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什么叫舌诊图片
扩展阅读
qq图片在哪个目录里 2025-05-05 22:42:21

什么叫舌诊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3-19 06:42:21

Ⅰ 《中医舌诊》看舌头知健康,九大体质舌诊图,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舌头是一个辅助发声的器官,通过它的活动,与口腔许多部位构成阻碍,阻挡气流,改变口腔共鸣器的形状,从而发出不同的音素来,于是我们便可以说话,唱歌。

舌头也是一个有品“味”的器官,在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小的突起。这些小突起形同乳头,医学上称为“舌乳头”。在每个舌乳头上面,有长着像花蕾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叫做味蕾,味蕾便是人们可以尝出不同滋味的重要器官。

但是,舌头的重要性远不止这些,舌诊在中医临床诊断上有很重要的意义,身体内疾病的表现可以从舌头上看出来。所以说舌头还可以吐露你身体的秘密。

今天我根据常见体质类型的基本特征及舌象特点,给大家介绍针对常见9种体质舌诊要点。


平和质的人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

【舌象特征】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表现为: 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自如,老嫩胖瘦适中,无形态异常;舌苔颗粒均匀,色白而润,薄薄地铺于舌面,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

气虚的人一身之气不足,以容易疲劳、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

【舌象特征】舌质嫩、舌色淡红,或舌质淡白而嫩,或舌质淡嫩边有齿痕,或舌淡胖




阳虚质的人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粗念征。

【舌象特征】舌体胖大,舌色淡白或淡紫,舌质偏嫩或可见舌淡胖边有齿痕,或舌淡苔薄润。



阴虚质的人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舌象特征】舌色红,舌苔少或舌红少津剥苔,舌面光剥无苔的镜面舌。



痰湿质的人往往体内因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

【舌象特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白厚腻皮圆。



湿热质的人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

【舌象特征】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瘀血质的人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以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舌象特征】舌质淡紫或青紫、紫暗有瘀点,或瘀斑,或伴有舌下络脉曲张。



气郁质体质多由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特征。

【舌象特征】舌象一般可无明显变化或舌苔稍偏厚,脘腹闷胀日久则可见苔白腻而偏燥。

特禀质体质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与疾病、过敏反应等。

【舌象特征】舌象可因具体疾病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过敏体质的舌象则很明显的表现为地图舌、花剥苔的特点,而且剥苔严重程度常随过敏症状加重而加重。



如果是我们的舌头有了一些变化的情况下,一定要记得尽快的去接受检查燃凳塌和治疗,尤其是上面有一些很多的一些舌苔,平时的时候也要积极的去观察,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刷牙应该要记得去刷一下自己的舌头,因为这样的话才可以避免我们的口腔出现一些问题的。

Ⅱ 中医舌诊彩色图谱的内容简介

介绍知识点包括:舌象特征、临床意义、英文翻译、舌象图片4部分。舌象图片中除了反映相应知识点——舌象的特征外,还选取了所拍舌象病人的相关信息,有利于病证结合学习。文字内容为中英文对照,适用于中外学生使用。《中医舌诊彩色图谱(中英文键答胡对照)》特色:①配套教材,按知识点介绍,脉络清楚。②每一知识点后稿拦均有对应的舌象图片,为学生学习舌象构建了很好的直观形象。全书共收图片200幅左右,均是近3年来作者从临床拍摄的最新舌象图片。③中英文对照版本,举首面对国内外学习中医的学生,有利于中医文化的对外交流。读者对象为在校学生、留学生、成人教育函授学生、一般读者。

Ⅲ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x0mvXD51o2plCIbezEtDTg

?pwd=j5te 提取码:j5te
简介: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故观舌象可知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舌是疾病轻重变化的显示器,是人体健康的直观动态睛雨表,它不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机体内在情况与疾病状况。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一书详细讲述了舌诊的具体方法(包括查看舌的神、色、形、态,舌苔的厚薄多少、颜色、润燥干枯等)及不同体质的舌象辨识方仿哪唤法、治疗处方、补养方法,收录了不同体质的五十余种典型舌象,通过望舌质、舌苔,辨舌识病,观舌象,知体质、识证备凯候,教你对症针药疗法及饮食调摄方法。非常适合家庭、个缓猜人使用,以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

