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关羽长什么样子图片
扩展阅读
可爱画画图片大全 2025-05-24 06:16:23

关羽长什么样子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2-16 08:13:10

1. 关羽长的什么样子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在书中的这一部分,从刘备的角度对关羽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关羽这个人,身高大约九尺,胡须有两尺长,脸色像通红的红枣一样,嘴唇像涂了油脂一样,长得仪表端庄,很有威风。

人物经历:

关羽与刘备张飞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酒店里。当时黄巾叛乱为祸四方,刘备所在的幽州也受到波及,因此贴出来告示招募士兵。刘备站在告示前面,无可奈何地叹了声气,刚巧被张飞看到。两个人聊了一会儿后,两人来到村店中饮酒。巧的是,关羽也来到了这家店。三人聊得非常投机,之后就在桃园结拜为了兄弟,从此开始了并肩作战的艰难岁月。

2. 真正的关公长什么样啊

一般人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是这样的:卧蚕眉,丹凤眼,赤面长髯。当然,这个形象出自《三国演义》的描绘,关羽是否真的长这个样,也还在疑似之间。现在可以肯定的有两点:一,关羽的确长着一部大胡子,这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有明确记载。而且关羽的这部胡子还很好看,所以诸葛亮直接称关羽为“髯”,表达了对关羽的敬佩之情;二,关羽的面色似乎不是红的,而应该是黄的,脸上还有七粒痣。这个形象也有根据,在山西运城关羽故里的春秋楼上便保存有关羽画像,那像上的关羽便画得就是这副模样。当地人说,这才是关羽的直实长像,因此叫“关帝真容”。总的来看,关羽因为没有正式的画像流传下来,他的长像便也成了历史之谜,难于考察了。

3. 关羽的样子

其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
《温酒斩华雄》 中亮相的那段

4. 真实历史上的关羽什么样

一、关羽的真实历史面目,走下神坛的刚愎武夫 。

1、一介武夫。

细读《关羽传》更可发现,历史上的关羽极度缺少政治头脑。他不懂得联吴抗曹的重要性,拒绝孙权的联姻,态度很不友好,辱骂求婚的使者:“犬子怎能配上虎女?”得罪了东吴。这之后的故事人们都熟悉了,孙权谋取荆州后,将关羽父子斩杀于临沮,孙刘联盟也彻底破裂。

2、刚愎自负。

如果说缺少政治头脑葬送了蜀汉的前程,那么“颇自负,好凌人”就是关羽个人最大的性格缺陷。

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来降,关羽致信诸葛亮探问虚实,亏得诸葛亮知道他的那点“小算盘”,说马超虽与张飞棋逢对手,却难与关羽为敌,因为有孔明的表态,关羽才放下心来,并沾沾自喜。

关羽对马超尚且如此,年迈的黄忠就更不放在眼里了。《三国志》里记载有关羽对黄忠的态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归降,刘备、诸葛亮有意将他和其他几人封为“五虎将”,却担心关羽耻与黄忠同列。

3、好色之徒。

其实,关羽也算有点好色。据《关羽传》注引《蜀记》记载,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与曹操合力攻打吕布时,关羽向曹操要求说等攻下城后,想要得到士人秦宜禄的妻子杜氏。

但是下邳城破以后,曹操命令捉了杜氏先送来让他自己瞧瞧,结果好色的曹操忘了对关羽的承诺,把这妇人给自己留下了。自此之后关羽和曹操就有了间隙。

二、别把《三国演义》当真实的历史。

千百年后,关羽不再是那个凡人的关羽,他的一切性情、弱点被人们羽化、升华,逐渐变成了一个完人。

隋朝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授关羽亡灵“菩萨戒”,他被封为伽蓝菩萨。唐高宗拉关羽入武庙,与姜子牙并驾齐驱。

