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瑞狮祝寿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女人内裤性感真人图片 2025-07-27 19:50:14
手心爱心图片大全 2025-07-27 19:49:31
小提琴图片唯美背影 2025-07-27 19:39:10

瑞狮祝寿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30 18:43:37

㈠ 语文问题

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百岁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㈡ 有多少人叫凤鸣 跪求

教有很严格的分类的
道教神话人物

三清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

“天”在中国原本按方位分为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浩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淮南子》),然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其宇宙观影响,亦产生出高低上下层次之别。道家与道教认为宇宙万物乃由“气”所生,气清轻者上升为天,浊重者下降为地(《列子·玄端》),因此诸天层次愈高者地位愈尊。

由于此道教诸天非一时一人所创造,是以诸说相异,有三天、九天、三十二天、三十六天、八十一天等说法,而当中最高层皆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种天界。上述诸天各有管理者,玉清之主多数道经皆认为是元始天尊,其他二清之主则诸经所言有异,今日道教则以太上道君为上清之主,太上老君为太清之主。

玉皇大帝

关于玉皇大帝有几种说法:

道教神系中神界的实际领导者,真正的“上帝”,地位低于三清,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统辖宇宙众神,常与四御之神并论,儒教称昊天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这个叫法比太上老君出现要晚一些,最早出现应该在东汉以后。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为“诸天之主”,“万天之尊”。

1982年,人们为了纪念玉皇大帝,把旅行者2号飞船发现的土卫五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该环形山卫于土卫五表面北纬50.1度,西经81.5度。

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道教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据《山海经》里记载,为一豹尾虎齿善啸的怪物。后代小说和戏曲里,为一美妇人,蟠桃宴时群仙为其庆寿,故又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西王母是中国最古老的女性神只,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西母”之称,有论者认为这指的就是西王母。在上古巫书《山海经》中,西王母以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司天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显示出浓厚的图腾色彩,同时也具有某种刑杀之神的气质。《穆天子传》中也提到了西王母,但是更多的是以远方异族部落领袖的身份出现的,其中西王母与穆王相会饮于瑶池的情节被后世继承,成为《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书的中心情节。

从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西王母的形象应当是从上古巫术仪式中的女祭司形象发展而来。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祭司等职位是有部落中的女性长者担任的,她成为部族的最高权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负责主持祭祀,而上古时期的祭祀中,杀死祭物(包括活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杀死祭物的工作则是有女祭司来完成的——这也是西王母之所以被视为死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汉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为民间的一种风尚。哀帝建平四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关东百姓离乡逃难,逃难的过程中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二十六,直达京都,并于京师聚会,歌舞祭祀西王母(参见《汉书-哀帝纪》)。民间的苦难为民众的造神运动提供了契机,西王母作为一名被改造的神只正式登上了祭坛,这种民间的祭祀狂热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为汉代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这种由民间发起的宗教狂热最终影响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后来,道教根据神学理论,衍生出我们所熟悉的西王母和相对的东王公。

八仙

八仙是中国道教及中国神话中的八位神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他们手持的法器或宝物,也称为“八宝”。

八仙的由来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涵义,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列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日本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称为“七福神”,但其中多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

形象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化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铁拐李酗酒成性等等。

汉钟离总是手摇一把芭蕉扇等等,但他们都是道家的仙人,常常在一起。

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

张果老鹤发童颜,银须飘拂,常倒骑一只小毛驴。

韩湘子是唐朝文学家韩愈的侄儿,爱吹笛子。

铁拐李是个跛足的残疾人,拄一根铁拐杖,像个叫花子。

何仙姑是年青漂亮的女人。

蓝采和的原型是个有点才气的流浪汉。

曹国舅是皇帝的亲戚。

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扮仙戏”。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

芭蕉扇(汉钟离)

葫芦(铁拐李)

花篮(蓝采和)

荷花(何仙姑)

剑(吕洞宾)

笛子(韩湘子)

鱼鼓(张果老)

玉板(曹国舅)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果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汉钟离,复姓钟离,名权,字寂道,号云房子,是八仙之中成仙较早且名气较大的一个,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他后来被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道号正阳真人。元世祖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

