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圆号】的指法是什么低音要按变音键的那种。(音阶.半音.低音都要)
见图片哦~有问题再问我,圆号有两个调~常用的是bB调指法
㈡ F调圆号移谱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高音谱号低五度和低音谱高四度其实是一样的,在小字一组C的音上,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演奏的都是同一个音。看图片
图中第一小节的sol,实际演奏出来的是低纯五度的do(红圈里面)。低二小节低音谱号的sol,实际演奏出来的是高纯四度的do(红圈里面)。这两个红圈里面的音高是一样的,标注的却不同。
因为圆号是F调乐器。这也就意味着,当圆号手看到高音谱号的C音时,吹出来的实际音高是F,低音谱号的C音时,吹出来的实际音高也是F。为了记谱方便,同时照顾到圆号相对较窄的音区,高音谱号采用往下降,低音谱号往上升的方法去记谱。
㈢ 什么是夜曲
夜曲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都为钢琴曲。最早写这种作品的,是十九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菲尔德的夜曲,是一些优雅的抒情小品,内容多情善感,形式简单朴素。例如他的降B大调第五夜曲,曲调优美典雅。好象一首抒情歌曲。全曲只有一个主题,也就是一个乐段,末尾用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作为补充。“半顿音”是音与音之间似断非断的一种演奏方法。每个音保持一半、休止一半,叫做“顿音”。每个音保持四分之三、休止四分之一,叫做“半顿音”。这个曲子的意境,好象在静静的夜里,独自一人在念一首诗,念完以后感到怡然自得;那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就表现了这种怡然自得的意态。然后乐曲的主题反复演奏了一遍,反复时旋律装饰得更加华丽,好象是把诗再念一遍,念得更富于抑扬顿挫的变化。
波兰作曲家肖邦在菲尔德的基础上,提高了夜曲的艺术水平,扩展了作品的规模,使它能够表现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更丰富的意境。拿肖邦的降A大调夜曲同菲尔德的降B大调夜曲作一比较,可以看出,肖邦受菲尔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肖邦所表现的形象要丰富得多,所表达的诗意要深刻得多。一开头三个和弦,概括了静夜深思的意境,象一句题诗一样作为乐曲的开场白。最后又作为乐曲的结束语。全曲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也象菲尔德的降B大调夜曲一样,是一首抒情诗,好象在宁静的夜里,独自怀想着遥远的过去,沉浸在又甜蜜、又痛苦的回忆之中。第二个主题很象菲尔德降B大调夜曲的补充部分,也是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但在菲尔德的作品里,这一部分是不独立的、补充的形象,而在肖邦的作品里,则是独立的、对比的形象。如果说菲尔德的这些“半顿音”的短音符表现了怡然自得的心情,则肖邦所表现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象,描写忧虑和不安在内心滋长,变得愈来愈激动;当第二个主题移高半音,从f小调变为升f小调的时候。这种激动的情绪,逐步达到了高潮。接着,回到了第一个主题,但静夜深思的形象,一变而为心潮澎湃,热情激动;最后逐渐平静下来,用开头三个意味深长的和弦结束了全曲。
肖邦的c小调夜曲也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颂歌,最初是温和的,平静的,象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雄伟有力,象一首壮丽的进行曲,其中颂歌的旋律不时和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种宏伟的力量的推动下前进。这股力量逐渐在壮大,半音阶的音群气势蓬勃地展开着,达到了高潮,终于变成了嘹亮的、强劲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之音。最后,音乐回到第一部分,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是丰满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首夜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是充满着动力的,富于戏剧性的。