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攀爬伟大建筑》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攀爬伟大建筑》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qxxzugyDrqAJEB0RIc4xQA
《攀爬伟大建筑 Climbing Great Buildings》
导演: Kasia Uscinska
主演: Jonathan Foyle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肆滑: 英语
上映日期: 2010-09-06(英国)
集数: 15
片长: 30分钟
又名: 着名建筑攀岩记
作为建筑方面的历史学家,Jonathan Foyle博士将会带领我们攀爬英国的标志性建筑,以揭开这些伟大建筑的神秘面纱。本次攀爬目标均是英国的伟大建筑!
第一集 达勒姆大教堂
英国最壮观的罗马风格的建筑,绝不会让你失望,除非你把内森尼尔霍桑激情四溢的过誉之词太当真,霍桑写到“我生平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色,也不奢望能看到更好的了。”凭心而论,没有哪座建筑能够美到那种地步,但是,这座典型的罗马风格的安格鲁诺曼建筑还是非常壮美的。如果我们编写一个“英国最美丽的教堂”名单,它肯定榜上有名。很多组织也都对此有同感,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年就将它列为世界遗产。
大教堂非常大,外表非常坚固漂亮,因为当初修建的目的虽然是礼敬上帝和存放圣卡斯伯特和诺森伯兰部族的进攻,这些人对纪念前到来的诺曼人并不欢迎。
教堂内部非常美观。壮丽的中殿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坚实的立柱,上面雕刻着几何图案。达勒姆大教堂是欧洲第一座拥有石头拱弯穹顶的教堂,这样的拱弯支撑着沉重的石顶,使修建横向的尖拱成为可能。这在整个英国都是首次出现,也是一项伟大的建筑成就。
第二集 林肯大教堂
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是罗曼式与哥特式建筑,在1300年—1549年曾是世界最高的大楼。林肯大教堂也是英格兰最大的教堂之一,其中很多现存的建筑物可以追溯到十三、十四世纪。林肯博物馆陈列了200年以来的历史,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此外,还有很有名的Usher画廊,收藏了很多绘画作品,Tennyson的纪念作品,钱币和手表等等。
林肯大教堂本身全部由磨岩的石块砌成,由于年代的久远,表面已呈黑色,更显庄严古朴。进入教堂,中厅穹顶金碧辉煌令人目炫,堂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和所有的金工、石工、木工都可谓巧天工。
没有了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在容入了大不列颠自己的民族风格之后,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轻快的线条和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雀喊拱形壁,修长的立柱。特别是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了色彩绚丽的镶花玻璃,在阳光的映射下,五彩缤纷,华美异常。停步于其下给人造成一种向上升华,直至天国的神秘幻觉。就连供信徒到此就座的长坐凳也全部都用极厚的巨木制成,经过千年的使用,露出发光的木纹。
第三集 卡纳芬城堡
卡纳芬是一个中世纪风情浓郁的城堡,中世纪时全城为高耸而坚实的城墙所包围,巨型卡纳芬城堡就位于城镇的西部。卡纳芬城堡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原有诺曼人城堡基础上改建成的威尔士最着名、最宏伟的城堡。英国的第一位威尔士亲王就诞生在卡纳芬城堡,现任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母亲也是在此为他举行了“威尔士亲王”的受封仪式。传授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后,因为威尔士亲王已经在战争中被杀,所以勉强屈服的威尔士贵族想爱德华一世要求必须为他们安排一位出生在威尔士,并且不懂英语的人做亲王,才能让威尔士人完全臣服。此时恰逢随军远征的王后在卡纳芬生下了一位王子,但威尔士人还不知道此事,所以这位王子也就成为爱德华一世心目中的最佳亲王人选,他就是后来的爱德华二世。20世纪在卡纳芬城堡受封的王子共有两位,一位是爱德华八世,一位是1969年受封的查尔斯王子,当时的受封仪式通过电视转播,共吸引了约5亿观众收看。 如今褪去了戾气的卡纳芬城堡又成为威尔士风景秀美的最好注脚,与它周围的护城河相互映衬。夕阳下,高大的蜜黄色身影倒映在水中反倒给人一种裂岁腊阴柔的顾影自怜的感觉。
第四集 牛津新学院
赫特福德学院以东不远就是如同堡垒一般的新学院。虽然叫做新学院,其实它建于1379年。学院创建者是一位温彻斯特主教,所以在1854年前只接受来自温彻斯特的学生。
公元1348年的黑死病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其中也包括许多教职人员,为了让教育能延续不绝。为了补充教职人员的不足,温彻斯特主教在牛津创立了新学院,培养传道士和牧师。
第五集 Layer Marney Tower
详见维基网络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yer_Marney_Tower
第六集 童话城堡--伯利庄园(伯利别墅)
位于林肯郡斯坦福德(STAMFORD)镇附近。
说到Burghley House,就不能不先介绍一下伊丽莎白一世的重臣威廉.塞西尔(William. Cecil)。公元1558年,25岁的伊丽莎白在经历了生死磨难后,终于登上了英王的宝座。女王从她的姐姐血腥玛丽手中继承的王国前景并不乐观,事实上,多年的宗教冲突和战争,已使英格兰陷入赤贫。1558年11月17日,伊丽莎白.都铎戴上了玛丽的王者之戒,跪在哈特菲尔德堡那棵象征着国家的强壮和坚韧的古老橡树下宣誓:“在我们眼中将出现一个神奇的帝国。” 登基不到24小时,行为果断的女王就成立了自己的枢密院,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出身的威廉.塞西尔为首席大臣。并于11月20日,女王在哈特菲尔德第一次公开发表演说时,清楚地阐明了对威廉?塞西尔的信任和期盼:
