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意义
蓝印花布,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吉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南通蓝印花布馆共搜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设计开发蓝印花布系列产品百余种,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展现出南通印染技艺的风采和魅力。
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有的蓝印花布已改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传统工艺逐渐变异,有必要提请有关方面注意,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到了关键时刻。
1996年,吴元新筹建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建馆之初只有200多件藏品,而今藏品已经达到1.3万件、纹样15万份。在收藏的基础上,吴元新结合实践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并于2005年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他的新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下个月也即将出版。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清华美院合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印染工作室”,在那里,学生们可以触摸博物馆里的藏品,并用最传统的染料进行印染实践。在中央美术学院,蓝印花布技艺的有关课程已经开设了5年,“最初报名的学生只有20多人,后来人数不断增加,学校便又加开了多个非遗传承项目的课程。”
2. 蓝印花布的题材内容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可见在当时蓝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丝绸印花古代名叫“染缬”,加工技术种类多,各有不同名称,后来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宋元时就材料说名“药斑布”;就染法说名“浆水缬”。转用到棉布印染,成一般性流行商品时,必然是在明代松江棉布大量生产以后,但其发轫也许会早至公元前,可联系到西南地区织作的白叠、阑干布上头去。白叠布用木棉织成,阑干斑布似有织有染,在汉代和西北生产的细毛织物“罽”[2]及“毾(登毛) ”[3]同样受人重视。印花丝绸现存较早材料是长沙战国楚墓一件被面,花纹不详悉。其次是西北出土的一片晋代成品,上印重叠斑花,如照唐宋名称,应名“玛瑙缬”。
染缬的沿起,二仪实录以为“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隋文帝宫中者,多与流俗不同。次有文缬小花,以为衫子。焬帝诏内外官亲侍者许服之。”此书记载史事常多以意附会,不可尽信,惟谈及染缬在六朝流行,隋代宫中亦重视,还不太荒谬。搜神后记曾提及紫缬事。唐人记载称代宗宝应二年,启吴皇后墓,有绘彩如撮染成作花鸟之状。小说则以为玄宗柳婕妤妹,性巧,因发明花缬。云仙散录记“郭元振落梅妆阁有婢数十人,客到则拖夗央缬(裙),群参一曲”白居易诗“黄夹缬林寒有叶”又说“成都新夹缬”,就实物和文字联系分析,可知染缬盛于唐代,技术也成熟于唐代。唐代丝织物加工,已使用过种种不同的复杂技术,大致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包括色彩复杂的文锦和两色花或本色花的绮、縠、绫、罗以及花纹突起的剪绒、薄如烟雾的“轻容”“鲛绡”纱。这些丝织物除剪绒外,其余加工方法,都是在织机提花过程中一气呵成。第二类包括各种不同的“刺绣”和“贴绢”、“堆绫”、“泥金银绘画”、“染缬”等等。加工方法都是在丝织物成品上或衣裙材料成品上,另外通过复杂手续完成的。
唐代中等以上人家妇女的衣裙和家庭日用屏风、幛幔,多应用染缬。现存材料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应数甘肃敦煌和新疆发现品以及日本正仓院部分藏品。从这些材料分析,得知唐代至少已有三种染缬技术普遍流行:即蜡缬、夹缬和绞缬。
一“蜡缬”,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染”。它又分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复色染有套色到四、五种的。因不同颜色容易相互浸润,花头多比较大,无论是串枝花或团科花,构图饱满,特别宜于作幛子帘幕。元明时流行的通俗读物“碎金”中记过九种染缬名目,有檀缬、蜀缬、撮缬(即撮晕缬)、锦缬(当指方胜格子式、茧儿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斑(即宋之鹿胎)。内中说的“三套缬”大致就指这种生产品,名目似乎也是民间通称,因为根据元明文献记载和明初丝织物分析,元明人实在已不生产这种高级印染丝绸。常听人说现代西南蜡染从唐代蜡缬发展而出,事实或者正相反。西南蜡染原有个更久远的传统,应从木绵织物的阑干斑布算起。唐代蜡染技术上的成就,决非某人发明,很可能是从西南兄弟民族方面传入中原加以发展的结果。到宋代中原蜡染技术在应用上已日趋衰退时,西南民间却依旧流行蜡染,名“点蜡幔”,和广西黎、傜族精美提花棉布“黎单”同为人所爱好。又朝鲜在唐代从中国传去的染缬法,北宋时也还流行,应用到普通幛子类。”高丽图经“二十八:缬幕,非古也,先儒谓系绘染为文者谓之缬。丽俗今治缬尤工,其质本文罗,花色即黄白相间,烂然可观。其花上为火珠,四垂宝网,下有莲台花座,如释氏所谓浮屠状。然犹非贵人所用,惟江亭客馆于属官位设之”。