Ⅳ 怎么判断湿热湿寒

湿热、湿寒是我们常听到的词,那么什么情况属于湿热,什么又是湿寒呢?其实湿热和湿寒都是由体内的湿气引发的。那么我们先来看体内湿气是如何形成的。

湿气的形成

1.吃的油腻食物太多,胃肠消化跟不上,累积成湿气;

2.本身的胃肠道消化功能就不好,吃的食物少也消化差,容易成湿气;、

3.外在因素,比如季节、环境等,夏季、梅雨季节都会使人体湿气变重。

湿气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脾脏功能不佳,体内脂肪堆积以及湿气累积,都与脾虚有关。

湿气遇寒,成为寒湿,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如果外界湿气又重,比如南方的冬天,就会感觉寒湿袭人。同样的道理,湿气遇热,成为湿热,遇风成为风湿。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属于湿寒还是湿热?

湿寒体质的人:

湿热体质的人:

怎么祛湿热

饮食清淡、多吃甘平、甘寒的食物(苋菜、薏米、西瓜、空心菜、芹菜等),少吃油腻甜食,戒烟戒酒,避免辛辣食物。

怎么祛湿寒

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冬天多吃牛羊肉等温热的食物,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多运动。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湿寒的人不能食用红豆薏米粥来祛除湿气,因为薏米是寒性的,本身湿寒的人体内有寒气,这样不仅不能祛湿,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关于寒湿和湿热的区分,从理论上分享比较晦涩,今天给大家用实例来解释吧。

第一个实例:湿热实例(舌诊图片见图一)

该男士,36岁,山东人。属于严重的湿热体质。其主要的代表性症状:皮肤暗黄色,皮肤油腻,毛孔粗大,后背前胸起痘痘,胸胀腹胀,消化不良,没有食欲,口气口臭,大便溏稀(有的人是便秘),小便浑浊发黄,阴囊潮湿,早泄,有脚气。

舌诊结果:湿热体质,下焦湿热很重,中焦湿热很重,有气滞血淤症。脉诊:脉滑,脉濡,脉缓。

友情提示:该患者已经出现小便泡沫多的现象,要积极预防慢性肾炎、痛风等重大疾病。

第二个实例:寒湿实例(见图二)

该女士来自河南,33岁。属于寒湿体质。其主要的代表性症状有:四肢凉,怕冷,头部、身体困重,关节冷痛,不爱出汗,有呕吐感,大便溏稀,小便频,尿少,尿不干净,皮肤灰,没有光泽。

舌诊结果:脾胃虚寒的寒湿体质,天生阳虚或者寒湿导致的阳虚体质。三焦寒湿内蕴,且已有气滞血淤症状。

脉诊:脉沉,脉迟,脉滑。

友情提示:这类人抵抗力很差,给人感觉没有生机,不爱动弹,发蔫。

“湿”为阴邪,“寒”为凉性;

偏热性体质+湿=湿热;

偏寒性体质+湿=寒湿。


湿寒

中医亦叫做痰湿、寒湿。“痰”是指人体内水液凝聚不化,形成粘滞状态而形成的一种体质类型。 痰湿体质人容易发胖 就是因为 因痰湿粘滞的特点 ,在体内形成淤堵,影响了代谢;机体内寒湿重,还易伤肾,引起 肾阳不足、肾气虚,血液亏虚 经络 不通淤堵,出现长痘、长斑,甚至身体疼痛等

湿寒最怕冷!首先,祛除湿寒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女性朋友,一定不要为美牺牲了 健康 。而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尤其夏季可不要因为天气炎热就贪凉哦~!除此之外,平时喝水借助艾灸调理去湿效果也很不错哦。


