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闽北的旅游景点
闽北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以国家首批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武夷山为中心,联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南平茫荡山、九峰山;建瓯归宗岩、万木林;松溪湛庐山;政和洞宫山;浦城浮盖山;浦城匡山;建阳宋瓷窑址;武夷山汉城遗址;邵武熙春园、李纲祠、锦溪;光泽乌君山等150多处景点。
玉女峰
耸立在二曲溪南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秀丽的山峰,已成为武夷山的象征。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玉女峰插花临水,独立溪畔,崖石秀润光洁,山顶上草木苍翠欲滴,如发如髻。从水中看去,犹如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在沉思、等待……不论是霜晨还是月夕,也不论是雨天还是晴日,玉女峰总是充满着迷人的神韵。玉女峰周围主要景点有仙榜岩、仙馆岩、大王峰、铁板峰、镜台、水光石等。度假区距玉女峰约1.5 公里。 九曲溪风景区面积约8.5平方公里,发源于桐木关西北角、三港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全长60公里。由于九曲溪弯弯曲曲,深深地切割着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绕青峰的美妙景观,乘坐竹筏泛溪观赏山景,成为武夷山游览的一大特色。
武夷山古汉城遗址
位于贺槐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较早、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汉城遗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 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城的东、西、北三面,崇溪环绕,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处豁口通道, 为当年的城门。城外有护城壕。经发掘,城内分布着殿宇、楼阙、营房住局拍弯宅、冶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 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建瓯市房道乡境内,占地面积1600亩。是元代乡坤杨达卿用“有于吾山种木一株者酬之半粟”的办法,募集乡人在杨家祖坟地桐闷大墩山植树营造的。数年之后,这里树木茂盛,蔚然成林了。1958年国务院颁令万木林为重点保护的国家封禁林。
万木林里生长着茂密的亚热带林木。苍劲挺拔的云杉直指天际,碗口粗的古藤悬空盘绕。林中樟、楠树种尤多,最大的黄樟胸径达181公分,树高34米,已有600多年树龄。还有肉桂、观光木、石梓、江南红豆杉、鄂西红豆树等珍贵稀有的树种。万木林盛产香菇、黑木耳、白木耳和党参、金不换、鸡血藤、八角金盘、五味子等。林中栖息着国家重点保护的猕猴、隐角鹿、黑狗熊等稀有动物。万木林既是开展林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适宜于参观游览的森林公园。 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选。左前侧是鲤鱼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临虎山雄踞,背靠九龙山之九龙岗,称“风飘罗带”。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阳市考亭,与夫人刘氏并葬于此。山上有幸如亭和顺宁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屡经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干隆、嘉庆等均有重修,并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后失修倾圮。朱熹墓为圆形,外用鹅卵石围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块。上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墓前设长方形石香炉、石供案各一,靠前两旁有石蜡烛一对。新修的大道旁已新建墓道碑亭。
建阳闽北历史纪念馆