吕洞宾,道教后天尊神,号“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景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被称为吕祖、吕祖师。

吕仙原名吕喦,又有说法是本名吕煜或吕琼,号纯阳子,一般认为他798年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另一种说法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并且为官了一段时间。不久因为厌倦腐败的官场生活,弃官入道,隐居终南山。其逝世时间便成为了一个谜。

传说中的吕洞宾

在现实的吕洞宾的基础上,民间添加了许多他的传说故事,是“八仙”中最负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从北宋开始就一直有人假借他的名义出山,让他的传说更加丰富而且神奇。比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四下鹤城”、“吕洞宾卖汤团”等等。

张果(?-?),唐代一位精通服气,修炼内丹的道士,中唐以后,逐渐被神话,后来成为民间神话中的八仙之一,被称为张果老。

生平

张果生卒年月不祥。其生平主要见于《大唐新语》卷10,《新唐书·张果传》基本取材于此。

张果声称自己非常长寿,主要活动在恒山,时间大约在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

主要思想

张果内外丹兼修,但以内丹修炼为主。他分内丹为三品,以九转大还丹为上品。并且总结出九转大还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说与司马承祯的坐忘相通。此外他提出性命双修,被认为是宋元内丹学的先驱。

着作

《道藏》中收有张果着《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云笈七签》

卷59有《张果先生服气法》

《内丹秘诀》收《金虎白龙诗》

《全唐文》卷923收《道体论序》、《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序》

其他还有据说为张果所着的《道体论》、《三元论旨·道宗章》

神话形象

他的典型形象是倒骑一头白驴。据说这头白驴,日行千里,不用吃也不用喝。休息时把它摺叠起来,要乘坐时对它吹口气,又变成了驴子。

韩湘子,是八仙之一。后人认为韩湘子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侄孙韩湘,但亦有人考证过后,认为这只是后人把两件本来互不相关的事件张冠李戴而已。

韩湘(794年—),字北渚,是韩愈的侄孙。长庆三年(823年)进士,官至大理丞。而另一位不知名的韩愈的“疏从子侄”则游手好闲,是《酉阳杂俎》提及能让牡丹变色的人。

韩湘的生平

韩湘子故事的最早来源本出于唐朝,韩湘子的故事,其中心在于“度韩公”。韩公,就是韩愈。韩愈曾给侄孙韩湘写过三首诗,即着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首和《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以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关时,韩湘赶来同行,韩愈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湘是韩愈的侄孙,《祭十二郎文》也就是纪念韩湘之父韩老成的文章,文中言:“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由此推知,韩湘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

韩愈的“疏从子侄”

根据《酉阳杂俎》所记载,韩愈有一位从江淮来的子侄,被韩愈叫到书院里读书。不过他不但不肯好好的读书,反而去欺负同学。之后韩愈安排他去僧院读书,又被僧院的住持投诉他狂率。韩愈骂他一事无成,他却反说自己有本事使牧丹变色,并把这本身在韩愈面前表演,得到韩愈的称赞。为此事他还写了另一首诗《徐州赠族侄》诗,内容是:“击门者谁子?闻言乃吾宗。自云有奇术,探妙有天工。”不过此事发生在韩愈出蓝关之后,辞官回到江淮的事。但这件事后来亦被人错误的算入韩湘的身上。

韩湘子

韩湘子,字清夫,是民间故事的“八仙”之一,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韩湘子据说其肉身并未有升仙。在他成仙之时,“看仙桃红熟,上树摘取,忽然树枝断了,因此摔落地上而死,身死而尸解。”因此,他实际上是在树上跌死了。

史书上从未记载过韩湘任何学道成仙事,完全是民间附会之说。

铁拐李,亦称李铁拐,道教八仙之一。李铁拐,相传名叫李凝阳,或名李洪水,或名李玄,小字拐儿,自号李孔目。

身世

铁拐李的身世说法传说颇多。

借尸还魂

铁拐李因遇上太上老君而得道,曾于一次灵魂出窍赴太上老君之约,徒弟误以为他已经仙逝,且欲归回家中见病危的母亲,急忙下将铁拐李肉身火化。铁拐李游魂无所依归,于是附上一饿死者的尸身,蓬守垢面,坦腹跛足,并撑一根铁杖,故此以后被称为“铁拐李”。