染缬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图案纹样和锦缎多不相同,即同一种图案,和色效果也不一样。唐代蜡染的图案式样,除实物外,在绘画中还有些线索可寻,例如宋徽宗摹张萱操练图中有两三位妇女衣裙,就属于染缬中的“蜡缬”或“夹缬”。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也有几个骑马人衣服是“蜡缬”,不是锦绣。史传称:开元天宝之际,杨氏一门得宠,小器易盈,争学奢侈,贵妃用刺绣工八百人,杨氏诸姨则用金玉锦绮工达千人。记载虽容易夸张失实,但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奢侈靡费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染缬的花样翻新,可能和这个时期关系格外密切。此外唐陶俑表现着染缬的也相当多,唐三彩常用的花斑和宋人所说的“玛瑙缬”,技术处理实有相通处。敦煌壁画中佛菩萨的穿着、经变故事和供养人的部分穿着,以及藻井、屏风、幛幔上都还保留下许多重要参考材料,值得我们注意。
唐代不仅妇女衣裙用染缬,男子身上的袍袄同样有使用它的,如张议潮出行图中的兵卫仪从骑士,身上穿红着绿,染缬就占相当重要分量。北宋帝王出行身前有两万多御前步骑队伍护卫,照宋史与服志和周必大卤簿服装记载,其中一部分就必须着某种花鸟兽染缬团衫。这种染缬团花小袖齐膝袄子以及花缬帽,还是根据唐“开元礼”制度而来的,可知开元时就有用染缬作军服的制度。又敦煌晚唐“劳度义斗圣”图中几个举袖迎风的妇女和另外坐在一旁几个披袈裟的罗汉僧徒,也同样有着染缬的。女的身上所着名叫“团窠”缬;罗汉身上披的袈裟,作水田方罫山水绉折纹的,照唐宋习惯应当叫作“山水衲缬”。水田衣的使用,当时算是一种时髦。
二“夹缬”的制法是用缕空花板把丝绸夹住,再涂上一种浆粉混合物(一般用豆浆和石灰作成),待干后投入染缸加染,染后晾干,刮去浆粉,花纹就明白显出。宋人笔记说的“药斑布”,碎金说的“浆水缬”就指这一种,说它是蓝底白印花布的前辈,大致是不错的。这样作成的染缬,花色必浅于其他部分;如用花板夹住,直接于漏空处用颜色刷染,花色就深于其他部分。后者虽也叫染缬,但材料并不曾入过染缸。(三套缬中可能也有用刷染法加工的。)这种染缬必用花板,较早的记载有北宋张齐贤着洛阳绅搢旧闻记称“洛阳贤相坊,染工人姓李,能打装花缬,众谓之李装花。”其次是宋史舆服志载政和二年诏令:“后苑造缬帛,盖自元丰初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以辨奸诈,遂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申严其禁,客旅不许兴贩缬板。”到南宋后已解禁,所以朱熹文集中攻弹唐仲友文即说到假公济私,用公家缬板染私人彩帛事。又梦梁录谈临安市容时,说到许多彩帛铺,所谓彩帛,部分即印花缬帛。
用此法印到布上的名“药斑布”,相传出于宋嘉定中归姓,图书集成引旧记称:“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图书集成卷六八一、苏州纺织物名目)这种印花布,明清之际又名“浇花布”,同书松江条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
又夹缬和蜡缬用同一技术加工的,有岭外代答所记“傜斑布”:“傜人以染蓝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灌于缕中,而后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到极细斑花,灿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傜人若也。”“傜人……或斑布袍裤。妇人上衫下裙,斑烂勃( 上穴 下翠),惟其上衣斑纹极细,俗说尚也。”
三“绞缬”是把成匹丝绸或衣裙成品,照需要把某部分用线缚着、缝着或作成一定襞折,用线钉固,染后晒干,再剪去线结,就自然形成一定图案,有蝴蝶、海棠、蜡梅、水仙等等简单小簇花样。最简便的是唐人所谓“鱼子缬”,比较复杂的则为“撮晕缬”。宋人笔记所谓“撮晕花样”、“玛瑙缬”,碎金中提起的“鹿胎缬”,大都和这种染缬分不开。一般说来,绞缬作法比较简便,并且能随心所欲作成个人爱好的花样,不受缬板限制,因此在当时人应用上也就相当普遍。不过既然非商品生产,容许个人匠心独运,出奇制胜,又必然有人会逐渐把它作得极及精美。绞缬和其他染缬一样,也可使用套色加工。“撮晕”和“鹿胎”在北宋都特别提出加以法律禁止,反映出这类高级染缬,加工技术必相当烦琐,不下于套色蜡染。
“鹿胎”似以川中生产特别讲究,观史传禁令可知。宋史食货志:“诏川陕织造院,自今非供军用布帛,其绵、绮、鹿胎、透背、六铢、欹正、龟壳等缎匹、不须买织。”又仁宋天圣时,“诏减罢锦、绮、鹿胎、透背……。景祐物……其后岁辄增益梓路红锦、鹿胎,庆历四年减鹿胎。”
撮晕虽已知为染缬类,“鹿胎”一名过去却很少有人明白是什么。从比较材料分析,可推测属于染缬,花纹属于梅花斑,以紫红为主。洛阳牡丹记称:“鹿胎花者,多叶紫花,有白点,如鹿胎之纹。故苏相禹珪宅有之”,可知鹿胎为紫地白花。牡丹记又称:“鹿胎红者,……色微红带黄,上有白点如鹿胎,极化工之妙。欧阳公花品有鹿胎花者,乃紫花,与此颇异”,可知也有红地白斑的。又宋人着洛阳花木记,说芍药中有:“黄缬子、红缬子、紫缬子、白缬子”四种。可知有用芍药花样的,至少且有黄红紫三色。至于白缬,注明为千叶白花,又可知花是本色,底子染绿。又“一捻红”系“浅红中有深红一点,易作缬”。芍药谱说,红色深浅相杂,类湖缬,得知湖缬系深浅红相杂。宋代工艺图案重写实,从这些花的着录中也可得到缬和鹿胎基本纹样若干种面貌。
又鹿胎紫的花纹,实创于六朝,相传陶潜着的搜神后记,就提到这种花缬:“淮南陈氏于田种豆,忽见二美女着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其壁先持一铜镜,镜中视之,乃二鹿也。:镜中是鹿,可知身着紫缬即作梅花斑。
唐代机织工人,已经常能够织造配色华美、构图壮丽的锦缎,达到高度艺术水平。且能织金锦,用小簇花鸟作主题的本色花绫,又因为和当时官服制度相关,更容易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染缬和刺绣虽然同属于丝绸加工,在应用上却相似而不尽同。贵族妇女衣裙,歌妓舞女衣裙,凡是代表特种身分或需要增加色彩华丽效果时,服饰加工多利用五色夺目的彩绣、缕金绣和泥金绘画。这些大量反映在唐人诗歌中,从诗歌描写中考查,我们还可知道这种高级丝织物加工的主题画案,经常用的是什么花,什么鸟和某几种常见的昆虫。这些花鸟昆虫形象和表现方法,现存实物中不够多,可是另外却留下许多十分可靠的样稿可以参考,最重要的是大量唐代青铜镜子上的花鸟浮雕。绞缬法极简便的是十字纹样,明清有的地方性纺织物中,还采取这种绞缬加工。图案充分保留唐氏风格的,惟西藏人民织造的五色“氆氇”特别有代表性。