“我授权给你,由你来组建枢密院,你要尽心尽职地为我和国家服务。你要谨记我的告诫:永远不要接受任何人的贿赂,要永远忠于国家,不断给我提出忠告,永远不要逢迎。如果有任何秘密需要我本人知道,随时禀报。我在这里向你发誓,我一定会恪守诺言,尊重所赋予你的权力。”
威廉.塞西尔没有辜负女王的重托,他办事谨慎、忠心耿耿,在1572~1598年,任首席大臣的同时,又担任财政大臣,不但民生改善,政府也财力增强,足以应付各种挑战。女王在1571年封他为伯利勋爵,并尊称塞西尔为“气魄爵士”(Sir Spirit)。塞西尔辅弼四十年,到老请辞,伊莉莎白一世对他的回答是:“当你不在身边,这种日子我也不想活得太久。”在他死后,长子托马斯?塞西尔继承爵位,次子罗伯特?塞西尔成为了伊丽莎白晚年最亲密的顾问。女王去世后,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即位为英格兰王詹姆士一世,罗伯特又成为詹姆士一世的首席顾问和财政大臣。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44年,铸就了一个统一、强大的英格兰,也成就了英国历史上的“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这期间威廉.塞西尔忠心辅佐40年的功不可没。
Burghley House(伯利府)就是威廉.塞西尔亲自设计并建造的家族城堡,威廉在世时没有建完,由其子孙接手,随着塞西尔家族的地位和财富越来越显赫,豪宅的设计方案也随之变得更加雄伟和奢华。经历了几十年的扩建和维修,才得以竣工。伯利府见证了塞西尔家族的兴旺和勃勃雄心,彰显了17世纪拥有财富和权力的英国贵族全盛时期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一个显赫家族,会建出什么样的住宅呢?已经见识过了不少的贵族古堡,我在心里为即将看到的庄园画像,那该是一栋威严、气派、对称、庄重的建筑吧。汽车在典型的英式碧野中飞驶,当伯利府的伊丽莎白式哥特建筑的尖塔在天幕下出现时,我还是不禁倒吸了一大口气,被这一组建筑的宏伟气势所震撼。
这栋庞大的住宅,不知为什么,却给我一种活泼、跳跃的感觉,完全没有“国之重臣”府邸的威严。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数不清的高高低低的塔楼和塔尖上飘扬的小旗,向人彰显一种哥特式的奔放和灵气,那份优雅,那种动感,都让人想起迪斯尼乐园和童话中的城堡。
第七集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坐落于英国伦敦,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纽盖特街与纽钱吉街交角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它模仿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着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着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圣保罗教堂另一个建筑特色,是少数设计、建筑分别仅由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建筑师的教堂之一,目前教堂内还有一个雷恩的墓碑,上书“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
第八集 布莱尼姆宫
布莱尼姆宫位于伍德斯托克,是英国园林的经典之作。它将田园景色、园林和庭院融为一体,显示出卓越超群的风范。1988年,这座官邸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九集 克利夫顿悬索桥
位于英国西南部最大城市布里斯托尔,该桥由着名工程师布鲁内尔(Brunel)设计,高达75米,跨越布里斯托的埃文峡谷(Avon Gorge)。桥体优雅迷人,带有古代埃及建筑结构的特色,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
第十集 圣潘克拉斯火车站
2007年11月14日,一列“欧洲之星”列车徐徐从伦敦的圣潘克拉斯火车站驶往巴黎。至此,这个耗资8亿英镑、历时十几年修建的车站成了“欧洲之星”的新起点。从此,从伦敦到巴黎乘坐火车只需2小时15分钟。
“年轻绅士”与“老年贵妇”
其实,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原本就是伦敦的一个重要火车站,始建于130多年前,是伦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新火车站是在老火车站的基础上翻建而成的,其外表仍保留了庄严的哥特式风格。充满历史感的砖红墙仍然是这座建筑的主体,墙面和廊柱上很多残破的地方都经过了精心修补。
直到走进车站大厅,才算看到了21世纪的风采。设计师显然难以“找平”这130多年的“时差”,于是他放弃了对“和谐”的追求,转而处处强调“对比”。
大厅里的通透明亮则一反哥特式建筑的阴沉与威严,那是因为大厅顶部采用了钢化玻璃穹顶,旅客们可以时常沐浴在明亮的日光中。
大厅内巨大的钢铁支架顶天立地,它支撑着斑驳的红墙,就像一位年轻强健的绅士搀扶着一位老迈却风韵犹存的贵妇。
大厅一楼南端西侧是“欧洲之星”列车的售票处,在这里设计师将对比的手法用到了极致。
玻璃大门后面有一道砖砌的拱型门洞,乍一看像是酒窖的入口。穿过“酒窖入口”,里面的墙壁更是“赤裸裸”地露着红砖和水泥,粗糙得一如马厩或是库房。
与此同时,钢化玻璃与铝合金搭成的柜台、仿真皮的沙发、电子取票机(乘客通过网络或电话订票,上车前在此取票)、自动翻转的广告灯箱,都在提醒人们,这里的“不修边幅”是刻意雕琢出来的。
顺电梯上二楼,“欧洲之星”列车的站台就在东侧。站台被一条长达93米的香槟酒廊所占据,一列“欧洲之星”列车正停靠在那里。
诗人拯救的火车站
走过酒廊,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先生”吸引着众人的关注。他身穿一件过时的风雨衣,右手提着一只袋子,左手举过头顶捂着自己的毡帽。此时他正抬起头来,满脸惊讶地仰望着大厅的穹顶。
这是一尊雕像,底座写着他的名字:约翰?本特杰曼。
约翰?本特杰曼是英国着名诗人。上世纪60年代,是他最先注意到了圣潘克拉斯火车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圣潘克拉斯火车站成为敌军轰炸的目标,火车站受到了重创。
战后,本特杰曼呼吁政府拨款重新修复圣潘克拉斯火车站。但当时,英国正在急切地追赶现代化的步伐,本特杰曼不合时宜的怀旧受到嘲讽,他只能眼看着圣潘克拉斯火车站以惊人的速度破败下去。