[铁杖化龙而去

铁拐李常行乞于市,为人所贱。一天,突然把铁杖向天上一抛,铁杖化为飞龙,铁拐李亦乘龙而去。

西王母所化

又有一说铁拐李乃西王母所化,自始位列仙班,封东华教主,授铁杖一根。

何仙姑,原名何琼,永州零陵人。道教八仙之一,原型为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经常手持荷花。其身世有多种说法,传说中何仙姑是何氏之女,十三岁时入山采茶,巧遇吕洞宾收为弟子,赐仙桃或仙枣,食之成仙。

在《仙佛奇踪》中:何仙姑是广州增城中何泰的女儿,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自己吃云母粉,可以长生不死。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步如飞,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曾遣使召她进宫面圣,入京途中她却忽然失踪,据称白日升仙。唐朝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内,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广州的小石楼裏出现。

宋朝曾敏行的《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蓝采和是道教八仙的其中一位,唐朝开元天宝时人,手捧花篮,能广通神明。他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则赤着,于长安市乞讨,并手持大拍版,乞讨的钱有时赠与穷人,有时花在酒肆中,醉了就唱歌,歌词多充满神仙之意。另外,他又喜欢于夏天穿厚厚的衣服,冬天躺在雪地上。相传有人在童年及老年见过他,蓝采和的容貌都没有改变。而最后,蓝采和得钟离权度化,于酒楼乘醉骑鹤而去。

曹国舅,徐州人,是道教八仙之一,相传为宋朝仁宗时之大国舅,名曹佾,亦作曹景休。传说中,曹国舅的弟弟曹景植因贪慕一名秀才妻子的美色,把秀才绞死,强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诉,包拯准予查究。曹国舅教弟弟向秀才的妻子下杀手,以绝后患。于是曹景植把秀才的妻子投于井中,却被她逃脱;妻子遇上曹国舅,以为遇上了包拯,向曹国舅申诉。曹国舅大惊,令手下打死她,弃尸小巷。

岂料妻子再次大难不死,清醒后向包公叫冤。包拯问明真情后,设计将曹国舅两兄弟监禁。连曹皇后和宋仁宗亲自求包拯把二人从轻发落,他也不从,下令处决两位国舅。后来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将曹国舅放行。

曹国舅获释后,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葛巾野服,矢志修道学仙。一天巧遇汉钟离和吕洞宾,见曹国舅对答如流,甚喜,授以《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练,不多久,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引入仙班。

八仙中,曹国舅的事迹最少,出处最晚。

神兽和神怪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女娲补天时曾经“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有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啸天犬乃是二郎神身旁的神兽,辅助他斩妖除魔.曾经出现在西游记里面,跟孙悟空(齐天大圣)对战过.

据说藏獒等中国西南方的猛犬便是啸天犬的后代。

巴蛇是中国古时相传能吞食大象的蛇,经过三年,象的骨头才被吐出。见《山海经》,《海内南经》。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可见于《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则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鶤鸡等。

[编辑]凤凰的形态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凤鸣

据现存文献推断:凤鸣如箫笙,音如钟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雌雄和鸣曰锵锵。

凤凰的象征

北京颐和园仁寿殿前的凤凰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其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

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凤也代表阴,尽管凤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将其看作阴性。“凤”、“凰”常见于女性名。

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尽管她是虚构的),有“百鸟朝凤”之说。

按阴阳五行之说,凤色赤,五行属火,是南方七宿朱鸟之象。另也为中国民间指的四灵之一(《礼运》,龙、凤凰、麒麟、龟)。

香港中文大学以凤作为校徽。

楚文化的图腾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楚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鸟身的图案表明,正是楚国的先民们以“人心营构之象”经历了对鸟的崇拜,由此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从图腾崇拜在氏族制时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来看,凤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尊爱便是必然的事了。

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便透到各个领域。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原型