应用染缬在唐代既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它不会影响到其他工艺部门。显明易见的是它和当时三彩陶器花纹彩色的相互关系。有些三彩陶的宝相花和小簇花,都可能是先用于丝绸染缬后来才转用于陶器装饰的。正如同一般说的搅釉木纹陶,实出于犀毗漆的模仿。
染缬多宜于用在熟软薄丝绸上。一般染缬多用青碧地,正如唐史所称:“妇人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是某一时期流行制度。从出土三彩俑上还可看到一些青碧缬衣裙的基本样式。但唐人已习惯用红色,由退红(又名“不是红”,和“肉红”“杏子红”相近)到深色胭支红,红色实包括了许多不同等级。部分花缬必然是要利用这不同等级的红色形成美丽效果的。古代红色染料主要是紫草和红花,宋代以后才大量从南海运入苏木。红花出西北,所以北朝一来有“凉州绯色为天下之最”的记载。但到唐代红花种植已遍全国,四川也有大量生产,所以蜀锦多红地。其实唐代不仅蜀锦着名,蜀中染缬也有一定地位。唐韦绶传就称:帝尝过韦绶院,时天寒,绶方寝,帝复以妃子所着蜀缬袍而去。白居易诗又有“成都新夹缬”句子赞美蜀缬。史称后唐庄宗派宦官白正嗣入蜀监军,还时得蜀锦五十万匹。后些时期孟昶投降于宋,库入绫锦彩帛数目加倍多。这是大量丝织物中的彩帛,照唐代习惯,是所谓染彩为文的丝织物,也就应当包括有各种时新花纹的染缬。
染缬图案不断在发展中,但受材料的技法限制,照例保留下更多更美观简便的花样,到后来继续流行。唐代过渡期在五代,陶谷清异录称:“显德中创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二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作缬帐一具。”由于爱好,甚至穷书生的琴和剑都卖去,换一顶时新染缬帐子。这一面反映社会风气的影响,另一面也说明染缬的新花样。这种深色地的花缬,到北宋时还流行,后来被政府用法令禁止,技术才失传。宋锦中有“皁方团白花”、“褐方团白花”等等名目。按锦织不出这种花样;如从染缬去研究,则还有些线索可寻。宋史舆服志载天圣二年诏令:“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十月断绝”诏令中举的黑褐地白花衣服及蓝黄紫地撮晕花样,都明指染缬。一种日用生产品由政府用法令禁止,可知成品流行必相当普遍,生产又相当费工。
北宋染缬禁令中,还有禁止“跋遮那缬”一项,初步研究知道“跋遮那缬”指的应当是一种加金的印染丝绸。至于这种高级丝织物加工技术,是否和当时新疆金绮工有关,或者直接和名画家“尉迟跋质那”有关?我们一时还难解决。这里已涉及北宋染缬问题。前边已提到北宋在某一时期中,曾禁止民间使用染缬,市上出售装花缬板的商人也算犯罪。这种创于五代,流行宋代,深色地黄白花的染缬,因受禁止而断绝,我们是否可从别的线索得知它的花纹图案基本调子?以个人意见,直接材料虽不多,间接比较参考材料最重要的还是陶瓷,例如北方山西晋阳窑、南方福建建阳窑、江西吉州窑,几种深色黑紫釉印花点椀盏,有作银星斑的,有作黄兎毫斑的,有作玳瑁皮或鹧鸪翅斑的,有作犀皮漆中波罗斑的——特别重要是吉州窑烧造的紫褐釉印黄白花鸟三凤或四合如意的茶盏花纹,图案组织基本上还是唐代式样,和染缬完全相通。由此启示,得知当时的确必有这种深色底子黄白花的染织物存在而且流行,才同时或稍后能具体反映到陶瓷制作上.
3. 南通有哪些特色
太多了, 自己看吧
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据古文化遗址考证,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区一带,五代设郡,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定名通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称南通县,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划城区、狼山、天生港一带建南通市,先后为苏北行署、南通地区专署所辖,1962年改为省辖市。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
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江海大地还孕育了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国画大师王个簃、着名数学家杨乐及20多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江风海韵,风光绮丽。市中心的濠河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30华里的濠河环抱古城,被国内外游人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正在规划、开发的沿濠河博物馆群将赋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内涵。位于市区南郊的狼山风景区同样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六大自然风景区之一,狼山列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扩建广教寺以来,一直香火旺盛,声名远播。位于狼山两侧的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新添了不少景点。百里县区不乏寻幽探胜之地。海安的青墩文化遗址,如皋的水绘园和定慧寺,通州的文天祥南归渡海亭,如东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海滨放风筝),启东的圆陀角观日亭等名闻遐迩。
虽然南通只有一千多年的建城史,但盐业厚利却促进了城市繁荣,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至明代时已成为苏北的重要城市,后因随着海滩淤涨,海岸线东移,海盐业才开始衰落,但代之而起的植棉业的发展和家庭手工土布业的兴盛,又使此地很快成了大宗棉花土布的集散中心,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回家乡兴办大生纺织厂和大生企业集团,南通又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城。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家纺城!