1994年,“欧洲之星”列车将始发站设在了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一座火车站,然而这里并不是一个能够直达海底隧道的地点,于是专家们开始搜寻新的理想目标。
在许多方案被否定之后,圣潘克拉斯火车站重新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而此时,约翰?本特杰曼已去世10年,他当年孤独的呐喊终于得到了积极回应。
第十一集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成立于1845年,是英国最古老的,也是现存为数不多的独立艺术院校之一。学院下属3个学院,分别为设计学院、美术学院以及麦金托什建筑学院。历史与评论研究系主要承担艺术和设计本科程度的教学,数字设计工作室除了负责最新的研究生科研外,还开设二维、三维动画的研究生课程。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格拉斯哥艺术学院(GSA)一直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成功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作为教学目标。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其对格拉斯哥与苏格兰及其以外地区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士和各行业所发挥的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他们代表着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群体。
学院与全球80多所合作院校签有学生交换协议,是全英国学生退学率最低的学院之一。
学院是1600多名学生的家园。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学习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位的各种艺术、设计、建筑及相关专业的课程。学院中大约15%的学生是国际学生,他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中国、日本、韩国、挪威、俄罗斯、新加坡和美国。总的来说,格拉斯哥的学生来自60多个国家。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活跃在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如福斯特建筑师事务所、理乍得?罗杰斯建筑公司、IBM、美洲虎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诺基亚和爱立信等。还有一些毕业生加盟了阿玛尼、范思哲和唐娜卡伦等国际设计机构。不少美术专业的毕业生继续从事着艺术创作。阿利森?瓦特、珍妮?萨维尔、克里斯廷?博兰、阿德里安?维斯纽斯基以及特纳奖获得者道格拉斯?戈登和贝克奖得主罗德里克?布坎男、托比?佩特森和罗莎林德?纳沙希比等都是近年来的毕业生。像其他艺术院校一样,学院也培养了“特拉维斯”、“没有楼宇的生活”、 “汤龙”及弗兰兹-斐德南得乐队等自己的摇滚乐队和演员罗比?科尔特林。
学院的绝大多数教职人员不仅是教师,还是各自领域内享有国际盛誉的艺术家。比如美术摄影家托马斯?乔舒亚?库珀教授,2003年在洛杉矶举办了盛大的摄影作品回顾展;2005年3月,珠宝大师杰克?坎宁安策划了当代重要欧洲珠宝师作品展。而雅基?帕里是欧洲一流的印刷和造纸专家。
为了满足国际学生留学期间,特别是入学初期的特殊需求,学院成立了一个教职工网络,为解决国际学生的一些特殊问题提供帮助。学院就福利、住宿、财务等问题接受学生的咨询,提供专业建议。
学院的所有学位课程都得到了格拉斯哥大学的认可。该院的学生可以查阅格拉斯哥大学图书馆的书籍;并可以用最低的费用使用格拉斯哥大学的体育和休闲娱乐设施。
第十二集 皇家利物大厦
皇家利物大厦(Royal Liver Building)是英国利物浦的一座一级登录建筑(listed building)。它座落在码头顶(Pier Head)地区,连同毗邻的丘纳德大厦(Cunard Building)和利物浦港务大厦(Port of Liverpool Building)这三座临水建筑,一起被称为利物浦的“三女神”。它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海上商业城市利物浦的组成部分。
这座建筑启用于1911年,由皇家利物保险(Royal Liver Assurance)集团建造,该公司在1850年成立。皇家利物大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楼之一,高约90米,直到1965年兴建圣约翰灯塔之前,一直是该市的最高建筑。
今天,皇家利物大厦是在利物浦最知名的地标之一,有两只传说中的利物鸟(Liver Bird)俯瞰着城市和大海。传说如果这两只鸟飞走,那么城市将不复存在。
第十三集 考文垂大教堂
考文垂教堂是考文垂最着名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14世纪的原教堂在二战中被德国空袭所摧毁,只剩下外墙和尖顶。新的考文垂教堂开放于1962年,坐落在老教堂的遗址旁边。由巴兹尔-斯宾思(Basil Spence)设计,内部装饰有名为“光辉耶稣”的大型挂毯,那是现代派艺术家格雷厄姆-萨瑟兰(Graham Sutherland)的织锦作品。另外一个比较着名的雕塑作品为“圣迈克尔和恶魔”铜像,由雅各布-埃伯斯坦(Jacob Epstein)设计。本杰明-布雷顿(Benjamin Britten)则为新教堂的开放创作了歌曲“战争挽歌”。
第十四集 瑞士再保险塔
瑞士再保险塔是伦敦的摩天大楼,通过自然通风,使用节能照明设备,采用被动式太阳能供暖设备等方式来节能。这样的节能方式使摩天大楼比普通的办公大楼要节省50%的能源损耗。同时,它也是由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建造而成。