湿热

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到阻碍,会引发机体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湿热伤阴,湿热人群患有慢性胃炎、或者是长溃疡或者是肝硬化以及胆囊息肉等疾病 ,所以一定不要轻视。反过来,各种疾病因素同样很易引发脾胃虚弱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湿热体质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应戒除烟酒,少吃辛辣助热食物(烟酒有温热作用)。湿热体质的人艾灸也要更注重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寒湿体质多脾胃虚弱,临床上表现为寒湿内阻的症状,面色暗,脘腹痞满作胀,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腹痛,肠鸣泄泻,长年四肢不温,皮肤上容易出现湿疹、痘痘、斑、癣。平时容易出现四肢关节的疼痛,胫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是由于体内的寒湿较重,疼痛部位较多,天气寒冷,受凉时症状加剧,舌苔白。饮食上注意少食寒凉生冷之品,因为寒凉生冷之品容易伤及脾阳,使体内寒湿之邪加重。应适当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生姜、韭菜。

湿热体质体形稍有肥胖或者偏胖,身体感觉沉重,重着感,走路经常乏力,经常会觉得活动后要出汗,并且汗出比较黏腻,汗出不爽。湿热根据不同的位置,它所引起的症状不一样,比如湿热犯于皮肤,会出现皮肤的湿疹、疮疡或者面部的痤疮,比如后背的痤疮都有可能会出现。如果湿热犯脾,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症状,比如食欲不佳、大便的黏腻、食后腹胀。如果湿热出现在肝胆,会出现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会出现月经的紊乱,女子带下增多。如果湿热侵袭于关节,会出现关节的肿痛,比如痛风。

湿热

湿热是湿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湿和热组成。湿热主要和天气有关,春夏交替,气温升高的比较快,雨水又很足,炎热潮湿的环境影响着身体的 健康 。尤其是南方5月份前后的梅雨季节,气温爬升迅速,但是空气却一直是潮湿的,这就特别容易导致湿热。

湿热的表现

①痰多

因为热气上升,所以湿热的人会伴有痰多恶心的症状,尤其是刷牙的时候,特别容易干呕。

②身体表面潮湿

因为人体代谢不了那么多的湿气,聚集在器官和皮肤上。轻轻一动就会引起皮肤出汗,潮气在表皮聚集。

③疲惫

湿气影响着 健康 ,湿气重的人,血液循环慢,睡觉睡不醒还特别容易犯困。

④排便困难

湿气重的人,经常性的坏肚子,排便不成型,不是稀就是粘。

怎么预防湿热

湿热的人,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一定不要暴饮暴食,同时尽量少喝酒,酒属于辛辣物,喝多了导致热气上升,加重病情。

平时要加重锻炼,出汗为宜,因为出汗可以帮助人排除湿气,但是不能长时间大汗淋漓,因为汗液出多了对身体不好,伤气。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后不能马上大口饮水,过量的水会增加心脏负担。

湿热的人,平时应该尽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不然会家中病情。辣椒,大蒜,白酒等尽量少吃。容易上火的如羊肉,狗肉,或者火锅,尽量也少吃。

湿寒

大多数湿寒都是由于寒风侵袭,脾代谢不了多余的湿气,导致湿气留存体内的病症。

现代人主要身患湿寒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而造成的。如不分季节饮用生冷饮料,啤酒等。不分季节穿着清凉,受冻等。

湿寒的表现

①体力衰弱

经常会感觉到疲惫,无力。站立两个小时小腿就酸疼,无法从事家务或者体力劳动。

②容易起痘

湿寒的人,皮肤敏感容易在面部起痘。

③身上容易痛

湿寒的人,因为寒气阻止了血液循环,寒则于,于则堵,堵则痛!