为深切怀念献身革命的闽北英雄儿女,弘扬闽北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闽北人民在改革创新和持续发展中,为闽北崛起建功立业、开拓前进。1983年中共建阳地委、行署决定在闽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崇安县筹划建设"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1985年动工兴建,1988年建成开馆。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着名的革命老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武夷山市区列宁公园内,与公园内的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闽北着名的六烈士纪念亭等共同形成闽北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人文景观。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一座回字型仿古建筑,造型典雅壮观,在开放式列宁公园茂林修竹的映衬下熠熠生辉。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共分7个展厅,陈列200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26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翔实直观,全面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闽北人民经历的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烟、抗日战争烽火、解放战争炮声的光辉革命历程。 山中森林蓊郁,泉鸣鸟语,常有云雾浮凝,若当春,若经秋,炫耀百状,主要景点有试剑石、剑池、铸剑炉、欧冶洞、仙姑洞、岑岩古道、清凉寺等。人文历史
湛卢山是我国历史名山,相传为春秋时越人欧冶子铸剑之地,至今炉冶遗迹尚存。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曾筑吟室于山半,寄寓讲学。明儒杨缨就其址建续贤庵,其后人又改为杨氏书室、湛庐书院,以传播文化。
旧志云:唐贞观中已有摩崖石刻,记载此山开拓情况。山中炉岩传为欧冶子铸剑炉,宝剑铸成,寒光闪闪,锋芒逼人,挥剑试之,剑落石裂,痕深数丈,即今之验剑石,遗迹依然,传为侍话。
自松溪茶坪乡驻地向南约七公里,拾级登山。沿途山转路回,松风飒飒,泉水淙淙,引人入胜。至山上豁然开朗,渐次平旷,幽谷层峦,并收眼底。睛明则山光耀金,遥望浦城、政和县境,田园村舍,隐约可见;阴雨,则青烟弥漫,寒气袭人,如沉云海,森然可畏。
山中有剑峰、试剑石、剑池、炼剑炉、欧冶洞、仙姑洞、香岩、断碑、木涧、中祠、状元峰、陟岵台及岩古道等十六景。并有摩崖题刻多处,惜已泯灭。寻幽径,临绝顶,岩石罗列其间,状如蹲狮伏虎,饮牛奔马,各具情态,缀以宝塔石屋,清静雅致,宛若仙境,俗称“仙寺”。
山中有清凉寺,建于唐中宗神龙年间,历经修缮,今犹完好。佛阁经堂,飞檐逐云,既入山门,顺回廊直入大雄宝殿,两厢及后院为游客休憩之所,凡九十九间,处处相通,可容千人住宿。每逢盛夏,远近游客,不顾劳累,翻山越岭,策杖攀藤,兴致勃勃,来此探胜。 徐霞客:“石痕竹影,娟然可爱。峰峦环列,此真独胜。”生态朴拙——匡山风景区匡山区内大部分岩层为侏罗纪时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部(杨梅山一线)有小部分第三纪花岗岩裸露。
碧水丹山——九石渡风景区九石渡景区为丹霞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里的岩石神形兼备,有卧牛石、仙掌石、螺蛳石、银仓、金钟岩、瀑布岩、虎形岩、金龟岩、河马石、象鼻岩、十八罗汉、闾山门岩、伏猫山岩等。其中,最为神奇的是老鼠岩和水牛岩,昂然挺立,惟妙惟肖,分外引人注目。历史上江淹(江郎才尽)、朱熹、徐霞客都在此驻足并留下赞美这里山水的诗文。
东南地区青铜文化的新探索——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
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龙窑的起源——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熙春园位于邵武城西,占地面积38公顷,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园内有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遗址和风景名胜多处,其中尤以沧浪阁、熙春朝阳、六嘘高啸、惠应祠、越王台等10余处景点最为出名。在熙春园中,保存了有很多关于历史名人的记载,其中包括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西汉初闽越王诸兄等等。在百年古樟之后的沧浪阁,是纪念《沧浪诗话》作者严羽所建的,越王台则是为了纪念西汉初闽越王诸兄在邵武建城立下的功绩兴建的。
Ⅱ 中国古代的或传说的或故事里出现的宝物,希望大家赐教~
1、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2、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3、轩辕剑