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配剧音乐中,有一首“夜曲”,是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间演奏的管弦乐曲。雅典人伊吉斯要他的女儿赫米娅服从父母之命和狄米特律斯结婚。狄米特律斯是爱赫米娅的,但赫米娅不爱他,而和拉山德相爱。赫米娅的女友海丽娜则单方面热恋着狄米特律斯。赫米娅和拉山德约好,夜里在林中相会后,一同私奔。狄米特律斯从海丽娜那里得知这个秘密消息后,到森林里去追赶赫米娅,海丽娜也来到森林里寻找狄米特律斯。两对情人因为疲劳过度先后躺在森林里睡着了。森林里喜欢恶作剧的仙人迫克,又名好人儿罗宾,把草汁滴在拉山德的眼上,使他醒来后爱上他所见到物第一个女人、闹出许多笑话来。
这首夜曲描写夜晚幽静的森林景色,只用了木管乐器、圆号和弦乐器。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幽静而从容的旋律,是由圆号吹出来的。圆号的音色象猎人的号角声,所以常常用它来描绘森林景色。中间部分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发展第一部分的主题。弦乐器上不断重复着节奏均衡的三连音音型描写森林中树叶瑟瑟作响。等到圆号再一次吹出第一部分的旋律时,这个音型继续维持着,直到最后消失在夜色苍茫中。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三首夜曲,也是管弦乐作品。这三首夜曲是三幅色彩鲜明的音画。第一首夜曲的标题是《云》,第二首是《节日》,第三首是《水妖》。德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家。印象派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印象派艺术的特点是着眼于表现一刹那间的印象,而不是去表现明确的思想内容。印象派作家凭主观印象去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形象象雾里看花,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印象派音乐象印象派绘画一样,注重表现自然界光和色彩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一种色调明快、气韵生动的境界。但其中艺术形象的轮廓是模糊不清的。印象派音乐家当然不能象印象派画家那样直接利用外光来描绘对象;所凭借的主要是和声跟配器的手段,即利用音色跟和声色彩的明暗变化,以及疏密浓淡的变化,来体现光和色的变化。
第一首夜曲《云》是描写云彩的变化的。云彩是五光十色,变幻不定的。所以这个题材很适合印象派的艺术趣味。据德彪西自己的解说,这首夜曲所表现的意境是:“单调的天空景色,和浮云的庄严缓慢的运动,浮云逐渐化为略带乳白的灰色。”云彩的变化,是通过音色跟和声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的。这种变化,是一种微小而细致的色调变化,这里没有形象的鲜明的对比,也没有完整的旋律结构;各种不同音色的独奏乐器所奏的旋律片段,是用来表现色彩的变化的。总之。这首夜曲所表现的,不是一幅轮廓清晰的自然图景,而是一种气氛,一种色调,一种朦胧飘忽的意境。
德彪西的第二首《夜曲》是《节日》。音乐所表现的,不是一幅生气蓬勃,栩栩如生的节日风俗生活图景,而是冷眼旁观者所见的节日景象。按照德彪西自己的解说,这个曲子所表现的意境是:“大气中无休止的舞蹈节奏,点缀着突然的闪光。这里也有一个偶然的行列(一个眩人耳目的幻象)在从头到尾走过去,混杂着虚无缥缈的幻想;但不间断的节日的远景仍在继续,其中音乐和闪光的尘埃混合在一起,参与到宇宙万物的节奏中去。”音乐所表现的,是隔了一层帘子所看到的节日景象。但见空气中的闪光、飞扬着的尘土,幻象似的行列一闪而过。但比起作者的其他作品来,音乐形象的轮廓还是较为清晰的:其中有比较完整的旋律线,有相当鲜明的舞曲节奏,也有比较明朗的形式结构,两端部分活跃的三拍子律动和中间部分轻盈的两拍子律动形成了生动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表现了一种生气盎然的意境,只是雾中看花,总隔着一层而已。
这首夜曲所用的乐器,除了第一首夜曲的木管乐器、圆号、定音鼓和弦乐器外,增加了小号、长号、大号、竖琴和鼓、钹等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作为节奏性乐器来使用的,铜管乐器不是用来加强音量,而是用来丰富音色。如圆号时常吹阻塞音和半阻塞音,小号时常加弱音器,造成一种朦胧的音色。
德彪西的作品大都表现静态的意境,其中音乐形象是迷离恍惚,懒懒散散的;而少数表现动态的意境的作品,则有较多的生活气息,《节日》这首夜曲就是表现动态意境的典型的例子。