道教天师编造了“关公大战蚩尤”的弥天大谎,关羽又成为道教的头号尊神。历代帝王更是对他屡加封号,宋徽宗封他为忠惠公,明神宗封他为关圣帝,清道光皇帝封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他的名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孔子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还高出一筹。他在洛阳的墓地仅次于皇帝的陵墓,称为“关林”,他的庙宇,与孔庙一样,遍布中国。

解释这一现象是费力的。统治者给他封爵加号,看中的是他的忠义,借以巩固统治。于是乎,这位生前并无丰功伟绩可资夸耀的凡夫俗子,死后却被神化为超越历史的战神甚至财神,最终脱胎换骨,成了三教九流都顶礼膜拜的道德楷模,人间神祗。

(4)关羽长什么样子图片扩展阅读

《三国演义》三分实,七分虚,其中很多是罗贯中虚构的,不过文学性是很强的。如果要看真实的历史,最好还是看陈寿的《三国志》。

李文说曹操“贪色”。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关羽在这一方面恐怕不亚于曹操,只是权势不及对方,无可奈何对方而已。由此观之,关羽降曹后,如果曹操果真给了他十名美女,我不敢保证关羽肯定不会笑纳和享用。

《三国演义》在这一方面对关羽是大大美化了,不符合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关羽。

5. 关羽长什么样子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6. 关云长什么样的

千百年来,关羽被传唱为武艺超群、忠义耿直、不近女色的一个真英雄、真豪杰。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刮骨疗毒等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

但是演义和传说毕竟不能构成正史。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关公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所所长、研究员尹韵公先生的一篇论文《正史中的关羽与演义里的关公》引起争议,他把一个与演义中的形象迥然不同的关羽展现在人们眼前。

关羽确实武功不弱,但是果真是武艺超群,无人匹敌吗?

传说中,关羽武艺超群,无与匹敌,这是他被奉为“武圣”的主要原因。纵观二十四史,名将辈出,只有关羽被称为帝,尊为神。关羽的武艺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出神入化,足以称“圣”、称“神”呢?

尹先生介绍,《三国志》作者陈寿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列为一卷,并评论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由此可见,关羽确实有“万人之敌”。

但是尹先生通过考证发现,在三国时期和关公位居同一档次的将领也不少,甚至有水平出其右。例如,曹操的大将庞德在与关羽交战之时,曾经“射羽中额”;庞德常常骑着白马驰骋沙场,关羽的部下称其为白马将军,皆对其颇为惧怕。虽然关羽的武艺高强,居然曾两次被俘;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身经百战的关公竟败走麦城,居然还是被东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马忠所算计。尹先生认为,在演义中作者过分夸大了关羽的能力。关羽确实武艺不弱,但没有达到无人能及的神人地步。

关羽并非不好女色,曾与曹操争过美女。

在传说和演义中,大都讲关羽是一个不近女色的大英雄、伟丈夫。《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曾经赐予关羽十名美女,他皆毫不动心,全部送去侍奉甘、糜二夫人。但是根据尹先生的研究,关羽不但是喜欢美女,并且曾经和曹操争过美女。

《三国志》的《蜀书》和《魏书》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个史实:曹操与刘备带领大军在下邳围攻吕布,吕布派出秦宜禄出城向河内太守张杨求救。关羽听说秦宜禄长相非常出众的妻子还留在下邳城内,便多次请求曹操:“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就是说他的老婆没有生儿子,如果攻下城的话,请把姓秦的老婆赏赐给他。

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曹操似乎并未太在意此事。到攻城之际,关羽又再三地请求曹操,谁料曹孟德见关羽迫不及待的样子,怀疑杜氏异常美貌,等到城池攻陷之后,曹操亲自召见了杜氏,果然是国色天香,“乃自纳之”,就留为己用了。关羽为此事深恨曹操,欲趁某次刘备与曹操一起打猎之机杀掉曹操,后被刘备制止。