凤凰的动物学原型,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个混合体。根据中国学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发表的“谈龙说凤”一书所列举的证据和论证表明:龙的原型动物是大型爬行类,主要是鳄鱼及巨蜥,凤凰的原型动物是大型鸟类,主要是大鸵鸟。上古三代以前,中国古陆气候暖湿,此二类动物在中国大陆多所存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都有鳄鱼及鸵鸟化石鸵鸟蛋壳化石的发现。

相关的神话传说

最早是流传于东方,因此有东方神鸟、长生鸟之称。

西方神话传说中亦有关于神鸟的叙述。郭沫若所作诗歌《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即指西方传说中的phoenix。

古埃及传说认为,凤凰和鹰一般大小,全身长有金色的羽毛,闪闪发光光的翅膀、斑斓的外表、鸣声悦耳,能给人降福添寿;同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只凤凰,而寿命为五百年。在临死之时,凤凰会采集芳香植物的树枝、香草筑成一个巢,然后点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只幼凤凰诞生了。新生的幼凤凰就将老凤凰的骨灰装进药蛋中,在蛋上涂上防腐的香料油,带着它飞到太阳神那里,由太阳神将它放在太阳庙的神坛上。

以上所指的“凤凰”,与中国传说中凤凰有一定差别。西方传说中的凤凰与鹰相象,而中国传说中的凤凰更近似于孔雀的形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似无凤凰自焚之提法。

鸾鸟,和“凤凰”相近的一种神鸟,又鸾鸟托子一传说。



啸天犬

巴蛇

凤凰

鸾鸟

吉光



精卫—精卫填海

鹔鹴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龙王

伏藏龙

神龙

地龙

天龙

麒麟

貔貅





僵尸

狐狸精

蛇精

夜叉

年兽

牛头马面

虾兵蟹将

瑞狮

饕餮

穷奇

谛听

梼杌

混沌













睚眦

狻猊

狴犴

蒲牢

负屃

螭吻(鸱尾,鸱吻)

椒图

囚牛

嘲风

灵地/神仙界

玄圃

瑶池

扶桑

鹊桥

蓬莱

瀛洲-又称东盛瀛洲

方丈

广寒宫

天庭

琅嬛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㈢ 跪求3个字的中国神话人物名字,要改战队名字,好多让人用了……

教有很严格的分类的
道教神话人物

三清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

“天”在中国原本按方位分为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浩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淮南子》),然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其宇宙观影响,亦产生出高低上下层次之别。道家与道教认为宇宙万物乃由“气”所生,气清轻者上升为天,浊重者下降为地(《列子·玄端》),因此诸天层次愈高者地位愈尊。

由于此道教诸天非一时一人所创造,是以诸说相异,有三天、九天、三十二天、三十六天、八十一天等说法,而当中最高层皆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种天界。上述诸天各有管理者,玉清之主多数道经皆认为是元始天尊,其他二清之主则诸经所言有异,今日道教则以太上道君为上清之主,太上老君为太清之主。

玉皇大帝

关于玉皇大帝有几种说法:

道教神系中神界的实际领导者,真正的“上帝”,地位低于三清,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统辖宇宙众神,常与四御之神并论,儒教称昊天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这个叫法比太上老君出现要晚一些,最早出现应该在东汉以后。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为“诸天之主”,“万天之尊”。

1982年,人们为了纪念玉皇大帝,把旅行者2号飞船发现的土卫五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该环形山卫于土卫五表面北纬50.1度,西经81.5度。

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道教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据《山海经》里记载,为一豹尾虎齿善啸的怪物。后代小说和戏曲里,为一美妇人,蟠桃宴时群仙为其庆寿,故又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西王母是中国最古老的女性神只,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西母”之称,有论者认为这指的就是西王母。在上古巫书《山海经》中,西王母以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司天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显示出浓厚的图腾色彩,同时也具有某种刑杀之神的气质。《穆天子传》中也提到了西王母,但是更多的是以远方异族部落领袖的身份出现的,其中西王母与穆王相会饮于瑶池的情节被后世继承,成为《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书的中心情节。