南通现有我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1902年)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博物馆(1905年),城周濠河环绕,狼山风景区主要由狼山、军山、剑山等五山组成,沿江绵延近4公里,是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是江苏着名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之地。名胜古迹有通州三塔、水绘园等。
南通风景名胜精选:
>>>狼山风景区<<<
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边,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狼山、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滨江而立,五山秀丽多姿。站在五山之首的狼山上,举目眺望,莽莽长江,雾霭茫茫,此为长江最宽处,北岸至南岸,江水宽约八九公里,宛如浩瀚大海,无边无际。狼山,东西走向,北幽南畅,北麓沿边悬崖峻壁,难以攀登;南坡平缓,易于上行。
古代,狼山原是长江入海口江水中的一个孤岛,长年的泥沙淤积,便与江北岸连为一体。但山脚下依然留存下一条环山的清澈的“护山河”,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玉带河”,为狼山增添了一景。山上寺庙里有一副对联:“江束四围圆,潮平两岸阔”。这有力地证实了此山原为“江心岛”。古人巧喻此江心岛之狼山为“美女梳头”、“老衲坐禅”。真是诗韵优美,寓意深远……
狼山景区有个迎客宗旨:先照远,后照近。即先盛迎远方贵客,尔后接待近处嘉宾。可见,狼山胸怀天下,先人后己,乃有圣贤之心。
宽大为怀的狼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代,此山有一只白狼精,占山为王,无恶不作,把个风光优美的青山糟蹋成荒山野岭。一天,一位远方云游的年轻和尚累了,想借此地歇歇。“这有何难?”白狼精心想,一个座位之地能有多大,便轻狂地瞟了和尚一眼,“你要借多大地方?”“不大,不大。有个袈裟大小的地方就可以。”“无妨,无妨。”白狼精见那袈裟不过三五尺大小,便爽快答应了。“老衲这里有礼,谢谢施主。”只见那云游和尚挥起袈裟,往天上一撒,不料,那袈裟顿时飘飘洒洒散扩开去。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从天而降,把整个山全都罩在网内……白狼精见,慌了手脚,知道遇到法力无边的仙人了,立即拜倒在地:“圣贤在上,受小人一拜!”白狼精算是知趣,自个儿卷起铺盖,让出狼山。临走,白狼精跪求道:“能否将此山叫狼山,也算给小人留个思念?”“老衲答应你。”
这位慈悲为怀的和尚,便是后来让狼山兴盛起来的大圣菩萨。由此,当地便留下了一句幽默有趣的后话:“大圣菩萨借狼山,有借无还。”
狼山顶上的广教寺,寺门两边粗大的黑色圆柱上,书写了一副气吞山河的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可见狼山气势之非凡。
步入寺院,登上大圣宝殿。大圣菩萨端坐堂上。大殿黑亮的圆柱上,可读到诗联一对:开门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大圣菩萨胸襟之大,如汪洋,似苍穹……
千年古刹的广教寺,殿宇雄丽,气势恢弘。环绕广教寺的众多景点,更是多姿多彩。北麓园内,山石奇绝,峰、岩、洞、石,颇负盛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墓、鉴真和尚遇难纪念塔、清康熙御书亭、摩崖石刻、平倭碑亭、军山飞瀑、张謇铜像、三仙祠、关帝庙……风景万千,令人心驰神往。怪不得,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于狼山留连忘返。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赞叹道:“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游罢狼山,心潮澎湃,欣然挥毫:第一山。
这个闻名于世的狼山,其实高度并不高,只有海拔106.94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国有四座佛教圣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另有八座佛象小名山,狼山即为八大佛教小名山之首,可与四大佛教圣山比名……站在狼山峰巅,眺望南通市。阳光下,城池璀璨耀眼,熠熠闪光。南通市不仅拥有“江海第一山”,还拥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南通籍的清朝状元张謇激于义愤,为挽救于危难中的中国,满怀抱负,返回故里,兴办实业,创建学校;大搞文化、水利、交通建设,为今天的南通留下了近现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格局。为此,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惊叹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濠河风景区<<<
环绕南通城的濠河,被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是南通的骄傲。南通人民为有这一条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国内现已罕见的濠河而自豪。
濠河 即古护城河、位于市区中心。濠河曲水回环,绕城而流,水面70万平方米,景观丰富,林木葱郁。亭台桥榭掩映其间,画舫游艇荡漾水中。濠河周围景致荟萃。东南之滨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还有南通三塔之冠文峰塔,登其高眺远,可俯瞰南通全城。文峰塔院是市文联,书画院,艺术馆所在地。与塔院毗邻有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业研制刺绣等民间工艺品。与文峰塔一河之隔有我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纺织大观园。三元桥畔新建的文峰公园,以自然风光与天然野趣倍受游客青睐。西南濠河风景区,以原五公园为基础兴建,这里河面宽阔,碧波荡漾,是南通市的文化娱乐区。北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光孝塔。民谣"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中插",所称八角之塔即光孝塔。
>>>滨江公园风景区<<<
滨江公园总投入达1.8亿元。南接龙爪园,紧靠长江,总占地面积约375亩,是长江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天然景观带。根据规划,整个公园由港口风情区、沿江风光区、休闲新天地、市井传统文化区等四个区域组成。经过抛石护岸吹填土,将形成200亩腹地,向东南延伸至黄泥山、马鞍山,与“山水间”体育公园接壤,形成壮阔的沿江新景观。 滨江公园是一处集观光、游览、休憩的临江生态公园,游客在此可以充分亲近江水,体验长江雄姿,观赏山水田园风光。此处景点增强了五山风景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创造了景区中央核心广场和绿色活动走廊,同时,还增强了“生态原貌”资源,使得这一景区地带形成为一个整体的临江生态公园保护区。该公园包括港口风情区、江岸风光区、碧水金滩区、休闲新天地、湿地生态区、龙爪礁石区等
>>>蛎岈山<<<
座落在东灶港东北侧的蛎岈山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因盛产牡蛎而闻名,据中科院、南师大科学家考察后认为淤泥质海岸出现如此规模生物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实属罕见,为研究近二万年以来中纬度古海洋提供了难得的,甚至是地球上唯一的观照体。地理专家对其体表牡蛎壳测定证实它已有1540—1946年的历史,其固着基及造礁可达数千年,甚至上万年。整个蛎岈山似山非山,似岛非岛,由黄泥灶、泓西堆、大马鞍、扁担头、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60余个牡蛎堆坨积而成,方圆6600亩,沙丘起伏,岛上资源丰富,别有天地,整个蛎岈山奇观可谓世上一奇。蛎岈山真奇妙,可谓: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扑面来,有岛无岛汐潮离岛海上壮观踏浪去。在岛上你可尽情饱览大海风光,和大海零距离对话,任你在金沙滩上奔跑;若你躺在沙滩上休闲观海、悠然自得、尽享自然风光,渔港观光、海上休闲、蛎山探密、快艇击浪、海上日出、滩涂采蛤、骡马彩车等无不令你心驰神往。
>>>水绘园<<<
绘园位于如皋城东北隅,是国内着名的古园林之一。其特色“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秋峦葩卉,一一掩映,若绘画然”。加之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与金陵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水绘园亦名声远播。1981年,我国着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来如皋水绘园游览,即兴填了《忆江南》词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桥,流水几湾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往事溯前朝。”
>>>文峰公园<<<
三元桥东,文峰塔南,有一座以田园神韵取胜的公园,这就是1989年建成的文峰公园(原名长春园)。此园三面临水,东边与纺织博物馆相连。占地近10公顷,除园畔流过的濠河外,园内与濠河相通的河面就有3.3公顷,可谓“水包园,园包水”。文峰公园受人喜爱,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正处于“半村半廓”的濠河东南风景区,而且它本身造园艺术具有魅力,故而能吸引四方游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南通“园博园”<<<