第三首《夜曲》——《水妖》在管弦乐队中加进了不唱歌词的八个女中音和八个女高音,从而渲染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按照德彪西的解说,音乐描绘了“海洋和它变化无穷的节奏;从月光照耀的波浪中传来了水妖的神秘的歌声”。
无词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和夜曲的性质比较接近。上面讲到的菲尔德所作的夜曲,有一首就曾经称为无词歌。无词歌的名称,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创用的。无词歌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所作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明确。他曾在一封信里说:“如果你问我:当我写作无词歌时有什么想法,我说:‘就象无词歌所表现的那样’,虽然写作某几首无词歌时,在我心中有明确的词句,但我还是不想把它告诉任何人,因为文字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是相同的,只有无词歌本身可以对于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门德尔松常常把他的无词歌寄给家人,来代替文字表明他的思想感情状况。有一次,他把降b小调无词歌的初稿,寄给姐姐方尼说:“当我收到你的一半怀念、一半愉快的来信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降b小调无词歌通过奔放的旋律和活跃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音乐包含两个不同的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着,最后一段从小调转入大调,表现出得到安慰的明朗的心情。
㈣ 有没有右手按键的圆号这种圆号叫什么怎么我看见过右手按键的圆号
不可能有那种东西,除非是定制的。是不是你看到的图片左右是反的
㈤ 被称做“法国号”的乐器是
http://..com/question/6997786.html
最佳答案
法国号又名圆号
现代管弦乐团中,法国号又名圆号是最美观迷人的乐器之一,也被认为是最难演奏的乐器。银制(或铜制)的号管长达3.7公尺(12英尺),绻绕成圆形。法国号属于铜管乐器,音色温暖柔和,但亦可吹出较高的音高。因为它可同时吹出两种号角的声音,故又称为双号(double horn)。
铜管乐器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声音效果,不仅用于战场上,也是重大庆典上不可或缺的宠儿。在需要强有力和庄严音色的场合,铜管乐器通常是首选。
在铜管乐器家族中,法国号占有极显着的地位,但由于其音域不很广,以往只适合用于奏出强而有力的阵阵响声。直到1815年发明活塞之后,应用于法国号,情形才改观。
使用活塞可以扩大铜管乐器的音域,并且使音调更准确。乐师还发现有一种闭音奏法,把手塞进漏斗状喇叭口中,可以增加音域,只是音质较差。
这样的改良对法国号影响至为深远。它的前身是法国人在狩猎时用的猎号,只是一支有喇叭口的圆形号管。
但是在运用活塞之后,法国号音域、音色变得更加宽广,1827年比利时作曲家郭赛克将之引入歌剧演出。
在管弦乐团中,法国号渐居要角。它使作曲家在配器方面不但可以写出不太显着的和声,而且易于与木管乐器,甚至弦乐器相结合,为管弦乐团提供温暖饱满的和音。
管弦乐中,最常用到的“双重号”,事实上是由两支号合而为一的。人们常将这种乐器称为法国号,其实是种积非成是的说法。它的形状长而细窄,尾部扩大成漏斗状的喇叭口;一共有四个活门,就像小喇只一样三个用作半音阶,但它的活门是回转式的。第四个活门的开口在一支特长的管道上,专门吹底音,这也是这种乐器所以被称作双重号的原因。长管传送温和、低沉的声音,短管部份传送高扬的曲调;因此,号声具有一种柔和明朗的音色,偶尔会插入一种光灿的乐音。
右手通常置于喇叭口,控制音调和音色;如果右手是向上插入喇叭口,就会产生细微刺耳的声音,所以演奏时很少用弱音器。法国号皆是移调乐器,音调是F。
法国号的发声原理
法国号的号管盘成圆形,管身长而窄,尾端渐开阔成漏斗形。有四个活塞,其中三个若按开,可增长号管,使音高降低,第四个则可关住部分号管使音高提升。因此法国号既可提升又可降低音高的特性,在各种乐器中是独有的。
图片
http://content.e.tw/junior/music/ks_wg/content/instrument/horn.htm
回答者:凭栏看剑
㈥ 法国号长什么样图片
圆号,唇振动气鸣乐器。又称法国号。铜管乐器,铜制螺旋形管身,漏斗状号嘴,喇叭口较大。圆号被称作交响乐中的乐器之王。圆号虽属于铜管乐器但不但能吹出铜管嘹亮的声音还能吹出木管的柔美之音。圆号声音柔和、丰满,和木管、弦乐器的声音能很好地融合。在交响乐队中 ,通常使用4支圆号。
㈦ 圆号的管子被我摔开了怎么办
摘要 您好可以看看图片吗,摔成啥样了呢
㈧ 谁有圆号的照片,求、、、、、、、、、、、、、、、、、、、、、
