人根据掌握数据对13艘战舰进行的简单评价,可能楼主不需要,但还是备注一下
1.大和
四项炮战指标,两项防护独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与Mk7并列天下第一。防护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装甲比BIG SEVEN还厚。
结构上,大和是实际造出来的战列舰中结构布局最合理的,没有之一。宽大的舰体和厚重的侧线为9门94式主炮提供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射击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对得起其吨位的防护性,紧凑岛式建筑使其本来就变态的防护性更上一层。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象鼻船体的战列舰,使其在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情况下速度仍能达到27.5节,过了新式战列舰的最低及格线,也超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
大和最大的缺点,是41年刚完工时左右两个战斗角度有限三联装152副炮炮塔浪费了很多排水量,这样的设计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响,只考虑增加火力,没考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过大和受美国影响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这两座炮塔,将原有的6座双联装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节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火力布局和美国战列舰一样合理,二战后期德国也曾计划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种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该计划并未来得及实施。
2.爱荷华
能够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软指标方面还要优于94式,绝对无愧于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连装】无论在作战效率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连装】合理,而且这样布局有利于减少舰长,增加舰宽,对转弯半径,设计稳定以及防护都有间接影响。美国人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美国的老式战舰一般都是四座三联装,而其他强国都是五或六座双连装。因此,前二后一的三联装主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加斯科因级建成并经受实战检验的话,那么她的独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强于三座三联装。30年后,大多数新式战列舰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联装。其他方面,美国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间布局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
下面说下缺点,一是防护与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现实中排水量5万的战舰有三型:爱荷华、俾斯麦、前卫,由于美国人在空间利用方面比德国人有经验,所以爱荷华的大多数部位装甲都比俾斯麦厚,但其整体防护性却比俾斯麦强不了多少,主要是结构不够合理造成的。爱荷华出于对巴拿马运河的考虑,舰体太过细长,不仅影响水平防护,也影响适航性和转弯半径,而且岛式建筑前后不够紧凑,也防护有重大影响。另外有些军事小白说细长的舰体是爱荷华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这些人,我不敢说一点影响没有,但是其影响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牺牲防护换来速度这个思想在一战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一向重视合理性的美国人不可能采用这种思路。
不过,说爱荷华结构不够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对于少数布局合理的战列舰略逊一筹,但绝对不是差。其防护能力虽然对不起排水量但还是很优秀的,垂直防护基本能达到第三,水平防护也能进入世界前五。还有就是与大和一样的象鼻船体,在加上强大的动力系统,造就了爱荷华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舰爱荷华最高31节,二号舰新泽西甚至曾跑出过33节的高速。另外,爱荷华的软指标也是天下第一。
3 & 4.维托里奥·维内托and黎塞留
两个一起说,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采用了大药室和强装药技术,威力超强,维内托的M1934采用了50倍径,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为45倍径,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强,而且更加稳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护方面,维内托垂直防护强一些,黎塞留水平强一些。虽然上面说过垂直优先于水平,但这里还是黎塞留占优,因为维内托的垂直防护在13舰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护能位居前列,不过黎塞留的垂直防护确实有点危险,虽然不差,但在新式战列舰中显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缺点,维内托是岛式建筑不够紧凑,和爱荷华一样,对防护有重大影响,在欧洲新式战舰中,维内托水平防护不如黎塞留,垂直防护不如俾斯麦,岛式建筑对此有很大的影响。黎塞留虽然也只有一个突出问题,但却比维内托严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这个思想是因为在某些着名海战中的T字型穿插战术影响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对敌,既能减少迎弹面,又能火力全开,但是实际作战中,战舰会为了提高命中率而将船速减到最小,但绝对不会静止不动,而且大型海战中出了战列舰外,还有大量的小型灵活的舰只穿插其中,副炮无法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这些目标,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还是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原计划的黎塞留4号舰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后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仅次于爱荷华,首舰黎塞留30节,二号舰让·巴尔32节。
总体来说,都是好船,维内托由于拥有媲美爱荷华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达科他