“园博园”位于狼山与马鞍山、黄泥山之间的长江边,占地达49公顷,总投资4.2亿元,分江海风景区、灵山圣景区、西山怀古区、梅岭揽胜区和园艺集萃区。第五届省园博会于2007年9月20日在南通“园博园”开幕,本届省园博会的主题为:“山水神韵江海风”,将展示13个省辖市经典景观,包括南京的“梅林花雨”、南通的“映山泽镜”、无锡的“泉月赏心”、常州的“闻香寻芳”、苏州的“枫桥夜泊”、扬州的“三月烟花”、徐州的“西溪探源”、宿迁的“林霭秋雨”、淮安的“桑田村庐”、连云港的“松石水滩”、镇江的“西山径幽”、盐城的“泽地仙滩”和泰州的“翠园绿坡”,大多以各市知名景点为原型,结合“园博园”的地型地貌而构思建造的。
>>>体育会展中心<<<
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工程是南通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设计功能最全、建设标准最高的现代化体育会展设施,总占地6000亩,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建成后,它将成为一座集各类竞技体育比赛、全民健身休闲、商贸旅游会展、大型文艺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体育会展中心。
该中心工程位于南通市新城区中心轴线南端、工农南路与平啬园路交接处,紧邻狼山风景区与在建的南通大学城。工程包括国内第一个可开闭顶体育场、具备体育比赛与会展双重功能的体育馆以及现代化的游泳馆。
据悉,由日本全日新设计公司和同济大学共同设计的开闭顶体育场拥有3万个座位,所开启面积为105米×1900米,这比21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方案”所开启面积还要大三分之一,堪称全国第一。同时拥有60000个座位和10000个展位的体育馆,采用具有飘逸感的多曲线屋面,更增添了体育中心的现代气息。位于体育馆东侧的游泳馆共800个座位,可承担国内国际的各类大型比赛。
南通名人简介:
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学家在南通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和轶闻逸事。
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历史名人均为南通籍人士。
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国画大师王个簃、蛇药专家季德胜以及数学家杨乐等20多位两院院士也出自南通。
体育事业备受瞩目,先后为国家输送了林莉、赵剑华、张洁云、周天华、葛菲、李菊、黄旭等一批体育名将,被国家体育总局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今天,在全国中型城市中,南通更有许许多多的“第一”:二十多位院士、好几位闻名的大画家(袁运生、袁运甫兄弟等等)、二十多个世界冠军、主跨桥长达1088米的世界最大最长的钢索斜拉桥――苏通大桥……屈指一数,在全国地县级市中,在各个行业里,南通居然拥有70多个全国第一,有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真是奇迹的“故乡”!尤其令人振奋的是“百岁老人之最”。据说,全国有4000多位百岁老人,南通居然拥有400多人。
南通为长江金三角的北角。南通大桥通车后,可与大上海连为一体,只需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如今,上海与崇明岛之间,已在长江江底开凿江底隧道。而南通与崇明岛之间也正在计划架设长江大桥……明天,这个流金淌银的南通市,将是座开掘不尽的金山……
南通江海交汇的壮观,长寿健身的神奇,花园城市的幽雅,江海河鲜的美味,无不传递着春的信息;南通近期推出了“江海之旅、文博之旅、冠军之旅、教育之旅、长寿之旅”五条特色旅游线路,欢迎您来品味南通。
南通人喜食蔬菜。荤菜主要吃猪肉,以此为原料的菜肴很多,较有特色的是用蟹肉加肉糜制作的蟹粉狮子头,或红烧,或清蒸,鲜嫩可口,为金秋季节的时令名菜。另有鲫鱼嵌占刂 肉、荷包甲鱼(甲鱼嵌占刂肉)、海鱼干烧肉等等。南通人喜欢吃黄牛肉,十字街南有东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南通人习惯吃山羊肉,并讲究吃越过“三冬”(三个冬天)的肥羊,更以有皮者为肥嫩鲜美。80年代后,又有狼山烧鸡闻名遐迩。
南通江海连通,水网纵横,河塘遍布,淡水、海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产量之多,首推鱼类。长江河豚很有名,这种鱼体圆肉肥,鲜美异常,但如洗、煮不当,食后会中毒,南通有“拼死吃河豚”之说。
黄海水产丰富,特别是贝类更是品种繁多。竹蛏为贝中上品,属南通海产“八珍”之列,其软足尖细如舌,鲜嫩无比。文蛤有“天下第一鲜”的美称。南通地方名厨,能用文蛤做出许多色香味形俱佳的名菜佳肴。南通人有自己的家庭小菜,如用臭乳腐拌花生米,猪耳朵丁、茶干丁拌花生米(俗称猴儿头)等等,既经济又实惠。螃蟹以深秋季节为上乘待客之物,并可配做成各色美味佳肴。
“野鸡丝”是南通城绝无仅有的一道风景。所谓“野鸡丝”,也就是用酱菜中的甜包瓜、纯精猪内、鲜嫩生姜切成细丝烹制而成。你看它油汪汪、亮光光,红黄相间,艳丽的色彩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而它口味是甜中透咸,又带点麻辣,吃在嘴里油而不腻,从而使品味与欣赏合为一体。
南通人有本色筵席。旧时农村中最简单的筵席是四大盘,即以4个青花鲤鱼大盘盛4种菜肴。稍高层次的是“八碗头”,即:宴席有8碗菜肴。80年代后,人们一般不让猪身上的东西上桌,讲究吃鸡、鱼、虾、海类、贝类等菜。外加甜菜、清汤和点心、水果。
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诸如扎染、彩锦绣、哨口风筝(板鹞)、木版印画、工艺葫芦等。 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我们深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蓝印花布艺术定能进一步开拓,会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它、喜欢它。愿它成为现代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通土布的形成与发展
南通濒江临海,土壤、气候适宜棉花生长。元、明以后,棉花在江海平原广为种植,并“纺之为纱,织之为布”。明代中期,从江南引进织造技术,带来了南通土布的发展。明末清初,广州花商传来了蓼蓝种子(植物蓝靛的原料),南通民间蓝草的大量种植,为蓝印花布就地提供了染料来源,从而促进了印染工艺的产生。各集镇相继建立染坊,为农家来料加工印花布。染坊的发展使南通民间蓝印花布为称为"衣被天下"。
南通蓝印花布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花版镂空后,经刷桐油加固,然后再用石灰拌黄豆粉,加水调成糊状,通过花版括在布上。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染成的布呈深蓝色。染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密封处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自然冰纹是蓝印花布艺术的灵魂。
南通古旧蓝印花布精品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用于做民间日用装饰品,可做服装、头巾、被面、兜肚、包袱、门帘等。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挖掘、切磋、丰富,产生了不少手工精湛、设计新颖的精品力作。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珍藏的民间传统优秀制品及图片资料便有上千件之多。
南通现代蓝印花布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已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小布发展成印制宽幅布。近年来,蓝印花布又渗透到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中,如蓝印花布时装、门帘、壁挂、台布、鞋帽、包类、玩具等,无不散发出一种蓝与白的艺术魅力,并形成了蓝印花布制品系列。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的外向开拓
南通蓝印花布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广泛的实用装饰用途,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珠海、苏州等地举办蓝印花布展,还应邀在台湾举办蓝印花布系列作品展。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
为保存和弘扬南通的蓝印花布艺术,1997年南通市在美丽的濠河畔建立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并下设了蓝印花布艺术馆展示中心、蓝印花布艺术馆制作中心、蓝印花布艺术馆服饰中心。这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蓝印艺术馆。 该馆现珍藏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制品及图片资料近千件,保存着大量优秀的民间 传统制品,展示南通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流程,为国内外广大爱好者学习、欣赏、研 究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良好场所,使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南通蓝印花布得到更大的 继承与发扬。 该馆建立以来,已先后接待了日本、瑞典、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 、台湾地区的数十个代表团,蓝印花布艺术馆美名饮誉海内外。
4. 蓝印花布 起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