▲年份:2004年 ▲高度:179.8米 ▲楼层:50层 ▲用途:办公楼 ▲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Ken Shuttleworth▲设计规划:英国奥雅纳(Arup)公司。该公司承接了很多中国项目,仅在北京就有奥林 匹克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和中央电视台新总部等。 ▲地址:14-34 St. Mary Axe, London ENG United Kingdom ▲奖项:2004年英国史特灵奖(Stirling Prize)▲官方名称:30 St. Mary Axe 圣玛丽斧街30号 ▲业主名称:Swiss Re’s London Headquarters 瑞士再保险公司伦敦总部(该公司其实只占用了该房子的2-15楼,其余的20来层用于出租,目前还有相当部分尚未租出) ▲通称:Swiss Re Tower 瑞士再保险塔(一般也称作瑞士再保险大厦) ▲绰号:Gherkin “色情小黄瓜”或“腌黄瓜”;“子弹头”
第十五集 帝国战争博物馆
位于英国曼切斯特 建成: 2001年 启用:2002年 总面积:9000平方米 净面积:6500平方米 这是德国柏林的建筑大师丹尼尔?李布斯(Daniel Libeskind)在英国的第一个建筑。该博物馆已受经到全世界的广泛称赞。博物馆建筑由三个联锁着的碎片集合组成,象征宽大弯曲的地球碎片构成博物馆空间,视觉上给人的印象就象是三个碎片相互冲撞挤压。坦率地表征着俗世中的冲突和战争。整个结构基于地球的几何学特征,甚至于主要画廊的地板也是球形的。建筑给人的效果是迷幻般的精彩绝伦。 建筑整个几乎被金属覆盖,5000平方米刨光过的铝包着屋顶,6880米长的标准预制铝板复合墙面.>布罗德瑞克结构公司(Broderick Structures Ltd)制作3D电脑模型来掌控复杂的几何结构包括一些屋顶细部等。 帝国战争博国馆北馆表现出来的在二十一世纪已形成的矛盾冲突在未来仍会延续下去。这个建筑无论是在新旧的文化、重建、技能和设计上都有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建筑师。1946年出生于波兰,现在是美国公民。1994年起任教于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国在册建筑师BDA,1999年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获德国建筑年度奖。今年又获日本广岛第五届艺术奖,并于7月28日到10月20日在广岛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作品。 “帝国战争博物馆”大癯口处,放置着那尊曾安装在英国海军最先进皇家伊丽莎白军舰上的巨型大炮.这尊造于一九一四年的大炮,重达一百吨,射程约为六十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炮.在这尊大炮旁边,还摆放着几枚巨型炮弹.走进馆内,可以参观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武器,以及参战经过的描述.此外还有有关太平洋战争的珍贵图片.管内展示了各种有关战争的武器和资料,包括英国和美国空军的战斗机。
Ⅱ 英国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1、多重人字形木质的坡屋顶。
多英雄形状的倾斜屋顶是英式建筑的特色。 人行天柱排成一排,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高端,具有皇权。 英式建筑的屋顶喜欢用木材作为材料,木质材料坚固耐用,整个建筑看起来自然而大气。
2、空间更宽阔更优美。
英式花园摒弃规则和对称的花园布局,以园林风格的秘密花园,绿色灌木丛,绿色壁龛和雕像,泳池花园和喷水为基础,追求更广阔,更美丽的简塌吵花园空间。 为花园增添明亮,明亮的色彩和美丽的花朵。
3、进深较大。
英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凸起的百叶窗,角塔,深入口和宽阔的门廊。 一般来说,英式建筑有更多的窗户,窗户凸出,营造出雅致的建筑风格。
4、圆顶角楼。
圆形角楼与正面不对程的设计师英伦风格建筑的第三个特点,圆顶角落的设计让英伦风格建筑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拦侍格美,而且因为英伦风格来自于欧洲,因此,建筑大部分都会带着浓浓的欧式乡村味道。
5、底部好手工的砖砌墙。
英式建筑的底部大多使用砖墙。 这种设计使得房屋外部的上部和下部看起来与众不同,具有皇家贵族气息。 作为现代建筑和园林风格的主流,英国风格不仅在英国很常见,而且在世界许多地方也见过。
(2)英国建筑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建筑风格分类:
(1)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以简化或局部适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衫哗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浅色为主,装饰味相对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可算是“后欧陆式”较之前者则又进一步理性。现存中国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
(2)现代主义:
现代风格的作品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3)异域风格:
这类建筑大多是境外设计师所设计,其特点是将国外建筑式“原版移植”过来,植入了现代生活理念,同时又带有其种种异域情调空间。
(4)普通风格:
这类建筑很难就其建筑外观在风格上下定义,他们的出现大概与商品房开发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环境或开发商的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开发实力有关。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朴素,无过多的装饰,外墙面的材料亦无细致考虑,显得普通化。
(5)主题风格:
主题型楼盘是房地产策划的产物,2000年流行一时。这种楼盘以策划为主导,构造楼盘的开发主题和营销主题,规划设计依此为依据展开。
(6)建筑风格学:
本书分成建筑、城堡与宫殿建筑以及民宅与公共建筑三类建筑群来介绍,是根据1991年第11版增修而成,内容增加约32页的“城市发展”一章以及附加逾300张图片,针对最近的建筑风格发展重新编撰并补充许多的说明。书中的建筑风格分布图皆经过修订,部分甚至重新绘制。
Ⅲ 上海外滩建筑群介绍,只要知道各个建筑的名字,附加建筑的图片