最好的条约型战列舰,在规定的排水量内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护和机动。Mk6主炮采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径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护大概和爱荷华一个水平,垂直防护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敌欧洲战列舰。
该舰最大优点是结构,南达科他是在北卡罗莱娜的基础上改变设计而成,舰体变得较短宽,岛式建筑也更加紧凑,虽然速度下降到了27.5节,但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论结构布局的话,可以说是仅次于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麦 and 前卫
这两个一起说。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几个特点,防护超强、火力较弱、有很强的适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较相似。俾斯麦有极强的垂直防护能力,各部位平均装甲厚度与BIG SEVEN有得一拼。前卫的装甲厚度也很强,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体防护能力甚至强过爱荷华。
火力是软肋,二者的火力在13舰中分别是倒数第4和第1,俾斯麦的SKC34主炮设计思路老套,既没有采取大药室和强装药,也没有使用重弹,而且德国人自工业革命以来炮口动能明显比美英法的同口径、同径倍火炮低一个档次,比如巴伐利亚的15寸炮口动能只和铁公爵的13.5寸一样,俾斯麦的SKC34还算进步很大了,至少比乔治五世的14寸要强,但还是远远比不过同口径的M1934和M1935,甚至连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卫的火力比俾斯麦还差,当初皇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列舰不再是海战主力了,前卫被设计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击为主要任务的战列舰,因此根本没有为其新造主炮,8门主炮分别来自6艘不同的旧式战列舰,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双联装形式,由于型号老旧,连乔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结构方面,俾斯麦的船体不算优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后大船载小炮被定义为合理的思路,其他国家都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德国人走了末端的捷径,这就意味着在主炮数量和口径相似的情况下,德国的船比其他国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慑力,而且上面说过,德国人的空间利用不如美国,因此干脆单纯地靠增加排水量获得防护,对于有着20年战列舰空白期的德国来说,这两个捷径都走得很聪明,俾斯麦无论是射击稳定性还是适航性在13舰中都是佼佼者。
不过也正因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麦的设计结构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个装甲盒盛行的年代还在使用穹甲设计,这就导致虽然俾斯麦拥有超强的全面防护,但是对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俾斯麦最后为什么直勾勾地冲进了英军包围圈;第二,俾斯麦的穹甲是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一体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抛射的动能要比大于大角度抛射强很多,因此这个防御一体化思路其实是个很片面的设计,完全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俾斯麦垂直防护超强,水平防护却比不上大多数新式战列舰,而且这个思路还有一个弊端就是给原本就很弱的重点部位防护雪上加霜,装甲平均化倾向严重,该厚的地方却不够厚。另外就是为了赶上开战,一号舰的很多部位还是使用非硬化的匀质装甲。俾斯麦火力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副炮,105和150在侧舷交替布置,无论对空还是对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响。
至于前卫在设计结构上则要好得多,尤其是适航性比俾斯麦还要好,能赶上南达科他的水平,基本没大问题。
捎带一提,二者的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俾斯麦最高30.1节,提尔皮茨30.8节,前卫31节。
总体来说俾斯麦以其强大的全面防护和良好而稳定的舰体拿下第6名,至于前卫由于防护和火力都稍弱于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还有三点需要吐槽:
一、现实中有不少军迷因为前卫的主炮老旧而认为其进不了前十,但这是一种偏见,就像SA80步枪一样,仅仅因为一个缺点比较突出使得很多优点都被忽略了。前卫的诸多优点上面说过了,尤其是现代化的结构和天下第一的适航性,因此不能仅仅因为装了烂炮就把整体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径倍,纸面数据是52倍,但其实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统计径倍的标准不一样,这52倍是包含药室在内的,而其他国家计算径倍通常不算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实际径倍应该是47到48倍之间。
三、我曾经在优酷和某个不学无术的军事小白争论过,按照他的可笑逻辑,俾斯麦因为侧舷装甲比爱荷华厚所以防护性能比爱荷华好,舰体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装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计他可能以为海战中炮弹就像坦克炮弹一样直直地打过去……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种弹道在20世纪海战中出现的几率不会多于1%。上面说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内的小角度抛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抛射,无论哪一项,侧舷水线都不是主迎弹面,只能算整体防护的一部分。当然,侧舷中弹一般来说比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这里做的厚一点也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单单靠侧舷的厚度既不能决定一艘船的水平防护,也不能决定垂直防护。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有某些德棍认为俾斯麦侧舷厚所以防护比爱荷华好,那么我建议他去看看英国战列舰的侧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么请做个理智的德粉,不要做无脑德棍。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军迷,应该一起好好讨论。而德棍,我不承认他们是军迷,只是一群狂热分子,认为盟军赢了就是因为××××原因,德军赢了就是NB;认为盟军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军的就全是编造的;他们不喜欢看书和纸质资料,只会从网络获得一些毛皮知识或者YY出来知识;而且仅凭一两件武器为依据就认为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连纳粹的SI都想上去尝一口。
