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架子鼓 谁能告诉我图中都叫什么名字图片标注
1、架子鼓部位名称:架子鼓由低音大鼓、踩镲、军鼓、嗵鼓、吊镲、叠音镲/叮叮镲所组成。
(1)低音大鼓 (Bass drum)
单槌头用右脚演奏,双锤头左右脚交替演奏,有点踏法和垫踏法等多种踩踏方法。是爵士鼓中主要的低频音色,用于突出律动和切口。演奏时和军鼓、踩镲组成基本节奏框架,不同的力度和频率可以表达不同的律动风格。是爵士鼓中最核心的部分。
(2)踩镲 (Hi-hat)
通常用左脚和右手演奏,有时左右手交替演奏。演奏中有开镲和闭镲两种主要音色,闭镲时多用于打拍子和装饰律动,开镲时则用于渲染和切口。在几乎所有风格中都很常用。
(3)嗵鼓(Tom Drum)
左右手交替演奏。一般有三或四个音高由高到低的嗵鼓。因为音高明显,在演奏中常用于配合其他乐器音高、华彩部分或为律动增加旋律性。
(4)军鼓 (Snare drum)
一般为左手演奏,在内容复杂多变和solo独奏时左右手一起或交替演奏,有非常多的打击方式和打击位置,以边击和平击为主,有些鼓手用右手作为常用手。在爵士鼓中作为最主要的中频音色,决定着整套鼓的风格,在演奏中有非常高的使用频率。
(5)叠音镲/叮叮镲(Ride)
通常用右手演奏,演奏中用于固定拍子和渲染气氛。镲面音色清脆,镲帽音色明亮。在爵士风格演奏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6)吊镲(Crash Cymbal)
左右手交替演奏,在演奏重音渲染强烈气氛时,用槌杆敲击镲的边沿处,通常和低音鼓一起演奏。在渲染轻柔气氛时用槌头轻点镲面。
(1)两个锤头图片代表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架子鼓的保养方法:
1、确保固定
在装鼓之前把鼓的零件都擦拭一下。如汗水,清水,啤酒或其它的液体都可以缩短鼓的寿命。手上出的油会对镲片表面起到侵蚀作用,会使镲片失去光泽。
在装或拆鼓的时候,其实只要用毛巾把它们擦拭一下就好了,这就能对它们有保护作用。检查所有的零件确保它们都上的很好,需要时常更换镲垫,确保固定镲片的镙丝能很好的拧在镲架上。
踩镲架子以及踩槌的踏板这些需要经常运动的地方要隔一段时间上一次润滑油,让它们保持很好的运动。如果有些弹簧出现了刺耳的“吱呀”的声音,那么就要把它们换掉。
2、鼓皮保养:让鼓皮保持弹性
“下鼓皮”一般都可以使用很长的时间,但是“上鼓皮”就不一定了。如果可能,建议能经常更换“上鼓皮”以保持其弹性和良好的手感。经常使用破旧不堪的鼓皮不但没有音色而言,同时还会把手感毁掉。
2. 微信上的表情,一把锤打在头上的图代表什么意思
意思是敲打,比喻刺激别人或批评提醒,也指责怪别人的话语或者行为。
3. 共产党党徽图片、含义
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锤头是工人的劳动工具,象征着工人阶级;镰刀是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农民阶级。
199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规定》还就党旗、党徽的使用范围及党旗、党徽的制作作出明确规定。
(3)两个锤头图片代表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在战争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党徽图案一直处在变动的、不规范的状态中。中共中央及各级组织有过多次明确党徽图案为“镰刀斧头”的规定和决议。但同时又受苏联国旗的影响,党徽图案既出现过“镰刀斧头”,也出现过“镰刀锤头”。从地域上看,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许多会议等正式场合多使用“镰刀锤头”,闽西、湘鄂西、鄂豫皖、川陕、陕北等革命根据地则多为“镰刀斧头”。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使用的印信标志,更多地体现为“镰刀锤头”图案。
1943年4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国共产党党旗样式并作出决定:“中共党旗式样,宽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七大会场上第一次悬挂了党旗。在七大会场上及在此前后各抗日根据地所出现的党旗党徽图案,基本上都统一于“锤头镰刀”,已经鲜见“斧头镰刀”图案。
1950年,中央组织部拟定党旗制作方案,规定“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镰刀斧头。旗杆套为白色。”
195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旗问题的批复》指出:“党旗上只有锤头镰刀,并无五星(苏联国旗上有五星),此点请注意。”这两个文件的发布,“镰刀锤头”的说法从此才固定下来。
“镰刀锤头”的图案,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方面,铁锤是大工业的象征物,锤头更多地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镰刀锤头”组合才更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另一方面,从美学角度考虑,“镰刀锤头”的图案更美观大方。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场主席台后部幕布中央第一次悬挂中国共产党党徽,党徽两边分别斜插五面红旗。这样的会场布置成为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标配。但这次大会悬挂的党徽是方柄镰刀与方柄锤头的组合。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会场悬挂的党徽造型有了新的变化:镰刀柄由方形改为圆形,锤头也由方形改为缺角形状,整体更加美观。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会场悬挂的党徽与现行的党徽基本一致,但同年发行的纪念邮票仍是方柄镰刀的党徽图案。
1996年9月21日,经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规定》对党旗党徽的性质、式样、规格、制作和使用等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并附有标准图案和制法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5年后,党旗党徽有了统一而明确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