尹先生认为,曹操送关羽美女之事,是假;曹操与关羽争美女之事,倒是真的。虽然凭着这个史实尚未能判定关羽即好色之徒,但起码可以看出,长久以来人们一直称颂关羽不好女色其实是无稽之谈。

关羽并非忠义双全,他的品质值得怀疑。

都认为关羽忠肝义胆,侠气干云,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传为美谈,尹先生认为这些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歪曲史实、大肆渲染和美化关公所致。

尹先生引用了《三国志》中官渡之战这件史实进行了分析。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失败后投奔了袁绍。关羽被擒后,曹操待之甚厚,意在挽留。关羽表示:“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为,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大意是说:他知道曹操十分厚待他,但是他已经受到刘备的大恩,誓死也得报答,不能背叛。但是也决不会辜负曹操的厚待,会立即报答曹操的。

在官渡大战初期,曹操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率军解白马之围。关羽斩了袁绍大将颜良的首级,献给了曹操。由于曹操与关羽事先订有心照不宣的君子协定,故曹操知道关羽要“黄鹤一去不复返”,即封关羽为汉寿亭侯,重加赏赐,关羽却又跑到了袁绍的部队中又投奔了刘备。曹操手下欲追杀关羽,被曹操阻拦。

尹先生引用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为此事所作的评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就是说曹操虽然知道关羽是不会留下的,但在内心中非常赞赏他。关羽逃走,而曹操不派人去追,是为了使关羽不违背兄弟义气,是曹操成就了关羽的气节。如果没有王者的气度,谁能够做到这一步呢?这确实是曹操的美德。

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过分美化了关羽,根据这个史实编造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极力描述关羽的忠勇和侠义,狠狠地丑化曹操。

尹先生认为恰好是官渡之战这件史实表露出了关羽的不忠不义:刘备和曹操是水火不相容的两大仇敌,为何关羽被俘欣然接受了曹操的厚待?关羽明明知道刘备投奔了袁绍,他不但不去帮助刘备,助袁绍一臂之力打败曹操,反而帮助刘备的敌人斩杀了刘备的朋友的手下大将颜良,解救了曹军白马之围,也许关羽这样做是为了求得自我心理上的平衡,也就暂时顾不得刘备的厚恩了。

尹先生认为,“看来关羽应该是一个心机较深、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左右逢源的人,无论在敌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这是他在黑白两道都吃香的缘故了。”

民间崇拜的关公形象源于何处?

“关羽崇拜”现象如何解释呢?有人曾指出,关羽被清朝皇帝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乃是当时统治者为笼络和软化反抗的一种策略和手段。

其次就是关羽的异化现象,人们在关帝庙里所见到的关公是按照后世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理想观念重新塑造和组合的关公。这位关公,担负着现实人们的希望和寄托,尤其是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维系圈内社会联系和公共生活的特殊纽带以及亲情认证。“由此可见,正史中的关羽并非如人们所崇拜的那个关公高大完美。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根据心理和社会需要不断改造而成的一个来自于现实而又大大超现实的一个偶像。”