上面我说的那个德棍还算稍微懂点知识,还有更狂热的,认为俾斯麦防护比大和还强,依据是德国钢材质量。这点我可以给楼主解释下,首先二战中各个列强的钢材质量,只有42到43年的苏联和45年的日本比较差,除了这两个时期,各列强的钢材质量差距差距并不大,至少没大到可以决定防护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钢材质量真有差距,对防护性影响也是有限的,德国在44年由于长期处于被轰炸的状态下,钢材质量明显下降了,但从没有人觉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护差,顶多是易裂纹、易老化、结构不稳定罢了。苏联入侵布达佩斯时,有辆JS3炮塔炸飞后掉到地上摔碎了,这说明苏联的钢材质量不是很好,但从来没人觉得JS3防护差,也就是说二战时期钢材质量能起到的作用仅仅限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换句话说,上面这位德棍先生纯粹是在YY,我估计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径了,连其型号和径倍都不知道。
刚刚一激动跑题了,为节省时间,下面说简单点。
8—10.BIG SEVEN
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是旧式战列舰的顶点,装甲厚度强过了大多数新式战列舰,火力也很恐怖,但由于比较老旧,所以排得比较靠后。虽然30年代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基本构架还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垂直穿深:科罗拉多>长门>纳尔逊
水平防护:纳尔逊>科罗拉多>长门
垂直防护: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综合看的话,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结构方面,科罗拉多最合理,至于一项采用少座多连装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出现四座双联装,原因是科罗拉多并不是重新设计的,而是在田纳西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纳尔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9门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说过缺点不再重复,还有就是纳尔逊采用的是垂直舰首,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有不少旧式战列舰都垂直舰首,本人知识有限不知其意义,也许是因为这两国都比较刻板守旧的原因,但从两国新式战列舰都改成飞剪舰首来看,还是飞剪舰首综合能力更好。
长门的结构在三者中垫底,舰体细长,岛式建筑不够紧凑,装甲虽强过了大多数战列舰,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对旧式战列舰来说装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长门防护能力就20后的水平来说确实有点落伍,速度倒是达到了当时少见的26节,但为速度牺牲防护对战列舰来说是个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说过了。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战列舰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一一对应:
维内托和科罗拉多对应:都是三舰中主炮最强的,结构也没太大问题。
黎塞留和纳尔逊对应:主要问题都是太过偏向于水平防护,岛式建筑都是三舰中最紧凑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问题。
俾斯麦和长门对应:都是设计有偏向的,俾斯麦防强攻弱,长门攻强防弱,都是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诸多。
11 & 12.北卡罗莱娜 & 乔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后一对一样设计有偏向问题,而且比俾斯麦和长门偏向得还严重,NC拥有和SD一样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结构有重大问题,防护性能在新式战列舰中几乎垫底。
KGV则完全是因为被第二轮海军条约坑了,英国早早地开始了KGV的建造,严格按照第二轮条约限制造了KGV,建好才发现基本没人遵守条约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径最小的。由于英国人设计战列舰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虽然排水量小但装甲却不薄,而且结构也算比较合理,防护能力只比前卫稍弱一点。问题在于她的Mk7主炮(不是爱荷华的Mk7!),14寸显然是13舰中最小的,原本计划三座四联装炮塔还有火力密集度的优势,但为了控制排水量又将其中一座改成了双连装,该优势也下降了。
确切来说,SD、NC和KGV都是被两轮海军条约害了,如果没有海军条约,这三者会成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海军条约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条约,列强们不知会干多少劳民伤财的事。
最后一位是胡德了,这本来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41年改装成战列舰,实际上其改装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问题就是目标很大,装甲却很薄,典型的靶子。不过把胡德放进高等战舰中不是没道理的,胡德号一直到开战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虽然装甲相对较薄,但是防护性还是强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火力比在13舰中垫底,但作为一门老炮,威力却接近乔治五世和俾斯麦上的新炮,在旧式战列舰中名列前茅,机动性即使是旧式的巡洋舰也没几个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亚比较,火力上胡德完胜,防护上巴伐利亚装甲厚度完胜,但防护布局稍弱于胡德。舰体结构上又是胡德稍稍占优,由此看来,胡德更强。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高等和次等战列舰的分界线也合理。
H. 怎么从外观分辨驱逐舰 战列舰 巡洋舰 它们主要作用是什么 能不能发个图片呢
【战列舰】
战列舰在外观上装备有多联装大口径主炮,到了二战后期服役的战列舰很多都装备有三联装主炮。战列舰一般设计有能够防御自身主炮射击的装甲,在海战中充当主力,在航母出现以前是最强的矛和最厚的盾,而在陆战中也可以凭借射程优势支援陆军行动。目前战列舰已经退役。
由于近代海战是由舰队排成一列用侧舷朝向敌人射击以发挥最大火力,而战列舰也是采用类似的战术,所以由此得名。庞大的身躯和三联装主炮是战列舰的最大特点。
例如下图衣阿华级战列舰:
【驱逐舰】
小型炮舰。吨位较小,抗风浪和独立航行能力差,火力较前者相对较弱。在二战中主要是辅助舰队战术的实施,执行护航反潜任务,在海战中并不担任举足轻重的地位。驱逐舰和巡洋舰在外形上我觉得挺难区分的,尤其是还有轻巡洋舰这类单位。恐怕也就是块头比较小、火炮口径数量更少。
二战时期驱逐舰的地位在当今逐渐被导弹护卫舰所取代。
I. 下面的两张战列舰壁纸好看吗喜欢下面两张壁纸的拿去吧。
这两张战列舰壁纸,好看。
高清原图
出自:1502 × 2520 像素 Download games at free cost - ChangeIP
J. 战列舰(罗马号)是怎么沉没的
“罗马”号 1943年9月被德国制导炸弹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