上海市区黄浦江滨外滩一带,遍布着一幢幢不同国家风格的西式建筑群,故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包括古典主义风格的亚细亚大楼(1915年),英国古典式的上海总会大楼(1911年)、欧洲古典折中主义的海关大楼(1925年),仿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汇中饭店大楼(1906年),装饰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中国银行大楼(1937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等。
Ⅳ 英国建筑风格是什么样哒..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着。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
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
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4)英国建筑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风格分类:
1、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以简化或局部适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浅色为主,装饰味相对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可算是“后欧陆式”较之前者则又进一步理性。现存中国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
2、现代主义
现代风格的作品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3、异域风格
这类建筑大多是境外设计师所设计,其特点是将国外建筑式“原版移植”过来,植入了现代生活理念,同时又带有其种种异域情调空间。
4、普通风格
这类建筑很难就其建筑外观在风格上下定义,他们的出现大概与商品房开发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环境或开发商的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开发实力有关。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朴素,无过多的装饰,外墙面的材料亦无细致考虑,显得普通化。
5、主题风格
主题型楼盘是房地产策划的产物,2000年流行一时。这种楼盘以策划为主导,构造楼盘的开发主题和营销主题,规划设计依此为依据展开。
6、建筑风格学
本书分成建筑、城堡与宫殿建筑以及民宅与公共建筑三类建筑群来介绍,是根据1991年第11版增修而成,内容增加约32页的“城市发展”一章以及附加逾300张图片,针对最近的建筑风格发展重新编撰并补充许多的说明。书中的建筑风格分布图皆经过修订,部分甚至重新绘制。
Ⅳ 英国的着名建筑有哪些
伦敦的标志性建筑物有:
1、伊丽莎白塔(大本钟)
伊丽莎白塔(Elizabeth Tower),旧称大本钟(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宫钟塔,世界上着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伦敦的标志性建筑,英国伦敦着名古钟,英国国会会议厅附属的钟楼(Clock Tower)的大报时钟。2012年6月,英国宣布把伦敦着名地标“大本钟”的钟楼改名为“伊丽莎白塔”。
(5)英国建筑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泰晤士河贯穿其中,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51°30′、东经0.1°5′。大伦敦都会区人口约828万(2016年) ,面积为1577平方千米。2016年,伦敦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5535亿美元。
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着名的旅游胜地,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伦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一座种族、宗教与文化的大熔炉城市,使用的语言超过300多种,是全球化的典范。
Ⅵ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
面对这一片被摧毁的废墟,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我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也更加会清醒地意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今的圆明园,依旧矗立在北京西北,默默无语,但每个中国人都能倾听到它的声音,那是一种无法泯灭的屈辱,更是一份发人深省的铭记。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1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1860年10月18日,北京西郊的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历经150多年修建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经历洗劫、大火后,只剩让人痛心的废墟残垣。
当年为何英法联军会直奔圆明园,以胁迫清政府答应他们的野蛮改则无理要求?直接攻打皇宫不是来得更直接些?这些侵略者要的是劫掠财富,以及听话并可以办事的一个政府。并且,他们很是清楚圆明园对于清王朝的意义和作用。
盛极一时的圆明园
圆明园是雍正作为皇子时的园林,不过那时占地面积不大。为何起名“圆明”,按照雍正本人的解释,就是指做人毫无缺点而且政治治理也是完美。这当然是说他自己,这二字就是他的法号。随着他登基,圆明园开始了扩张和建设。
圆明园为何有了后来的规模,占地3.5万平方千米,除了皇帝用来消夏、办公,其实更多应是集天下园林之大成,而来满足皇家的某种“占有”情绪。园内多达150处的景点,是名副其实的万园之园。