7. 真实历史上的关羽什么样

关羽一直是三国中被神话的人物,而且民间的传说总是非常离谱。封建统治阶级又故意抬高他,来愚弄人民。其实正史里对他的评价虽然很高,不过也只是一个凡人,凡人总有人格上的缺陷,总有打败仗的时候~~大败仗也不仅仅是因为天时不与~~~
下文参考了《后汉书》《三国志》《魏略》《典略》等史书和引用了一些非天工作室的资料。写了以下的文字。希望喜欢关羽的可以看看~~没有贬低他的意思,只是想让有兴趣了解正史的朋友知道,无论王侯将相其实也只是普通一个人而已。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希望被神话~~
真相一:青龙偃月刀不存在
首先,不能不承认,关羽的武力应该是很高的,是否力敌万人无法考证。但是在冶铁技术还没有达到条件,马钧的水排还没有发明的汉代冶铁的温度达不到可以铸造出厚重的大刀.据考证根本就没有长柄刀,所以青龙偃月那种东西,是后世杜撰的可能性极大。姑且就算他存在吧.
真相二:武将单挑的军事作用在汉代已经减弱
其次,武力高并不象演义中所描绘的,对战争胜负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演义中往往是两阵对开,各出一将单挑,赢方挥旗掩杀,先胜一阵。这只是民间故事和张回体小说的一贯描写方法.事实上,到了东汉末年的军事战争单挑早已经不是战争获胜的有效手段了,演义中几乎每仗必有单挑,而《三国志》上所记载的可以确定的单挑,总数目也不过三五回,还基本上都是和参与者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分不开的。将领凭借较量个人武力来推动战斗的胜利,这是野蛮时代的战争方式。而中国自从车战退离了历史舞台,孙武、吴起等军事家开始驱动步兵方阵,通过诡道来夺取胜利以后,单挑的旧俗就已经只存在部分莽夫的意识中了。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将领个人的好武力,在战场上只可能起到两种作用:一,是率先冲入敌阵,砍翻大纛几面,夺槊数条,以振奋本军的士气;二,是训练并统领一支禁卫部队,来保护主君家族或者中军大帐——典韦、许褚,就是做的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关羽和张飞都是从起兵就跟着刘备的心腹将领,但是并没有桃园结义这种浪漫主义故事发生.正史上在关羽传记中第一次提到的大事,是刘备和曹操合力围吕布于下邳前后发生的。可以说,在这以前,关羽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可资记录。什么“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全都无法考证。华雄,正史书上记载是被孙坚在阳人聚干掉的。当然也未必是单挑.而着名的三人围殴吕布的案发现场~~~~虎牢关,在今天的河南荥阳西汜水镇,汉代叫虎牢,唐代改名汜水关,可见汜水关和虎牢关根本就是一个去处,演义里不止一次的提到这两个地方实际上是很荒谬的.在正史上,只有王匡,孙坚,曹操的部队和董卓交过战.
真相三:关羽的人格形象被无限制的夸大
其实,关羽也算有点好色~~(当然也可能是痴情汉子).众所周知刘备和曹操曾经合力围攻在下邳的吕布,那时候关羽曾经向曹操要求破城之后将吕布手下将领秦宜禄的老婆赏赐给她。但是下邳城破以后,曹操命令捉了秦宜禄的老婆先送来让他自己瞧瞧,这一瞧曹操立马全部忘记了对关羽的承诺,把这妇人自己留下了.自此之后关羽和曹操就有间隙了。
而秦宜禄的儿子由曹操抚养长大,就是后来的魏国骁骑将军秦郎。其实历史上的秦朗,一度征讨过来犯的鲜卑,又和燕王曹宇等共同执政,在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前,可谓是魏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并非像演义所写那么窝囊)
真相四:没有屯土山约三事
刘备逃出许昌以后,袭杀车胄,占岭徐州继续成为割据的军阀,那时他派关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职务。不久之后,曹操大军来攻,刘备败走,关羽被抓获了。这里没有什么屯土山约三事,什么忠义护嫂的感人事迹,史书上很简单的一句话——“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不过不管怎么说,关羽想回到刘备那里倒是不假.
真相五:关于汉寿亭侯
曹操一直待关羽不错,(一来曹操爱惜人才,二来不知道是不是抢了朋友的马子心里有愧.)还给他请了个汉寿亭侯的爵位。演义中说,曹操把寿亭侯的印信送给关羽,关羽看了不高兴,非要在前面添上一个“汉”字,以表示“降汉不降曹”。这是罗贯中杜撰无疑。所谓亭侯,是汉代列侯的一种,上面还有乡侯和县侯,就是把一县、一乡或者一亭(低级行政单位)作为某侯爵的食邑(部分税收归此侯)。比如吕布封温侯,温县在司隶河内郡;蜀国马忠封博阳亭侯,博阳在豫州汝南郡。注意,诸葛亮是武乡侯,武乡是县,在徐州琅琊郡,所以他是县侯不是乡侯。汉寿是荆州武陵郡的一个亭名,所以应该是汉寿·亭侯,而不是汉·寿亭侯。真相六:斩颜良诛文丑