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南通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棉花产地之一,这里又盛产一种可以制作颜料的蓝草,制靛业发达,因此南通地区基本上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每户人家都能染蓝布。
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可追述至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当时油纸伞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印染艺人用聪明和智慧,巧妙地把油纸和刻花版结合在一起,由黄豆粉加石灰、米糠等作防染浆料发明新的印染制作技艺,推动了油纸版漏浆防染印花业的发展。
随着元末明初棉纺织业的发展,南通蓝印花布染纱、染布的技术逐步形成的。当时所用的染料以蓝色为主,其次为黑色及红色,都是天然染料。染蓝色的为靛蓝,据记载,明代的南通地区已有蓝靛出产,由于土布需要染色,而染料的销售对象不只是染坊,织户、农民都是染料的消费者。
相传在明朝末年,南通已有专门运销染料的商店,称为“靛行”,并在当地物产中作为主要的贡品上缴朝廷。清《光绪通州志》中,还专门记载了南通地区蓝印花布制靛的过程。
(4)什么叫蓝印花布图片扩展阅读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蓝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底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为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
另一种印制白底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5. 二甲蓝印花布的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
——传统手工技术(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江苏 编号:Ⅷ-24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
旧时,浙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染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闺女的嫁妆,都是自家纺织印染的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等都可用它来做。蓝印花布仿佛就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布料。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所印制的蓝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民间利用蓝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蓝靛发展成为蓝染技艺,至今已逾千年。北魏贾思勰着的《齐民要术o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
南通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滨江临海,温暖湿润,特别适宜棉花生长,棉花种植在当地农村十分普遍,再加上当地的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尤其是元代黄道婆学得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返回故乡江苏松江,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促进了松江及南通地区棉纺业的发展。宋、元以后,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机,家家可闻布机声,户户都有织布娘,南通地区成了着名的纺织之乡。棉布在民间已相当普及。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南通温暖湿润,特别适宜蓝草的生长。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蓝草为主要原料,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主要分为四种,即蓼蓝、山蓝、木蓝、菘蓝。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在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染织蓝印花布的纹样。与此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来刻花版,省工省时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强,使用寿命长,其花纹表现更丰富,使其工艺更趋于成熟。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也叫花担匠,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他们不间断地更换花型,以求得生意兴隆。清末,在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各地。印花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1、挑选坯布
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2、脱脂
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3、裱纸
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画样、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5、镂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7、刮浆
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黄豆粉和石灰调制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8、染色
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
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春播秋收,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
每年的五月七日,南通人收割当地出产的蓝草,作为蓝印花布的染色颜料进行加工。在明代,蓝靛是进贡朝廷的贡品,它给蓝印花布打上了纯厚而凝重的底韵。植物染料经特殊配方,制成了印染蓝印花布的染缸水,每口染缸有一人多高,里面盛着千年不死的活水,印花的白布和刷上灰浆的布匹被投入染缸,微生物不断在染缸水中运动,给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有灰染的部分则保留了原先的白静。
精心养护染缸是祖传的绝活,不传外人。为了保密,染缸人总是在每晚仔细察看染缸水后,及时调整他们的配方。每天凌晨赶在染布以前,由师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头上轻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后,再放在碗边的苗水上,看颜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开,缸中靛水颜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须经过灰酒调整,成熟后方可染色。染缸水是蓝印花布的生命之源,染缸人也是染坊中受尊敬的艺人。
9、刮灰
染好布匹通过晾晒后再进行刮灰,把染色以后的防染浆刮掉。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刮浆时特别要小心仔细不能刮坏棉布。染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密封处露出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自然纹理就是蓝印花布艺术的灵魂。
10、清洗、晾晒
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时的情景十分壮观。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染成的布呈深蓝色。晒干后,给人厚朴、沉实之感,故民间有人称它老蓝花布。染好后刮去浅浮灰浆,为灰浆所封密处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即使出于同一个艺人之手,印出的纹样也各有差异,显出千变万化。民间艺人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蓝印花布艺术风格,受到人们赞美。 南通地区95%的农村家庭应用自纺自织的白布印制成蓝印花布,并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在近几个世纪里,人们朝夕相处的惟一的花布,就是蓝印花布。这种扎根在民间的青花布在民俗风情中体现出民族心理特征,成为农民之间传达和沟通内心情感的媒介。
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因受到工艺的制约,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断刀的影响,民间艺人既要考虑到花版结实耐用,又要顾及到所刻花纹的形象特征。艺人们巧妙应用了大胆而夸张的手法,以意写实,描绘大众所喜爱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创造出许多淳朴稚拙、丰富多彩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象,演绎很多民间神话故事。