圆号
㈨ 长笛,短笛,萧有什么区别,哪个好学
你好,首先和您说一下,我是学长笛的,自认为较简单。相对来说短笛就比较难了。因为要求肺活量要很大的。我试过的,不怎么好吹。下面是关于你所说的三种乐器的简介。至于价格嘛……当然是越好越贵的啦。
友情提醒:一定要选自己感兴趣的哦。(*^__^*) 嘻嘻……
长笛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和14K金等,90后中学生多使用笛头纯银或纯银长笛,较受欢迎的牌子有爱攀、阿塔斯和吉普特,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玻璃长笛。传统木质长笛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温暖、细腻,而金属长笛的音色就比较明亮宽广。不同材料的长笛完全根据演奏者的爱好选择。但是在乐队中应该统一使用一种长笛,以得到最和谐和饱满的音响效果。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长笛(Flute)为吹孔气鸣乐器,广泛用于现代管弦乐队,有时用于军乐,也常用于独奏、重奏。它的家族有短笛、高音长笛、中音长笛、低音长笛等,而以伯姆式C调标准笛为其代表。长笛为管弦乐队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 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 首长笛四重奏,用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 粘土管。最初由德国人律利(1633-1687)和罕德尔(1685-1765)发明创制,称德国笛。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9世纪初, 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长笛的种类很多,除常见的普通C调长笛外,还有降D、降E调长笛,G调次中音长笛,C调低音长笛等,不过应用较少。
它的家族横吹笛最早于12世纪从亚洲传入欧洲,形似中国笛子(无膜的闷笛),约600余年不断改进,始成现代长笛。中世纪期间,早期的无键长笛主要用于军乐。至17世纪中叶始作为重要乐器,用于歌剧和宫廷乐队。长笛的首次重大改进,在17世纪后期,由法国人木管乐器制造家J.奥特泰尔及其家族完成。而更重要的根本改革,则是在19世纪30年代初,由慕尼黑的T.伯姆作出。
构造与发音原理 长笛为木质或金属管状体,全长62厘米,笛头闭塞,塞头距管端约5厘米,笛尾开放。为便于携带与调音,由2或3段插接组成。笛身为圆柱体,内径1.9厘米,从与笛身插接处起,其内径至塞头渐缩细为1.71厘米。以离塞头1.7厘为中心,开椭圆吹孔,上覆吹孔盖,开同样椭圆孔,与吹孔相连,使盖面与孔壁形成锐角,气流即冲击此边棱,激棱发音,管壁开指键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键启闭,以变换开管长度,产生不同音高。
音域音色及演奏技巧
音域 音色
古六孔横笛的音域仅有两个八度多。后屡经改进,19世纪初为d1~a3,有完全的半音阶。伯姆长笛扩展为c1~d4。现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长笛制作日精,指法屡有创新,专业型笛尾加长,可下行至b音,此与吹奏#f4等泛音有关。因此目前音域扩展为b~#f4,共44个半音。
b为极端音区;低音区c~g音色钝、浓,强奏无效,中强以下有效,弱奏时大调音色冷漠凄凉、小调音质柔和,更多用在乐队中的独奏段落;中音区g1~g2音色柔美温存,透明纯洁,发音稳定;高音区g2~g3音色清晰开朗,音色饱满;超高音区g3~c4,音色尖锐刺激,穿透力极强;#c4~e4为极端音区。长笛的音色与其他木管乐器相比,其音色由于缺乏谐音,显得冷漠,音响力度弱,表现力不够丰富,音响也不如其他木管乐器丰满,因此长笛不适合模仿人声。但正由于这样的特点,常常用来表现自然界,如田野、森林、湖畔、春天、小鸟以及回声等等,有其独特的能力。
演奏
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锐角发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长笛为管弦乐队中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乐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首长笛四重奏,用
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历代大作曲家都有长笛曲目创作,如巴赫的 6首奏鸣曲,3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组曲》;L.van贝多芬的《B大调奏鸣曲》;莫扎特的3首协奏曲;A.维瓦尔迪的13首协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德尔的7首奏鸣曲;J.海顿的协奏曲与3首奏鸣曲。