从康熙初年算起,一直到咸丰,圆明园就没有停止过修建。道光年间,国库银子都捉襟见肘了,哪怕停了其它的一切花销,这里还在继续。这不是一处简单的园林,也不是皇帝仅用来避暑的夏宫,不计其数的珍稀宝贝都放于此处,只是在1859年来了两群强盗,洗劫一空不说,还放了一把火。
照片见证历史
那时已有照相技术,一名英国随军人员就拍下了大火前的圆明园,虽是黑白照片,但是它的恢弘气势,设计灵巧的造型以及错落有致的景点,依旧无言宣告着它曾经的辉煌,只是这一切只剩下照片上的静胡饥态画面。
这张照片出现于一次拍卖现场,和圆明园被强抢的一些文物一样,辗转于玩家之手。看过的人,都惊呼,这哪是人间景致,分明就是令人向往的仙山楼阁。
当年一把大火,烧掉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一块瑰宝,同时也烧掉了那些作案强盗的罪证,当时一些记录的账册不是被抢走就是被烧了。而根据《泰晤士》报的说法,连抢带烧,不过600万镑。
圆明园,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战争的牺牲品。若是不了核做棚解其历史和内涵,它就和那些毁于战争的其他建筑,没有任何不同。园内的安佑宫,是清朝的皇家祖祠,祭奉着康熙和雍正的“神御”,佛像有2200多尊。而舍卫城的.佛像,自康熙以来,历年积累,已超过十万尊,有纯金的,有玉做的。它们的价值,放于现在如何估算?原本为海晏堂外喷泉上的兽头,每每献身于某个场合时,开出的价格都是在9个零以上。这只是从文物的价值,来简单估算圆明园的“身价”。但是,能算得明白么?没人知晓当年被抢走的文物的明细数量。若再加上它的建筑价值,及耗费的设计和时间成本,这个结论应不是在后面多加几个零的简单算术题。
国弱一切不复焉
清王朝不是没有强大过,不然哪来的盛世,只是在后续的统治时间中,居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开始翻天覆地。等人家都持枪横行这片土地时,不是想着如何自强,而是琢磨着花钱买太平。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买卖?对于强盗而言,有了一次得手,便会要的更多。而雨果也说了,这两个强盗,一个塞满腰包,一个装满箱箧,都将受到历史制裁。
小结
圆明园会是一个永远的痛,它用自己的历史,时刻提醒着一件事,唯有自强,才能护好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国家。也只有强大,才有资格傲视一切,捍卫生活的美好。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2
2016年9月,在英国,一场由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当一组记录着神秘东方园林的照片出现在拍卖会现场时,其景色之美、建筑之奇,仿佛仙境,引得世界各国关注。
人们用无比震惊的目光欣赏着那一幅幅恢弘大气且美轮美奂的照片,恍若来到了世外桃源,这些画卷美得让人窒息,凡是看到过的人都不由得为之倾倒。
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是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他拍摄这组照片的时间是1860年,而他所拍摄的这个地方叫做圆明园。
在他拍摄完最后一张照片的当天,两伙强盗便举起了手中罪恶的火把,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160多年倏然而过,圆明园依旧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它的美丽只能残留在梦里,再相逢,却已是恍如隔世。
倘若那个美梦仍旧残留在你的记忆中,那么此刻,请跟随着我的文字,一同去探寻这座万园之园的前世今生。
万园之园
圆明园兴建于康熙时期,最初,它只是康熙皇帝赏给皇四子胤禛的一处花园,园内有康熙御笔亲书的“圆明园”三个字,作为牌匾,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
胤禛即位后,也就是雍正帝,在他在位期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
此后,历经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百余年的苦心经营,倾全国之物力,集各地之巧匠,填湖堆山、种花植木,巧夺天地之奇工,穷尽人力之所能,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方得此圆明园。
到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终于被打造成为一座人间仙境,被誉为“万园之园”。
此时的圆明园已不只是圆明园,它还包含了绮春园和长春园两个附园,占地面积达350多公顷,几乎是五个紫禁城那么大,光水域面积就约有140公顷。
走进圆明园,你就仿佛来到了江南,精致细腻的楼阁亭台、花香缭绕的水榭长廊,无一处不尽显江南之神韵,在这里埋藏着干隆皇帝有关江南的最美记忆。
走进圆明园,你又仿佛来到了欧洲,在长春园中,由大画家郎世宁亲自绘图、督建的西方园林建筑,甚为优美壮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在这里得到完美展现。
毫不夸张地说,东西方最灿烂的文化艺术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融会贯通,圆明园堪称中西合璧的盛世经典。
法国大文豪雨果毫曾不吝啬地将其赞美为是一座如同月光城堡一样的建筑,在许许多多外国人的眼里,圆明园就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
然而,圆明园的美却不止于此,它不止雍容,且甚为华贵。
圆明园不仅是清朝大型皇家宫苑,它还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壮丽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园内珍藏着难以计数的珍宝、图书和艺术品。
无论是雍正御制的掐丝珐琅双鹤香炉,还是干隆最爱的长颈葫芦瓶,乃至记录着圆明园全盛之景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等等,无一不价值连城,无一不具有着极高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座圆明园,半部清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圆明园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毫不逊色于紫禁城。