轩辕剑,传说中的神兵,又名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
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此剑后为商汤所得。其内蕴藏无穷之力,为斩妖除魔的神剑。
4、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共有八棵,属夏代晚期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枝叶,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都站立着一只鸟,鸟共九只(即太阳神鸟)。
神树的下部悬着一条龙,龙的头朝下,尾在上,夭矫多姿。二号大神树的一旁,同样有一条蜿蜒盘桓的龙,神树与神龙的一体形象,使神树显示出非凡的魅力与深厚的象征意义。
5、九龙宝剑
九龙宝剑是干隆皇帝陪葬宝剑。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兼藏家莫过于大清的干隆皇帝。他在位60年,又当了4年太上皇,64年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
死后这些奇珍异宝与之同埋裕陵的地下宫殿中。这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放在他身边的一柄九龙宝剑。
国宝被军阀孙殿英盗出东陵后,颠沛流离,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之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传国玉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越王勾践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轩辕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铜神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九龙宝剑
Ⅲ 赞美画家的诗词有哪些
赞美画家的诗词: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金陵晚望》唐.高蟾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明.唐寅
谁如南岁碰浦傲烟霞,白葛衣轻称帽纱。碧玉蜉蝣迎客酒,黄金毂辘钓鱼车。吟歌云鸟归樵谷,卧爱神仙入画家。他日凤书何处觅,武陵烟树半桃花。------------- 《贻费道人》唐.谭用之
禅有南宗及北宗,画家笔法与之同。限于地气因殊风,北之巨擘华原翁。---------《范宽秋林萧寺图》清. 干隆
画工作江梅,粉桧良自夸。吾侪晕澹墨,一枝才数花。风情意自足,横斜不可加。须知自古来,画家须诗家。----------------- .《山居杂诗九十首》宋.曹勋
中兴断鳌喊凳四极立,黄河不动银郑雀旅河湿。群龙作御翊天飞,岂有泥蟠初破蛰。画家画甜难尽神,诗家诗苦空绝尘。上圣调合二能事,从此角鬐成活身。----------------《次韵卢直院题秀邸所赠春龙出蛰图》 宋.戴
料理空山颇费才,文心兼似画家来。矮茶密致高松独,记取先生亲手栽。------------《已亥杂诗 202》 清.龚自珍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渔家》明.孙承宗
不为荷叶皴,只作笋尖矗。 峰脚横秋云,屋头笼古木。 欲变画家格,别开生面目。 策杖一行人,明告此意独。-------------《题王蒙秋林散步》清.干隆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范宽秋林萧寺图。 ---------------《赠画师》现代.鲁迅
Ⅳ 雍正皇帝为何会对墨彩爱不释手
墨彩瓷之雅,尽见枝斗水墨画之风骨,
其集诗、书、画、印结合于一身,
犹如纸绢绘画,墨色与白釉产生的色彩对比,有着不同凡俗的审美意趣。
令人不由得思虑远迁,风雅至此,墨彩究竟兴于何时,源起何处。
1、什么是墨彩,它源起何处
墨彩为陶瓷釉上彩品种之一,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
在烧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绘画上水墨彩,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黄等彩色,
彩料亦深亦浅,可浓可淡,但每件器物画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并不大,
仅起到点缀的作用,在瓷器上绘好后,再经800℃左右的低温彩炉烘烧而成。
墨彩瓷源始于康熙时期,盛行于雍正、干隆及光绪时期,并在雍正年间达到鼎盛期。
清雍正瓷胎珐琅赫墨彩山水碗
2、墨彩兴起并达到鼎盛的原因
⑴出现了更好的载体
白瓷的出现,不仅仅是瓷器品类的增加。
有了白瓷的衬托,丰富的袜搭手釉上彩技艺,才能得以展现。
类银类雪的白胎给陶瓷美化、陶瓷彩绘奠定了基础。
釉上、釉下彩瓷的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白瓷的推动。