中国作曲家的长笛曲目,主要有贺绿汀的《幽思》、《牧童短笛》、田保罗的小奏鸣曲《清晨》和黄虎威的《天山之歌》等。
长笛族系 短笛,一种较常用的小型长笛。管长仅为长笛之半,在交响乐队中多由第3长笛手兼用。短笛为
C调,音域d2~c5。记谱与长笛相同,而实际发音高八度,为所有吹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音色尖锐,光辉明亮,穿透力极强。在配器上,无论规模多大的乐队中,用一只已足可扩展音域,增大纵深能力。对于铜管乐队尤其重要。常用于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终乐章的胜利进行曲中,用它来增加巍然屹立、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的《第六交响曲》第4乐章中,用短笛来描绘雷电轰鸣的场景。□.П.穆索尔斯基在交响诗《荒山之夜》中,用它来描绘群魔乱舞时阴森凄厉的哭声。
为短笛写的独奏曲有维瓦尔迪的4首协奏曲等。
中音长笛,1854年为伯姆所创制的G调笛。基本形制是将C调长笛放大加长,指位指法不变。G调长笛长82.75厘米,内径为2.6厘米,音域g~c3。发音丰厚甘醇,洪亮有力,从pp到ff始终如一,听起来颇似圆号。在室内乐、重奏及交响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低音长笛,C调,较标准长笛低一个八度,笛头下端的管,拐两个弯而直下。在近代作品中,它的地位日趋重要,尤其是在长笛合奏中,能使音色浑然一体,可与弦乐重奏媲美。
长笛是现代已知的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笛 ”这种称呼被古人用来统称其他所有的管型乐器,包括各种横笛和竖笛,而并不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
石器时代的人们因为不满足于苇管单调的声音,所以在野兽的腿骨上打上洞,制造出的就是最原始的笛子——骨笛;现代长笛的祖先,并不同于现在的其他一些笛子。尖头笛和鸟嘴笛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长笛真正的祖先,但这两者本身同长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十七世纪前就已经相当流行的尖头笛,它本身的前身是一种古竖笛——一种结构简单,管身有音孔,同时又有音键的竖笛,靠簧片发声。这种小笛子在民间很流行,现在依然能找到它的变种。长笛另一个近亲祖先就是横笛,它的祖先是从亚洲流传而来的芦笛。横笛的特点是它已经不使用簧片,而是在管身侧面打开一个“吹口”,更接近于今天的长笛,但是横笛在十七世纪前的地位却是远远在竖笛之下,十七世纪后,横笛的优点才渐渐地被肯定,成为乐队中稳固的成员。而尖头笛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自身的发展有限,在横笛日趋流行的时期,尖头笛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只有在古老的乐曲和博物馆中才能找到了。
横笛不同于尖头笛的没落,横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种种改进。音孔和音键的数量慢慢地增加到现代长笛的标准,并且设计出了分节的笛身——这种新的设计使得调音变得更容易。长笛必须的机械结构也得到逐步的增加,结构与今天的长笛已经十分的类似。
其中与现代长笛最接近的是一种老式D调德国长笛,据记载这种德国长笛大约在1667年左右在管弦乐队中出现,自从芦笛从亚洲传入欧洲后,德国就是成为其发展的中心,德国长笛的名称也因此而来,不过这种德国长笛本身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20世纪初,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特点和用途。这种德国长笛后曾在法国得到一些发展,之后传回了德国,德国的长笛演奏家兼数学家特奥巴尔德·彪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1) 根据之前英国人威廉·哥登的理论,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式长笛:这种长笛使用的是金属的材料,金属材料的使用使长笛更耐用,零件更容易在工厂中批量制造,金属长笛的音量也比传统木长笛大,更适合在大型音乐厅表演。此外还有锥形的上管和管体厚度、音孔直径、音孔之间的距离等一系列特定的规格,这些数据使得长笛的音准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种长笛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称为彪姆系统的按键结构。彪姆系统是一种多键联动的设计,按下一个音键,与之关联的另一键也会自动按下,这样使一个手指就能按下两个音孔。