④容易胖

寒气导致身体循环不好,多余的能量代谢不出去,便聚集在人体内。湿寒的人特别容易发胖,而且还易反复。

怎么预防湿寒

湿寒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脾不好,导致湿气粗容易排除体外。所以平时应该注意饮食,保护好脾胃。同时应该少饮生冷的水。

湿寒体质的人,平时应该注意多喝粥,粥有暖胃的功能,对脾胃有好处。并且在粥中加一些薏米,那对于祛除湿气有非常好的效果。

平时要注意少吃凉性的水果,夏季西瓜少吃,尤其是冰镇过后的西瓜,最伤身体。

治疗湿气是长久作战,所以需要每个人在平时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才能将湿气祛除!

曾经家里也是有人湿气重,并且一到冬天的时候就手脚冰凉,夏天时候头晕、腹胀。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下湿寒是怎么判断的。

湿寒是百病之源

中医里有句老话叫做“百病寒为先”,这里说到的“寒”就是“湿寒”,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体内的寒湿所引起的。尤其是春季则是湿寒问题爆发的高峰期!

湿寒是湿气的一种,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寒邪最直接的危害是会使机体处于凝滞状态。也许你还不清楚湿寒的概念,但是说出湿寒的相关症状你一定清楚,比如老年人的关节炎、中年人的腰酸背疼、青年人的手脚冰凉!

湿寒生百病,怎么判断湿热湿寒?

恶病1、身体虚弱,经常感觉无力、疲劳、尤其是女性表现为手脚冰凉,怕冷;

恶病2、头晕头重、天冷容易感冒、身体素质差;体内代谢慢、长痘;舌苔发白有齿印;

恶病3、中老年人或者体质差的女性常表现为四肢冰冷、疼痛、颈肩酸、腰酸背痛;

恶病4、 最怕天气突变、身上各种大毛病、小毛病都会出来;

恶病5、湿气在于脾胃,湿气趋下影响女性的月经情况、经痛、经量少、经血发黑、有血块;

当身体出现上面这些的问题,就要注意是不是湿寒太重了。一般来说,沁贡堂建议很多的湿寒者用些沁元.茶,平时的时候在饭后半小时喝些就可以了。

祛湿寒,中医这个妙招真神了!

祛湿妙招1、花椒配白酒

材料:花椒、白酒

做法:取花椒50克,放入250毫升白酒中浸泡。整粒的花椒要浸泡一周后再用,如果把花椒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泡1—2天就可以用了。花椒性温,能除六腑寒气。

用法:把花椒酒擦在疼痛部位,上下来回搓就可祛寒。

祛湿妙招2、热疗巧祛湿

这个可以用冬天常用的热水袋,或者是加热之后的沙子、石头等热敷在肚脐处。当然也可以用艾条熏疼痛的部位,比如关节或者是肩背酸疼处;或是刮痧、火罐等祛寒湿。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转发给你的家人们~

怎么判断湿热和寒湿?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湿气,湿气重有哪些表现?

什么是湿气及表现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湿气重的表现,面部容易出油,毛孔粗大,不管怎么都洗不干净的感觉。尽管换了很多好的护肤品还是不满意。还有一些人容易感觉到疲劳乏力没有精神,也不喜欢运动总是懒洋洋的。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除”。湿气很难去除,我们需要了解湿气的产生原因。湿气分外湿和内湿,我们也叫湿邪和湿淫。湿邪是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的湿浊,阻遏了气机与清阳,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身体比较困重,肌肉比较酸痛,而且平时容易腹胀腹泻,拉肚子的。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平时容易头昏,觉得头被东西裹住一样,有些人还会出现嗜睡,胸闷纳呆,恶心这些症状。日常门诊也遇到一些慢性的痤疮,慢性的湿疹,还有一些妇科月经方面的疾病,病症都跟湿邪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都是湿邪的一个表现。

湿邪的生成,比如说像外界经常下雨,季节交换的时候,雨水较多的时候,或者长期居住在一些潮湿的水边河边海边,这些都会造成外湿,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体内的脾虚造成的脾失健运,人体的水液不能正常地输布而化为湿浊,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经常喜欢吃一些油腻的或者饮料类酒水类,那些肥甘厚味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内湿的生成。这些是内湿。