清代釉上彩瓷绘大量使用景德镇烧造的精细白瓷。
这种白瓷具有胎体轻薄、胎质细密、
白度和透明度极高的特点,仰光可见半脱胎状。
在这种高质量白瓷胎体上
点、染、皴、擦等技告嫌法才能得以发挥的更加细腻精致。
清干隆墨彩加珐琅彩“湘西寺观澜轩”摇铃尊
⑵文化因素
墨彩虽始于康熙中后期,
却盛行于雍正、干隆,但其酝酿历史由来已久。
明代,文人书画大为流行,其中以山水画为最,
并且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地步,墨彩就是这种推崇书画思想在陶瓷上的体现。
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外,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
中国画作为一种依附于纸绢表现的艺术,只限于审美享受,将绘画艺术转移到陶瓷上,
将陶瓷实用性融入中国画的审美艺术表现是国画得以移植的根本。
同时陶瓷的特性可以达到经久不变的画面表现,保存条件也不像纸绢一样难于存放。
因此在扩大中国画流通领域的同时也推动了陶瓷多样化的发展。
陶瓷在装饰效果上与中国画紧密联系,
力求达到国画般的艺术表现力,墨彩就是将纸绢水墨画发展到陶瓷上的最好体现。
清干隆唐英墨彩云龙纹笔筒
⑶帝王的审美引导
雍正不仅与其他帝王一样喜爱红、黄等富有皇家气势的颜色,同时却对黑色的喜好超乎寻常。
因此雍正时期在景德镇制造的黑地瓷器为数众多,他先后传旨制作了黑地画珐琅白梅花鼻烟壶、
铜胎黑地珐琅春盛、黑地白梅花四寸磁盘、黑地彩漆盒、黑地五彩流云珐琅春盛。
在雍正帝喜黑的推动下,墨彩大量绘制,工艺技法相较于康熙朝更为精湛,
器型种类也更多样化,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雍正即位时已经45岁,
年岁与阅历使他多了分含蓄内敛,提倡宋人淡雅含蓄的生活风尚,
追求“涵养一心之冲虚灵妙,使无所累,与天地太和元气浑然”的思想境界,于是造就了墨彩的清淡雅致之风。
清雍正仿木纹釉墨彩高士策杖图笔筒
他甚爱瓷器,御窑厂生产的瓷器器形、纹样、种类都得由其亲自审定后才能烧造,
加之当时督陶官的尽职尽责与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雍正时期的墨彩在质量和数量上远高于康熙时期。
他褒雅贬俗,着重要求器物“文雅”、“秀气”、“素静”、“精细”,同时,雍正本人又十分提倡水墨和青绿山水,
瓷器中出现了很多具有国画韵味的佳品,在珐琅彩中也烧制以墨彩为主色调的珐琅墨彩。
墨彩的艺术风格体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趣,又与雍正本人对工艺品文雅、素净、脱俗的审美标准相符合,这些都是墨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雍正时期的墨彩不仅数量居多,而且质量甚高。这都离不开雍正审美喜好的推动,
使墨彩完成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其自身的鼎盛时期。
清雍正青花墨彩海水龙纹梅瓶
在墨彩的瓷绘艺术中,黑色不单单是一种色彩,
其“墨分五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阴阳明暗、虚实远近通过由浅到深的渐变效果形成不同色阶,
画面浓淡相宜,洁白瓷器在墨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纯净素雅。
并带动陶瓷釉上彩,一改富丽华贵、色彩艳丽的风貌,转而以文人画风表现。
将国画韵味以及诗、书、画、印融合于瓷器彩绘,无不透露着墨彩所代表的“雅”的倾向。
清雍正赭墨彩山水图酒杯(一对)
了解更多景德镇和陶瓷的资讯尽在景德壹瓷
文/ 景德壹瓷
图片来自网络
Ⅳ 铜钱满文川字为什么是两点,有两杖。一个干隆一个道光的,有懂的朋友帮忙解释一下
很常见的。康熙,干隆,嘉庆,道光这运棚几位皇帝在位时期发行过很多钱币,现在遗留下来的有很多,收藏价值不大,也不值钱旁谨则,做个纪念晌培挺好的。
Ⅵ 云台寺的一代高僧
开山始祖
字华光,四川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长老,彻悟心性,发明本来,节操唯严,心乐幽寂,法传临济四十一世。于干隆四十九年,朝五台归,路过山麓,睹此峰峦秀丽,云林幽蔚,遂策杖至桃花洞。时日已暮,黄冠嫉之,拒不留宿,祖略无愠色,遂敷蒲团趺坐露地,是夜风雪交作,俄深盈丈,寒凛倍常,道人以为冻成僵尸矣。翌日雪止,见其屹然危坐,四围无雪,始知高人,遂延入洞内,进饮食,执弟子礼,遂舍道为僧焉。最初从祖浇发者,即黄冠中四名高道,曰:圆明、圆真、圆智、圆法是也,祖演派三十二字,并付心印于四人,偈曰:法从心体生诸法,离诸心体法无生,无生心体法真法,心体无生真法真。祖传记法已,遂留圆明、圆真在山传灯宏化,自与圆智等,一身云水返西蜀矣。(此出白云宗谱)。
故事片段
干隆四十八年(公行仿元1783年)冬天,四川宗林寺华光端德祖师,带一个小徒弟,踏着没膝的积雪上到桐柏山太白顶,其时桐柏山是道教的地盘,道人对和尚极不友好。
这华光祖师,朝礼五台山后一路辗转来到河南桐柏山。
华光祖师对道人合十:“路过贵地,求住一宿。”
小道人:“不行,最讨厌你们和尚。”
华光祖师:“阿弥陀佛……”
道人:“少啰嗦,不行就是不行!”