《魏书》中记载,袁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自己引兵至黎阳,准备渡河。四月的时候,曹操领兵救援刘延。这时候,荀攸献计,先假装渡河抄袭袁军后路,吸引袁军西进,然后精兵奇袭白马。颜良果然中计,仓促应战,曹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并没有具体指明说谁杀的颜良。而《蜀书》中倒是记载了了关羽的这一功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说明关羽的勇力还是有的,并非完全杜撰.但是按照《蜀书》中的记载,关羽是在斩了颜良以后,就立刻逃归刘备的。文丑被斩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张辽和徐晃的所为.
真相七:千里走单骑或许是有但是过五关斩六将值得怀疑
“过五关,斩六将”,这六位是不是关羽所杀我们姑且不去考虑,假定是他所为.但是这这五关的地理位置,就有点离谱了。(就好像演义里关羽败走麦城,明明在永安边上,偏偏要大老远的向上庸的刘封求救~~刘封要是真的能来,还要先夺下关羽没有夺下的襄阳才能突破曹操的领地,来到麦城)关羽从许都出来,第一站是东岭关,在汉代的地图根本不存在,很可能是魏晋以后改的名称,这个地方无法考察。第二站是洛阳,洛阳在许都西北数百里处,不知道关羽要到河北的袁绍阵营中去找刘备,干嘛先往西走?第三站汜水关,其实就是的虎牢关,在洛阳东南——他又走回来了。第四站荥阳,就在汜水边上;最后一站黄河渡口,这个很难考证。总之,关羽想到当初曹操夺了他的女人,心怀不忿。不着急去找刘备,反而先往西北方去游览了一番,杀了几个无名下将,然后回来炫耀说我这一路走得多么多么辛苦……
真相八:华容道捉放曹纯属虚构
关于赤壁之战,《魏书》和《吴书》中的记载有所不同。《魏书》说:“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而《吴书》却说:“(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关羽在此战中的作用,史书上也没有丝毫记载。演义中为了体现关羽的义气,还虚构了“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感人情节。有关这段小说的背景,可以参考裴疏引《山阳公载记》所说的:“(曹)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可见曹操料定刘备是个马后炮,等着他逃走之后才会想起来放火,更不要提什么埋伏了。
真相九:单刀会
刘备一开始说借取荆州,等夺了益州就归还,可是进了成都以后却又反悔,说:“我正在图谋凉州,等拿了凉州,就把整个荆州还给你。”孙权很不满意,要求先还三郡,于是派遣官吏接收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和桂阳。关羽心高气傲,把孙权派去的官吏全部逐出。孙权大怒,亲自提兵两万来强夺,派鲁肃在巴丘迎战关羽,鲁肃也的确是江南的栋梁之才仅用数千兵力就牵制了关羽的三万主力,当时甘宁跟着鲁肃镇守资水南岸的益阳,所部亲兵不过三百,而关羽有兵三万,挑了五千精锐,往资水上游的某处浅濑驻扎,准备渡江。鲁肃召集众将商议,甘宁拍着胸脯说:“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意思是说,再给他多加五百人前去迎敌,他保证关羽听到他咳嗽声,就打死也不敢下水,否则肯定被他擒获。鲁肃点头,多给了他一千兵。果然甘宁一过去,关羽就不敢动了。后人就称此处为“关羽濑”,甘宁也因此被孙权拜为西陵太守。 而吕蒙和潘章借着鲁肃和关羽纠缠的时候飞速夺取了三郡。结果刘备也大怒,亲自率军东来增援关羽。这时候曹操收了汉中,图谋西川。消息传到成都,成都大乱。鲁肃一直是孙刘联合抗曹的竭力主张者,实在不想影响大局,于是邀请关羽前来谈判。双方商量定了,兵马都驻扎在百步以外,而谈判双方代表只准各带一把单刀——所以叫“单刀会”。会上,鲁肃侃侃而谈,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关羽给说得哑口无言,唯唯而退。并非演义里所写的关云长单刀赴会,要说胆色还是鲁肃有胆色,万一谈不拢动气手来,他的一柄单刀怎么是关羽一柄单刀的对手。
真相十:关羽镇守荆州的北伐战争
演义里是刘备先进位汉中王,云长才攻拔襄阳郡的,其实不然~~~