短笛,是缩小了的长笛。在意大利文中,“短笛”(flauto piccolo)一字意为小长笛。像长笛一样,短笛通常定为C大调,比一般的长笛高了一个八度(令它们成为最高音的横笛)。音域d2~c5。记谱与长笛相同,而实际发音高八度,为所有吹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音色尖锐,光辉明亮,穿透力极强。短笛的音乐是写得比标准音高低一个八度。短笛的指法与长笛的一致,但声音却比长笛高了一个八度。很多交替的指法亦可能被用作调整它们特有的音高的频率,因为通常很多都会走音了。在标准的C大调短笛的增加部分中,有D音的短笛音高,有时用来与降半音A一致,出色地用于意大利军乐队。由于是长笛家族中音域最高的乐器,短笛在管弦乐中经常扮演陪衬的角色,虽然它装饰性的功能重于旋律性,但短笛的独奏也并非罕见[编辑本段]详细信息
音域短笛管长仅为长笛之半,在交响乐队中多由第3长笛手兼用。短笛是长笛的变种乐器,是交响乐队中音域最高的乐器,通常由第二长笛手吹奏。由于音色尖锐,富于穿透力,有节制,审慎地使用可使整个乐队的乐声更加响亮、有力而辉煌。常用来表现胜利凯旋、热烈欢舞或描写暴风雨中的风声呼啸等。在配器上,无论规模多大的乐队中,用一只已足可扩展音域,增大纵深能力。对于铜管乐队尤其重要。常用于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
很多协奏曲及独奏曲是写给短笛的,写自着名作曲家如佩尔西凯蒂和维瓦尔第等。最早使用短笛的作品之一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三重木管乐器的管弦乐团典型地有两个长笛与一个短笛或三个长笛与双重短笛。不是所有的长笛演奏者都演奏短笛。尽管指法相同,运唇法及其他不同之处需要分开学习。此外,长笛演奏者因习惯按长笛那些较大的按键,当按短笛那些较小的按键时会感到困难。
在演奏会的进行曲中,短笛可以是挺重要的。例如在约翰·菲利甫·叟沙的“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中就带出了一场壮观的短笛独奏,打动了不同年龄的听众。
吹至第三个八度的音符时,就会开始愈来愈难,特别是轻声地吹的时候。但是作曲家们通常只是会把高音域的作品写给短笛。
短笛被认为是一种比较难吹出调子的乐器,因为它很小的尺寸令它很难完全地吹出调子来。当把短笛吹得走音的时候是很明显的。
短笛结构
短笛可以是由木、金属、塑胶或化合物构成。很多的短笛手发现木短笛的音色比金属短笛的更圆润。在更近代的时候,短笛亦由塑胶合成的材料构成。合成的短笛更耐用,并更适合军乐,音色一般。大部分的职业短笛手认为短笛应只由一种材料构成,避免短笛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传统合奏
在历史上短笛是没有调的,但不是现在,且不会与横笛混为一谈,横笛有更小的孔和更刺耳。传统上,短笛是用来在瑞士的巴塞尔嘉年华上与巴塞尔鼓合奏的。
典型应用
哈恰图良(俄)《马刀舞曲》,苏萨(美)《星条旗永不落》第三乐段,泰克(德)《旧友进行曲》第三乐段。
箫的历史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即笛箫之间最基本的差别。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箫-笛和箫的区别
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箫亦称"篴","箎","龠"等等。有的音乐词曲是这样说明的:古代乐器,
箫
竹子制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没有说明是横吹还是竖吹。现在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那么,在远古时代,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音色更接近箫。关于箫与笛的起源,说法不一,据《周礼》记载,周代的雅乐中已用到"篴"。与笛同音同义。但篴为竖吹,并非横吹之笛。另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汉代称"篴"。最初为四个指孔。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晋代的篴已有6个指孔,与现代的箫相似。随着考古专家的发掘,湖北随州出土两支春秋战国时期的横吹。开6孔,形制与竹笛极为类似,只是一端封闭。