华光祖师:“那让小徒到门洞无雪处吧,我就在外边。”
印恭法师,号体谦,法号常广,俗名盛祥麟。1930年出生于湖北随州解河一塾师门第。少时随父就读,天资聪颖。幼承家教,孔孟经史无不熟读。其母笃佛,日诵《心经》,耳濡目染,已初解佛法四谛之理。耕稼之余,广读佛经,遂坚出家之愿。1952年在湖北海会寺依海墨和尚剃度。1957年秋受戒于南京宝华山隆昌寺。为求索禅宗之机锋妙谛,南渡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谒一百一十七岁的当代穗败着名禅师虚云老和尚,求其开示禅宗要旨。虚老嘉其诚,摩顶教谕,使其深受教益。后又参学到广东曲江南华寺,时值“反右”运动,遂于1985年返桐柏山,在太白顶四周结茅定居,农作禅修,潜心佛学研究,至今三十佘年。
定居之初,恭师开荒种谷植芋,养花修竹发心自食其力,从不烦劳别人馈赠。每遇天灾兽害,农事歉收,日食粮米不过三两,常以野生蔬果果腹,衣被行补百纳,棚居仅容一人。然恭师以苦为乐,处之泰然。发大愿研究佛法,每日必背育大乘佛经四、五卷,从不间断。
文革十年浩劫,恭师亦在所难免。虽遭迫害,亦能忍辱负重,胸怀坦荡。身陷囹圄,仍静坐观心,萌心利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由于恭师学萃品端,在佛教界已颇具影响。
恭师出山后,历任水帘寺方丈,南阳地区佛教协会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等职。1993年12月7日圆寂。荼毗后,所得之舍利分二处建塔供奉。
恭师早年有言志诗一首曰:“岩栖穴居心向禅,为利众生敢息肩。淡泊猜带颤清苦等闲事,甘作苦海一小船。”纵观印恭法师三十余年的法海生涯,精研佛法,苦心修持,勤于劳作,志利众生,诚为当代爱国爱教的一位高僧,更是一切有缘众生的楷模。《白云山志》的刊行,谨志对恭师的深切缅怀。(妙侠) 临济正宗四十一世华光端德禅师干隆四十九年弘法于太白顶云台寺续演本派名号各三十二字:
端圆常寂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演心空性观普照道显祖风真智本觉达法明宗
华慧海云德法普浩真如性体清净妙道心含宝月朗然洁皎灵山一脉古今光耀
Ⅶ 《策杖行吟图》的作者是谁
张鉴
清张崟策杖行吟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1808年作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文物现状】拍卖
【简介】
设色,纸本,纵:146.5厘米,横兆哗:33厘米。
录文:元人画真朴古雅,一洗宋人习气。而倪元镇、张伯雨、曹云西、方方壶皆入逸品,如诗人中之陶潜、韦应物,得味外味者。
张鉴,字宝岩,号夕庵、且翁,别号樵山族渗行居士、夕道人等。所居曰饮渌草堂。生于清干隆二十六年(公元一七六一年)卒于清道光九年(公元一八二九年),享年六十九岁。祖籍江喊梁西,迁居江苏镇江。中年家道衰微,生活维艰,以卖画糊口。为人直率耿介,不取悦世俗,不谄媚权贵,尝写诗曰:平生虽未入官衙,道院僧房处处家。纵赖雕虫为活计,不将厚颜作生涯。
Ⅷ 明代的玉器有着怎样的风格