关羽北伐完全是为了响应刘备夺取汉中,而在湖北一侧发动的攻势。当时是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从益州北进,攻略汉中,汉中的守将曹洪抗敌不利。于是曹操亲自入东川,准备展开和刘备的恶战。而为配合刘备进兵,并趁曹操战略重点西移,南线空虚,关羽以荆州主力北伐,攻击镇守樊城的曹仁。在这次军事行动里,关羽煽动荆、兖等地豪强造反。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宛城守将侯音造反,扣押太守,响应关羽。第二年正月,曹仁率诸军攻破候音,斩其首。曹仁在正史上那被称为有鬼神之勇。而和关羽的战斗里,我们还看到了他的大将之才。由于曹仁的兵力不如关羽,所以凭借樊城等据点,一直和不和关羽的主力决战。同年五月,曹操结束汉中战事,败退撤回归长安,大将夏侯渊都战死在走马谷(一说定军山),于七月派于禁、庞德统兵7万,南下增援曹仁。这时关羽的兵力已经处于下风了,于是派人要求刘峰和孟达也出兵帮助他攻打樊城但是被拒绝。接着,关羽水淹七军。史书上只说:“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老实说,于禁仓促来援的北方兵马缺乏船只,而关羽带的荆州兵当然既多战船,又善水战,于是一战擒禁。另外于禁在旱路上制军是三国数一数二的名将。但是水战功夫就有点~那啥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获胜,可以说军功章有他的一半。在此处莫名其妙的败给关羽只能说是天意。
真相十一:关羽的大败
此次关羽打了大胜仗,孙权感到很大的压力,他一方面故意叫吕蒙装病以麻痹关羽,并且尝试结好关羽。另方面却暗地写信给曹操,请求讨伐关羽。曹操大喜,打算让孙刘两家相争,自己渔翁得利,于是把孙权的信送给曹仁,让他用弩射给关羽。
而关羽只是一个军人而已,严重缺乏政治家地眼光,再加上自己傲慢的性格,既没有因此提高警惕,也不改变态度,好好地抚慰盟友,反而大骂孙权派来为子求婚示好的使者。他俘虏了于禁的三万人,借口食物缺乏,强抢孙权屯在湘关的米粮。于是孙权下了决心要和关羽决裂。 正好这个时候,曹操的第二拨援兵也到了,那是刚从汉中撤出来的徐晃,所统率的一些新兵。关羽已经包围的樊城一月,却毫无进展进展,看到来支援的是旧时的好友徐晃,未经战阵,先叙旧口呼“大哥”,被徐晃严辞了一番。关羽受不住激准备猛攻于是动摇了原来的兵力部署。而徐晃趁机装作要截其后路之态,关羽果然上当,马上烧掉军营,向后退却,在围头、四冢等地扎下新营。徐晃趁胜收复了偃城。接着,徐晃又假装进攻围头,但却偷袭四冢。关羽一看不妙,匆忙亲率五千兵来救,结果被徐晃打得大败,退入营中,想用鹿砦重垒抵挡敌军,却被徐晃趁胜破其鹿砦十重,荆州军跳入沔水而死的,被斩获的,数量惊人。后来曹操仔细倾听了战况报告,夸奖徐晃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这就是“长驱直入”这个成语的来源。
真相十二:麦城之死
关羽被打败以后,准备提师再战。结果吕蒙白衣渡江,占领江陵,断了他的后路。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军团团包围。他假装表示准备投降,而趁黑夜偷偷逃走,被识破而遭擒,最终被害。
关羽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三国人物了,每当提起他,都有许多英雄故事从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
而为什么关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呢?这说来话长.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关羽的“温酒斩华雄” 这一段,讲的是什么就不用我说了,大家都很清楚,然
而大家有没有想过,万一这件事不是真的呢?确实,这并不是真事,但华雄却有其人,但不是被关羽所杀
,这斩华雄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继续听。关羽还因一件事而受大家崇敬
,那就是“千里走单骑”,从许昌之河北冀州,2000多里,体现了关羽的勇猛与忠义。事实是残酷的,这
也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其实并没有此事,因为如果从许昌到冀州最近的路不过几百里,而小说中
的关羽却莫名其妙地到了洛阳,再横向奔向白马,过黄河,至冀州,总共两千多里。但据《三国志》记载
,刘备当时并不在冀州,而是在许昌附近的隐强(地名),从许昌至隐强,骑马也不过半日,关羽却行了
两千多里,实在令人费解。还有,着名的“三英战吕布”也是虚构的。
后来,刘备军攻下四川蜀地,建立蜀国,关羽奉诸葛亮之命镇守荆州,荆州的战略意义不用多说,只
用“非常重要”四个字形容即可。再后来关羽率军攻打襄阳、樊城,在《三国演义》中曾“水淹七军”大
败曹军于禁、庞德,形成第一次巨大的胜利。而据《三国志·关羽传》、《三国志·于禁传》、《三国志
·庞德传》都有记载,此次胜利是因为天降大雨,曹军防备不及,于是大败,并非关羽所为。