在纹样造型上,以蓝底白花中的点、线为主,有时用纯点构成纹样。在白底蓝花中,一般点、线、面交错组合,纹样大都是粗犷有力,其造型富有幻想,很多还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痕迹。它的纹样组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琐,给人以蓝白美的享受。蓝印花布纹样的点,不仅有吉祥、多子多孙的意思,而且密集起来能当作虚线、虚面,它的线笔断意连,富有方向感,对变化、动静的表现较为强烈。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它的曲直、粗细、长短等变化,并结合不同的物象特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质感、结构感等。无论是风景、人物、动植物等都可以利用点、线、面来描绘形象特性,镂刻成各种大小不同形状,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它是把自然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把自然形象规律化,通过加工整理,使花纹反映自然,但不受自然束缚。
民间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至今尤为城市及白领群体所喜爱。它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可做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门帘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间印染工艺品审美观念的提高,蓝印花布由单面印花发展成为双面印花,在印制的品种上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印制小布发展成宽幅布,由纯棉发展成印染真丝、棉绸等多品种花布面料。 蓝印花布,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南通蓝印花布馆共搜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设计开发蓝印花布系列产品百余种,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展现出南通印染技艺的风采和魅力。
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有的蓝印花布已改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传统工艺逐渐变异,有必要提请有关方面注意,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到了关键时刻。 二甲蓝印花布 发稿时间:2008-9-9 20:39:20 作者: 王士民
通州二甲镇的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印染工艺品,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据传,蓝印花布在宋代由“布衣被天下”的松江嘉定一个姓归的人所创造,称为“药斑布”。“药斑布”在明、清时代称为“浇花布”。由于用靛蓝(从靛青中提炼出来的染料)作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蓝白分明,色泽沉着,故又称为“蓝印花布”。而南通的蓝印花布则以当地手机织造的纯棉白布为面料,用靛蓝作染料,以石灰、黄豆粉作防染剂,用柿漆纸或桐油纸作雕花型板,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剂,加之靛青亦是一种中草药,所以不怕虫蛀,且有消毒作用。用这种布做衣服穿在身上透气、凉爽、厚实、经济、消恶、防蛀,很受人喜爱。
南通地处江海之交,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江苏的重要棉区之一,随着植棉业的发展,棉纺织手工业越来越兴盛,不少农家都有纺车、织机,农忙耕作,农闲纺织。蓝印花布作为棉布的一个特色品种,随着土布业的兴盛,也得以极大发展。而二甲镇则以加工工艺精湛,成为蓝印花布制造业界的翘楚。民国年间,二甲的染坊达20余家。在这些染坊中产生了不少经验丰富的“看缸”师傅和制板刻花艺人,有的祖辈相传绵延五代,生产工艺上继承了民间手工印染的传统,使老蓝印花布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质量一年比一年好。用蓝印花布制作的被面、被单、蚊帐、包袱、枕套等日用品遍及城乡居民家庭。
1954年,染坊合并,成立了二甲印染厂,生产工艺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双面印花、复式印花、彩色印花等。主要产品除了蓝印花布外,还有扎染蓝印花布、手工丝网印花布以及用上述面料生产的服装、鞋帽、壁饰、工艺包、座垫、台布、门帘等实用品、装饰品、工艺品。各种产品手感丰满厚实,色泽雅致自然,纹样朴素大方,装饰情趣浓郁。特别是浮色洗去后,花纹愈发显得清晰,虽旧而色不褪。
二甲蓝印花布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景、仕女人物、神话故事等,题材广泛,生动别致,画艺精美,并且题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等,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印花布还巧妙地运用粗犷的点子,宽细不等的线条,大小多变的块面,采取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现实生活,构图饱满,穿插多变,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表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有风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二甲的蓝印花布获得了香港顾客及日本和欧美各国外商的好评。二甲印染厂成为我国出口蓝印花布的主要定点生产厂之一。盛开在江海平原上的“蓝印花”骄矜地走向了世界。1980年,255蓝印花布获得江苏省优质名牌产品证明书和优质奖,“蓝麒麟”牌被评为“着名商标”。1986年,又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近年来,该厂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年产蓝印花布12万米,扎染蓝印花布6万米,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设计人员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图案,使传统的“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凤凰牡丹”、“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及梅、兰、竹、菊等图案重放异彩。还设计了多种栩栩如生的古代和现代题材的图案,许多产品成了备受欢迎、盛销不衰的热门货。该厂为了扩大外销,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在上海设立了窗口,并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沈寿艺术馆提供了展品,还曾作过影视剧的外景地,向梅等着名演员来过此处。
二甲蓝印花布这一东方工艺的杰作,已成为南通、江苏乃至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牌”。蓝印花布的成功向世人表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我校结合千年古镇二甲镇的文化特色,围绕蓝印花布,开发了地方课程《蓝印花布》,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引起了较大反响,2007年10月31日,在我校成功举办了江苏省“民间艺术——蓝印花布”进课堂大型教研活动,获得全省200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6. 中班教案《蓝印花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蓝印花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蓝印花布》1
活动目标
1.了解宣纸的特性,掌握蓝印花布的创作方法。
2.体验图案设计的乐趣,感受蓝白对比的美和作品的中心花纹之美。
活动准备
1.蓝印花布PPT。
2.已经制作好的蓝印花布图纹教具,宣纸、蓝色记号笔人手1份。
3.音乐《紫竹调》。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蓝印花布制作的手帕)
1.小朋友,你们见过这样的花布吗?它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花布有什么不一样呢? (告诉幼儿这种花布是中国特有的,叫做蓝印花布。)
2.欣赏颜色美感。
师:用蓝印花布做成的东西,都是什么颜色的? (引出蓝白两种颜色)对,蓝印花布只有两种颜色,蓝和白。这两种颜色在一起,让我们感觉很舒服、很安静。你们喜欢这两种颜色在一起吗?
3.欣赏蓝印花布,重点感受中心花纹的特点。
师:蓝印花布的图案是怎样的?这块花布最中心的是什么图案?四周呢?他们是怎样围绕着花朵的?
小结:每只蝴蝶离中间的花朵都一样远,蝴蝶围绕着花朵,就好像花瓣围绕着花蕊一样,这样的花纹叫做“中心花纹”。看,这些图案都是我们喜欢的图案,因为它们让人觉得欢喜、幸福、平安,把它们印在画布上,能把我们心里愿望表达出来。
二、出示制作完成的蓝印花布,请孩子观察,提问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的蓝印花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出示宣纸。)
有没有发现这纸和我们平时画画用的纸不一样? (薄、透、软等。)这叫宣纸,我们古时候的人都是用这种纸来写字和画画的。宣纸的透水性很好,我们刚好可以用这个特点来把一幅画变成四幅画呢。
师:你们想不想来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蓝印花布呢?