明代玉器风格多样,明代早期、明代中期、明代晚期的玉器特点不同,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玉器制作上与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
明代早期玉器最大特点是宋元遗风浓厚皮镇。明代早期玉器作工严谨,器形优美,艺术风格沿续元代特点,刀法遒劲、风格粗犷、不重细节。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
明代中期玉器突出特点是人文色彩比较浓厚。明代中期玉器特点开始摆脱宋元影响,呈现出自身社会特点。明代中期正值盛世,文化繁荣,因而玉器人文色彩浓郁,器形小巧玲珑,适宜于市民阶段佩戴使用。明中期玉器纤巧、细腻特点突出,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
明代晚期玉器重要特征是商代化动作色彩浓厚。明晚期玉器制作渐厅坦入佳境,不仅产量增加,燃伏粗且品种、题材更为丰富,苏州已经成为全国玉器加工中心,且玉器也逐渐商品化,交易频繁,参与海外贸易,因而出现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现象。晚明尤其流行吉祥题材玉器,讲究“意必吉祥”。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
Ⅸ 四川省冕宁灵山寺杨祖师的来历是什么
古刹灵山寺座落在距冕宁县城20公里的小相岭西麓深山中,因背倚灵山,其祖师杨学信肉身不腐及“灵山灵感,,而闻名遐迩。
历尽沧桑话灵山
灵山主峰海拨4000多米,挺拔屹立于灵山寺(海拔2254米)后,巍峨俊秀,长年云蒸雾锁。屏障于东的小相岭,7月披雪,气势磅礴。寺庙周围层峦叠嶂,林壑幽深,绿荫青翠欲滴,清泉石上飞流。灵山寺的殿宇亭阁掩映在绿荫翠盖之中。
雄踞于37级台阶之上的山门,为琉璃瓦盖的双层飞檐,与门前的古松相映,同寺后的灵山并峙,极为壮观。山门正中挂“灵山寺”金匾,两旁为钢架护栏,屋脊双龙戏珠,在朝云晚雾及夜间七彩灯光下,显得十分雄伟辉煌。
进入山门是一个大天井,正面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整个寺院呈“七星抱月”状。正殿与前殿及中厢之间为大天井;左右中厢、边厢与正殿及前厅、前殿之间构成4个小天井;殿门与前殿及中厢、左右下厅之间构成3个小天井。7个小天井环抱大天井,故称“七星抱月”。
大雄宝殿殿宇飞檐画栋,高10余米,面积为270.48平方米,坐北朝南,穿逗屋架全用优质冷杉构建,中间4根粗大的柱子,门的两壁为雕花门窗,挂名家手书匾牌。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高约5米,两旁为18罗汉像,佛像背面为开山祖师杨学信塑像及肉身照片。
开山祖师杨学信(1748—1804年),法名悟真,号普度,湖南省常德府龙阳县人(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先祖杨超为清朝雍正年间阁老。其父杨廷是干隆三年的翰林。母亲郭氏,生有三子,杨学信为长子。两个弟弟名叫杨学震,杨学仕。
杨学信16岁结婚,次年妻子亡故,18岁人川求道。后来到西昌(实为今德昌,因当时德昌属西昌县,故碑文记为西昌。)经“神人”指点人佛门,拜师德昌紫微山仙人洞解觉寺了妙大师。赐名悟真,佛号普度,居山数年,苦行修身,得到师父了妙、华光长老真传,学成后辞别师长,往朝四大名山。