陈寿所着《三国志》中《关羽传》总字数不过900多字,对于关羽失荆州的这几次战役有详细的记载
,对于关羽的评价,他首先肯定,关羽能敌万人,是勇猛的武将,性格刚毅,但同时也很自负。在刘备进
攻刘璋期间,收服了猛将马超,关羽听说后,急忙写信给诸葛亮要求与马超进行比武,诸葛亮了解关羽的
性格,写了一封赞扬关羽的信使关羽打消了比武的念头。从这就可以看出关羽性格中自负的一面。
失荆州的战役在《三国演义》叫做“大意失荆州”,但真的是大意丢失荆州的吗?关羽“水淹七军”
后,东吴陆逊曾给关羽写过两封赞扬的信,在信中,陆逊大加赞扬关羽的勇猛和作战有方,使关羽相信代
替吕蒙的陆逊是没有什么能耐的,使关羽放松了与东吴沿岸的防守,更加投入进攻中。后来兵败,被东吴
俘虏,被斩。陈寿认为关羽缺乏军事能力,、失败是注定的!
即如此,为什么关羽会如此地受欢迎呢?
关羽兵败后,按照古代人们的说法,没得到善终,所以化成厉鬼,在早期的关羽像中,都是有些厉鬼
的形象在其中。直到隋朝,一位叫做智者大师的的佛教僧侣来到荆州附近的玉泉山,他想在山上盖寺庙来
传播佛教,但山上地理情况极为复杂,有很深的积水潭和沼泽,传说一日智者在山上念经,忽然无头的关
羽、关平,周仓的魂魄来到此处,大呼:“还我头来!”,智者说:你嚷着要还你的头,那你所斩的五关
六将的头谁来还?经过智者的点化,关羽大彻大悟,并答应智者在7日内修建起寺庙,果然,在许多天兵
天将的帮助下,寺庙建成。历史上关羽的形象第一次被转变。
后来,关羽与张飞被加入了姜尚的祭祀的陪祀者,受着大家的祭祀膜拜。
随着东晋政权的颓废,五代十国到来,随后一位皇帝来到了寺庙内,他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
首先将姜尚的塑像修饰一新,随后将关羽张飞从陪祀队列中剔除,原因:关羽等虽然名声很高,但没有什
么作为。更主要的是关羽张飞刘备曾经桃园结义,结为兄弟,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是皇室后裔,
然而赵匡胤出身低层,对于刘备的身份非常怀疑、反感和厌恶,相反对于曹操打败刘备却十分钦佩。在司
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写出了对于刘备皇室身份的怀疑。但民间对于关羽的崇拜和敬仰却从未改变,于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加封了关羽。后来经过了元朝,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再次将关羽撤封,原因是由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所以民间尚武气息浓重。但还不仅如此,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道一个小孩被刀子划伤,并没有哭泣,家人感到很惊奇,问他为什么,小孩说,关羽能忍住巨痛刮骨辽伤,而且谈笑风声。我也要象关羽一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关羽对于百姓的教化意义。不仅如此,传说南宋末年,大臣陆秀夫与宋朝小皇帝兵败逃到南方,最后投海而死。明朝年间,这里修建的关公庙中把关羽
和周仓的塑像制作的一边大,关羽、周仓是主仆关系,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是不允许的,工匠们巧妙制造了一个传说,说陆秀夫和宋皇帝的魂魄飘到了关公庙中,分别进入关羽和周仓的塑像,使关羽又具备了民族英雄的身份。
并且此前,关羽很早就被一些人视为保护神,所以具有三重身份的关羽理应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加封。于是明朝万历年间,明朝政府开始了加封高潮,三次加封使关羽晋升帝位,朝廷加封关羽并不仅仅是为了顺应民意,也不是关羽真的具有什么超凡神力,而是他确实能作为教化百姓的榜样,《三国演义》已全面将他塑造成仁、义、理、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因此成为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人选,明朝末年他(关羽)正式取代过去的武圣人姜尚,成为中国第二任武圣。清朝也不例外,干隆33年,关羽被赐封号:“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十个字,此后100多年间,历代皇帝屡次加封,光绪5年最后一次被皇帝加封时,他的封号繁杂而冗长有26个字之多,清末时的统计,全国记录在册的关帝庙不下几万座,远远多于
孔庙的数目,而他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孔子。历经1700多年,时光轮换,改朝换代,尊卑起伏
。关羽最终被人们塑造成至神、至圣,万世仁及神奇