湿热的症状

湿邪和热邪蕴结在一起就形成湿热

头面部容易出油,牙龈容易红肿痛,晨起容易口中黏腻口苦,还有一些人大便臭秽黏腻不成形或者偏干。可能平时还特别爱出汗,有体味,还有一些人容易发湿疹,皮肤比较痒,有些还能抓破出水等。舌头也是偏红舌苔黄腻,舌苔清不干净,边有齿痕等都是湿热的表现。

平时要注意健脾、清热、利湿为主的思路

少吃肥甘厚味甜腻的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白扁豆,红豆,芹菜,空心菜,莲藕。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也可以去湿。

寒湿的症状

湿邪与寒邪互结在一起,就变成了寒湿。

平时很多寒湿的人会觉得怕冷,四肢凉,冬季明显。还有一些人觉得咽喉处有粘痰不易喀干净。四肢酸痛乏力。平身容易,下肢和眼睑水肿明显。平时食欲也不太好,嘴巴里总是觉得甜腻腻的不舒服。舌苔偏白腻,脸色也不太好。有很多寒湿的人偏胖,腹部比较明显不好减脂等。

需要健脾、散寒、去湿为主的思路

寒湿的人平时可以用温胆汤泡脚,不要熬夜晚睡不要吃寒凉生冷的食物,饮料,海鲜等。多吃温热的食物,牛羊肉等。所有的去湿都需要健脾,不能一味地就去湿,也要分清寒湿和湿热,有针对性才最重要。

我是苏妮,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 健康 问题,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希望您能为我点个赞,特别感谢您的支持!

怎样才能去湿热?

湿、热、寒,本为中医六气中的三个,后来才有独立发展为湿热证和湿寒证。

既然邀请了,那我就从湿热、湿寒的中医 历史 发展,分别回答湿热和湿寒之形成和辨别。

湿、热与湿热证之溯源

湿和热

《黄帝内经》认为,正常情况下,湿和热是中医六气中的二气。

湿为长夏之气,主水,性属阴。

热为夏季主气,主火,性属阳。

湿热阴阳水火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关系密切。

异常的情况下,六气皆可转为邪,六气就表现为六淫。

这个时候,湿和热,可以单独为邪。

湿邪,为阴邪属水。

热邪,为阳邪属火。

湿邪和热邪,也可以相兼为病,成为湿热邪,还可以相互转化,湿和转为热,热也可化为湿。已认识到湿邪和热邪都是可以单独致病的,也认识到湿和热也可以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在《素问》里,对湿和热都有专门的单独论述。

比如有“湿盛则濡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湿伤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热:

在《素问·通天生气论》里才第一次将湿和热合为一起出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并揭示了湿热病邪导致筋肉拘痿、黄疸的道理,还初步提出可以用芳香化湿法来治疗。

到了唐宋元时期,对于因湿热导致的疾病,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临床用药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并产生了二妙散、天水散、木香散、大橘皮汤等清热利湿、清暑益气汤健脾祛湿。并且首次提出湿热二邪相合致病。

明清时期,名医辈出,成就裴然,对湿热病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动。

比如中医温病学派创始人之一叶天士就提出了内外湿,认为湿热病是由内外湿邪共同作用而致,在湿热致病的治疗上有其独到见解,主张分解湿热,以祛湿为先,重视宣畅气机。

清代着名医学家、温病学大家薛雪对于湿热病的贡献就是他创造性地将湿热病从温病学中独立出来而自成体系。并且概括性地归纳了湿热病证的辨证提纲。关于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内外合邪的致病特点。在治疗方面,以卫气营血为辨证总纲,创立了清泄宣透、辛苦化湿泄浊、苦温燥湿、清热利湿等的治疗大法。

再晚一些时期的另一位温病学大家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贡献,是对湿热致病的各种具体病证也确立了相应的病机、治法、方药,使湿热病病的治疗逐步呈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局面。创制了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等名方,明确了湿热病的治疗禁忌,大大丰富了治疗湿热病的内容和治法。