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杨祖师路经冕宁,忽然看见冕宁东面雪山高耸,景色雄奇,于是打算前去观看。路遇“神人”,问:“大师从阿处来,到何处去?有什么打算?”杨答:“自西郡来,到什么地方没有一定,朝山观景会有什么打算呢。”神人又说:“既然朝山,灯台山原是燃灯古佛道场,为何不去朝拜呢?”杨问:“有什么可以观赏?”答:“五百罗汉化身之处,再往上就是燃灯古佛讲经说法之台,这就是一个好去处。”大师问:“在什么地方?”神人指着白云深处说:“那高耸雪山之下就是。”杨道谢“多承指教”,还想再问,“神人”转眼不见。
杨祖师惊喜交集,策杖而行。至山林之中,但见“雄虎前导,麇鹿后随,直至顶峰。果然圣迹犹存,故址显在,天生异景,地产奇消搏形,千瓣花之象,万盏灯之华,数十莹海水”。其景前所侍桥含未见,杨祖师为奇峰异景所动,结庵修行,皈依者日众。次年县城文武官员、绅士、百姓迎其入城,会商兴建灵山寺院。经多方筹募资金,于干隆四十八年破土动工。悟真亲自平基伐木,采办菜食,奔走操劳,历尽艰辛,经过15年的兴建,灵山寺于嘉庆二年竣工落成。寺院竣工建成时,紫微山长老华光亲将经书《达摩西来正法》送来,自此香火日旺,久盛不衰。悟真收徒48人,弘法21个春秋,于嘉庆九年(1840年)二月初六在灵山寺内端坐圆寂,时年56岁,其弟子见其肉身满面笑容,宛然如生,即将肉身移置佛堂供奉,其后肉身完全干涸不腐至1964年杨祖师肉身被毁,其间前后计160年。
灵山寺1797年竣工,建成观音殿,大雄宝殿,膳食房,善友朝山歇宿房等。后又经20多年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七星抱月”建筑群。
同治七年(1868年)普雄一带黑彝奴隶主涌入冕宁烧杀抢掠,灵山寺亦不能幸免。众匪将寺庙付之一炬,寺庙净地顿成火海,两廊及观音阁等建筑群化为灰烬,所幸大雄宝殿未毁。僧众逃灾避害,或云游他方,或分散乡村,灵山寺几乎成了一座空庙,虽有少数不忍离开的僧徒,都遭到侵扰,伤戮掳夺殆尽。灵山寺破败凋零。
同治八年,周大夫奉命剿抚越冕两县夷务,委派丁××带兵进驻老笑冕宁,后平息了奴隶主抢掠。丁某听说杨祖师肉身成佛,经数十年不腐,须发犹存,手足不败,虽死犹生,不但县境内官绅士民献袍上对联,县外也有信众供斋进香。丁某来灵山寺朝拜,见到杨祖师实形真躯,自愿捐银壹百两,交给当时吕姓知县,并令各界募捐重建灵山寺,灵山寺又逐步复兴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重建灵山寺时,募捐的款项责成广修和尚和其他僧人共同主持修建庙宇,管理庙产山场,广修因监修城隍祠不能到职,只由其他僧人承建。在灵山寺被奴隶主毁坏后,地方豪强霸占庙产山场,所得收益不仅不归还寺庙,还蒙蔽地方长官。长官偏听偏信,将寺庙百步之外划归地方豪强,僧众“含血喷天,呈控府辕”无赖银尽无钱打官司。正如碑文所记“事无成效,告天无路,呼地无门”。后来僧人们联络原灵山寺在外的“本堂宗支子孙”,他们捐银,帮助伸冤,许姓知府根据僧众提供的杨祖师所留典当约据,恢复了灵山寺山场庙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