倘若世界上真的有梦,圆明园一定是最美的那一个,在它的身上,只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那就是完美。
梦之毁灭
圆明园的“圆明”二字在字义上是“圆融和普照”的意思,它意味着完美和至善,饱含了无限祝福和期盼。
可是,这样一个如梦幻般存在的艺术却并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最终湮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进入19世纪以后,清王朝日益腐朽,国势日渐垂危,曾经不可一世的东方大国成为世界列强眼中一个极富诱惑的猎物。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遭受了第一次重大的打击,从此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种种屈辱之下,清政府本以为可以苟延残喘,只可惜敌人的贪婪是永没有止境的。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度爆发,而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的伤害是更加巨大的,其中就包含了圆明园的覆灭。
1860年,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很快便打到了天津城下,虎视眈眈地直逼北京。
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者,统治集团无力抵抗,一心只想求和。
英法联军尚未进城,咸丰皇帝便已仓惶逃往热河,将一座毫无抵抗力的空城留给了侵略者,任由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意践踏。
此时的中国,在英法联军的眼里,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如何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了圆明园。
为了彻底击溃清朝统治集团的反抗意志,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投降,为了……,又或者,他们最初只是想去看看那座传说中的花园。
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沿途只遇到了些许清军的抵抗,几乎一路畅行地于傍晚时分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落日余晖下,圆明园一如往常,宁静、安详,仿若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伫立在黄昏之中,全然不知危险已近在咫尺。
当为首的士兵推开圆明园的大门,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他们所看到的是自己毕生都未曾见过的美景、美物。
多年以后,那个随军的摄影师在他的日记里这样描述: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巍峨的建筑倒映湖面上,如同幻影……我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童话世界里。
在出入贤良门的时候,侵略军遇到了圆明园技勇太监的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二十余名勇士身以身殉国,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至此,圆明园彻底沦为侵略者的掌中之物。
10月7日,破坏开始了。
整整四十八个小时里,圆明园成为人间地狱。
这是一场令侵略者错愕迷惘的狂欢,这是一段令中国人心碎不已的历史。
大批的军官和士兵从四面八方涌进园内,疯狂掠夺、肆意破坏,予取予夺之中早已分不清哪个是英国人哪个是法国人,他们全都是无耻的强盗。
就这样,圆明园内数以万计的珍宝被大车带走,无法拿走的便被无情摧毁。
10月9日,当侵略军暂时撤离圆明园时,曾经秀美绝伦的皇家园林,早已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
令人心痛的是,圆明园的悲剧并没有止步于此,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一声令下,成批的士兵手持着火把,奔向各个宫殿、宝塔、图书档案馆……
无数的珍贵书籍、仿若仙境的亭台楼阁、鬼斧神工的绝美艺术,统统付之于熊熊烈火之中。
大火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而那卷着松香的浓烟则久久弥漫在北京城的上空。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良辰美景已是梦,空留余恨在心间。
铭记历史
圆明园被毁的消息传到避暑山庄,咸丰当场口吐鲜血,从此一病不起。
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之下,同治皇帝曾试图择要重修,可惜开工不到十个月,便因财力枯竭而被迫停止。
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的巧取豪夺,先后发生过木劫、石劫、土劫等多重灾难,最终,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便明确指示: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好圆明园遗址。
五十年代中期,北京市园林局在遗址内开始绿化,种植树木,至六十年代初,已基本改变了园内长期荒芜的景象。
很久以来,对于圆明园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的整修,一直存在着争议。
对此,党中央作了明确规定:要在保护遗址原貌的基础上,将圆明园进行整修,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经过多年整修,如今的圆明园已正式向社会开放,无数青少年在老师的指引、家长的陪伴下尝试着走近它、了解它、懂得它。
虽然圆明园的昔日光彩早已荡然无存,但每当人们驻足于此,回顾其兴衰变迁之时,又有谁能不为之唏嘘感叹呢?
而当我们只能透过外国人拍摄的老照片来回味和想象它曾经辉煌的样子时,又有谁的心中不会充满仇恨呢?
