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数学公式动态图怎么做
数学(mathematics或maths,来自希腊语,“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❷ 数学上有哪些有趣的表情包
我觉得函数里面的那些符号就挺像有意思的表情包的,还有每次期末考试的数学卷子也像,如果当年数学考这种题目那该多开心啊
❸ 有哪些趣味数学
1、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
答案:2元
2、假设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无穷多的水。现有2个空水壶,容积分别为5升和6升。问题是如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
答案:先用5升壶装满后倒进6升壶里,在再将5升壶装满向6升壶里到,使6升壶装满为止,此时5升壶里还剩4升水,将6升壶里的水全部倒掉,将5升壶里剩下的4升水倒进6升壶里,此时6升壶里只有4升水,再将5升壶装满,向6升壶里到,使6升壶里装满为止,此时5升壶里就只剩下3升水了。
3、一个农夫带着三只兔到集市上去卖,每只兔大概三四千克,但农夫的秤只能称五千克以上,问他该如何称量。
答案:先称3只,再拿下一只,称量后算差。
4、有只猴子在树林采了100根香蕉堆成一堆,猴子家离香蕉堆50米,猴子打算把香蕉背回家, 每次最多能背50根,可是猴子嘴馋,每走一米要吃一根香蕉,问猴子最多能背回家几根香蕉?
答案:25根,先背50根到25米处,这时,吃了25根,还有25根,放下。回头再背剩下的50根,走到25米处时,又吃了25根,还有25根。再拿起地上的25根,一共50根,继续往家走,一共25米,要吃25根,还剩25根到家。
5. 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6. 兄弟共有45元钱,如果老大增加2元钱,老二减少2元钱,老三增加到原来的2倍,老四减少到原来的1/2,这时候四人的钱同样多,原来各有多少钱?
解:老大8 老二12 老三5 老四20
7.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33.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8. 24个人排成6列,要求5个人为一列,你知道应该怎样来排列吗? (一个六边形)
9. 园新买回一批小玩具。如果按每组10个分,则少了2个;如果按每组12个分,则刚好分完,但却少分一组。请你想一想,一共有这批玩具多少个?(这批玩具共48个)
10. 有一本书,兄弟两个都想买。哥哥缺5元,弟弟只缺一分。但是两人合买一本,钱仍然不够。你知道这本书的价格吗?他们又各有多少钱呢? (这本书的价格是5元。哥哥一分也没有,弟弟有4.9元)
11. 有一家里兄妹四个,他们4个人的年龄乘起来正好是14,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多少岁吗?(当然在这里岁数都是整数。) (14只能分解为2和7,因此四个人的年纪分别为1,1,2,7,其中有一对为双胞胎)
12.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3. 五条直线相交,最多能有多少个交点呢?
解:10个交点
14.员(打一数学名词)——圆心
15.如果有5只猫,同时吃5条鱼,需要5分钟时间才吃完。按同样的速度,100只猫同时吃掉100条鱼,需要()分钟时间。
解:5分钟
16.在你面前有一条长长的阶梯。如果你每步跨2阶,那么最后剩下1阶,如果你每步跨3阶,那么你最后剩2阶,如果你每步跨5阶,那么最后剩4阶,如果你每步跨6阶,那么最后剩5阶,只有当你每步跨7阶时,最后才正好走完,一阶不剩。请你算一算,这条阶梯到底有多少阶?
解:119阶
17.司药(打一数学名词)——配方
18.招收演员(打一数学名词)——补角
20.搬来数一数(打一数学名词)——运算
21.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22.北(打一数学名词)——反比
23.从后面算起(打一数学名词)——倒数
24.小小的房子(打一数学名词)——区间
25.完全合算(打一数学名词)——绝对值
❹ 数学上有哪些有趣的表情包
内容如下:
1、一些关于数学的表情包,如下图试试。
❺ 小学四年级数学各种各样的图形旋转、平移制成的美丽图案有哪些
一、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平移和旋转》。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进行区分。
2.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形象的直观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合作学习等活动,感知、了解、区分、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与操作,使学生初步感受物体旋转与平移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理解物体旋转与平移的特点,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四、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玩一玩——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动态的游乐园主题图)看看我们的游乐园里都有哪些有趣的游乐项目?