魏晋时,已做为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唐时,出现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称七星笛(《乐书》)。到了元代的龙笛,已与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至此。笛与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横吹为笛,竖吹为箫。那么,究竟哪种乐器最先为人们所创造并使用呢?从人体身体结构来看,竖吹更符合人体正常的动作状态,而横吹则需要一支胳膊向旁边,而另一支胳膊则需要超过前胸到身体另一侧。所以应该竖吹在前,横吹在后。但由于横吹音量大。传得远,加上膜以后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强,吹笛子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于箫本身结构所致。箫的吹孔很小,并且依管壁厚度向内倾斜,这样吹奏时气流一大反而吹不响了。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无疑能使诸君领略到质朴的美,返璞归真,松弛崩紧的神经,追求情绪中的安宁,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得到美的享受。
箫的品种
箫一般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箫和铜制的铜箫等。箫-箫的构造
箫
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五个音孔,背面开有一个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它起着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箫穗为装饰。箫不设膜孔,专业演奏的箫音孔增至八孔,并带有铜插口,可调节音高音低,方便于乐队的合奏。箫依据材质和制作工艺以及音色的专业程度分为:普及箫,专业箫和精品箫。普通箫用紫竹制成,不论节数,外漆树脂漆。对材质的要求低,适合于一般演奏和练习用。专业箫选用档次较高的紫竹,制作工艺精良,适于音乐演出使用。精品箫的选材极为讲究,对竹子的长相,老结度,竹子的发音,振动以及节数都有一定的讲究,其中九节箫更是箫中珍品,都为演奏和收藏。
箫
在标准室温20摄氏度时将上插口拔出3毫米下插口拔出2毫米,将标准音孔调到440频 率,因竹制的箫管和其它物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夏季时管壁受热膨胀,竹管内径 缩小,音偏高;冬季时管壁在低温下收缩,内径反而加大,音偏低。这样就需要通过调整插 口来校正音的高度,使之保持440的标准音高。 下插口也是帮助调整音准的,因上插口拔出的越多,筒音及一、二孔音比五、六孔音偏高, 音程关系不准,需要将下插口相应拔出,调整音程关系。如只有上插口没有下插口,可调整 后出音孔(扩大),或用胶布将后出音孔贴上少许(根据需要贴)也可以帮助调准音程关系 。如要将上插口插上,也要相应插上下插口或将胶布揭下。
经典曲目
《妆台秋思》:
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优美委婉,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常与古琴合奏。
《唉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唉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唉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唉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关山月》:
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对远戎远疆的不满情绪。
《良宵引》:
根据二胡独奏曲改编。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涧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 渔翁问答》:
琴箫合奏,颇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曲调搭配是越听越有意味。音调时高时低,悠悠而清静,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够给你提供帮助。O(∩_∩)O~
㈩ 圆号的图片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D4%B2%BA%C5&z=0