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母的形状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0.5-1.5厘米,为残存的叶鞘所覆盖。叶长15-60厘米,宽1.5-11毫米,向先端渐尖而成近丝状,基部渐宽而成鞘状,具多条平行脉,没有明显的中脉。花葶比叶长得多;总状花序通常较长,可达20-50厘米;苞片小,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长渐尖;花粉红色、淡紫色至白色;花被片条形,长5-10毫米,中央具3脉,宿存。蒴果狭椭圆形,长8-13毫米,宽5-6产毫米,顶端有短喙。种子长7-10毫米。花果期6-9月。
2. 知母、云母傻傻分不清楚,具体知母对人体有什么样的特殊作用呢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知母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用含2.5%知母粉的饲料喂饲实验性结核病小鼠,能使其肺部结核病灶减轻。
知母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如许兰氏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和犬小芽胞菌等在沙伯弱氏培养基上表现较强的抗菌作用。从知母中提得的一种水溶性皂甙,对结核杆菌,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一种黄酮结晶,亦有抑制结核杆菌作用。
2、抑制Na(+),K(+)-ATP酶活性:体外实验证明,知母皂甙元(菝葜皂甙元)是Na+-K+-ATP酶抑制剂,它对提纯的兔肾Na(+),K(+)-ATP酶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活性同专一性Na(+),K(+)-ATP酶抑制剂乌本甙相比,两者在2×10(-5)mol/L时抑制程度相近。
以甲状腺素速诱导小鼠肝脏Na(+),K+)-ATP酶增量,知母皂甙和皂甙元可使这些小鼠肝脏切片的过高耗氧率抑制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对正常小鼠肝切片的耗氧率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意义。大鼠整体实验也表明,知母皂甙元25mg/只灌胃可抑制因同时灌胃甲状腺素引起的肝、肾和小肠粘膜中Na(+),K(+)-ATP酶活性升高。
6、抗肿瘤作用:知母皂甙对人肝癌移植裸大鼠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使生存期延长,但统计无显着差异。另对治疗皮肤鳞癌、宫颈癌等有较好疗效且无副作用。
3. 知母的形态
知母形态特征:1.毛知母毛知母为略呈爪扁的条状,长3-15cm,直径0.7-2cm,全体弯曲,通常单条,少数于粗的一端分叉,后端较细,顶端有淡黄色的花葶及叶的残基,习称“金包头”。本品上面中央有一道凹下的纵沟,全体有紧密排列的环节。节上密生黄色扁平细绒毛(此细叶基枯朽后残存的纤维东或维管束组织),陈久后变为黄棕色。由两侧向上密生黄棕色至棕色毛须状的叶基,毛须合拢处显沟状。根茎下面略凸起有皱纹及多数陷下的须根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细点。2.知母肉外皮大部已除去,表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有扭曲的纵沟,背面隆起。有的残留少数毛须状叶基及陷人或突起的点状须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水浸后有粘液。气无,味甘而微苦,带粘性。
4. 知母有哪些特征
(张福泉)
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别名蒜辫子草、羊胡子根、地参。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古,此外东北三省、陕西、甘肃、宁夏、山东也有分布。以根茎入药。根茎含知母皂甙A-Ⅰ、A-Ⅱ、A-Ⅲ、A-Ⅳ、B-Ⅰ、B-Ⅱ、萨尔萨皂甙元、吗尔考皂甙元、杧果甙、异杧果甙和鞣质等。花蕾含甾类皂甙元,如吉托皂甙元,替告皂甙元等。药理试验,知母浸膏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抑菌:知母煎剂对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味苦性寒。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的功能。主治热性病高烧、口渴烦燥、肺热咳嗽、结核病发热、糖尿病、大便干燥。
一、形态特征
全株无毛。根状茎肥大,横生,着生多数黄褐色纤维状旧叶残基,下面生许多粗长的根。叶基生,丛出,线形,质硬,长20—70cm,宽3—6mm。花莛直立,圆柱状,高50—100cm,其上生鳞片状小苞片。穗状花序,长30cm,花2—3朵丛生,花被片6,长圆形,白色或浅紫色,雄蕊3个,着生花被片中央;子房长卵形,3室。蒴果长卵形,长10—15mm,直径5—7mm,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各室有1—2粒种子。种子呈三棱形,两端尖,黑色,长约11mm(图14—117)。
图14—117 知母形态图
1.植株下部及根 2.花序
二、生物学特性
生于向阳山地,丘陵及固定沙丘上。适应性很强,喜温暖,能耐寒,也耐干旱,除幼苗期须适当浇水外,生长期间,土壤水分过多,根茎生长不良,往往容易腐烂。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和富含腐殖质的中性土壤为佳。
种子在平均气温13℃以下全部发芽需一个月,18—20℃则需2周,在恒温箱(20℃)
里萌发需6日,在平均气温15℃以上播种为宜。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一般土壤均可栽培。每亩施堆肥1300kg,氯化钾6.6kg,复合固体肥(氮∶磷∶钾=10∶6∶5)66kg,翻耕后,整成130cm宽的平畦。
(二)繁殖方法
知母繁殖分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方法。