从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西王母的形象应当是从上古巫术仪式中的女祭司形象发展而来。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祭司等职位是有部落中的女性长者担任的,她成为部族的最高权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负责主持祭祀,而上古时期的祭祀中,杀死祭物(包括活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杀死祭物的工作则是有女祭司来完成的——这也是西王母之所以被视为死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汉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为民间的一种风尚。哀帝建平四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关东百姓离乡逃难,逃难的过程中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二十六,直达京都,并于京师聚会,歌舞祭祀西王母(参见《汉书-哀帝纪》)。民间的苦难为民众的造神运动提供了契机,西王母作为一名被改造的神只正式登上了祭坛,这种民间的祭祀狂热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为汉代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这种由民间发起的宗教狂热最终影响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后来,道教根据神学理论,衍生出我们所熟悉的西王母和相对的东王公。

八仙

八仙是中国道教及中国神话中的八位神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他们手持的法器或宝物,也称为“八宝”。

八仙的由来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涵义,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列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日本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称为“七福神”,但其中多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

形象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化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铁拐李酗酒成性等等。

汉钟离总是手摇一把芭蕉扇等等,但他们都是道家的仙人,常常在一起。

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

张果老鹤发童颜,银须飘拂,常倒骑一只小毛驴。

韩湘子是唐朝文学家韩愈的侄儿,爱吹笛子。

铁拐李是个跛足的残疾人,拄一根铁拐杖,像个叫花子。

何仙姑是年青漂亮的女人。

蓝采和的原型是个有点才气的流浪汉。

曹国舅是皇帝的亲戚。

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扮仙戏”。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

芭蕉扇(汉钟离)

葫芦(铁拐李)

花篮(蓝采和)

荷花(何仙姑)

剑(吕洞宾)

笛子(韩湘子)

鱼鼓(张果老)

玉板(曹国舅)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果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汉钟离,复姓钟离,名权,字寂道,号云房子,是八仙之中成仙较早且名气较大的一个,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他后来被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道号正阳真人。元世祖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

吕洞宾,道教后天尊神,号“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景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被称为吕祖、吕祖师。

吕仙原名吕喦,又有说法是本名吕煜或吕琼,号纯阳子,一般认为他798年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另一种说法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并且为官了一段时间。不久因为厌倦腐败的官场生活,弃官入道,隐居终南山。其逝世时间便成为了一个谜。

传说中的吕洞宾

在现实的吕洞宾的基础上,民间添加了许多他的传说故事,是“八仙”中最负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从北宋开始就一直有人假借他的名义出山,让他的传说更加丰富而且神奇。比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四下鹤城”、“吕洞宾卖汤团”等等。

张果(?-?),唐代一位精通服气,修炼内丹的道士,中唐以后,逐渐被神话,后来成为民间神话中的八仙之一,被称为张果老。

生平

张果生卒年月不祥。其生平主要见于《大唐新语》卷10,《新唐书·张果传》基本取材于此。

张果声称自己非常长寿,主要活动在恒山,时间大约在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

主要思想

张果内外丹兼修,但以内丹修炼为主。他分内丹为三品,以九转大还丹为上品。并且总结出九转大还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说与司马承祯的坐忘相通。此外他提出性命双修,被认为是宋元内丹学的先驱。

着作

《道藏》中收有张果着《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云笈七签》

卷59有《张果先生服气法》

《内丹秘诀》收《金虎白龙诗》

《全唐文》卷923收《道体论序》、《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序》

其他还有据说为张果所着的《道体论》、《三元论旨·道宗章》

神话形象

他的典型形象是倒骑一头白驴。据说这头白驴,日行千里,不用吃也不用喝。休息时把它摺叠起来,要乘坐时对它吹口气,又变成了驴子。

韩湘子,是八仙之一。后人认为韩湘子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侄孙韩湘,但亦有人考证过后,认为这只是后人把两件本来互不相关的事件张冠李戴而已。

韩湘(794年—),字北渚,是韩愈的侄孙。长庆三年(823年)进士,官至大理丞。而另一位不知名的韩愈的“疏从子侄”则游手好闲,是《酉阳杂俎》提及能让牡丹变色的人。