三、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作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提醒幼儿笔在宣纸上停留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样作品的效果才会更好。
3.适当指导能力较弱的孩子。
四、结束部分,作品展示
把画好的蓝印花布放在黑色底板上展出,并请孩子互相评价。重点对花纹的形状进行评价。
中班教案《蓝印花布》2
中班美术课 教案《蓝印花布》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了解蓝印花布的主要特征,感受蓝印花布的美,学习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制作蓝印花布,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蓝印花布的主要特征,感受蓝印花布的美。
2、知道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学习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制作蓝印花布,体验成功的喜悦。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二、活动准备
蓝印花布两块,蓝印花布做的衣服、头巾、扇子、汗巾、镜子各一样;古典音乐;蓝色水彩颜料,白色油画棒;画纸;刷子;剪刀;绳子。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小朋友们上午好!我是彭老板,欢迎你们来到我的店铺。
你们觉得彭老师当了老板之后有什么不一样吗?(身上穿有蓝色印花布的围裙、头上带有蓝色印花布的头巾)你们觉得彭老师这样穿漂亮吗?(漂亮)彭老师店铺里还有许多这样漂亮的花布,现在跟着彭老师一起去看一下吧!
2、欣赏蓝印花布的美,了解蓝印花布的主要特征。
老师同时展示四块不一样的蓝印花布。这四块布有一个关于它们的故事要讲给你们听(播放视频)师:看完关于这些布的视频之后,你对这种布有哪些新的了解呢?你有发现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这些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花布只有蓝色和白色,有些是蓝底白纹,有些是白底蓝纹,它们都统称为蓝印花布。
提问:这四块蓝印花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重点引导幼儿讲述图案不一样、花纹的排列方式不一样,规则排列和无规则排列。对幼儿的发现给予及时的肯定) 小结:蓝印花布只有蓝白两种颜色,它的图案有的来自于大自然,有的是人们创造和想象的,代表人们心中美好愿望,有的是规则排列,有的是不规则排列,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这样的蓝印花布素雅宁静,让人越看越喜欢。
3、使用蓝印花布产品,感受民间艺术带来的美。
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想去我的店铺试穿蓝印花布产品吗?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产品进行适用,老师逐个进行点评。
小结:蓝印花布不仅可以做成衣服,还可以做成各种好看又好玩的东西那,受到小朋友和全世界游客的欢迎,因为它体现的是 中国特色,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
4、介绍"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并重点示范。
师:这么漂亮的蓝印花布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印出来的吗?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些花布,现在彭老师要用一种油水分离的方法设计一块蓝印花布,小朋友要看仔细了,比一比谁最先发现里面的秘密。等会请每个小朋友自己设计一块蓝印花布,让裁缝给我们做一件有特色的衣服哦!
(出示材料)教师示范做法:
①先用笔在画纸上设计好自己的图案,可以是你喜欢的动物、水果、植物或者简单的形状,把图案整齐的画满整张纸。
②用白色蜡笔把刚才画好的图案全部图上白色。彭老师这里有个小秘密要告诉大家,涂白色的时候一定记得要非常用力哦!如果你的小手力气不够可以请旁边小朋友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③最后用刷子把整张画纸图上蓝色,你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变化,我们的蓝印花布做好了。你们想知道为什么涂了白色油画棒的地方没有蓝色吗?
介绍"油水分离"原理
5、幼儿制作"蓝印花布"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作品。
6、布置展板,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 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中班教案《蓝印花布》3
一、幼儿情况分析:
农村孩子家中,都会收藏有许多自织的土布,因此,本学期一开始,我们就组织孩子们收集各种各样的土布,大家的积极性也特别的高,一下子就找来了许多花色的土布。有一次,当小朋友看到各种漂亮的小花蓝印花布时,都赞叹不已,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直在追问这些花纹是画出来的吗?我就告诉他们是印出来的。“是怎么印出来的呢?”孩子们继续追问。这说明许多孩子对这些花布的.来历一无所知。如何让现在的孩子了解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增强对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高尚品格的认识,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基于以上情况分析,我就决定以花布作为素材,让孩子放开手脚自己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幼儿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了此次课题展示活动。旨在和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一起探讨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并印染蓝印花布。由于条件限制,我决定用宣纸和白色蜡笔来代替白布和蜡油,但是基本不会改变活动的效果。
二、活动目标
1、在了解蓝印花布印染方法的基础上,尝试自己设计花纹印染花布,体验成功的喜悦。
2、感受蓝印花布的美,了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做 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活动准备:
1、宣纸、白色蜡笔、蓝色钢笔水、报纸、抹布。
2、背景音乐(古筝录音带)。
四、活动过程:
1、欣赏蓝印花布的美。
师:(出示蓝印花布)小朋友觉得这些花布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块花布?为什么?那你知道是谁想出来做这些花布的吗?
教师 小结:原来这些花布各有各的特点,都特别漂亮。这些蓝印花布是古时候劳动人民想办法印出来的,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我们还觉得它漂亮,许多外国朋友也非常喜欢,你们说我们 中国人聪明不聪明?
2、教师示范印染蓝印花布,引导幼儿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漂亮的蓝印花布是怎么印出来的吗?英子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些花布,所以前几天我特地去学了学,现在我就来试一试,看看自己学会了没有,小朋友也要看仔细了,比一比谁最先发现里面的秘密。
(出示材料)教师示范做法。
A:先用白蜡笔在宣纸上设计出漂亮的花纹,并且全部用白蜡笔涂上颜色。
B:把设计好花纹的宣纸浸入蓝色钢笔水里,等白色花纹完全显出后取出,放在报纸上晾干。
3、教师提出简单要求。
师:我知道小朋友也一定都想来试一试吧?
不过英子老师有几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呢,明白了我的小秘密,你印出来的花布就会特别的漂亮。等一下设计的花纹要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而且要把花纹画得满一点。还有一个秘密就是浸颜色的时候两只手要拎好,不要松开。
4、幼儿制作蓝印花布,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帮助完成作品有困难的幼儿。
5、 评价作品。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到花布展览区,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鼓励幼儿不仅对自己的作品要有自信,还要善于发现别人作品的长处。
五、活动延伸:
将材料放在“小巧手”中,供幼儿继续设计不同花纹的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