生:跷跷板、摩天轮、风车、转椅……
2. 感知现象
师:你想玩哪一个?它是怎样运动的?用手来做一做。
生:我想玩摩天轮,它转起来很刺激。
………
(二)分一分、说一说——构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1.分一分,了解特征
师:你能试着在小组中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分分类吗?
(生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分类。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图片。)
A学生可能将摩天轮、转椅、风车分成一类。
B学生可能将小火车、缆车、滑梯分成一类。
C学生可能将秋千和跷跷板分成一类。
2.说一说,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摩天轮、转椅、风车分成一类, 因为他们都在转。小火车、缆车、滑梯分成一类,因为他们都没有转圈。秋千和跷跷板分成一类,因为它们和那两种的运动都不一样。
师:像摩天轮、转椅、风车这样转着圈的运动我们称它为圆周运动。(课件演示,不动的中心点用红色闪烁。板书:圆周运动) 整个转椅、风车、摩天轮都在动吗?有没动的地方吗?
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发现:中心的点没有动。
师:原来他们都是在绕着一个点作圆周运动。(课件演示留下运动轨迹。)
师小结:像摩天轮、风车、转椅这些,物体绕着中心的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旋转。(板书:旋转)学生齐读”旋转”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生自由发言,注意描述完整。“什么时、谁在做什么运动?”(学生举例)
师:小火车、缆车、滑梯它们在运动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演示留下运动轨迹。)
生:它们都在沿着直线运动。(师相机板书:直线移动)
师:方向改变了吗?
生:没变。(师板书:方向不变)
师小结:像小火车、缆车、滑滑梯这些,物体沿着直线移动,而且方向不变,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学生齐读课题”平移” 。平移的时候改变的是物体的位置,不变的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学生举例)
师:现在让我们看看秋千和跷跷板应该分在哪一类呢?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说明理由。
师:如果用力荡,秋千会怎样?(课件演示秋千摆动几次后做圆周运动 )
师:现在你知道荡秋千是什么现象了吗?
生:旋转。
师小结:秋千也是旋转现象,它是绕着一个轴在旋转。
师:跷跷板呢?如果将跷跷板升高会怎样?(用课件演示跷跷板的运动)
生:观察到它做旋转运动。也是围绕着一个点在旋转。
小结:通过游乐项目的不同运动,使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两种现象。在游戏中使我们学到了知识。
(三)课堂活动
1.体验旋转与平移
师:通过我们的认识,你知道什么是旋转和平移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下旋转和平移动作。
可以自身旋转,也可以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平移。
师:你们很会表现, 表演真好。
2.动手试一试
师提出要求,学生来完成。
(1)取一根线,一端拴住一颗钮扣,用手拿着另一端作旋转。
(2)用这颗钮扣作平移运动。生按要求来做,挑个别学生来演示。
(3)师展示错误的平移方法。
师点明这是在做旋转运动,因为有一个点固定不变,只不过是没有旋转够一周,只旋转了一点。
五、巩固练习
1.哪些属于旋转现象,哪些属于平移现象?
师: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来试一试。下面就请同学们联想生活实际判断下面哪些属于旋转现象,哪些属于平移现象?
(1)课件出示:六幅图(集体判断)
(2)指名说一说:“什么时、谁、在做什么运动?”
学生回答:
(a)拨珠子时时,珠子在做平移运动
(b)进旋转门时,旋转门在做旋转运动。
(c)工人叔叔在做木工时,刨子在做平移运动。
(d)乘坐观光电梯时,观光电梯在做平移运动。
(e)拉抽屉时,抽屉在做平移运动。
(f)钟摆摆动时,钟摆在做旋转运动
评价:你表达得十分清楚。
2.完成书上第65页3题。
生独立完成,再挑学生来说一说。
3.试一试。
师:刚才几道题大家做的不错,这里有几个小伙伴,他们也看到了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不知道是旋转现象还是平移现象,你能帮帮他们吗?