8. 关羽真人长什么样有他的照片吗

哪有照片啊?
除非张非活着?
关老爷子是我们山西解州人!

9. 关羽是什么样子的人物

关羽(162?-220),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着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有诗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县)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5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10. 历史上有关羽这个人么长啥样呢

其实历史上关羽也是存在的,只是和小说中勾画出的形象有所出入。
关羽的历史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也是一个骁勇善战和具有才智的人。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赤壁之战,孙刘合力打破曹操,曹操带领兵将回到了北方的根据地,这时的南方的形势逐渐增强。然而当时的刘备并没有根据地,荆州当时是属于刘琦所有的,但是刘琦当时没有占据荆州,孙、刘两人讲和后将荆州分了,各据荆州一方。
关羽的出场,在这时也有记载,他和张飞被孙权拉去征战,刘备想把荆州拿下,可是又不想和孙权闹翻,周瑜死了,鲁肃主张和刘备和好,孙、刘两家的猜忌才开始减少。二一八年,刘备顺利攻取了汉中,命关羽出兵攻占襄阳,又围攻了樊城,一时名声大振,而此时孙权派吕蒙希冀了江陵,关羽还想夺取,可是被孙权所杀,关羽的历史至此也就结束了。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手持一柄青龙偃月刀,其实这只是小说中的描述,历史中的青龙偃月刀不可能出现在这个时候,在元杂剧中为了增加舞台效果才加入了青龙偃月刀,这柄大刀到了北宋时候才开始打造,所以历史中的关羽应该是拿着单手握的那种大刀。
因此,历史上是有关羽的,只是和小说中的描写有所出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