现代中医认识到,湿热病的发生是由外因、内因交互产生的。外因与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有关,脾胃功能失调是湿热病发病的内在原因。脾胃运化失司,水湿滞留,外界湿热之邪入侵,内外相合,则生湿热病。内外双重因素联合作用人体,而内因是内在主导因素。

湿热病的病理特点复杂、多变,表现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各病理因素之间既相互影响,还可互为因果,这都让湿热病成为棘手的疾病,常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接下来再谈谈湿寒。

湿寒

湿热之证,因为中医发展,以及后来的中医温病学学派的系统性研究,让湿热病成为一门细分学科。

而与湿热相对的寒湿,却未能自成一派,中医古籍也未能专病来研究和论述,只散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历代医家的医案论文中。

湿寒病多由阳气不足、湿寒过盛的人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由于当代人多喜凉食冷饮,湿寒之气直中胃肠,伤及中焦阳气,造成脾胃阳虚,不能化阴,湿寒困脾,致使升降失调,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水布失常,经络不通,水液代谢失常。

湿寒证还可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病、慢性咽炎、颈椎综合病、肺炎、胸间积液病、冠心病、湿寒造成的多种胃病、肝病、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病、坐骨神经疼等,可参考融合中西医理念结合治疗。

湿寒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阴湿寒邪,阳气被遏,不能升清降浊,化阴布水,症见身冷体倦,水谷不化,腹满肿满,呕逆泄泻等导致的。

此外,湿寒之邪与风邪相伍成湿痹,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湿寒之邪与暑湿阴邪相兼为病,成呕逆泄泻胃肠炎病。

愿上述回答对你认知湿热湿寒有帮助。

湿热与寒湿的区别是什么?

湿热与寒湿都有湿邪的表现,其最主要的区别是湿热伴有热证表现,而寒湿伴有寒证表现。此外,二者在面色、舌象、二便、关节疼痛的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1.寒热不同:患者的感觉很重要,如果伴随着烦热、小便黄赤的表现则是湿热;如果有四肢发凉、畏寒怕冷的表现一般为寒湿。

2.面色不同:湿热患者内火比较大,脸上容易长青春痘、粉刺,容易出油;寒湿患者脸色发黄,没有光泽。

3.舌象不同:湿热患者舌红,苔黄腻;湿寒患者舌淡,苔白腻,舌体肥大,舌边缘有齿痕。

4.二便不同:湿热患者大便非常黏腻不爽,小便颜色非常黄,大便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很难冲干净;寒湿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大便清冷。

5.疼痛的性质不同:湿邪侵犯关节,可导致关节痹痛,湿热导致的关节疼痛则多为红肿热痛,遇热加重,得凉痛减;寒湿导致的关节疼痛是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痛减。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陈陆泉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Ⅳ 老中医讲透舌诊之常见舌象图谱解说(一)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外观变化来判断人体的疾病状态,是中医学独特的一种诊断方法。舌是人体内部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变化的一面镜子,当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出现各种疾病症状时,舌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而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和分析,就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疾病证据,所以,舌诊是中医诊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更是当下网诊比较普遍而脉诊缺失的现实下,唯一比较客观的中医特色诊法,舌诊的重要高旁性更加凸显,同时,舌诊比较直观,比较方便,大家学一点也可以随时观察槐念洞舌体的变化有病早知道。




一、正常舌

正常舌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正常舌象的特征是淡红舌,薄白苔,舌中部和舌根部的舌苔略厚。即舌体荣润,舌色淡红,大小适中,舌体柔软,灵活自如;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不粘不腻,揩之不铅枯去。

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变化(以及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可产生生理性的变异。

正常舌象一 (舌象包括舌质的色泽、舌苔的薄厚及色泽)