出示录像。
六、美丽的图形
师介绍通过旋转和平移而得到的美丽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许多数学知识的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大家用心观察,一定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学到很多知识。
《旋转和平移》教学反思
“旋转与平移”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许多情境,让学生结合这些实例,感知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旋转和平移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旋转或平移运动等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练一练、说一说等操作活动,获得更多的体验。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 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形象的直观演示,展示孩子们向往的活动天地,唤醒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用手来做一做,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游乐设施的运动过程。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在学生分类时,课件演示各种游戏设施留下的运动轨迹。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摩天轮、转椅、风车都是在绕着一个点作圆周运动。小火车、缆车、滑梯都在沿着直线运动,而且方向不变。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形象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分别找到了这些游戏设施共同的运动特点。进而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了旋转与平移的特点。
3、通过辨析旋转和平移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旋转和平移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出示一些旋转和平移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哪些运动是旋转、哪些是平移,将判断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 再说说自己生活中见到过的旋转和平移现象,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5、通过课件播放出旋转和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变幻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冰上舞蹈等,让孩子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旋转和平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
❻ 带图趣味数学问题,带字的也行,要答案!
13个人头,如果加上马上的人是14个
新春快乐,顺便采纳哦!
❼ 来自一张动态图,一个女的在黑板上写了数学公式,然后擦掉上半部分就剩下i love you,这是什么电影上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9I0fj3rZf8
K.will(金亨秀)—《Ineedyou》的MV大约1分55秒左右出现
❽ 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为题,围绕其展开描写,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
正文:
今天爸爸带回了一瓶红酒,透过酒瓶,能清晰地看见酒瓶内的红酒色泽红润,光鲜亮丽,十分诱人。我看着它那光滑的的酒瓶,心想:不知道这个酒瓶有多大呢?要不是它不是规则的图形,我早就算出来了。
我仔细的观察着酒瓶,突然发现它的下半部分是圆柱形的,我欣喜若狂,这圆柱的体积可学过,这样,酒瓶体积就好算了。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把30厘米的直尺,把尺子放在酒瓶的边上,可是,一把尺子放上去,我就发现了问题。
这酒瓶的形状不规则,但我也顾不了这么多了,量出了酒瓶下半部分圆柱形的高是25厘米,直径是6厘米。紧接着,我又找来了纸和笔,拿起笔就在纸上演算起来,没一会儿,我就把酒瓶下半部分的体积算了出来。
我看着酒瓶中的红酒,把它倒来倒去,哎,就是这么一倒,酒瓶中的空气从瓶颈处移到了瓶底,我看着它,猛然醒悟,原来把酒瓶倒过来,瓶颈处的空气就会移到瓶底,形成一个规则的圆柱。
我又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以前喝完红酒的酒瓶,拿直尺一量,和爸爸带回来的一瓶红酒高和直径一样,我就拿来一支红色蜡笔,用尺子在酒瓶瓶身和瓶颈处画了一条线。
我又把画了线的酒瓶拿进厨房灌了刚好到红线的水,又用木塞子把瓶口塞住,把酒瓶倒了过来,果不其然,空余部分到了瓶底,我用直尺量出了空余部分的高是6厘米,又奋笔疾书,算出来了空余部分的体积。再把水的体积和空余部分的体积相加,就算出了酒瓶的体积。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小小的一个红酒瓶也有大大的学问,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心,生活中的数学世界就任你探求!
❾ 各种有趣的数学故事 不要太简单,要卡通一点
1、泰勒斯的故事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
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田忌赛马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3、动物数学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4、0的故事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5、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着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
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❿ 与数学有关的有趣的图片
是平面还是立体能看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