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重庆新华日报街景高清图片
扩展阅读
电脑前动漫图片 2025-05-17 15:43:37
绒棒手工制作图片大全 2025-05-17 15:31:10
杯赛搞笑图片 2025-05-17 15:29:44

重庆新华日报街景高清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2-17 20:14:19

‘壹’ 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引起什么样的轰动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发表于1945年,反响强烈

看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欣喜若狂,直呼“大作”、“大作”。他一面赞叹毛泽东的词,一面又写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和词一首,一并抄好送交《新华日报》发表。《新华日报》是中共在重庆公开发行的报纸,报社负责人提出要向延安请示。柳亚子不愿因此延误时日,建议先发己作。《新华日报》于10月11日,即毛泽东离开重庆那天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开刊登后,轰动山城,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重庆各种报刊纷纷发表和词与评论。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刊发的和词不下50首,评论将近20篇,这在我国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贰’ 【多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公开发行的报刊有(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公开发行的报刊有《新华日报》、《群众》周刊。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也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大型日报。

《群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


(2)重庆新华日报街景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新华日报》在国共政治合作初期坚持围绕“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围绕统一战线”的中心进行宣传。

1938年1月《新华日报》发表名为《团结救国》的社论指出:首先大家要相见以诚,其次是大家要一切为公,再次要求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再其次要大家共同工作共同负责共同发展。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应当是大家公守的信条;一切为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当是大家工作的方针。

全篇社论的核心精神是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统一”战线;在“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主张下放弃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独立地位,将抗战的主动权和领导权拱手让给国民党。

‘叁’ 挺进报的创刊背景

1946年6月,国共内战爆发,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封闭了设在重庆的中共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报社。3月5日,省委和《新华日报》的全体人员被迫撤回延安;重庆的国民党出动军、警、宪、特进行全市性的,大规模的逮捕,重庆处在白色恐怖之中。
由于《新华日报》的撤离,重庆消息闭塞,谣言充斥,白色恐怖加剧,许多人感到苦闷焦虑,甚至悲观失望。地下党的同志和进步群众渴望了解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挺进报》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
《挺进报》的前身叫《彷徨》,是一种由南方局四川省委领导下,在重庆市出版的“灰皮红心”的杂志,主要的编辑和有关工作人员有蒋一苇、刘熔铸、陈然(小说《红岩》成岗原型)、吴子见等。
省委和《新华日报》突然被迫撤走后,《彷徨》失去了领导,但几个同志决定继续按“灰皮红心”的方针办下去,隐蔽下来,以待时机,同时积极寻找党的关系。1947年4月,他们无意中收到一卷从香港寄来的新华社编的《新华通讯稿》,上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取得胜利的消息。他们极为兴奋,如获至宝。就把《新华通讯稿》摘编刻印成油印小报,在熟悉可靠的同志中传阅。以后每收到《新华通讯稿》,他们都有如此办理。这份没有取名的油印小报,在地下党和进步群众中不胫而走,深受欢迎,引起了重庆市委的重视。
1947年7月,市委委员彭咏梧(小说《红岩》彭松涛原型)与刘熔铸接上了关系。市委根据当时的需要,决定以这份“无名小报”为基础,出版市委的地下机关报。并决定《彷徨》停刊,由蒋一苇、陈然、刘熔铸、吴子见几人分别负责地下机关报的出版工作,经他们商议,将这张小报定名为《挺进报》。先后由彭永梧、李维嘉领导《挺进报》的工作。
1947年11月,《挺进报》成立特支,由刘熔铸任书记,后刘调走,由陈然担任《挺进报》特支书记。

‘肆’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哪创刊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西安事变后,出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10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在南京筹办《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刊于武汉。1938年5月,《新华日报》在苍坪街(现邹容路)设立分馆,发行航空版。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新华日报》迁来重庆,营业部设在下半城西二街12号。

《新华日报》的历史意义: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曾被誉为“新华军”的先锋和尖兵,是统一战线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向全世界展现了共产党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的光辉形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重庆渝中区人民政府-《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伍’ 新华日报的解放前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同时在广州设立分馆,同年10月分别在25日、21日从汉口和广州迁入重庆和桂林。 该报系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报社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经理徐迈进。发刊词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
17日,报社营业部曾被国民党暴徒捣毁。
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重庆继续出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新华日报》陆续在山西、重庆、广州、西安等地设立分馆,在黄陂、宜昌、郑州、洛阳、许昌、南昌、潼关等地设立代销处。
在武汉期间,该报隶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董必武主管。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该报有步骤地纠正了某些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宣传。迁至重庆后,报社隶属于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来兼任董事长,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等直接领导,具体负责人先后为潘梓年、华岗、吴克坚、章汉夫和夏衍。
1938年8月1日迁至汉口府东五路(现前进五路)150号办公(新华日报社旧址位于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当时报社领导机构为董事会,由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董必武、何凯丰、邓颖超6人组成,陈绍禹为董事长;潘梓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
1938年12月19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宣告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21日,何云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造、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这是全国各大报在敌后发行地方版的创举,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非凡意义。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终于在战火中诞生了。当彻夜未眠守在印刷房中的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激动不已,十分欣慰。他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来哺育它,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华北地区强有力的新闻舆论阵地。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刊,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
1940年1月6日,因社论被国民党当局强令删去﹐《新华日报》被迫“开天窗” 。
天窗
中共重庆《新华日报》社论栏第一次打开“天窗”。此前,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战时新闻违惩罚办法》等法令,规定所有报纸于出版付印前,其内容都必须经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是日,《新华日报》原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扣留;《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篇社论又未通过审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毅然采用开“天窗”的斗争手段以示抗议。今日的《新华日报》在原社论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
周恩来题诗
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登载周恩来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诗上首赫然入目地写着另九个狂草大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在重庆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宣称:此次事件,完全为整顿军纪,惩处叛变。周恩来得知上述消息后,恕斥何应钦:“你们的行动,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当晚,周指示新华日报社拒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和“发言人谈话”,坚持照常出报,并部署了应付各种可能情况的对策。当日清晨,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到达读者手中,并出现在重庆大街小巷的阅报墙上。报纸销量从平时的1000份猛增到5000份。
1943年10月1日,改为太行版,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
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划未能实现。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版过《新华日报》华北版﹐为中共北方局机关报﹔后改为太行版﹐为中共太行分局机关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过《新华日报》华中版﹐为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
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报。

‘陆’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的修建背景

《新华日报》营业部于1938年10月从武汉迁渝复刊后,最初其整个机构都集中设于主城。 1939年日机“五三、五四”大轰炸后,在地下党的帮助下,报社机关、编辑和印刷等部门皆迁往近郊的化龙桥,而《新华日报》营业部却因其工作特殊性,被单独分离出来迁往民生路 208号(现民生路240号)。此后,这里既成了《新华日报》社办理订阅发行业务,出售革命进步书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地下党同志、进步青年联系和部署任务,并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联络点及阵地。
《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中段北边。此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原为四川聚兴城银行修建。1940年8月,原设在重庆西三街12号的《新华日报》营业部被日机炸毁。通过各种关系,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无理封锁,《新华日报》租下了这栋位于当时重庆“文化街”上的三层楼房作为营业部门市和办公用房,于同年10月27日迁此对外营业和办公,一直到1946年2月22日被国民党特务暴徒捣毁为止。
解放后,民生路208号(现240号)得以保存下来。
197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底楼辟为纪念地,1982年将整栋楼房收归红岩革命纪念馆。经全面维修和精心复原后,于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该旧址曾于1964年和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