1.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是进行大量繁殖的有效方法,但到收获则需要较长时间。采种母株应选用3年生以上植株,3年生植株的花茎数为5—6支,每穗花数为150—180朵,果实易脱落,因此在过分成熟之前顺次采下,每株可得种子5—7g。种子发芽率80—90%,隔年种子发芽率为40—50%。用贮藏两年以内的种子为佳。秋播或春播均可,秋播在封冻前,春播在4月份。条播,行距10—2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覆土1.5cm,保持土壤潮湿,20天左右出苗。苗出齐后间苗,按株距7—10cm定苗,每亩播种量0.5—0.7kg。
2.分株繁殖
早春或晚秋,挖出根状茎,切成3—6cm长段,每段带芽1—2个。按行距25—30cm开沟,株距9—12cm栽种,覆土5cm。
(三)田间管理
1.除草培土和去花薹
每年除草松土2—3次,由于根茎多生长在表土层,因此,雨季过后和秋末要培土。除留种外应剪除花薹,促进根茎生长,提高产量。天旱要及时浇水。
2.施肥
知母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很强,故除施足基肥外还须追肥数次。据研究,氮肥对知母根茎增产效果明显(表14—95),钾肥次之。土壤酸度近中性的试验区收获量较高,因此,对酸性土壤有必要施石灰以矫正酸度或施有机肥以提高缓冲能力。作为氮肥可施人粪尿,铧肥可施草木灰等农家肥,迟效肥可用适量的饼肥。每年4—8月每亩应分次追施尿素20kg,氯化钾13kg,秋末冬初应施复合固体化肥(氮∶磷∶钾=5∶5∶5)33kg,可溶性磷肥6.6kg。
表14—95 肥料三要素和根茎产量的关系
注:肥料2年内每亩施氮、磷、钾各37.5kg。收获量:切除须根的根茎单株干重。
(资料来源:最新药用植物栽培法,伊东宏等着,王庆勇译1984年8月)
四、采收与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掉枯叶和须根晒干为毛知母。趁鲜削去外皮,晒干为“知母肉”。带土鲜根切洗后的生品率为35%左右。洗时不要长期将根茎泡入水中。晒干或烘干,折干率为30%左右。单位面积产量,一般种子繁殖的第二年每亩为100—120kg,第三年每亩为300—360kg。分株繁殖的定植后第一年每亩为200kg,第二年为400kg。加工后的生药易发霉,应避免吸潮,贮藏中还应注意鼠害。
萨尔萨皂甙元含量4—5月份(开花前)最高,为3.17—2.73%,3月份(萌芽不久)最低,为1.09%,12月份2.02%。河北易县西陵产知母,萨尔萨皂甙元含量高,为3.10%,赤峰为2.03%,上海栽培的为2.04%。一年生含量为1.70%,二年生4.19%,三年生:2.57%。
5. 中药知母丁是什么样子
知母一般是切片的,没见过切丁的。
6. 知母的介绍
知母,中药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叶由基部丛生细长披针形,花茎自叶丛中长出,圆柱形直立,总状花絮,成簇,生在顶部成穗状;花粉红色,淡紫色至白色;果实长椭圆形,内有多数黑色种子,花果期6-9月。中国各地都有栽培,抗旱抗寒能力强,干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生长,是绿化山区和荒原的首选品种。
7. 是地就长的草药知母是什么
别名,平胡子根、蒜辫子草。知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百合科。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
知母的根茎横走,上残留许多黄褐色纤维状旧叶残茎,下部有多数肉质须根。叶基生、长线形,长可达7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常扩大呈鞘状。花葶单一,疏生鳞状小苞片,花2~6朵簇生,在花葶上排列呈穗状,淡紫色或淡黄白色,多于夜间开放;花被6枚、2轮,外轮具紫色条纹,内轮淡黄色;雄蕊3,子房3室。果长圆形。种子黑色。
知母广布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区。生于向阳山坡及丘陵地带。秋季挖取根茎、剪去地上部分,去净泥土晒干。
知母的根茎含有6种皂苷,即知母皂苷A1~A4和B1~4,此外,尚含黄酮、鞣质、粘液、烟酸、胆碱及脂肪油等。
知母具有抗菌、降糖、解热等作用。用于治疗糖尿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知母是地就长,在全国各地不论荒山、荒坡、荒原、草原、沙滩、林间、丘陵、坡地都能生长,适应多种环境,并郁郁葱葱,也是封山绿化和改造水土流失的一个好品种。
8. 知母什么时候移栽
摘要 知母苗只要够移栽高度,春夏秋三季,均可移栽,但要施足有机腐熟的底肥,知母才能长好,一般三年就可以挖根收获
9. 知母和知母草有什么区别
《中国药典》:知母
【拼音名】 Zhī Mǔ
【英文名】 RHIZOMA ANEMARRHENAE
【别名】蒜辫子草、羊胡子根、地参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摇后放置20分钟,吸取上清液1ml,蒸干,残渣加硫酸1 滴,初显黄色,继变红色、紫堇色,最后显棕色。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40分钟,取上清液10ml,加盐酸1ml,加热回流1 小时后浓缩至约5ml ,加水10ml,用苯20ml振摇提取,提取液蒸干,残渣加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菝葜皂苷元对照品,加苯制成每1ml 含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7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8% 香草醛无水乙醇溶液与硫酸溶液(7→10)的混合液(0.5:5),在100℃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0. 知母种子的形态是怎样的
知母的种子形态:蒴果长卵形,成熟时上方开裂。种子新月形或长椭圆形,表面黑色。具3~4翅状棱,背部呈弓状隆起,腹棱平直,下端有一微凹的种脐,解剖镜下观察表面有很细瘤状突起。胚乳白色,半透明,含油分,胚稍弯,白色,胚根圆柱形,子叶1枚,圆柱形,千粒重7.5~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