从这个舌象照片来看,是一个小女孩子的舌象,大家可以看到舌体淡红色(正常的肉色)润泽,表面覆有薄白苔,属正常的舌象,代表我们的气血充足,全身的血液、体液循环正常,大家平时拥有这样的舌象,即使临床表现有些症状,也属于小病,不用太担心,适当用药物调理就可以,应当明白人体是有强大的自我康复能力的。

正常舌象二 (青中年男性有这样的舌象就已经很不错了)


从这个舌象照片来看,是一个青年男性的舌象,大家可以看到舌体淡红润泽,表面覆有薄白苔稍显点腻,舌边似略有齿痕,说明脾气稍虚有点湿气,他没有明显症状,当属正常范围的舌象,应注意饮食,可以适当多吃点健脾利湿的如山药、莲子肉、薏米等药食同源的食品;舌根部白苔略厚,反映下焦肠道存有糟粕,当属正常现象。

正常舌象三 (青年女性有这样的舌象就已经很不错了)


舌质的颜色略淡,代表机体的热量下降(气微显不足),男为阳女为阴,女人天生阴盛而阳气相对不足,女性又因为月经的关系,故常常稍显气血不足;舌体表面、尤其是后部有白苔(不是很厚),代表她的小腹的热量已经下降,只是病很轻浅,虽然没有症状,此时最好也适当运用中药调理一下。

(其实这三张舌图都有一个共同点缺点,口张得不够大,舌根暴露不够充分)

(待续)

温馨提示:为了普及舌诊知识,使大家便于了解舌诊,认识舌诊,运用舌诊,有病早知道,我将陆续推出常见舌象图谱解析,敬请朋友们持续关注。

Ⅵ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只需30秒就能了解全身健康“隐患”!

舌头被称为人体的健康密码,可以直接反映身体的健康情况!

舌诊,为中医望诊的重中之重。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而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先来跟着我看看健康的舌头是什么样的吧!

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

望舌应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最佳。

2.饮食或药品影响

饮食及药物可使舌象发生变化,过冷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色发生改变。

3.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可以使舌边留有齿痕,睡觉时张口呼吸者,可以使舌苔增厚等,这种情况要仔细甄别,以免误诊。

裂纹舌:

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即为裂纹舌。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这种舌象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吃些滋阴降火的食物。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多为贫血或者大病、手术后患者常见舌象,平日需要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但是要科学的补血养血,切忌大补之物。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常见于脾虚湿盛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经常食用山药、薏米、茯苓等补脾健胃祛湿的食物。

齿痕舌

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1)舌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内盛。

(2)舌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3)舌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齿痕舌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吃山药、芡实、红穗塌豆等祛湿又补气的食物,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容易产生湿邪的食物。

2、每天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运动锻炼,运动不仅能帮助体内湿气的排出,还能强健脾胃运化的能力。

3、注重身体的保暖,尤其是腹部,夏天不可长时间的吹空调。

胖大舌

舌体虚浮胖大,或乎裤边有齿痕,色淡而嫩,即为胖大舌。

(1)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

常见于脾虚的患者。建议日常生活中多食用山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的药食同源的食物。

(2)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

常见于肾虚水泛的患者。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黑豆、冬瓜等利水渗湿的食物。

暗紫舌

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即为暗紫舌。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常见于热邪入血的患者,治疗应以凉血散血为主。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黑黯消瘦,常见于营热夹瘀的患者,治疗上应该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多为血瘀湿热的患者,治疗上应该化瘀利湿。

由于有此类舌象猜顷圆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所以建议暗紫舌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医明确诊断。

地图舌:

一种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边缘剥脱性舌炎。

一般地图舌与肠道寄生虫或胃肠功能紊乱、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情绪波动有关。多见于儿童,尤为体弱的婴幼儿。也有患者是先天性地图舌。

地图舌的患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1.保证孩子按时休息。及时添加辅食。防止偏食、挑食,以免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和营养不良。可以做杏仁薏仁茯苓米糊给孩子食用,既可以醒脾化湿,又能加强宝宝脾胃运化功能。