韩湘的生平

韩湘子故事的最早来源本出于唐朝,韩湘子的故事,其中心在于“度韩公”。韩公,就是韩愈。韩愈曾给侄孙韩湘写过三首诗,即着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首和《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以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关时,韩湘赶来同行,韩愈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湘是韩愈的侄孙,《祭十二郎文》也就是纪念韩湘之父韩老成的文章,文中言:“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由此推知,韩湘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

韩愈的“疏从子侄”

根据《酉阳杂俎》所记载,韩愈有一位从江淮来的子侄,被韩愈叫到书院里读书。不过他不但不肯好好的读书,反而去欺负同学。之后韩愈安排他去僧院读书,又被僧院的住持投诉他狂率。韩愈骂他一事无成,他却反说自己有本事使牧丹变色,并把这本身在韩愈面前表演,得到韩愈的称赞。为此事他还写了另一首诗《徐州赠族侄》诗,内容是:“击门者谁子?闻言乃吾宗。自云有奇术,探妙有天工。”不过此事发生在韩愈出蓝关之后,辞官回到江淮的事。但这件事后来亦被人错误的算入韩湘的身上。

韩湘子

韩湘子,字清夫,是民间故事的“八仙”之一,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韩湘子据说其肉身并未有升仙。在他成仙之时,“看仙桃红熟,上树摘取,忽然树枝断了,因此摔落地上而死,身死而尸解。”因此,他实际上是在树上跌死了。

史书上从未记载过韩湘任何学道成仙事,完全是民间附会之说。

铁拐李,亦称李铁拐,道教八仙之一。李铁拐,相传名叫李凝阳,或名李洪水,或名李玄,小字拐儿,自号李孔目。

身世

铁拐李的身世说法传说颇多。

借尸还魂

铁拐李因遇上太上老君而得道,曾于一次灵魂出窍赴太上老君之约,徒弟误以为他已经仙逝,且欲归回家中见病危的母亲,急忙下将铁拐李肉身火化。铁拐李游魂无所依归,于是附上一饿死者的尸身,蓬守垢面,坦腹跛足,并撑一根铁杖,故此以后被称为“铁拐李”。

[铁杖化龙而去

铁拐李常行乞于市,为人所贱。一天,突然把铁杖向天上一抛,铁杖化为飞龙,铁拐李亦乘龙而去。

西王母所化

又有一说铁拐李乃西王母所化,自始位列仙班,封东华教主,授铁杖一根。

何仙姑,原名何琼,永州零陵人。道教八仙之一,原型为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经常手持荷花。其身世有多种说法,传说中何仙姑是何氏之女,十三岁时入山采茶,巧遇吕洞宾收为弟子,赐仙桃或仙枣,食之成仙。

在《仙佛奇踪》中:何仙姑是广州增城中何泰的女儿,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自己吃云母粉,可以长生不死。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步如飞,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曾遣使召她进宫面圣,入京途中她却忽然失踪,据称白日升仙。唐朝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内,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广州的小石楼裏出现。

宋朝曾敏行的《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蓝采和是道教八仙的其中一位,唐朝开元天宝时人,手捧花篮,能广通神明。他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则赤着,于长安市乞讨,并手持大拍版,乞讨的钱有时赠与穷人,有时花在酒肆中,醉了就唱歌,歌词多充满神仙之意。另外,他又喜欢于夏天穿厚厚的衣服,冬天躺在雪地上。相传有人在童年及老年见过他,蓝采和的容貌都没有改变。而最后,蓝采和得钟离权度化,于酒楼乘醉骑鹤而去。

曹国舅,徐州人,是道教八仙之一,相传为宋朝仁宗时之大国舅,名曹佾,亦作曹景休。传说中,曹国舅的弟弟曹景植因贪慕一名秀才妻子的美色,把秀才绞死,强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诉,包拯准予查究。曹国舅教弟弟向秀才的妻子下杀手,以绝后患。于是曹景植把秀才的妻子投于井中,却被她逃脱;妻子遇上曹国舅,以为遇上了包拯,向曹国舅申诉。曹国舅大惊,令手下打死她,弃尸小巷。