面对这一片被摧毁的废墟,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我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也更加会清醒地意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今的圆明园,依旧矗立在北京西北,默默无语,但每个中国人都能倾听到它的声音,那是一种无法泯灭的屈辱,更是一份发人深省的铭记。
须知,我辈只有奋发图强、拼搏进取,才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Ⅶ 中国着名城市规划大师中国着名城市规划师知名规划设计院
一: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打开网络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出生于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切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着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 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他的主要作品有: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里斯本火车站
巴塞罗那聚光塔
二: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着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为中国培养、培训建筑设计师,为推进中国建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他的主要作品有;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中银大厦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三:安东尼奥·高迪
安东尼奥迹尘·高迪
安东尼奥·高迪,碧迟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姿慧禅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高迪的眼中,一切灵感来源于自然和幻想: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蜂巢的格致、神话人物的形状,都是他酷爱采用的表达思路,他痛恨硬邦邦的直线,乐于用柔和的曲线和五彩的颜色表达一切,甚至每一个烟囱的造型、每一块砖的摆法,他都有兴趣玩味半天。因此他承包的工程都成了鸿篇巨制,古埃尔公园整整耗费了14年,而圣家堂直到他死后仍未竟,如果投资稳定(每年需耗资300万美元)的话,至少也得再建65年方可竣工。
他的主要作品有:
文森之家
圣家堂(未完工)
米拉之家
四: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学习建筑学,1977年从AA Diploma毕业,获得建筑联盟学院本科学位。
哈迪德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有人说她是疯子,有人说她是异端人物,当然还有人说她是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无论如何,哈迪德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中国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
她的主要作品有:
广州大剧院
银河SOHO
维特拉消防站
五: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日本着名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以自学方式学习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97年担任东京大学教授。作品有“住吉长屋”、“万博会日本政府馆”、“光之教堂”等。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安藤忠雄是位难得的建筑师,他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是那么实用,有灵性,他有超强的洞察力,超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或风格。他的建筑是形式与将要生活那里的人们的综合统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
住吉的长屋
光之教堂
水之教堂
Ⅷ 《文明1单数还是复数》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文明Ⅰ》([英] 玛丽·比尔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bpuqcrd1yAh3pBUs9lNNWQ
书名:文明Ⅰ
作者:[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郭帆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9-9
页数:240
内容简介:
横跨五大洲、纵览数千年世界文明画卷
挑战人们对文化史的常识性认知和思考
◎ 编辑推荐
☆ 根据 BBC 2018 年推出的大型艺术史纪录片《文明》内容改编而成,纪录片在豆瓣上有五千多个人看过,评分 9.1
☆ 作者是英国人气极高的剑桥大 学罗马史学 家、公共知识分子、畅销书作家玛丽·比尔德
☆ 取材广泛、视角新颖,带领读者欣赏从古代南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到古希腊雕像再到中世纪主教座堂和清真寺等世界建筑瑰宝,材料丰富、分析的观点具有新意、引人深思
☆ 附有数十幅艺术品和建筑作品的全彩高清图片,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这次我们要走出欧洲,回到史前,用更宽广的视野和参照系,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主题。
—— 玛丽·比尔德
◎ 内容简介
《文明Ⅰ》一书脱胎于玛丽·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 Civilisations 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人体”和“神明”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型改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美卜春判”,何为信仰中的“诚”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中才得以真正延续。
◎ 媒体推荐
极为出色,一部富有活力的导引性作品。
——《卫报》凯瑟琳·休斯
这本书篇幅不长,但富有洞见。比尔德将视野扩大到了欧洲之外的领域,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可敬的、关于从埃及到中国、从数千年前到近现代的一系列文化图景,与此同时别出心裁地将其重点放置在了观看者而非艺术家身上。
——《书单杂志》
作者简介: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英国森塌着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由于她对古典文明研究做出的长期贡献,2018 年受封爵士。她长期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并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了多部与古罗马和古代文明相关的纪录片。她的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广受欢迎。主要着作:《罗马宗教》(Religions of Rome, 1998)、《罗马凯旋式》(The Roman Triumph, 2007)、《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Pompeii: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 2008)、《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2015)。其中《庞贝》一书荣获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郭帆,英语系学士,艺术学硕士。现从事跨文化美学、人类学研究与相关纪录片制作工作。
Ⅸ 我想问一下北京故宫导游图!怎么样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行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故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一、故宫全景图高清(点击图片浏览大图):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二、故宫景点导游图(点击图片浏览大图):
三、故宫旅游指南档姿者:
游览故宫,可以从天安门进,也可以由后门----神武门进。由天安门进入,穿过一片青砖铺地的广场,便到达紫禁城的正门----午门。
穿过午门,又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一金水桥。过桥经太和门便是雄伟的太和殿。
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乾清门,便进入内廷,内廷分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路线。
如果是半日册瞎游,这三条路线只能游一条,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嫔妃所住的地方(其中有的已辟为展厅)和御花园。用半天时间游故宫,比较吃力。
以安排一日游为佳。如有时间,又想看得细些,则可安排二日游。
四、故宫旅游路线:
(1)最理想的参观路线是从午门进入紫禁城,然后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
(2)参观完御花园,可以通过御花园左侧的门进入西六宫依次参观储秀宫、翎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也叫启祥宫),然后出内右门回到乾清门广场,东行进入内左门,可依次参观东六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乘乾宫、钟粹宫。
参观完东六宫可沿东长安街再回到乾清门广场,向东穿过景运门进入锡庆门,然后再进入皇极门,可以参观皇极殿、宁寿宫、扮戏楼、畅音阁、养性殿、干隆花园、贞妃井,最后出贞顺门西行出神武门离开故宫。
更多关于北京故宫导游图!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2d44b161573142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Ⅹ 想知道: 英国地图高清中文版在哪
图片:
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
东临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即为法国。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
(10)英国建筑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地形地貌
泰晤士河是英国最大的一条河流,流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8.9亿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西经2°08′~东经0°43′,北纬51°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