2.仔细检查牙齿、扁桃体以及颊黏膜有无感染,一旦发现要及时治疗。

3.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天早晨可用软毛刷从舌背向外轻轻刷1~2次,将剥脱的上皮清除干净,可以收到显着的效果。

黄腻苔:

舌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如黄色粉末调涂舌面,即为黄腻苔。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的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1、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多吃一些苦瓜、冬瓜等清热利湿的食物。不要吸烟和饮酒。

2、保证运动锻炼,出汗可以加速湿热排出体外。

如果方便的话,可以尝试用猪肉和苦瓜煲汤,有很好的祛除湿热的疗效。

白苔:一般为表证、寒证。

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

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

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

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

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

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

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

灰苔:主里证。

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

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每天只需花30秒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舌头,就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大家快行动起来吧!

Ⅶ 伸伸舌头百病消,人人都能成为半个舌诊专家——《图解舌诊》by罗大伦

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觉得中医的舌诊很玄、顷纳很高深莫测。

但实际上,你 只需要一面镜子和一本关于舌诊的图文配套书籍 ,就可 以通过观察舌头就能初步判断自己的体质和病情,并通过简单的悉敏方法,比如泡脚、食疗或者吃中成药来调理自己的身体, 让养生这件事更加接地气。

中医望诊中,舌诊是最直观的。从舌色和舌苔等变化来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便捷跟有效。

只要认识字,会看图,中医零基础也能领略舌诊的魅力。

如上图,只要对照着书观测自己的舌象,就能大概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知道如何调养(而且还可以帮助家人朋友调养他们的身体)。

我感觉90后养生已经迫在眉睫了,越来越多的疾病越发年轻化!保养好身体是重中之重!

所以有感而发,在此诚挚的向大家推荐:罗大伦老师的《图解舌诊》一书!里面不仅有舌象实拍图,还有各种简单可行的家常版调养方。

这本书绝对是我们养生保健路上必读书籍雀陆没之一(纯粹是自来水哈~自发推荐好书)。

祝我们都健康长寿,平安喜乐。

Ⅷ 看舌苔治疗靠谱吗

镜,只要看一眼舌苔疾病就无处弊哗遁形,鉴别舌苔的能力也就成了衡量医生医术高明程度的标准,所以舌苔在中医里具有非常崇高地位的,如同各种绝世神功的内功心法一般。

实际上“舌苔”这个词纳州也来源于中医,用来描述舌背之上的苔状物,中医理论认为这种苔状物是由脾胃之气蒸化胃中食浊之气生成。但在现代医学中,是没有舌苔之说的。

想找个懂你的人倾诉?来soul,和你匹配,寻找有趣
广告
图片

舌苔其实就是舌头的一部分

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发现所谓的舌苔并不是如老墙根上的苔藓一样是后天生成的,而是舌体的一部分。

原来我们的舌头并不是如口腔内其他粘膜一样平滑如镜的,上面存在很多突起的结构,称作舌乳头,根据形态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除了丝状乳头,其他舌乳头上都分布有味蕾,是我们的味觉感受器。但是丝状乳头却构成了我们舌苔的大部分。租茄行

对着镜子伸舌观察,我们看到舌背上丝丝绒绒的结构,这就是我们的丝状乳头,丝状乳头表层是角化细胞,角化细胞因为富含角化物质,呈现我们看到的白色。无数的角化细胞排列成角化树,角化树间隙可容纳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霉菌,食物碎屑以及死亡的白细胞等,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肉眼看到的舌苔。

舌苔异常可能是什么原因?

正常的舌苔

正常人的舌苔白色,薄而均匀的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以及根部稍厚。但是有的人舌苔比较厚,有的人舌苔比较薄,有的黄,有的腻,甚至有的人舌苔呈现黄黑色,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如果你是一个中医大夫,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写出一本煌煌巨着。但是西医从形态学、细胞学以及分子生物学上进行解释就简明扼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