岂料妻子再次大难不死,清醒后向包公叫冤。包拯问明真情后,设计将曹国舅两兄弟监禁。连曹皇后和宋仁宗亲自求包拯把二人从轻发落,他也不从,下令处决两位国舅。后来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将曹国舅放行。

曹国舅获释后,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葛巾野服,矢志修道学仙。一天巧遇汉钟离和吕洞宾,见曹国舅对答如流,甚喜,授以《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练,不多久,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引入仙班。

八仙中,曹国舅的事迹最少,出处最晚。

神兽和神怪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女娲补天时曾经“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有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啸天犬乃是二郎神身旁的神兽,辅助他斩妖除魔.曾经出现在西游记里面,跟孙悟空(齐天大圣)对战过.

据说藏獒等中国西南方的猛犬便是啸天犬的后代。

巴蛇是中国古时相传能吞食大象的蛇,经过三年,象的骨头才被吐出。见《山海经》,《海内南经》。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可见于《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则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鶤鸡等。

[编辑]凤凰的形态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凤鸣

据现存文献推断:凤鸣如箫笙,音如钟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雌雄和鸣曰锵锵。

凤凰的象征

北京颐和园仁寿殿前的凤凰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其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

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凤也代表阴,尽管凤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将其看作阴性。“凤”、“凰”常见于女性名。

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尽管她是虚构的),有“百鸟朝凤”之说。

按阴阳五行之说,凤色赤,五行属火,是南方七宿朱鸟之象。另也为中国民间指的四灵之一(《礼运》,龙、凤凰、麒麟、龟)。

香港中文大学以凤作为校徽。

楚文化的图腾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楚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鸟身的图案表明,正是楚国的先民们以“人心营构之象”经历了对鸟的崇拜,由此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从图腾崇拜在氏族制时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来看,凤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尊爱便是必然的事了。

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便透到各个领域。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原型

凤凰的动物学原型,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个混合体。根据中国学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发表的“谈龙说凤”一书所列举的证据和论证表明:龙的原型动物是大型爬行类,主要是鳄鱼及巨蜥,凤凰的原型动物是大型鸟类,主要是大鸵鸟。上古三代以前,中国古陆气候暖湿,此二类动物在中国大陆多所存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都有鳄鱼及鸵鸟化石鸵鸟蛋壳化石的发现。

相关的神话传说

最早是流传于东方,因此有东方神鸟、长生鸟之称。

西方神话传说中亦有关于神鸟的叙述。郭沫若所作诗歌《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即指西方传说中的phoenix。

古埃及传说认为,凤凰和鹰一般大小,全身长有金色的羽毛,闪闪发光光的翅膀、斑斓的外表、鸣声悦耳,能给人降福添寿;同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只凤凰,而寿命为五百年。在临死之时,凤凰会采集芳香植物的树枝、香草筑成一个巢,然后点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只幼凤凰诞生了。新生的幼凤凰就将老凤凰的骨灰装进药蛋中,在蛋上涂上防腐的香料油,带着它飞到太阳神那里,由太阳神将它放在太阳庙的神坛上。

以上所指的“凤凰”,与中国传说中凤凰有一定差别。西方传说中的凤凰与鹰相象,而中国传说中的凤凰更近似于孔雀的形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似无凤凰自焚之提法。

鸾鸟,和“凤凰”相近的一种神鸟,又鸾鸟托子一传说。



啸天犬

巴蛇

凤凰

鸾鸟

吉光



精卫—精卫填海

鹔鹴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龙王

伏藏龙

神龙

地龙

天龙

麒麟

貔貅





僵尸

狐狸精

蛇精

夜叉

年兽

牛头马面

虾兵蟹将

瑞狮

饕餮

穷奇

谛听

梼杌

混沌













睚眦

狻猊

狴犴

蒲牢

负屃

螭吻(鸱尾,鸱吻)

椒图

囚牛

嘲风

灵地/神仙界

玄圃

瑶池

扶桑

鹊桥

蓬莱

瀛洲-又称东盛瀛洲

方丈

广寒宫

天庭

琅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